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什麼
我個人的看法,我國小學教育的培育目標呢,就是先要培育好你的三觀要做好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⑵ 簡述我國小學教育的任務及培養目標
一、小學教育工作者接觸多元智能理論後的初步思考
(一)多元智能理論與小學教育結合的宏觀背景
多元智能理論能受到小學教師的歡迎,能在小學教育階段進行多方面的實踐,是中國
基礎教育改革的大環境為其提供了契機。為了使教育更好地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服務,中國
政府於1993年頒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從而進一步揭開了20世紀90年代乃至
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的帷幕。
(二)小學教育工作者接觸多元智能理論後的初步思考
2000年1月,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中,明確規
定: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小學除語文數學外,不得組織其他課程考試,每門學科
只允許使用一本教科書;取消百分制,成績評定實行等級制。小學教師們疑慮:不留作業
或減少作業能鞏固所學的知識,能保證質量嗎?我們基礎教育的「雙基」優勢怎麼體現?不
通過考試怎麼評價學生的優劣?減少作業是素質教育嗎?部分家長們反對:減少作業、減少
內容孩子能不能考上重點中學?
帶著這些困惑,老師們開始了「減負」的探索。其實,教師們知道在給學生減負的同
時,他們的負擔加重了,要走「輕負擔,高質量」之路,對他們教學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他們開始注意優化學科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來保證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通過增加學
生感興趣課程來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組織多個課外興趣小組豐富
學生的課餘生活。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
動性,有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但是,老師們依然不甘心,總想找出更好的辦法發展學生
的各種能力。於是,十幾個有志於此的中小學老師,聚集在北京郊區的一所普通旅館里開
始接觸多元智能理論。梅汝莉教授是這個活動的發起者。她不僅給老師講解多元智能理論
的內涵,特點及對我國教育的啟示,而且以其特有的號召力,鼓動老師們參加「借鑒多元
智能理論,開發學生潛能,塑造健全人格的實踐研究」。一石激起了漣漪,老師們對這種
新型的智能觀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請專家解讀、買書自學,掀起了結合學校現狀學習多元
智能理論的熱潮。
加德納著,沈致隆譯的《多元智能》、王成全譯的《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和阿姆
斯特朗的《課堂中的多元智能》等書成為老師們的必讀的書。學習打開老師的眼界,開始
反思中國的教育和自己的教學行為。應試教育不好,但是到底哪兒不好,老師們講不清楚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人們,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應試教育是一種以語言和數學教學為重
點的教育,只注重語言和數理能力的考試,而忽視對個人來講非常重要的其他方面的能力
,諸如人際交往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從多元智能的角度看,這種教育的確有缺陷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8種智能,但是每個人身上智能組合是不同的。每個個
體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和弱勢智力。數學一邏輯智能強的人語言和音樂智能未必強。我們
怎能只採用千篇一律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呢?怎麼能用一種眼光看學生呢?既
然智能是多樣的有差異的,而且是在具體解決問題的情景中表現出來的,我們怎能只通過
考試一種形式來評價學生呢?這種思考給老師們帶來驚喜和信心:學校里沒有差生,有的
只是智能類型、學習方式和發展方向不同的學生。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兒童。這種思考幫助
老師樹立要採用個性化、豐富性的教學和各種活動讓每個孩子發展其各項智能的意識,樹
立全方位地看待孩子的思想。學習和思考也促使老師們重新審視小學教育的任務。同時,
也使他們產生了躍躍欲試的願望。
二、小學教育工作者對小學教育的再認識
1995年3月18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
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制度。初等教育,即小學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是人
口素質形成的奠基工程。在中國,小學教育的對象一般為6-12歲的兒童。其任務總的來
說是為兒童德、智、體、美、勞各種素質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和為初步生活作好准備。具體
說,即讓兒童掌握人類積累起來的最基本、最起碼的文化科學知識,具備最基本的讀、寫
、算技能,學會最初步的生活規范和行為准則。老師們都認同這個任務並在實踐中努力完
成它。由此形成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優勢: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扎實。
中國的基礎教育素以「雙基」扎實,享譽海外。我們引以為豪。但是我們發現:中國
的基礎教育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重視不夠。為了改正我們的不足,中國政府在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點。新一輪基礎教
育課程改革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重視教給學
生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重視課程的生活化和綜合化;強調課程評價的
發展功能;強調學生主動探索的研究式學習方式。它要求學校教育既要使學生能夠掌握終
身學習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具有實踐和創造能力。短短的兩年間,教師的
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都發生變化,在實踐中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但是常常會出現重視雙
基和培養實踐能力相脫節的問題。如何繼承「雙基」的傳統,又能面對新課程的挑戰與時
俱進,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教育究竟追求什麼樣的目標,完成什麼樣的任務。
多元智能理論給老師們認識這個問題提供新思路。老師們認為小學教育不僅要完成為
學生今後各方面發展打基礎的任務,而且應該著重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多元能
首先,老師們從多元智能的視角來理解這個任務。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方
面的並承認智能的生物基礎,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甚至預言,「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
的天才兒童,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同時,多元智能理論還承認社會文化對個體智力發
展的影響。這就要求教育提供適合兒童智能發展的機會。老師們認識到,對一個孩子的發
展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方法是幫助他們尋找到一個可以盡情施展才能的地方,讓他們在那
里做中學,使不同智能結構學生的潛力得到開發,得到滿意而成功的發展。這是小學教育
階段應該完成的任務。
其次,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老師們又結合工作實際,進一步思考小學教育任務的
問題。一位從教多年的老師發現,他的學生中,有的在學校時被公認十分優秀,走向社會
之後卻無所作為,令老師深感遺憾。有的學生在學校里被認為是「差生」,走向社會之後
卻成就卓著,讓老師在欣喜之餘還很尷尬。這是否說明我們的教育存在著不利於人潛能開
發的隱患?我們的教育是否忽略學生某些方面智能的開發才導致這種尷尬?如果是這樣,小
學教育的重心就應該轉移到培養和開發學生多元智能上來。
最後,老師們又從教育對象的角度分析小學教育的任務。小學階段的教育對象是6-1
2歲的孩子。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還很不成熟。從生理發育來看,他們的身高、體重等
的發展是不均衡的,生長發育相對緩慢;大腦的重量幾乎接近成人,大腦的興奮功能逐漸
減少而抑制功能逐漸增強。從心理發展來看,小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都有了發展,
有意注意的時間增長了,注意的范圍廣泛了。他們的記憶開始由機械記憶向理解記憶過渡
,記憶的內容與生動、具體的事物或情景相聯系進行記憶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主要記憶
方法。他們的思維已經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自我意識和交往的慾望明顯
增強。這些特點說明兒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巨大的尚待開發的多方面潛能。
綜合上述分析,老師們更進一步明確了小學教育的任務。小學教育不能僅滿足於為學
生今後發展打下堅實的知識、技能和行習慣為基礎。小學教育肩負著開發學生們潛能,發
展智能強項,提升智能弱項的任務。小學教育應該追求學生潛能的「最大限度」的開發,
即多維度、多層次地盡其所能地開發兒童的潛能。這既是小學教育要完成的任務,又是小
學教育追求的目標。但是,這並不表明我們放棄了「雙基」優勢,而是在多元智能理論的
指導下對小學教育的重新思考和定位。它也是對小學階段素質教育的最好注釋。素質教育
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素質的教育。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是因為每個學生
都有潛能,都有成功的潛質。之所以要培養每個學生的全面素質,是因為每個人先天就有
這些素質的基礎,只不過是如何通過開發使其形成良好的結構。
由此可見,多元智能理論所倡導的理念和中國小學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具有一致性。老
師們在良好的大環境下,借著新課程改革的東風,借鑒多元智能理論,開發學生潛能的實
踐研究開展起來了。
⑶ 小學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
小學生近、中、遠期培養目標:「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
一、科學規劃為引領,整體推進字培養目標。
「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提出新的人才標准,它充分體現了與時代發展、個體生命價值實現相協調的價值取向。為了使這一目標得以實現,我們將它慎重地寫進了學校三年發展規劃中。規劃中,「了解並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同時兼具現代文明修養的『基礎扎實、全面發展、敢於創造』的健康人」 的育人目標是一個生成性的、發展性的思想體系。其中,我們對「全面發展」的界定就是: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
而學校教學、教育、後勤等方面的三年規劃都圍繞學校三年規劃發展目標來制定。也就是說,在三年規劃的引領下,「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培養目標就這樣「浸」在學校的每份計劃里,「浸」在學校的每份制度里,「潤」在每個學科里,「潤」在每一節課當中,滲透在我們學校的方方面面。
二、完善機制為保障,全員參與培養目標。
學校的培養目標必須通過課程來實現,學校一切教育活動都是課程。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要求,對大多數教師都是一個抽象的問題——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不簡單,因此學校主要在機制方面給與了充分的保障。
首先是理論上給指導。借著學科德育基地這股東風,我們學校成立了「學科德育」教師團隊。這個教師團隊由學校德育領導、校青年骨幹教師組成。這些老師通過參加學科德育中心組學習,把先進的理念帶回來。同時我們請教育界的大家,來學校做報告,開闊老師們的眼界;聘請教育界的名家擔任中青年骨幹教師的導師,言傳身教,迅速提高教師的教藝水平和個人修養;成立學習共同體,保證每月開展一次集體讀書活動,組織老師們就教育熱點問題和學校發展問題展開討論,思想交鋒,激情碰撞,互相啟迪。
其次是制度上給引領。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契機,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一是重新修訂了優秀集體和優秀個人的評價標准,把「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培養目標的落實和達成放進了評價體系;二是完善了教師考核制度,比如說班主任考核細則、課堂教學評價表、優秀教研組、文明組室的評選等,都把是否落實培養目標作為一項考核內容;三是加大監督力度,比如說:體育鍛煉課,老師的到崗問題,活動過程的組織和開展情況,學校有專人檢查。學校還通過聽推門課、隨堂課、研究課等方式檢查培養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情況;
第三是研究上給方向。本學期開學至今,在《實施分層作業,提高教育教學實效性》這一個總課題的引領下,各個年段則以備課組、教研組、年級組為單位,進一步關注課堂、關注學生現狀、關注師資隊伍建設,通過開展「有效預習、課堂練習分層、學會聽說」等小課題研究,老師們對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的「點、面、度」都有了較好地把握。
第四是評價上給激勵。學校每年會進行德育論文或案例的評選交流活動,通過表彰優秀論文獲得者,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每學期末,學校還會評選表彰一批在貫徹落實「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培養目標有特色的特色班級和特色教師,並通過經驗交流的方式起到輻射和示範引領作用。
三、學科對接為抓手,深層研究培養目標。
一是培養目標細化、量化,並與學科接軌。
在推進「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培養目標的進程中,我們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培訓學習。通過認真學習,做到了三個明確:明確了「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培養目標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我們的一切教育教學工作都要圍繞這個目標開展工作;明確課堂是實施「十五字」培養目標的主陣地,在各門學科中擁有大量的資源,要充分發揮、挖掘教材中的相關因素。
⑷ 小學素質教育的目標、內容是什麼
小學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內容是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
素質教育,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達到讓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目的。
基礎教育是一個接受全面教育的基礎階段,一般含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教育,指對年輕一代施以全面的素質教育,為他們未來做人和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
我國基礎教育,一種屬於義務教育,指小學、初中階級的教育;另一種屬於非義務教育,指高中階段的教育,它是基礎教育的最後階級。
基礎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奠基工程,具有鮮明的基礎性、相對穩定性,也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素質教育鮮明地體現了基礎教育的基本特徵。
(4)小學教育的目標擴展閱讀
李嵐清副總理指出:「素質教育從本質來說,就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這是從教育哲學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層次上對素質教育概念的一種規定,這一規定把素質教育與其他種種不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區分開來。
例如,它明確地區分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
第一,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國民素質;而「應試教育」的目標是「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在此目標導向下,即使客觀上能使部分學生的某些素質獲得淺層次發展,也只能是片面的,以犧牲其他方面發展為代價的。
第二,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必然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每一位未來的國民;而「應試教育」則把目光盯在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身上,棄多數學生於不顧,甚至不惜將正常兒童扣上「弱智」帽子,使其不列入分數統計。
第三,素質教育為了提高國民素質,強調教育者發揮創造精神,從學校實際出發設計並組織科學的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動中將外部教育影響主動內化為自己穩定的身心素質;而「應試教育」則使教育者跟著考試指揮棒亦步亦趨,在教學方法上以灌輸、說教、被動接受為基本特徵的。
⑸ 小學教育目標是什麼
掌握一些基本知識、養成一些學習習慣、基本形成一些自我學習的能力。
⑹ 小學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
按照國家對義務教育的要求,小學和初中對兒童、少年實施全面的基礎教育,使他們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級各類人才奠定基矗小學階段的目標: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初步養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認真負責、誠實、勤儉、勇敢、正真、合群、活潑向上等良好品德和個性品質,養成講文明、講禮貌、守紀律的行為習慣,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具有閱讀、書寫、表達、計算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會常識,初步具有基本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和自學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初步養成鍛煉身體和講究衛生的習慣,具有健康的身體。具有較廣泛的興趣和健康的愛美的情趣。
初步學會生活自理,會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⑺ 小學教育的目的及發展的目標
培養孩子的德智體美勞,激發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力,
⑻ 小學生教育目標的含義
小學教育目的是小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貫穿於小學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小學教育活動具有指導意義。
(1)小學教育目的具有導向作用。小學教育目的一經確定就成為人們行動的方向。它不僅為受教育者指明了發展方向,預定了發展結果,也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奮斗目標。
(2)小學教育目的具有激勵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動機,是人們共同活動的基礎。因此,共同的目標一旦被人們認識和接受,不僅能指導整個實踐活動過程,而且能夠激勵人們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3)小學教育目的具有評價作用。小學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評價小學教育活動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標准。
⑼ 普通中小學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普通中小學教育的目標
小學教育專業堅持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較高思想素養、寬厚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綜合素質,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創新精神的小學教師為培養目標。其綜合素質概括為一個核心、兩種水平、六種能力、十二項基本功。
即是以師德為核心開展教育,努力使學生達到本科層次學術水平和小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具備教育能力、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活動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學習發展能力,和講、寫、算、創、教、用、作、彈、唱、跳、畫、練十二項基本功。
中小學教育的意義
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離不開教育與知識產權制度的支撐。隨著人類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已經凸現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
如何把知識產權教育廣泛深入到青少年中去,如何將培養創造創新能力與知識產權制度結合起來,為創新型國家儲備基石,這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有關學校的重視。
許多學校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知識產權教育,有與小發明小創造結合,有與美術小製作結合,有與科技創新活動結合,也有與研究性課程結合,更有滲透到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教育中的。
通過知識產權教育,部分學校學生與教職員工對知識產權的知曉率已達到90%以上,專利申請量逐年遞升,創新方案、創造成果、創意作品大量涌現,教師、學生的創新的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和展現。
這不僅使青少年樹立起尊重和保護創造成果的意識,也培養了青少年創新品質、創新思維和自主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