1. 教育敘事故事
我們大都有這樣的體驗:聽一堂好課,如同欣賞一首名曲,餘音在耳,裘裊不絕;又像觀賞一幅名畫,心動神移,流連忘返。再看學生,個個雙眸凝視,猶如被磁鐵吸引住似的聽著、想著、記錄著……。回憶教師生涯,為能達到這種境界,我也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也經常觀摩同組老師的課堂教學,在此就談談在歷史教學中做到的「三須」。
一、必須精講重點,深入淺出
在一節課里,要講的內容很多,想把一切問題都講深講透是不可能的。教學中,通過仔細認真地備課,力求把教材吃透;在處理教材和講解課文時分清主次,去繁求簡,抓住重點,精講多練。這樣做無疑是科學的合理的。多年的實踐,深刻地認識到:講解時緊緊圍繞教材,以《綱》為綱,以本為本,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把課本上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里的知識,進而發展其智力和能力。例如,講中國近代史時,「半殖民地」、「半封建」這兩個概念比較抽象,對學生來說是不容易理解的。對此我結合鴉片戰爭前後中國政治經濟史實的變化自然引出。
鴉片戰爭前,中國在政治上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領土主權、司法主權、關稅主權開始遭到破壞,一個國家的主權部分喪失了,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從經濟上看。鴉片戰爭前,在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後,外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同時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起來,既存在封建經濟,又有資本主義經濟滲入。這就是「半封建」。
這樣講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這種把教材內容形象化、具體化的做法,就會把學生的歷史思維一步步引向深入,直達歷史知識概念的內涵。學生對歷史概念能夠准確理解,理性思辯能力也切實得到提高。
二、必須結合實際,方法靈活
傳統的教育觀念往往把學生置於教學活動的被動地位,不能充介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師授課多以「填鴨式」、「滿堂灌」的形式出現,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早在1941年,毛澤東同志就在《中共中央關於延安幹部學校的決定》中指出:「在教學方法中,應堅決採取啟發的、研究的、經驗的方式,以發展學生在學習中的自動性和創造性,而堅決廢止注入的、強迫的、空洞的方式」。
經過自己的學習和實踐,深刻認識到——啟發應當作為一種教學的基本要求和指導原理,它可以滲透在課堂教學的所有環節中,同時任何一種教學的具體方法中也可以貫穿這一要求。從學生的實際、教學內容的實際、教師自己教學特點的實際出發,把啟發的原理滲透其中,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好方法。幾年來,我始終堅持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先後嘗試過:三段式教學法,讀讀、議議、講講、練練八字教學法,目標反饋教學法,歷史問題教學法,談話教學法,辯論教學法,讀書指導教學法,等等。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有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能力。有些方法也不盡人如意。但他們常常期待著下一節歷史課,猜想著老師是不是又會採取新的教學方法?
三、必須幽默風趣,引人入勝
有句名言:「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課堂上,結合有關知識巧妙地融幽默子教學中,含而不露地引發學生的聯想,出神入化地推動知識的領悟,能夠獲得非比尋常的功效。學生課堂上回答問題時張冠李戴,常常會鬧出笑話。記得有這么一次,讓學生簡介《資治通鑒》的作者,一位學生爽快地說道:「作者司馬遷,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話音未落,笑聲四起,弄得這名學生莫名其妙。這時我平靜地說:「雖是一字之差,卻讓司馬遷多活了一千多年,但這能全是我們同學們的錯嗎?誰讓司馬遷與司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別,誰讓他們又都是史學家、文學家,誰讓《史記》與《資治通鑒》又都是史學名著兼文學名著呢?太像了,太像了,以致於我們看不出他二人還有什麼區別?」幽默風趣的話語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重要的是把學生混淆的知識作出了區別,可謂一箭雙雕。正如法國一位著名演講家所說:「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地提出更能為人所接受」。
當然,由於我的教學經驗有限,以上也是在平時教學中的一點小的心得,作為隨筆記錄下平時教學的點滴
2. 怎樣寫一篇優秀的教育教學敘事案例文章
一個好的教育敘事研究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有趣的論題上,它應是生動事例的再現,必須要有一個中心論題。教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每天都要經歷很難數清楚的許多事情。教育敘事研究案例不是「記流水賬」,不是簡單地把一段時間或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這樣做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 教育敘事研究案例應該有重點、有選擇地記敘教育情境中發生的事情。在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肯定有一些難以忘卻、留有深刻印象的事情,這類事情或令人振奮,或令人激動,或令人感慨,或令人驚詫,或令人不安,或令人悔恨,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通常表現為矛盾或問題,有矛盾、有問題,就有它產生的特定原因,面對矛盾、問題的產生就要有一定的應對策略,有一個經歷解決矛盾和問題的過程,就要有一定的結果。這些就是具有研究價值的事情,教育故事自然應該圍繞這些主題,敘述這些事情。教師要留意、認識、分析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生的矛盾,發現並捕捉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以此撰寫自己的教育敘事研究案例。在一定意義上說,教師正是在不斷地面對新問題、解決新問題中一步步得到提高、走向成熟。 教育敘事研究案例要有先進教育思想的支撐。教師在敘寫自己的教育敘事研究案例時,總是要受到一定教育思想支配的,不管是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教育敘事研究案例總是體現了講述者一定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師敘寫自己的教育敘事研究案例,應該在正確、先進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進行。只有在正確、先進教育思想支配下的教育敘事研究案例,對於敘述者和閱讀者(傾聽者)來說,才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有幫助的、有促進作用的。深有體會、大有觸動從而花費氣力撰寫的教育敘事研究案例,就具有的較強的「研究性」,在敘述中顯示出其在親身實踐中提煉出來的認識、形成的主張,往往更能夠打動人、感染人,能使人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共鳴、受到影響。 如果教育敘事研究案例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思想的支配,那麼對於撰寫者來說就會步入誤區,對於閱讀者來說則會形成這樣或那樣的誤導。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正確的教育思想、先進的教育觀念保證教育敘事研究案例的方向性、科學性;教師在講述自己的教育敘事研究案例的過程中,通過對具體、鮮明的教育情境的回顧、剖析、揣摩,又將會使得某種教育思想得以內化,形成相應的教育信念。 要求一個故事有「意義」,也就是讓聽者聽故事之後,明白某種「道理」。有意義的故事總是以深藏不露的方式表達了某種關於教育的或人生的「道理」。 有「道理」,表明一個故事能夠讓聽者聽故事之後被「感動」。一個故事是否隱含了某個「道理」,應看這個故事是否能夠讓聽者「感動」,聽者為誰「感動」?「感動」什麼?有「道理」,即有「教育道理」、「教育理論」。但教育敘事研究案例不能直接講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論,「理」必須隱藏在故事背後。真正懂得講道理的人從來不直接講道理,他只講「事」,讓「理」在「事」中,一起構成「事理」。 一個好的教育敘事研究案例可以使讀者對故事所涉及的人產生移情作用。在教育敘事研究案例,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描述某一個人或單位面臨的獨特情景,讀者往往能對故事所反映的情景產生同情等態度。 一個好的教育敘事研究案例的價值還體現在對己經作出的決策的評價。也就是說,教育敘事研究案例不僅要提供論題,而且也有對以往決策的評價,以便為新的決策提供參照點,要對面臨的疑難問題提出解決方法,要能教讀者掌握一定的管理方面的技能、教學方面的技
巧,或者引發讀者情緒情感方面的共鳴。 一個好的教育敘事研究案例應講述一個故事。像所有的好故事的標准一樣,一個好的教育敘事研究案例必須要有有趣的情節。要能把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按一定結構展示出來,當然在這其中,對事件的敘述和評點也是必要的組成部分。 講故事總得講述某個「事件」。任何故事,總意味著在日常的生活中發生了某個突發性事件,這是事件是日常生活的一個偶然的變化,一個不確定的波折。 它是日常生活的一個起伏,一個跌宕。正因為它是日常生活的波折、起伏、跌岩,也正因我們用「深描」的寫作方式表達出來,它才顯得曲折、委婉而動聽、可讀,這才使故事具有了動聽性和可讀性。好的教育敘事研究案例還應包括從故事反映的對象那裡引述的材料。例如可引述一些口頭或書面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材料,以增強教育敘事研究案例的真實感,並使讀者根據引述來源對這些材料作出自己的解釋。 一個故事可以最終簡化為一個陳述句:「施事者」(主語)與他的行為或狀態(謂語),這兩者是故事句法中最基本的兩大成分。這表明故事所講述的歸根到底都是人的事,缺少了這一層人本意蘊,故事就不再是故事。教育敘事研究案例中要有「人」,刻畫人物要形象、生動、感人。作為一種研究,教師講述自己的教育敘事研究案例不應該是純客觀的記敘,不能只是把事情發生、發展的過程述說清楚。這就是說,僅僅「用事實說話」是不夠的,應該融入敘述者個人在事情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感受、體驗,特別是伴隨這種體驗、感受而帶來的思考、反思。 在敘述中融入思考、反思,使得經驗更顯得厚重,具有理性的色彩,是理論與實際聯系的非常重要的方式。在敘述中融入思考、反思,對於敘述者來說,標志著對特定教育教學問題有了較深層次的把握,形成了含有一定規律性的認識。對於故事的閱讀者或傾聽者來說,他們則能夠從這些思考、反思中產生聯想、得到啟發,聯繫到自身在教育教學中的相似情境,可能引起讀者將敘述者的所作所想與自己在相似情景下的所作所想加以對照,形成與敘述者的一種事實上的交流和對話,於是對某一特定問題有了關注,從而主動地加入到這類問題的有意識地探索與研究當中:在敘述中融入思考、反思,可以體現在敘述文字的字里行間,更多的是通過夾敘夾議的方式實現。其思考、反思的內容,可以是對大家習以為常的某一教育教學現象的追問,可以是對教育教學中某種行為的解釋,可以是對某一教育教學現象的闡述,可以是對教育教學中所產生的某種困惑的說明,可以是一定教育情境下產生的想法,可以是對日後發生某種類似事情時的設想,等等。 今天的這節語文課是學習《揠苗助長》這一寓言故事,我讓孩子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就在孩子們把書讀完了,教室里逐漸安靜下來的時候,突然冒出了一個「另類」的聲音:「咿呀,真有這么傻的農夫嗎?」我循聲望去,見是班級中一個調皮的學生小健,平時上課就特不守紀律,我剛想批評他幾句,但還沒來得及說什麼,就聽見一些學生嘰嘰喳喳地附和著「是呀,是呀,老師,真有這么傻的農夫嗎?」看來,這還真是孩子們關注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順勢而引:「你們認為呢?」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學生說:「我認為沒有。你們看,插圖上的農夫都那麼老了,種田應該很有經驗,怎麼會做這樣的傻事呢?」馬上有學生反駁:「我認為應該有。我們以前學過的一篇課文《我要的是葫蘆》裡面,那個種葫蘆的人不也是不知道葉子和葫蘆的聯系而犯了錯誤嗎?我想,以前科學不發達,農夫可能不懂得損傷了根,禾苗就不能生長的道理。」「你能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來思考,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我及時的表揚了這一學生。這時,舉手的學生更多了。 「我認為沒有這樣的農夫,誰都知道根能夠吸收水分,他把根拔出來,禾苗不就枯死了嗎?我想他不會這么傻吧?」
「我認為是有這樣的農夫的,可能他以前沒這么做過,但這次他太希望禾苗快點長,所以就去拔禾苗,幫助禾苗生長。」 「我也認為有這樣的農夫,因為老師經常說寫作文要真實。」 「我反對,這不是寫作文,這是一個寓言故事,我想這個寓言故事只是作者為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而編造出來的。」 喧鬧了一陣,孩子們靜下來,帶著尋求答案的眼色看著我。我微微一笑,說:「同學們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剛才的辯論真是太精彩了,至於有沒有這樣一個笨農夫,我們無從考證,但作者之所以寫這則寓言,就是為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麼,是個什麼道理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課後我想:幸好沒有批評小健,面對小健的「插嘴」,如果我粗暴地以違反課堂紀律加以批評,可能會讓我們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在教師的「威嚴」下丟失一些真我的思想,扼殺孩子們思維的火花,斷送許多美好的思維品質,失去學習的最大快樂。其實,仔細想想,課堂上,類似的這種「奇思異想」和「奇談怪論」的「節外生枝」不正是展現了學生思維花朵的盛開嗎?這是學生作為真正的主動者的正常表現,是學生學習自主的表現。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他們對語文課堂的反應是多元的。在教學中,經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學生會提出措不及防的疑問,面對課堂中非預設生成的問題,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靈活地調整教學程序,運用教學機智,恰當地把學生領到合適的「學路」上去,我們要讓這些「不合」教師心意的舉動創造出課堂的精彩,要讓這些有著獨特思維的「添亂」學生最大化發展。 我們的學生都是一個個有著自己獨特思想,獨特體驗,獨特願望的個體,語文課堂給了我們老師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平台,就讓他們盡可能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精彩吧。
3. 班主任教育敘事案例範文
我的教育敘事
轉眼之間,我工作已24年了,其間有歡笑,有淚水,但我最大的感受,則是充實,這一點可能是沒當過老師無法體會到的。教學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它不僅需要愛心、耐心與細心,也需要創造,因為,你面對的是幾十個充滿創造力的孩子。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們的問題似乎也越發多了,而社會也要求我們教育出充滿創造力、有個性的學生。因此,我們教師的班級管理也應富於創造性。我下面就想談一談自己在管理班級上的一些自認為有些創造性的管理方法。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我不否定傳統的教育方法——說教與處罰。我甚至認為它們在某種情況下還特別有用。其次,我要說明的是我這里說的「說教」與「處罰」是狹義上的,否則,我底下談的所謂訣竅就與它們混淆了。
一、沉默是金。
俗話說,教師、班主任要嘴勤,怎麼還冒出來個沉默是金呢?來看兩個案例。
案例一:我現在所帶這個班有名男孩,長期以來,在五年級剛分班時很令我頭疼:作業不做,與同學極易發生矛盾,幾乎天天違反紀律。開始時,我對他除了說教,就是處罰甚至懲罰,但收效甚微。有一天,他又犯錯了,我將他叫進我的辦公室,但他就是那樣不在乎地等待我的批評。正好辦公室沒老師,我看著他,什麼話也沒說,就那樣平靜看著他,因為說實話,我不知道說啥,但是很奇怪那時我一點不生氣。我發現,他慢慢有了變化,從剛才的滿不在乎到有點局促不安。又過了一會兒,他低下頭,偶爾抬頭瞟一下我,我知道他在窺測我的內心,但我還是很平靜地看著他的臉,就好像在欣賞一幅畫。他的頭越發低了,也更加不安了。良久,我的聲音打破了沉默:「知道錯了,你就可以走了。」他抬起頭驚訝地望著我。「你可以走了。」我重復了一遍。他默默地走了。但這次他竟連著幾天表現很好,我不失時機地表揚了他。後來盡管他有反復,但經過我又幾次的沉默療法,他變了。現在,他是個好學生,同班裡的其他同學一個樣。
案例二:有一次,班上小測試,我事先說了復習范圍,可我發現,學生普遍很自信,認為自己考好沒問題,很少有人踏實復習。成績出來的,整體情況很糟糕。發完試卷後,我發現學生很多都在看我,照常理該是說教的好時候了。我當時只是平靜地看著大家,目光慢慢地移過每一個學生的臉龐,最後輕輕說了句:「好了,過去了,關鍵是以後。」自那以後,學生復習踏實了許多。
現在我深深體會到,沉默有時也是一種力量;沉默有時更能使學生明白老師的心。
二、以身作則。
案例:我這么多年一直是班主任,經常帶學生打掃衛生。班級有了打掃操場、大道的任務,剛開始學生還很勤奮,拿著大掃把一陣飛舞。後來就沒人願意下去了,尤其到了冬天,手拿著竹子做的掃把,太冷,就更少有人願意打掃了。看到這種情況,我早上帶頭下去掃操場,當然,還有幾個學生是被我叫去或者主動去幫我的。每天,當我們掃完操場,帶著一些微汗,面色紅潤走進教室,回到教室的時候,面對全班學生,我總是大聲對同我一起打掃操場的同學說:勞動使我們快樂,我為你們自豪!現在每天早上,早來的男生爭先恐後地下去打掃操場,我相信:他們從中享受到了勞動的樂趣! 我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何況這個榜樣是自己的老師呢。
三、讓師愛充滿智慧。
幾年的工作經歷,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的愛不同於一般的愛,她高於母愛、大於友愛、勝於情愛。不是嗎?母愛容易出現溺愛,友愛需要回報,情愛是專一、自私的愛。而師愛是嚴與愛的結合,是理智的科學的愛,是積極主動的愛。這種愛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愛滋潤每一個孩子的心田。雖然有時也會因學生的調皮而埋怨,因他們的退步而急躁,因他們的違紀而失態,雖然有時也感到很累,很煩,但這時心中總會湧起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我是老師,我要給這些尋夢的孩子引路,在他們心裡寫一本最美的書。這強烈的意識不斷激勵我以真誠去擁抱每一個學生。與孩子朝夕相處,我始終想著兩句話,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使我對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寬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責,多了一份尊重。家長把天真爛漫、聰明伶俐的孩子交給我們培養,這是對我們的極大信任。我又怎麼能不全身心地去愛他們呢?我堅信,我們也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誠的愛心感動我面對的全體學生。
4. 小學一年級學生教育敘事案例
您說詳細點吧, 我教一年級的,不過只是副本主任,新手,不懂你要什麼。曾經有個小孩剛來就老愛拿人家東西,看見其他孩子故事書好,就撕了放自己兜里,一本新書沒給人家剩幾頁。我就單刀直入了。恐嚇,你這樣是小偷的行為,這是第一次,我原諒你,沒有第二次,你要在犯,我就不能保護你了,小心精彩叔叔把你當小偷抓去坐牢,你知道坐牢嗎?怕不怕?還有以後班上誰掉東西了你沒拿人家也要找你要?你覺得冤不冤?..........
一年級小孩要懂不懂的,說道理暫時效率不高。
以前四年級有一個類似:我就私底下說的,最近我總聽說你總是借人家東西不還呀?你要喜歡人家的東西,就要先跟人家說好了什麼時候還再去借,而且一定得按時還,不然人家要忘了之前借給你的,找的時候又一下子在你那裡找到,就很容易誤會,說你偷拿了人家的東西,時間久了更多的孩子就會誤會你,那你以後就會被很多人誤會了,那麼人家以後這樣下去其他孩子就不會、、、、、、、了。字數限制。不詳細說了。
5. 教育敘事案例
小學數學教育敘事和案例稿寫作範例介紹
一、教育敘事、案例稿寫作稿要求
教育敘事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它不直接定義教育是什麼,也不直接規定教育應該做什麼,它只是給讀者講一個或多個故事,讓讀者從故事中體驗教育是什麼或應該做什麼。教育敘事要求有典型性,能讓讀者有心靈的觸動。情感交流;喚醒教師主體意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案例編寫要按照題目、背景介紹、案例描述、案例反思、案例點評來寫。其中題目要求體現反思主題,案例描述要寫出課程片段,反思要求有問題思考和反思的分析,案例點評要分析通過案例得到的經驗或者教訓。案例可以是寫教學的反思,也可以是教學中對教育的反思。
二、參考格式
1、 教育敘事
我和學生有個小秘密
XXXX學校 XXX
新接到2年級語文實驗班數學,看到那些可愛小不點,我什麼都不擔心,就怕他們對數學沒有興趣,因為他們對語文的興趣實在濃厚,七、八歲能洋洋灑灑寫出千字文章,爸爸媽媽懲罰孩子的辦法是不讓他看書,想來都有點害怕!
開學以後,最擔心的事也就出現了,班上一部分孩子反映出對數學的「淡漠」,家長也和我交換意見,怎麼才能讓孩子對數學有興趣呢?實在的,面對一群聰明的孩子,怎樣才能讓他們喜歡數學呢?對我真是一個挑戰!
我除了上課盡量使用電教手段,做一些動畫,講一些故事,「放寬」對他們的管教,讓他們慢慢親近我外,我與學生還有一個小秘密。
只要有家長與我交換意見,我就給他們講:「學生對數學的沒有興趣,關鍵在於他們對數學的那份自信的喪失!我們要給予他們自信,他們才會喜歡數學!我打算把考題提前叫一些同學先做一遍」 。有的家長問我這樣好嗎?我說:「其實,考試不是目的,目的是怎樣讓他們今後學得更好。」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要考試的題都會在考前3到5天發布到網上,然後一個一個單獨對「需要自信」的學生說:「我們隔2天要考試,題老師已經發到網上,你去下來做吧!老師只對你一個人講了,千萬別給其他人說。」於是他們都回去認真的做了一次,還有家長幫忙,考試時他們再次輕松愉快的做了一次。評講試卷時,我大大的表揚了一番突飛猛進的同學,那時我分明看到了他們開心的笑容!
有個學生在網上這樣寫到:「昨天, 姜老師把試卷發下來了,我看了一下,等級是A+,錯了兩道小問題,分數就說明是95分—99分,我唉聲嘆氣地說:要是得了A++就好了,分數是100,平時上課要專心聽講、積極發言,成績會越來越好。啊!這真是我最滿意的數學試卷啊。」還有學生這樣寫:「今天是11月5日,星期三。上午,我們第一節是數學課,姜老師先問:你們是願意上課還是願意考試呀?有很多同學都說願意考試,姜老師一聽,就說:數學書放進書包里,把文具盒留在外面,我們一聽,異口同聲地說:耶!數學考試嘍!一會兒,姜老師把試卷發了下來,我們就開始做題了,我做到最後一題的時候,我一看,哈哈!我全會做!我一定能得到100分!」
要知道他們都是數學有點「問題」的孩子,看到她們對數學自信的回歸,我心裡激動不已。就這樣,班裡幾個上期數學不好的孩子,都「考」到了很好的成績,上課他們特別的認真,作業雖不算很好,卻能較好的掌握新內容。
真正的單元測查更令我高興,上期班上補考也不及格的A同學也考了84分,他已經成為班上聽課認真、積極舉手的一員了,也成為了一名自信的孩子。不過我和他的秘密還要進行下去,直到他考得更好。
2、教學案例
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
XXXXX學校 XXX
背景介紹: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老師不可避免的要經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從三個角度來描繪它。第一是我們學生的情感……」,因此關注孩子的情感變化是我們所特別需要注意的。
案例描述:
我教學「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一課時,2個教學班我都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在班上選擇了全班公認數學最優秀的和最差的進行口算「比賽」,兩組題目如下:1、324+198 5968-3999 396+498 2、324+200 5968-4000 400+500比賽的結果當然是成績差的獲勝,頓時全班學生從疑惑不解到熱情高漲,紛紛舉手錶達自己的意見, 「氣憤」比賽的不公平:兩組題中,加減整百、整千當然簡單一些……
課的發展如設計一樣順暢,但是 「比賽」學生的表現卻令我時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靜:2名「優秀」學生都在不發表任何意見的基礎上獨自傷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現大同小異:眼裡閃過一絲得意,但是臉上沒有一絲的笑容,他們體現出的「榮辱不驚」令我記憶猶新,那不是許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嗎?
當學生作業時,我立即叫過「優生」,向他進行了簡單的解釋。課後我向學生道歉(老師沒有考慮你的感受),並重點幫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難時,變得更堅強和從容。對差生我問他為什麼勝了不高興呢?我表揚了他的進步,鼓勵他繼續努力,那時我看到了他開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學應該更多的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
《數學課程標准解讀》有這樣一段:「作為促進學生一般性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更多關注學習的情感因素。事實上,健康與富有活力的學習活動、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於學生非智力與智力因素協調發展,有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見,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重要。
本節課的情景創設目的是為了激起全班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差生比優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發現題目特徵,理解簡便演算法的實質是「湊整」。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對於多數學生而言,課的設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是當我看到「優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體現出的「榮辱不驚」時,我知道對他們我失敗了,顯然這不是他們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學中應該考慮對差生更多鼓勵,對優生進行挫折教育
差生體現出的「榮辱不驚」使我想到了「小學數學教育網」上網友講的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師到農貿市場去買菜,遇到當年他教的一名做小生意發了財的學生,正在賣雞蛋的學生熱情的邀請老師去吃飯,老師說:「賣雞蛋這樣的工作你不覺得難為情嗎?」學生說:「這和當年您教育我的情形相比,算不了什麼……」。
這個故事主要諷刺老師對待差生教學行為,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正如學生比賽勝了也不敢「聲張」,是啊!我們真的應該給差生更多的陽光,不僅讓他們可以經受挫折,還能正常的沐浴燦爛的陽光,擁有健全的人格。
從另一個層面看:學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師的「關照」。他在無數次的挫折和打擊面前變得堅強,而這種品質將使他終生都會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課,而學習上一帆風順的優生,卻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會在一次不正規的比賽「輸」掉後哭泣不已。有人專門研究過國外293個著名文藝家的傳記,發現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過重大的挫折。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的說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難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兒童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營養,對於優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學片斷,教師對自己忽視尊重學生人格的無意識行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動明顯是傾向於優生。在家庭和學校環境中,「優生」幾乎是在「優待」中成長。身上存在害怕困難、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點。事實上,孩子們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師有責任早一點讓他們具有「免疫」能力。讓他們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從容不迫,不產生的緊張狀態和消極的情緒反應。面對挫折能夠從容不迫僅靠說教是無法達到的,兒童必須經歷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師在教育教學中還應注意設計教育環境,不要一味給學生營造一切需求都能輕易得到滿足的教育環境,更不要阻礙他們適當接受困難和挫折磨練的機會。
案例點評:
1、該課例思考的問題有前瞻性。本次課程改革提出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領域,體現了當代教育對學生情感領域的重視性,本文體現了一線老師對本領域的深刻理解。
2、一個好的教學情景設計,應該在考慮教學的同時,更全面的考慮對學生全面發展所起的作用。
3、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尋找差生的閃光點,讓他們回答簡單問題,讓他們重塑自信;同時我們要尋找「優生」的弱點,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6. 怎樣寫教育敘事故事和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7. 小學四年級教育敘事
小學數學教育敘事和案例稿寫作範例介紹
一、教育敘事、案例稿寫作稿要求
教育敘事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它不直接定義教育是什麼,也不直接規定教育應該做什麼,它只是給讀者講一個或多個故事,讓讀者從故事中體驗教育是什麼或應該做什麼。教育敘事要求有典型性,能讓讀者有心靈的觸動。情感交流;喚醒教師主體意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案例編寫要按照題目、背景介紹、案例描述、案例反思、案例點評來寫。其中題目要求體現反思主題,案例描述要寫出課程片段,反思要求有問題思考和反思的分析,案例點評要分析通過案例得到的經驗或者教訓。案例可以是寫教學的反思,也可以是教學中對教育的反思。
二、參考格式
1、 教育敘事
我和學生有個小秘密
XXXX學校 XXX
新接到2年級語文實驗班數學,看到那些可愛小不點,我什麼都不擔心,就怕他們對數學沒有興趣,因為他們對語文的興趣實在濃厚,七、八歲能洋洋灑灑寫出千字文章,爸爸媽媽懲罰孩子的辦法是不讓他看書,想來都有點害怕!
開學以後,最擔心的事也就出現了,班上一部分孩子反映出對數學的「淡漠」,家長也和我交換意見,怎麼才能讓孩子對數學有興趣呢?實在的,面對一群聰明的孩子,怎樣才能讓他們喜歡數學呢?對我真是一個挑戰!
我除了上課盡量使用電教手段,做一些動畫,講一些故事,「放寬」對他們的管教,讓他們慢慢親近我外,我與學生還有一個小秘密。
只要有家長與我交換意見,我就給他們講:「學生對數學的沒有興趣,關鍵在於他們對數學的那份自信的喪失!我們要給予他們自信,他們才會喜歡數學!我打算把考題提前叫一些同學先做一遍」 。有的家長問我這樣好嗎?我說:「其實,考試不是目的,目的是怎樣讓他們今後學得更好。」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要考試的題都會在考前3到5天發布到網上,然後一個一個單獨對「需要自信」的學生說:「我們隔2天要考試,題老師已經發到網上,你去下來做吧!老師只對你一個人講了,千萬別給其他人說。」於是他們都回去認真的做了一次,還有家長幫忙,考試時他們再次輕松愉快的做了一次。評講試卷時,我大大的表揚了一番突飛猛進的同學,那時我分明看到了他們開心的笑容!
有個學生在網上這樣寫到:「昨天, 姜老師把試卷發下來了,我看了一下,等級是A+,錯了兩道小問題,分數就說明是95分—99分,我唉聲嘆氣地說:要是得了A++就好了,分數是100,平時上課要專心聽講、積極發言,成績會越來越好。啊!這真是我最滿意的數學試卷啊。」還有學生這樣寫:「今天是11月5日,星期三。上午,我們第一節是數學課,姜老師先問:你們是願意上課還是願意考試呀?有很多同學都說願意考試,姜老師一聽,就說:數學書放進書包里,把文具盒留在外面,我們一聽,異口同聲地說:耶!數學考試嘍!一會兒,姜老師把試卷發了下來,我們就開始做題了,我做到最後一題的時候,我一看,哈哈!我全會做!我一定能得到100分!」
要知道他們都是數學有點「問題」的孩子,看到她們對數學自信的回歸,我心裡激動不已。就這樣,班裡幾個上期數學不好的孩子,都「考」到了很好的成績,上課他們特別的認真,作業雖不算很好,卻能較好的掌握新內容。
真正的單元測查更令我高興,上期班上補考也不及格的A同學也考了84分,他已經成為班上聽課認真、積極舉手的一員了,也成為了一名自信的孩子。不過我和他的秘密還要進行下去,直到他考得更好。
2、教學案例
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
XXXXX學校 XXX
背景介紹: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老師不可避免的要經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從三個角度來描繪它。第一是我們學生的情感……」,因此關注孩子的情感變化是我們所特別需要注意的。
案例描述:
我教學「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一課時,2個教學班我都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在班上選擇了全班公認數學最優秀的和最差的進行口算「比賽」,兩組題目如下:1、324+198 5968-3999 396+498 2、324+200 5968-4000 400+500比賽的結果當然是成績差的獲勝,頓時全班學生從疑惑不解到熱情高漲,紛紛舉手錶達自己的意見, 「氣憤」比賽的不公平:兩組題中,加減整百、整千當然簡單一些……
課的發展如設計一樣順暢,但是 「比賽」學生的表現卻令我時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靜:2名「優秀」學生都在不發表任何意見的基礎上獨自傷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現大同小異:眼裡閃過一絲得意,但是臉上沒有一絲的笑容,他們體現出的「榮辱不驚」令我記憶猶新,那不是許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嗎?
當學生作業時,我立即叫過「優生」,向他進行了簡單的解釋。課後我向學生道歉(老師沒有考慮你的感受),並重點幫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難時,變得更堅強和從容。對差生我問他為什麼勝了不高興呢?我表揚了他的進步,鼓勵他繼續努力,那時我看到了他開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學應該更多的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
《數學課程標准解讀》有這樣一段:「作為促進學生一般性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更多關注學習的情感因素。事實上,健康與富有活力的學習活動、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於學生非智力與智力因素協調發展,有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見,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重要。
本節課的情景創設目的是為了激起全班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差生比優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發現題目特徵,理解簡便演算法的實質是「湊整」。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對於多數學生而言,課的設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是當我看到「優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體現出的「榮辱不驚」時,我知道對他們我失敗了,顯然這不是他們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學中應該考慮對差生更多鼓勵,對優生進行挫折教育
差生體現出的「榮辱不驚」使我想到了「小學數學教育網」上網友講的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師到農貿市場去買菜,遇到當年他教的一名做小生意發了財的學生,正在賣雞蛋的學生熱情的邀請老師去吃飯,老師說:「賣雞蛋這樣的工作你不覺得難為情嗎?」學生說:「這和當年您教育我的情形相比,算不了什麼……」。
這個故事主要諷刺老師對待差生教學行為,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正如學生比賽勝了也不敢「聲張」,是啊!我們真的應該給差生更多的陽光,不僅讓他們可以經受挫折,還能正常的沐浴燦爛的陽光,擁有健全的人格。
從另一個層面看:學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師的「關照」。他在無數次的挫折和打擊面前變得堅強,而這種品質將使他終生都會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課,而學習上一帆風順的優生,卻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會在一次不正規的比賽「輸」掉後哭泣不已。有人專門研究過國外293個著名文藝家的傳記,發現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過重大的挫折。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的說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難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兒童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營養,對於優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學片斷,教師對自己忽視尊重學生人格的無意識行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動明顯是傾向於優生。在家庭和學校環境中,「優生」幾乎是在「優待」中成長。身上存在害怕困難、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點。事實上,孩子們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師有責任早一點讓他們具有「免疫」能力。讓他們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從容不迫,不產生的緊張狀態和消極的情緒反應。面對挫折能夠從容不迫僅靠說教是無法達到的,兒童必須經歷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師在教育教學中還應注意設計教育環境,不要一味給學生營造一切需求都能輕易得到滿足的教育環境,更不要阻礙他們適當接受困難和挫折磨練的機會。
案例點評:
1、該課例思考的問題有前瞻性。本次課程改革提出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領域,體現了當代教育對學生情感領域的重視性,本文體現了一線老師對本領域的深刻理解。
2、一個好的教學情景設計,應該在考慮教學的同時,更全面的考慮對學生全面發展所起的作用。
3、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尋找差生的閃光點,讓他們回答簡單問題,讓他們重塑自信;同時我們要尋找「優生」的弱點,促進他們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