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信息技術課論文:淺析如何上好小學信息技術課
信息技術是新課程改革之後開設的一門課程,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該課程顯得日漸重要。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必須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但「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永遠要比對教師的興趣要高」,教師怎樣才能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過來就成了最大問題。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就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課,我獲得以下幾點體會:
一、任務驅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任務驅動」讓學生的學習目標十分明確,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鍛煉學生的學習和探索能力。在一堂課的開始,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作品,讓學生自己試著完成,然後根據他們的操作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充講解。比如,學習Word圖文混排時,我先給他們展示了一幅圖文並茂、版式精美的文檔,其中包括了圖片的典型格式應用、圖片作為背景及各種文字環繞等不同的格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追求自主選擇喜歡的樣式,對給定的圖文進行混排。如我所想,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他們進行了各種嘗試,對於我補充的內容,他們也能既快又牢固地掌握,在交流評比中,學生更好地完善了作品內容。
二、鼓勵創新,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嘗試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信息技術課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提供機會讓學生大膽嘗試,只要敢於嘗試,就是成功。例如,我在教學製作賀卡這節課上,沒有限定賀卡的形式和內容,僅僅提供完成任務所需的素材,這就為學生發揮想像力和自由創作留下了創新的空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大膽創新,大膽設計,從學生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沒有雷同的作品中,反映出他們不僅掌握了內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細節上還能舉一反三、靈活變化、自由發揮,真正實現教師「授之以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的教學目標。
三、營造氛圍,讓學生保持樂觀飽滿的情趣
信息技術教學中,由於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差異,加上有的學生因為顧及到自己的語文、數學等成績的不理想,總會存在擔心、畏懼等心理傾向,部分膽小的學生因此產生壓力。要使全體學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學習熱情,就必須鼓勵誘導學生,創設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例如,在教學《指法》一課時,我讓學生通過指法軟體進行練習,使學生產生新鮮感和好奇心。我利用學生的好勝心、自尊感強的特點,組織學生操作比賽,課堂學習氣氛既活躍又充滿競爭性,同時,還進行了指法游戲的比賽等形式進行練習,緊扣學生心弦,讓他們在玩中練、練中學。下課後,有的學生還說:「下節課我一定要超過他……」更有學生說:「老師,我要和你比……」對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決的辦法因人而異,有時我個別指導,有時讓「小老師」指導,還有時讓他觀看其他同學的精彩表演,耳濡目染,當聽到教師鼓勵、贊揚的話語,學生的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
四、小組合作,縮小個體之間的差異
學生是課堂上的主人,教師應當以啟發代替灌輸,以輔導代替管制。「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小學生好奇心強,持久性差。課堂上,如果教師講得過多,學生會感到厭煩。所以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當多考慮小學生的特點,做到各方面的合作,即師生間合作、學生間合作。這樣,課堂上學生有問題可以與老師交流,尋求幫助;還可以學生之間相互協作,取長補短,實現組與組之間資源共享。
五、因材施教,進行分層次學習
由於學生家庭背景不同,有的學生家中有計算機,可能上機機會多一些,反之則少一些。加之學生知識基礎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學生之間總存在著些許差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任務驅動法」為前提,實施分層教學。在課堂上提出基本任務與擴展任務,要求不同學生完成不同的目標,量體裁衣,因人而異。由於目標要求的不同,就激發了不同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潛能,張揚個性。伴著愉悅的心情,懷著追求成功的喜悅,順利地完成每節課的學習任務,大大地提高了信息技術教學效果。
六、游戲激勵,增強學生對計算機的喜愛之情
小學生對於游戲和上網的喜愛程度很深,如果教師在計算機課上強行禁止,會使學生反感。面對這種現象,我不打擊、不遏制,而是適時以小游戲激勵學生,增強學生對計算機的喜愛之情。同時,我也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滲透「玩游戲更高的層次是製造游戲」的觀念,激勵學生增強信心,動腦、動手去創造游戲軟體,以此增強學生對計算機這門課程的熱愛。
總之,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更加重要的是,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現代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主題。我們要在信息技術課堂之中,根據課程本身的特徵,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將學生吸引到有意義的學習上面來,讓他們不是單純地「玩」,而是帶有目的性地學習,從而使學生能夠學到計算機的實用知識和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
㈡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小學教學質量的論文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小學教學質量的論文
正《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並指出:"努力建.
㈢ 小學信息技術論文
淺談計算機教學在小學教育中的作用
對於現代的小學教育,學生已開始不滿足於「知識=書本+粉筆+嘴巴」 的教學模式,隨著小學生心理發展、生理發展期的提前,現代科學環境的影響,活動范圍和方式的不斷拓廣,他們對知識、對信息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而計算機教學的引入正好順應了這種時代發展的趨勢,它將外界與學校、活動與課堂、書本與信息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將「知識=書本+粉筆+嘴巴」更新成為「知識=書本+電教+嘴巴」,滿足了小學教育乃至於現代教育的要求。
一、計算機教學可以彌補教學器材的不足。增強小學教學中形象化成分。順應小學生心理思維的發展規律。
伴隨著教育的發展,學生知識面的不斷擴大,教材的不斷更新,許多新事物、新知識的不斷涌現,作為面對著心靈幼稚、思維能力低下、抽象認識發展緩慢這一特殊群體的小學教師來說,已很難通過簡單的介紹、片面的幾句話來讓學生在內心世界形成完整的認識,即使是教師自己,也很難僅僅憑借自己的所知來弄清楚問題的關鍵,很難在很短的時間、較小的校園范圍內找到合適的答案。而能讓學生比較形象了解的實物模型、鮮明的彩圖,完整的文字介紹,即使在城市學校也很難比較完整、全面的找到,因此,在傳達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因教學資料、知識資料不能滿足需要所造成知識盲點,造成教師與學生在知識傳遞上的阻塞。而計算機能夠全面滿足教學需要,解決這一問題,它通過網上傳輸獲取教學中的所需資料,有力的彌補了教學器材數量與質量的不足,提供了豐富的教輔工具,並且運用各種動畫、圖解、音樂等先進的教學手段,系統全面的傳輸知識信息。更重要的是,小學生這一不成熟的群體,獲取知識的絕對途徑則完全依賴於教師課堂的傳播,他們心理和思維的發展所要求的形象性資料,是任何教師都無法估計和全部滿足的,而計算機教學則具有很強的形象性、靈活性、多樣性,它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有針對性的選擇,能把書本上簡單或是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深刻、形象,很好的針對小學生形象思維發展快而抽象思維發展緩慢的心理特點進行信息的多元化處理,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計算機教學可以加大課堂教學容量。克服傳統教育教學過程的弊端。創造最佳知識傳輸效果。
計算機教學引入課堂,其高效、快速的信息傳遞功效,與傳統教學相比大大節約了教學時間,在相同的課堂45分鍾,採用計算機教學能夠加大課堂教學容量、擴大學生的知識廣度和深度。這在小學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小學生幼稚的思維對事物的認識需要尋求豐富的感官刺激,計算機教學可傳遞他們對知識需求,滿足其求知慾。另外,計算機教學還能夠簡化教學步驟,克服傳統教育教學過程的弊端:①可以簡化教師繁瑣的書寫過程,以演示稿、幻燈片代替黑板板書內容,大大節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②克服了教學空間的限制,完成了以前在教室不能完成的教學內容,使教學從教室走向了校外,從有限空間走向無限空間,拓展了教學范圍。③克服了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計算機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始終圍繞學生這一活動主體,採用師生互動式的對話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值得我們認識的是,計算機教學有著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動畫式的三維效果,能夠完成教師光靠雙手所不能完成的動作演示效果,特別在小學社會課的教學中,其優勢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學生心理對動的事物的認識遠遠比對靜的事物的認識深刻,對多顏色事物的認識比單一顏色的事物認識深刻,對圖像事物的認識比文字知識的認識深刻,對具體事物的認識比抽象事物的認識深刻。而計算機教學的三維效果正是起到了將抽象的事物形象化,靜態的事物動態化,文字性的知識圖像化,單一的事物多彩化的作用,適合小學生心理的發展,增強了小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深刻性和長久性,因此,計算機教學在小學教學中的作用與中學或其它階段的教學表現得更明顯、更直接。
三、計算機教學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慾。培養小學生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
計算機教學是學習革命的產物,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作為小學生,對於新事物的渴望和思考是非常強烈的,對於計算機教學所帶來的豐富信息,是他們從未接觸過的。第一,計算機本身就是一種現代科學產物,小學生對其中奧妙在教師的引導下必然會產生濃厚的興趣,計算機所提供的對話式功能,能滿足於小學生愛動的心理,對計算機本身的操作就是一個自覺學習的過程,對計算機信息的尋找過程本身也就是一種滿足求知慾的過程;第二,計算機所提供的虛擬式的演示功能,是在現實生活和實踐過程中所無法實現和觀察到的,它通過對小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模擬的動畫演示,如火山噴發的過程,化石形成的過程,江河形成的原因等等,能通過具體的視覺觀察,使小學生產生外在教學認識與內在心理認識的差異,從而就培養小學生思考問題能力,產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對於學生的學習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第三,隨著計算機教學的引入,使小學生接觸面的快速擴大,知識掌握程度的不斷加深,思維能力的不斷加強,其所遇到的疑難也就越來越多,其心理內在對知識的需求也就日益強烈,問題是促進學習最有利的動力。因而,他們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必然會更加註重對知識的積累和對疑難問題答案尋求,同時也解決了以布置作業被動促學的教育弊端,從根本上符合了素質教育的號召,讓學習的過程成為了「快樂學習、自主學習」。
隨著計算機教學深入課堂,它已開始逐步取代傳統教育方式的地位,其先進性和可操作性被廣大教師所認同,它所帶來的教學效果的飛躍,是任何時期都不能相比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計算機教學必將成為課堂教育的主宰,成為推動現代教育巨大的動力和武器。
㈣ 教師論文:小學信息技術該怎麼教
小學信息技術應該教什麼?這是一個大家很關注的問題,信息技術教育已經實施好十幾年了,但是到頭來連這個問題還是沒有真正得到徹底的解決,至於說怎麼教這也是一個逐步完善和總結反思的過程。當然這個問題如果真的還沒有得到解決的話,那我們需要正確科學樂觀之路來正視它,來討論和解決他。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嘛。
從我從事計算機教育經歷的觀點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從應用著手來選擇和組織教育內容,而不是從技術的角度上來組織和選擇。為什麼這么說呢?其實很簡單,如果計算機得到普及的話,那現在我們在說的技術到後來將成為一種常識,不用我們教就會了。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小時候村裡買了一個電視機,為了保護好他,有專人拿鑰匙,而且要專人放,不然怕電視放壞了,而現在我們的二、三歲的小孩子都會放電視了,搖控拿在手上能很方便來播放。再如:在80年代初,自行車作為一種先進的交通工具在我國開始進入家庭,當時車壞了,一定要到車行去修;但是現在沒有哪個孩子不會解決一二種的自行車的毛病。我這么說當然也並不意味著不要進行技術教育,只是技術教育不能成為重頭,他只是一種為信息處理而存在的,只是一種手段。因為我們的孩子並不是全都要去當技術人員去研究電子技術,更多的只是去應用它。
因此我們應教孩子怎樣正確的來處理信息、怎樣辯證的來吸收它和創造性的使用它。教的時候我們以此為基點結合孩子的生活需要進行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打個比方說,孩子想製作《電子賀卡》,我們不要選擇課本里的內容,而是以怎樣製作賀卡為目的來組織教學,孩子所學的內容馬上可以得到生活應用,馬上就可以把自己作的賀卡以電子郵件形式發送他的親人朋友。要抓住孩子的心理需要,如果孩子沒有心裡需要,那就是被動的學習,他人內容就是沒有選區好。成功的的信息技術教育也是要結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又是生活應用的很好的例子。所以說我覺得我們信息技術教學「死抱技術」、「大大宣揚」是不必要的。應該以生活為起點,以解決生活,和解決孩子心理需求為目的,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
從實際出發我覺得我們教學時不應只教某一種軟體,至少要為孩子提供幾種解決此類問題的軟體,例如:我們要學windows自帶的畫圖軟體,也要學習金山畫王。我們學習金山打字不能不學五筆打字員,我們學習word不能不學wps,我們學習PowerPoint不能不學習金山演示或是其它的文字處理軟體或演示軟體。這里有一個矛盾,就是我們上課的時間有限怎麼有可能學這么多呢?重點要講的是:我們要提供給孩子,要孩子接觸,至於他們更喜歡哪一種軟體去解決他們的題,這是他們的選擇,當然上課的時候我們只能以一種為例子,但我們不提供那是不對的,在一棵樹上弔死會給孩子今後的生活應用帶來麻煩。
至於說怎麼教,這是我們作為信息技術老師的一個弱點。我認為關鍵是我們有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在些基礎上把握好一個度。相信每一個信息技術老師都能教好。至於說怎麼來把握這個度,我是這樣想的,技術是我們信息處理能力的一個支撐點,而另一個支撐點是孩子本身對待信息的態度、信息的應用處理的能力、信息的觀念等等。第三個是其它的因素。第二個是我們教學的非常重要部分,至少是和技術是平起平坐的。這是我們找到孩子學習信息技術的心理需求的要點,也是激發孩子學習的興奮點。所以我們在教學時應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找到孩子學習的興奮點,等大家找到這個點,那麼信息技術教學就能輕輕鬆鬆,孩子也會快快樂樂,水到渠成。如:我在上面提到的例子《賀卡製作》,這個例子中製作賀卡就是孩子的興奮點。
綜合上述,第一我們不能光從技術上來選擇和編制教材,組織教學;第二要樹立正確的信息觀念和態度,從孩子心裡需求上來選擇教學內容,第三應在保證一種信息處理和應用解決之道上盡可能多的為孩子提供處理信息的方法。第四在解決怎麼教的問題上的時候我們要從孩子的實際需要著手以解決問題和信息應用為目的組織教學。
㈤ 關於小學教育論文
當前中小學教育管理中亟待關注的幾個問題
摘要: 體現著時代精神的課程理念其 代寫論文所倡導的觀念、行為上的諸多轉變不僅局限於教師和學生這一層面,作為學校的管理者也必 須 選准新的立足點,本著有利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促進 「人、校」共同發展的根本宗旨,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實施民主管理、「人本管理」,營 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構建「綠色」管理制度,為課改的實施掃清障礙。
關鍵詞:課改;學校管理;問題
新的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觀念、行為上的諸多轉變並不僅僅局限於教師和學生這一層面, 學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為也要發生相應的變革。沒有與之相應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為的支撐與保障,新課程的實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名副其實。
從一些工作現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為已經明顯滯後,管理問 題瞬時凸現出來。如:重製度忽視人文關懷,重經驗忽視方法創新,重硬體忽視軟體建設, 重形式忽視管理實質等等。對照新的課程理念,就會發現我們在管理中有很多陳規陋習,如 果不加以調整、改變,勢必制約新課程的實施以及學校的發展,甚至教育的發展,危害不言 而喻。可以說,新課程讓學校管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面對新課程所引發的諸多新的變化、新的情況以及新的問題,管理者必須 本著有利於學校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促進「人、校」共同發展 的根本宗旨,選准新的立足點,賦予管理新的內涵,創造管理新概念,從而進一步提高管理 層次和管理效能, 為課改的實施掃清障礙,保駕護航。因此,筆者認為,當前的學校管理應亟待關注如下問題 :
一、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關注學校定位,對學校缺乏一個整體的盤點,推著乾的現象比較普遍,這也 是學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課程理念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即只有從實 際出發,找到促進自己發展的「第二曲線」,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這就需要對 學校進行准確的定位。
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是一個關鍵環節,是學校追求個性鮮明的辦學特色的起點,它 關繫到學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設計並制定出與自身相吻合的發展戰略。因為只有明確了 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才能有的放矢地、創造性地開展好各項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
准確為學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驟:首先要進行戰略分析,對學校內外部環境進行系統思 考 、整合分析。這包括三個方面:(1)把握社會的客觀需要。即:了解社會的發展形勢及對人 才培 養的需求,了解國內外教育改革的總體趨勢和動向,教育改革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以及 所在社區的發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觀趨勢。所謂「跳出學校看學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 這個道理。(2)正視學校的辦學條件。即從學校實際出發,對學校的文化傳統、社會形象、 學校特色以及師資隊伍、生源狀況、教學設施、設備條件、資源等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 (3)遵 循教育的客觀規律。這是學校正確定位的基礎。然後,根據這些實際狀況,採用「SWOT 策 略 分析法」,從S(優勢)、W(劣勢)、O(機遇)和T(威脅)四個方面對學校現狀進行細致分析,從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創建理想的辦學模式。其次要釐清辦學理念,擬定出極具發展空間的 學校規劃。辦學理念是貫穿學校工作始終的一條主線,是「靈魂」,用明確的辦學思想去統 帥學校的各 項工作,指導、規范教育行為,這應成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說,這也是決定辦 學層次高低的標尺。所謂「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深刻含義正在於此 。時下,課改給了學校發展極大的自由度和極大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用先進的理念貫穿 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促進學校的目標達成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實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並不是新生事物,雖然被經常提及,但它沒有真正地在管理過程中生根發芽,在現 實中往往是流於形式,有名無實。究其根源是受傳統的管理觀念束縛太深,習慣於權力支配 、無條件服從這樣落後的管理方式,極大地扼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與新課程所倡導的「 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馳。其實,教師不僅僅是被管理者,同時也是管理者,具 有雙重身份。要實現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須充分體現以教師為本的主體思想,營造一個寬松 的管理和心理環境,喚醒廣大教師的主人翁意識,讓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的管理和決策,充分 發掘他們的潛能,這才是提高學校管理質量的根本保證。高效益的管理,有賴於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參與、團結協作。所以作為管理者應轉變「家長式「的工作作風,打破單一的、 封閉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強民主意識、團隊意識,採取柔性的、 開放的管理策略,把廣大教師當作合作夥伴,與教師進行廣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討,最大 限度地實現教師的「參政」、「議政」、「創新」、「求異」,傾聽他們的建議和意見,不 斷完善工作目標和任務,從而取得最大認同和理解,這是暢通管理渠道、保證目標實現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動中謀求統一的過程,教師如果不再只是被動 服從,而是主動適應,管理才會有質的飛躍。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極致
「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基於此點,關注教師的成長,立足 於發現人、培養人、促進其專業化發展應是現代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說的那樣:管理的最大價值,不在於做了什麼事,而在於發現了多少人和培養了多少人。
反思我們的管理實踐,凸現的是教師的工具價值,即把教師當作完成學校目標的工具,沒有 全面地關注教師的需要、成長和發展,忽視了對教師的發現和培養,或者說僅僅維持在低效 的培養水平上。這無異於慢性自殺,因為教師隊伍是學校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學的本質指標只有一個,就是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難理解「 立足於發現、致力於培養」該有多麼的重要。所以作為管理者,更多考慮的應是如何造就一 支專業化的隊伍,如何用發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觀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師,如何根據 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發展優勢,制定出因人而異的培養規劃,如何按時代的要求,促進 他們的專業化發展。尤其在課改的起始階段,管理者面臨著諸多難題,例如,研究型教師 的培養、教師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信息技術等新的技能培養等等,都需要 一個一個地去攻破,只有這樣,教師的工作能力才會與日俱增,教師的整體實力才能不斷攀 升。
四、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學校是培養人、教育人、促進人不斷發展的文化場所,它應該追求一種文化品味,體現一種 特有的文化氣息和文化底蘊,從而達到時時引導人、塑造人、實現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進 一步地推動學校的發展。
受一定的認識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學校硬體設施的建設上,雖說這也 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僅強調物質建設未免有些偏頗。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應在建立學習 型組織、建設學習化校園上多做文章,創設開放、寬松的交流空間,開展各種科研活動,開 設豐富多彩的論壇、辯論會、信息發布會等,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充滿學術氣、書卷氣,體 現出一種文化追求,這對師生的成長以及學校的發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文化氛 圍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需要幾代的管理者 和廣大教師共同為之努力奮斗,才能不斷豐富其內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綠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種常規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學校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程的全 面推進,我們不難發現,舊的制度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學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筆者認為,重建管理制度應體現「綠色」宗旨。所謂「綠色」宗旨,意指新課程下的管理 制度要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思想,立足於催人奮進、共求發展這樣的主題,要充滿生命的活力 。 具體說,有兩層含義:一要「新」。即總體上要符合時代精神和課改的指導思想,要體 現學校的管理意圖,引導、矯正教師的教育行為,充分 發揮制度管理的導向功能。二要「活」。即要體現一定的彈性,可隨時根據形勢變化以及實 際狀況進行微調,同時還不束縛人的手腳,有利於教師的探索和創造,有利於教師的進一步 發展,充分發揮制度管理的激勵功能。
總之,重建制度是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過程中要廣泛徵求教師的意見 和要求,取得目標上的認同,本著促進人、發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煥發新的活力。
㈥ 小學信息技術論文參考文獻(關於教師教學方面的)
[1]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網路時代的教學模式與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馬穎峰.網路網路環境下的教與學——網路教學模式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鍾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