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生民族團結情境教育

小學生民族團結情境教育

發布時間:2021-01-30 03:28:33

1. 由"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到"情境課程",其中的"情境"的內涵是否有變化

本世紀以來,我國教育改革與實驗曾兩度形成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現在20~30年代,以陶行知、晏陽初、梁漱溟為代表的一批學貫中西的教育大師,在革新教育、改造社會的旗幟下,開展了以生活教育、平民教育、鄉村教育等為內容的一系列著名的教改實驗,在中國當代教育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第二次高潮形成發展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近二十年間。這一時期教改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長期工作在教改第一線的廣大中小學教師充當了教育改革的推動者和探路人,成為新時期教育改革與實驗的主力軍。其中,一批思想解放、眼光敏銳、具有強烈改革意識的優秀教師,通過艱苦探索,總結出了一批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優秀教改成果,成為這場教改的先鋒,為新時期教改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吉林就是這個優秀教師群體中的一位傑出代表。從1978年起,李吉林懷著對教育的一腔赤誠和崇高使命感,開始了長達20年的艱辛的實踐跋涉和理論探索,創造性地構建出了一個充滿本土氣息和時代精神的教學理論與實踐的體系——情境教學,並進一步開始了由情境教學向情境教育的開拓和探索。

如果把李吉林的教改實踐分為前後兩個時期的話,其前期探索和成果主要集中在情境教學上。情境教學是李吉林針對傳統語文教學「呆板、繁瑣、片面、低效」,壓抑兒童興趣、特長、情感、態度、志向等素質發展的種種弊端,在吸收、借鑒我國古代文論中的「意境」理論和外語教學中運用情景進行語言訓練的有益經驗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理論加工和實踐創新而總結出的一套教學理論與方法體系。情境教學的探索經歷了創設情境,進行片斷語言訓練;帶入情境,提供作文題材;運用情境,進行審美教育,以及憑借情境,促進整體發展四個階段。在理論建構上,情境教學形成了「形真」「情切」「意遠」「理寓其中」四個基本特點和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素質整體提高為目的的教學活動的「五要素」,即以培養興趣為前提,誘發主動性;以指導觀察為基礎,強化感受性;以發展思維為重點,著眼發展性;以情感因素為動因,滲透教育性;以訓練語言為手段,貫穿實踐性。在實踐操作上,通過不斷探索、總結、篩選,逐步形成了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思」為核心、以「練」為手段、以「周圍世界」為源泉的情境教學操作模式,使情境教學的基本主張在識字、閱讀、作文教學過程中皆可轉化為一種可以操作的具體行為,從而為這一先進的教學思想在更大范圍內為人們所接受奠定了現實基礎。 情境教學之所以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獲得極大成功,為語文學科的教學改革帶來一片生機,關鍵的一點,就在於它符合語文教學規律,符合兒童學習語言的規律和育人規律。小學語文本來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一門課,但近些年來,在種種因素干擾下,語文教學逐漸遠離學生的生活,遠離語言學習中應有的真情實感。學生學習
語言的樂趣,體驗課文中蘊涵的真善美意境的情趣,以及他們運用語言進行想像、表達、交往、創作的願望和沖動,都統統淹沒在大量的枯燥乏味的字、詞、句、篇的機械釋義、分析、講授和訓練中了。一定意義上講,語文教學已逐漸失去了它的本真,學生對於語言的真實感受、領悟和運用以及語言文字中所承載的文化因素、情感因素成為可有可無的東西。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情境教學出現了。它的出現,猶如一股撲面而來的清風,使我們見到語文教學的本真。
情境教學的理論出發點和實踐切入點是「情境」。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情境」實際上就是一種以情感調節為手段,以學生的語言生活實際為基礎,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整體發展為目的的優化了的語言學習與語言生活環境。情境教學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為經,將被淡化了的情感、意志、態度等心理要素重新確定為語文教學的有機構成,將學生的興趣、特長、志向、態度、價值觀等人的素質的重要方面擺在語文教學應有的位置上;以「境」為緯,通過各種生動、具體的語言環境的創設,拉近了語言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使死的語言成為活的生活,為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發展開辟了現實的途徑。
情境教學以思維為核心,以情感為紐帶,通過各種符合學生學習心理特點和接近生活實際的語言情境的創設,巧妙地把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解決了長期以來因重認知輕情感而帶來的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不能協調發展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品質。不僅如此,情境教學將情境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強調憑借情境促進整體發展,從而將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的訓練統一在具體生動的語言情境中,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使他們不僅掌握了語言知識,而且發展了語言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情境教學不僅有效地提高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有關語文教學知識性與工具性的紛爭,將語文教學導向了一個新的境界。

情境教學最初是在語文學科獲得成功的,但情境教學總結出的一些基本思想和理論觀點,乃至一些操作方法,例如以「形」為手段,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源泉的情境創設「四要求」,以及誘發主動性、強化感受性、著眼創造性、滲透教育性、貫穿實踐性等促進學生發展的「五要素」,在各科教學乃至整個教育過程中都具有普遍意義,是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因此,將情境教學的基本原理由一科向多科、由教學向教育遷移、深化,是情境教學研究內在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
情境教育是對情境教學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與情境教學相比,情境教育具有以下幾個新的特點。
(一)拓寬理論視野,加強原理構建
情境教育在原有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以馬克思關於人的活動與環境有機統一的哲學原理為指導,廣泛借鑒心理學中暗示、移情以及心理場等理論,明確提出情感陶冶原理、暗示傾向原理、角色轉換原理和心理場整合原理。這幾條原理的提出,使情境教學原有的理論主張更加條理化,同時也更趨明朗化。例如,情感陶冶原理對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做了更明確的定位,使情境教學倡導的以「情」為紐帶、「育人以情」等主張有了切實的理論依據。而暗示傾向原理則從理論上深刻揭示了環境育人的內在機制。環境特別是優化的教育環境對人的影響是獨特而深刻的,它往往是以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人的美感,陶冶人的情操,啟迪人的認識,規范人的行為。情境教育充分利用環境的這種獨特的育人功能,用無意識導引有意識,用情
感伴隨理性,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漸入學習佳境,從而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這一原理的提出,不僅深化了情境教學對於環境育人功能及其機制的認識,進一步開發了教育環境這一極為重要的教育資源,而且賦予了情境教學主張的「形真、情切、意遠、理蘊」以新的內涵,使它們具有了更加廣泛的指導意義和現實可行性。
(二)拓寬教育空間,追求教育的整體效益
拓寬教育空間,追求教育的整體效益,可以視為情境教學向情境教育深化發展的基本目的之一。正如李吉林所指出的,「兒童的生活空間是他的成長環境」,「兒童成長的環境比起五六十平方米的教室要寬闊多了,然而由於『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專門場所』這一傳統的固有觀念的影響,『考試→分數→升學』的被扭曲、被閹割了的教育目標,使教育空間變得那樣狹小。校園的高牆和教室低矮的門窗阻隔了兒童與社會、與大自然的相通。在這樣一個狹窄天地里怎麼去培養能適應未來、適應世界、可以駕馭現代化的人才呢!」(註:李吉林:《為全面提高兒童素質探索一條有效途徑》,《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正是基於以上認識,情境教育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對「情境」做了新的拓展。它將教育視為一個開放的系統,讓教育空間從課堂這一教育的主體區域延伸開去,力圖通過多樣性的課外教育活動,渲染學校歡樂向上的氛圍;通過主題性大單元教育活動,強
化教育的效果;通過野外情境教育活動,不斷豐富課堂上學生心靈活動的源泉。並從這三個領域拓寬教育空間,形成多維結構的情境,豐富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發展的「教育源」,使學生身在學校,而心靈無處不受到滋潤、感動,從而提高教育的整體效益。與此同時,情境教育還在拓寬教育空間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縮短心理距離,形成最佳的情緒狀態;通過角色效應,強化主體意識;注重實際操作,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等幾條
策略要求。這幾個方面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情境教育模式,使情境教育的可操作性得到了加強。
(三)開發情境課程,實現教學課程一體化
課程是教學的基本依據,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途徑。任何形式的教學改革,深入到一定程度時都必然會觸動課程,都需要相應的課程來支撐。情境教學在課堂教學改革取得明顯進展後,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就是如何對現行課程加以必要改造,將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的基本主張落實在學校課程中,使教學與課程在情境教育思想的統一支配下實現有機結合,在新的理論基礎和目標上實現教學課程的一體化。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李吉林對這一問終於作出了圓滿的回答。她對情境課程的開發與設計,可以說是她從課程論角度對情境教育理論所做的又一次梳理、思考、探索和實踐。
情境課程包括學科情境課程、大單元情境課程、野外情境課程、專項訓練情境課程和過渡情境課程。這五類課程相互聯系,從不同方面發揮著情境課程的多種功能。例如,學科情境課程通過為學生提供優化的情境空間,渲染一種優美的、智慧的、學生感到特別親切貼近的富有情感的氛圍,讓學生的活動有機地注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之中。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則以大單元主題為主導,將各科教學溝通、聯結起來,將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獲得廣闊的知識視野和生活空間。野外情境課程使學生投身於大自然,通過活動伸展旺盛的生命力量,同時啟迪智慧,豐富經驗。情境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將知識的系統性、活動的操作性、審美的愉悅性融為一體,強調以特定的氛圍激起熱烈的情緒,在優化的情境中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進而得到主動發展。從課程設計的角度來看,情境課程展現出的實際上是一種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為目的,以具體生動、發展變
化的情境為基點,融知識、經驗、活動、價值觀等課程要素於一體的新的課程設計觀。從這一點來看,情境課程的出現,對當前中小學課程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產物,它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濃郁的時代氣息。它從一個側面集中反映了新時期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新成果、新思想,同時也從一個特定的角度昭示了21世紀中國教育發展的新走向。
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的思想內涵是豐富深刻的,操作方法是具體有效的,它無論在語文教學改革還是情境課程的開發上都有諸多建樹。但從總體上看,這一理論體系蘊涵的時代特色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注重情感因素,通過「育人以情」,實現育人目標的有機整合 教育是充滿情感和愛的事業,現代教育不僅要培養具有健全理性的人,還要培養情感健康的人。人的精神世界是由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組成的完整的統一體,學生不僅僅是學習活動的承擔者,還是有著多樣化精神
需求的活生生的個體。因此,學校教育除了要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外,還要注意滿足學生豐富多彩的精神需求,幫助他們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 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的突出特點和重要貢獻之一,就在於它突破和超越了理性至上、知識本位的教育傳統,將長期被忽略的情感因素重新擺在教育的應有位置。它強調以情感活動統領整個教育教學過程,通過「育人以情」,溝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把德育、智育、美育融匯於情境之中,從而在現實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實現育人目標的有機整合,使學生在學會求知的同時學會做人,形成健康豐富的精神世界。情境教學—情
境教育在情感領域的創造性探索,成功地解決了長期以來學生素質發展中認知與情感、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動腦與動手等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為素質教育的成功實施作出了可貴貢獻。
(二)強調主動發展,通過情境創設,開辟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現實途徑
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突破口是情境的創設,但它的基本著眼點卻始終是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和主動發展。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的「情境」,實質上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學生能動地活動於其中的環境。情境教學與情境教育不是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而是站在人的活動和環境的和諧統一的哲學高度來審視情境,創設情境。它力圖將人的主動參與、主動發展置於核心地位,通過創設符合學生多方面發展需要的、充滿美感和智慧的環境、氛圍,使優化的環境與學生的情感、心理發生共鳴,促使學生在現實環境和主體活動的交互作用的統一和諧中獲得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由於情境的創設立足於學生的活動需要,具有主題明確、情感伴隨、自主等鮮明特點,因而它極易使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通過自身的感悟、操作、體驗、探究、發現,得到充分的主動的發展。可以說,正是這種優化的情境,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落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為學生的生動活潑主動發展開辟了一種現實途徑。從這一點來看,情境教育實質上是一種利用優化的環境,通過學生的主動活動,來促進學生人格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

2. 小學數學如何運用實際的生活情境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

素質教育的提出已有很長的時間了,但究竟如何來踐行素質教育一直以來都沒有定論。一個好的生活教學是為一定教學目標服務的,作為一名普通的小學數學教師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了一點小小的嘗試,就是利用生活情景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利用生活情景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作用有如下幾點。
首先,我們利用生活情景開展小學數學教學,能比較直觀的告訴孩子們數學是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的,從而啟發孩子們明白學習數學的必要性。《小學數學課程標准》對於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更有詳細的闡述「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 、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但是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比較低端他們不可能明白這些純理性的說教。現實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就有接觸到數學,因此我們教師列舉生活中一些運用數學的例子,小學生們就能很容易的理解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了。比如:上《人民幣的換算》時,我讓學生帶來了一些日常的學慣用品,把教室布置成商店進行角色的扮演。通過買賣學慣用品的過程,學生就懂得為什麼要學習數學,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什麼。
其次,我們利用生活情景開展小學數學教學能將抽象的數字形象化,讓孩子們更容易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小學數學標准》明確建議「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我們的教師都對心理學有一定的了解,小學生的認知力還比較弱勢,理解力更是不強;而數學本身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如何讓抽象的數學變得形象起來;以便於孩子們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這是我們教師要提高教學有效性所必須解決的問題。學生作為一個生活中的人,他們在生活中必然會遇到很多需要利用數學知識的時候。教師在教學中引用這些生活情景,學生會很自然的對數學產生一種形象的熟悉感。比如,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我讓學生課前布置學生,要求他們在平時購買學慣用品時,要觀察商品的標價。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把他們收集到的標價展示出來,去掉後面的單位「元」,就出現了一些數。我從而引出課題「小數的初步認識」。由整數發展到小數,對於學生來講是抽象的,我從平時學生就有接觸過的標價入手,這樣學生對小數的認識就由陌生轉變為熟悉,化抽象為具體了。
第三,我們利用生活情景開展小學數學教學能培養孩子們的實踐探究能力,符合課程標准中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進行幾年,教育工作者在教法學法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有效的成果。傳統的教學比較注重說教灌輸,讓學生長時間在課堂上處於壓抑狀態極不利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我們在課堂上引入生活情景能給孩子們創造身臨其境的感受來學習數學,並讓他們在情景中扮演一些角色,行使角色權力,這樣能更好地培養孩子們的實踐探究能力。我們很多教育學者社會人士都對現在不少學生的高分低能現象感到擔憂,我想我們每一位戰斗在教育第一線的同志更應該為此盡智盡力。小學生正處於辦事能力的初步形成期,我們各科教師理應根據科目實際對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能力培養。
我們在利用生活情景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教師所設置的教學生活情景要符合本班絕大多數學生的一般生活。只有實事求是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具有有效的針對性,才符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情景設置前首先要對所教班級的孩子有一個較為適當的了解。我們所設置的教學情境應該是班上大多數孩子所熟知的,不應該讓同學們有過分的陌生感。比如對於農村學校的孩子我們所設教學情境要與當地的生產生活實際情況相適應,我們有些教師比較本本主義喜歡不加選擇的將資料書中一些非常都市化的情境搬入課堂,結果使得農村的孩子對那些情景非常陌生,那樣孩子們也就難以較好的去思考情境里的數學問題了。而對於城鎮學校的學生則要在情景設置中較好的體現現代化的城市生活特徵。有些時候我們甚至還應考慮到當地的民族風俗與宗教信仰,比如對於崇拜狼圖騰的民族我們最好不要假設獵人叔叔上山去遇見了一群凶惡的狼,然後聰明的獵人叔叔通過幾種辦法終於殺死了幾只狼。
第二,教師所設的教學生活情景要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我們都知道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其心理特徵方面是很不相同的。如果教師所設置的教學生活情景太過單純簡單,學生就會覺得無聊而提不起學習探討的興趣;如果教師所設置的教學生活情景過於超越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學生又會感到目不暇接反應不過來。因此,我們的教師們在設計教學生活情景時,一般要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形象到抽象的原則。
第三,教師所設的教學生活情景要純潔健康。對於這一點很多教師可能會說這也太牽強附會了,其實不然;凡是搞教育的都知道學生的德育應該放在教育的首位,然而德育並非是一味的對學生進行說教甚至於訓斥,德育應該以熏陶學生為主要形式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覺的洗滌凈化自己的心靈,這樣的德育才是最有效的。還有一些教師可能會說對學生進行德育那是文科的事情,與數理科目無關。這種觀點也是比較偏頗的,學生德育是一項長期系統復雜的工程,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離不開各科老師的努力,所以只要是我們所開設了的課程都需要承擔學生德育的載體,只是這些課程在學生德育工作中所佔的比例有所不同罷了。在數學課堂上,利用所設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具有很強的可行性的。例如我們設置如下情境:明明看報時得知一下崗家庭的孩子晶晶身患重病,明明非常同情他們也很想用自己的行動去幫助他們。於是明明決定拿出自己平時積攢的零花錢39元捐給晶晶,但是明明覺得太少了,明明決定勸說自己的夥伴也來幫助晶晶,夥伴們聽了明明的話都非常樂意幫助晶晶,亮亮拿出了61元零花錢,輝輝拿出了27元零花錢。請小朋友算一算明明﹑亮亮和輝輝一共捐了多少元零花錢去幫助晶晶治病。這個情景適合小學低段的孩子們,在這個情境中我們看到了一群富有愛心節儉助人的可愛孩子。我想這個情景無形中會引導學生養成關心幫助別人的好品德。我們在進行情景描述時用到了「非常同情﹑幫助﹑也來幫助﹑非常樂意幫助」等極有善意的詞彙,這些善意的詞彙反復在孩子們的耳邊響起,也必將逐漸進入孩子們的心靈,善良的種子將在他們的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素質教育就是要使我們的教育聯系生活,而非像以前那樣過分注重以書為本脫離生活。我想利用生活情景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就是對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踐行,希望這個模式能在此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3. 李吉林小學語文情景教學—情境教育 有哪些方面的影響

李吉林是一代名師,你可以先從她的課研究一下。

4. 三年級上冊民族團結教育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民族團結的故事。
2、懂得各民族之間應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處。
過程與方法:
讓同學們了解7.5事件的性質,熟悉民族團結的內涵,要求學生明辯是非,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參與類似的活動,加強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增進民族團結而努力,不做有損民族團結的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敬仰維護民族團結的人,培養各民族之間團結友愛的情感。
2、收集我們周圍有關民族和睦團結的資料。(特別是本班民族學生的事跡)
教學重點:
使學生懂得各民族之間應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處。
教學策略:
1、運用多媒體課件渲染氣氛,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2、運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地理解課文內容。
3、榜樣感染法,正反事例對比法。
4、自己動手收集資料法。
教學准備:
1、學生通過查閱圖書、上網等手段,搜集和整理反映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服飾特點、文化藝術的資料。
2、認真准備編排小品、舞蹈、故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VCD,欣賞歌曲《大中國》。
2、師導入:大家都喜歡這首歌嗎?歌中的「兄弟姐妹」指的是什麼?(生答:56個民族)那麼56個兄弟姐妹生活在祖國大地上,怎樣才能使祖國繁榮富強呢?
3、生答後,板書課題:民族團結。
二、學文明理,激情導行。
(一)學習認識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
1、師:今天老師邀請了6位同學在我們課堂作客。(出示課件)請根據他們的服飾打扮判斷他們是哪個民族的?
2、生答:漢族、蒙古、回族、藏族、維吾爾族、傣族。
3、師:你們回答得不錯。那麼你們還知道有哪些少數民族?
生:高山族、土家族。
生:朝鮮族、苗族。
生:白族……

5.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教學過程不僅是學生的認知過程,而且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情感交流,個性發展的過程。學生的認知活動,離不開情感因素的參與和推動,而情感的發展本身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情感交融」著力以理性和情感交流統一的高度來駕馭和實施教學活動,體現了民主、平等、互愛、互信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熱烈和諧、促進、愉悅的教學活動氛圍中學習,從而解除他們心理上的壓力。它通過創設「開放」的人事情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境,映發出強烈的學習願望。從而促進學生在知、情、意、行諸方面得到發展。
教師的情感不僅影響著自己的教學思路,而且還能引起學生不同的情感體會,對學生的認知活動產生重要的影響。從而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合理運用情感,會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同時還能激勵學生堅定的意志,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情感作為教學活動的一種催化劑,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心理效應,能對師生雙方的行為發揮巨大的調節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採取「情感交融」的教學策略,有利於創設民主、平等、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有利於學生的知、情、意、行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1.重視「情感交融」體現師生平等
師生、生生互愛、愛是師生、生生關系的核心,被愛是學生基本的心理要求,互愛是師生、生生之間心靈溝通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師應把自己的愛和熱情傾注在每一個學生的身上,傾注在教學過程中。創造出師生之間的情境、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圍;教師的態度要親切、和藹、平易近人,不要吝牆自己的愛和贊美之詞,從細微的動作和一句句發自內心的贊語入手,以此來縮短師生心靈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人格平等和尊嚴,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都需要尊重、理解和寬容。因此,教師對學生應做到「三尊重」,即尊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體地位,不包辦代替學生的學習活動;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做出挫傷學生自尊心的行為;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為其個性的健康、興趣和愛好的培養創造條件。此外,教師還可以用「角色轉換」來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並注意與學生處於平等的地位進行交往溝通。
2.重視「情感交融」做到情感體驗與語言訓練相結合
學生學語文要進行認知活動,認識形象時思維的對象是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情感體驗時,體育的對象也是課文的語言文字,因而情與知的和諧是通過情感體驗與語言訓練相結合來實現。決非空穴來風、決非憑空外附一張皮,必須體現語言文字的個性。語言文字無論是記人的,還是敘事的、寫景、還是壯物的,也無論是一個詞語,還是一個句子,是一個片斷,還是一篇文章,我們都可以去研究情感體驗與語言訓練相結合,實踐認知與情感的和諧發展。
王國維在《人間詞語》中寫到:「大家之作,其言情也讓人心脾,其寫景也必害各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嬌導妝來之態。」顯然作者把情、景、語言三位一體構成了境界,語言表達使情景結合起來。例如《我愛故鄉的楊梅》這篇文章,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不同的理解標題,強調的情感不同,所表達的意思完全不一樣,這樣使「情感交融」與語言訓練充分結合,使學生一目瞭然,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3.重視情感交融,注重學生語感的培養
郭沫若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作字和詩人總要有對於語言的敏感,這東西加水到口。」「冷暖自知,這種敏感的培養在兒童時代的教育很重要」,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語感的心理構成應包括「知、情、意」三個方面。那麼,注意語感的培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得到領悟和理解,對學生語言材料的感受和濃厚的興趣的培養。
3.1在自讀中感受。自讀是增強語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因為增強語感不是靠講解、傳授、分析能實現,而是靠靜心的自讀、入境體驗,用心感悟。
3.2交流中感受,在自己讀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是增強語感的又一途徑,適時的交流是思維的碰撞,情感的溝通,有助於濃厚興趣,敏銳語感的培養。
3.3在誦讀中感受,這是增強語感最經常的練習方式,誦讀即能提高對語言文字正確豐富的理解力。又是對語言文字領悟,感受的表達,因此,誦讀中感受很有意義。
師生平等,語言訓練相結合,語感的培養是「情感交融」,促進發展的切實途徑。

6. 德育實踐活動課小學生有哪些體驗活動 課堂上 關於感恩的情境體驗

一、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關注課程動態生成的研究
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的核心理念是「動態生成」。強調的是課程的現實生成,直接生成。教師的主體作用是開啟學生思想上的閘門,點燃學生思想的火炬,讓學生真正「讀進德育」讀出自己來。在學生的思想障礙過不去的時候,輕輕點化,起一個逢山開道,遇水搭橋的作用。面對生成的德育資源,師生及時捕捉,讓它成為德育的契機。
1.朴實真誠的平等對話,自然動態生成
用心捕捉鮮活的德育課程資源,按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來組織課程內容。讓學生說真話,表達發自內心的真實體驗、感悟,將學生富有個性色彩的知識經驗、思維、靈感等調動起來參與活動。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時間與空間,尊重學生的原始表達,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心理狀態下敞開心扉,放飛思想,使課程自然「動態生成」豐富多樣。
2.主動周密的精心預設,隨機調控生成
關注生成,並非摒棄預設。師生主動預設、越周密,考慮越詳盡,才能在德育活動過程中捕捉到生成的契機。師生精心預設,關注深層次的活動結構,德育本質,是課程實施的一個起點。用心捕捉活動過程中的「即使生成」,根據鮮活的「體驗感受」作現場處理,變「程序」上課為「隨機調控」,使課程實施由「執行教案」走向「互動生成」,使德育活動課程成為師生個性張揚的天空。師生在互動中即興創造、實現超越延伸預之目標。
3.反思內省中關注生成、貴在有效生成
德育綜合實踐課程不僅是德育知識的課程,還是生命的課程,師生在反思內省的過程中,經歷著生命成長的過程。對教師家長來講,重要的是對學生生命發展的關愛。尊重的是對學生、生命的獨立本性,體貼生命成長的過程。為此教師要善於挖掘非預期性因素的教育價值,發現生成性教育資源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價值引導,逐步完成從外顯到內隱,從行為到心理的轉變。將生活經驗理性化,成為指導生活實踐,提升生活理念的「生長點」。使課程研究充滿著智慧的靈動和生長的氣息,使德育有效「生成」,讓德育煥發出勃勃生命力。
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從課程的內容選擇、到形式設計(方法和手段的使用)都進行了重大改革,給人耳目一新,脫胎換骨的感覺,上出了自己、上出了特色。具體表現在「四突出」
二、突出新,即新在教育理念上、環境設計上、師生關繫上、創設情境上、教育評價上。
1.新在教育理念上,允許質疑求異,盡顯個性魅力。
首先,關注學生的自主性和差異性,培養學生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貫穿於活動的全部過程和各個環節。如:5年2班《和「誠信」交朋友》一課的內容,緊密結合現實生活,引導學生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深入社區,去觀察、踐行、體驗。自編快板「假如」,歌曲「企鵝特別行動」,「公民道德四字歌」,設計手抄報,自製形式新穎的教具。在積極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在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的同時,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
2.新在環境設計上,讓教育環境給學生以精神享受。
教育環境在學生的心理發展過程中起著促進或延緩作用。合理安排教育環境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引起師生心靈的共鳴。如:《我們是綠色小天使》一課,在精彩舒適,特別具有情趣的個性化環保教室里,置身於鳥語花香的環境中,師生身心感到輕松愉快,思維也異常活躍。特別是美觀科學會說話的樓內布置,既給學生以精神享受,又使學生的精神生活得以升華。
3.新在師生關繫上,師生成為互促互進的合作夥伴。
教師與學生,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在活動中具有一種激勵作用。如:四年一班《我愛我的班集體》班主任走進學生的心靈,傾聽學生的心聲,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教師與學生朋友式的互動過程,體現了師生進行心靈的交流,心理上完全沒有隔閡,師生平等的對話,真實、親切、自然、實實在在。在這樣寬松和諧的人際交流環境中,學生的個人愛好與個性品質得到自由的發展,既保障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利」,又滿足了個體學生的個別需要,積極的情感和精神氛圍也影響著師生思想品德的發展與進步。
4.新在創設情境上,從情境中喚醒學生潛在的創造力。
研究活動中,班主任和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來創設情境,把教育內容趣味化、豐富化、具體化。表現在:以生活感悟情境,以欣賞感受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以圖畫再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以表演體驗情境,以設計享受情境。如:三年一班的《半個漢堡》一課,班主任引導學生看錄像,在生活中體驗,由特殊情境喚醒學生愛惜糧食等。
學生在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活動、體驗是個體道德形成、發展的根源與動力,是學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礎,是實現道德之個體意義的根本途徑。教師在課堂上多為學生提供活動和體驗,使學生體驗到活生生的社會,明白自己是和別人聯系著的個體,學會關心周圍的人和事,關心所在地區的發展,進而養成真正能在生活中起作用的道德品行。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就是習慣的養成。」「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我校教師在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計和開展上,不僅追求形式的創新和完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對美的追求,更要打動學生的內心世界,感悟其價值所在,內化為學生素養,每一次的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都讓學生有不同的收獲。正像 劉驚鐸教授在其博士論文《道德體驗論》中揭示: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體驗為基礎時才是有意義的,「體驗是道德教育本體」。

7. 如何合理利用情境教育

  1.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增加和教育本身的迅速發展,現代教育的觀念己由原來的「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變為「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育觀念。提倡教師教學生怎樣學習,發展學生的個性潛力及其創造精神,這就要求我們要改革過去傳統的教育方式和陳舊的、落後的教育手段,探究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和先進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模式正是在這信息技術時代應運而生,其強大的信息容量、生動的直觀感受、清晰的影像及可動畫性,極大的優化了教育過程,使課堂教學更為生動、形象、直觀,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1、有效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學生去探索新的知識、挖掘新的潛能。但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要靠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引導、啟動和發展起來的。而現代教育技術有刺激感官的作用,運用媒體,充分利用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的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認知的透明度,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消化。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學習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小學生天真、稚氣,好奇心強,喜愛艷麗、動態的景物。在教學新知識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選用適當課件,配以教師得當的體態、語言,激發學習興趣。比如我在教學《問銀河》一課時,學生對於天文知識的探知欲是十分濃厚的,但極為有限的課本文字、插圖,激不起學生過高的學習興趣,注意力難以集中。導入時我問學生:「你們見過銀河嗎?銀河是什麼樣的?」有的學生說銀河就像一條大河,有的說銀河像黃河…...我利用形、聲、色俱備的教學課件,展示有關銀河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欣賞。播放課文錄音,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把學生帶入到神秘的銀河世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有效運用教育信息技術,創設形象生動的直觀情境。兒童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喜歡形象直觀的東西,樂於接受各種新的事物。多媒體課件具有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課件中優美的音樂,抑揚頓挫的語言環境,加上動靜結合的圖畫,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示出知識的變化與形成過程。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這一優勢,能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讓學生通過事物的聲、形、色去獲取知識。它還能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具體事物半抽象化,從而使教學能夠輕松進行,為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徑。因此,小學教學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動態感知的優勢,創設形象生動的直觀情境,誘發學生猜想、想像和聯想,以開拓學生的思路,增強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例如,在學習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研究性學習、啟發性、互動化的學習已經步入師生的日常教學活動當中,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工具,寓教於樂,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已經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它將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學生學習、研究、探索知識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一、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查閱資料,進行電子備課,為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備課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熟悉教材、鑽研教材、考慮教法、學法,提高教學實效的基礎。由於農村小學條件比較差,與教材有關的資料比較少。再加上農村孩子見得少。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准備,多准備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選擇適合農村學生的教學方法。可是,現在的農村小學教師教好幾個學科,工作量大。備課手寫麻煩,於是把好多有用的內容省略了。有的教師純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備課流於形式,根本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我認為電子教案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備課前先熟悉鑽研教材,再上網查閱優秀教師的備課。網上的備課各種各樣,一課有好多種,而且資料多。教師可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加上自己的見解,有選擇性的拿來運用到自己的備課中。比如:我在備蘇教版第四冊語文《雨後》這課時,就參考利用網上的六種教學設計,備出了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案。導入用插圖,學文用投影,朗讀用錄音,在學生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藉助課件,讓學生體會雨中孩子的歡樂,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我一直堅持電子備課,既提高了備課的水平,又為課堂教學做好了充分的准備,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語文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人們獲取知識是通過各種感官(口、耳、舌、鼻等)將外界信息傳遞給大腦。現代教育教學技術的有效運用可以大大提高人體,特別是眼、耳、腦的學習功能,增加學習效率。課堂教學師生的雙邊活動,它不僅需要教師、學生來完成,更要借組其他媒體才能提高信息傳遞的有效性。教師在發送信息時,不僅通過語言和手勢,還要藉助錄音、錄像計算機等媒體,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多渠道獲取信息,並且相應地多渠道反饋信息。同時,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延長了信息在頭腦中停留的時間,增強了學習的有效性,使學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注意力的穩定程度和對象本身的特點有關,如果注意對象新穎、豐富而又富於變化,注意力和興趣就比較穩定和持久。因此,在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對象不但有所變化,而且比較新穎、豐富。這樣就會對學生的各種感官形成刺激,始終處於積極的情緒中,激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學生去探索新的知識、挖掘新的潛能。但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要靠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引導、啟動和發展起來的。而現代教育技術有刺激感官的作用,運用媒體,充分利用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的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認知的透明度,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消化。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學習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小學生天真、稚氣,好奇心強,喜愛艷麗、動態的景物。在教學新知識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選用適當課件,配以教師得當的體態、語言,激發學習興趣。比如我在教學《問銀河》一課時,學生對於天文知識的探知欲是十分濃厚的,但極為有限的課本文字、插圖,激不起學生過高的學習興趣,注意力難以集中。導入時我問學生:「你們見過銀河嗎?銀河是什麼樣的?」有的學生說銀河就像一條大河,有的說銀河像黃河…...我利用形、聲、色俱備的教學課件,展示有關銀河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欣賞。播放課文錄音,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把學生帶入到神秘的銀河世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有效運用教育信息技術,創設形象生動的直觀情境。


  3. 兒童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喜歡形象直觀的東西,樂於接受各種新的事物。多媒體課件具有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課件中優美的音樂,抑揚頓挫的語言環境,加上動靜結合的圖畫,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示出知識的變化與形成過程。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這一優勢,能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讓學生通過事物的聲、形、色去獲取知識。它還能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具體事物半抽象化,從而使教學能夠輕松進行,為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徑。因此,小學教學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動態感知的優勢,創設形象生動的直觀情境,誘發學生猜想、想像和聯想,以開拓學生的思路,增強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例如,在學習《2008,北京》時,為了讓學生體會申奧成功時天安門廣場的一片歡騰。我利用遠程教育中的課件,讓學生欣賞人們聽到申奧成功那一刻的視頻錄像。影片展示的圖像、動畫、聲響效果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感受到了申奧成功的喜悅,特別是對「四面八方」「人山人海」、「潮水一般」這些詞語有了深刻的理解。可見,多媒體的運用既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啟發了學生情感的投入,達到了求知和愉情的雙豐收,優化了課堂效果。一部優秀的教學影片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培養會起到促進作用,這些正面效果遠比枯燥的說教要好得多。例如,在教學《歌唱二小放牛郎》這篇課文時,我先從網上下載了這部影片,利用學校的多媒體播放給學生看,其效果是非常好的。學生被影片中王二小的機智勇敢,為掩護幾千群眾和八路軍的後方機關,把敵人帶進八路軍的埋伏圈的行動而深深的感動了。當看到王二小被敵人挑起摔死在大石頭上時,學生流淚了,握緊了拳頭。課堂上學生各抒己見,反應非常激烈,連平時不愛聽講、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學生都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且振振有詞,有理有據。超出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3、有效運用教育信息技術,可以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增進學習效率。
    教育教學信息的利用可以有效的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刺激強度和頻度,啟發思維,培養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空洞的「說教式」上課所不能企及的。在語文教學中有些地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者有些地方是「妙不可言」。這時,單純憑借語言就顯得無能為力了,教師可把不能言明的「妙處」,通過多媒體傳授給學生。例如,在《台灣的蝴蝶谷》一文的教學中:插圖上的蝴蝶五彩繽紛,十分壯觀,為什麼說它像「誰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顏六色的花瓣,隨風飄來,又隨風飄去」?我們農村的孩子,對於蝴蝶,只見過黃的、白的,多彩的根本沒見過。對於書中描寫的情景,學生沒有感性的認識,教師說破嘴皮也無濟於事。這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把蝴蝶谷的錄相一放,學生一下就明白了:蝴蝶谷中的各種各樣的蝴蝶五彩繽紛,上下翻飛確實像「誰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顏六色的花瓣,隨風飄來,又隨風飄去」這是不言自明。總之,多媒體能刺激學生感官,以其超越時空限制,化遠為近,化虛為實,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等許多優勢而大有用武之地。

8.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從實際出發

小學生各方面還不是很成熟,對我國國情也不會太了解,如果貿然對他們說愛國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想必也不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和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探討時,一定要注意教授的途徑和方法,循序漸進,讓學生自己逐漸培養愛國意識。

2、採用多樣化途徑傳授愛國精神

大多數小學生比較愛聽故事,因此,可以將一些愛國事跡、愛國名詩等以優秀作品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誦讀,讓他們慢慢了解中華民族的一路歷程,了解無數先輩為了今天的輝煌中華而做出的重大貢獻,了解中華民族走到今天的不易,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逐漸意識到自己身上所擔負的責任。

3、為了給學生留下更深刻地印象,我們可以將一些有名的英雄人物故事編寫成一個小話劇,然後給學生分配角色,讓他們表演出來。所謂「絕知此事要躬行」,真正融入到一個情境中往往比長篇大論來得更實際,更能體會到那些熱血人物的心理感受與愛國精神。

4、舉辦愛國題材的演講比賽

小學生的感染力還是比較強烈的,因此,學校方面可以舉辦有關這方面的演講比賽。愛國主義的演講稿往往比較激昂,當學生自己最後大吼出來「我愛我的祖國」時,我相信學生的內心肯定也是澎湃的,愛國主義情感也定是強烈的。

5、影視作品展示

在這個信息化時代,大多數學校都能做到教學與多媒體結合。多媒體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教學內容,給人以真實的感受,相較於文字描述來說,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因此,老師可以選取一些合適題材的影視片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觀看,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革命先輩為了祖國的輝煌而做出的巨大犧牲,感受中國歷史上那些偉大的仁人志士的英雄氣概。

閱讀全文

與小學生民族團結情境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