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研究成果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1-29 08:37:27

㈠ 現代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發展呈現有哪些新的特點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整個教學領域的深入改革,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一方面對我國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進行大膽的完善與改造,一方面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使我國新的教學方法,如雨後春筍,競相涌現。

一、小學數學新教學方法介紹

(一)發現法

發現法是由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

1、發現法的基本含義及特點

發現法是指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教師和教科書提供的課題與材料,積極主動地思考,獨立地發現相應的問題和法則的一種教學方法。

發現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較,有以下幾個特點:

(1)發現法強調學生是發現者,讓學生自己去獨立發現、去認識,自己求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被動的吸收者。

(2)發現法強調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作用。學生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他們對所學課程具有內在的興趣。發現法符合兒童好玩、好動、好問和喜歡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遇到新奇、復雜的問題,他們就會積極地去探索。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利用新奇、疑難和矛盾等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地去探究和解決問題,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法僅利用外來刺激促發學生學習的做法。

(3)發現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潛在的、間接的。由於該法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教師提供的各種學習材料、直觀教具等,自己去觀察,用頭腦去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親自去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潛在的、間接的。

2、發現法的主要優點及其局限性

發現法有如下幾個主要優點。

(1)可以使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增強學習的信心。

(2)有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發現法經常練習怎樣解決問題,所以能使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樂於創造發明的態度。

(3)運用發現法,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智慧,發揮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

(4)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鞏固。在發現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就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內部改組,這種改組,可以使已有的知識結構與要學習的新知識更好的聯系起來,這種系統化和結構化的知識,就更加有助於學生的理解、鞏固和應用。

發現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就教學效率而言,使用發現法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因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再發現的過程,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己去獲得,或者重新發現,而不是由教師簡單地告訴學生,因此,教學過程必然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摸索過程。

(2)就教學內容而言,它的適應是有一定范圍的。發現法比較適用於具有嚴格邏輯的數、理、化等學科,對於人文學科是不太適用的。就適用的學科而言,也是只適用於概念和前後有聯系的概括性知識的教學,如求平均數、運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稱、符號、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師來講解。

(3)就教學的對象而言,它更適用於中、高年級的學生。因為發現學習必須以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經驗為發現的前提條件,因此,年級越高的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也就會越強。所以,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都有必要和可能採用發現法教學。

3、發現法教學舉例(一位數除兩位數的教學)

給出一道題如39÷3。學生可先拿39個物品,每3個一份,把它們分成13份。做幾個這樣的題目後,可以讓他們把物品10個組成一組。例如,給出這樣一道題:「哈利買了4條糖果,每條有10塊。他吃了1塊,把剩下的每3塊包成一包,分給同學們,分給了幾個同學?」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解法:

(1)每3個分成一堆,然後數出分得的堆數。

(2)從3個10中各先拿出1個,剩下的每9個分給3個同學,再把其餘的也每3個分成一堆。

9+9+9+3+3+3+3=39(塊)

↓↓↓↓↓↓↓

3+3+3+1+1+1+1=13(人)

(3)與(2)相似,但他們看出有4個9。

9+9+9+9+3=39(塊)

↓↓↓↓↓

3+3+3+3+1=13(人)

(4)他們看出3個10正好分給10個人,剩下的每3個分成一組。

30+3+3+3=39(塊)

↓ ↓↓↓

10+1+1+1=13(人)

(5)與(4)相似,但他們看出剩下的9正好分給3個人。

30+9=39(塊)

↓ ↓

10+3=13(人)

在學生得出解法之後,全班進行討論。教師對不同的演算法不給出評價。再出一道題,許多學生會選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為簡便的方法。教師進一步提出引導性問題,促使學生找出更為有效的計算方法,形成一般的豎式計算。

(二)嘗試教學法

嘗試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一種影響比較大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邱學華老師最早設計和提出的,經過在一些地區和全國逐步推廣,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

1、嘗試教學法的基本內容

什麼是嘗試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不是先由教師講,而是讓學生在上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程序分為五個步驟: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

嘗試教學法與普通的教學方法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改變教學過程中「先講後練」的方式,以「先練後講」的方式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

嘗試教學法產生的背景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教學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國內有許多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同時,也有許多國外的教學改革的經驗大量地介紹進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根據我國的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和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既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的教學方法。邱學華老師多年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在「文革」前後進行了多項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方面的調查與實驗,深感研究一種新的小學數學教學法的必要性。因此,他在分析和對比國內外教學改革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嘗試教學法的設想。他借鑒了中國古代的「啟發式教學」原理、發現法和自學輔導法教學的思路,綜合地分析和研究這些教學法的長處與不足,試圖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學方法。

2、嘗試教學法的教學程序和課堂教學結構

嘗試教學法基本的教學程序可分為五個步驟。

(1)出示嘗試題

嘗試題一般是與課本上的例題相仿的題目,是課本上問題的變形。

如書上例題:1/2+1/3

嘗試題:1/4+5/6

出示嘗試題的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確這節課所學習的內容。

(2)自學課本

在學生嘗試練習,對這個問題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之後,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書上對這個題目是怎樣講的。教師提出一些與解題思路有關的問題:如上題,「分母不同怎麼辦?」「為什麼要通分?」

通過自學課本,學生可以知道自己對個問題認識的情況,教師也可以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3)嘗試練習

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對所學的內容有了一個基本了解,並且大部分學生對解答嘗試題有了辦法,這時,就再出嘗試題讓學生試一試。一般採取讓好、中、差三類同學板演,其他同學同時在練習本上做的辦法。

(4)學生討論

在嘗試練習時,可能有的同學做得不對,也可能出現不同的做法。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解題方法,進行討論。

(5)教師講解

學生會做題,並不等於掌握了知識。教師這時可按照一定邏輯系統向學生講解所學的內容。這種講解是有針對性的,是在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已經通過某種方式學會了或部分學會了解題方法時進行的講解,更能夠突出重點。

以上五個步驟是嘗試教學法在進行新課時所用的,作為一節完整的課,嘗試教學法的課堂教學結構包括以下六個環節:

(1)基本訓練(5分鍾);

(2)導入新課(2分鍾);

(3)進行新課(15分鍾);

(4)鞏固練習(6分鍾);

(5)課堂作業(10分鍾);

(6)課堂小結(2分鍾)。

這一教學結構的優點在於:突出了教學重點;增加了練習時間;改變了滿堂灌的做法。

3、嘗試教學法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其優越性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學能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想自己試一試,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2)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它可以充分利用教學中的最佳時間,使學生盡快地進入新內容的學習,並以較多的時間進行嘗試性和鞏固性的練習。

(3)有利於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這種教學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教師一般都可以掌握,並且更有利於差等生的學習。因此它可以適用於更廣泛的場合,從而大面積地提高教學質量。

其局限性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和自學能力,對年齡較小的學生不適合用這種教學方法。

(2)適合於後繼課的教學,對於新的概念原理的教學不宜使用。

(3)對於操作性較強的內容不適用於運用。

4、嘗試教學法應用舉例

嘗試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應用比較廣泛。適用於許多內容的教學。下面是:「商中間有零的除法」的教學實例。(梗概)

(1)基本訓練(略)

口算:

板演:645÷3

(2)導入新課

把練習題中的645改成615,來繼續學習。

(3)進行新課

①出示嘗試題:615÷3

②嘗試練習

試試看,這道題和以前的題有些不同,能做出這道題嗎?

③自學課本

④學生討論

針對學生的三種演算法進行討論(明確其中只有第二種演算法是正確的):

2 5

25

3
⑤教師講解

(4)鞏固練習

(5)課堂作業

(6)課堂小結

(三)自學輔導法

1、自學輔導法的基本含義

自學輔導法是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盧仲衡教授主持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實驗」中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種方法的基本思想,對於小學數學教學也有一定影響。有人也在小學進行相似的實驗研究。特別是運用自學輔導教學的基本原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

自學輔導的實驗研究最早是在1958年提出並且進行實驗的,開始是借鑒了西方的程序教學的原理,實行小步子、多反饋的教學原則,後來進行了改造,並命名為自學輔導法。

自學輔導法是一種在教師的指導和輔導下,以學生的自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自學輔導法一般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方法。

2、自學輔導法的教學程序

自學輔導法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採取適當步子、及時反饋的原則重新編寫教材,實行三個本子綜合運用,即課本、練習本、答案本。運用自學輔導法,在教學中以學生的自學為主,規定了一節課中學生用於自學的時間在30~35分鍾,這包括自學、自練、自檢。教師用於講解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鍾。

自學輔導法在教學中的基本步驟分為五步。

(1)提出課題。教師可以直接導入新課,也可以復習有關知識後提出課題,後一種方法更加適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對高年級學生提出課題的同時,還應提供自學提綱,使其帶著問題自學,圍繞課題的中心問題邊讀邊想,求得問題的解決。

(2)學生自學。這一步主要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本,與此同時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教師要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年級、不同認知水平和教材難易選用相應的方式指導自學,考題指導要提綱挈領、簡明扼要。

(3)答疑解難。針對學生在自學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解答,也可以啟發學生進行討論互相解答。為進一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在答疑之後,還要以再讓學生閱讀課本以鞏固所學的內容。

(4)整理和小結。由教師出題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檢查,如發現有理解方面的問題要及時補救,還要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歸納小結。小結時盡量讓學生運用准確的數學語言進行概括,得出結論,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

(5)鞏固和應用。根據教學內容布置課堂獨立作業,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知識,初步形成技能。

3、對自學輔導法的評價

此法的主要優點在於: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獨立思考,通過自學掌握知識,有利於自學能力的培養。這種教法,能在課堂上基本解決問題,大大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由於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及時改正作業中的錯誤,使得教師從作業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時間用來備課和研究學生問題,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此外,學生可以在課外多看其他參考書,擴大知識面,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自學輔導法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而且是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綜合。特別是它是基於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編排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此,它可以看作是一種綜合的教學方法。

4、自學輔導法教學實例(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具體教學過程:

(1)教師談話

(2)准備練習

(3)進行新課

①出示例題和自學思考題

例題: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

時間(時)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從表中可以看到,這輛汽車:

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 ;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 。

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多少?它們有什麼關系?

思考:什麼是比例?組成比例需要什麼條件?由這幾個條件可以得到比例嗎?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是怎樣的?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

②引導自學,總結法則

引導學生觀察兩個比例,說出比例的意義。

引導學生集體討論:組成比例的條件。

讓學生將比例轉化為分數的形式。

引導學生練習,思考:比和比例的區別。

讓學生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引導學生通過運用加、減、乘、除不同的方法,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質。

③質疑問難、精講點撥

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解釋疑惑的基礎上,指出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里,兩外項之積等於兩內項之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4)課堂練習

(四)「探究—研討」法

「探究—研討」法是美國的一位教學法專家蘭·本達(Lan Benda)教授提出來的。在美國有一定的影響。80年代初介紹到我國。在理科教學和數學教學中都有廣泛的應用。

1、「探究—研討」法的基本內容

「探究—研討」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學分為兩個大的環節,即「探究」和「研討」。

第一個環節「探究」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去探索。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情景和必要的操作材料,讓學生自己通過操作、擺弄,研究問題中各種因素或數量的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

在探究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教師應當結合教學的內容,為學生選擇充分的學習和研究的材料。如,彩色木條、幾何拼板等。

第二環節「研討」是給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學生在前一個階段,對所研究的問題都有一定的認識。在這個階段,教師組織學生,對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發表意見,充分利用語言的交流,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信息。並且在研討的過程中,可以互相啟發,對所研究的問題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認識。最後由師生共同找出所學習問題的規律或結論。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不受這兩個環節的限制,靈活地組織和運用。

2、「探究—研討」法的主要特點

「探究—研討」法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是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選擇恰當的材料和設計有利於學生探究的問題情境中。

三是形成一種多向交流的課堂教學氣氛。

3、「探究—研討」法的應用舉例(求平均數問題)

先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四個人。

量出每個學生的身高,並根據測量的身高剪下一張紙條。教師提出,「怎樣知道四個人連起來一共有多高?」「四個人平均有多高?」

然後教師說明什麼是平均數。並提出「如何求出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怎樣表示出這個平均身高?」學生說出可以把全班的身高加起來,然後再用總人數去除。接著學生把表示每一個人身高的紙條貼在牆上釘的一張紙上,在平均數的地方畫一條線。發現有些在線的下方,有些在線的上方。並分別用「-」和「+」來表示。學生把高出來的部分剪下來,恰好可以補上低下去的那一部分。學生感到非常興奮。

接下來又有同學提出了計算平均數的簡便方法。找出最矮的同學的身高。把全班同學高出這個數字的值加起來,再除以全班總人數,再加上最矮的同學的身高,就是全班的平均身高。

還有的同學提出了隨便找一個標准線,與這個標准線進行比較計算平均身高的簡便方法。

二、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改革的特點分析

過去,多數人認為學生課堂上學習的數學知識主要是指數學事實(如概念、公式、法則、算理等等),但隨著主體性教育理論的發展,隨著數學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隨著人們對學校數學教育本質的深入反思,數學理論與實踐工作者逐漸認識到:學樣數學主要是「活動的、操作的」數學,而不是形式化的數學。「學生應經歷數學化,而非數學;抽象化,而非抽象;步驟化,而非步驟;形式化,而非形式;演算法化,而非演算法;語言表述,而非語言」的數學學習過程。因此,課堂里學習的數學認識不僅包括數學事實,而且包括數學活動經驗。新授課的教學不應再是以往以教師系統傳授教材內容為主的單向教學模式,而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要正確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伴隨著新的數學課程改革的理念,以及哲學、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現代教學方法的發展呈現了新的特點。

第一,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為基本特徵,力求教與學的最佳結合。以赫爾巴特(J.F.Herbert)為代表的傳統的「三中心」,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和嚴格的紀律,把學生當作盛裝知識的容器;而以杜威(J.Dewey)為代表的「新三中心」,將學生比作太陽,把教師視為行星,把兒童獨立學習的可能絕對化,否定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的教學方法避免了這兩種極端,將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有機結合起來,把這一教學的主要矛盾視為具有動態性、轉換性、發展性和層次性的對立統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對於情景問題,教師和學生有不同的認知准備,他們的想法也會彼此不同。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能夠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因此教師能夠將全班上課與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地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在小組內提出並解釋他們自己的想法,通過小組交流或全班交流,學會數學地交流和交流地學習數學,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力、語言對思維的表達能力和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

第二,通過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啟發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引導學生探索發現。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設計生動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感受數學的力量,體會數學的美妙,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即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第三,注重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鼓勵學習方法和解題策略多樣化。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徑。如計算教學,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背景,探求計算結果,而不宜教師首先示範,講解筆演算法則和算理,限制學生思維。教師通過先出示帶有一定現實意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先估算,然後獨立計算?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靈活性。

第四,著重研究學生,特別注重學習方法的研究和指導,讓學生在學會的過程中,逐步達到會學。學習方法是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過程中所採取的、基本活動方式和基本思想方法,學法的研究和指導,是保證現代教法實施的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第五,在使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外,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態度、情感、價值觀作為學習的內驅力,在學習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代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動機的激發,強調師生雙方的感情交流,充分利用情感的作用去開啟學生認知結構的大門。

第六,強調多種教學方法的交叉使用和互相配合。重視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採用固定的教學方法,形成一套模式。隨著現代教學論的發展、教學方法的增多以及對教學方法本質的深入研究,廣大教育工作者逐漸認識到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沒有一種萬能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因數學課題、所教的兒童以及教師的風格而有所不同;教學方法也不是「單一的」,可以有不同的組合。另外,重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把形、聲、光結合起來,生動、形象、鮮明,感染力強,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原理,通過結合形象的畫面來講解,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在我國開展的CAI、微格教學。都是應用現代技術手段的直接產物,現代教學方法的發展。必須考慮到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的作用和地位。考慮到現代技術設備的引入對常規教學方法的沖擊和變革,找到其中的組合點和發展方向,使其為教學方法服務。

以上是現代教學方法呈現的新特點。但縱觀各種小學教學方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些教學方法的命名欠推敲,主觀隨意性很大,不夠科學;一些教學方法的「內涵」和「外延」不清;一些教學方法存在著將某種教學方法凝固化、模式化的傾向;有些教學方法缺乏教學理論依據;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很好地加以解決。否則不僅有礙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礙於教學方法研究的深入開展。

㈡ 請問《小學數學教師》和〈小學教學數學版〉的郵發代號是什麼

<小學數學教師> 郵發代號4-312
《小學教學數學版》郵發代號36-307

㈢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選擇有效的教學方式的研究

1、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理念。「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於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數學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2、是學生自身學習與發展的需要。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因此,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數學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依託;是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起點和原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3、是改變當前數學教學現狀與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教學已引起普遍重視。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既有經驗,使之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但遺憾的是,當前數學課堂情境創設的「行為現狀」與「理念境界」的差距頗大。如教師教學情境的設置過於華麗,「情境」成了扮美課堂的亮點,課堂缺少數學思維含量;情境的設置過於牽強,有的數學教師為尋找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而絞盡腦汁,從而出現了一些情境設計牽強附會甚至影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情境圖的運用缺少方法,新教材中出現了大量的情境圖,圖中所出示的數學信息往往是比較零亂的,缺少連貫性,怎樣讓學生組織這些較為零亂的數學信息,如何有效地使用這些情境圖,老師不知所措。可見,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是一個亟需探究的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措施:

1、^領`導重視,舉措得力。該課題組^領`導高度重視,宜昌市教研中心的羅善彪老師親自指導該課題研究活動,並多次聽取課題研究情況匯報;西陵區數學教研員梅紅英老師負責牽頭,親自主持該課題研究;學校校長、教學副校長也親自參加該課題研究活動。學校保證了該課題的研究經費,研究時間和實驗教師的到位,還積極承辦區域性該課題研究活動,在校內還建立了一些激勵機制,如:建立科研基金,重獎實驗取得成績的實驗教師;採用了一系列傾斜實驗教師的得力措施,如減輕一些實驗教師的工作量,在外出學習、參加各級教研部門組織的教科研活動和在職務晉升、評先、加級等方面優先考慮等等。

2、加強學習,提升水平。課題成員靜心學習,品味書中的滋味,研究教育的內涵。注重擴大視野,博採眾長,延展知識,積「小流」以成「江海」,不斷的厚積拓展課題成員的教育文化視野,增加了底蘊。我們採取了靈活讀書形式,自學、集中輔導學、區教研員指導學相結合。學習中,課題成員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撰寫對新課程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圍繞研究主題網上學習。學校還定期聘請學者、專家來校講座,介紹教改動態,以開闊教師視野,拓展知識面,為課題研究獲得了良好的理論支撐。建立了互動式反思沙龍^對`話。每一個課題成員帶著感悟、困惑和疑問,作為研究者來參加沙龍。在這里能夠自由地進行交流與思維碰撞,在交流碰撞中發現更深刻更精彩的見解,從而建立更高層次的共識,推動課題研究。課堂實踐注重:①課前集體備課————挖掘教材的內涵。備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備學生--思考如何從學生的學出發,教給學習方法;備教師自己,思考對相關知識的擁有量。②課中和諧教學————展示天地課堂。課堂實踐中,課題成員充分認識到:只有課堂實踐注重「把整個世界當作課程」,即關注兒童,關注兒童的經驗、興趣愛好,把課程內容和生活結合起來,就能體驗課堂的豐富多彩,體現葉瀾提出來的「煥發課堂的生命活力」。 ③課後反思教學————直面課堂中的不足。每一次教學實踐後,我們總是組織課題成員進行反思評價,先組員交流反思評價,再請有經驗的專家和^領`導做總結評價。有「同課異構」案例反思、課題重點問題研究反思。反思評價時,課題成員在肯定優點的同時,指出不足。許多中肯的意見在反思評價中不斷傳出,促進了課題實踐的良性循環。

3、課題活動,豐富多彩。在三年多的課題試驗研究過程中,我們課題組5次作為市、區課題研究的現場會向全市、全區教育局^領`導和老師們觀摩。組織開展實驗教師有關課題論文、教案比賽活動;組織開展了實驗教師情境運用和創設情境案例搜集活動。組織學生開展了數學日記比賽、數學小報展示等學科活動。

三、研究成果分析: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是:通過對教材中教學情境的研究,在如何有效的應用主題圖和練習中的情境圖方面提供有實際操作價值的成功經驗和具體做法。通過三年多的扎實研究,課題組在小學數學情境運用和創設方面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收獲:

(一)正確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題情景圖

新教材呈現的內容,形式新穎,與原來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點之一是設計了大量生動活潑的主題圖。這些主題圖色彩鮮艷,富有情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主動觀察,更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那麼,怎樣才能合理的利用主題圖情境呢?有以下幾點策略:

1、深入領會內涵,理解主題圖情境的意義,把握教學目標

主題圖內容豐富,含義深刻,凝結了眾多編者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對數學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鑽研主題圖,切實把握主題圖的含義是使用好主題圖的前提。「主題圖」教學要突出數學的特點,充分挖掘「主題圖」中有利於三維目標實現的教學資源。只有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才能創設生動的主題情境,組織有效的主題活動,課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數學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圖形的拼組」。乍一看,主題圖展示的是手工書上做風車的步驟,但結合單元教學,從數學的角度仔細推敲,不難發現,主題圖所展示的各個環節就是一個圖形變換的過程,即「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變換過程。理解了這個深意,我們的教學就這樣組織:課前讓學生在家裡做風車,並提出要求,即注意觀察自己在做風車過程中圖形有什麼變化;課堂上,學生邊描述,教師邊演示。描述時要引導學生從圖形變換的角度講解,例如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把一個角的兩條邊對折成兩個三角形,並把多餘的長方形部分剪去,展開就變成了一個正方形。由於圓形的變化比較隱蔽,所以我們可以讓學生拿出自己課前所做的風車玩耍,引導學生觀察風車轉動的運動軌跡,進而總結各種圖形是可以互相變換的,這樣的教學才是符合主題深意的,在活動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掌握知識,才是真正達成了教學目標。我們只有深刻地理解並正確把握了「主題圖」的意圖,才能有效組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充分挖掘主題圖情境中蘊含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教材以主題圖的方式設計了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富有兒童情趣的主題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這些情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充分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然而,剛入學的小學生,他們的想法還很天真,他們關注的往往是他們感興趣的事物,而忽略場景中的數學信息。因此,教師在運用主題圖時一定注意把握好圖中的數學價值。

㈣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課題研究

一、研究背景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科學的真正進步。」讓學生敢於提出問題,學會提問題,善於提問題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益處。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學生問題意識嚴重缺失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冷靜的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大部分是以老師講授為主,教師講概念、講例題、講答案,一直講到「學生沒有問題走出教室」。因此,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主動提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它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也是每位教師都值得探討的課題。
二、 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一、)概念界定:
問題意識主要是指學生具有自由探討,積極思考,敢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闡述問題等自覺的心理活動。它是學生創造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數學問題意識是基於問題意識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的,是一種思維的問題性心理品質。它是指教師把學生引入情境所隱含的「數學問題」中,使學生知覺到現有條件和目標實現之間需要解決的矛盾、疑難等所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
(二、)研究目標: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問題為主線,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促進每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使每個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改變數學課堂上學生不認真聽講,不善於思考交流、不會提問題的現狀,使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讓數學課堂「活」起來,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素質的提高。
(三、)研究內容
1、使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學會質疑。
2、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指導學生如何結合數學學習內容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4、解決學生提問題質量不高,問題范圍過大或過小的現狀,使學生不但敢問,還要善問。
三、 研究策略與實施步驟
(一)研究策略
1.教師要善於找准觸發點,在教學中,應該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與質疑精神,激發學生對問題、現象好奇心,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
2.多給學生成功的體驗。教學中,要對學生的提問或回答持正確的態度,讓學生獲取探究的成果,體驗成功的愉悅,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求知、探究的慾望,進一步引出另一些問題。
3.課堂上要營造探究問題的寬松、自由環境,尊重學生個性,鼓勵大膽質疑,對學生的進步加以鼓勵,給每個學生的創造性活動以支持,讓課堂成為學生放飛心靈的廣闊天空。
4.學生的問題意識並非天生,需要喚起和培養。為此,我們既要讓學生為解決「不知」而問,更要讓學生為求得「新知」而問。課堂上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主體情感體驗。一旦伴隨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就成了學生的內在需要,成為他們自我發展的過程。
5、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研究分成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習慣養成階段(二個月時間);第二階段是問題意識形成階段(二個月時間);第三階段是自覺探究問題階段(二個月時間)。具體做法是將分階段的做法逐漸轉變為學生自覺自動化的學習方式,成為學生的良好習慣,大力表揚敢於發表並堅持自己意見的學生,引導學生形成「主動參與、大膽質疑、樂於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發展創造思維能力,成為創新型人才。
(二)實施步驟
1、研究准備階段
主要工作:擬定課題實施操作方案。
2、 研究實施階段
按照課題方案實施研究。採取邊實驗邊反思,邊學習邊總結的方法,不斷完善課題研究的方案。
3、 研究總結階段
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四. 預期成效
1.教師確立了數學新課程的先進理念,提高了數學課程實施的水平。原因有以下幾點:
(1)在研究中教師堅持了「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的指導思想,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力求使每個學生收益,體現出教師科學的課程觀念和先進的課堂學習方法;(2)由於教師教學方式的更新,帶來了問題意識培養和教學方案設計水平以及授課水平的提高;(3)因關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和對教學效果的評價,隨之提升了教師綜合評價教學工作的水平。
2.學生對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更加濃厚,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技能更加豐富,適應社會能力更加增強。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把學生的發展作為研究的價值取向,注重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問題的興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造意識,引導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苦與樂,促進學生合作意識的形成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
3.教師增強了參加教育科研的自覺意識,提升了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是教師應用教育理論在實踐中解決教學問題,提高教學水平、形成正確教學思想和理性思辨能力的過程。在研究過程中,因自覺學習教育理論,內化應用理論,不僅增強了實踐反思意識,掌握了科研方法,同時積累了寶貴的研究經驗。這些收無疑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4.提高了學校數學課程教學研究的整體水平,數學教師團隊優勢日益明顯,促進學校形成良好的教學研究氛圍。在研究過程中,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研討,經驗共享,虛心接受專家指導,發揮了團隊合作研究、共同提高的優勢,使學校數學課程呈現活力,學生的數學探究活動生機勃勃,促進學校形成了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
五、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對照課題研究方案,我們基本達成了目標,但仍存在一些困惑。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後的活動中去思考、研究。
1.研究的視角還不寬,限於課堂、學校和學生生活,囿於教師的教學、教研活動,對學生問題意識形成的生理、心理、社會和歷史的因素觸及不多。
2.研究的對象還不廣,形成的大多是些普遍性的認識,實踐成果的針對性和操作性還不強,還沒有能形成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心理、不同個性學生實際的具體實施策略等。
3.研究的主體還不全,教師的自身因素對問題意識培養的影響還沒有進行系統的研究,沒有形成提高教師問題意識的策略和方法。

㈤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有哪些研究成果

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帶動了教育教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而將信息技術應用專在課堂教學中不僅為課堂教學增添屬了新的教學手段,而且打破了傳統教學單一的教學模式,但是在當下,如何有效的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和信息技術有效的融合,需要我們進行探討和研究。

㈥ 小學數學教研室美化設計圖有哪些

編輯部地址:南京市定淮門大街11號商會大廈B2104室

郵編:210036

電話:025—86217371

傳真:025—86217373

E-mail:[email protected]

自己咨詢一下

征 訂 通 知

各小學:

《小學數學教學》2009年更名為《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B版,雙月刊正式刊號,國際流行大16開本,80頁。該刊是由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編輯部編輯的小學數學學科專業雜志,是使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老師及時了解課改動態、研究數學教材、交流教學經驗、展示研究成果、發表建議意見、提升專業素養的園地。

《小學數學教育》是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會刊,由遼寧教育雜志社《小學數學教育》編輯部編輯出版。該雜志配合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的研究課題,交流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經驗,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以上雜志的發行,兩編輯部均以縣(區)為單位征訂。為了幫助教師訂閱以上兩種雜志,請各校能協助做好兩種雜志2009年的征訂工作,組織學校、教師訂閱,並以校(鎮)為單位將兩種雜志的訂數分別匯總,分別填寫好征訂單,於11月15日前寄教研室小學組,以便統一訂閱。

《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B版全年6期,每期定價8.00元,每份全年定價48.00元;《小學數學教育》每期定價5.00元,每份全年定價60.00元。由於每種雜志均對訂滿10份以上的單位,由編輯部按期將雜志直接寄至學校。因此請各校盡可能組織教師將每種雜志都訂滿10份以上,以便學校及時收到,方便教師及時閱讀與適應教學需要。

武進區教育局教研室

2008年月10月20日

2009年《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B版( 原《小學數學教學》)

征 訂 單

訂閱單位

經手人

訂閱份數

全年單價
48.00元

總 價

學校蓋印 經手人:

2009年《小學數學教育》征訂單

訂閱單位

經手人

訂閱份數

全年單價
60.00元

總 價

學校蓋印 經手人:

㈦ 小學數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題研究報告

(一)核心概念
1.課標關於有效數學教學的相關界定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改稿)》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2.關於課題研究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界定
課題組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引導、組織和幫助下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其中的發展,包括三維目標中的三個維度的發展;學生智慧的發展;生成性的發展;面向未來的發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花盡可能少的時間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得較多的進步和發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應該是在課堂教學中花盡可能少的時間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得較多的進步和發展。而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聽課觀察中發現,不少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新課程理念有差異,課堂教學低效。主要表現為:教學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重「結果」輕「過程」,練習欠精當,事倍功半;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如:「自主探究」不充分,「合作、交流」過程簡短,全員參與性不夠);學力培養不夠,學生學習能力不強;課堂評價浮於表面,缺乏導向性和激勵性等。針對這些問題,結合《雲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課題指南》,我們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研究。本研究著眼於以學生長遠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求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用以大面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進而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是一項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富有現實意義的研究。
(三)研究內容及假設
1. 研究內容
(1)學習相關理論和已有研究成果,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核心理念;
(2)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效行為表現進行理性分析;
(3)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研究假設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不僅可以將國內外有關系統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中,實現已有研究成果的轉化和升值,還可以為其它學科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參考,帶動其它學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是一項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富有現實意義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和文獻綜述
(一)相關研究成果
國外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西方比較有影響的教學理論與模式有維果茨基的兒童最近發展區和最佳教學階段學說,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理論,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學和布魯姆的目標分類說等等。從中,我們可以對教學有效性進行探尋。國內有效教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寫的《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崔教授對「有效教學」的內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學的理念。還有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實驗報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學價值觀》《重建教學過程觀》《重建教學評價觀》,對有效教學的研究提供了極為有價值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是,縱觀國內外研究,多是側重於宏觀理論研究,相對微觀的、可直接用於指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研究尚需同仁們進一步探究。基於此,我們提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這一研究課題,著力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用以大面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進而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二)研究理論基礎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改稿)》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要處理好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2、崔允漷「有效教學」理論
崔允漷認為: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3、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
維果茨基認為:兒童心理發展有兩種水平,即現有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 「教學應當是在發展的前面」,「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並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堂設置的問題應該設在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內才是合適的,所謂「摘挑子,要讓學生跳一跳」。如果問題設在現有發展水平區域內,學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就對學生起不到激發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但如果問題設在超過最近發展區,學生即使使勁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對學生也同樣起不到激發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4、巴班斯基「最優化」理論
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徵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准來看,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按照巴班斯基的觀點,最優化最重要的標準是效果和時間,所有的教學行動都要使師生耗費最少的必要勞動時間,而獲得的效果是最佳,也就是既要提高教學質量,又不增加負擔。
5、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
掌握學習的理論要點:
(1)90%以上的學生能掌握90%以上的學習目標,區別僅是時間長短;
(2)採用形成性評價和綜合總結性評價。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長安小學1-6年級數學課堂教學。重點是實驗班和實驗對照班(六年級的3個班)的課堂教學。
(二)研究方法
1、文獻法
藉助網路和有關書籍,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2、調查法
對學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效行為進行調查,並作理性分析。
3、實驗總結法
主要是採用班級教學實驗研究,通過一定時期的實驗,對階段實驗進行總結,從中找出優劣,更好地改進數學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三)研究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2010年8—12月):准備和啟動階段的工作和成果
1.制定實驗研究方案,落實課題研究組成員工作任務。
2010年9月15日,課題組召開會議,討論制定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實施方案》,並對課題研究組成員進行分工安排。制定完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由潘先德、付兵負責;組織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由柳昌雨、毛自環、王懷偉、黃天壽負責;深入小學數學課堂聽課,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構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王忠穩、柳昌雨、王懷偉、黃天壽負責;在實驗驗證、個案分析中不斷完善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黃天壽、楊艷、駱燁、周吉飛負責;整理分析課題研究資料,進行研究結論的最終論證,推出研究成果,並做一定范圍的推廣普及工作,形成結題報告由王忠穩、柳昌雨、王懷偉負責。
2.理論學習反思。
2010年9—11月,組織課題研究組成員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重點學習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崔允漷「有效教學」理論,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巴班斯基「最優化」理論和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等。同時,還組織課題研究組教師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撰寫教學論文和經驗文章,向各級教育刊物投稿或者參加各級教育教學論文評審活動。
3.籌備舉行開題報告活動。
2010年11月25日,課題組召開會議,商量決定舉行課題開題報告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及活動議程,並確定由課題負責人作開題報告。2010年12月9日下午,課題開題報告會在長安小學舉行。會上,鄉中心校校長李縉鈄作動員講話並宣讀立項通知;課題負責人王忠穩作開題報告;鄉中心學校陳遠強代表評議專家組作評議;課題組成員付兵老師代表課題組作表態發言。開題報告會為課題組指明了方向,使參加研究的教師明確了任務。課題研究組依據與會領導和評議專家指導意見進一步修定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2011年1—7月):研究實施階段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1.確定實驗班和實驗對照班。
2011年2月25日,為了使實驗研究順利進行,確保便於科學、客觀地驗證和分析實驗效果,課題組對長安小學六年級的3個班分別進行了科學分析,並將這3個班的2010年春季學期統一抽測的數學平均成績分別進行對照,最後將數學平均成績處於中間水平的的班級確定為實驗對照班,將數學平均成績處於較高和較低的班級確定為實驗班。六丙班為實驗對照班,六甲班、六乙班為實驗班。
實驗班與對照班實驗前數學平均成績對照表
年級 六年級
班級 丙班
(對照班) 甲班
(實驗班) 乙班
(實驗班)
2010年春
(實驗前) 76.5 78.5 75.5
與對照班差距
(實驗前) — +2 -1
由上表可見,實驗前實驗班六年級甲班的數學平均成績比實驗對照班高2分,實驗班乙班的數學平均成績比實驗對照班低1分。三個班的數學成績差距不大,基本處於平衡發展水平,便於今後客觀地驗證和分析實驗效果。
2.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初步構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011年2月26日—3月15日,課題研究組組織研究成員深入小學數學課堂聽課,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並召開會議討論研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1)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低效的行為反思。

㈧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環保和低碳的教育研究

我們經常說:數學來源於生活最後又應用於生活,學數學是為了用數學。新課程標准明確規定: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的教學應從生活出發,源於生活,應用與生活。數學與生活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根據當前環境問題的緊迫性,在數學課堂中滲透環保和低碳生活理念的教育也就義不容辭了。《學生環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研究》主要是提倡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將所消耗的能量要盡量減少,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倡並且主動去體驗節電、節水、節油、節氣的低碳生活。當前「環保和低碳」問題已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政府所重視。「環保和低碳」意識已成為當代人類文化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是:獨生子女,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絕大多數學生生活條件比較優越,再加上在個別家長: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錯誤思想的指導下,形成了浪費糧食、浪費金錢、亂買零食、不珍惜學慣用品等普遍現象。
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環保和低碳生活理念」的教育就顯得的迫在眉睫了。
一、在課堂教學中盡量為學生創造「環保和低碳」的學習氛圍
使學生感受到「環保和低碳「生活就在我們的身邊,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營造「環保和低碳」的數學課堂環境。」將環保和低碳」的理念如春風細雨般的潛移默化地滲透給每一個孩子。
數學課堂是教給孩子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及能力的。但在當今生活環境每況愈下的形勢下,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作為新時代的數學教師,應樹立「先大家後小家「的教學意識,在課前備課中努力將數學教學與「環保和低碳」結合起來。挖掘教材中的「環保和低碳」的教學因素,把「環保和低碳生活」教育和數學教學進行合理整合,使之具有整體性;充分利用現有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得學生了解國際國內「環保和低碳生活」的新成果,增加教育信息量。使課堂教學具有開放性;在課前備寫教案時,考慮到與知識能力同步進行的「環保和低碳生活」教育,使之具有協調性。「環保和低碳生活」的教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師隨手關燈;隨手關水龍頭;隨手撿起校園里的一片廢紙等等。通過教師的身體語言感染學生、影響學生。
二、在探究體驗中將教材中已有的」環保和低碳生活「的教學資源形象化
「環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的信息雖然各種各樣,但真正能起到好的教學效果的並不多。有些知識不夠形象、具體。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我們要想在數學課堂中生動形象地滲透「環保和低碳生活」教學理念,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前備課時要仔細鑽研教材內容,對教材中的「環保和低碳生活」的教育內容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抓住時機,融於教學之中,如春風細雨般的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如果每人每天節約一張紙,全國13億人一天能節約多少張紙?」我將題目改成了:我們班85個同學一天能節約多少張紙?一年能節約多少張紙?進而再延伸到全國13億人一年能節約多少張紙?教師再抓住時機提問:你有什麼更好的節約紙張的好辦法嗎?學生討論交流後懂得:不撕作業本、作業本雙面寫。為了鼓勵節約用電,某市電力公司規定了以下的電費計算方法:每月用電不超過100度時,按每度電0.52元收費;每月用電超過100度時,超過部分按每度0.6元收費。張華家十月份付費電費64.6元,用電多少千度?」在教學中我將某市改成了延安市、將張華改成了我們班的張寶。(人教版小學數學五(上)第94頁)通過引導學生計算自家的水費、電費等相關內容懂得節約光榮、浪費可恥。我們可以追問「關於野生動物,你知道些什麼?我們身邊有人喜歡吃野生動物,你們吃過嗎?你認為吃野味對環境、對家庭有哪些不好的方面?如果你看到有人吃野生動物,你該怎麼辦……使學生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類,野生動物滅絕之時,就是我們人類滅亡之日,所以我們要愛護身邊的動物,特別是野生動物,同時吃野味也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不符合「低消耗、低開支」生活理念。
三、在教學中努力尋找孩子熟悉的、理解的「環保和低碳」的實例去教育學生
作為教師我們都知道教材是我們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是新課程標準的體現。是數以萬計的優秀專家、學者的集體成果,教學中我們應遵循教材。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變通。應該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據新時代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有效處理,使他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更好的服務。例如: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用學生熟悉的、理解的生活實例來代替教材中抽象的數學概念。使數學教學在交給孩子數學技能的同時更有利於滲透「環保和低碳」的生活理念。使數學課堂變得的生動、活潑、形象。從而獲得既達成學科教學目標,又較好地滲透「環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的多層效果。
四、利用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外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環保和低碳生活的重要意義
數學學習與生活實踐是密不可分的。我們一切的學習活動都是生活實踐服務的。小學生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不斷的探索、體驗、進而加以鞏固。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既能夠讓學生切身感悟知識,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我在一些實踐活動中靈活的滲透了「環保和低碳生活」的教育。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五(下)冊《統計》時我就布置學生走出家門,調查周圍家庭的」環保和低碳「活動。讓學生在調查、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中接受「環保和低碳生活」教育;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認識分數」時,讓學生上網搜集即含有分數又體現「環保和低碳」生活的信息進行交流,讓學生在搜集、交流的過程中體驗「環保和低碳」生活的好處,逐步形成「環保和低碳」的生活意識。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些廢棄的各種長方體葯盒、牙膏盒、飲料盒、火柴盒、等作為學具使用,讓學生利用廢物動手製作長方體、正方體教具。教育學生懂得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可以重復使用的,懂得垃圾的分類處理。
五、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環保和低碳「的金點子寫出來,並大膽的推廣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能力,體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廣泛的應用,進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家庭、關注學校、關注社會,結合延安市環保局倡導的:「拒絕車窗拋物主題教育活動」,通過指導學生參加小設計、小研究、小論文等比賽活動,一方面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收集資料、開展小設計、小研究、撰寫小論文的過程中受到「環保和低碳生活」教育。
總而言之,我將努力將學校的環保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起來,通過學生帶動家長,進而帶動周圍的民眾積極參與環保活動。使學校、家庭、社會有機結合,使我們的環保教育無死角。努力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㈨ 小學數學教研活動有哪些主題

五種:1、教學內容,知識點。、教法。 3、學法。4、教學理論。5、學生特點。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