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教育有什麼特點
韓國朋友,幾個字就可以了解:改革,收費,造腦殘!
② 義務教育最基本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義務教育的三個基本特點為強制性、公益性、統一性。
1、公益性:
所謂公益性,就是明確規定「不收學費、雜費」。公益性和免費性是聯系在一起的如修訂的義務教育第二條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
2、統一性:
統一性是貫穿始終的一個理念。在新法中,從始至終強調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義務教育,這個統一包括要制定統一的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設置標准、教學標准、經費標准、建設標准、學生公用經費的標准等等。這些與統一相關的內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來。
3、強制性:
強制性又叫義務性。讓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誰違反這個義務,誰就要受到法律的規范。家長不送學生上學,家長要承擔責任;學校不接受適齡兒童、少年上學,學校要承擔責任;政府不提供相應的條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規范。
(2)中國中小學教育的特點擴展閱讀:
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對政府、家長、學生都有強制性。對於將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年限由九年延長到十二年的觀點,全國政協委員、廈門市政協副主席庄威委員質疑其合理性,並提出了反對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的三條理由。
義務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制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和世俗性的基本特點。
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根據適齡兒童、少年身心發展的狀況和實際情況,確定教學制度、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改革考試制度,並改進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辦法,推進實施素質教育。
學校和教師按照確定的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保證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質量要求。
國家鼓勵學校和教師採用啟發式教育等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學校應當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於教育教學之中,開展與學生年齡相適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③ 中國的教育特性是什麼
上面的,文不對題.
一、中國教育管理體制和教育行政體制
中國實行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在現階段,基礎教育以地方政府辦學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廣泛參與辦學的體制;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實行在政府統籌管理下,主要依靠行業、企業、事業單位辦學和社會各方面聯合辦學。
中國教育部是管理中國教育事業的最高行政機構,負責貫徹國家制定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體政策,統籌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協調全國各部門有關教育的工作,統一部署和指導教育體制的改革。
1978年以來,我國先後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師資格條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和10多項教育行政法規。教育部在職權范圍內發布了200多項教育行政規章,有利地促進了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
在教育經費方面,實行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目前,屬中央直接管理的學校,所需經費在中央財政撥款中安排解決;屬地方管理的學校,所需經費從地方財政中安排解決;農村鄉、村和企事業單位舉辦的學校,所需經費主要由主辦單位安排解決,國家給予適當補助;社會團體和賢達人士舉辦的學校,所需經費由主辦者自行籌措(包括向學生收費,向社會募捐等)。除上述經費來源外,國家提倡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勤工儉學,通過向社會提供服務增加一些經費收入,以改善辦學條件。
自1978年以來,教育經費逐年增加。1998年全國教育投入2949.06億元,其中政府投資2032.45億元,1565.59億元屬於嚴格的國家預算撥款。
二、中國的教育體系
中國教育體系由四部分組成,即基礎教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指學前教育和普通初等、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小學)等為六年制;中等教育分為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通常各為三年。另外有少數把小學和初中合並在一起的九年一貫制學校。
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普及基礎教育,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以來,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普及了初等教育,大城市和部分經濟發達地區正在普及初級中等教育。1999年全國有小學58.23萬所,在校學生1354.96萬人;全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09%,五年鞏固率達到92.48%;全國已有91%人口的地區普及了小學教育;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4.3%。初中階段義務教育也有一定的發展。
1999年全國共有普通初中6.44萬所,招生數2183.44萬人;在校生5811.65萬人;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8.6%,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50%。1999年全國共有普通高中1.41萬所,招生數396.32萬人,在校生1049.71萬人。1998年職業中學10074所,招生217.6萬人,在校生541.6萬人。
1999年全國共有為聾啞、弱智等殘疾兒童舉辦的特殊教育學校達1520所,在校生37.16萬人,比上年增加1.32萬人。半數以上的適齡殘疾兒童均能得到受教育的機會。全國共有幼兒園18.11萬所,在園幼兒2326.26萬人。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主要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中學教育,以及多種形式的短期職業技術培訓。
八十年代以後,中國職業技術教育迅速發展。1997年,全國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已達33,464所,在校生1869.76萬人。各類就業培訓中心2,100餘所,每年培訓待業人員約100多萬人。高中階段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的比例已由1980年的18.9%提高到1999年的56.47%。
1999年普通中專學校達到3962所,在校生515.50萬人。普通中專招生科類結構有所變化,財經、體育、藝術類呈增長趨,工科類呈下降趨勢。1999年全國職業高中學校達8317所,招生數160.38萬人,在校生443.84萬人。1999年全國技工學校達到4098所,招生數51.55萬人,在校生156.05萬人。
[普通高等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指專科、本科、研究生等高等學歷層次的教育。高等教育中大學專科學制為2-3年,本科學制通常為4年,醫科為5年,此外有少數工科院校實行5年制。碩士研究生學制為2-3年,博士研究生學制為3年。
50年來,全國高等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1981年起中國實行學位制度,學位分為學士、碩士和博士三級。經過一系列改革和調整,高等教育增加了活力,規模有了較大的發展,結構趨向合理,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效益明顯提高,初步形成了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高等教育體系。為促進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9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1071所,本專科招生數275.45萬人,研究生層次,全國共有研究生23.35萬人,攻讀博士學位的有5.4萬人,攻讀碩士學位的17.95萬人;研究生共計招生9.22萬人,其中博士生1.99萬人,碩士生7.23萬人。1979年至1997年,普通高等學校累計向社會輸送大學本專科畢業生82.91萬人,為前30年的2.58倍。1981年至1996年全國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共培養博士20,514人,碩士285,943人。1996年大學本專科招生與研究生招生之比為1:16.26;本科生與專科生招生之比為1:0.91。
本專科招生種類結構的變化是:文科、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類均有所增長,其中財經類增長最為突出;理工類所佔比例呈下降趨勢。
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中,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的研究室或研究所有3,400多個。已建成或正在建設的國家重點學科點近500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150個,還將籌建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科技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獲獎項目佔全國頒獎總數的50%;在哲學、社會學研究方面,由高等學校牽頭或參加的"八五"國家規劃獲獎項目佔全部項目的近60%。
[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包括各級各類以成人為教學對象的學校教育、掃盲教育和其它形式的教育。
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發展迅速。1999年成人高等學校達871所,開設函授、夜大學的普通高等學校約800所;本專科共招生115.77萬人。1999年畢業88.82萬人。
1998年以農民為主要對象的成人學校中,農民中專有421,在校生20.02萬人;農民中學4229所,在校生43.92萬人;農民技術培訓學校454,924所,有8千餘萬人接受了各種培訓,估計占農村勞動力的12.2%。農村成人教育為農村的發展培養了大量急需的初、中級實用技術人才。迄今受訓人員已超過2億人次。
高、中等專業教育自學考試發展較快。1998年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開考專業224個,截止2000年上半年累計報考人數10404萬人次,本專科畢業生290多萬人,中專自學考試畢業生40.15萬人。
1998年全國舉辦掃盲學校(班)13.42萬個,參加掃盲學習結業人數320.89萬人。
④ 中國教育的優點是什麼
主觀公平公抄正的原則。
整齊化一的行動培養,這些優點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做不到。
教育模式正規化、課堂紀律嚴肅化。
培養了學生認真踏實,精益求精、刻苦鑽研的精神品質。
培養超強的理解能力、數字能力、文字能力。
排除了人性的弱點:不勞而獲 ,努力才有回報。
培養了學生一定的才能,增廣了見識。
培養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使思維受到了嚴格的訓練,使天下常規工作顯得非常簡單和容易。
提高自身的價值觀,讓未成年人有事情可做,避免了未成年人無事生非,變成危害社會的混混階級。
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讓學生更快的掌握知識和機能,與西方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的方法,更加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⑤ 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有哪些特點,需要怎麼改進
一、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隨著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 各行各業都非常的重視人才的引進,都需要對人才的能力進行科學的測量、評價,以便進行交流、交換,這就離不開考試。 對當前的學生來說,考試不僅是小學、中學、大學的入學、畢業考試,作為對學習成績和所具能力的評價,各種各樣的考試將伴隨著一個人的一生。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學習必將伴隨一個人終生。 從目前中國的教育現狀來看,最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就是應試教育,這直接影響到了小學語文教育的方方面面。處於小學階段的學生, 他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認識是非常奇特的,有時候他們的作文既具有概括性又有誇張性,加了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成分。 通過那些奇妙的想像力,在兒童的筆下一幅幅精美的圖畫向我們走來。從小學語文考試形式和命題來看,並不能適應兒童的思維和特點,而是在不斷地要求學生適應考試。小學語文考試所要考察的內容應該是一種文化積淀,但在很多情況下都只是用客觀題的考查方式來進行,對於詞語、句子乃至閱讀的考察中選擇題分數值過高。 面對如此龐大的漢語詞彙和語法組合,考試成績中偶然性的因素比較大,某種程度上助長了學生僥幸心理、偷懶意識,而不願認認真真寫字,潛下心來學習。 而且語文的學習應是學生的一種精神享受,學生可以為美好的想像,可以為詩情畫意的語言折服。但許多語文命題,只關注小學語文課本的語段閱讀,實際上是將一篇篇鮮活的課文抽掉靈魂和血肉,成為一個個面目可憎的考點骨架。這樣命題的導向作用,只能讓學生機械記憶知識點。所以綜合來看,目前中國的語文考試存在著很多的弊端,並不能反映學生實際的語文水平,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充滿著偶然性因素。這種考試對於還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在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的環境下,教育場所學校首當其沖的變成了人類競爭的最初戰場。 深重的社會壓力通過父母這個社會杠桿間接的傳導給了天真無邪的小學生,他們被迫放棄了快樂和游戲的天性,置身於應試教育的大潮之中,成為了教育制度的犧牲品。 這種被動的甚至於是強加的不情願的狀態讓孩子們的內心感沖突,很多小學生產生無奈的厭煩焦慮情緒。結果導致了認知、情緒、意志、行為等方面的心理變化,同時也會導致軀體方面的不適,如緊張性頭痛、四肢厥冷、疲乏無力、表淺性胃炎等,學生考試是經常不斷的,這種焦慮情緒持續存在的話,勢必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弊端和應對
究竟應該怎麼看待這個考試與學習問題呢?有無折中的實施辦法呢?其實,如果教師意識到目前的新課標教學並能親自參與實踐的話,便可以改變這種被動的應試和快樂的學習之間的尷尬。
(一)教師要學會變通,要找準定位。
既然目前中國的教學方式就是應試教育,這是衡量教育和教學質量的標准,存在就有和理性。因為這種教學能夠保證相對的公平性,所以才能夠被選擇成為最佳的評價方式和人才選拔。在很多方面雖然並不完善,但是目前也無法尋找更為有效地替代方式。 學校和教師顯然還無法與之抗衡,但是在教學之中,教師可以以豐富人文性為基準,通過注重對於文化傳統、對於知識的關注來拓展學生的人文視野。眾多優秀的地方,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無論是高雅的還是通俗的,都向我們展現了豐富的人性美和道德美,展現著人類在生活和生存之中的那種復雜的個性追求、情感體驗和希望寄託,優秀的文化總是包含著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情,對自然和人性也是充滿著探究的精神。這對於啟發學生追求真善美,養成良好的人格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會改變他們對於傳統的機械的語文學習的錯誤認知,因為教育不僅僅是在考試,還要注重成才,這些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更為重要的。
(二)培養語文興趣,實現自我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很多語文教育學者的在其論著中都提到了這一點。一個學生首先具有了語文的興趣,才會主動進行學習,才會自主地選擇學習。目前的語文應試教學並不能完全的激發學生對於語文內容的興趣,也就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也是造成語文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 語文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先進行興趣的培養,學生自己必須積極的端正態度,從自身的興趣出發進行語文學習,先慢慢的建立興趣,慢慢的將閱讀的習慣培養起來,這樣就會有助於考試,在順應學生自身的性情的基礎展開方能收效最佳。 有了興趣的培養,就必須讓學生能夠自我學習,他們自己進行自己的學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願望進行自己的培養,在這種教育之中,當事人既是一個教育者還是一個被教育者,充分的喚醒自我的意識,充分的根據自己的心理和興趣特徵出發。
(三)尋找課外讀物,參加各類語文活動
課外讀物是教材的有效補充,教材由於選擇的經典性能夠帶學生帶來一定的閱讀興趣, 但是這種興趣隨著反復的閱讀就會不斷的降低,其持久性是不長的,而且教材和應試相掛鉤的,是語文應試教育的試驗場。 為了保證這種語文學習興趣的延續,就有必要積極的進行拓展,尋找合適的課外讀物,夏丏尊先生非常的支持這個看法,認為「課外讀物是教材閱讀的升華。 課外讀物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情感體驗,可以更好地打開學生的閱讀視野,滿足學生不同差異性體驗,從而為閱讀教學形成一個包裹,更好地指點課內閱讀。 」語文學習也是一種實踐性參與程度比較高的教學,不管在何時何地都要高度的重視語文的實踐性。語文教育的融合也要納入到實踐性的范疇之中來,只有在不斷地實踐參與之中,才能夠讓活動在心靈之中得到強化,鞏固美感的影響力,可以積極的把實踐融入到課堂之外,讓學生有更高的參與熱情,學生參與到各種戶外的讀書活動之中,可以豐富和充實自己的朗讀教學,獲取更為充分的審美體驗,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現在學校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團體,像學校的讀書會讀書角等學校組織團體,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一起閱讀,並在閱讀中得到藝術提升和思想的升華,還可以培養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意識。
⑥ 中國現代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特點
在我國不同時期的美術教育中,都普遍存在著重視課堂教學,忽略自然教學的現象。無論在啟蒙時期、基礎時期,還是到最後的專業學習時期往往都忽視了自然的重要性,使學生們對身邊的人和事關心度降低,美術作品缺少生氣、靈動,也缺少了對自然的了解和保護意識。
然而,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工業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場經濟的深化,教育備受沖擊,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義價值觀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小學生及兒童,兒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於一個由幾千年的文化發展造成的復雜的文化社會結構中,他們還沒具備抵禦能力時卻被成人所異化。在轉型的現代社會中,成人對於生存和名利的壓力無形中波及到小孩,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基礎美術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長和成人出於對兒童非理性期待,各種蜂擁而至,以盈利為目的的比賽,以及僅以技能技法為基礎的培訓等,致使學生繪畫中迎合和模仿的現象比比皆是。
我國基礎美術教育由於受到功利主義教育觀的影響,教育的基點定位在知識和技能的層面,兒童感受到什麼,有什麼情感體驗,他們喜歡怎麼表達,這些問題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進兒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轉換。當然,這種轉換是需要的,但卻不是唯一的。
目前,我國在初中階段開設美術課,課時是每周一節,高中階段則取消了美術課。中學美術課堂教學方法,無非也是在教室內講授一點美術基礎知識,臨摹一些書本上的作品,在馬上臨近考試的時候,美術課也會最早地停課,為其他主課留出復習時間。個別美術專業高中也是「以繪畫為目的」,一味追求技法訓練,應付考試,以此來提高「升學率」。千篇一律對著範本臨摹,幾十張畫大同小異,毫無生氣,將書本上的寫生課、實踐課、欣賞課等一些讓學生走出教室,到戶外體驗自然的課程取消。還有的地區學校乾脆不開設美術課。這種指導思想與教學方法,缺乏對學生創造思維能力與審美能力培養,缺少了學生對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感受,違反了學生心理發展規律,使學生慢慢變得對身邊的事,身邊的人關心度降低。這種現狀與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所提出的素質教育目標相抵觸。具體而言,「以繪畫為目的」的教學方法,缺乏對對象本質特徵的分析和審美概念的表述,其結果必然是:整體上成為被動刻板的模式,審美教育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脫節;不符合《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要求的直觀性、系統性及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有礙於創造想像和視覺記憶發展及中學生個性、意願、情感的表達;更缺乏審美教育的現代意識,到最後僅極少數學生保持著對美術的興趣,大部分學生收效甚微。
1988年原國家教委為發展中小學教育頒發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為目前中小學美術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帶來了契機。實施素質教育被視為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的關鍵,各種學科改革、課程改革也是圍繞著「素質教育」這個中心所開展的,美術教育的改革同樣也是圍繞著如何實施素質教育而進行的。因此,中小學美術教育已從過去單純的技能教學轉變為全面重視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發展的藝術教育。
⑦ 現代教育的特點是什麼
第一,教育的終身化。
終身教育是適應科學知識的加速增長和人的持續發展要求,而逐一形成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質在於,現代人的一生應該是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一生。
第二,教育的民主化。
具體表現為,一方面,它追求讓所有人都受到同樣的教育,包括教育起點的機會均等,教育過程中享受教育資源的機會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結果的均等;
另一方面,它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權的擴大,根據社會要求設置課程、編寫教材的靈活性,價值觀念的多樣性等。
第三,教育的全民化。
主要表現為全民教育,即教育必須面向所有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具體表現為培養目標的多元化、辦學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學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模式的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的現代化。
具體表現為現代科學技術(包括工藝、設備、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運用,並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化。
拓展資料:
現代教育是伴隨著現代社會的形成而出現的人類歷史上一種嶄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類社會和教育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是迄今為止教肓發展的最高階段 ,也是人類教育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 。
中國的現代教育起始於十九世紀下半葉。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一批具有早期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便在粵著書立說,主張效法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制度,提倡通過改良和變法,實現國家富強,並促成了學習西方知識的風氣。
⑧ 我國中小學教育具有性性性特點
基礎性,普及性,學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