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科學畢業考復習資料
1、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造成。
2、日晷是古代計時工具。
3、月相變化的周期是一個月或30天。
4、陽光下物體的影子在一天中有長短的變化和方向的變化。
5、地球是個球體,太陽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那面是白晝。背著太向的那面是黑夜。
6、光在同一物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7、陽光可以被分解為紅、橙、黃、綠、藍、靛和紫七色光。
8、中間厚,邊緣薄的鏡叫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明鏡片叫凹透鏡。
9、空氣中的小水珠使陽光發生折射就形成了彩虹。
10、能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11、電源、導線、用電器和開關組成一個簡單電路。
12、像鐵釘、硬幣這樣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導體。像木頭、塑料像皮泥這樣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絕緣體。
13、磁鐵能吸鐵,磁力有大小。磁力最大的部分稱為磁極。
14、磁鐵的磁極相互接近,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15、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電流的強弱、線圈的多少有關。
16、改變電流的方向和線圈纏繞的方向都可以改變電磁鐵的磁極方向。
17、呼吸時,我們吸入富有氧氣的空氣,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廢氣。肺是氧氣和二氧化碳進行交換的重要器官。
18、心臟和血管是人體的血液循環器官。
19、心跳就是心臟的收縮與舒張。
20、一次用力吸氣後,再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就是肺活量。
2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22、運動員的心跳次數比普通人少。
23、解釋就是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合理地說明事物變化的原因、事物的聯系,或者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24、模型能方便我們解釋那些難以直接觀察到的事物內部構造、事物變化以及事物之間的關系。
25、晝夜形成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6、凸透鏡會聚光線。
27、人體的血液循環器官包括心臟和血管
28、一次用力吸氣後,再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就是肺活量。
29、指南針是我國古代發明的。
30、磁鐵的同極相互接近時會互相排斥,異極相互接近時會互相吸引。
31、模型能方便我們解釋那些難以直接觀察到的事物內部構造、事物變化以及事物之間的關系。
32、凸透鏡能使光線會聚,凹透鏡能使光線分散。
1、常見的簡單機械有杠桿、斜面、輪軸和滑輪。
2、像螺絲刀、方向盤這一關,有一個輪固定可以轉動的軸上的機械叫作輪軸。
3、固定在支架上,不隨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定滑輪,使用它能改變用力方向,隨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做動滑輪,使用它能省力。
4、能夠傳遞力量的裝置叫做傳動裝置。
5、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簡單機械構成的復雜機械通常叫做機器。
6、物體有各種形狀,但大多數是由錐、台、柱和球四種基本的單形狀構成的。
7、通常,結構由支架構成,三角形支架最穩固、結實,所用材料也最少。不穩定的結構,可以通過架梁的方式增加其三角形結構,使它變得穩定。
8、植物除了用種子繁殖後代外,還可以用根、莖和葉等進行繁殖。
9、由於香蕉的種子發育不完全,所以農民一般是把老株砍掉,讓香蕉的地下莖長出新芽,長成一棵新的香蕉來繁殖。
10、運動繁殖的兩種基本方式是卵生和胎生。
11、像魚、雞等動物那樣產卵或下蛋的繁殖方式叫卵生。
12、像馬和貓等哺乳動物那樣的直接生出小動物的繁殖方式叫胎生。
13、大自然中,成分集中和有一定結構的石頭叫做礦物。岩石是由礦物組成的。
14、地球上的資源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比如水資源、氣候資源、土地資源屬於可再生資源、天然氣、石油及各種礦物資源屬於不可再生資源。
15、岩石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種類型。
16、由岩漿冷卻形成的岩石叫岩漿岩;由泥、砂、岩石碎屑沉積形成的岩石叫沉積岩;當地球表面的岩石被深埋於地下時,往往會在高溫和高壓下發生變化,由這種方式形成的岩石叫變質岩。
17、古代動植物的遺骸或痕跡稱為化石。
18、礦物的透明度分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類。
19、大腦和脊髓合稱為人體的神經中樞。人類的確切感覺活動、思維和情緒、語言能力和運動技能,都是在大腦的指揮下進行工作的。
20、脊髓是低級的神經中樞,它既是大腦和軀乾的聯系通道,又可以完成簡單的反射活動。
21、神經分布於人的全身。從腦發出的腦神經,主要分布在人體的頭部和內臟;從脊髓發出的脊神經,主要分布在人體的軀乾和四肢。
22、大腦對人體管理時,左大腦半球支配右側身體的運動;右大腦半球控制左側身體的運動。人的大腦中,左半球偏重於管理語言等功能,右半球則偏重於管理空間概念等功能。
23、人體的重要感覺器官是指眼睛、耳朵、鼻子和舌頭。
24、交流就是讓其他人了解自己的想法的任何一種形式。
25、質疑就是有根據地對自己和別人的探究是否合理提出疑問。
26、國旗是利用油輪升上去的。
27、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
28、地球上的資源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
29、神經就像電話電纜,起著傳遞信息的作用。
30、像剪刀、筷子那樣能夠幫助人們降低工作難度或省力的裝置,都可以稱做機械。機械可以分成簡單機械和復雜機械兩類。
31、大腦能管理人的感覺、運動、說話、情緒、記憶、分析和推理等活動,所以被人們稱為人體的「司令部「。
32、人睡眠不足時,會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情緒波動、思維反應不靈敏等症狀。
33、耳朵是接受聲音的感覺器官,聽神經將信號傳遞給大腦,由大腦識別這些聲音的含義,人就產生了聽覺。
1、 細菌、霉及病毒,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清楚,所以通常把它們稱作(微生物)。(微生物)是一類非常微小的生命體。
2、 第一個揭開微生物秘密的荷蘭人是(列文虎克)。
3、 細菌體積微小,幾萬個細菌合在一起才有頭發絲那麼粗,有(桿菌)、(球菌)、(螺旋菌)三種基本形態。
4、 最大的細胞是雞蛋中的(蛋黃),搭建生物體的積木是(細胞),(胡克)發現了細胞。
5、 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是(細胞)。
6、 生物體的衰老、死亡是由(細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7、 微生物是一類非常微小的生命體,通常要藉助(顯微鏡)才可以看清楚。
8、 不同的生物體細胞的大小和形狀都是(不相同)的。
9、 生物體的生長發育過程就是(細胞)的生長發育過程。
10、 「滄海桑田」指的是地表發生的變化,引起地表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地層運動)、(填海造陸)等。
11、 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的航行第一次成功驗證了偉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12、 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搭乘東方1號飛船繞地球飛行,這是人類第一次在遙遠的太空觀察到了地球;1969年,美國人(阿姆斯特朗)第一個登上月球拍攝地球照片;2003年,我國宇航員(楊利偉)坐飛船繞地球飛行了14圈。
13、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地)、(平原)(丘陵)等。
14、 地球的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
15、 人們站在海岸邊看遠處的航船,發現總是先看見進港船隻的桅桿,再逐漸看見船身,這是因為地球是(球形)的。
16、 地球儀上黃色代表(山地、沙漠),藍色代表(水),綠色代表(平原、耕地、森林),白色代表(冰川)。
17、 1800多年前,東漢時期(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的儀器,叫(候風地動儀)。
18、 在長期的風吹日曬、雨水沖刷、生物破壞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過程叫(風化)。
19、 風化後的岩石被風、水、冰或重力磨蝕、搬運的過程叫(侵蝕)。
20、 物質的變化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是(產生新物質)的變化。
21、 產生新物質的變化可以從(顏色)的改變、產生(沉澱)或(氣泡)、(發光發熱)等現象表現出來。
22、 (溫度的改變)可使物質的狀態發生變化。
23、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24、 像太陽這樣自己發光發熱的天體,叫做(恆)星;像地球這樣自己不會發光,圍繞恆星運行的天體,叫做(行)星;像月亮這樣自己不發光,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叫做(衛)星。
25、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繞著(太陽)公轉,公轉一圈的時間為(一年)。
26、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水)星的公轉周期最短,(海王)星的公轉周期最長。
27、 人們把星空分成88個區域,稱為(星座)。
28、 (實驗)是驗證假設的主要方法之一。
29、 (假設)是有依據的猜測。
30、 (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
31、 對比實驗有(1)個條件是不相同的。
32、 在科學研究中,有時受客觀條件限制,不能對某些自然現象進行直接實驗,這時就要人為地創造一定的條件或因素,在模擬的條件下進行實驗,這種實驗稱為(模擬實驗)。
33、 運用比較的方法來揭示事物的性質和變化規律的實驗稱為(對比實驗)。
34、物體在(溫暖)和(潮濕)的環境條件下,容易發霉。
35、世界最高的山脈是(喜馬拉雅山)。
36、實驗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它主要有(兩)種類型。
37、在適宜的溫度下,乳酸菌會使牛奶發酵變成酸奶。
38、青黴分泌了的某種物質能殺死細菌,這種物質叫青黴素。
1、(青春期)是兒童向成年人過渡的時期,女孩大約從(10)歲開始進入這一時期。
2、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外,另一個特點就是(性發育)的開始
3、人體發育可分為(胎兒期)、(嬰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4、動植物的後代與親代之間存在著相同的特徵,這叫做(遺傳)現象。
5、子代與親代之間,同一物種之間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不同的特徵,這種現象稱為(變異)。
6、變異有(可遺傳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兩種形式。
7、(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的基本特徵之一。
8、在地層岩石中保存的幾百萬年以前的殘骸或遺跡,如(骨骼)、(外殼)、(葉子)、腳印等稱為化石。
9、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岩層)比做一本書,那麼化石就是書中的(特殊文字)。
10、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並於1859年出版了震驚世界的巨著(《物種起源》)。
11、自然界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則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
12、同一棲息地上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之間會形成(互相合作)關系或(敵對)關系。
13、食物鏈上的生物,能自己製造食物的叫做(生產者),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叫做(消費者),分解動植物殘骸或廢物的叫做(分解者)。
14、生物連同它們周圍的環境叫做(生態系統)。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如果植物、動物及微生物的數量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且變化不大,這種狀態就叫做(生態平衡)。
15、生物之間普遍存在一種「吃與被吃」的關系,這種關系像鏈條一樣,把一些生物緊密地聯系起來,生物學家把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叫做(食物鏈)。
16、一種生物願意長期生活在某個環境里,是因為這個環境為它提供了生存、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護所等條件,這樣的生活環境被稱為(生物的棲息地)。
17、能夠使物體「工作」或運動的本領叫做(能量)。任何東西只要有移動、發熱、冷卻、生長、變化或發聲的現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18、孟德爾被人們稱為現代遺傳學之父。
19、形態各異的金魚是人們有意識地利用野生鯽魚的後代與親代存在的變異培育而成的。
20、第一塊恐龍化石是在1822年被發現的。
21、澄江生物化石群的發現對達爾文的經典進化學說提出挑戰。
22、人口、資源和環境是威脅人類當今和未來發展最主要的問題。
23、人類的很多行為直接破壞了生態平衡,如濫施農葯、過度放牧,以及過度捕撈等。
24、火箭升空利用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原理,氣墊船能在水面上高速滑行是利用了物體與空氣的摩擦力比與水的摩擦力小的原理。
❷ 小學科學復習資料
申明:以下內容為本人在網上收集和個人整理,如原作者有異議,請及時告之,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同時對小學科學付出艱辛勞動的教師表示忠心的感謝!
人
1、人體中共有206塊骨頭,共有600多塊肌肉,肌肉重量占體重的40%。
2、骨骼具有運動、支撐、保護的作用。骨與骨之間能夠活動的相連地方叫關節,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關節而實現的。
3、經常運動的好處是:改善身體的柔韌性;增強心肌和肺活量;肌肉發達;體力充沛;延緩衰老;身體勻稱。
4、人需要的主要營養成份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
5、我們每天吃的食物種類有:糧食類、蔬菜水果類、魚肉蛋類、豆奶類、油鹽糖。吃得最多的是糧食類。吃得最少的應該是油鹽糖。
6、人體主要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
7、為了安全飲食,蔬菜水果要充分浸泡和清洗,要多吃綠色食品,少吃腌臘食品。
8、購買加工食品時要注意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9、沒有一種食品含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所以我們吃食物要多樣化和全面化。
10、水果不可替代蔬菜。
空氣
1、空氣主要由氮氣、氧氣、少量二氧化碳、水蒸氣等氣體混合而成。如果空氣中增加了有害物質,空氣就被污染了,空氣的流動形成了風,中國古代人熱空氣上升的原理發明了孔明燈。
2、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可燃物、氧氣、一定的溫度。
3、空氣也是生命之源,可是人們的活動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防止空氣污染的一些措施有植樹造林、節約能源、少開小汽車,改進汽車燃料、禁燒秸桿、使用無氟冰箱等。
4、用手搧一下空氣、把空氣裝在塑料袋裡等都可以感到空氣的存在,空氣是無顏色、無氣味、無味道的透明氣體。
5、帶膠塞的漏斗擰緊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進瓶子里嗎?
為什麼?(水不能流進瓶子,因為瓶子里的空間被空氣占據著,膠塞封住了瓶口,空氣出不來,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進去。)
6、用冰塊冷卻食物,食物應放在冰塊上還是冰塊下?為什麼?(應把食物放在冰塊的下面,因為冰塊周圍的空氣受冷會很快下沉,不斷下沉的空氣包圍住要冷卻的物體,從而達到盡快冷卻的目的。)
7、空氣能被壓縮,壓縮了的空氣有彈性,在炎熱的夏季,自行車輪胎中的氣為什麼不能充得太足?(空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夏季由於氣溫太高,輪胎內的空氣受到高溫,其體積必然很快增大,產生很大的壓力,當輪胎承受不住這樣大的壓力時,就會被脹裂。)
天文
1、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用方向和高度來表示,我們看到的太陽東升、西落晝夜的產生現象,其實是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形成的。只不過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以地球為參照物,所以看起來就是東升、西落
2、太陽位置在東,物體影子在西,太陽位置在南,物體影子在北,太陽位置在西,物體影子在東。根據陽光下物體影子方向變化的規律形成太陽鍾,故宮博物院的太陽鍾叫日晷,它屬於赤道日晷,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有的日晷叫地平日晷,
3、月亮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4、新月指的是天空中看不見的月亮。月初的蛾眉月,是指太陽剛落地平線,我們看到的月相是朝著太陽的。而月底的蛾眉月是指快要日出時,看到的月相同樣是向著太陽的。
5、日落時看到初一到十五的月亮,發現:蛾眉月在西方,上弦月在南方天空,凸月在中間偏東,滿月在東方。可見月亮繞地球轉動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
6、日出時看十六到月底的月亮,發現十六的月亮在西頭,下弦月在南方天空,殘月在中間偏東處,蛾眉月在東頭。
7、一天中月亮是東升西落的。這是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而形成的。月亮是地球的衛星,月亮繞地球轉一周是農歷一個月。
運動和力
1、我們在騎自行車時車輪在做直線運動和旋轉運動。
2、一輛載重汽車行駛得快慢與自重、拉力、路面這些因素有關。
3、力的單位是牛頓。
4、使用測力計時,要使指針在0處,不能超過最大測量范圍。
5、當物體受到外力時,形狀或體積會發生改變,去掉外力後還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或體積,這種性質叫彈性,這種力叫彈力。
6、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這個力是因為地球引力。
7、判斷: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對)
物體的彈性是無限的(錯)
物體穿過液體或空氣時,也會產生摩擦力(對)
8、摩擦能產生熱量,流星的形成就與摩擦有關,在在炎熱的夏天高速公路上的汽車輪胎會發燙;生活中有好多增大有益摩擦(例如:如輪胎上的花紋、車把手上的花紋)和減少有害摩擦(在機械運動部位加潤滑油,加滾珠軸承)的例子。
9、物體的形狀與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關,如降落傘下降的速度與傘面的大小就有關。
水
1、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無色、無氣味、無味道、透明的液體。水有三種狀態:固態、液態、氣態。雲、霧、雨、露、霜都是由空氣中的水凝結而成的。
2、認識物體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看、用鼻聞、用舌嘗、用手摸,對不了解的物體千萬別隨便聞、隨便嘗。鑒別杯子中水、鹽水、糖水、牛奶、白醋的方法是什麼?
3、水具有使其表面盡量縮小的力,這就叫做水的表面張力。
4、鐵塊在水中是要下沉的,可鋼鐵的輪船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因為鋼鐵輪船的空間大,與同體積有水相比較,它反而輕,因此浮在水上。)
5、地球上大部分水是海洋里的鹹水,只有極少量的淡水,大部分淡水只儲藏在南極和北極的冰川中,大氣中有小部分看不見的水蒸氣,只有河流湖泊和淺層地層里的水可供人類使用。而可供人類使用的這一點淡水還被不同程度地污染了,人類如果不注意保護水資源,地球上將無干凈水可用。
6、固體有一定的形狀,固體的分離,例如把豆子和米分開,把粗沙和細沙分開,兩種不同的固體混合後體積會變小。例如黃豆與米混合後體積變小了,但重量不變,液體與水混合,有些溶於水,有些不溶於水。有些浮在水上,有些沉在水下,但這不是絕對的,在條件改變的情況下,不溶於水的液體也可能溶於水。
生物
1、種子的構造:子葉、胚根、胚芽。胚芽將來長大成莖和葉,胚根將來長大成根。
2、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水、空氣、土壤、適宜的溫度、養料。
3、一朵花,例如油菜花有:花瓣、萼片、雌蕊、雄蕊。
蜜蜂和一些昆蟲可以為一些花傳粉。果實裡面都有種子,「無籽瓜」是人工培育的,它仍然是果實,蘿卜不是果實。
4、土壤的主要成份有:沙、黏土、腐殖質等。
5、蠶、蜻蜓、螞蟻、蟋蟀、等都屬於昆蟲類。它們成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大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蠶蛾的觸角是羽毛狀的。昆蟲一生要經過變態,蠶一生要經過蠶卵、蠶、蠶蛹、蠶蛾四個階段。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是中國。
6、魚終生生活在水裡,魚有各種形狀,魚體表面有鱗,有些魚如鱔魚、黏魚等魚無鱗。魚鱗的花紋像樹木的年輪,魚也有耳朵,只不過藏在頭骨里頭,魚利用鰓從水中得到氧氣,魚通過調節體內鰾中氣體多少可改變自身體積,從而調節比重,得到不同浮力。而快速運動的鯊魚就無鰾。魚的運動前進都要靠魚尾,慢慢前進靠腹鰭,或腮排水,胸鰭撐開可使運動的魚停下來,體側線能測定方向,感知水溫。
7、要善待動物,愛護動物,要保護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系的動物。如牛、蜜蜂、吃蟲子的鳥。還要保護珍稀動物。我們可以從哪方面做起?(對我們長期生活在城區的中學來說,愛護鳥類,愛護樹木,保護小動物生活的環境。要保護水中的動物,就要保護水源。在鳥類繁殖的季節和家長一起共同為鳥兒做「人工鳥巢」,在動物園,也要做文明觀眾,愛護各種動物。)
8、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多數鳥類在白天活動,而貓頭鷹以捕食鼠類為主,老鼠喜在夜間活動,所以貓頭鷹也在夜間活動。從早晨到下午是它的睡覺時間,蝸牛喜歡生活在黑暗、潮濕的環境中,它的活動時間也是夜間。
熱學
1、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熱總是從高處向低處傳遞。
2、固體主要傳熱方式是傳導,液體、氣體的傳熱方式是靠對流,太陽上的熱是輻射到地球上的。
3、大多數物體受熱時,體積會膨脹,冷卻時體積會收縮,這種性質叫做熱脹冷縮。
4、因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易於吸收輻射熱,所以我們在夏天喜歡穿淺色衣服,冬天喜歡穿深色衣服。
5、溫度的變化會對物體產生哪些影響?(夏天電線伸長、嚴寒的冬季水管凍裂等。)
6、加熱和冷卻物體在生活中的應用?(有時醬菜瓶蓋擰不開,可用熱毛巾包住瓶蓋,瓶蓋受熱膨脹就能很輕松在擰開了。還有塑料水管的連接、煉鋼、制棒冰、蠟燭的製作等。)
7、為什麼鍋把手用塑料製作?鍋身用金屬製作?(塑料不善於傳熱,用塑料做的鍋把手不會燙手。因為金屬善於傳熱,所以鍋身用金屬製作。)
8、畫出熱在水鍋中傳遞的圖示。(略)
聲音
1、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凡是人們不需要的聲音都是噪音。噪音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是當今社會的四大公害之一。
2、人耳構造: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
3、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❸ 急求小學科學畢業總復習資料
生命科學部分
[常見植物和動物] 需要閱讀課外資料
1.1.1 知道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並能夠對植物進行簡單的分類
北京市市花(月季、菊花)、市樹(國槐、側柏)
小葉黃楊、柳樹、銀杏、鬱金香、玫瑰、玉蘭花……
1.1.2 知道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名稱,能夠用不同的標准對動物進行分類
金絲猴、大熊貓、白鰭豚、藏羚羊、東北虎等
1.1.3 能夠歸納某一類動物的共同特徵
身體構造(頭胸腹、頭軀干四肢),腿的數量,有無觸角、翅膀,食性(食肉、食草、雜食),有無毛發、羽毛,繁殖方式(胎生、卵生)
[動植物的一生和繁殖]
1.2.1 知道動植物生長的大致過程
自然界中的動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綠色開花植物生長一般都要經歷一定的生命周期:種子萌發、幼苗生長、開花結果、枯萎死亡。
蠶的一生是不斷生長變化的,要經歷蠶卵、幼蠶、蠶蛹、蠶蛾四個不同形態的變化階段。
1.2.2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徵
生命的共同特徵:新陳代謝,對外界環境刺激有反應,生長發育、會死亡,通過繁殖延續物種等。
植物傳播種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為了能將種子散布得更廣,有利於繁殖後代。(會舉例)需要閱讀課外資料 蒼耳鬼針草、椰子蓮子、蒲公英、櫻桃
1.2.3 知道常見的幾類動物的不同生殖方式需要閱讀課外資料
有的動物通過產卵來繁殖後代,有的直接產下小動物,卵生和胎生是動物產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只有哺乳動物是胎生:鯨、海豚、貓、老虎、熊。
補充一些有代表性的動物知識:
只有鱷、蜥蜴、蛇、龜這四類是爬行動物。
蛙、蠑螈是兩棲動物。
昆蟲都是6條腿的,不是6條腿的生物必定不是昆蟲。
[生物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1.2.4 知道植物的六大器官及作用
綠色開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部分構成。根吸收水分、固定植物;莖傳送水分和養料,支撐植物身體;葉子通過光合作用,製造養料和氧氣;花、果實、種子有繁殖的作用。
蘿卜、白薯、山葯屬於根,馬鈴薯、甘蔗、藕、姜、竹筍、洋蔥屬於莖,有儲藏營養的作用。
花的結構包括:花瓣、萼片、雄蕊(花絲、花葯)、雌蕊(柱頭、花柱、子房)
種子包括:種皮和胚(胚芽、胚根、子葉),子葉為種子發芽提供能量。
種子萌發先長根,再長莖、葉,根總是向下生長的
1.2.5 能夠探究根、莖的作用
實驗
設計實驗的格式:實驗主題;實驗材料;實驗方法。
設計實驗驗證根和莖的作用(根的吸水實驗,注意密封,觀察水量變化)(莖的運輸水分作用,注意莖的縱切和橫切,有顏色的水,工具的使用)
[生物的基本需求]
1.2.6 認識生物維持生命都需要從外界吸收水分和營養
種子發芽需要水、適宜的溫度和空氣。
植物對環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氣、水、陽光、養分、空間等。
動物對環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氣、水、空間和食物等。
1.2.7 認識水、陽光、空氣、溫度、肥料等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並能夠設計相關實驗
實驗
設計控制變數試驗,保證只有一個條件改變,其他條件都不變,(注意研究適宜的溫度的條件時,陽光照射的情況也得一樣)
1.2.8 知道不同的動物需要吃不同的食物,動物維持生命就要消耗食物作為能量
需要閱讀課外資料動物的食性:食肉、食草、雜食。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需要閱讀課外資料
1.3.1 認識植物的形態和生活環境相聯系
1.3.2 認識動物的外形和習性相聯系
1.3.3 知道動植物適應環境的特徵和事實
如:北極狐耳朵小,有利於減少熱量流失;北方針葉林,利於減少水分流失
南非大耳狐耳朵大,有利於及時散失體內多餘熱量;南方蕉葉植物,蒸發多餘水分。
[生理與健康]
人體根據外觀可以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四部分。
1.4.1 知道人類需要的營養及其來源
人體保持健康需要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
蛋白質是構成我們身體的主要成分之一。
糖類和脂肪能提供身體需要的能量。
維生素和礦物質有調節身體機能的作用。
水可以幫助體內毒素排出體外
1.4.2 理解合理營養的重要性
沒有一種食物會含有所有的營養成分,各種營養成分的作用都不同,所以我們要吃各種不同的食物。
1.4.3 知道人體的消化過程及飲食衛生
牙齒有切牙、尖牙、磨牙三種,不同的牙齒有不同的功能
人體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
食物腐敗變質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微生物生長和繁殖需要空氣、水分和適宜溫度等條件。
破壞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條件(冷凍、曬干、滅菌、密封等方法)可以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只能減慢,不能永遠保鮮)
1.4.4 知道人體的呼吸過程及呼吸系統疾病的產生和預防
鼻腔、咽、氣管、支氣管、肺組成了呼吸系統,完成氣體交換作用。(氣體進出的順序)
1.4.5 知道心臟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心臟收縮、舒張,將血液通過血管送往全身。
1.4.6 認識影響心跳快慢的因素
人體的運動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肺的氣體交換作用和心臟的血液輸送作用十分重要。
1.4.7 知道感覺器官的作用實驗
眼(看)、耳(聽)、鼻(聞)、舌(嘗)、手(觸摸)。
物質科學部分
[物體的特徵]
2.1.1 能夠用感官判斷物體的特徵,並進行描述
•感官包括: 眼(看)、耳(聽)、鼻(聞)、舌(嘗)、手(觸摸)。
•對物體的描述一般包括:顏色、形狀、氣味、形態、手感
2.1.2 能夠根據特徵對物體進行簡單分類或排序
顏色、硬度、沉浮、磁性、導電、導熱等
2.1.3 會使用簡單儀器和工具實驗
量杯、量筒:測量液體的體積多少。
天平:測量物體質量
測力計:測量質量和受到的力
溫度計:測量溫度
鐵架台、漏斗、過濾紙、燒杯、酒精燈等
2.1.4 知道加熱或冷卻可以使物體的形狀或大小發生變化,能說出常見的熱脹冷縮現象
• 物體由冷變熱或由熱變冷的過程中會發生體積的變化,這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感覺到或通過一定的裝置和實驗被觀察到。
•大多的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具有受熱時體積膨脹,遇冷時體積縮小的性質。而重量不變。
•也有一些固體和液體在一定條件下是熱縮冷脹的。
•常見的熱脹冷縮現象:水凍成冰後體積會變大;冷的杯子倒沸水時容易炸裂;火車軌道會留有空隙;夏天自行車、汽車、摩托車、電動車的輪胎都不能充太足的氣,防止溫度高時,因氣體膨脹而引起爆胎;溫度計也利用了熱脹冷縮的原理。
[材料的性質與用途]
2.1.5 能夠判斷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組成的
•一個物體可能是單一材料組成,也可能是由多種材料組成。
2.1.6 能夠按材料對物體進行分類
•常見的材料有:紙、塑料、金屬、木頭、陶瓷
2.1.7 認識某些材料的性質(如是否導電,是否溶解,是否傳熱,是否
沉浮)實驗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可以從:顏色、厚度、手感、氣味、硬度、吸水性、是否導電,是否溶解,是否傳熱,是否沉浮等方面進行描述)
•紙的性質:吸水,不導電,不溶解於水,能夠傳熱,
•木頭的性質:吸水、較硬,干木頭不導電,不溶解於水,可以傳熱,在水中浮。
•金屬(鐵)的性質:不吸水、硬,導電,傳熱效果好,在水中沉。
•陶瓷的性質:不吸水、硬,不導電,不溶解,可以傳熱,在水中沉。
•通過科學技術可以將自然界的各種材料利用起來,材料在生產中可以發生變化,材料經過加工可以改變它們的性質。
2.1.8 能夠根據上述材料性質對材料進行分類,並與用途相聯系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質,材料的性質決定材料的用途。
•某些材料可以反復使用,一些廢棄的物品可以用來製造新的產品,但各種材料再利用的程度不同。
•材料的加工和使用與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需要對消費進行選擇。
[物質的變化和利用]
2.1.9 知道物質有三種常見的狀態
物質分為固態、液態和氣態。
2.1.10 知道溫度的改變可以使物質的狀態發生變化
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固態可以變為液態,液態可以變為氣態;
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氣態可以變為液態,液態可以變為固態。
[位置與運動]
2.2.1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來表示距離與時間的關系
2.2.2 知道物體的運動需要用方向和快慢來描述
[常見的力]
2.2.3 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發生變化
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得更快,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改變物體的狀態,必須有力的作用
橡皮筋的彈力越大,作用時間越長,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
運動的物體失去動力後自己會停止下來,是因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2.2.4 知道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徵製成的。力的單位「牛、N」
2.2.5 知道生活中常見的力(如風力、水力、重力、彈力、浮力、摩擦力等)
重力是物體由於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彈力是物體形狀改變時產生的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
反沖力是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
摩擦力是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產生的力。
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物體受到的重力時就上浮,小於重力時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
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方式(滾動還是滑動)有關,對於相同的物體,滾動的摩擦力小,滑動的摩擦力大。
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在工作時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2.3.1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3.2 能夠區分聲音的大小與高低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聲音的兩個基本指標。
•改變物體振動的方式可以改變它產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尺子振動的頻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長度的影響。這部分的長度會引起音高的變化:越長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實驗
•聲音是通過物體以波的形式,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的。
•人的耳朵有一個膜,當聲音碰到它時它會振動;耳朵和大腦會把這些振動轉換成聲音的感覺。
2.3.3 能夠區分樂音和噪音
樂音是物體有規律的振動,噪音是物體無規律的振動。
2.3.4 知道噪音的危害和防治
過高或過強的聲音會對我們的聽力產生傷害,保護聽力就是要避免我們的耳朵聽到過高或過強的聲音並控制雜訊。
[熱現象]
2.3.5 知道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知道溫度的單位
•物體的冷熱程度,我們稱為溫度,物體的溫度可以用溫度計進行測量。
•我國使用的溫度的單位是攝氏度,用℃表示。
•對一個物體來說,物體失去熱量,溫度下降;物體獲得熱量,溫度上升。通過測量一個物體的溫度變化可以知道這個物體失去熱量還是獲得熱量。
2.3.6 會使用溫度計實驗
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1、測量前,觀察所要使用的溫度計,了解它的量程(測量范圍)、單位和分度值(每一小格對應的溫度值);
2、測量時使溫度計的玻璃泡跟被測液體充分接觸(要浸沒在被測液體中),不能碰到容器;
3、待示數穩定後再讀數;
4、讀數時溫度計玻璃泡要留在被測液體中,不能取出來讀數,視線要與溫度計液面持平。
2.3.7 知道熱總是從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直到物體溫度相等為止
•熱是一種能量的形式,熱能夠從物體溫度較高的一端向溫度較低的一端傳遞,從溫度高的物體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直到兩者溫度相同。
2.3.8 知道常用的傳熱和隔熱方法
•熱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熱傳導、空氣和液體的熱對流、無需任何媒介也能產生的熱輻射)進行傳遞,不同物質傳遞熱的本領是不同的。
熱傳導是從高溫物體到低溫物體、從物體高溫處到低溫處的傳遞方式。
•不同材料製成的物體,導熱性能是不一樣的。實驗
•像金屬這樣導熱性能好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而像塑料、木頭、空氣這樣導熱性能差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
•熱的不良導體,可以減慢物體熱量的散失。比如:加穿衣服會使人體感覺到熱。
[光的傳播]
2.3.9 知道光的直線傳播現象
•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光是直線傳播的。擋光物體會有影子,是因為光是直線傳播造成的。
•影子產生的條件是光源、擋光物體和屏。實驗
•在光的照射下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離有關。
•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
•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會隨著太陽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變而改變。
2.3.10 知道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光在傳播過程中碰到物體,會發生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線傳播的。
•光的反射原理在生產生活中廣泛應用。汽車反光鏡、潛望鏡等都是人們對光反射原理的運用。
•利用凹面鏡和凸透鏡會聚光線的特性,可以得到強光和高溫。著在實際生活中已得到廣泛運用。
•物體吸熱的本領與物體的顏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陽光的照射角度有關。
•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在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
•太陽能是一種清潔、節能、安全的能源,人們正在大力開發和使用太陽能。
[簡單電路]
2.3.11 認識電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源
生活中有很多靜電現象,通過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體帶電。
帶同種電荷的物體相互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相互吸引。
電荷在電路中持續流動起來可以產生電流。
2.3.12 知道安全用電常識
人體安全電壓36伏,中國的交流電源是220伏。不能用手去接觸電源。
電池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在一起,就會發生短路。
2.3.13 知道常用電器的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迴路
只有電流流過燈絲時小燈泡才會發光。利用電來點亮一隻小燈泡需要一個完整的電路。
電從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叫做:閉合的迴路
2.3.14 知道開關的功能
開關可以通過閉合或者斷開電路,來控制電路。
2.3.15 知道簡單電路主要是由電池、導線、燈泡和開關連接成的。
簡單電路包括:電源、用電器、導線、開關
2.3.16能夠用一些基本組件連接一個簡單電路
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是兩種用不同連接方法組成的電路。
串聯電路:所有的用電器都在同一個電路中(一個斷開,全都斷開)
並聯電路:所有的用電器不在同一個電路中(用電器之間不會相互干擾),如紅綠燈(三個開關)、路燈(一個開關控制所有的燈泡)
實驗利用閉合的迴路點亮一隻小燈泡、電路檢測器,會畫電路實物連接圖(注意小燈泡的兩個連接點)
[磁現象]
2.3.17 能夠探究並知道磁鐵的性質
磁鐵能吸引鐵制的物體,這種性質叫磁性。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實驗
在磁鐵的不同位置懸掛大頭針或曲別針,觀察數量的多少,找到磁性最強的部分。
磁鐵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極叫南極,用「S」表示;指北的磁極叫北極,用「N」表示。實驗
將條形磁鐵懸掛在空中,觀察其運轉後停下來的方向。
磁鐵的同極相互排斥,異極相互吸引。兩個磁極的作用是相互的。實驗
兩個或多個磁鐵吸在一起,磁力大小會發生改變。實驗
觀察一塊磁鐵、兩塊磁鐵……的磁力大小(吸引曲別針數量的不同)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能指南北的性質,製成的指示方向的儀器。
鋼針經過磁鐵摩擦可以變成磁鐵。
地球與宇宙科學部分
[地球的概貌]
3.1.1 知道地球的形狀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3.1.2 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地表約有四分之三的面積被水覆蓋著。
流水、風力、海浪、冰川等都會對地表產生侵蝕和沉積作用,並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會影響土壤被侵蝕的程度。
3.1.3 知道地球的內部有熾熱的岩漿
地球內部的運動和外力作用的影響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種地形的原因。
內部運動包括:火山、地震
3.1.4 知道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
麥哲倫、哥倫布的航海,證明了地球球形說的正確性。
[岩石、沙、土壤]
3.1.5 知道常見岩石的特徵
岩石在顏色、花紋、顆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點。
礦物在顏色、條痕、軟硬、透明度、光澤和形狀等方面有各自的特點。
3.1.6 能夠用不同的分類標准對岩石進行分類
初步認識頁岩、砂岩、花崗岩、石灰岩、大理岩等幾種常見岩石的顯著特徵及用途。
3.1.7 知道土壤的構成
風化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實驗會利用一定的方法來觀察土壤的成分:
加水攪拌,靜置後觀察大小顆粒的分層,同時看到氣泡;燃燒後聞到氣味,觀察到腐殖質;衛生紙包裹土壤,發現有水。
[水和空氣]
3.1.9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實驗溶解的實驗(加快溶解速度的三種方法,注意控制變數的實驗:攪拌的姿勢,不能觸碰杯底,只能使用一種方法)
過濾的實驗(過濾紙、鐵架台等器材的使用)
一貼:即濾紙緊貼漏斗內壁。
二低:1.濾紙邊緣低於漏斗邊緣。2.液面低於濾紙邊緣。
三靠:1.盛混合物的燒杯緊靠玻璃棒。2.玻璃棒下端緊靠濾紙三層處。3.漏斗下端管口緊靠燒杯內壁。
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質不能夠溶解在水中。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無限的溶解)
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與物體的顆粒大小(即表面積的大小)、水的溫度、液體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可以用蒸發的方式,將食鹽從水中分離出來。
3.1.10 能夠用一定辦法證明空氣的存在
空氣存在於我們的周圍,能被我們的感官感知;空氣能占據空間,空氣有重量。
實驗空氣能占據空間(杯子倒扣浸入水中,杯底的紙團不會濕)
3.1.11 知道人類對空氣性質的利用需要閱讀課外資料
3.1.12 知道人類活動對大氣層產生的不良影響,及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
需要閱讀課外資料
[天氣變化]
3.2.1 知道天氣可以用一些可測量的量來描述(如溫度、風向、風力)
天氣特徵主要包括雲量、降水量、風力、風向、濕度和氣溫、。
3.2.2 會用溫度計進行觀測,搜集有關數據,並能夠分析數據得出某些結論
溫度計、雨量器、風向標和風速儀是測量天氣的工具。
3.2.3 能夠列舉天氣變化對動植物行為影響的實例需要閱讀課外資料
動物的冬眠、換毛;植物發芽的時間受氣溫的影響。
3.2.4 體驗並列舉天氣變化對人類工作、生活產生影響的實例需要閱讀課外資料
❹ 小學畢業科學復習要點
1.作文
2.生字
數學里的概念要懂。
❺ 小學畢業總復習:科學的目錄
第一部分 專項復習
(一)植物
(二)動物
(三)環境和我們
(四)物質與物質的變化
(五)聲、光、電、熱、磁
(六)運動和力
(七)機械、形狀與結構、能量
(八)天氣、土壤、時間
(九)地球和宇宙
第二部分 模擬考試
小學學業考試科學模擬試卷(一)
小學學業考試科學模擬試卷(二)
小學學業考試科學模擬試卷(三)
小學學業考試科學模擬試卷(四)
小學學業考試科學模擬試卷(五)
小學學業考試科學模擬試卷(六)
小學學業考試科學模擬試卷(七)
小學學業考試科學模擬試卷(八)
小學學業考試科學模擬試卷(九)
部分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