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法制教育」詩句有哪些
1.《滿庭芳·立誓狀外戒》
年代: 元 作者: 馬鈺
專燒誓狀,謹發盟言。遵依國法為先。
但見男兒女子,父母如然。
水除氣財酒色,棄榮華、戒斷腥膻。
常清靜,更謙和恭謹,無黨無偏。
布素婪耽度日,飢寒後,須憑展手街前。
不得貪財誑語,詐做高賢。
常懷慎終如始,遇危難、轉要心堅。
如退道,願分身萬段,永鎮黃泉。
2.《送邵不疑謫邵武》
年代: 宋 作者: 梅堯臣
不嗟遷謫遠,所惜去非遲。
國法何嘗重,君恩亦已慈。
飛鴻因雨急,寒葉未霜危。
江上多新釀,肯簾亞竹籬。
3.《聞永叔出守同州寄之》
年代: 宋 作者: 梅堯臣
冕旒高拱元元上,左右無非唯唯臣。
獨以至公持國法,豈將孤直犯龍鱗。
茱萸欲把人留楚,苜蓿方枯馬入秦。
訪古尋碑可銷日,秋風原上足麒麟。
4.《辰州》
年代: 宋 作者: 陶弼
詔條符節古連今,王澤漸濡豈不深。
賦役未行中國法,謳歌猶帶遠人音。
採金戶簇青莎岸,射虎兵圍黃葉林。
寄語湖南灘上客,預將忠信待浮沉。
5.《自警詩》
年代: 唐 作者: 張齊賢
慎言渾不畏,忍事又何妨。
國法須遵守,人非莫舉揚。
無私仍克己,直道更和光。
此個如端的,天應降吉祥。
⑵ 普法教育的詩句
《荀子 性惡論》——戰國時期 荀子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
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
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
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
古者聖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
是以為之起禮義,製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而合於道者也。
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
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白話譯文:
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那些善良的方面是人為的。
迄今為止的人性,一生下來就喜歡財利,順應這個,故而爭奪產生而辭讓就沒有了。
一生下來就有憎恨,順應這個,故而殘害產生而忠信就沒有了。
一生下來就有耳眼的貪欲,有喜歡音樂、美色的本能,順應這個,故而淫盪混亂產生而禮儀法度就沒有了。
也就是說,放縱人的本性,順從人的情慾,就一定會出現爭奪,一定會和違背名份擾亂法度的行為合流,而最終趨於暴亂。
所以一定要有師長和法度的教化、禮義的引導,然後人們才會有辭讓,遵守禮法,而趨向於安定。
由此看來,人的本性邪惡很明顯了,那些善良的方面是人為的。
故而,彎曲的木料,一定要依靠整形器進行薰蒸、矯正然後才能挺直;不鋒利的金屬器具,一定要依靠磨礪然後才能鋒利。
迄今為止的人的本性邪惡,一定要依靠師長和法度的教化然後才能端正、要得到禮義的引導才能調服。
迄今為止,人沒有師長和法度,就會偏邪險惡而不端正;沒有禮儀,就會叛逆作亂而不守秩序。
古代的聖王認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認為人是偏邪險惡而不端正的、叛逆作亂而不守秩序的,因此為人建立了禮義、制定法度。
用來強制整治人的性情而端正他,用來馴服人的性情而引導他,出發點都是為了追求社會安定而上合於天道啊!
今天的人,被師長和法度所感化、積累文獻知識、遵循禮義而成為君子。
縱情任性、習慣於恣肆放盪、違反禮義則成為小人。
由此看來,人的本性邪惡的也是明顯的,那些善良的方面也是人為的。
(2)小學法制教育古詩擴展閱讀:
關於普法教育的句子
1、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
2、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3、法律應該是穩定的,但不能停止不前。
4、法律職業的社會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
5、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