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表達微型課題研究的成果 教育備忘錄
教育研究方法與成果表達形式多種多樣,但並不見得所有方法或成內果表達形式適合所有的教師。容一般說來,便於操作、與工作實踐相輔相成、「工研」矛盾不突出的方法或形式,才是適宜於教師研究的。如果回顧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歷史,不難發現,大致走過了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力實施程序繁復、要求嚴格的實驗研究,到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的倡導探尋教育意義的敘事研究等方法的歷程。這一變化,不僅僅只是意味著隨著對教育認識的變化,研究方法與成果表達形式開始從一味注重量化轉向質化,質的研究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而且也昭示教師在盡力探索著屬於自己的研究方式,搜尋著與教育實踐質量的提升相一致的研究成果表達樣式。應該說,這是一種可喜的變化。它可能導致教師研究形態上的根本轉變,迎來教師研究中獨特的話語方式和對教育的獨到理解。循著這一變化,一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達形式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教育日誌、教育敘事、教育反思、教育案例。這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達形式,或自由表達,或理性提升,或問題取向,或直抒胸臆,成為教師研究的基本存在形態。
2. 教育敘事研究與教育行動
(一) 教育敘事研究是指以敘事的方式開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師)通過對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描述與分析,從而發掘或揭示內隱於這些生活、事件、經驗和行為背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從而發現教育的本質、規律和價值意義。
(二)教育敘事研究的特徵
教育敘事研究是一種質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動研究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 關於質的研究方法,定義是: 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由於教育敘事研究屬於質的研究方法的范疇,因而具有質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徵,如具有自然情境性、研究者的自身工具性、自下而上的歸納性、對事實的解釋性和建構性等。
教育敘事研究是行動者直接融入並成為主體的研究。 在教育敘事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通過自身長期在教育教學的實際生活體驗中,在與對象的直接互動與實際交往中,發生了各種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學事件,對這些事件,教師們通過觀察、分析、反思,而獲得一些見解或解釋性的意見,這就是行動者自身作為主體並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動研究。
教育敘事研究是一種事實性、情境性、過程性的研究。 教育敘事研究是教師從教育實踐出發,從校園生活出發,從真實教育事實出發,從自然教育情境出發所進行的研究,這種研究的顯著特徵在於「實」,它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對實事、實情、實境和實際過程所作的記錄、觀察和探究,從而獲得對事實或事件的解釋性意見。
教育敘事研究是一種反思性研究敘事研究的根本特徵在於反思。 教師在敘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對問題或事件的認識。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經驗,在反思中修正行動計劃,在反思中探尋事件或行為背後所隱含的意義、理念和思想。離開了反思,教育敘事研究就會變成為敘事而敘事,就會失去它的目的和意義。
(三)如何開展教育敘事研究
要勤於學 教師養成讀書學習的習慣,提高理論素養,是開展研究工作的准備和基礎。雖然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敘事研究,進行校本教研,不必像大學教授或教育理論專家那樣要求有豐富的教育理論,並直接運用理論開展教育研究,但是不等於說敘事研究不需要理論,理論的價值在任何方式的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視的, 因為理論—— 可以啟迪人們的思維和智慧, 可以熏陶人們的氣質和精神, 可以提高人們的洞察力和分析力, 可以升華人們的思想和理念。 因此,中小學教師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論,對更好地開展教育敘事研究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要敏於事 在中小學里,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教師感慨找不到可說的話題,可做的課題,可寫的東西。這種現象是由於教師長期忙於超負荷的教學工作,為各種事務所困,對各種問題缺乏敏感性,甚至變得熟視無睹,麻木不仁的緣故。 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教師事事處處留意身邊的問題,關注身邊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用於開展探討的話題,比如,教育生活故事、學生成長個案、教師成長記錄、教育教學對話、教學設計案例、教學反思案例,等等。 教育教學活動方方面面的內容都可成為敘事研究的話題。
要善於思 勤於思考,善於反思是中小學教師在進行敘事研究中的根本要求,因為當教師試圖「發現」和「講述」自己所遇到的某個教育問題或教育事件時,需要認真的思考:當問題或事件發生後,教師又用什麼方式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深入的思考;對問題或事件的解決過程、解決到什麼程度、方式方法如何、總體效果如何等,需要深刻的反思。 因此,思考和反思是敘事研究的靈魂,教師通過敘事研究中的思考和反思,不僅可以深刻地領會到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而且可以從根本上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要得於法 教育敘事研究的范圍甚廣,主題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可以說,教師的教育活動范圍有多寬,其敘事研究的領域就有多廣; 教師的工作有多少種類,其敘事研究的主題就有多少類型; 教師的工作內容有多麼寬泛,其敘事研究的內容就有多麼寬闊。 這樣看來,教育敘事研究似乎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格式、統一的規范和統一的要求。的確,與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教育敘事研究更具有彈性、靈活性、多樣性等特點,正是由於這些特點,教師在開展教育敘事研究時就更能夠體現現實針對性,更能發揮創造性,這種方法也就更能為教師所掌握和運用。當然,教育敘事研究作為一種研究方法,也不是說可以任意妄為,無章可循的,它總是內含一些基本的要素和要求。 有人認為,教育敘事研究的過程要圍繞三個事件展開:現場、現場經驗文本和研究文本。 現場工作是敘事研究者親身體驗生活和獲得現場經驗的過程。 現場經驗文本是指研究者所獲得的現場資料,形成現場經驗文本有多種方法,如講述或撰寫故事、研究訪談、日記、自傳和傳記、書信、談話、現場筆記等。 研究文本是指敘事研究的格式,敘事研究文本可以用文學、詩歌、科學等各種不同的風格撰寫,可以形成描述的文本、解釋的文本、討論的文本、敘述的文本等多種格式。 教育敘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第一,有鮮明的主題或引人入勝的問題; 第二,有解決問題的技巧和方法; 第三,有解決問題的情境性、沖突性、過程性、復雜性以及師生角色變化等的描述; 第四,有解決問題過程中及過程後的反思; 第五,有理性反思中所獲得的經驗或教訓,所蘊含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的升華或啟發。 教師如果對敘事研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要求,並進一步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並有利於推進校本科研工作。
(四)深入認識和開展教育敘事研究 「教育敘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敘述自己在研究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 包括所研究的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這個問題提出來後「我」是如何想方設法去解釋問題的; 設計好解決問題的方案後「我」在具體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遇到了什麼障礙,問題真的被解決了嗎?如果問題沒有被解決或沒有很好地被解決,「我」後來又採取了什麼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麼新的問題? 當「我」這樣敘述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時,已經在思考或反思,這也就使「我」的經驗性教學轉化為某種反思性教學。 更重要的是,當「我」這樣敘述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時,「我」已經在收集研究資料和解釋研究資料。 敘述的內容也就構成了「我」的可供公開發表的研究報告。 這種研究報告使以往的「議論文」、「說明文」式的研究報告轉換為某種「記敘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記」式的、「口語」化的心得體會。 它顯得更親近讀者或聽眾,更容易使有類似經歷的人通過認同而達到推廣。 這樣一來,校本教研的基本過程就轉換為由中小學教師講述自己(「我」)的教育故事:
第一,是我講我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他人的故事。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行動研究的報告都可以視為一種教師的「自傳」。
第二,講述的是一個過去的、已經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對未來的展望或發出的某種指令。它所報告的內容是「實然」的教育實踐,而不是「應該」的教育規則或「或然」的教育想像。
第三,所報告的內容往往是我參與的研究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真實的教育事件。
第四,所敘述的教育事件具有某種「情節性」。「情節性」顯示為某種偶然性節外生枝,使人感覺既突然波折,又真實可靠。
第五,採用的是歸納法而不是演繹法。這種歸納的研究方式使校本教研在提升相關的教育理論時顯示出某種「紮根理論」的道路。 教師在敘述自己的個人教育生活史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在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經歷,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到底發生了哪些教育事件。 這種敘述使教師開始進入「研究性教學」的境界。 當教師講述自己教學研究的過程及其發生的教學事件時,教師可以不必盲目依賴於傳統的概念體系和邏輯技術。 教師講述的教學事件與教師寫的教育論文相比將會發生一些變化,將變得有「情趣」、「活潑」、「生機盎然」;變得「日常」、「親切」、「生活化」;變得更「動聽」、「可讀」、「可愛」、「令人感動」、「使人受啟發」、「俏皮」、「歡快」、「美妙」、「音樂性的」、「有韻味的」、「有靈性的」、「讓人心領神會的」、「引起共鳴的」。 如有的地方就抓住共性問題,針對「課堂教學與學習方式的變革」、「課堂教學與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等主題,開展群眾性的說課、評課、議課,通過「我講我的故事」,教師們把自己在變革過程中的體會、感悟、思考、變化以講故事的形式現身說法,並將這些故事作為「敘事研究」的成果加以推廣,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
3. 小學六年級日記微型課題實驗個案分析
我們暫且不給它下定義,先來看一位小學教師撰寫的一則「微型課題」研究實施簡案:
我遇到問題了:
今天作文評講課我遭遇了空前的尷尬。我挑選了上周作文中的幾篇優秀作品,不僅製作了課件,還讓「小作家」們為自己的得意之作錄了音。在播放錄音時,小金同學竟然鼾聲大!我急忙走過去。「陳老師,小金是假裝睡覺的,」鄰座的小汪告訴我,「他剛才還說,這樣的作文評講真沒勁,老一套!」
這引起我的深思。課間我沒有回辦公室休息,而是坐到小金身邊,跟他聊起來。小金的作文語言通順但少精彩之筆,敘述清楚卻乏細膩之處„„這類作文由於處於全班「不上不下」的水平,因此被稱為「中等作文」,佔三分之一左右。在評講課上,這類作文既不會被老師作為優秀作文來展示,也不會作為病文劣作來剖析,處於「被遺忘的角落」,難怪小金會「抗議」。
引領中等生踴躍參與到作文評講中來,傳統的做法往往「沒轍」,那麼有沒有一些突破傳統的「另類招數」呢?
我的微型課題:
為「中等作文」定製評講的「另類招數」。 我的研究預想:
研究用時:半學期。研究方法:第一步採用文獻法,以「作文評講」為主題詞多方收集資料,以此獲得靈感點撥;第二步採用訪談法,通過課間和學生交流、《我喜愛的作文評講課》徵文等來了解同學們理想中的評講課是怎樣的,特別注意中等生獨特的心理需求;第三步採用「行動法」,如,可請作者組成「小劇組」,按照習作所敘述的情節,表演「作文劇」。由於習作存在著平鋪直敘等缺點,「演出」必然乾巴呆板,在此情境中,作者應能通過自我反思而自知優劣,進而努力改進自我寫作狀態。總之,評講方法力求獨辟蹊徑,能給予作者較強的積極刺激;第四步採用經驗篩選法,盡可能寫成研究論文,如確有一定推廣價值,則投寄報刊。
預期文本成果:一本班級學生優秀作文選,一篇有關作文評講問題的論文,幾篇研究故事或案例。 我的求助:
我希望得到語文組老師以下幫助:
1.共同分析中等生寫作的特點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2.提供各自有研究價值的作文評講課(或片段)實錄,特別是評講「中等作文」的有效方法的相關資料或信息。
3.一起研究小學生優秀作文標准,探討幫助「中等學生」提升寫作水平的策略及路徑。
由以上實例可以看到,微型課題研究的要素包括:具體的研究對象、現實的觸動描述、鮮明的意旨表達、可行的方法設計、清晰的程序勾勒、大致的成果預期,等等,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至此,可以給微型課、題一個大致的界定或描述: 微型課題是教師為解決一個具體的、較為微觀的,現實問題而確立的小課題。它往往會用到常規課題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但又相對簡單,不追求方法自身的嚴密性;它與實踐操作或行為改進緊密互動,又有機融合,更注重過程本身;它不強調研究的學術性、規范性,較為自由,是一種平民化或草根化的研究
樣式,因而不需要教育或學校行政以及科研機構的認定,倡導自主、自立、自為、自用;它服務於教育實踐者的日常工作,但又在實踐反思、經驗積累中養成理性智慧,以此指導和改進研究者將來的工作。
4. 青年教師培訓材料:教學一線教師如何做好課題研究的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育科研課題的選擇非常重要,選題作好了,應當說研究就成為可能。課題要反映現有理論和實踐的廣度與深度,也要反映科研前景的廣度與深度,需要創造力與想像力。
過去比較多的是從上至下,下達課題,往往大而空;我比較主張從自己身邊選題,從教育教學實踐的困惑中選題。如,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小學生英語(課程)口語能力的培養等。
1選題的基本原則
前瞻性原則:新意——對象新、視角新:如,小學生抄寫題目與解決問題正確率關系的研究。這個課題視角就比較新穎。
科學性原則:如,利用氣功提高學生自理能力的研究 就缺乏科學性
可行性原則:與主客觀條件相符,有實現的可能性。如,開發大腦潛能的研究,可行嗎?對於一線教師顯然不適宜研究。
價值性原則:看其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一是理論價值(學述價值):指課題對檢驗、修證和發展教育理論,建立科學教育理論體系的作用。二是應用價值:指選定的研究課題及其成果可直接運用於教學實踐,具有指導教學實踐的意義。如,新課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管理模式的實驗與研究
明確性原則:要求選題能准確反映各研究要素的內涵與外延,並且表述准確。
倫理性原則:符合倫理道德、法律規范。
2選題注意事項
(1)從實際出發,研究中實踐,實踐中研究。
(2)不要貪大求全。如小學生學習心理的研究,就顯得大了些,如果改成小學生學習數學概念思維特點的研究,就比較適合一線教師做。
(3)注重平時積累,從小處著手。首先我們要有問題意識。要做教育、教學的有心人,平時時時處處留心觀察,在工作中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善於發現工作中的問題,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如有的學生不喜歡舉手發言這個現象,就可以當一個問題:「學生為什麼不喜歡舉手發言?」我們可以做這樣的思考:僅僅是他的智力問題嗎?僅僅是她的個性問題嗎?有沒有心裡因素地影響?等等。如果你以科研的眼光去和學生交談,去調查一下,作一些個案分析,就會發現學生上課不舉手發言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反思:小孩的天生求知慾強,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滿腦子的問號。但他們為什麼在課堂上不想問?在課堂上為什麼選擇沉默?這就是問題。於是,我們就可以確定一個課題:「學生在課堂中主體參與意識的研究」
(4)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大家知道,近兩年來,不少學校開展了教育敘事的研究,將回歸經驗總結法的問題提出來。教師將教學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激發出的新思考、新創意記錄下來,通過講自己的課程故事和案例來闡述新的思想理念。實時的反思就是是經驗總結,往上升華就是課題研究。觀察中小學相關研究,真正引起共鳴的是那些既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高度的專家型教師的案例,而且課題研究越深入越是這樣!因為這是教師真正能夠模仿,真正能夠受益的。前蘇聯成就的一批教育家大多都有這樣的背景。何克抗教授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教育家出在中小學,不在高校。這句話的確意味深長。
3選題從哪些方面入手
(1)選教育科研的前沿課題。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快,達到特色創新的統一。把教學需要做為第一選擇,在學科間尋找交*點與結合部,圍繞熱點問題下功夫、做文章。如,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方式關系的研究。
(2)選擇應用研究型課題。
(3)選擇主觀條件比較成熟的課題。
量力而行。從專業特長、愛好興趣、研究能力出發,選體驗深、實踐多、研究透的課題。如,課堂教學中如何營造和諧氛圍的研究
(4)選客觀條件比較具備的課題。
(5)選擇大小較適宜的中觀、微觀課題。
通常情況下,題域越窄,題目越小,越容易把問題講透徹;題域越寬,例證說不清楚,道理講不明白,面面具到,點到為止,沒有深度難成佳作,題目小一點、格調新一點、討論透一點。對教材、教法、教學對象的研究都可以有深度。如,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意識培養的實驗與研究等。
5. 《中小學教師如何做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小課題研究是與大課題研究相對而言的,屬於校本研究的范疇,是一種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小課題研究更強調教師的自覺行動。所謂「小」是指:研究范圍微觀、內容具體、切口小、周期短,容易操作。小課題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決教師個人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困惑,並總結經驗,不以理論研究為主,是一種微觀的應用性質的研究。教師本人作為研究者,研究內容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章節或某個專題,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案例、問題等。研究成果可以是總結報告、展示課、教學設計、教學論文等;研究周期長短咸宜,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學年、幾學年等。可以是一人或多人研究。不刻意要求完整運用某種研究方法,閱讀、記錄、反思、行動可靈活運用。總之,小課題的特點可以用「小」、「近」、「實」、「真」來概括,「小」就是從小事、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類似於「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的研究」;「近」就是貼近教學,貼近現實,不好高騖遠,比如「數學應用題問題的研究」,「學困生轉化研究」,「提高學生對數學錯題進行自我分析診斷能力的研究」;「實」就是實實在在,摒棄大而空的描述預測,多一點實在的關注,類似於「怎樣記住學生的名字」,「怎樣排位」等;「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討論,寫真文章、真實踐。 概括來說,小課題研究,就是教師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師自身教育教學過程中迫切解決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解決、經驗總結為研究目標,吸納和利用各種有利於解決問題的經驗、知識、方法,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同時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課題研究。二、開展「草根式」小課題研究的一般步驟1.選題選題的一般步驟是先發現和提出問題,再查找資料,分析問題,最後結合實際,確定研究課題。選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途徑。(1)從教育教學的問題及困惑中選題 小課題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具體問題,教師天天置身於教育現場,這是教育問題的原發地。比如:如何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怎樣解決部分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的問題;如何讓課堂教學既開放又有序;如何對待學生間的差異等。教師可以從自己感到不很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去選題,長期積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問題來建立自己的「問題庫」。 面對諸多的實際問題,教師究竟該選哪一個問題作為小課題進行研究呢?這要從值得研究的問題的價值和緊迫性方面考慮。當問題成為困難時,教師需要分析問題的主要表現與原因是什麼。繼而查閱資料、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教師關注、追蹤、分析某個教學問題,這個問題就可以成為課題。如部分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主要表現在沒有掌握所學內容,解決的辦法是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培養學習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個課題:促成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策略研究。(2)在切磋交流中發現課題 在閱讀學習中,最為關鍵的是教師要時時注意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對自己工作中的相關問題或經驗進行解讀和分析,使有價值的問題或經驗在聯系、解讀中逐漸清晰起來。(4)從學生的反應中尋覓課題 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反應,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與學生交流,更好地發現學生現實的需要,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同時,挖掘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價值的小課題。(5)從已有成果的應用研究中歸納課題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將他人研究的成果應用於自身的教育實踐。這類課題由於是學習他人的成果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具體實施,比較適合年輕教師。一般從教師自身感興趣的他人成果選題時,需注意可操作性。(6)總結經驗形成課題 教師結合自己的興趣,對自我教育教學經驗進行分析及總結,進行系統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這有助於幫助教師發現自己的教育教學亮點、成功之處,促進教師個性化發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這類小課題一般適合已經具有一定教學實踐的骨幹教師去研究。(7)創新工作生發出課題 這類小課題往往需要比較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教師教育科研素養要求比較高,因此比較適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師去選擇。研究的取向主要為發現新規律、探索新方法、闡述新關系。2.搜集資料資料收集包括閱讀書籍、查閱歷史文獻等收集書面資料,還包括通過實地調研,訪談獲得直接研究材料,還可以通過體驗取得有關材料,並對材料進行整理歸納分析,為下一步研究做准備。3.確定研究目標與內容 小課題研究,教師不僅要撰寫詳細、規范的研究方案,還要明確自己的研究目標和內容,知道自己要研究什麼,從而突出研究重點,明確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階段性和最終目標,必須明確課題要解決什麼教育實踐問題,該課題對教育教學質量有哪些方面的改善。4.實施研究教師要先明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可採用案例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等。應特別強調,小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創造教育實踐新形態的過程,研究過程要充實、切實。原始資料如果不及時記錄,到需要時再去追憶、收集,則為時已晚。況且,所有這些真資料也將成為教師撰寫論文最生動有力的素材。因此,教師要注意原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做過的事情,教師要隨時注意記錄、反思和總結。要特別注重教育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意義的細節,對細節的反思與改善,可以提升教學實踐水平。要注意邊實踐邊研究、邊研究邊實踐,反復修正。小課題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實效,立足於教師個人的特點、興趣和愛好,著眼於解決問題,改變思維方式,轉變行為,服務於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服務於教師專業發展。教師要注意與同事間的合作與交流,必要時尋求專家引領。同時,管理者要注重課題研究操作的個性化,鼓勵教師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去開展研究,倡導有能力的教師嘗試運用學術型研究方法開展相關研究工作,但不強制要求。5.表達研究成果 中小學教師應有自身獨特的研究表達方式,應鼓勵教師使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課題成果。小課題研究倡導的成果表達方式很多,例如:教育敘事、論壇、論文、日誌、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等。這些方式便於操作,與教師工作實踐相輔相成,能很好地解決工作與研究的矛盾,是教師教育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其實在講述成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產生新體會、新發現、新認識,進行新思考。 三、小課題研究的一般管理流程 小課題研究過程簡單,這對教學任務比較繁重的教師而言,心理上也就較容易接受,較容易入手,同時,讓教師感覺有用。但是,這種研究也並不是自生自滅的,而是需要引導與管理,組織相關培訓和課題研究指導工作。對於學校來講,如何來組織和管理「草根式」小課題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步驟。1.教師選題,填寫《教師小課題研究報告單》(見附件),藉以了解教師規劃的小課題研究的方向和步驟,還可以較好地提高教師的自我診斷能力。2.教師以教研組為單位向學校教科室申報立項。對教師提交上來的題目,管理者要進行精心篩選,幫助教師把研究的題目定位在解決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總結經驗。3.學校教科室研究,批准立項,向申報者發立項研究通知書。4.教師實施研究,積累研究過程資料。教科室組織各種集體研討活動,對教師的研究進行督查指導。5.階段性小結,開展中期成果鑒定會,對研究狀況進行評估。6.結題。教師向教科室提出結題申請,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並交教科室。教科室組織有關專家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對課題進行評審,向研究者宣布評審意見。7.開展課題成果推廣會,對研究成果進行推廣和獎勵。四、小課題研究的激勵措施1.管理者要注意創設開展小課題研究的氛圍 學校科研文化具有隱性的滲透力量,組織者應設法引領教師意識到研究是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從而主動投入教育科研活動之中。管理者要幫助教師打破課題研究的神秘性,增強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的信心。同時,要考慮教師的能力、素養、時間、精力等因素,這些往往決定著教師可以不可以進行研究,能不能將研究進行到底。因此,幫助教師從實際出發,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礎上設計合理的計劃和目標。2.管理者應多方為教師提供專業支持 比如,為了易於教師操作,理順思路,可以把研究流程改製成表格形式,引導教師建立科學的邏輯體系。教師的時間和教研活動時間都是有限的,為了真正提高教研活動的效果,可以讓常規教研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發現問題,形成小課題,通過集體備課擬定出對策,在教學、聽課、評課中去實踐研究,通過研究討論加以改進,一個一個問題去攻關。筆者主張個體研究與群體研究相結合,讓具有相同或相近課題的教師結合成「研究共同體」,一起分享、交流、實踐、提高,讓教師感受到研究的快樂、成長的快樂。可以選取教師感興趣的教學內容,輪流上課和研討,增進教師的相互了解,實現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利用教師研究論壇、互助交流活動、博客等為教師提供輔助。這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降低教師對小課題研究的忙亂性,讓小課題研究與常規教研相輔相承,相得益彰,激發教師進行小課題研究的興趣和積極性。3.鼓勵教師用自己的方式去開展研究 管理者要重視教師之間的差異性,以教師的個體自我需求為出發點,高度呵護這種課題研究的自我化傾向性、個性屬性。幫助教師根據自身關注點和自身能力選擇合理的課題,並幫助教師設計符合自身情況的研究計劃,允許教師過程操作的特色化,保護教師開展研究的積極性。4.注重成果評價多元化 基於普通教師的差異性,課題研究成果的評價定位不應太高。應根據教師的能力來鼓勵教師進行多樣的成果總結。教師對於自己研究結果的表述,不宜脫離自身的實際可能性去追求高深的理論闡述,應該力求避免空洞、抽象和程式化,用自己的表現方式來展示成果。要提倡生動的案例和個性化的語言,提煉自己的經驗、體現自己的特點。對高一級的課題申報,原則上是在小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提名,把教師完成課題研究狀況記入教師檔案,在評優樹先中有所體現。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呼聲日益提高。經歷過小課題研究的教師認為,小課題研究轉變了自己的工作習慣,重新認識了多年來的教學習慣,從只是埋頭工作,到學會反思,記錄總結教訓與經驗,教師不再面對工作中的問題發牢騷,而是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課題研究促進了教師不斷學習,團結一致,坦誠相待,分工合作。把小課題研究作為自己的工作行為、思維方式,那麼教師的專業水平必然會越來越優秀。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教師要實現由「經驗型」到「科研型」,由「教書匠」到「教育家」的轉變,就必須搞研究,尤其要搞小課題研究。基於小課題研究的特點,可以做到教師「人人有課題,個個搞研究」,促進一批科研成果的誕生和科研骨乾的成長。5.表達研究成果 中小學教師應有自身獨特的研究表達方式,應鼓勵教師使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課題成果。「草根式」小課題研究倡導的成果表達方式很多,例如:教育敘事、論壇、論文、日誌、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等。這些方式便於操作,與教師工作實踐相輔相成,能很好地解決工作與研究的矛盾,是教師教育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其實在講述成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產生新體會、新發現、新認識,進行新思考。
6. 什麼是教育敘事研究
教育敘事研究是通過教育主體的故事敘說來描繪教育行為、進行意義建構並使教育活動獲得解釋性意義理解的一種研究方法。
教育敘事研究,即是研究講有關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體敘述教育教學中的真實情境的過程,其實質是通過講述教育故事,體悟教育真諦的一種研究方法。
非為講故事而講故事,而是通過教育敘事展開對現象的思索,對問題的研究,是一個將客觀的過程、真實的體驗、主觀的闡釋有機融為一體的一種教育經驗的發現和揭示過程。
(6)中小學教師微型課題研究教育敘事擴展閱讀:
教育敘事研究的特點:
1、教育敘事研究所敘述的內容是已經過去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對未來的展望。它所報告的內容是實際發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育者的主觀想像。
教育敘事研究十分重視敘事者的處境和地位,尤其肯定敘事者的個人生活史和個人生活實踐的重要意義。在教育敘事研究中,敘述者既是說故事的人,也是他們自己故事裡或別人故事中的角色。
2、教育敘事研究所報告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情節性」。敘事談論的是特別的人和特別的沖突、問題或使生活變得復雜的任何東西。
所以敘事研究不是記流水賬,而是記述有情節、有意義的相對完整的故事。比如:教師在某個教育問題或事件中遭遇困境時,就要思考和謀劃解決問題、定出困境的出路,這裡面就會涉及很多曲折的情節。
3、教育敘事研究獲得某種教育理論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歸納而不是演繹。也就是說,教育理論是從過去的具體教育事件及其情節中歸納出來的。
4、教育敘事研究是一種質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動研究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由於教育敘事研究屬於質的研究方法的范疇,因而具有質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徵。
如具有自然情境性、研究者的自身工具性、自下而上的歸納性、對事實的解釋性和建構性等。質的研究將使教師不僅獲得有意義的職業生活,而且會改變教師的存在方式。
7. 《如何開展小課題研究》學習體會
小課題研究是與大課題研究相對而言的,屬於校本研究的范疇,是一種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小課題研究更強調教師的自覺行動。所謂「小」是指:研究范圍微觀、內容具體、切口小、周期短,容易操作。小課題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決教師個人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困惑,並總結經驗,不以理論研究為主,是一種微觀的應用性質的研究。教師本人作為研究者,研究內容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章節或某個專題,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案例、問題等。研究成果可以是總結報告、展示課、教學設計、教學論文等;研究周期長短咸宜,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學年、幾學年等。可以是一人或多人研究。不刻意要求完整運用某種研究方法,閱讀、記錄、反思、行動可靈活運用。總之,小課題的特點可以用「小」、「近」、「實」、「真」來概括,「小」就是從小事、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類似於「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的研究」;「近」就是貼近教學,貼近現實,不好高騖遠,比如「數學應用題問題的研究」,「學困生轉化研究」,「提高學生對數學錯題進行自我分析診斷能力的研究」;「實」就是實實在在,摒棄大而空的描述預測,多一點實在的關注,類似於「怎樣記住學生的名字」,「怎樣排位」等;「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討論,寫真文章、真實踐。 概括來說,小課題研究,就是教師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師自身教育教學過程中迫切解決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解決、經驗總結為研究目標,吸納和利用各種有利於解決問題的經驗、知識、方法,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同時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課題研究。二、開展「草根式」小課題研究的一般步驟1.選題選題的一般步驟是先發現和提出問題,再查找資料,分析問題,最後結合實際,確定研究課題。選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途徑。(1)從教育教學的問題及困惑中選題 小課題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具體問題,教師天天置身於教育現場,這是教育問題的原發地。比如:如何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怎樣解決部分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的問題;如何讓課堂教學既開放又有序;如何對待學生間的差異等。教師可以從自己感到不很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去選題,長期積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問題來建立自己的「問題庫」。 面對諸多的實際問題,教師究竟該選哪一個問題作為小課題進行研究呢?這要從值得研究的問題的價值和緊迫性方面考慮。當問題成為困難時,教師需要分析問題的主要表現與原因是什麼。繼而查閱資料、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教師關注、追蹤、分析某個教學問題,這個問題就可以成為課題。如部分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主要表現在沒有掌握所學內容,解決的辦法是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培養學習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個課題:促成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策略研究。(2)在切磋交流中發現課題 在閱讀學習中,最為關鍵的是教師要時時注意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對自己工作中的相關問題或經驗進行解讀和分析,使有價值的問題或經驗在聯系、解讀中逐漸清晰起來。(4)從學生的反應中尋覓課題 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反應,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與學生交流,更好地發現學生現實的需要,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同時,挖掘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價值的小課題。(5)從已有成果的應用研究中歸納課題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將他人研究的成果應用於自身的教育實踐。這類課題由於是學習他人的成果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具體實施,比較適合年輕教師。一般從教師自身感興趣的他人成果選題時,需注意可操作性。(6)總結經驗形成課題 教師結合自己的興趣,對自我教育教學經驗進行分析及總結,進行系統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這有助於幫助教師發現自己的教育教學亮點、成功之處,促進教師個性化發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這類小課題一般適合已經具有一定教學實踐的骨幹教師去研究。(7)創新工作生發出課題 這類小課題往往需要比較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教師教育科研素養要求比較高,因此比較適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師去選擇。研究的取向主要為發現新規律、探索新方法、闡述新關系。2.搜集資料資料收集包括閱讀書籍、查閱歷史文獻等收集書面資料,還包括通過實地調研,訪談獲得直接研究材料,還可以通過體驗取得有關材料,並對材料進行整理歸納分析,為下一步研究做准備。3.確定研究目標與內容 小課題研究,教師不僅要撰寫詳細、規范的研究方案,還要明確自己的研究目標和內容,知道自己要研究什麼,從而突出研究重點,明確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階段性和最終目標,必須明確課題要解決什麼教育實踐問題,該課題對教育教學質量有哪些方面的改善。4.實施研究教師要先明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可採用案例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等。應特別強調,小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創造教育實踐新形態的過程,研究過程要充實、切實。原始資料如果不及時記錄,到需要時再去追憶、收集,則為時已晚。況且,所有這些真資料也將成為教師撰寫論文最生動有力的素材。因此,教師要注意原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做過的事情,教師要隨時注意記錄、反思和總結。要特別注重教育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意義的細節,對細節的反思與改善,可以提升教學實踐水平。要注意邊實踐邊研究、邊研究邊實踐,反復修正。小課題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實效,立足於教師個人的特點、興趣和愛好,著眼於解決問題,改變思維方式,轉變行為,服務於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服務於教師專業發展。教師要注意與同事間的合作與交流,必要時尋求專家引領。同時,管理者要注重課題研究操作的個性化,鼓勵教師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去開展研究,倡導有能力的教師嘗試運用學術型研究方法開展相關研究工作,但不強制要求。5.表達研究成果 中小學教師應有自身獨特的研究表達方式,應鼓勵教師使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課題成果。小課題研究倡導的成果表達方式很多,例如:教育敘事、論壇、論文、日誌、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等。這些方式便於操作,與教師工作實踐相輔相成,能很好地解決工作與研究的矛盾,是教師教育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其實在講述成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產生新體會、新發現、新認識,進行新思考。 三、小課題研究的一般管理流程 小課題研究過程簡單,這對教學任務比較繁重的教師而言,心理上也就較容易接受,較容易入手,同時,讓教師感覺有用。但是,這種研究也並不是自生自滅的,而是需要引導與管理,組織相關培訓和課題研究指導工作。對於學校來講,如何來組織和管理「草根式」小課題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步驟。1.教師選題,填寫《教師小課題研究報告單》(見附件),藉以了解教師規劃的小課題研究的方向和步驟,還可以較好地提高教師的自我診斷能力。2.教師以教研組為單位向學校教科室申報立項。對教師提交上來的題目,管理者要進行精心篩選,幫助教師把研究的題目定位在解決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總結經驗。3.學校教科室研究,批准立項,向申報者發立項研究通知書。4.教師實施研究,積累研究過程資料。教科室組織各種集體研討活動,對教師的研究進行督查指導。5.階段性小結,開展中期成果鑒定會,對研究狀況進行評估。6.結題。教師向教科室提出結題申請,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並交教科室。教科室組織有關專家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對課題進行評審,向研究者宣布評審意見。7.開展課題成果推廣會,對研究成果進行推廣和獎勵。四、小課題研究的激勵措施1.管理者要注意創設開展小課題研究的氛圍 學校科研文化具有隱性的滲透力量,組織者應設法引領教師意識到研究是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從而主動投入教育科研活動之中。管理者要幫助教師打破課題研究的神秘性,增強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的信心。同時,要考慮教師的能力、素養、時間、精力等因素,這些往往決定著教師可以不可以進行研究,能不能將研究進行到底。因此,幫助教師從實際出發,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礎上設計合理的計劃和目標。2.管理者應多方為教師提供專業支持 比如,為了易於教師操作,理順思路,可以把研究流程改製成表格形式,引導教師建立科學的邏輯體系。教師的時間和教研活動時間都是有限的,為了真正提高教研活動的效果,可以讓常規教研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發現問題,形成小課題,通過集體備課擬定出對策,在教學、聽課、評課中去實踐研究,通過研究討論加以改進,一個一個問題去攻關。筆者主張個體研究與群體研究相結合,讓具有相同或相近課題的教師結合成「研究共同體」,一起分享、交流、實踐、提高,讓教師感受到研究的快樂、成長的快樂。可以選取教師感興趣的教學內容,輪流上課和研討,增進教師的相互了解,實現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利用教師研究論壇、互助交流活動、博客等為教師提供輔助。這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降低教師對小課題研究的忙亂性,讓小課題研究與常規教研相輔相承,相得益彰,激發教師進行小課題研究的興趣和積極性。3.鼓勵教師用自己的方式去開展研究 管理者要重視教師之間的差異性,以教師的個體自我需求為出發點,高度呵護這種課題研究的自我化傾向性、個性屬性。幫助教師根據自身關注點和自身能力選擇合理的課題,並幫助教師設計符合自身情況的研究計劃,允許教師過程操作的特色化,保護教師開展研究的積極性。4.注重成果評價多元化 基於普通教師的差異性,課題研究成果的評價定位不應太高。應根據教師的能力來鼓勵教師進行多樣的成果總結。教師對於自己研究結果的表述,不宜脫離自身的實際可能性去追求高深的理論闡述,應該力求避免空洞、抽象和程式化,用自己的表現方式來展示成果。要提倡生動的案例和個性化的語言,提煉自己的經驗、體現自己的特點。對高一級的課題申報,原則上是在小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提名,把教師完成課題研究狀況記入教師檔案,在評優樹先中有所體現。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呼聲日益提高。經歷過小課題研究的教師認為,小課題研究轉變了自己的工作習慣,重新認識了多年來的教學習慣,從只是埋頭工作,到學會反思,記錄總結教訓與經驗,教師不再面對工作中的問題發牢騷,而是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課題研究促進了教師不斷學習,團結一致,坦誠相待,分工合作。把小課題研究作為自己的工作行為、思維方式,那麼教師的專業水平必然會越來越優秀。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教師要實現由「經驗型」到「科研型」,由「教書匠」到「教育家」的轉變,就必須搞研究,尤其要搞小課題研究。基於小課題研究的特點,可以做到教師「人人有課題,個個搞研究」,促進一批科研成果的誕生和科研骨乾的成長。5.表達研究成果 中小學教師應有自身獨特的研究表達方式,應鼓勵教師使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課題成果。「草根式」小課題研究倡導的成果表達方式很多,例如:教育敘事、論壇、論文、日誌、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等。這些方式便於操作,與教師工作實踐相輔相成,能很好地解決工作與研究的矛盾,是教師教育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其實在講述成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產生新體會、新發現、新認識,進行新思考。
8. 論述教育敘事研究如何影響教師專業成長
要進行教育科研,必須要有問題意識,要學會發現問題。而中小學教育科研要研究的問題往往來源教育教學實踐,廣大中小學教師又都是教育教學的實踐者。由於思維定勢以及人們對教育作用的單一認識,教育中存在的某些問題也就不易發現,此所謂「常用而不知」。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如果我們對一些現象作深刻的反思,多問一下「這是最好的嗎?」「這些都是應該做的嗎?」就可能會發現問題了。教育科研就其本質而言,是如何找出問題、如何把握真問題、如何解決問題。愛因斯坦告訴我們:「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思考出問題」在教育科研中的地位也就不言自明了。 總之,只有思考才能在「教學寫」的原始材料中發現問題,形成課題,從而進行研究。也只有經過深刻的思考,「教學寫」才能得以提升,形成教育者的智慧。
若一個教師只是機械地把「教」的寫下來,把「學」的收集起來,那隻能是「就事論事」的材料的堆積、理論的羅列,充其量算是「敘事」層面的故事。沒有自己思考的東西,「學而不思則惘」,也就沒有多少價值,當然也就稱不上教育科研成果了。有學者說:「一個教師認認真真寫一輩子的教案,可能還是一個教書匠,若寫五年的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專家型教師了。」所以,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教學寫」,「教」與「學」是基礎工作,核心是在「寫」,寫是指寫教後感、讀後感。而「感」的程度取決於思考的深度,從而也決定了教育科研的水平。
「教而寫」、「學而寫」畢竟是兩件事,而思考可以起橋梁作用,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會,把兩件事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在寫「教後感」時,聯系學習的理論,就可以跳出完全寫實的窠臼;在寫「讀後感」時,聯系教學實際,就可以避免寫空對空的官樣文章。這樣,通過思考把教和學揉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如以寫教育筆記見長的蘇霍姆林斯基,他之所以成為世界著名教育家,並不是在於他的教育筆記寫得多,而是在於他的教育筆記中自己的思考多,見解深刻。諸如了「讓孩子抬起頭來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頭上」」等教育名言,無不閃爍著他對教與學的思考的理性之光。
當一個教師感到自己的教學方式「不合時宜」並打算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時,教師真的能夠實現這種改變嗎?當教師按照專家的建議或者按照某種教學理論的說法去操作、應用,教師就能改變自己的教學實踐嗎?當教師打算以「研究」、「反思」的方式去尋求教學方式的改變,而教師往往卻不知從何處入手時,一度流行的」科研興校」、」教師成為研究者」等時髦的口號便成為一個值得追究的問題。」敘事研究」正是追究」科研興校」、」教師成為研究者」等時髦口號之後的一個備擇方案。
以往的教育研究經常使用的方法是「教育實驗」。「教育實驗法」確實是有價值的教育研究方法,但對於中小學教師而言,這個方法似乎並不「夠用」。「教育實驗法」的基本特徵是強調「控制」和「假設」等研究策略,但實際上中小學教師自稱使用了教育實驗法時,往往既沒有「控制」,也少有「假設」,這使「教育實驗法」顯得名不副實。
「敘事研究」中的敘述者可以是中小學教師,也可以是校外研究者。當中小學教師既是「敘說者」又是」記敘者」,而且所敘述的內容涉及自己的教育實踐及其某些教育問題的解決過程時,教師的」敘事研究」就成為教師的「行動研究」,
這樣看來,「敘事的教育行動研究」; 主要是中小學教師自己展開的研究方式,也可以是中小學教師在校外研究者指導下所使用做的研究方式; 在敘事研究中, 都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教育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敘事研究的基本追求是:教師「敘述」並「改進」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換言之,敘事研究的基本理想是:「以敘事的方式反思並改變教師的日常生活」。
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少教師已經習慣於寫」教育論文」或」經驗總結」。但總感覺這些」教育論文」和」經驗總結」過於」宏大」,往往顯得」大而化之」。一次偶然的談話中,我們建議教師」講述」他自己是怎樣遇到這個教育問題的;這個教育問題發生之後,教師是怎樣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是否發生了另外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敘說的細節。教師對這種」敘述」的方式似乎很樂意接受,這多少令我們感到有些意外。當我們發現他們敘說出來的教育故事往往真實可信且令人感動時,我們開始建議教師有意識地收集和整理教育故事。我們的基本假設是:教師做研究就是」講教育故事」。反過來說:教師做研究不是引經據典地」寫教育論文」。
講教育故事」 它要求教師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決自己的教室里發生的教學問題,然後將自己怎樣遇到這個問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整個教學過程」敘述」出來。 」敘述」之後形成的文章是一種」教育記敘文」而不是」教育論文」。這種教育」記敘文」比傳統的教育」論文」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並由此而體現它的研究價值。
它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教師」寫」自己的教育故事來」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由於教師的」反思」總是以某種教學理念的眼光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師的個人化的教學理論以及教學行為將經由這種」反思」發生轉化。
可見,教師」寫」教育事件實際上是轉化教師的或從教學事件中提升出」學校課題」,旨在兌現一種」問題從學校產生」的敘事研究尤其是敘事的行動研究的基本精神。
9. 怎樣提高教師教育敘事能力的研究
1.深入教育一線調查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並進行梳理、分析、提煉、升華——即調查研究,這是教育科研必需的也是基本的內容和方法。
2.如果說科研是教育生命的源泉,那麼,課題便是教育科研的起點、旗幟和抓手。課題的能量是巨大的、神奇的。因為它有智慧的能量。名師走的是課題研究之路,名校走的是課題研究之路,課題研究也是區域性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3.教育經驗來自教育實踐活動。只有及時地認真地科學地總結,並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才能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指導教育實踐活動。卡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已明確地指出——「理論的概念必須要由大規模積累的實際經驗來完成。
4.台灣詩人瘂弦有句絕美的詩——「海,藍給自己看」。就像那隻破水罐,悄然為自己開一朵花,教育科研工作者以緘默淡泊自己的美麗,只要立足於學生、教師、課堂和學校,關愛生命、關照心靈、關注成長,走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之路,管理必然有新視野,課堂必然有新天地,課改必定有新干線,家庭教育必定有新亮點。
5.教育科研其實很簡單,她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事,拓寬基礎、專一深入、痴情關注、大膽設想、艱苦奮斗,都需要我們比平常人晚睡早起、按照規律下笨功夫,不僅需要積極地入迷、奮發、獲得,大部分時間里還需要在寧靜平和的狀態下反思,在教育科研中尋覓理味、趣味、情味、藝術之味,乃至人生之味。
6、用握過粉筆、教鞭的手,用批改過考卷、作業的筆,記錄下、整理出教育生活中一個個專題,諸如「教育現代化」、「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等等,從而走過亘古走過蠻荒,走過森林走過雪原,與那些高尚的人們和思想進行心靈溝通。如此不斷溝通,不斷蒸餾,不斷品味,即是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臻妙心境和生活享受。
10. 教師怎樣開展微型課題研究
教師的微型課題研究其實就是根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解版決這些問題中的權各個事項要求,同時也是對現在教學改革發展的一個主要的措施。在課題研究中要注意的問題也有很多,如:課題的選題,課題開題報告,課題立項、課題論證,課題結題等等。你可以來,億百出版網,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