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日本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日本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發布時間:2021-01-28 15:02:47

⑴ 求適合中學生觀看的心理健康教育電影,越多越好,更好的再追加分數

放牛班的春天,心靈捕手,美麗人生,天堂電影院,死亡詩社,雨人,怦然心動,回歲月神答偷,羅拉快跑,一一,兩小無猜,天使愛美麗,菊次郎的夏天,跳出我天地,小鞋子,父與女,老男孩,不一樣的天空,風雨哈佛路,高三(紀錄片,導演周潔)。男孩別哭。五個撲水的少年(日本),大象。能想到的只有這些,播放電影的老師應該具備一些電影基本知識,對學生做到一個引導作用。

⑵ 美國和日本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值得我們借鑒的有哪些做法

這兩個國家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是經常對學生進行心理疏通,這樣也能夠使學生的心理更加健康。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面對慢性疾病患者年輕化的趨勢,學校健康教育任重道遠,應加強兒童青少年對的食物與食品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培養孩子的營養健康意識,將健康教育從娃娃抓起。要深入宣傳學生時期營養的重要性,大力普及營養知識,提高學生的營養健康意識。

同時,要培養孩子的運動技能,為慢性疾病的預防奠定基礎。在日本,伴隨著科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這些變化也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了種種問題。在大都市,人口過度密集、交通擁堵嚴重、環境污染等,都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

為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近年來日本從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抓起,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日本對於兒童及在校學生的營養工作,做得很好。這些做法都有法律保障,學生每天一盒牛奶,每天中午飯必須在學校吃、在幼兒園吃。

學校膳食必須經過營養師的調配,而且這個營養師是法定配備的。學校的飯並不一定很好吃,但一定是要有營養的。這些要求與規定,對於保證學生按比例攝入飲食營養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5年版《世界衛生統計》報告,2013年日本人平均壽命為84歲,連續22年蟬聯全球第一。日本人的長壽與其健康獨特的飲食習慣密不可分。日本傳統飲食多以蔬菜和魚類為主。日本人喜「生食」不僅僅局限於蔬菜,食生肉、生魚的情況也很常見。

生食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保證食物營養不會在加熱的過程中被破壞。我們普遍認為日本人很矮,其實很大的因素是由於我們從前的印象,以前的日本人真的很矮,當年我在日本街頭,看到年齡在60歲以上的日本男人,真的很少有在170以上的,女的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近些年來情況已大不相同,日本人在近半個多世紀平均身高增長了10cm以上,超過了中國人與韓國人的平均身高。日本人的營養飲食要比我們合理,尤其是在牛奶、蔬菜、魚類的搭配上。看著國內那麼多的小胖墩,真的讓人很著急。

隨著我國中小學寄宿學生的增多,供餐教育也顯得日益重要。目前我國的供餐教育更多注重營養供給,而對於供餐的指導顯得有些欠缺,這方面的任務與責任不能完全交給學生的家庭。日本中小學供餐教育的某些做法,為我國學校供餐教育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比如,加強對學校健康教育的法制監督與管理,政府部門應制定相關的法律和法令,以確保學校健康教育的真正實施;為健康教育提供專門的教材,讓中小學生的健康教育內容與目標銜接,以使學生的知識不斷深化、健康意識不斷增強,最後體現在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從而獲得健康與幸福。

⑶ 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料

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沒有多復雜,一般而言從三個角度:
一,主觀判斷和回客觀事實是否一致,不能答保持一致是心理不健康的一大表現。
二,主觀世界裡的「知、情、意」是否協調,比如,一個人在說一件自己的高興事時,情緒卻很低落,這說明他的認知和情感不協調,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三,人格是否穩定,人格一般是相當穩定的,沒有特別的外在刺激不會有大的改變,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發生什麼事情,卻出現了大的人格變化,則是心理不健康的一個信號。

心理不健康和精神病不是一回事,心理不健康的人說白了也是屬於「心理正常」之列,精神病就屬於「心理不正常」的范疇了。一般是看他的心理問題是不是嚴重擴散,比如上述第一條,主客觀不一致,如果一個人只是對一件事的判斷有異常,則屬於不健康之列,如果已經擴散,對很多事情的判斷都不能主客觀相一致,而且難以自知,那很可能就是精神病了。

⑷ 適合小學生看的心理健康教育視頻有哪些

第一,積極的自我觀念。能悅納自己,也能為他人所悅納;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能版面對並處理好日常生權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雖然有時也感覺不順意,也並非總為他人所喜愛,但是肯定的、積極的自我觀念總是占優勢。 第二,恰當地認同他人。能認可別人的存在和重要性,既能認同他人又不依賴或強求他人,能體驗到自己在許多方面與大家是相通的、相同的;而且能與別人分享愛與恨、樂與憂,以及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並且不會因此而失去自我。 第三,面對和接受現實。能面對和接受現實,即使現實不符合自己的希望與信念,也能設身處地、實事求是地面對和接受現實的考驗;能多方尋求信息,傾聽不同意見,把握事實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隨時接受挑戰。 第四,主觀經驗豐富,可供取用。能對自己及周圍的事物環境有較清楚的知覺,不會迷惑和彷徨。在自己的主觀經驗世界裡,儲存著各種可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並能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從而增進自己行為的效率。

⑸ 日本的教育比中國好在哪裡

樓上貌似憤青,還是騙分?

日本義務教育的課程改革及其特點
日本的教育課程審議會發表了關於改善中小學課程標準的審議報告,根據這份報告的精神,文部省於1998年11月頒布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標志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始。本文圍繞日本課程審議會的咨詢報告和文部省新頒布的《學習指導要領》,對日本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動向、特徵及其意義做些分析。
一、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課程改革的背景
在戰後的幾十年中,日本大體上每十年就要對《學習指導要領》修訂一次。特別是80年代中期的臨時教育審議會以後,作為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的中小學課程改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到重視。針對日本教育面臨的偏重學歷、過度的考試競爭、青少年心理健康、學校教育的劃一化和僵化等一系列問題,臨時教育審議會提出教育應朝著尊重個性的方向改革。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日本於1989年對學習指導要領進行了修訂,在小學低年級以綜合性更強、更重視體驗學習的《生活課》代替《社會科》;在初中和高中階段擴大了選修課的范圍和比重等。
此後,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將"臨教審"的教育思想進一步具體化,並於1996年8月發表題為《關於面向21世紀的我國教育》的咨詢報告。報告指出,面對今後日益信息化、國際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不斷變化的社會,教育要注重對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生存能力"的培養,即要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學習、獨立思考、判斷、行動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識,關心、同情他人的情感與品格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該報告強調,今後日本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必須使教育由注重灌輸知識向注重培養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轉變。因此,要從以下幾方面對現有的學校課程進行改革:1.精簡那些容易陷入死記硬背的內容,嚴格篩選基礎和基本的教育內容,削減課時;2.通過加強課程的彈性化,改善教學方法,創建有特色的學校,推進個性化教育;3.加強道德教育,培養豐富的人格,應重視志願服務,自然體驗等活動,並開展豐富多彩的健身體育運動;4.適應國際理解、信息、環境、志願服務等綜合學習和課題學習的需要,設定"綜合學習時間",各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動。
根據上述建議,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從1996年8月開始,就課程改革的方針、課程體系的構建、學科教育的內容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研討,並分別於1997年11月和1998年6月發表了關於教育課程標准改善的中間報告、最終審議報告。文部省根據這些報告,著手修訂課程標准,並於1998年11月頒布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拉開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序幕。此次課程改革集近十幾年來課程改革之大成,採取了一些重大的改革舉措。
(二)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
構建適合孩子成長的學校教育,是近年來日本教育界著力倡導的一種新的學校教育觀,也是貫穿於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教育課程審議會的報告指出,近年來日本青少年發展存在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問題,在道德和價值觀方面表現為,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中,學生社會性發展欠缺,社會規范意識低下、自立遲緩,因而欺負弱小、逃學、暴力等青少年行為問題時有發生,一直未得以解決。在身體健康方面表現為,肥胖兒增多,學生體力和視力下降等。盡管根據近年來國際評價協會的調查結果,日本學生的學力水平還保持了較高的水準,但不能否認在課程和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過度重視知識灌輸教育,缺乏適於不同孩子學習的課程,部分學生對現行的課程內容不能充分理解,單一的接受型學習,難以培養學生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問題的能力,和其他國家的學生相比,日本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等。而這些現象既與整個社會大環境相關,也與目前學校的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直接相關。
適合兒童生長和發展,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是學校教育面臨的兩大基本主題。也就是說,學校教育不僅要解決一系列自身存在的問題,以適合孩子的發展,也要面對一系列社會變化和問題,努力通過改革,充實和完善學校教育內容,以適應社會變化的需求。面對日本近年來出現的一系列新的發展和變化情況,教育課程審議會認為,當前日本學校教育要努力解決以下主要課題。
1.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社會中,面臨著日本出生率降低和進入老年社會的實際狀況,必須加強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意識和道德能力,培養青少年正確的倫理觀,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2.適應國際合作和使日本人能自立於國際社會的需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在提高學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基礎上,提高對不同民族、國家歷史和文化的尊重與理解。
3.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進展,展開多樣的信息和計算機教育,以幫助學生學會選擇信息、運用信息,加深對信息化社會的理解。
4.面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能源問題,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於環境問題理解和保護環境的意識、能力。
依據上述認識,教育課程審議會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基本任務作了進一步闡述指出,小學的基本任務是:使兒童具備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應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基礎,具有豐富的人格,在接觸自然、社會、人和文化等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個性,培養自立意識。在此基礎上,初中的基本任務是: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和中學教育的前期,初中教育要使學生能切實掌握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應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進一步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格,發現、發展自己個性和自立意識。
(三)課程改革的目標
為實現上述義務教育的目標,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確定了此次課程改革的目標。
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性和社會性,具有自立於國際社會的日本人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開展寬松的教育活動,切實加強基礎,充實發展個性的教育;使各個學校能夠發揮主動性、創出有特色的教育。
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解決現行課程和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過度的"應試教育"和競爭、評價標准單一、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等;
2.要使學生掌握人類永恆(貫穿於各個時代)的價值觀,培養其同情心、正義感、奉獻精神及對大自然和美的事物的熱愛等,掌握最基本和最基礎的內容;
3.為使學生靈活地適應社會變化,要使教育從以灌輸知識為主轉變為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獨立思考為主的教育,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其掌握學習方法,發展其個性,重視4.以學校五日制的實施(2002年開始)為契機,從終身學習的角度重構學校的教育內容,要使學校教育有助於學生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學習,並適合其終身學習和選擇的需要;
5.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基本能力和基礎內容的學習,要從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打基礎的原則出發,嚴格精選教學內容,轉變以知識的量來衡量學生學力的學力觀;
6.改善學習指導和評價方法;必須改變從前偏重知識灌輸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改進從知識的量上評價學生學業的評價方法,重視對學習過程、學生的優點、可能性和進步狀況的評價;
7.根據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改善課程管理,發揮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給予地方和學校更大的編制和實施課程的自主權。

當前中國基礎教育政策定位分析
馮增俊 華南師范大學
由於中國基礎教育由政府統一管理,政府制定的教育政策決定了基礎教育的發展,教育政策成了基礎教育得失成效的關鍵。
一、中國基礎教育與政策定位
所謂教育政策定位,就是制定基礎教育政策的出發點、目的考慮或關於輕重緩急的基本設計。在這里,教育政策是一種廣義上的界定,並非特指那個法規。中國基礎教育的政策定位分析,有三個最基本要素:一是教育,即首先必須是教育的政策;二是作為基礎的教育,即這種政策必須是為中小學服務的,與高等教育的政策有根本的區別;三是中國的基礎教育,即這種政策還必須關注和考慮中國現有的具體實際。所以在制定政策時,離開教育不行,不重視作為基礎的教育也不行,而離開中國實際的基礎教育更不行。這三個因素構成了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獨特的政策場境,理不清這種場境,就很難對政策的定位作出明智而准確的判斷。當前中國基礎教育中的許多問題,都與政策定位不清有很大的關系。
之所以政策定位不清,會致使中國基礎教育受到很大困擾,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基礎教育的政策許可權所決定的。基礎教育由政府統包,政府全部把握了基礎教育發展與毀敗的大權,而在更大的意義上。政策代表和體現了政府對教育的管理功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有了重大發展,這首先是教育政策上的變革,是教育政策的功勞;同時,中國教育中仍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這也是教育政策上的失誤所致。因此,中國基礎教育的得與失可謂為一種政策的功與過、得與失。中國教育上的公平與平等,也是由政策決定的,也屬政策性平等和政策性不平等。政策對中國基礎教育來說是一種關鍵性的要素。
中國基礎教育正在穩步向普及義務教育邁進,但是政策定位仍不明確,中國是後發展型國家,教育仍很落後。這種落後是全面的,基礎教育要抓,職業教育要抓,高等教育也要發展,處於全面出擊之勢,在這種情況下,基礎教育發展的政策應如何定位?中國實現的九年普及義務教育,是否只是要把學生裝進課堂中去就行了?而普及之後,基礎教育的選拔型模式必然要向大眾型轉變,那麼政策定位的座標應當有何種取向?中國進入世貿組織在即,這將對基礎教育帶來什麼影響,其政策又將如何調整,應作何種定位?中國基礎教育發展正面臨新世紀的嚴峻挑戰。中國基礎教育怎樣才能把自己的眼界放到10年、20年以及30年之後,這些都應當是政策定位必須考慮的問題。
二、當前中國基礎教育政策定位失點分析
中國基礎教育政策堅持把普及義務教育作為重中之重,是有重大意義的。但是也存在著重大失誤,以下僅分析四點。
(一)顛倒的基礎——是基礎還是專業
基礎,是指最基本的、最初的以及最重要的部分。基礎教育的突出特徵是基礎,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對這個「基礎」理解有誤,實際上在現實中是顛倒的。一是基礎已不再具有原韌性,而已經賦予了很強的專業性特徵。一年級學生解一道題需演譯出許多種怪誕的解法,不說初學者,就是成人也會立時被悟住。這已不是基礎,而是地道的專業。語文連一個字第幾劃是撇是捺,都設計得極為專業,且還給出非常專業化的名稱,幾近文字專業語言學,既干澀又難懂,很難想像是為6歲兒童而設。想起領導美國60年代轟轟烈烈的教育改革運動的大教育學家布魯納為五年級學生編寫的《人類學》課程,是那樣的生動有趣,連成人都讀不釋手,真可謂天壤之別。二是對重要性理解偏差。重要是指發展和學習而言。但中國基礎教育卻把考試科目列為重要,對語文、數學加大份量,不斷加深難度,強化了學科專業性,造成了以書本為中心的「窄而深」的課程設計,與美國中小學「淺而廣」的課程設計恰好相反。實際上,例如數學,除了少數數學專業工作者外,當下50多歲的社會工作者幾乎只有小學畢業的數學水平,甚至某些小學數學題都可能答不上,可見對一般人來說是並不需要高深的數學的。根本沒有必要對所有的中小學生都施予如此高深如此專業化的數學「基礎」教育。還必須說,這種七拐八彎的解題,一部分在學生長大些後自然會懂,而大部分是沒用的,之所以要這樣編,不是出於對八股的幽思,就是要顯示編者專業上的出人頭地。三是偏離發展的基礎。中小學教育設計偏離學生發展實際,如教學大綱中要求小學生要粗通馬列主義,但大學里則給大學生們上講文明禮貌的課。這是發展上的顛倒!小學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卻用大多數時間來搞艱澀無聊的題解和文字游戲,稱為訂「基礎」。結果,到中學階段該進行高水平思維性學習時卻反過來背記外語單詞,這對於錯過最好學習階段的人來說,外語成了最難學習的東西,這種發展性的顛倒,造成了巨大的教育問題和教育浪費。這種基礎教育政策定位應當反思。
(二)失衡的英才教育模式——重精英還是重普及
近來,大聲疾呼要培養英才之聲不斷,對所謂素質教育、就近入學、普及教育提出密告,認為應突出教育的選拔性,主要發展重點中小學。這深刻地反映了當前中國基礎教育政策在如何推行全民教育與英才教育、普及義務教育與選拔人才上定位的搖擺。
世界是不平衡的,重點與非重點、英才與庸才都是客觀存在的,關鍵是怎麼產生這些重點和非重點學校、英才和庸才的。美國現代化學者H.瓦爾馬認為,現代化的社會的人的發展有五大特徵,第一個特徵就是人發展的合理性。如果在一個國家中哪些學校是好是壞,是由政府來劃分的,是政策性重點,用政策來規定哪些學校是重點。政策造成了英才和蠢才,實行強制性分流,那麼這種人才的發展是不合理的,這種人才的分流很難真正選拔出棟梁之才。因此,政策定位對人的發展是不合理的,人才的分流很難真正選拔出棟梁之才。因此政策定位對人的發展非常重要。
在人的發展上,基礎教育政策定位涉及到學校模式轉型問題,即普及義務教育之後是堅持選拔型還是轉向普及型,或者是堅持傳統選拔還是倡導自由選拔。傳統選拔強調辦學目的只是為了培養少數英才,重在英才,而且只要英才,注重錦上添花,主張集中財力重點投資辦幾所示範學校;而自由選拔則重視全體學生的教育,重在學生的全面發展,讓不同人才在通過自由發展和自由競爭中脫穎而出。可列出下面式子:
1.傳統選拔=強迫性選拔-定向選拔-單一性選拔=單一(或考試)精英
2.自由選拔=主動性選拔-市場選拔-機會(或發展)性選拔=多樣精英
以上可見,傳統辦學模式注重通過考試來進行淘汰性選拔,學校的全部工作都放在培養尖子上,忽視了大多數人的發展需求。而新的選拔是在全體學生自由發展下的選拔,前者是通過高考訓練,獲得的考試精英,即單一性精英,而後者是非指定性選拔,是根據個人發展可能和多元智力發展需要的自由性選拔,由此產生的是各學科門類的高手。因此,中國基礎教育政策必須在重點與平準化、精英與全體之間作出選擇。
(三)僵化的一統——是公平還是差異
中國基礎教育是在一個幅員廣闊的疆土上進行的、盡管一直都在講多樣性,但實際上,中國基礎教育政策都是一統的,單一旦具控制性,不僅統一學制,統一大綱,統一管理,還統一收費。其主要原因恐怕是認為基礎教育都是義務教育,兒童發展相同,學習方式相同,經費也由國家包起來,因而政策也必然是統一的,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公平。這顯然也是一直都在強化規范的結果。這種僵化的一統帶來了許多政策上的問題。首先是農村與城市的發展定位不清,既不能使城市帶動鄉村。也無法實現農村包圍城市,即無法遵循先由人的現代化到經濟現代化,再到國家現代化的當代社會發展邏輯,從而能通過教育來推動農村城市化,也無法把農村過剩的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支持城市現代化發展。當下中國缺的是人才而不是人力,由於現在農村人口素質過差,農民進城必然會帶來各種城市問題。其次是發展上扶貧與趕超的政策定位。城市基礎教育重在超越,而農村基礎教育重點是普及,過去反復強調扶貧為重,尤其是「希望工程」,但大多數教育扶貧只是把學生送出農村和山區,並沒能改變山區面貌。基礎教育在農村與城市的差別還在於,農村四年級兒童開始料理農務,小學畢業就生產,城市兒蠻高中畢業尚且不能謀生。能否打破農村小學生只准在課堂中背書,不能學習農業知識的禁區?這急待政策定位上的轉變。再次,政策性不公平現象突出。一是高考本是以公平為存在理由,但由於大城市集中較多高校,劃片招生使大城市400多分就可上大學,而農村則要500多甚至600多分,這就在基礎教育中造成嚴重的政策性不公平。二是國家統一收費。也使富裕地區和貧困地區特別是富裕人群與貧困人群造成了更大的差別,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教育問題將日益嚴重。這種政策上的一統,也是造成全國基礎教育無特色的重要原因。過去扶貧失敗,就是因為沒有推行教育扶貧,而現在許多地方推行教育扶貧也未見成效。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不改革教育,那為什麼不改革呢?關鍵是一統制的教育政策定位之失敗。
(四)極端化的考試——要模式化還是多元智力
中國基礎教育政策定位的中心是考試,考試和分數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概念。所有課程中,凡考試科目則課時最多,小學一二年級課程統計表明,語文數學課佔一半,英語則其次,三種作業每天2小時以上。所有課程設計,也是按考試方式展開的,從各個方面對重點概念進行反復的練習,生怕那一點沒顧上,甚至挖空心思來強化某些重要內容。所有的教學內容也是根據考試的要求來選編的,所有的教學環節都以測驗與考試構成,從各個層面反復地強調和深化著對重要概念的理解。一個人若不經過專業訓練,是無法解出這些題目來的。正是這樣就構成了中國基礎教育「窄而深」的課程體系,學習成了一種繁瑣干澀的活動,毫無興趣而言。這實際上也正是青少年厭學的一大原因。
中國基礎教育政策幾乎是在高考的要求下開展的,統一大綱、統一出題、統一考試、統一標准答案,結果是塑造了統一曲模式化的思維體系,統一的學習步驟和方法。考出來的只是單一的高考英才。華南師范大學附小是廣東省唯一的一所省管小學、著名老校,一位特級教師講數學的一道題有三種解法,與標准答案的兩種解法不同,結果十多位學生因為這道題上不了華南師大附中,給教師和校長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在極端化的考試下,學習的要訣就是加壓,語文數學一般人是應付不下來的。看似寬松,實際上控制嚴密的課堂中,考試這一幽靈正在編織一張無形的網,使教師、家長、領導陷入其中。一名著名教育學家到一所鄉鎮中學去調查、校長提出座談,隨行人員本以為可以讓教育家宣傳一下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料各位教師和組級長們不約而同地提出的全部都是有關高考命題之類的問題。這即是今日中國基礎教育政策下的教育實際。
三、當前中國基礎教育政策的定位原則與策略
從以上可見,走向新世紀的中國基礎教育,必須應對其政策進行調查,走出從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模式,徹底割裂連接於科舉制的臍帶。當前中國基礎教育政策的定位原則至少有三。
(一)遵循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指基礎教育政策應有利於學生發展、教育發展和社會發展,三者是內在一致的,這樣既符合發展要求,也應產生發展的功效。簡言之,基礎教育政策必須以發展為目的。從根本上改變教育與發展相悖的狀況。一是改變教育是按知識體系來展開,知識體系是技考試來選取的方式。二是改變基礎教育把每個學生都放在統一模式中塑造的教育方式。三是改變基礎教育中課程設計與學習發展相顛倒的現象,轉變語文、數學的教育方式,從學生發展的實際出發。把學生在那個階段應當發展的發展起來,首先應重視學生發展的自然性,其次應重視學生發展的最佳期,再次是打破平均主義課程體系,按學生發展實際,推行A、B、c三種程度分班教學,不同科目按不同錄取標准(而不是到考試時分三個層次來考)。四是根據現階段兒童發展實際,變六、三、三制為五、四、三制或九年一貫制。
(二)遵循基礎教育特點的原則
基礎教育的工作規律就是必須按基礎教育的特點來制定基礎教育政策。中國基礎教育的特點,一是基礎性,這種基礎是兒童的基礎、而不是成人的基礎,兒童是要學知識的,但不在發展之前就進行生硬的訓練,更不是為了考試而進行無窮無盡的題海訓練,兒童應當學習他們發展需要的知識。二是活動性,愛動是兒童的天性,寓教於樂是兒童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正確的方法是,應大力倡導在非正式方式中進行知識教學,通過活動來完成教學任務。三是全方位性,即在基礎教育中,各種教育都應當是全面的。因此,基礎教育應強調學校教育中各方面的協調配合,強調教育各部分的共同作用,強調教師的全面素質,也強調知識的全面貫通和教育手段的全面運用。因此,政策定位應鼓勵這種綜合發展,中小學階段不能過於偏重所謂分科,或偏重單科,即使在中學階段也應注重綜合學科和綜合性教育。
(三)遵循中國實際的原則
根據中國基礎教育地區差別較大的情況,基礎教育的實施主要應由各省把握,放棄大一統制,允許多元化。一是改革高考制度,變統一高考為地方高考再變為各校自行招生。二是變統一大綱為一般指導,各省對基礎教育都可以有相應的學制安排和指導標准,可以對中小學學習內容、課程設計作出新的調整。三是可以由各省決定辦學體制和教育結構,允許公辦學校轉為私營。特別是中國幅員遼闊,各省情況復雜,一統的辦學體制以及收費政策極大地限制了教育發展。基礎教育應當由國家把經費包起來,但是當國家尚不富裕時,應當採取更加靈活的措施,一個重要方面是國家應正視現實。承認目前財力有限,沒有理由在政府沒錢時也一定要把經費包起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目前仍較落後,能把世界1/5人口的教育辦到這個水平已經很不錯了,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因不可能)把發達國家在數百年間達到的目標要我們幾年間就能達到。因此,中國基礎教育的收費政策應有以下考慮:一是收費原則,先用現有財力解決部分交不起錢上學的兒童的交費問題,使他們免交或少交些錢;其後是財力許可才全部包干義務教育的基本收費。二是制定靈活的教育收費標准,按學生家庭經濟申報分1-6級實行從全收到全免收費政策。三是准許特殊教育服務收費,使以往暗收費為明收。這部分收費主要應用於學校發展,也可使全體學生受益。收費政策已關繫到教育發展,也關繫到國家發展,不說用一種政策可以管一個國家,就是管一個省都是非常危險的。以廣東省為例,1996年實現了「兩基」,但仍遺留下大量問題。第一是普及水平低,僅僅是把學生裝進了課堂而已,現很多小學每班都在60多人,甚至70人,初中也不斷爆滿,高中需求也日益劇增。第二是質量令人擔憂,爆滿的班規模使教育質量無法提高,群眾意見很大。第三是政府財政根本不能滿足基礎教育常規發展的要求,即使是惠州市這類中等地區政府財政也僅能撥出50%的人頭費。因此,適當調整基礎教育的收費政策,對中國基礎教育能否定出目前困境有關鍵性意義。
中國基礎教育關繫到幹家萬戶的幸福,關繫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以及繁榮昌盛。無論是公平還是效率,平等還是不平等,都必須以民族的未來大局為重,中國基礎教育正處於艱難的爬坡階段,如何使之加油推動,反過來變人口壓力為人口資源,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中國國家教育政策定位必須考慮的重大原則問題。

⑹ 心理咨詢師日本留學

  1. 建議到日本留學,考取日本的心理咨詢師資格。

  2. 由於國家職業資格和執業資格的特殊性專,是不通屬用的,也就是說你不能憑借中國的職業資格在日本執業的。這個和駕照是有區別的。

  3. 您目前所取得的資格和掌握的心理咨詢理論技術,對於您申請大學和導師許可,是有很大幫助的。

  4. 另外,由於留學目的的單純性,在遞交在留資格申請等材料時,是要避開你所掌握的職業技能的事實的。

  5. 去讀大學院是最好的途徑。

  6. 日本的心理咨詢理論和技術要比國內研究更深入,實踐應用也更成熟,值得去學習。

  7. 但是,由於心理受社會文化和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大,因此,學習時一定要結合社會環境因素去考慮問題發生的原因、應採取的針對性措施,而不是單純的靠書本、靠他人經驗來做。

  8. 建議針對某項心理咨詢或矯治技術開展研究,越細越好,比如沙盤、nlp等。

⑺ 日本中小學的家庭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例 論文的選題意義怎麼寫

你好啊,你的開題報告選題定了沒?開題報告選題老師同意了嗎?准備往哪個方向寫?
開題報告學校具體格式准備好了沒?准備寫多少字還有什麼不懂不明白的可以問我,希望可以幫到你,祝開題報告選題順利通過,畢業論文寫作過程順利。


開題報告的撰寫方法
一、開題報告的含義與作用
開題報告,就是當課題方向確定之後,課題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報請上級批準的選題計劃。它主要說明這個課題應該進行研究,自己有條件進行研究以及准備如何開展研究等問題,也可以說是對課題的論證和設計。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
研究方案,就是課題確定之後,研究人員在正式開展研之前制訂的整個課題研究的工作計劃,它初步規定了課題研究各方面的具體內容和步驟。研究方案對整個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尤其是對於我們科研經驗較少的人來講,一個好的方案,可以使我們避免無從下手,或者進行一段時間後不知道下一步干什麼的情況,保證整個研究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可以說,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個課題質量與水平的重要反映。
二、寫好研究方案應做的基礎性工作
寫好研究方案一方面要了解它們的基本結構與寫法,但「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寫好開題報告和研究方案重要還是要做好很多基礎性工作。首先,我們要了解別人在這一領域研究的基本情況,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點就是要有創造性,熟悉了別人在這方面的研究情況,我們才不會在別人已經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況下,重復別人走過的路,而會站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從事更高層次、更有價值的東西去研究;其次,我們要掌握與我們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理論基礎扎實,研究工作才能有一個堅實的基礎,否則,沒有理論基礎,你就很難研究深入進去,很難有真正的創造。因此,我們進行科學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資料,要加強理論學習,這樣我們寫報告和方案的時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報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學、更完善。
三、課題研究方案的結構與寫法 課題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題名稱
課題名稱就是課題的名字。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實際上很多人寫課題名稱時,往往寫的不準確、不恰當,從而影響整個課題的形象與質量。這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只會生孩子,不會起名字」。那麼,如何給課題起名稱呢?
第一,名稱要准確、規范。
准確就是課題的名稱要把課題研究的問題是什麼,研究的對象是什麼交待清楚,課題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確地把你研究的對象、問題概括出來。規范就是所用的詞語、句型要規范、科學,似是而非的詞不能用,口號式、結論式的句型不要用。因為我們是在進行科學研究,要用科學的、規范的語言去表述我們的思想和觀點。課題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正在探討,正開始研究,不能有結論性的口氣。
第二,名稱要簡潔,不能太長。 不管是論文或者課題,名稱都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就盡量不要,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這次各個學校課題申報表中,我看名稱都比較簡潔,我就不再多說了。
(二) 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研究的目的、意義也就是為什麼要研究、研究它有什麼價值。這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課題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課題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不要都寫成是堅持黨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一般性的口號。主要內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關背景(課題的提出):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搞這項研究。 ⑵ 通過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學實際,指出為什麼要研究該課題,研究的價值,要解決的問題。
(三)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文獻綜述)。
規范些應該有,如果是小課題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廣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尋找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從而確定本課題研究的平台(起點)、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 參考總課題報告。
(四)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指導思想就是在宏觀上應堅持什麼方向,符合什麼要求等,這個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學、政治理論,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發展規劃,也可以是有關研究問題的指導性意見等。對於范圍比較大,時間又很長的課題來講,大家在總的方面,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指導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現理論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錯誤。這里,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何老師在《佛山市教育現代化進程》研究方案里寫的課題指導思想里的一段話:「這一課題研究要依據黨中央和國家要求,依據廣東省委省政府的決定,依據佛山市委市政府的決定,結合國情、市情和佛山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力求揭示佛山市教育現代化進程的規律及表現形式,為佛山市教育現代化實踐服務」。另外,還有一份供大家參考一下,廣東省教育科研「九五」規劃重點課題《學科教學與素質教育》研究和實驗方案裡面,課題指導思想這樣寫:「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從我國經濟領域實現「兩個轉變」和我省201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對基礎教育的要求出發,針對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有關理論和實踐問題,開展全方位的改革實驗和理論研究,有效指導廣大中小學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深入教學改革,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從而推進我省基礎教育事業向前發展,為把廣東建成教育強省作出貢獻 」。
(五) 課題研究的目標
課題研究的目標也就是課題最後要達到的具體目的,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也就是本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預定目標:即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定位,確定目標時要緊扣課題,用詞要准確、精練、明了。相對於目的和指導思想而言,研究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麼,才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麼,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干擾。
常見存在問題是:不寫研究目標;目標扣題不緊;目標用詞不準確;目標定得過高, 對預定的目標沒有進行研究或無法進行研究。確定課題研究目標時,一方面要考慮課題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慮課題組實際的工作條件與工作水平。
(六)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我們有了課題的研究目標,就要根據目標來確定我們這個課題具體要研究的內容,相對研究目標來說,研究內容要更具體、明確。並且一個目標可能要通過幾方面的研究內容來實現,他們不一定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大家在確定研究內容的時候,往往考慮的不是很具體,寫出來的研究內容特別籠統、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這對我們整個課題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們要學會把課題進行分解,一點一點地去做。 基本內容一般包括:⑴對課題名稱的界說。應盡可能明確三點:研究的對象、研究的問題、研究的方法。⑵本課題研究有關的理論、名詞、術語、概念的界說。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1、本課題研究是否要設定子課題。 各子課題既要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又要形成課題系統。作為省、市級課題,最好設定子課題。形成全校的課題研究系統。
2、具體的研究方法可從下面選定: 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 個案法、比較研究法、文獻資料法等。如要研究學生實踐能力的現狀必定離不開調查法; 要研究如何優化小學生個性宜採用實驗法;要研究如何對青年教師進行培養可採用經驗總結法;要研究問題家庭學生的教育對策可採用個案法等等。
3、確定研究方法時要敘述清楚「做些什麼」 和「怎樣做」 。如要用調查法,則要講清調查的目的、任務、對象、范圍、調查方法、問卷的設計或來源等。最好能把調查方案附上。
4、提倡使用綜合的研究方法。 一個大的課題往往需要多種方法,小的課題可能主要是一種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們在應用各種方法時,一定要嚴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不三不四,憑經驗、常識去做。比如,我們要通過調查了解情況,我們如何制訂調查表,如何進行分析,不是隨隨便便發張表,搞一些百分數、平均數就行了。突出介紹行動研究法。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的步驟,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系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和時間安排包括:整個研究擬分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起止時間;各階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標、任務;各階段的主要研究步驟;本學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九)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課題研究擬取得什麼形式的階段研究成果和終結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如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研究報告、論文、經驗總結、調查量表、測試量表、微機軟體、教學設計、錄像帶等,其中調查報告、研究報告、論文是課題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現形式。 課題不同,研究成果的內容、形式也不一樣,但不管形式是什麼,課題研究必須有成果,否則,就是這個課題就沒有完成。
(十)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在方案中,要寫出課題組長、副組長、課題組成員以及分工。課題組組長就是本課題的負責人。一個課題組應該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權之士,二是有識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權了課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識了課題質量、水平就會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實實踏實實去干。課題組的分工必須是要分得明確合理,爭取讓每個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責任,不能吃大鍋飯。但是在分工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討,克服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十一)其他有關問題或保障機制
如課題組活動時間; 學習什麼有關理論和知識,如何學習,要進行或參加哪些培訓; 如何保證研究工作的正常進行; 課題經費的來源和籌集; 如何爭取有關領導的支持和專家的指導; 如何與校外同行交流等。
四、注意三點:
1、要學會搜集和獲取信息。處處留心皆學問(積累)。
2、要多學習,多借鑒。集思廣益開眼界(學習與借鑒)。
3、創新。登高望遠多創意(創新)。

⑻ 日本哪年開始實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日本義務教育的課程改革及其特點
日本的教育課程審議會發表了關於改善中小學課程標準的審議報告,根據這份報告的精神,文部省於1998年11月頒布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標志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始。本文圍繞日本課程審議會的咨詢報告和文部省新頒布的《學習指導要領》,對日本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動向、特徵及其意義做些分析。
一、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課程改革的背景
在戰後的幾十年中,日本大體上每十年就要對《學習指導要領》修訂一次。特別是80年代中期的臨時教育審議會以後,作為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的中小學課程改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到重視。針對日本教育面臨的偏重學歷、過度的考試競爭、青少年心理健康、學校教育的劃一化和僵化等一系列問題,臨時教育審議會提出教育應朝著尊重個性的方向改革。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日本於1989年對學習指導要領進行了修訂,在小學低年級以綜合性更強、更重視體驗學習的《生活課》代替《社會科》;在初中和高中階段擴大了選修課的范圍和比重等。
此後,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將"臨教審"的教育思想進一步具體化,並於1996年8月發表題為《關於面向21世紀的我國教育》的咨詢報告。報告指出,面對今後日益信息化、國際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不斷變化的社會,教育要注重對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生存能力"的培養,即要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學習、獨立思考、判斷、行動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識,關心、同情他人的情感與品格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該報告強調,今後日本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必須使教育由注重灌輸知識向注重培養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轉變。因此,要從以下幾方面對現有的學校課程進行改革:1.精簡那些容易陷入死記硬背的內容,嚴格篩選基礎和基本的教育內容,削減課時;2.通過加強課程的彈性化,改善教學方法,創建有特色的學校,推進個性化教育;3.加強道德教育,培養豐富的人格,應重視志願服務,自然體驗等活動,並開展豐富多彩的健身體育運動;4.適應國際理解、信息、環境、志願服務等綜合學習和課題學習的需要,設定"綜合學習時間",各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動。
根據上述建議,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從1996年8月開始,就課程改革的方針、課程體系的構建、學科教育的內容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研討,並分別於1997年11月和1998年6月發表了關於教育課程標准改善的中間報告、最終審議報告。文部省根據這些報告,著手修訂課程標准,並於1998年11月頒布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拉開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序幕。此次課程改革集近十幾年來課程改革之大成,採取了一些重大的改革舉措。
(二)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
構建適合孩子成長的學校教育,是近年來日本教育界著力倡導的一種新的學校教育觀,也是貫穿於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教育課程審議會的報告指出,近年來日本青少年發展存在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問題,在道德和價值觀方面表現為,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中,學生社會性發展欠缺,社會規范意識低下、自立遲緩,因而欺負弱小、逃學、暴力等青少年行為問題時有發生,一直未得以解決。在身體健康方面表現為,肥胖兒增多,學生體力和視力下降等。盡管根據近年來國際評價協會的調查結果,日本學生的學力水平還保持了較高的水準,但不能否認在課程和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過度重視知識灌輸教育,缺乏適於不同孩子學習的課程,部分學生對現行的課程內容不能充分理解,單一的接受型學習,難以培養學生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問題的能力,和其他國家的學生相比,日本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等。而這些現象既與整個社會大環境相關,也與目前學校的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直接相關。
適合兒童生長和發展,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是學校教育面臨的兩大基本主題。也就是說,學校教育不僅要解決一系列自身存在的問題,以適合孩子的發展,也要面對一系列社會變化和問題,努力通過改革,充實和完善學校教育內容,以適應社會變化的需求。面對日本近年來出現的一系列新的發展和變化情況,教育課程審議會認為,當前日本學校教育要努力解決以下主要課題。
1.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社會中,面臨著日本出生率降低和進入老年社會的實際狀況,必須加強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意識和道德能力,培養青少年正確的倫理觀,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2.適應國際合作和使日本人能自立於國際社會的需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在提高學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基礎上,提高對不同民族、國家歷史和文化的尊重與理解。
3.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進展,展開多樣的信息和計算機教育,以幫助學生學會選擇信息、運用信息,加深對信息化社會的理解。
4.面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能源問題,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於環境問題理解和保護環境的意識、能力。
依據上述認識,教育課程審議會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基本任務作了進一步闡述指出,小學的基本任務是:使兒童具備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應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基礎,具有豐富的人格,在接觸自然、社會、人和文化等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個性,培養自立意識。在此基礎上,初中的基本任務是: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和中學教育的前期,初中教育要使學生能切實掌握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應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進一步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格,發現、發展自己個性和自立意識。
(三)課程改革的目標
為實現上述義務教育的目標,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確定了此次課程改革的目標。
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性和社會性,具有自立於國際社會的日本人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開展寬松的教育活動,切實加強基礎,充實發展個性的教育;使各個學校能夠發揮主動性、創出有特色的教育。
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解決現行課程和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過度的"應試教育"和競爭、評價標准單一、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等;
2.要使學生掌握人類永恆(貫穿於各個時代)的價值觀,培養其同情心、正義感、奉獻精神及對大自然和美的事物的熱愛等,掌握最基本和最基礎的內容;
3.為使學生靈活地適應社會變化,要使教育從以灌輸知識為主轉變為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獨立思考為主的教育,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其掌握學習方法,發展其個性,重視4.以學校五日制的實施(2002年開始)為契機,從終身學習的角度重構學校的教育內容,要使學校教育有助於學生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學習,並適合其終身學習和選擇的需要;
5.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基本能力和基礎內容的學習,要從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打基礎的原則出發,嚴格精選教學內容,轉變以知識的量來衡量學生學力的學力觀;
6.改善學習指導和評價方法;必須改變從前偏重知識灌輸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改進從知識的量上評價學生學業的評價方法,重視對學習過程、學生的優點、可能性和進步狀況的評價;
7.根據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改善課程管理,發揮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給予地方和學校更大的編制和實施課程的自主權。

⑼ 日本的教育有哪些特點和優勢

日本義務教育的課程改革及其特點
日本的教育課程審議會發表了關於改善中小學課程標準的審議報告,根據這份報告的精神,文部省於1998年11月頒布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標志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始。本文圍繞日本課程審議會的咨詢報告和文部省新頒布的《學習指導要領》,對日本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動向、特徵及其意義做些分析。
一、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課程改革的背景
在戰後的幾十年中,日本大體上每十年就要對《學習指導要領》修訂一次。特別是80年代中期的臨時教育審議會以後,作為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的中小學課程改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到重視。針對日本教育面臨的偏重學歷、過度的考試競爭、青少年心理健康、學校教育的劃一化和僵化等一系列問題,臨時教育審議會提出教育應朝著尊重個性的方向改革。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日本於1989年對學習指導要領進行了修訂,在小學低年級以綜合性更強、更重視體驗學習的《生活課》代替《社會科》;在初中和高中階段擴大了選修課的范圍和比重等。
此後,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將"臨教審"的教育思想進一步具體化,並於1996年8月發表題為《關於面向21世紀的我國教育》的咨詢報告。報告指出,面對今後日益信息化、國際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不斷變化的社會,教育要注重對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生存能力"的培養,即要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學習、獨立思考、判斷、行動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識,關心、同情他人的情感與品格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該報告強調,今後日本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必須使教育由注重灌輸知識向注重培養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轉變。因此,要從以下幾方面對現有的學校課程進行改革:1.精簡那些容易陷入死記硬背的內容,嚴格篩選基礎和基本的教育內容,削減課時;2.通過加強課程的彈性化,改善教學方法,創建有特色的學校,推進個性化教育;3.加強道德教育,培養豐富的人格,應重視志願服務,自然體驗等活動,並開展豐富多彩的健身體育運動;4.適應國際理解、信息、環境、志願服務等綜合學習和課題學習的需要,設定"綜合學習時間",各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動。
根據上述建議,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從1996年8月開始,就課程改革的方針、課程體系的構建、學科教育的內容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研討,並分別於1997年11月和1998年6月發表了關於教育課程標准改善的中間報告、最終審議報告。文部省根據這些報告,著手修訂課程標准,並於1998年11月頒布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拉開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序幕。此次課程改革集近十幾年來課程改革之大成,採取了一些重大的改革舉措。
(二)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
構建適合孩子成長的學校教育,是近年來日本教育界著力倡導的一種新的學校教育觀,也是貫穿於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教育課程審議會的報告指出,近年來日本青少年發展存在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問題,在道德和價值觀方面表現為,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中,學生社會性發展欠缺,社會規范意識低下、自立遲緩,因而欺負弱小、逃學、暴力等青少年行為問題時有發生,一直未得以解決。在身體健康方面表現為,肥胖兒增多,學生體力和視力下降等。盡管根據近年來國際評價協會的調查結果,日本學生的學力水平還保持了較高的水準,但不能否認在課程和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過度重視知識灌輸教育,缺乏適於不同孩子學習的課程,部分學生對現行的課程內容不能充分理解,單一的接受型學習,難以培養學生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問題的能力,和其他國家的學生相比,日本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等。而這些現象既與整個社會大環境相關,也與目前學校的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直接相關。
適合兒童生長和發展,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是學校教育面臨的兩大基本主題。也就是說,學校教育不僅要解決一系列自身存在的問題,以適合孩子的發展,也要面對一系列社會變化和問題,努力通過改革,充實和完善學校教育內容,以適應社會變化的需求。面對日本近年來出現的一系列新的發展和變化情況,教育課程審議會認為,當前日本學校教育要努力解決以下主要課題。
1.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社會中,面臨著日本出生率降低和進入老年社會的實際狀況,必須加強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意識和道德能力,培養青少年正確的倫理觀,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2.適應國際合作和使日本人能自立於國際社會的需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在提高學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基礎上,提高對不同民族、國家歷史和文化的尊重與理解。
3.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進展,展開多樣的信息和計算機教育,以幫助學生學會選擇信息、運用信息,加深對信息化社會的理解。
4.面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能源問題,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於環境問題理解和保護環境的意識、能力。
依據上述認識,教育課程審議會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基本任務作了進一步闡述指出,小學的基本任務是:使兒童具備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應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基礎,具有豐富的人格,在接觸自然、社會、人和文化等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個性,培養自立意識。在此基礎上,初中的基本任務是: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和中學教育的前期,初中教育要使學生能切實掌握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應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進一步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格,發現、發展自己個性和自立意識。
(三)課程改革的目標
為實現上述義務教育的目標,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確定了此次課程改革的目標。
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性和社會性,具有自立於國際社會的日本人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開展寬松的教育活動,切實加強基礎,充實發展個性的教育;使各個學校能夠發揮主動性、創出有特色的教育。
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解決現行課程和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過度的"應試教育"和競爭、評價標准單一、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等;
2.要使學生掌握人類永恆(貫穿於各個時代)的價值觀,培養其同情心、正義感、奉獻精神及對大自然和美的事物的熱愛等,掌握最基本和最基礎的內容;
3.為使學生靈活地適應社會變化,要使教育從以灌輸知識為主轉變為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獨立思考為主的教育,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其掌握學習方法,發展其個性,重視4.以學校五日制的實施(2002年開始)為契機,從終身學習的角度重構學校的教育內容,要使學校教育有助於學生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學習,並適合其終身學習和選擇的需要;
5.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基本能力和基礎內容的學習,要從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打基礎的原則出發,嚴格精選教學內容,轉變以知識的量來衡量學生學力的學力觀;
6.改善學習指導和評價方法;必須改變從前偏重知識灌輸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改進從知識的量上評價學生學業的評價方法,重視對學習過程、學生的優點、可能性和進步狀況的評價;
7.根據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改善課程管理,發揮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給予地方和學校更大的編制和實施課程的自主權。
日本人一直自視甚高

日本教育專家和歷史學家表示,在幾年前,將另一個亞洲國家視為教育或者說其他任何領域的學習榜樣,在日本都是聞所未聞的事。自19世紀中後期以來,日本的經濟發展水平在亞洲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很多日本人一直自視甚高,以日本是亞洲最發達國家而自豪,瞧不起亞洲其他國家。

但近年來,日本人的這種自信正在逐漸流失,日益擔心中國、印度等國的發展掩蓋日本的光彩,對日本能否在與鄰國的競爭中勝出缺乏信心。如今,日本政府竭盡全力試圖保持日本的技術領先優勢,與此同時,日本人也開始尊重亞洲鄰國。

東京索非亞大學亞洲文化學教授村井說:「日本對亞洲的態度在變化。」這種變化的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就是:日本人越來越熱衷於印度式教育。

印度近年來的迅速發展引起了日本對印度教育的關注。部分原因在於,印度在軟體開發、電子商務以及知識密集型產業領域取得不小成就,引起了不少日本人的嫉妒,因為日本在這些領域一直未能占據優勢。

對本國學校不放心

在很多日本人眼裡,印度是一個正在崛起的教育超級大國。不過,印式教育之所以能夠在日本流行,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眾多日本人對日本的學校不放心。

過去,日本學校培訓出來的學生經常在各項國際比賽中名列前茅。但去年年底「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公布的一項測試結果卻讓日本人大為吃驚:在數學能力方面,日本學生失去了2000年的第一名位置,跌至第10名,落後於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韓國;在科學方面,日本學生也丟掉了2000年的第二名位置,跌倒了第10名。

據報道,其實現在印度教育的優勢和日本以前的教育特點十分相似:即強調紀律與規范,要求學生們盡早開始學習,重視背誦和填鴨式教育,注重基礎教育。 (來源:廣州日報)

閱讀全文

與日本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