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中小學教師不良教育行為分析

中小學教師不良教育行為分析

發布時間:2021-01-28 13:16:52

⑴ 如何對學生品德不良行為進行矯正教育

要矯正學生品的不良的行為,教師要有正確的認識並充滿信心。教師要認識到,品德不良行為是妨礙學生健康成長的病害,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若不及時矯正,就會影響學生的成長,嚴重的還會葬送學生的前途;要認識到,青少年學生的可塑性,在不利條件下可以變壞,在有利條件下可以變好。不良行為只要還沒有定型,在認真、耐心、持久的教育下,是可以改好的;還要認識到,矯正教育要比塑造教育更艱巨、更困難,塑造好行為要靠長時期反復鞏固才能形成,矯正教育更不是一天、一個星期、一個月就能生效的,因此,要有打持久戰的思想准備;教師還要耐心地關心和幫助學生,使學生進一步得到改過自新的力量。
下面談談對品德不良行為進行矯正的具體做法:
1.要抓住徵兆,消除萌芽
學生的不良行為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起初總是有苗頭、有徵兆的。因此,教師要提高教育的意識,留心觀察,細心分析,及時發現苗頭,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比如,驕傲自大的學生,往往是第一次做了好事,或考試得了一百分時,受到了不適當的表揚、獎勵,而沒有進行謙虛謹慎的教育,學生顯得得意洋洋,自以為了不起。學生品德不良行為的產生往往有以下一些苗頭:不愛學習、厭煩做作業、成績突然下降、學習時走神、發呆;放學後不按時回家,喜歡上街游盪、逛商店;常跟同年級的差生來往;備有小刀、匕首等凶器,幫助朋友打架,傳遞情書;帶回來路不明的東西;與異性有單獨的不正常的交往;避開大人看書,這些往往是黃色小說或手抄本;愛穿奇裝異服,剪怪發型,衣服口袋有煙盒或過濾嘴煙頭;常常帶撲克牌在身上,言行、性格突變;對信件、電話、老師的來訪,或大人的談話特別敏感等等。教師若能對以上苗頭明察秋毫,給與高度重視並積極進行教育引導,就可以防止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的產生。
2.要消除學生的疑懼心理與對立情緒,是學生確信教師指導的重要性
由於對學生不良行為的指責、批評、懲罰多於贊揚和鼓勵,所以學生往往比較心虛、敏感、有戒心和敵意,通常以沉默、迴避、粗暴無禮的態度來對待教師的教育。這樣教師的教誨在現實身上就很難生效。
為了消除學生的疑懼心理和對立情緒,教師必須動之以情,多方面地關心他們,用愛去溫暖學生的心。學生生病了要給予關心;道德無知要給予醫治;缺乏毅力要給予幫助;不會學習要給予輔導;微小長處要給予肯定,稍有進步要給予表揚;遭受打擊要給予保護;遭到失敗要給予安慰;進步中出現了反復要給予理解;遇到痛苦、不順心時要給予同情;交給任務要給予信任。只有多方面關心學生,幫助學生,耐心細致地開導他們,學生是願意改正自己的錯誤的。用愛去感化學生,是轉變學生的靈丹妙葯。
3.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積極因素,堅持正面教育
品德不良學生的頭腦里,並非都是消極的東西,也有積極的一面,也有閃光點。他們仍然嚮往美好的未來,喜歡得到表揚、贊許。因此,教師應敏銳地觀察到孩子的積極行為,指出其閃光點。如有的學生不愛學習卻愛勞動,有的學生違反紀律卻很守信用,有的學生經常打架卻能幫助別人。經過教育後,學生開始主動完成作業了,上課開始遵守紀律了,學習上取得進步了。這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加以表揚,鼓勵、激發學生積極向上。
對學生的正面教育,主要是提高道德認識、明辨是非與善惡的能力,幫助學生劃清尊敬老師與拍馬屁的界限,劃清勇敢與冒險、禮貌與虛偽、正義與非正義、遵紀與違法的界限。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不斷地比較、區分和識別各種是非、善惡現象,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
進行榜樣教育,是正面教育的有效措施,是適合學生模仿心理需要的。教師可選擇形象鮮明、特點突出、事跡生動、便於模仿的人和事,特別是後進變先進的人和事,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這更能引起他們內心的震動,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4.要正確對待反復,逐步提高要求
學生的不良品德行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放盪的生活經歷,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行為習慣。因此,在轉變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反復,這是難免的。要知道,學生的進步不可能是直接上升的,而往往是迂迴曲折、螺旋式上升的。比如有的學生經常打架斗毆,經過老師家長的多次教育,認識了打架的危害後,有兩個月沒有打架的行為,而後又出現過一次打架,這是在勸架過程中出現的,雖然是打了,但性質與以前的不同。所以教師要特別謹慎,決不能氣餒或放棄教育,應該抓反復,找出反復的原因,在反復中前進,要在反復中尋找積極因素,堅持不懈地工作。
5.鍛煉學生同誘因斗爭的意志力,鞏固新的行為習慣
學生品德不良的行為總是由某些不良誘因引起的。在矯正教育的初期,暫時控制或切斷學生與外界不良誘因(如同夥的哥兒們、迷戀的對象、犯錯誤的場所、作案工具等)的聯系時有必要的。但避開誘因畢竟是一種消極的辦法,因為學生很難再新誘因下不犯錯誤。根本的辦法是增強學生在各種環境下抵抗誘因的能力,通過學生自身的道德努力來矯正不良品德行為。因此,教師必須培養學生抗拒誘惑的意志力,在幫助學生進步的過程中,要不斷地通過考驗,使學生受到實際的鍛煉。如讓紀律不好的學生擔任紀律委員,讓責任心不強的學生擔任課代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告別了昨天,開始了今天,壞習慣得到了抑制和進一步的削弱,良好的行為得到加強,新的行為習慣得到鞏固。
此外,在矯正教育中,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啟發自覺,提高學生的自尊心、榮譽感,要善於抓住時機,講究教育方法,區別情況,對症下葯。只要教師熱情地關懷他們,嚴格地要求他們,摸清他們的心理特點,因人而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是能使他們中的大多數按黨的教育方針的要求健康成長的。

中小學教師怎樣搞教科研_

小學教師怎樣搞教科研?(一)走出教科研的誤區1.經驗總結型研究。不少教師的研究僅停留在純粹的經驗總結,缺乏理論的概括和提升,可以說這種教科研尚處於低水平的重復狀態。2.急功近利型研究。一些中小學校為了外在的名聲和爭奪生源,一些教師為了自己的職稱和評獎晉級或純粹的沽名釣譽,著眼於論文的發表,極力尋求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幫助和支持。這種教科研成果對於教育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並不大。更有甚者,有的學校不是注重實際研究,而是願意支付大量的費用用以獲得某些科研機構或高校的「實驗學校」授牌;有的教師不是踏踏實實地做學問,反思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而是千方百計地託人情、拉關系發表文章。3.形式主義的研究。某些中小學校或教師的研究課題往往追求它的「級別」,動輒就是國家級課題,其實可以說是花錢買來的子課題,甚至還不是真正國家級的課題。他們不是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不是以解決教育教學實踐所遇到的問題為出發點。 這種不從學校實際出發,不以教師教育教學實際問題著眼點而確立的研究課題,其研究難免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二)要豐富思想、開闊視野。「機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樣追求的人」(法國細菌學家尼科爾)。「機會總是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對頭腦一片「空白」的人來講,問題總是與他擦肩而過。就教師個體看,認識社會,觀察問題有時我們要用肉眼,有時要用顯微鏡,恐怕更多的時候要登高望遠,也就是,這樣觀察問題、研究問題才能高屋建瓴,才能勢如破竹,深入本質,一針見血,入木三分,更全面、更深刻、更辨證。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提出,受過教育的人和沒有受教育的人最大的區別是,前者比後者思想、視野更開闊。有不少專家認為,一流的教師就是有自己思想的教師。我們中小學的一些學科帶頭人勤勤懇懇,成果累累,但他的學術境界,研究水平與名師、大師還相差很遠,什麼原因呢?主要原因是視野不開闊,自己沒有思想。只有有思想、視野、有智慧的人,他才能從一塊石頭中看到風景,從一粒沙子中發現靈魂。因此搞教科研應要跳出教育教學看教育教學,不斷地學習,豐富自己的理論素養,開闊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思想。學習些什麼呢?主要是現代教育理論。 從學校角度看,要建立健全教科研製度,積極創建學習型、研究型學校,使教科研成為學校的一種制度文化。(三)要講究方法1.質疑法。指對已有的結論、常規、習慣方式等的合理性作出否定或部分否定的判斷。懷疑常常與發問相伴隨。小疑則小問。大疑則大問。但懷疑不是胡亂猜疑,必須有理有據,一是事實與經驗,二是邏輯。如在我國《教育學》著作中,通常無條件地認為,「學校教育對學生發展起主導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在青少年品德發展過程中,家庭背景、社會風氣的作用很大,有時學校教育顯得十分蒼白無力,常出現「5+2=0甚至小於0」的現象,學校教育遠未起到所謂的「主導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對「學校教育對人的發展起主導作用」提出一系列疑問?第一,學校教育究竟能否對人的發展起主導作用?第二,這種主導作用是有條件的還是無條件的?第三,是在一切方面起主導作用還是在某些方面起主導作用?第四,是在人的發展任何階段起主導作用,還是在某個階段起主導作用?等等。2.易向法。即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去重新審視某一個問題。人們往往會有心理定勢或習慣定勢。比如說,人的思維定勢,稱物體的重量只能用秤,一碰到大象,一般的秤就稱不了,而曹沖就善於打破一般的思維定勢,終於解決了問題。關於品德教育,一般都強調「從娃娃抓起」,但有的老師變換角度認為,品德教育「應從大人抓起」。理由是:如果大人「東倒西歪」你有怎麼指望他不對小孩產生負面影響,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就是這個道理。3.類比法(遷移法)。即將教育現象與其他領域的現象類比,著眼於找出彼此的相同、相似之處,然後借用其他領域的相關科學理論,遷移到教育中來,找出教育領域自身的課題來。類比的例子很多,仿生學就是類比法的很好運用。如來特兄弟從鳥的類比發明了飛機。就教育方面而言也很多,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將教育現象與自然現象作類比,他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成長要遵循自然規律,教育是模仿自然的藝術,所以教育要遵循自然規律。有人把教育看作有機體,移植病理學原理,開展「教育病理學」的研究,《教學病理學》、《教學診斷學》應引而生。有人把教師教育看作是實踐性很強的科學,移植法理學原理,開展「案例教學」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總之,教育科研發現課題的方法很多,這里例舉三種,只能是掛一漏萬,遠不能涵蓋全部,而且「方法」這東西,實在有些微妙,常常「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它更多的靠我們在研究實踐中自己摸索、體會。做得多了,慢慢地可以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四)如何選題1.選題:新穎性、科學性、價值性和可行性,即標新立異,自圓其說(1)新穎性就要求把握教科研信息。(2)科學性要求把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宏觀背景。(3)可行性要求把握主客觀條件信息1、選題不能過大2、課題名稱表述要准確、清楚表述不準確、清楚的例子:「小學生有效合作學習的研究」,這一課題名稱包含兩種理解:一是研究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即什麼樣的合作學習是有效學習;二是研究小學生應如何開展合作學習,其實從課題組的實施方案看,是想通過教學來促進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因此改為「小學生合作學習教學策略的研究」則比較妥帖。另外有的教師喜歡採用「手段+目的」的句式。如,「優化教師教學行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研究」,使人弄不清楚到底是研究教師教學行為,還是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兩者都研究,那麼其切入口何在?其重心又何在?指向十分不明確。有的教師喜歡用「模式」一詞,在課題評審時特別多見。如,「小學課堂教學創新模式的研究」、「中學政治自主學習模式研究」,等等。我認為模式宜慎提,理由有四:一是模式要有先進的理念、理論作支撐;二是模式要有可操作性;三是模式要經過實踐的驗證才成立;四是模式往往具有刻板化的特徵,模式與創新本身就矛盾。有論者抨擊傳統教育教學就是模式化的教育教學,有稜有角、有個性的學生經過教育鑄成統一的模子。因此用模式倒不如用範式、範例等較實在。(五)怎樣寫申報書和實施方案1、申報書的填寫,必須按照申報書的表格的要求逐次填寫,不能遺漏,不能錯項,所要求的各種代碼必須標明。2、研究方案的撰寫一般包括以下內容:①課題研究題目;②課題研究的背景、價值和意義;③課題的概述包括課題內涵的界定;④課題的研究目標包括總目標和具體目標;⑤課題的研究假設和要解答的特殊問題,國內外有關該問題的研究成果、觀點、結論;⑥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⑦課題研究的計劃、進程、方法工具、取樣設計方案等;⑧具體的搜集資料過程;⑨結果的分析方法;⑩預期成果;研究人員和設備條件;⑾研究的期限;⑿研究的經費及研究中的其他事項。下面作一一講述:一、課題的明確表述課題的名稱必須明確表述所要研究的問題。目前中小學教育科研中,在課題名稱的表述方面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課題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明確。第二,課題名稱外延太大,研究對象的表述含混不清。第三,課題名稱表述中研究的范圍不清楚。有的學者建議,研究者在課題名稱中盡可能表明三點:研究對象,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如「初一代數自學輔導教學的實驗研究」,研究的對象是初一學生,研究的問題是初一代數數學的自學輔導程序教學法,研究的方法是實驗法。二闡述研究的目的、意義的背景(一)研究目的、意義的論述首先要闡述課題研究的背景,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搞這項研究的。因為任何課題研究不是憑空來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闡述此項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即為什麼要研究,研究的價值是什麼,解決什麼問題。例如「鄉鎮中心小學『鄉本教研』範式的研究。(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以及本課題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闡述這部分內容,要認真、仔細地查閱與本課題有關的文獻資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對本課題或有關問題做過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指導思想、研究范圍、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為自己的研究起點,並從中發現以往研究的不足。確認自己的創意,從而確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這樣,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課題研究的價值、意義,也可以使自己開闊眼界,受到啟發,拓展思路。三、研究范圍和內容(一)研究范圍的限定任何教育科研課題,都應該有一定的研究范圍。否則,研究就無法進行。1.對研究對象的界定對研究對象進行界定,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對研究對象總體范圍進行界定,其二是對一些研究對象的模糊概念進行界定。這既關繫到研究對象如何選取,也關繫到研究成果的適用范圍。(1)對研究對象總體的范圍進行界定如果研究對象的總體不同,那麼每一個研究課題所得到的結論就很可能不同。例如研究中小學教育青年教師的素質,以經濟發達地區中小學青年教師為研究對象總體和以欠發達地區中小學青年教師為研究對象總體所得到的結論就可能會不一樣。因此,對研究對象總體的范圍進行界定就非常重要。(2)對一些研究對象的模糊概念進行界定有不少課題中研究對象的概念模糊,外延不確定,如「厭學生」、「差生」、青年教師「、」品德不良學生「等等。這都沒有一個統一和明確的定義。因此,必須給予界定,以確定研究對象總體的范圍,正確選取研究對象的樣本。一般來說,對這些模糊概念下定義,應盡可能使用有參考依據的、比較權威的、被大多數人所認可的說法。2.對一些關鍵概念的界定對研究課題中的一些關鍵概念必須下比較明確的定義。這一方面可以使該課題研究在確定的范圍內開展,使課題思路明確清晰,具有科學性;另一方面也便於別人按照研究者規定的范圍來理解研究結果和評價該研究的合理性。因為在教育科學的研究和實踐中,許多概念說法不一,觀點各異,所以不下明確定義就無法顯示研究目標。例如:「化學教學中課堂實驗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這一課題研究,對「思維能力」要給以明確定義,對「課堂實驗」也要有一個限定:是指教師演示實驗還是指學生動手實驗。對一些關鍵概念給以界定,也稱為「給變數下抽象定義」,即對變數的內涵作出明確說明。在中小學的實際研究中,通常用確定變數的結構指標的方式來給變數下抽象定義,即分析一個變數的內容性質、范圍角度結構,也就是說從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對變數進行研究。如研究學生的學習態度,可從學生的學習價值觀、對學習的情感、學習的行為意向入手。研究學生的生活態度,可從學生的生活目標、學習態度、勞動態度、消費態度、娛樂態度五個方面進行研究。要使課題研究具備可操作性,還要通過給變數下操作定義,確定其操作指標。如學生學習態度中的學習行為意向,其操作指標是:學生到校率、遲到和早退的次數與時數、上課時認真聽講的情況、完成作業的認真程度等。給關鍵概念下定義,包括對所有關鍵概念下定義。如「在培訓工作中提高中小學校長政治素質的研究」中,不僅要對「政治素質」這一概念下定義(即政治理論素質、思想品德素質、工作作風素質),還要指出「政治素質提高」的研究范圍,即只涉及培訓工作中校長政治素質的提高。給變數下抽象定義,確定其結構指標,可以參照有關辭典、教育理論書籍、教育大綱、教材等對變數概念的科學定義,或參照國家教委骯臟關上級領導對教育問題的方針、政策、法規、守則、職責要求等。這就要求研究者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基礎,在研究之前要進行學習,要查閱資料,要對所研究的問題有個基本的了理。 (二)研究的內容 研究范圍限定以後,就要著手考慮具體的研究內容。研究課題要通過研究內容來體現。一項科研課題,如果提不出具體的研究內容,就無從研究。研究內容的多少與課題的大小有直接關系。如果研究課題很大,那麼研究的內容必定很多;如果研究課題較小,那麼研究的內容也就比較少。研究內容必須准確體現研究課題。目前,中小學教育科研在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第一,只有課題而無具體研究內容。第二,研究內容與課題不吻合。第三,課題很大而研究內容卻很少。 有了具體的研究內容,就可以依據研究內容設計更為具體的研究方案。如「班主任德育素質對中學生思想品德影響的研究」這個課題,屬因果研究的范疇,在考慮具體研究內容時至少要包括三個部分,即第一,研究並提出「班主任德育素質」的基本內容。第二,對選為被子試的班主任進行「德育素質評價」,分析當前班主任德育素質的基本情況。第三,研究、分析中學生思想品德狀況與班主任的德育素質的關系。這樣,才能得出研究成果。比較簡單的研究課題也要考慮具體的研究內容。如「某職業高中招收自費生的可行性研究」這一課題的研究內容是:第一,分析幾年來自費生的報名情況從招生角度研究招收自費生的可行性。第二,對幾年來自費生與公費生的教育質量進行比較,從培養角度研究招收自費生的可行性。第三,對幾年來自費生畢業後的就業情況進行分析,從分配角度研究招收自費生的可行性。第四,如有需要,對有關職業高中辦學模式與收費政策進行可行性的相關研究。四、研究方法任何科學研究除了要應用哲學方法和一般科學方法之外,都還要有具體的研究方法、技術手段。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每一項題目一定要有相對應的教育科研方法。例如,對中小學青年教師的素質現狀進行研究,必然離不開調查法;研究如何對青年教師進行培養,一般總要用到經驗總結法;探討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是否優於原有的教學方法,則宜採用實驗法。在中小學教育科研中,僅用單一的方法進行研究不大容易得出科學研究結果。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優點局限性,採用單一的方法,往往只能獲取部分信息,而遺漏許多其它有用的信息,難以做出全面准確的結論。因此提倡使用綜合的方法,或幾種方法並用,或以一種方法為主,其它方法為輔。例如,我們進行教學實驗研究時,當然主要採用實驗法,但也要使用測量法對實驗效果進行比較(如進行測量),也可以用調查法對實驗效果進行比較(如了解學生的反映)。再如進行某項調查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以得到大量數據,但也要輔之以訪談調查,以使結論更加可靠,材料更加豐富。「研究方法」這部分,主要反映一項課題的研究要「做些什麼」和「怎樣做」。除了要敘述清楚使用什麼方法進行研究之外,還要盡可能寫得細致一些。如用調查法,可寫明調查方式是問卷還是訪談。如果用問卷調查,最好能將設計好的問卷附上。如果是訪談調查,盡可能附上訪談提綱。若採用實驗法,最好將實驗方案附上。若採用經驗總結法,可以把預計總結經驗的內容項目、實踐方案及用何方式積累材料、預計積累哪些資料寫出。當前在中小學教育科研方法中,存在著幾個問題:第一,大多數使用的僅僅是工作經驗總結。第二,對調查法的重視很不夠。第三,在實驗法的使用上有濫用的情況,不了解實驗法的科學涵義和特殊要求,隨便在研究中冠以「實驗」二字。第四,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有的雖然用了定量分析,但由於對統計方法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分析方法不當,所得結論不科學。這些問題在今後的科研工作中是必須解決的。 五、研究對象在研究計劃中,還需要充分考慮課題對被試代表性和典型性提出的要求,選定具體研究的被試,以保證研究結果可以說明一個地區、某一類情景或某一對象的一般規律性,以使研究的結果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確定研究對象的方式方法有總體研究和抽樣研究。如果是總體研究,對總體范圍要有具體說明;如果是抽樣研究,則要說明抽樣方法和樣本容量。這部分內容可寫在研究計劃中,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寫在研究方案中。六、研究程序設計研究程序,就是設計研究實施步驟、時間規劃。研究的每一步驟、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和要求,每個階段需要的工作時間,不僅要胸中有數,還要落實到書面計劃中。這樣,研究者可以嚴格按步驟和時間要求進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檢查計劃的完成情況,從而保證課題研究按時保質完成。課題研究的管理者也可依據此研究程序對課題研究進行檢查、督促與管理。七、成果形式在研究計劃中,還要設計好研究成果的形式,即最後的研究結論、研究成果用什麼形式來表現。研究報告和論文是教育科研成果最主要的兩種表現形式,還可以將研究成果寫成專著、教材、手冊等。在研究計劃中設計出成果形式,從研究者角度來說,可以明確將來用什麼表現研究成果,從開始就可以著手向這方面努力,積累材料,構思框架,進行分工,以利於研究成果的順利問世。從課題研究的管理者角度來說,可以據此進行檢查驗收。八、研究組成員在研究計劃中,將課題研究組負責人、成員名單及分工情況寫出,目的是為了增強課題研究組成員的責任感,以利於計劃的落實。九、經費預算及設備條件的需要 三、致中小學教師七句話 1、當教師,搞教學必須搞教科研,教師專業發展的生命在於教科研。 2、搞教科研必須突出特色,特色是教科研的生命。 3.抓特色必須重創新,創新是教科研的靈魂。 4.創新必須遵循科學規律,它是研究者共同遵循的工作方式、方法。 5.科學的方式方法必須以科學觀為指導,它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上的懷疑、是批判精神和思想的自由。 6.教科研是教師充滿思想的行動。 7.牢記三句話。「You hear,you forget(聽來的忘得快) , You see, you remember(看來的記得住), You do,you understand(作過的才會)」!這是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的「三句名言」! 四、體會王國維的讀書「三境界」(《人間詞話》)來概括教科研的體會,「三個時期」 (成熟自由期)

⑶ 民辦學校教師可持續性發展研究之如何解決教師的不良心態

民辦中小學教師隊伍中普遍存在著諸如失落感、浮躁感、壓抑感、憂慮感和漂泊感等不良心態,嚴重影響著民辦學校教師隊伍的穩定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教師不良心態的存在,嚴重影響著教師隊伍的穩定,影響著學校凝聚力的形成,最終影響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學校管理者應從「人本主義」的管理思想出發,調整內部管理,消除教師不良心態。
1.尊重教師,確立教師主體地位——激其情
教師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主體,沒有教師的艱辛勞動和傾情奉獻,就沒有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基本保證。因此,尊重教師,確立教師在學校工作中的主體地位,激發教師熱愛學校、熱愛學生的情感,調動教師教書育人的內在動力是學校管理的首要目標。
(1)了解教師勞動特點,關注教師精神需求
教師的職業是一種應具有相當自主權的專業性職業,教師的勞動是充滿個性的集體勞動,是以自主權為前提的創造性勞動,教師群體從總體上來看是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知識,較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並以自我實現為主導價值取向的人群,教師需要的最鮮明特點是強烈的精神需要與必要的物質需要的緊密結合和高度統一。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他們有物質上的需求,他們希望得到與他們自身勞動價值相匹配的經濟待遇,但他們的物質需求中包含有豐富的精神內容,比如,他們需要有寬敞的住房,是為了自己有一個安靜的學習空間和工作環境;他們需要有先進的實驗儀器和自動化的辦公設備,是為自己在創造精神財富的實踐活動中,能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智慧,並及時獲得學習和工作所需要的新信息;他們需要較高的物質待遇,但他們更需要得到尊重。他們從事的是創造性的精神勞動,他們在創造精神財富中的主體精神和自主意識應該得到充分的認同和尊重。盡管他們來到了民辦學校,但他們作為教師的身份沒有變,他們從事創造性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沒有變,因此,不能把教師當作「打工仔」看待,也不能不顧教育自身的規律而對教師的工作提出種種急功近利的苛求。廣東博文學校的管理者首先從根本上改變對待教師的態度,對教師廣施情感,時時處處表現出對教師的關心、愛心、熱心和誠心,與教師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和信任;學校建立健全了學校工會和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讓教師參與學校的管理,強化教師當家作主的意識,淡化「打工仔」的觀念;學校領導和校董會非常關心教師的業餘生活,為教師提供方便周到的生活服務,組織教師開展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各種活動,如在後勤工作中廣泛開展了「四服務」活動,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為教師服務」,此舉受到了廣大教師的歡迎。
(2)營造尊師愛生氛圍,創建和諧人際環境
在強調教師要熱愛學生的同時,也要教育和引導學生及其家長尊重教師,尊重教師的人格,尊重教師的勞動。不要簡單地把師生關系看成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更不能把正在成長中還需要教師教育和引導的學生看成是教師的「上帝」。要在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充分尊重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尊重教師在教育學生過程中的話語權和管理權,保證教師合理正當地行使對教育偶發事件的處置權,包括對違紀學生實行必要而恰當的強制教育措施的權力。學校管理者應致力於和諧人際空間的營造,在校園內提倡以「愛」為主導,人與人之間互敬互助,相互學習,彼此體諒,使全體員工心情舒暢、精神飽滿地投入工作。廣東博文學校在師生中深入開展「愛生敬業」和「尊師愛校」活動,每逢教師節,必然會在校園內掀起「我愛我師」的熱潮。在學校制定的校規中還特別作出了「不準頂撞教師」的規定。同時,採取多種措施加深教師與學校之間的感情,形成了和諧融洽、積極向上的氛圍,從而增強了學校的凝聚力。
2.關心教師,完善教師利益保障體系——定其心
影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是師資水平,但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不一定保證學校教育有較高的社會效益。如果教師「身在曹營心在漢」,不安於職守,工作三心二意,出工不出力,學校教育質量必定下降。穩定教師隊伍,必須解除教師的後顧之憂,讓教師安心,才能更充分地調動教師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爭取政府指導和支持,解決教師人事關系歸屬問題
學校管理者要認真學習和領會國家出台的關於發展民辦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法規,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依法治教的意識。依照國家有關政策和法律,加強與政府主管部門的溝通與聯系,積極爭取教育主管部門和政府人事部門對教師管理的指導與支持,爭取他們參與到學校對教師的任用和管理中來,如把學校教師的引進和任用納入到地方人才規劃,與當地的公辦教師同等對待,幫助解決教師的人事關系歸屬、檔案管理、職稱晉升等問題等。廣東博文學校在這方面就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凡經過嚴格考核正式調入的骨幹教師和按有關規定引進的應屆大學畢業生,人事關系納入教育局人事部門統一管理,在評優、教師資格認定、職稱評定、檔案工資晉升、業務進修等方面享受當地公辦教師同等待遇。
(2)依法完善教師利益保障機制,解除教師後顧之憂
學校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規范教師聘任程序,依法簽訂和履行聘任合同,依法保障教師穩定的工作待遇,按規定為教師辦理各種社會保險。為了解除教師的後顧之憂,廣東博文學校請教育局出面公證,向教師作出了「保證教師在本校退休後享受不低於同等公辦學校退休教師的待遇」的承諾。同時,他們還通過改革校內人事制度和工資分配製度,使優秀教師的待遇不斷得到提高,大大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學校還通過工會和教職工代表大會,在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培養教師,搭建教師職業發展平台——增其智
民辦學校在任用教師的同時,還要用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關注教師的職業發展,要不斷創造條件提升教師的師德,開發教師的師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打造一支德良技精的教師隊伍。
(1)加強師德建設,引導教師保持人民教師本色
民辦學校辦學時間短,教師來自五湖四海,當然會帶來各地的好經驗,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由於各地要求與習慣不一,教育方法、教育水平不一而帶來的種種問題。另外,由於環境變了,教師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教育思想上的偏差。因此,從民辦學校實際出發,加強師德教育,仍然是民辦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民辦學校師德教育的重點應該放在教育教師堅持社會主義的教育信念,堅持人民教師的職業操守,保持人民教師本色方面。要強化教師在民辦學校工作的職業自豪感和職業情感,要讓他們認識到無論走到哪裡,都是光榮的人民教師,都在為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做貢獻,來到民辦學校責任更重大,使命更神聖。民辦學校要用正確的辦學理念凝聚和引導教師形成共同的教育價值觀。如廣東博文學校明確提出的「對每一位家長負責,讓每一位學生健康成長」的辦學理念,已經成為教師規范自己教育行為的行動綱領,教師在實踐這一辦學理念的過程中,職業道德修養自然得到了提升。要幫助教師在新的環境下正確處理好自己與工作、與學生、學生家長的關系,處理好與同事、與領導、與學校的關系。通過多種形式的師德教育活動幫助教師找回曾經迷失的自我,重樹自信,再度揚起教育理想的風帆。
(2)加強師能建設,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師能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所必備的知識和才能,它直接影響著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同時,教師的職業成長感和成就感也直接來自於自身師能的提高。民辦學校的管理者要通過加強教育教學常規管理,通過扎扎實實的日常校本教研活動,特別要借新課程改革的契機,鼓勵教師大膽開展教育科學實驗,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學校還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教師更多地參加對外學術交流和學習活動,鼓勵教師不斷進行業務進修,自覺更新專業知識,努力使自己成為學者型、研究型和專家型的教師。廣東博文學校的「名師工程」促進了一大批優秀教師的迅速成長。
4.激勵教師,建立支持教師工作的動力機制——引其進
學校管理中激勵手段的選用,實質上就是為教師提供動力支持。人的工作動力哪裡來?現代人本主義管理心理學認為人的工作動力源於其自身需求的滿足,需要是行為的原動力。因此了解和研究教師需要的特點,並採取相應措施予以滿足,重建激勵機制,為教師提供做好教書育人工作的不竭動力,是引導教師追求上進,不斷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徑。
(1)物質激勵為基礎,不斷提高優秀教師的經濟待遇
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獎懲與實績掛鉤,即實行多勞多得,優勞優酬,使優秀教師的待遇不斷得到提高。教師的工作實績應該包括教師的工作數量和教育教學質量兩個方面,而教育教學的質量又包括教育科研的成果質量和學生學業質量兩個方面。因此要對教師工作的實際貢獻進行全面評估,而不能僅僅以某一方面,特別不能僅僅以學生的考試分數來對教師進行評估,確定獎懲。另外,對教師工作實績的要求也不能太高,要實事求是地依法界定教師的有限工作職責,依法提出教師應達到的工作目標。在實施績效管理的操作中,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制定全面、合理的評價方案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學校順利進行教師工作績效考評的基礎。廣東省中小學教師評價模式和功能的一項調查表明:構建學校教師評價模式應注意三個問題,一是評價指標必須全面、合理。二是定性、定量要做到最佳結合,整體定性和整體定量的評價方法都是不可取的。三是不能只注意到評價的獎懲功能的發揮。充分發揮評價的提高功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獎懲功能更重要,意義更大。筆者所在的學校幾年來採用質、量統籌的辦法對教師的工作成績進行較全面的評估,就是對上述幾方面的因素進行加權平衡,計算出教師對學校工作實際的貢獻率,並據此對教師進行獎勵,受到了教師們的普遍認同,起到了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增強教師工作責任感的作用。
(2)精神獎勵為主導,引導教師奮發進取
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精神需要處於其需要結構的最高層,是教師區別於其他社會角色的基本特徵。教師對精神享受、價值實現的追求勝過物質利益的追求,他們的精神需要不僅與物質需要始終相伴,而且一旦物質需要稍稍得到滿足,精神的需要就會立刻突出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教師一邊領取剛剛增加的薪水,一邊又表現出對環境的新需求的原因所在。正如赫茨伯格所言,薪水屬於保健因素,只能暫時消除不滿,卻永遠也不能令人真正滿足,持久的動力只能是精神的激勵。學校管理者要善於吸引廣大教師參與到學校發展規劃和經營戰略的制定中來,用學校發展的目標來統領教師個人成長的目標,形成教師的認同感,激發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深化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使教育教學工作對教師來說更具豐富性和挑戰性,提高教育教學工作自身的魅力,激發教師的成就感和成功感;要規劃好學校的人才戰略,創造條件促使教師成名成才,在崗位上建功立業,並建立健全學校內部人才升職晉級的動態機制,激發教師的自我成長感和生命價值感。所有這些構成學校管理中的激勵因素,為教師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當然,精神的動力仍然離不開物質的載體,但它與物質動力比起來卻起著主導的作用。
(3)信息動力為補充,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信息動力實質上是精神動力的一種補充。作為注重自我實現的教師群體,他們對信息有一種特別的需要,而這種需要又與他們的精神需要緊密相聯。教師為了自己成長的需要,為了自己永不落伍的需要,為了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的需要,他們對新的、大量的信息有一種強烈的渴求。學校管理者要為教師有計劃地提供進修學習、校際交流、考察學習、人際交往、參觀旅遊等各種接收信息的機會,為教師的知識更新,素質提高和業務成長創造和提供條件,在激發教師緊迫感的同時,通過信息的支持消除教師對激烈競爭的不適感和恐懼感。這樣教師就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自信投入工作,擁護和支持學校的各項改革。

⑷ 如何應對青少年不良行為

小博士論壇: 青少年缺乏正確的道德認識,個人私慾膨脹;自我評價過高,容易自負。他們中有的因異常的情感而混淆是非,感情沖動,對集體和教師產生對立情緒,進而報復;有的意志薄弱,缺乏自覺性和自製力,錯誤地參與不良行為;有的為了平息由憤怒造成的內心緊張,採取發泄方式,與特定對象產生對抗、報復、遷怒等行為。 要矯正學生不良行為,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1.堅持正面教育,營造良好的學校環境。使學生在校園中具有一定的安全感,對校方持信任態度,一旦發生問題能及時的向校方求助。避免學生一時沖動,憑武力解決問題。 2.加強對學生不良行為的調查研究,找准原因。針對具體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教育、及時解決,對問題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3.教育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矯正學生不良行為的教育技能技巧。絕對禁止對學生的諷刺、挖苦甚至打罵。 4.依據其個性心理特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對需求不滿足型攻擊行為的學生進行教育,要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合理要求,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剋制能力。對實施報復型攻擊行為的學生進行教育,應在肯定他人行為不正確的前提下再對攻擊行為者進行教育;若遇到暫時搞不清誰是先攻擊者的情況,就需要「冷卻」一段時間,通過時間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另尋教育時機。 5.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攻擊行為產生的內部動因(如受挫折引起憤怒),心理活動狀態(情緒易激動),行為方式(對抗、報復、遷怒等),自我評價(往往過高),個性特點(性格外鄉,倔強、急躁),問題性質(屬於情緒還是性格問題),以便從根本上矯正其不良行為。 6.學校應建立家長聯系制度,克服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現象,形成共同教育網路。摘自《兒童健康紅寶書-青春期篇》,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年,王新良主編

⑸ 對品德不良的小學生教育方法有哪些

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產生的原因及教育措施
分析中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產生的原因,探究糾正不良品德的措施,實現幫助、引導、教育學生健康發展的德育目的。 [關鍵詞] 不良品德 原因 簡析 措施 對中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的產生很多老師都進行過大量的分析和研究,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在此,我也在自己從事的這幾年教育工作中不斷探究和借鑒的基礎上,就此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便於與同行磋商。
一、什麼是品德不良行為
1.品德不良行為的含義與類型
學生的不良品德行為是指學生個體或群體由錯誤道德意識支配的、嚴重違反道德規范、損害他人或集體利益的行為。它具有一貫性、嚴重性、有意性、傾向性等特點。
品德不良的學生可以分為一下四種類型:頑固型、隨流型、懺悔型、沖動型。
二、學生品德不良的成因簡析
(1)微觀社會環境中的消極影響
①家庭的不良影響
a.家庭結構不良因素的消極影響,包括家庭自然結構的破壞;家庭關系結構的破壞;家庭意識的不良和家長的不良性格等方面。
b.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消極影響。如父母教育不力,缺乏科學的教育管理方法
②學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響

a.某些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傾向」嚴重,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 b.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互不溝通,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 c.有少數教師本身缺乏師德,或者品德不良,給學生帶來了直接的不良影響。 d.有些學校破牆開店,教師經商,嚴重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破壞了學校里的學習氣氛,對學生的品德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 e.學校的各種壓力,常會引起學生過度的焦慮與挫折,從而產生不良行為。 f.有些教師對學生或家長的要求過高、過嚴、過急,而忽視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忽視他們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嚴,無節制地加大他們的精神壓力,以至造成他們的對抗心理而產生不良行為。 ③社會環境中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 a.社會上各種錯誤的思想、不良風氣、社會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響; b.社會上具有各種惡習的人的影響,尤其是壞人的教唆; c.學生群體亞文化與小夥伴的不良影響等。(2)學生不良行為的主觀原因①中學生的一般心理特點 a.他們正處在迅速社會化階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b.他們自我意識能力差,因而抗腐蝕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條件的誘惑和熏染; c.他們既有獨立自主的強烈願望,又樂意成群結隊; d.他們重感情、易激動。②不良行為者的主觀原因
a.錯誤的道德觀念,被強烈的個人慾望所驅使。很多學生的不良行為是由於道德上的無知,分不清什麼是善與惡,什麼是美與丑,頭腦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指導所致。 b.異常的情緒表現。經常遭受挫折,導致學生以不良行為對付焦慮。他們對社會上的一切逐漸形成了一種冷漠懷疑和焦慮不安的心理,對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他們常以反抗、搗亂、抵觸等行為來對付心中的失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品德。 c.明顯的意志薄弱,道德觀念不能戰勝不合理的個人需要。有的學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當道德觀念與個人慾望發生矛盾時,不能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念去戰勝強烈的個人慾望,也會產生不道德行為。 d.不良行為習慣的作用。不良行為習慣是不合道德要求的行為方式在多次僥幸得逞的情況下形成的。它常常使學生不知不覺的採取類似行為,這種壞習慣的維持所產生的愉快情緒體驗又加強了類似的行為習慣。 三、學生不良品德的教育措施 品德不良學生雖然犯有道德過錯,但並不是不可糾正的,應該看到青少年的思想還不定型,可塑性很大,在有害的影響下可變壞,在有利的條件下可變好,我們要採取符合其心理活動規律及心理特點的教育措施,滿懷熱情地去關懷和引導他們。 實踐證明,品德不良學生的行為是完全可以得到糾正或改變的。針對學生的問題,我認為矯正學生品德不良行為的措施有: (一)創設良好的道德環境,消除疑懼心理。品德不良的學生因常受到教師的斥責,對同學們存在戒心和敵意,認為教師和同學輕視自己、厭惡自己,常以一種沉默、迴避、懷疑或粗暴無禮的態度對待老師和同學,處於這種心理狀態下,教育是很難奏效的。因此,為了使他們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須先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態度。為此,應設法改善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首先,教師應帶頭真心實意地尊重、關
心和愛護這些學生,只有用火熱真摯的心感化他們,使他們從實際感受中相信教師的誠意,把教師當作知心人,接受教育的時機才會到來。其次,教師還要教育集體正確對待和熱情幫助這些學生。教師應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使他們感受到被集體接納的溫暖,使他們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尊嚴。當這些學生體察到教師的善意,體驗到集體溫暖,他們才會消除對立情緒,增強對他人的信任感,樂於接近教師,接受指導,樂於參與集體活動並從中受益。 (二)善於發現積極因素,揚善救失。善於利用學生的積極因素,幫助他們揚長避短,擇善去惡,使其具備克服缺點或錯誤內在精神力量,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抓住他們在各項活動中表現出的「閃光點」作為轉變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況,激發其前進的信心和力量,使其逐步由品德不良變成品德優良。 (三)抓住轉變時機,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轉化。品德不良學生的轉變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是舊質不斷更新、新質逐漸積累的過程。如何抓住醒悟和轉變的關鍵時機,促使他們向好的方向轉化,這對轉變品德不良學生有決定性的意義。學生犯錯誤後,感到繼續堅持錯誤的危險性,開始有了改正錯誤的願望,這就是醒悟。這時教師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是很重要的。所謂轉變,是指學生開始在行動上有了改正錯誤的表現,這時學生一心希望做出個樣子給大家看看,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和贊揚。學生此時對老師的態度很敏感,教師對他們哪怕很微小的進步的肯定、表揚、鼓勵,會進一步激起他們前進的熱情和信心,並使其正確的行為不斷地強化而鞏固下來,這時若採取視若無睹的態度,就會扼殺他們的上進心,使他們重犯舊錯。學生進步過程中出現反復是正常現象,由於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進步往往是迂迴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學生一旦出現反復,往往心理緊張、思想壓力大,認為再不會得到尊重和信任。這時教師絕不能表現出厭煩情緒或放棄教育,要正確地分析學生反復的原因,並在反復中尋找
積極因素,堅持不懈地做工作。學生的行為不再出現反復和動搖。就進入鞏固期,這時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形成,也開始獲得了同學們的信任,自己體驗到變好了的快樂。但仍不能放鬆對他們的教育,要鼓勵其再接再厲,防止出現滿足現狀的心理,應進一步提出相應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良好的品德不斷完善和鞏固下來,成為穩定的個性特徵。 (四)提供範例,增強是非感。品德不良學生是非觀念差,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因此,要從根本上轉變其品德不良行為,必須設法增強他們的是非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進行說理教育、組織正確輿論、嚴格要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正面教育、以獎勵表揚為主、獎懲分明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適當的時間讓他們懂得進步絕不是為了個人,而是要實現社會、時代對青年一代的期望,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個辦法使用得好,就可使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從而教育他們去改變現狀,不斷要求進步。 (五)通過實踐活動使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養成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品德不良學生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言行不一、反復性大、易於動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育的重點只是放在一般道德認識的教育上,忽視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在客觀上就可能會繼續助長認識和行為之間的脫節,甚至使學生因長期看不到自己行為的進步而喪失前進的信心。行為訓練既可以通過集體活動來進行,也可結合日常生活,隨時把道德要求與日常行為方式緊密結合,促使他們產生與道德動機相一致的行為效果。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個復雜過程,在此過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貫性是重要保證。因此為創造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條件,還應統一學生、家庭及有關方面的認識,組成一個統一的教育督促網,在校由教師、班集體負責督促、檢查,在家中由家長督促檢查,通過這樣的組織,保證學生能始終按規定的道德要
a.某些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傾向」嚴重,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 b.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互不溝通,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 c.有少數教師本身缺乏師德,或者品德不良,給學生帶來了直接的不良影響。 d.有些學校破牆開店,教師經商,嚴重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破壞了學校里的學習氣氛,對學生的品德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 e.學校的各種壓力,常會引起學生過度的焦慮與挫折,從而產生不良行為。 f.有些教師對學生或家長的要求過高、過嚴、過急,而忽視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忽視他們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嚴,無節制地加大他們的精神壓力,以至造成他們的對抗心理而產生不良行為。 ③社會環境中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 a.社會上各種錯誤的思想、不良風氣、社會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響; b.社會上具有各種惡習的人的影響,尤其是壞人的教唆; c.學生群體亞文化與小夥伴的不良影響等。(2)學生不良行為的主觀原因①中學生的一般心理特點 a.他們正處在迅速社會化階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b.他們自我意識能力差,因而抗腐蝕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條件的誘惑和熏染; c.他們既有獨立自主的強烈願望,又樂意成群結隊; d.他們重感情、易激動。②不良行為者的主觀原因
a.錯誤的道德觀念,被強烈的個人慾望所驅使。很多學生的不良行為是由於道德上的無知,分不清什麼是善與惡,什麼是美與丑,頭腦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指導所致。 b.異常的情緒表現。經常遭受挫折,導致學生以不良行為對付焦慮。他們對社會上的一切逐漸形成了一種冷漠懷疑和焦慮不安的心理,對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他們常以反抗、搗亂、抵觸等行為來對付心中的失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品德。 c.明顯的意志薄弱,道德觀念不能戰勝不合理的個人需要。有的學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當道德觀念與個人慾望發生矛盾時,不能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念去戰勝強烈的個人慾望,也會產生不道德行為。 d.不良行為習慣的作用。不良行為習慣是不合道德要求的行為方式在多次僥幸得逞的情況下形成的。它常常使學生不知不覺的採取類似行為,這種壞習慣的維持所產生的愉快情緒體驗又加強了類似的行為習慣。 三、學生不良品德的教育措施 品德不良學生雖然犯有道德過錯,但並不是不可糾正的,應該看到青少年的思想還不定型,可塑性很大,在有害的影響下可變壞,在有利的條件下可變好,我們要採取符合其心理活動規律及心理特點的教育措施,滿懷熱情地去關懷和引導他們。 實踐證明,品德不良學生的行為是完全可以得到糾正或改變的。針對學生的問題,我認為矯正學生品德不良行為的措施有: (一)創設良好的道德環境,消除疑懼心理。品德不良的學生因常受到教師的斥責,對同學們存在戒心和敵意,認為教師和同學輕視自己、厭惡自己,常以一種沉默、迴避、懷疑或粗暴無禮的態度對待老師和同學,處於這種心理狀態下,教育是很難奏效的。因此,為了使他們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須先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態度。為此,應設法改善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首先,教師應帶頭真心實意地尊重、關
心和愛護這些學生,只有用火熱真摯的心感化他們,使他們從實際感受中相信教師的誠意,把教師當作知心人,接受教育的時機才會到來。其次,教師還要教育集體正確對待和熱情幫助這些學生。教師應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使他們感受到被集體接納的溫暖,使他們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尊嚴。當這些學生體察到教師的善意,體驗到集體溫暖,他們才會消除對立情緒,增強對他人的信任感,樂於接近教師,接受指導,樂於參與集體活動並從中受益。 (二)善於發現積極因素,揚善救失。善於利用學生的積極因素,幫助他們揚長避短,擇善去惡,使其具備克服缺點或錯誤內在精神力量,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抓住他們在各項活動中表現出的「閃光點」作為轉變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況,激發其前進的信心和力量,使其逐步由品德不良變成品德優良。 (三)抓住轉變時機,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轉化。品德不良學生的轉變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是舊質不斷更新、新質逐漸積累的過程。如何抓住醒悟和轉變的關鍵時機,促使他們向好的方向轉化,這對轉變品德不良學生有決定性的意義。學生犯錯誤後,感到繼續堅持錯誤的危險性,開始有了改正錯誤的願望,這就是醒悟。這時教師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是很重要的。所謂轉變,是指學生開始在行動上有了改正錯誤的表現,這時學生一心希望做出個樣子給大家看看,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和贊揚。學生此時對老師的態度很敏感,教師對他們哪怕很微小的進步的肯定、表揚、鼓勵,會進一步激起他們前進的熱情和信心,並使其正確的行為不斷地強化而鞏固下來,這時若採取視若無睹的態度,就會扼殺他們的上進心,使他們重犯舊錯。學生進步過程中出現反復是正常現象,由於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進步往往是迂迴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學生一旦出現反復,往往心理緊張、思想壓力大,認為再不會得到尊重和信任。這時教師絕不能表現出厭煩情緒或放棄教育,要正確地分析學生反復的原因,並在反復中尋找
積極因素,堅持不懈地做工作。學生的行為不再出現反復和動搖。就進入鞏固期,這時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形成,也開始獲得了同學們的信任,自己體驗到變好了的快樂。但仍不能放鬆對他們的教育,要鼓勵其再接再厲,防止出現滿足現狀的心理,應進一步提出相應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良好的品德不斷完善和鞏固下來,成為穩定的個性特徵。 (四)提供範例,增強是非感。品德不良學生是非觀念差,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因此,要從根本上轉變其品德不良行為,必須設法增強他們的是非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進行說理教育、組織正確輿論、嚴格要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正面教育、以獎勵表揚為主、獎懲分明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適當的時間讓他們懂得進步絕不是為了個人,而是要實現社會、時代對青年一代的期望,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個辦法使用得好,就可使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從而教育他們去改變現狀,不斷要求進步。 (五)通過實踐活動使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養成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品德不良學生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言行不一、反復性大、易於動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育的重點只是放在一般道德認識的教育上,忽視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在客觀上就可能會繼續助長認識和行為之間的脫節,甚至使學生因長期看不到自己行為的進步而喪失前進的信心。行為訓練既可以通過集體活動來進行,也可結合日常生活,隨時把道德要求與日常行為方式緊密結合,促使他們產生與道德動機相一致的行為效果。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個復雜過程,在此過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貫性是重要保證。因此為創造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條件,還應統一學生、家庭及有關方面的認識,組成一個統一的教育督促網,在校由教師、班集體負責督促、檢查,在家中由家長督促檢查,通過這樣的組織,保證學生能始終按規定的道德要
求和行為方式行動,行為效果的好壞,都能及時得到肯定與否定的評價。 (六)鍛煉與誘因做斗爭的意志力,鞏固良好的行為習慣。要使品德不良的學生向好的方面轉化,既要改變錯誤觀念,又要有效地控制外部誘因的影響,引導他們與誘因斷絕聯系,鍛煉與誘因作斗爭的能力。在矯正的初期,當新的行為習慣還不夠鞏固、舊的不良行為習慣仍有潛在力量的情況下,讓這些學生避開有關誘因是有益的,可以避免引起「舊病復發」。但根本的辦法是使他們增強在面對各種誘因時都不受影響而堅持正確方向的能力。這樣在新的動機和新的行為習慣已初步形成的時候,可給予他們與誘因接近的機會以鍛煉與誘因作斗爭的意志力,並在鍛煉意志的過程中形成和鞏固新的行為習慣。 總之,學生的錯誤行為和不良品德,由於年齡、個性及事情的性質與嚴重程度不同,其行為的表現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為了有效地解決具體對象的具體問題,應該採取多樣而靈活的教育措施,力戒千篇一律和形式主義,這樣才能有效地矯正中學生的不良品德行為。

⑹ 跪求小學教育專業的開題報告,題目是小學生不良行為矯正研究

小學教育專業的開題報告的格式(通用) 由於開題報告是用文字體現的論文總構想,因而篇幅不必過大,但要把計劃研究的課題、如何研究、理論適用等主要問題說清楚,應包含兩個部分:總述、提綱。 1 總述 開題報告的總述部分應首先提出選題,並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選題的目的、目前相關課題研究情況、理論適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數據等等。 2 提綱 開題報告包含的論文提綱可以是粗線條的,是一個研究構想的基本框架。可採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綱形式。在開題階段,提綱的目的是讓人清楚論文的基本框架,沒有必要像論文目錄那樣詳細。 3 參考文獻 開題報告中應包括相關參考文獻的目錄 4 要求 開題報告應有封面頁,總頁數應不少於4頁。版面格式應符合以下規定。 開題報告 學生: 一、 選題意義 1、 理論意義 2、 現實意義 二、 論文綜述 1、 理論的淵源及演進過程 2、 國外有關研究的綜述 3、 國內研究的綜述 4、 本人對以上綜述的評價 三、 論文提綱 前言、 一、 1、 2、 3、 二、 1、 2、 3、 三、 1、 2、 3、 結論 四、論文寫作進度安排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提綱 一、開題報告封面:論文題目、系別、專業、年級、姓名、導師 二、目的意義和國內外研究概況 三、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四、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五、預期的結果 六、進度安排

⑺ 教育案例分析

就一般意義講,拖堂指的是在規定的課堂教學時間結束時仍不終止教學活動而擠占學生課余休息時間的現象。它是教師教學行為系統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影響著學生對教師及學習內容的情感態度,若不及時調整克服教學行為方式;完善其教學行為系統,將嚴重影響師生關系、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其求知慾。在此舊話重提,旨在期盼更多的教育界同仁能站在不同的視角與更高的認知層面重新審視拖堂這類看似平常的教學行為表現,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拖堂帶來的嚴重危害性,以便探尋出有效克服良方,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拖堂行為主要成因剖析
課前准備不充分
備好課是教師上好課、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前提條件。任課教師在備課階段如果對學習者因素分析不夠,未找准其起點學習能力,就將出現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目標的確定脫離學生實際的情況,給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造成困難和壓力,阻礙教學的信息交流通道,影響正常教學進程,可是教師強烈的責任心又迫切希望把當堂課的教學任務完成,也就只好採取單邊行動——拖堂;如果課前未深入鑽研課程標准與教材;在教材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難免有失偏頗,並且也很難將教材內容熟練地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樣很難保證課堂教學嚴謹有序、高效運作,不可避免出現教學時間分配上的不合理,影響重點與非重點、主要與次要教學環節的有效把握,導致平均使用力量和本末倒置,浪費有效的教學時間,導致拖堂的產生;有的是由於課前對教具、實驗器材的准備不充分或沒有親自進行實驗操作引起拖 堂的產生,比如在物理課教學中,如果課前未對涉及的器材一一進行試用,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可能出現有的器材用不上,影響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的順利進行,如果課前未親自操作,在課堂上可能出現操作失敗或實驗結果出現意外,這些情況都將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導致課堂出現尷尬的局面,耽誤課堂教學時間。
老師應該不斷提升職業素質。自覺遠離拖堂行為

為了向45分鍾要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每一位教師都應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為系統,徹底消滅拖堂及其一些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行為。為此,我們教師要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行為表現,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尋找出產生不良教學行為的真正原因。前面的分析告訴我們,對不同的教師盡管產生拖堂及其他一些不良教學行為的原因有所不同,但要自覺有效遏止這些不良教學行為,都必須立足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優化課堂教學行為結構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自身的職業水平。
教師自身職業素質的提升有賴於用實際行動扮演好以下幾種角色。一是爭做學習型教師。面對「終身教育」理念的產生、學習型社會的來臨,教師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責任重大,社會對其要求也更高,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面對新的教育形式,我們教師必須首先自我教育、自我學習、不斷完善知識結構,不僅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還必須深入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等教育科學理論,做到在知識結構上推陳出新,讓自己永不落伍。二是做研究型的教師。隨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教育教學工作中也會不斷出現新情況、產生新問題,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若用常規方法解決往往是「治標不治本」,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從研究的視角加以解決,倘若沒有較為科學的研究方法,行嗎?顯然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有力不從心之感。所以,我們教師要善於捕捉教學實踐中發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並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展開研究,若不斷進行這樣的研究實踐,不僅可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提升自身研究水平,也一定會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益。三是做服務型的教師。教育是服務性的事業,學校為學生、為社會提供的是教育服務,其直接實施者是我們教師,若要提高其服務質量,就必須轉變觀念,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時時處處站在學生角度考慮提供所需的服務,積極為學生做好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當好學生的「勤務員」,如果我們教師不斷投身到為學生服務的各項工作之中,學生在接受服務、不斷進步的同時,也一定會得到我們教師高尚人格力量的啟迪、熏陶與鼓舞。
做為一名教師,在教學工作的歷史長河中,只要能不斷在「學習、研究、服務」三個領域自我加壓,不斷投身到「學習、研究、服務」實踐領域中去,那麼在提升自身職業素質的同時,其教育觀念、教學思想也一定會得到更新,在課堂主渠道的教學實踐中也一定會運籌帷幄,拖堂及其他一些低效的教學行為也一定會大大減少。為了讓學生能擁有更多自我成長的時間與空間,變學習的過程為享樂的過程、心理健康成長的過程,最大可能地減少甚至杜絕不良教學行為帶來的危害,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有責任自覺變換角色身份,爭做與素質教育需求合拍的「學習——研究——服務」型教師。

⑻ 分析體育課中學生不良行為產生的原因,及對待學生不良行為的有效策略有哪些

培根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的確,行為習慣就像我們身上的指南針,指引著每一個人的行為。行為是行之所為;而習慣是重復練習鞏固下來的並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1/view-5305793.htm
體育課在很多人眼裡很好上,學生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想怎麼動就怎麼動,也就是所謂的"放羊式"上課。其實不然,體育教師要在體育課上培養學生學會鍛煉、感受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和樂趣,這不是短期內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要讓學生養成好習慣也不是一、二課就能做到的,需要我們老師長抓不懈對學生進行培養。
在我們教學過程中,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課堂不良學習行為經常出現,對正常的體育教學工作造成較大影響。教師對學生的不良行為如不採取有效措施,不僅會導致教學效果受到影響,更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體育教師應將學生擺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學生的需要,理解學生的感受,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徵,分析學生不良行為形成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採取有效策略,真誠地幫助和教育學生,才有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分析,談話剖析,現談談體育課中不良行為產生的各方面原因:
1 行為類型:
1.1 注意力渙散行為:主要表現為課堂上學生注意力的分散和轉移。例如,教師在講解時,學生不能集中注意聽講,而是東張西望或失神發呆,做小動作或與旁邊的同學嬉笑、說話;組織練習時,玩耍器械、擅自離隊或在操場上追趕打鬧。
1.2 抗拒行為:主要表現為不遵守規定,不聽從指揮等盲目反抗權威的行為。例如,老師在講解、示範時,學生口出怪音、做滑稽表情或怪異動作,引同學發笑;班幹部發出行動指令時,故意不執行或行動遲緩,甚至做相反動作;練習時不與他人合作,或故意搗亂。
1.2 攻擊行為:主要指體育課堂上學生損害公物、搶奪同學器械,甚至惡意指責、彼此爭吵、辱罵、打架斗毆等攻擊性行為。例如,在練習過程中,故意搶奪同學的籃球、排球的運動器材,不服從的給予拳頭的。
1.4 躲避行為:包括尋找各種理由逃避上體育課,例如,體育課上精神不振、消極學習,緊張焦慮、膽怯退縮、躲避練習、矇混過關以及不與他人交往,常一個人躲在角落或謊稱自己生病。
2 分析學生產生不良行為的原因
2.1 學生方面的原因
大多數情況下學生表現出的不良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一些個人需要,如引起別人注意展示個性等。體育課上,一些學生發現自己無法從學習或競賽中獲得教師和同學的承認時,常以不良行為來尋求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注意和重視,哪怕是消極的注意。他們以課堂不良行為來展示自己的獨特個性,試圖引起同學的重視,提高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威信,或報復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忽視。
不重視體育課教學,沒有真正認識到體育鍛煉的價值和功能。本身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的能力也較差,再加上體育課的特殊性,導致他們認為體育課就是為了緩解緊張的學習壓力,不需要紀律的約束。
學生認為學習內容太難,達不到教師要求而產生懼怕心理;一些學生因教學內容太容易而感到索然無味;或由於學生厭倦和恐俱,對體育教師產生不滿和抵觸情緒,從而導致師生矛盾和沖突逐漸尖銳化。
2.2 教師方面的原因
教師不能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不當也能導致學生注意力轉移。課堂的組織不合理和教師的課堂管理不當,往往也給學生提供追逐、打鬧、躲避練習等不良行為的發生機會。
體育課上,教師對破壞課堂紀律的同學進行教育手段太嚴厲,從表面上看,這種方法還能迅速有效地制止課堂不良行為。但是一般情況下懲罰,不但不能加強學生的紀律性,反而會降低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尤其是在學生受到教師的不公正對待時,會嚴重損傷他們的自尊心,使學生產生怨恨、冷漠、對立等消極情緒和行為,從而誘發學生體育課上的退縮行為甚至攻擊性行為。
有時我們對學生要求過高過急,學生忙於應付,就很容易引起學生超負荷的精神壓力,使整堂課都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動作做不好,生怕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取笑,逐漸形成對課的厭倦和恐懼,還會對體育老師產生抵觸的情緒。
2.3 環境方面的原因
課堂不良行為的產生,除了取決於學生和教師的因素外,還與環境影響,主要來自學校、家庭、社會和課堂內部的影響。比如:一些家長對孩子嬌慣、縱容,養成以學生自我為中心,玩世不恭的樣子,還有些家長對孩子管理嚴厲,經常懲罰,也容易養成學生消極對抗、冷漠孤僻。這樣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成為學生產生不良行為因素。
總之,體育課學生不良行為的成因很多,但是都可以事先避免,這就需要老師備好課,做好充分的課前准備,設計好每一個環節的活動,關心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避免學生不良行為的出現。

⑼ 中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現象的成因及對策自述怎麼寫

一、中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現象的成因
(一)僥幸心理暗中作祟
個別教師以身試法
當人民教師體罰學生時,其理智並沒有完全泯滅,法律觀念、法律意識尚未完全忘記,只是在內心深處伴隨體罰的是一種僥幸心理。
1、違紀違法--手段高。不少教師明明知道體罰學生違紀違法,卻自認手段高明、隱秘,無人知曉,背地裡進行體罰,就是查起來,還可來個死無對證,死不認帳。
2、自持有"理"--心不虛。認為自己的心是好的,只不過是好心辦了壞事,問題不大,何況自己還相對於學生是強勢群體,自然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家長授意--壯了膽。"嚴是愛,松是害"的觀念還很流行,不少家長都要求教師管嚴些,教師認為體罰學生似乎是"分內之事"。
4、"敲敲打打"--無所謂。不少教師認為敲一敲,打一打,給他個警告,這也沒什麼大不了,況且別人就沒事,自己也不會那麼倒霉。 正所謂"久走夜路必撞鬼",若不遏制這些僥幸心理終會釀成大禍,導致犯罪。
(二)處理不嚴變相放縱
考核失察監管不力 由於教師工作的特殊性以及人們對體罰學生現象的不良認識導致處理教師體罰學生案件有失之於寬,失之於軟的現象。
1、教師工作本身具有特殊性。"身正為范",為了維護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光輝形象,也便於教師今後開展工作。處理時難免處理不到位,有護短心態。
2、體罰學生被視為責任心強。在學校領導、家長及學生心中都會認為體罰學生的老師工作責任心都較強,且教學效果好,自然一美遮百丑嘛,只要不出大事,隨他去吧。
3、學校的領導睜隻眼閉隻眼。"不管黃貓黑貓,能管住老鼠的就是好貓",只要能把學生管住,教學成績好,不給領導添麻煩,就是好老師。
4、受罰學生及家長顯得無奈。他們都認為,"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算了吧。
(三)傳統影響根深蒂固
不體罰就不是"好老師" 古語雲: "黃荊條子出好人",玉不琢,焉能成器"? 老師曰:"'體罰'愛你沒商量"。
1、不體罰學生遭尷尬。有一位教師因從不體罰學生出了名,學生都不怕他,故意與他對著干。不久,學生及學生家長都公開要求學校換人。
2、體罰在斗爭中成長。目前的教育現狀仍是講"顆顆"、"米米",不少教師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採用了 "拔苗助長","強人所難"。有"壓迫"就有反抗,就有斗爭,有斗爭自然就離不開體罰,盡管它不徹底、不合法,但體罰是解決問題最直接、最快的方式。
(四)學生行為更顯"猖狂" 教者無奈亮 "殺手鐧" 中小學學生年齡小不懂事,加之在家裡是"公主"、"皇帝",特別是農村有大量"空巢"(留守)孩子的涌現,城市裡也多了"流動的花朵"。這些學生由於家庭的種種特殊原因,常常造成管理的"盲區",因此很多學生忘乎所以,給學校管理帶來了嚴重危機。
1、學生"懶"病很突出。據調查占學生人數的10%-30% 不等,農村學校相對較多,不採取措施就不完成作業,甚至不學。而面對有些老師把學生"管住"(體罰)了,考試分數就上去了的殘酷現實,給了很多老師更大的挑戰。
2、故意搗亂、對抗多。現在的中小學生攻擊性很強,面對老師的善意勸阻,只會讓這些無知的學生認為是老師無能。沒有顧及教師的權威與尊嚴,學生一意孤行。且這類學生具有很強的帶動性,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督促、管束,無奈之下老師只好採取最直接最簡單的辦法,也是最原始的"體罰",來宣洩壓抑的情感。
面對此類體罰,教師該何去何從呢?如果不靠打,還有沒有別的教育方式呢?
(五)教師心理問題嚴重 導致教育行為失控 近年來,中小學教師已經成為心理障礙的高發人群。有資料顯示,目前教學一線教師中有半數以上教師存在心理問題。 教師的心理狀況會影響其自身的行為表現,他們的精神狀態、生活態度、心境等都會通過行為表現出來。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良的主要表現有:從思想、感情及行為三個方面表現出敵對;明知沒有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的無意義的思想、沖動和行為,煩躁、坐立不安、神經過敏、緊張等軀體表徵;心理和行為有非常明顯的異常。這些心理問題都會造成教師體罰學生,影響教師把學生沒當"人",而視為為一個物,一個發泄的工具。 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其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關注教師的教育心理健康水平,不斷改善教師的內心狀態,能有效地促進教育教學工作。
二、治理中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現象的對策和建議
從體罰的特點看,其主要原因在於:
一是教師的封建殘余教育思想嚴重;二是教師的法制觀念淡薄;三是有些教師缺乏良好師德;四是"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五是教育執法監督機制不健全。六是學生的不良個性和表現等,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如下的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監督機制建設 狠抓"維權"預防網路
1、 強監督,各校設立"維權機構" 。由法律服務機構、家長委員會、教代會、學生會聯合組成學生維權監督機構,向社會公開維權內容,維權熱線電話,單位地址和負責人,做到機構人員落實、維權效果落實和檔案資料落實。依法維護學生合法權益,為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務、心理咨詢和其他切實幫助,努力營造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2、重維權,聘監督員提供援助。 學生維權監督員原則上在"學生維權機構"中產生,也可聘請熱心學生工作的社會各界人士。對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及侵害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監督,同時了解掌握學生的情況,及時向維權機構反映。積極為權益受到侵害的學生提供法律援助,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3、暢渠道,"侵權案"的信息收集。 培養維權信息員,在學生中選舉代表產生,通過他們可即時掌握第一手資料,弄清事情原委。或定期聽老師匯報,更要多聽取學生和家長的反饋,還可採用座談、問卷、設立意見箱和熱線電話等便捷方式獲取廣泛的信息,查找問題。
4、嚴懲處,促使教師以之為戒。要對教師的教育作風建立考核制度,制定獎懲條例,發揮制度的激勵和約束作用。考核要嚴格不遷就,讓廣大教師引以為戒,嚴以律己。另外,對於極少數師德不良、社會影響惡劣的害群之馬,要堅決從教師隊伍中清除出去。
(二)結合體罰現象特點
實行評價動態管理 在傳統的"教師負責制"遭到質疑,在民主、平等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的今天,體罰學生現象的特點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開始由"地面戰"轉入"地道戰"。由"體罰"向"變相體罰"過渡。由演"獨角戲"轉變為演"雙簧"。開始誤導學生,教其說謊,為體罰現象遮醜。因此,必須不斷強化動態管理,學校領導要親自掛帥、統籌全局,設立領導小組,各層面齊監督、共評議,通過評價促師德師風建設。
1.確立領導監督制。組長、副組長隨時抽查,臨時深入各班"突然襲擊",檢查教師體罰學生的情況等。
2.領導檢查定時制。建立"師德師風檔案",對教師進行定量與定性評比相結合的評定,記錄教師在道德中的成績和不足。不足之處給予書面通知,從而督促教師改正,以達到提高"師德師風"水平的目的。
3.實行教師間自評。以年級(或教研組)為單位實行先自評後互評,找到教師間被忽略以及容易忽略的問題,引起大家的注意。年級(或教研組)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反映存在的問題,並上交領導小組。
4.實行學生評教師。採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面向全校學生,以班(或年級)為單位評價教師,並讓學生提出對教師的要求。
5.實行家長評教師。家長會期間,採用問卷調查形式,由領導小組成員深入各班級發放調查表,收取調查表,做到家長與被評教師完全隔離,給家長們一個自由評議空間。
(三)注重教師心理疏導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唱"好"三步曲"。首先要給教師減負,從生理到心理的 全方位"解放"。其次要擺正教師的位置、心態,與學生做朋友,做"平等中的首席"。最後要做到"心腸熱"而"頭腦冷",要有熱心、信心、恆心。
1、 開設心理健康課。 學校可以利用業余時間或寒暑假,利用 繼續教育的形式讓教師接受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這種形式,幫助教師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並對其進行心理上的調適和訓練。
2、 建立心理檢查制。教育主管部門可成立專門機構,聘請專業人員,採用通用的檢測量表或指標體系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測驗,並建立檔案。使教師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完善自我。
3、 設心理咨詢熱線。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服務,鑒於有些教師礙於臉面或虛榮性等原因,故採用咨詢熱線、信箱等方式,進一步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
(四)定期舉行"拍案說法" 構築正確育人防線
1、開"拍案說法"專欄 , 加強法制教育。開"拍案說法"專欄,組織教師定期對體罰學生的案例進行學習。以典型案例的處理和分析,引導教師接種"預防疫苗",達到"觸目驚心",防患於未然的效果。同時應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教師學習嚴禁體罰學生的法律條款。以增強教師的法制觀念和守法意識,形成依法施教的良好風氣,樹立良好的師德師風。
2、 樹立正確育人觀 ,促"角色轉變"。
(1)、樹立正確教育觀念,轉變落後思想。在現時期,我國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發展既包括生理的發展,也包括心理的發展。對學生實行體罰,危害直接作用於學生身體,更重要的是它必然影響著學生心理的發展。可見那種企圖靠體罰學生身體取得暫時教育效果的做法是無效的、錯誤的。
(2)、學習倡導"愛"的教育,轉變落後方式。剖析學生的成長軌跡,明白不良懲罰並不能喚醒學生,只能讓學生在迷途中越去越遠;剖析成功教育案例,認識"愛"才是古今中外教育成功的真諦。通過學習、思考、討論剖析,影響教師提高認識,形成觀點,從而獲得他律到自律的效果,告別體罰,杜絕體罰,自覺用"愛心"來教育學生,誨人不倦。
3、學習課堂控制藝術 ,獲取恰當方法手段。 缺乏科學的教育藝術是產生體罰的重要原因。學校應該運用多種途徑來提高教師的教育藝術素養,使教師能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行為特徵採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避免體罰。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教師不良教育行為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