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教育的社會性舉例

小學教育的社會性舉例

發布時間:2021-01-27 01:29:59

㈠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社會性適應教育

推薦參考大安法師開示:兒童是一個民族的未來。看一個民族的興衰,就看這個民族的小孩的素質怎麼樣,所以兒童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是治國安定之根本,所以不得不加以考究。兒童的教育更多的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整體素質教育,心生敬畏感的教育以及在行為層面的一種規范。小孩子在懂事的時候,你教他什麼呢?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的教育如果成功,他一生受用無窮。首先要教孝,孝敬他的父母。你不能溺愛他,不能以小孩為中心。傳統社會到吃飯的時候,小孩要幫父母添飯的,幫父母端茶的,這在培養他的一種孝心,孝行。現在可是顛倒了,小孩坐在上面,他好像是小太陽,做父母為他服務,忙得團團轉。如果他是在三歲以前,或者是自己不能料理,你可以為他服務。當他到了七八歲,十來歲的時候,你就不要這樣做了,一定要讓他來為父母服務,來為他人服務,來盡到他的一份孝心。悌,處理兄弟之間的關系,做弟弟的要恭敬兄長,兄長當然也要關懷弟弟,這裡面兄弟之間要有悌的這樣的一個德性。忠,處理個人跟社會,跟國家的關系。你在社會供職,做公務員,一定要對國家盡忠,忠心耿耿。你如果有忠心的話,你就不會用自己的權力去謀私利,去貪污腐化,去把國家的錢存到外國銀行,你做這些事情就是不忠。所以我們看到這么多貪官污吏,就是由於從小沒有教育;信,是朋友關系,要講信譽。這個信,一邊是個人字,一邊是個言字,人說的話就是可信的,如果說出的話不可信,你都不是人了。所以自古以來對人都是很尊嚴的,有的事情用人格擔保,那大家都無話可說。但現在人格瓦解了,你說用人格擔保誰也不相信。古人的信,那是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無論怎麼樣都得兌現諾言。信是植根於誠,真誠心才會表現出信。現在這個社會也是誠信極為低落的時代,人與人之間已經很難建立一種信任關系了。有時候看到這一點真是感慨不已。經濟領域的坑蒙拐騙,假冒偽劣,各種事情,甚至媒體當中摻水分的,虛假的報道,虛假的廣告,虛假的文憑學歷,那太多了。所以一個人一定要有信。孔子在教化當中,有一次子貢問孔子治國之道,治國有三個要素:足食、足兵,再就是信譽,信。子貢又問:如果這三者要去掉一項,應該去掉什麼?孔子回答:可以去掉駐兵(就是國防力量)。如果三個要素非要去掉一個就把國防去掉,剩下兩個。足食就是吃飯的問題,那麼進一步問,足食和信這之間非得要選擇一個的話,那取什麼、舍什麼?對一個治國者來說,這是很嚴峻的。孔子回答:去掉足食。把這個民生吃飯問題都可以放下,剩下這個信。子貢一聽大吃一驚,怎麼會作這個選擇?孔子說:自古誰無死,民無信不立。你沒有食可能會死,自古以來誰沒有死啊,但是人沒有誠信的德性,他就站立不起來,他的人格整個瓦解。也就是說這種信的道德價值超過肉體的壽命,這是我們中國聖人擲地有聲的語言,我們對聖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能把一種道德精神價值高揚到這個程度。然而我們現在的不孝的子孫卻把這個信的道德價值淪落到這個程度,我們都愧對孔老先生(孔夫子),要進行信的教育。禮,禮貌、禮敬,禮的精神就是恭敬,恭敬表現得要有禮節,要有禮的形態來表達這種恭敬;義,正義,中國文化當中,關羽的形象就是義的一個典型,桃園三結義之後,他對於兄弟關系,對於劉備的忠心,是什麼都不能動搖的;廉,廉潔、節儉。一個人要減低自己的物質慾望,要廉潔,做官要做清官,兩袖清風。一個人能夠廉潔,他的道德人格就能上來,如果一個人,他很追求高消費,過那種奢侈的生活,他就容易走向墮落的道路,就會取那些不義之財;最後一個是恥,羞恥,內疚,當做了某件事情的時候,愧對良心,愧對天地,愧對他人。知恥近乎勇,你知道這個恥,才會勇於改過。這個恥就相當於佛門的慚愧,慚愧心,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那就無葯可救了。如果一個人沒有羞恥感,到無恥、免恥的程度,那也就無葯可救了。這種恥感是他的良知良能還沒有泯滅的一種情緒反應,如果良知良能都汩沒了,汩沒在物慾裡面,仇恨裡面,這些,他就不會有恥。不會有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你看現在有些做壞事,他搶了人家東西,他當面炫耀自己,你看我搶的過程多麼有勇氣,多麼有謀略,怎麼怎麼回事,他都把它作為一個炫耀的東西。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自己搞婚外戀,還炫耀自己,你看我多有魅力,我有幾個情人這樣這樣,你看他都在炫耀。所以就是免恥,無恥了,一個人到了無恥的程度就沒有辦法了。八德,這八個字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做人的人格。如果這八個字都沒有的話,那古人說就叫亡八字嘛,亡八字,你這八個字都忘記了,在你身上都體現不出來了。忘八字比較文雅一點,如果把那個「字」字省掉,就叫亡八,有點罵人的樣子了,你這是亡八蛋 ,那怎麼了?就是亡八蛋,就是這八個字一點都沒有了。對小孩進行這樣的教育,這是實實在在的教育,這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東西。然後進一步教三世因果,一切行為在過去、現在、未來,這個三世因果是真實不虛的。我們每個行為在六道輪回都會有體現的,把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教給小孩。因果和輪回是佛教的核心,如果一個小孩能接受這樣的道理,能夠在內心深處建立這樣的觀念,他一定就會有敬畏感,他就不敢胡作非為,他就建立了懲惡勸善的一個根據。這個根據是深深地扎在他的內心深處的,他就會在行為上真正做到慎獨,在沒人看到的時候他也會按照這八個字來約束自己,來規范自己。如果沒有因果的觀念,沒有輪回的觀念,那麼一切道德的教化就沒有根,沒有基礎。盡管他口頭上說講道德,那都是口頭上作表面文章。所以我們現在感到深深的憂慮,當一個社會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六道輪回,他的道德一定會滑坡的,一定會淪喪的,這是非常重要的。

㈡ 2011小學教育學、教育心理考試資料匯總

我記得我當年來考試的源時候,小學教育學和心理學是一張卷子的,題型有填空、名詞解釋、選擇、簡答和分析幾種吧---前三種題型都是書上的只要多看看記記就行了,關鍵是分析題,分值很大--
舉例:請就學生早戀現象用心理學分析一下。
有老師批評學生:你就是豬,一天到晚只知道玩----(請用教育學觀點分析案例)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基礎知識有哪些

1、什麼是職業和教師職業?
★職業:在社會生活中,為了滿足社會生產和生活需要,人們所從事和對社會所承擔的具有一定職責義務的專門的業務和工作。
職業的特點:(社會性)、專門性、獨立性、穩定性、特殊性等。
★教師職業-----按照一定社會的需要和標准向人們進行各方面教育,以培養人為目的,促使人發展的一種職業。
★教師----通過教育活動為社會服務或為一定階級培養合格人才,以滿足社會對人才需要而為社會服務的人。
2、教師職業勞動的特點是什麼?
答:教師的職業勞動是培養人、塑造人和改造人的社會勞動。
一、長期性和復雜性
長期性:①學生的成長是一個過程
②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具有不穩定性和反復性③教師勞動的效果要經過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得以驗證。
復雜性:①教師的勞動任務相當復雜②對象存在差異③工具日益復雜④過程具有高度的復雜性⑤結果豐富多樣
二、延續性和艱苦性
三、藝術性和創造性。藝術性:①表現在課堂教學藝術上②在德育工作具有藝術性
四、主體性和示範性
示範性①由學生具有模仿天性所決定②人的認識規律也是教師勞動具示範性的原因
五、個體性和群體性
3、教師職業勞動的社會意義?
答:一、教師的職業勞動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起著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①教師是人類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對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貢獻巨大。②教師是人類智能的積極開發者,對人類科學文化事業的進步和發展起重要作用③教師是一代新人精心培育者,對提高新生一代及社會全體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④教師是新知識、新技術的創造者,直接豐富著人類的文化寶庫。
二、教師的職業勞動對社會物質文明起著間接而巨大的作用。
①教育部門上雖然是不物質生產部門,卻同物質生產緊密相關②教師的勞動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扶持
三、教師職業勞動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起著引導作用。
★道德由一定社會關系,特別是經濟關系所決定,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系,以區分善惡、正邪、榮辱等為內容的思想意識、行為規范和實踐活動的總稱。
★職業道德----指人們在從事某種職業活動過程中,思想和行為所應遵循的道德准則和道德規范,也就是調整職業內部、職業之間、職業與社會之間的各種關系的行為准則。
★教師職業道德------又稱「師德」是職業道德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教師從事教育活動過程中,所應遵循的調節教師與學生、教師與集體、教師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比較穩定的行為規范和所應具備的道德品質
4、職業道德的特徵和特殊屬性:
特徵:第一、內在的穩定性;
第二、形成和行為尺度的多樣性;
第三、適用對象的限定性。
特殊屬性:①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深藏於習性之中②道德的調節手段是非強迫性的。③道德是自律和內化的規范④道德調節是以必要的個人利益的節制和犧牲為前提的
5、教師職業道德特點、作用、具體表現方面特點:
一、意識水平高層性
二、道德境界高尚性
三、道德意識自覺性
四、行為舉止示範性
五、道德影響深廣性
六、道德內容先進性
作用:一、調節作用(最基本作用)
①通過調節教師與教育事業的關系,促進教師愛崗敬業②通過調節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形成尊師愛生的教育氛圍③通過調節教師與教師的關系,形成團結協作的教育凝聚力④通過調節教師與學校其他成員及與社會其他成員的關系,形成教育合力
二、教育作用①教師的道德品質對學生品德的形成具有示範作用②教師的道德品質對學生智力的發展、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有推動作用③教師的道德品質對培養學生審判情趣具有促進作用④教師的道德品質對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
三、導向作用
①激勵②控制③調整④矯正
四、促進作用
①有利於社會職業道德的發展和從業者道德素質的提高②有利於家庭美德的形成和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③有利於社會公告的發展和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教師職業道德表現方面:教師職業理想\態度\義務\技能\紀律\良心\信譽\作風。
6、社會主義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容: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內容,以造就四有新人為目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謙潔從教、為人師表等為具體內容要求,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師德的優越性和先進性。
7、教師職業道德與道德的聯系和區別是什麼
聯系:教師職業生產自救是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道德在教師職業領域的特殊表現;道德是社會共同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是師德的來源和基礎,是與師德相一致的。總之,道德和師德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區別:①二者產生的時間和發展的情況有所不同,道德先於師德。②道德隨社會整體發展而發展,師徒是在教師職業領域中形成發展的③二者適用范圍不同,道德具有廣泛性,師徒只適用教師職業,具有專業適用性
8、什麼是道德原則和教師職業道德原則?
★道德原則: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在道德上對人們的行為品質提出的最根本的要求,是處理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關系的基本原則,是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各種規范要求的最基本的出發點和指導思想,是道德的社會本質和階級屬性的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
★教師職業道德原則:是一定的社會和階級在某一歷史時期根據社會或階級和教師職業的實際需要對教師職業道德行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處理各種利益關系、調節和評價一切道德行為的根本規則。它在教師職業道德體系居於主導地位。
9、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和依據
基本原則:
一集體主義原則二、教育人道主義原則
三、教書育人原則四、樂教勤業原則
五、教育民主原則六、教育公正原則
七、人格示範原則八、依法執教原則
依據:①教師職業道德原則必須反映教師職業勞動的特點;②教師職業道德原則必須符合一般社會道德原則的要求;③教師職業道德原則必須在教師職業道德體系中居於核心和主導地位;④教師職業道德原則必須符合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的要求。
10、集體主義原則的內容要求和本質:
內容要求:堅持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辯證統一,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充分尊重和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要以集體利益為重,必要時要放棄或犧牲個人利益,同時要不斷發展完善集體利益,以逐步滿足個人的正當利益。
本質:①集體主義反映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系的根本要求;②集體主義正確解決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③集體主義貫穿於社會主義道德的一切規范和范疇之中;④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於一切舊道德的根本標志。
11、堅持集體主義原則的具體要求
1)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2)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
3)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
①尊重他人②主動關心他人③尊重他人的正當利益
4)正確處理貢獻與索取的關系
★教育人道主義原則---指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愛教育者教應當從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原則出發,尊重對方作為人的價值與尊嚴;在此基礎上,注意發揮教育者作為主體的角色作用,以完善價格要求自己,以人道原則協調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從而調動受教育者以及教育過程中其他參與者的積極性,保證教育任務的完成和教育目標的實現。
12、教育人道主義原則內涵和確立依據
★教育人道主義原則: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應當從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原則出發,尊重對方作為人的價值與尊嚴;在些基礎上,注意發揮教育者作為過程文體的角色作用以完美價格要求自己,以人道原則協調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從而調動受教育者以及教育過程中其他參與者的積極性,保證教育任務的完成和教育目標的實現。
確立依據①是教育活動過程人際關系的特殊性②教育者與受教育都之間關系的特殊性③對於教育過程中的一切參與者來說都有一個如何才能在這一過程中調節好自我與其他參與者關系的問題
權利;
13、堅持教育人道主義原則的具體要求
1、尊重和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
2、真誠地與其他教育者合作
14、教育人道主義與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關系:教育人道主義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在教育領域、教育過程中的具體化、職業化。他調教育過程參與者之間的各種人際關系,並為這些關系規定原則與規范。二者是特殊與一般的關系。
15、為什麼教書育人是我國師德的基本原則
①教書育人反映了教師這一行業的本質特徵,指出了教師這一行業是教書育人的行業。②教書育人也是教師基本職責的概括,提出了教書育人是為師從教的基本職責和任務,向世人表明: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③自古以來,教書育人一直就是徇和判斷教師工作優劣的根本標准也自然成為指導教師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原則
16、教書育人原則的具體要求
○1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教書與育人的關系。 育人是目的,是根本,
教書是形式、手段
○2正確理解育人的含義,樹全面育人的意識。
17、樂教勤業原則的意義、具體要求
意義①教師樂教勤業,是由教育實現自身效益和社會價值的內在需要決定的②樂教勤業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基礎和動力,是教師職業道德原則的核心③樂教勤業,也是教師勝任教育工作做好教育工作的首要條件(內因)
具體要求○1熱愛教育工作,把教育工作當成崇高的事業來追求○2勤業精業,勇於探索。
18、教育民主原則的含義和意義
教育民主原則: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平等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尊重學生、引導學生激勵學生發展。
意義:這一原則是根據人的需要提出來的
教師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尊嚴、有個性、有獨立自主性、有受人尊重的需要,有發言的權利。沒有民主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19、教育民主原則的具體要求
1、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和人格;2、教師要以平等、寬容、博愛、友善和引導的心態對待學生;3、教師要營造一種使學生能平等交流、主動參與、自由探索、大膽創新的民主氛圍。
20、教育公正原則的含義和意義
★教育公正原則通過合理的教育制度恰當地分配教育資源,使每個人獲得與其相適宜的教育,滿足個體的學習需要,使個體得其應得,實現個性化的發展。
意義:實踐教育公正,是教師從教的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是教師高尚人格和美好品質的生動體現,也是教師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的重要內容。教師的公正、無私、善良、正直、能使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中體驗到公正的合理性,從而成為他們健康成長的心理基礎,有利於影響和激勵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培養優秀品質,有利於得到學生的依賴和尊敬,形成健康的教育活動局面;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
21、教育公正原則的具體要求
1尊重學生人格和受教育的平等
2、因材施教;3、賞罰分明。
22、人格示範原則的含義和意義:
★人格示範原則是指教師通過自身高尚的價格力量給學生以良好的榜樣示範。它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主要特徵,是教師應當遵守的基本的師德原則①人格示範是一咱重要的教育力量②教師良好的人格是一種對學生有著直接影響的教育因素
23、人格示範原則的具體要求
1、教育者先受教育;2、在實踐中努力鍛煉和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3、要有良好的儀態。
(教師應具備的儀態是:健康的體格、整潔的登記表安詳的舉止、適當的禮節、愉快的表情和文雅的風度。)
24、依法執教原則含義和具體要求
★依法執教原則:是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依照國家法律制度從事教育活動,保證教育活動的合法性、正確性、促使學生的健康發展
具體要求1、依法執教,做奉公守法的模範;
2、模範執行國家的政策法令;
3、自覺遵守社會主義紀律;
4廉潔自律,抵制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蝕
★教師職業道德范疇-----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師道德的主要特徵,體現一定社會對教師道德的根本要求,差成為教師的普遍內心信念對教師的行為發生影響的基本道德概念(教師良心、公正、義務、榮譽、威信)
25、教師良心含義和作用
教師良心是老師個人在教育實踐中,對社會向老師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自學意識,是教師個人對學生、教師集體和社會自覺履行其職責的道德責任感,以及對自己教育行為道德控制和道德評價的能力,是多種教師職業道德心理因素在教師個人意識中的有機統一。
作用○1對教師行為選擇起著主導作用;○2教師良心對教師的行為過程起監控作用;
○3對教師行為結果起評價作用。
26、教師良心的社會基礎
第一、它是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形成的;第二、它是對教師道德關系的自覺反映。第三、它是教師接受職業道德教育,自覺進行師德修養的產物。
27、教師公正的含義、作用和如何做
含義:是指教師在教育職業活動中,公平合理地對待和評價全體合作者。其中公平合理地評價和對待每個學生,是教師公正的最基本的內容。
作用○1有利於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保證教育任務的順利完成;
○2有利於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有利於教師威信的形成。
○4給學生的道德心靈以良好影響。
如何保持教育公正抵制不良風氣保持做到教育公正需要多方面努力,教師應該做到:
①明確是非標准,增強辨別能力
②敢於抵制不良風氣,恪守公正立場
③自覺培養公正之品行
28、教師公正范疇的確立(受什麼影響)
①教師公正受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教育制度、教育職業勞動目的制約;
②教師公正取決於教師對教育規律和每個學生情況的認識水平;
③教師公正的確立取決於教師覺悟的提高。
29、教師義務的含義和作用:
★教師義務一是指社會向教師提出的在從事職業活動時所必須遵守的道德要求的總和;二是指教師在教育職業勞動中自覺意識至社會以教師提出的各種道德要求的合理性。把遵循教師職業道德的規范和要求,看作是個人的內在道德需要,是對社會、對教育事業應盡的使命和責任。
作用○1履行教師義務,有益於減少和協調教育工作中的「沖突情勢」,保證教育勞動順利進行;○2履行教師義務,可以使教師在教育勞動中自覺進行道德上的綜合判斷,選擇正確的教育行為;○3履行教師義務,有益於在教育勞動中自覺培養高尚的師德品質。
30、教師義務的社會基礎
答:一、教師義務根源於現實的社會主義教育勞動的內在關系;二、教育義務的內容是由社會主義教師道德規范決定的。
31、榮譽和教師榮譽的含義:
★榮譽:是指一定社會整體或和國當事人,以某種贊賞性的社會形式或心理形式對一定義務和相應行為具有的道德價值所表示的肯定性判斷和態度。
★教師榮譽即社會對教師的道德行為的價值所做出的公認的客觀評價和教師對自己行為的價值的自我意識。
32、教師榮譽的內容和對待榮譽的要求
內容第一、光榮的角色稱號;
第二、無私的職業特性;
第三、崇高的人格形象;
第四、豐厚的勞動回報。
要求○1要處理好集體榮譽和個人榮譽的關系;○2要處理好自尊和謙遜的關系。
33、教育威信的含義和意義
★教育威信廣義而言,是指教育行業特別是整體的學校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道德信譽;狹義而言,是批教師在職業活動中建立起來的眾所共仰的道德聲望。
一方面教師的道德威信是教師人性的光輝,是教師人格的力量,是教師能力的整合。另一方面它是社會苦苦是教育環境中的人,對教師個人的職業實踐活動中得到的地位、道德影響力 的自學承認、褒揚、贊賞,是教師社會價值的表徵。
意義(一)教育威信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道德基礎(二)教育威信的高低直接影響教育勞動的效果(三)教育威信是教師不斷自我完善、自我進取的積極精神因素。
34、教育威信形成的條件
一、客觀條件①教師在全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養和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氣是教育威信形成的重要條件②教育行政機智學校領導對教師工作的信任、關心和扶持是提高教育威信另一個重要條件③家長對教師的態度也是影響教育威信的因素。
二、主觀條件(1)專業素質(2)人格魅力(3)評價手段(4)師生關系
35、教育威信形成的途徑
(一)學校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二)日常的師生交往(三第一印象的建立
36、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
一、愛國守法(基本要求)
二、愛崗敬業(本質要求)
三、關愛學生(師德靈魂)
四、教書育人(道德核心)
五、為人師表(內在要求)
六、終身學習(專業發展不竭的動力)
37、教師在教育職業中的道德規范
一、熱愛教育,樂於奉獻。
○1熱愛教育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
○2樂於奉獻是人民教師的本色。
二、教書育人,盡職盡責。
三、嚴謹治學,提高水平。
38、教書育人的含義和意義
★教書育人是指教師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自覺地把教育和教學結合起來,盡職盡責,既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又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意義:一、教書育人始終是教師和學校的根本任務和根本道德責任。
二、教書育人成為向社會提供高素質新型合格人才的最有效途徑:○1教書育人為現代社會培養和造就了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能的勞動者○2為未來社會培養和造就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個性心理品質的接班人
39、嚴謹治學的意義和基本要求:
意義:○1是培養學生良好學風所必需的;
○2嚴謹治學是提高教師素質所必需的;
○3嚴謹治學是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所必需的。
基本要求1、好學不倦,精通業務;
2、把握規律,科學施教;
①及時做到及時總結和提煉經驗
②要主動地汲取前人對教育活動規律的科學認識,並努力使之成為自身素質的一部分
3、嚴於律己,精益求精;
4、不斷探索,勇於創新。
40、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道德規范
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了解學生、
公正地對待學生、嚴格要求學生、教學相長
41、熱愛學生的意義,基本要求:
意義○1愛是學生的需要;○2愛是教育的橋梁;○3愛是培養學生高尚的社會情感重要手段。
要求:1、全面關心學生的成長;①關心學生精神生活②關心心理健康③關心身體素質
2、把愛的種子撒向每一個學生;
3、保持對學生穩固而持久的愛。①自己不能因為個人情緒變化而遷怒於學生②要求自己不能因學生的更替而影響自己對新生的感情
42、尊重學生的意義和基本要求
意義○1、只有尊重學生,學生才會自尊、自信、自強不息;○2、只有尊重學生,才能調動起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基本要求○1尊重學生自尊心(充分信任學生)
○2尊重學生的個性(創造條件發展興趣)
○3尊重對班級工作意見建議(主人翁意識)
43、了解學生的意義和基本要求
意義1了解學生是教師培養愛生之情的需要2、了解學生是教育學生的客觀需要。
要求1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朋友2克服某些心理效應的影響,深入了解學生(閉鎖性)。
①樂於接近學生、把握學生思想和性格特點②不以代替學生心理,善於體察其內心世界
③克服「成見」等負面心理效應的影響。
44、嚴格要求學生的意義和基本要求
意義1、嚴格要求學生是愛的體現和學生成長的需要;2、嚴格要求學生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潛力,促其成長的需要。
基本要求1、循循善誘,誨人不倦。
2、嚴而有度,嚴而有方。
3、合理要求,持之以恆。
45、教師如何做到教學相長
(一)要求教師要不斷地從學生的「學」中汲取營養來改造自己的「教」;
(二)要求教師要真心實意地歡迎學生指出錯誤並勇於公開承認錯誤;
(三)要求教師要鼓勵和支持學生提出不同於自己看法的獨立見解;
(四)要求教師要有歡迎、鼓勵和支持學生超過自己的寬闊胸懷。
46、教師在教師集體中的道德規范
一、尊重同事 二、團結協作
三、公平競爭 四、維護集體榮譽
47、尊重同事的意義和具體要求
意義1、尊重同事是尊重人的道德要求在教育勞動中的具體體現;
2、尊重同事有利於良好的教師集體的形成;
具體要求尊重①同一學科的同事②不同學科的③優秀的和暫時處於後進狀態的④持不同學術觀點和教育思想的⑤不同年齡教師之間要相互尊⑥領導與教師之間要相互尊重
48教師團結協作的意義和基本方法意義
1團結協作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客觀要求
2、團結協作是教師人格的必備要素
3團結協作是提高教師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徑4、團結協作是形成良好校風的重要保障
方法①做到謙虛為懷,有自知之明
②嚴於律己,以誠待人
49、在教師集體中開展競爭的必要性
1、在教師集體中開展有益競爭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
2、在教師集體中開展有益競爭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內在需要;
3、在教師集體中開展有益競爭是促進教師個體奮發向上的內在動力。
50以道德的手段在教師集體中開展有益競爭1、競爭的手段必須符合道德;
2、應妥善處理好教師集體中競爭和協作的關系;3、教師要有開拓進取、敢於創新的精神。
51、教師在自身建設中的道德規范
一、依法執教二、愛崗敬業
三、廉潔從教四、為人師表
52、依法執教的意義和要求
意義1依法執教是強化教育社會功能所必需的;2依法執教是普及義務教育所必需的;
3、依法執教是教育規范化、有序化所必需的;
4、依法執教是保證教育人道化所必需的。
要求1、學習和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3、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做奉公守法的模範。
53、愛崗敬業的意義和基本要求
意義1愛崗敬業是保持教師隊伍穩定的基礎;2、愛崗敬業是樂教勤業的動力源泉;
3、愛崗敬業才能在崗位上有所作為。
基本要求1、熱愛教育,樂於從教。
2、教書育人,盡職盡責。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4、認真工作,不敷衍塞責。
5、勤奮鑽研,科學施教。
6、淡泊名利,育人為樂。
54、廉潔從教的意義和基本要求
意義1廉潔從教是社會擇師的首要人格條件
2、廉潔從教是為師立教的根本;
3、廉潔從教是「樹人」的根本人格條件;
4、廉潔從教是培養學生良好情操的活的源泉;5、廉潔從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是非觀念的重要因素;
6、廉潔從教是轉化社會風氣的重要舉措。
基本要求1、保持廉潔自律,堅守高尚情操。
2、抵制不良風氣,保持教育公正。
3、發揚奉獻精神,淡泊功名利祿。
的相對價值或位置作出判斷。
10、相對評價的特點:
①對評價對象的評定結論有賴於群體的狀態水平不注重評價的目標,中注重個體在群體中的相對位置②評價的階梯預先設立的,無論被評水平多麼高,總有關等出現,總可評價③內部可比性強,具有激勵促進作用④不同教師團體的等級不能相互比較
★絕對評價----是指根據評價對象集合之外的一定目標和准則確定評價標准解釋測評結果,作出評價結論的方法。關鍵是確定科學合格標准。
11、相對評價的特點
①評價標准明確客觀②評價結論是將評價對象的實際水平與客觀標準直接比較而得到,不依賴於被評都所在群體的狀態水平。③對於被評價結果不必要求分出等級,而是希望達標越多越好④評價結果難以反映測評對象的內部差異
12、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操作程序
①具體職業行為進行統計調查,分析其行為動機、行為效果、行為目的、行為手段的正確性,以確定其職業行為的正確與否,如存在問題,有針對性的做出改進的意見建議②根據教師的職業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在其職業生產自救品質中所佔的地位、重要性,就該行為對其職業道德品質的影

㈣ 小學教育學(第二版)前5章的復習提綱 是人教版

《教育學》。
第一章 教育
第一節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識記:
1、教育的起源有三種不同的主張:(1)生物起源說:代表人物是勒圖爾諾,這種觀點認為動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錯誤識混淆了動物的本能活動與人類社會教育活動的界限。(2)心理起源說:代表人物是孟祿,這種觀點認為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年的「無意識的模仿」。(3)勞動起源說;勞動起源說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說的基礎上,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形成的。主要觀點是:a教育具有社會性,只有人類社會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c、原始的教育中,傳遞生產勞動經驗是教育活動的主要內容,語言與交往的發展也與勞動密集相關;d、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具有階級性;e、教育要實現社會需要,最終要通過人的培養來實現,與人的發展的需要密切相關。
2、教育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按社會生產關系分為:(1)原始社會的教育;(2)社會的教育;(3)封建社會的教育;(4)資本主義教育;(5)社會主義教育。按生產力發展水平可把教育劃分為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會教育,奴隸社會教育和封建社會教育)和現代教育(包括資本主義社會教育和社會主義社會教育)。
識記與領會:
1、如何正確認識教育?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廣義的教育是指,凡屬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響,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幾個方面的影響。
(2)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是指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個體身心發展的特點,在教育者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受教育者學習的主動性,使其在德智體美諸方面(或身心兩方面)生動活潑地全面和諧地發展。
2、教育有什麼樣的功能?
(1)教育的社會功能
主要指教育對社會的反作用.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發展水平,教育又反過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教育能促進社會生產,鞏固經濟關系;教育可以成為社會政治斗爭的手段,影響民主法制建設;教育能夠保存、傳遞以至創造人類文化;教育還可以起到保護環境、控制人口的作用。
(2)教育的人的發展功能
主要指對人的發展的推動作用。一方面教育要適應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另一方面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教育發展與人的發展是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過程中進行的。
第二節 現代教育
識記:
1、現代教育的基本特點:(1)生產性(2)民主性;(3)科學性;(4)創新性;
2、理解:
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指導方針:
(1)貫徹「三個面向」: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2)實施「科教興國」: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3)推進素質教育
第三節 小學教育
識記:1、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規定,要求適齡兒童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保證的、強制、免費和普通的國民基礎教育。
2、小學教育的基本特徵:(1)全民性;(2)義務性;(3)全面性;
理解:
1、小學教育的基礎地位: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是九年義務教育的第一階段。在我國的學校教育體系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小學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基礎。
2、小學教育的啟蒙作用:(1)在身體素質方面的啟蒙作用;(2)在學習知識方面的啟蒙作用;(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啟蒙作用。
第二章 學校
第一節 學校概述
識記:
1、學校:學校是一種古老的、廣泛存在的社會組織。它始於人類知識及其傳播的專門化要求,是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是現代社會中最常見、最普遍的組織形式。
2、學制:是學校教育制度的簡稱。是國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
3現代學制的產生:首先產生於歐洲。類型有:(1)雙軌制;(2)單軌制;(3)分支學制;
4、我國學制的產生:我國學制是從西方引進。第一個學制是產生於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第一個正式實施的學制是1903年的《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第一個首次規定中小學六三三分段的是1922年的「壬戌學制」;1951年《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使我國學制發展走上了一個新紀元。
5、我國現行學制縱向分為四個等級即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橫向有若干不同類型的學校。
第二節學校文化
識記:
1、學校文化:也叫學校文化特質。它是指由學校成員在教育、教學、科研、組織和生活的長期活動與發展演變過程中共同創造的, 對外具有個性的精神和物質共同體。
2、學校文化的形式可分為:(1)精神文化;(2)物質文化;(3)制度文化(學校傳統、學校儀式、學校規章)
第三節 學校與家庭和社會
識記:
1、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方法主要有:(1)互訪:包括教師訪問家長和家長訪問教師;(2)家長會:是學校和家庭取得聯系的較為普遍的方式;(3)家長委員會:是學校與家長互相聯系和配合的經常性組織。
2、學校、家庭、社會在兒童身心發展中的作用:學校是影響兒童成長和發展的主要和決定性的因素,家庭是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場所,是兒童發展最初也是重要的因素;社會是影響兒童發展的重要的因素。對一個小學生的發展影響最大的社會因素主要有社會群體、社會道德、大眾傳媒。
第三章 學生
第一節 歷史上不同的兒童發展觀
識記:三種兒童發展觀。遺傳決定論,環境決定論,符合論。
第二節 兒童的發展與教育
識記:
1、兒童發展的內涵:(1)兒童的發展是以個體的生物遺傳素質為基礎的。遺傳給兒童的發展提供潛在的發展可能性,反對遺傳決定論。(2)兒童的發展蘊涵於兒童主體的活動之中。(3)實現發展是兒童的權利。1990年9月「世界兒童問題首腦會議」通過的《兒童的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指出:「最優先地重視兒童地權利、兒童地生存以及兒童地保護和發展。」(4)把握兒童發展需要澄清地幾個問題:a、發展不等於變化,b發展是兒童生理成熟與生活的社會環境條件相互作用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單純的生理成熟過程;c、發展也不等同於兒童的學習和接受教育的過程;總之,兒童的發展是指,兒童在其成長過程中,伴隨著生理的逐漸成熟與社會生活經驗增長的相互影響,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斷提高的變化過程。
領會:
1、兒童發展的特點與教育上的舉措:(1)順序性,教育上要注意循序漸進;(2)不平衡性,教育上要注意抓關鍵期;(3)階段性,教育上要注意針對性;(4)個別差異性,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教;(5)分化與互補的協調性,教育上要注意長善救失。
2教育與兒童的發展:教育是手段,發展是目標;教育在兒童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教育對兒童發展的具體作用表現為:(1)教育目標要真實反映社會的要求;(2)在成熟的基礎上引導發展;(3)在整體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個性發展;(4)尊重和發揮兒童的主體性。
教育中尊重和發揮兒童主體性的原則有:(1)尊重兒童的感受;(2)尊重兒童的選擇;(3)鼓勵學生的創造;
第四章 教師
第一節 教師的社會地位、作用與勞動特點
識記:
1、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2、教師勞動的特點:復雜性,創造性,示範性,長期性,
領會:
1、教師的社會作用:
(1)通過教育活動選擇、傳播、提升和創造人類文化;
(2)通過向受教育者傳授文化以培養人;
(3)通過傳遞文化 和培養人全面推動 人類社會發展。
2、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3、新課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的變化:(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2)在對待教學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第二節教師素質
識記:
1、教育機智:是指一種面對新的突發事件,能夠迅速而正確地作出判斷,隨機而應變地採取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決問題的能力。
識記與應用:
1、教師的素質結構:(1)文化素質:a、必須具有語文、數學兩門主科和其他一兩門學科的全面扎實的知識和技能;b、必須具有藝、體、勞等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c、小學教師還要具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多方面興趣和才能。(2)教育素質:a、教育理論知識;作為小學和幼兒園教師,主要應該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各科教材教法知識;b、教育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學實踐能力、教育和組織管理能力;c、運用教育機智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遵循因勢利導、揚長避短、達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導原則;針對不同情況,採取多種方式,對症下葯。d教育科研能力:(3)職業道德素質:1997年8月,原國家教委、全國教育工會又進一步修訂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內容為: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敬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
第三節師生關系
1、師生關系的歷史 概況:(1)中國古代的師生關系:受到等級制度的影響,強調師道尊嚴,強調教師的權威,代表人物如孔子、韓愈。韓愈在《師說》中提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2)西方近代的師生關系:提倡「民主」、「平等」、「個性自由」等口號,盧梭在其代表作《愛彌兒》中主張把兒童放到大自然中去培養,赫爾巴特主張「教師中心論」,杜威主張「兒童中心論」。
領會:
1、我國社會主義學校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
(1)民主平等:在政治、人格、真理面前平等,教師對學生具有教育管理職責,學生要聽從教師的教導,教師要向學生學習,認真接受學生提出的合理意見和建議。
(2)尊師愛生:是社會主義新型師生關系的重要特徵。
(3)心理相容:是群體成員在心理與行為上彼此協調一致與諒解。
(4)教學相長:在師生雙邊活動中,在師生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中, 雙方存在著相互促進、彼此推動的關系。
2、怎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1)樹立良好的師生觀,把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結合起來;
(2)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
(3)在平等的基礎上樹立教師威信,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條件。
第四節 教師資格與教師進修
識記
1、教師資格:凡志願從事教師職業,經過權威機構審定,具備國家規定的教師條件或標准,並取得國家認可的教師資格證書者,就可認定他具有「教師資格」。
2、我國小學教師資格分為高級教師、一級教師、二級教師、三級教師,根據教師的政治思想、基本學歷、勝任教育教學情況以及教育工作年限等,評定其任職資格。
3、教師進修的形式:校內進修、校外進修、函授學習與遠程學習。

㈤ 如果我是專科社會性的 應該在自考網上選擇這個嗎 A040103-小學教育

可以的:

自考簡介和報考概述(供參考):

1。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對自學者進行的以學歷考試為主的高等教育國家考試,是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國家考試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自考選專業考的出即可,每個專業有對應主考院校,主考院校只是掛名,不負責培訓,自考學歷全國統一版本和任何學習形方式專業開考方式沒有關系。直接報名參加所報考專業科目進行考試,所有科目通過(有選考科目按照選考指示行選考)修夠學分即畢業。


2。全靠自己那麼可當地自考辦【所報考省教育考試院或地方自考官網先查看】報名流程(注意部分特殊或委託類專業必須報班):自考報名選考科目——預訂或買教材(書)——拿到書,自己看書學習——按期參加考試——全部課程考出——申請畢業——拿到專科、本科學歷。這樣學習形式的自考的費用相對低廉的,報考自考每科幾十元左右,加上教材費用。

3。如果你想參加培訓自己找有開設有你要考專業信得過的助學單位【如繼續教育學院,民辦學院,教育機構......】啥時間上課、不上課、地點、培訓方式他們各自定,只要考的出,費用貴各助學單位自己定價。

4。主考院校及專業信息每次報考時間報考科目書籍版本等到所報考省教育考試院或地方自考官網查詢為准。

【備註:若還有疑問等可以繼續追問或者給我發私信追問,我會盡快抽時間為你解答,希望能幫到你】

㈥ 小學教育專業學習社會科學基礎課程的意義

1、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不會因人們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只有遵循教育法則,教育工作者才能在教育中取得好成績。歷史經驗證明,教育法則早在人們知道之前就已經存在並起作用。

2、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

有人說:「如果您不學習教學法,您仍然可以上課。」當然,盡管這種現象確實存在,但是您是否學習教學法和掌握教學規則將對提高教學質量產生重大影響。

3、掌握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規律,做好人文教育工作

年輕一代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觀念決定著中華民族未來的精神面貌。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和西方先進技術的學習,這也給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帶來了許多新的矛盾和負面影響。

(6)小學教育的社會性舉例擴展閱讀:

一位出色而成功的老師利用教學法的理論智慧,敏銳地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心理活動脈搏,並適當地利用科學的教育環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並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點燃」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從而以生動,和諧和富有成效的方式組織了教學過程。

因此,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不僅要重視對學生文化知識的教學,而且要重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即不僅要「教」還要「教育人們」,並結合辯證法和統一法。

小學教學中的社會性軟體包括哪些

一、社會性軟體概述
如今,利用各種軟體發展個人興趣、進行社會交往已經越來越普遍。社會性軟體是一個新的研究內容,就研究的資料分布來看,主要以網路形式發布,系統研究的專著尚未出現。到底什麼是社會性軟體,至今還未從學術上得到嚴格的公認的定義。在文章《社會性軟體時代的外語教學》中,作者認為社會性軟體是可以幫助人們建立社會網路、支持社會交互和群組交流合作的一類軟體。在國內,一些社會軟體研究者發起了首次社會性軟體在線研討會,在經由庄秀麗整理的總結中可以看到國內研究者對社會性軟體的理解,社會性軟體定義的內涵包括以下三點:
1.社會性軟體首先是個人軟體,是個人網路化的工具;
2.社會性軟體構建的是社會網路,這個社會網路包括弱鏈接、中鏈接和強鏈接;
3.社會性軟體是個人性和社會性的統一。
實際上,社會性軟體落腳在「社會性」這個定語上。它表明了:作為社會性的個人,通過社會性軟體,可以構建社會關系;而這樣的社會關系具有重要的價值。社會性軟體做為一種新形態的軟體形式,從人的社會關系網路出發建構軟體,其個性化,人性化,合作化的特點符合當代教學觀念和學習觀念,值得在教與學中研究其應用。
二、常用社會性軟體在教育中應用現狀
比較流行和成功的社會性軟體有:QQ、MSN、Email(電子郵件)、IM(即時通訊)、BBS(電子公告牌)、Wikis (維客)、Personal WeBlogs(個人博客)、Social Networking Systems(社會網路系統)、Social Tags(社會性標簽)、Friendster:、Personal Journals(個人雜志)、網路日誌等,另外還有各種新興的社會性軟體:如yahoo widget、moodle、提供在線協作的平台、共享工作計劃或項目管理的平台等。
其中筆者對Blog、Wiki、yahoo widget三種軟體用於教育教學領域,支持師生教與學的研究,從文獻檢索來看,截止2007年9月,進行分項目的檢索,其中國外社會性軟體方面的文章和教育相關的有2篇,國內和教育相關的有6篇,但還沒有精確的寫社會性軟體支持師生教與學研究的文章。
1.關於Blog的教育應用
國外在教育中的應用Blog主要集中於以下幾個方面:1)用以建立學生的學習檔案袋;2)用以教師的職業培訓;3)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 4)教師的反思性日誌等方面。
在台灣,blog譯成「部落格」。很多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學生和教師都可以申請自己的Blog空間,通常採用了一些支持群體功能的Blog工具,應用於教育中的不同層面。在國內,在課程教學中使用blog的除遠程教育中有一些應用外,學習的課堂教學很少有引入這個工具支持學生的學習。據調查,博客成為教輔——上海部分中學實施個性化教學;華南師大未來教育中心在國內的應用實踐方面做得比較早,已經在教師培訓、本科生的課程教學如學習論等中有了應用經驗,華中師范大學也開始做這方面的研究。另外,在對教師的支持方面,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教育敘事平台和教育博客。
2.關於wiki的教育應用研究
Wiki網站以寫作網上網路全書的居多。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案例。國內,Wiki被做為一些學術課題研究的工具,如上海中醫葯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文獻室暨教育技術研究室主任徐平的「針灸研究和教學」是我國率先利用wiki師生一起進行國家課題的研究和內容共創。此外,北師大與上海師范大學的教育技術學研究者展開了一些應用研究,如黎加厚在研究生教學中的以Wiki為論文寫作平台的實驗。Wiki用於學校教育可以有三種模式:即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代替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應用。
3.Yahoo widget教育應用
簡單來說,widget是一種可供自己製作和自由下載的工具集合,包羅了娛樂、工作、學習等多種實用功能。在很多地方都已經掀起了一股製作和搜尋Widget的熱潮。目前雅虎美國已有超過3000個由網友DIY而成的Widget,並在持續增加中。但從查閱的論文來看,用於教育方面還是空白。
三、常用社會性軟體對教師的支持
1.社會性軟體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①社會性軟體為教師的終身學習搭建了一個廣闊的平台和通道。要培養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學習者,作為教師,首先要使自己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學會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對教師自身學習能力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專業學科知識、還要具有教師專業技能和教師專業情意,所有這一切都要求我們要加速自身學習的速度。
②促進了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和知識分享,打破了傳統的信息隔離難以溝通的狀態。比如:通過Blog,使得優秀有經驗的教師的隱性知識能夠被保存和傳播,年輕的教師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層樓,在這里Blog起到了知識的縱向傳承的作用。另外,通過wiki還可以形成橫向的交流社區或主題社區,分享交流教學中的心得和體會。
2.社會性軟體可以提供一個教學平台
一個有效的教學平台至少可以在教學、交流、輔助學習等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中發揮作用,這個教學管理平台是可以基於blog技術來構建的,Blog的統一風格和整合的功能與目前教學的要求非常接近。Blog提供個性化的信息空間,用戶可以發表自己的文章,針對別人的blog文章發表評論,可以定製自己的個性化版面,可以通過RSS來訂閱blog更新,blog還提供了即時交流工具,且有強大的後台管理功能。
Blog提供了強大的博客分類管理功能,可以利用這個功能對整個學校的教學管理領域進行歸納和分類,快速地搭建基於blog的教學平台,並面向教師和學生開放blog功能。我們可以建立以下博客分類:課程博客、專業博客、專題博客、班級博客、個人博客。如課程博客類主要是把用於教學的課程以課程名稱建立blog,如教育技術學、旅遊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多媒體技術……。教師在這些課程blog裡面把教學內容、教學要求、課程相關的背景資料等發布出來,供教學使用和學生學習。
3.社會性軟體可以改變教學方式
社會性軟體的運用,可以幫助實現面授教學與網路教學的整合。比如:博客的隨時記錄特點基本保留了教師思考的動態特性,學生可以對每個思考片斷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再針對學生的問題展開講授,學習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一個教師與學生交互的動態記錄。這種形式能夠讓學生充分接觸不同的意見,接受不同的觀點,同時教師也可以對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更進一步的提升。
社會性軟體還能夠促進個別與集體教學的結合,教師進行教學時,往往要面對眾多的學生,這時很難實現因材施教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個別輔導。社會性軟體的出現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決的可能性,學生可以通過blog、wiki、QQ等社會性軟體與教師進行交流,學生可以在其中了解教師的教育思想,發表自己的理解和意見等,教師也可以將blog、wiki等社會性軟體作為交往的空間,更多地了解學生的需要,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師生在社會性軟體中的交往還是開放的,可以得到更多的幫助信息。而且,這種交往被及時記錄下來,作為知識沉澱其中,供日後進行反思參考使用。不僅促使了學生成長,對教師的發展也是有利的。另外還可以推薦專家博客,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要進行選擇。
四、社會性軟體對學生的支持
1.社會性軟體可以擴大學習資源並對其進行管理
網路給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我們以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師的blog(http://www.jeast.net/jiahou/)和北京師范大學庄秀麗blog(http://blog.online-e.org/zxl)為例來分析一下社會性軟體可以擴大學習資源。黎老師的blog名為「東行記」,其中撰寫和收集了大量的教育技術相關知識,為學習者提供豐富而又有條理的學習資源。在庄秀麗老師的博客中,除了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專業知識外,還鏈接了很多相關專業的網站和業內人士的博客,學習者通過點擊庄老師的鏈接可以了解同專業人員關注的問題,從而拓展自己的視野和專業的知識面。而且許多學習者同庄老師相互討論問題,形成了一個個學習團體。正是由於這種可參與性,調動了學習者的積極性和學習的熱情。許多從事教育技術人員都鏈接了黎教師和庄教師的博客,通過瀏覽他們的博客,學習者不僅可以獲取本專業的大量信息,而且還節省很多在網上查找和篩選資料的時間。
對於學習者來說,一些重要的資源需要系統保存起來,以便日後做進一步的學習研究,因此怎樣對這些分布的學習資源進行管理,變得尤為重要。而社會性軟體的出現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比如說電子郵件、BBS、Blog、wiki等都可以,特別是博客。學習者申請了自己的博客以後,就可以把自己關注的網站、個人主頁等資源通過超鏈接功能放到自己的博客里,也可以通過復制粘貼把重要的內容,經過整理說明後放入自己的博客中。
2.社會性軟體有利於學生的交流和知識共享
教育活動是復雜的社會活動,在其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涉及到各成員對象的交流,這不僅包括師生交流,還有教師之間以及學生之間交流等。社會性軟體的出現,不僅為這種多方位的交流提供了更順暢的途徑,而且大大拓展了交流的范圍。
比如在wiki、bbs中,發表的張貼後面跟隨著評論區,每一個閱讀者可以對這個張貼內容進行評論,發表感想。慢慢地學習者會固定去閱讀其他人的張貼並發表評論,自己的張貼也會受到別人的評論。在這種過程中,沒有教師和學生之分,每個人都在這里進行充分的交流。這種交流是即時的、廣泛的、全面的、具有針對性的,是思想觀點的表達,而不是漫無邊際的閑談。在長期的交流中,人們會因為有共同的興趣而成為固定的學習夥伴,學習者可以通過跟蹤閱讀別人的張貼而掌握他人的學習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可以通過blog點擊別人的超連接來開闊視野。
3.社會性軟體有利於學生創新
創新主要包括創新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在創新活動中,要探索未知領域,解決疑難問題,只靠運用習慣的、傳統的思維方法,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它要求獨特的、新穎的、創造性的思想方法,這就必然要打破現成的框架,沖破傳統的約束。就象widget的產生,是Rose在玩一個可以變臉的MP3時,突發奇想:如果我的桌面上所有的程序都可以變換的話,那將是多麼神奇!就這樣一個新的社會性軟體誕生了。在現實生活,我們都會有這樣的創新機會?都用過超級解霸,它也有變臉的功能,但我們很少打破現成的功能約束。
widget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它可以通過聲音、圖像等因素直接對學生進行感觀上的刺激。在widget製作中可以結合教學實際,把有關的內容以圖文並茂、聲色俱全的形式形象地呈現出來,這樣不但可以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的學習環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為幫助社會經歷尚淺的小學生增加表象積累提供有力的支持。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教師做出更多的具有自己教學風格的widget工具時,也有利於教師的創新。
五、總結
社會性軟體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活力,為教學改革帶來新的思路,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教學中,沒有哪一種技術可以解決所有教學問題,沒有哪一種教學模式可以適應所有的教學內容。因此一方面我們既要看到社會性軟體對教育產生的重要影響,很好的支持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對傳統教與學的一種很好的補充;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清楚的看到:社會性軟體作為多種網路應用技術的集合體,有其自身的不足,它與教育的結合受制於許多條件。如受硬體技術方面的制約、受師生信息素養和行為習慣的局限等。我們應該發揮它們自身的優勢,擯棄不足,真正做到為教育所用。

㈧ 如何在品德與社會課體現課程的生活性研究

一、 概說「品德與生活(社會)」新課程

1、什麼是「品德與生活(社會)」

「品德與生活(社會)」是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小學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綜合課程,是在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和社會等幾門分科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加以高度整合而生成的新課程。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主旨是使學生參與自己身邊的生活活動,參與社會活動,在活動中學習有關知識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對人、對社會的意義與作用,感受「我」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作用,幫助兒童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

實行新課程後,小學取消原有的思想品德課、自然課和社會課等三門分科課程。1-2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3-6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

2、為什麼要開設「品德與生活(社會)」綜合課程呢?

(1)現行的分科課程輕視學生的需要、經驗和生活;忽略當代社會生活的現實需要;將學科與學科彼此之間割裂,這種割裂限制了學生的視野,束縛了學生思維的廣度。
(2)綜合課程是將具有內在邏輯或價值關聯的分科課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課程內容統整在一起的課程,它有利於消除各類知識之間界限,利於學生完整地認識世界,養成整體意識,形成運用知識信息綜合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3)「品德與生活(社會)」是高度綜合的課程,它是對原有思品、自然、社會和活動等課程進行高度整合而形成的綜合課程,它具有品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及生活教育等多重功能與價值。
(4)教育改革是社會變革、社會發展前進的重要內容,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課程設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不同歷史社會時期的需要而發生改變。
21世紀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它要求教育為社會培養具有綜合素養、能力的人才,這就相應地要求要從小學起開設綜合課程,以適應教育的需要,適應社會的需要。
(5)這門綜合課程的設置,充分體現了第八次課程改革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徹底性。
第八次基礎教育課改是在深入分析當前社會的特徵,充分借鑒國外諸多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國家課改和課程設置的現狀和經驗,結合我國各實驗地區的實驗成果,廣泛聽取多方經驗、意見等基礎上,對現有基礎教育課程來一次全面、徹底的改革。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設置,不僅僅是將原有的課程換個名稱或概念而已,而是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與方式、教學觀念、教學評價等方面都進行較為全面的改革與創新。

二、 什麼是「品德與生活」

1、什麼是「品德與生活」。

是小學1-2年級開設的,在原有的思品、自然和活動課的基礎上經整合生成的綜合課程,旨在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2、它具有如下特徵:

一是其內容主要源自於兒童的現實生活。

羅素說:教育要使兒童過美好的生活。杜威說: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傳統的教育是要孩子受教育,而不要孩子們生活,使得受教育者要麼厭倦接受教育,要麼不覺得所受到的種種教育的確是人生所必須的,是人在生活實際中應該做的。

教育研究表明,使學生通過組織和參加與其自身生活有關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生活活動,學生所受的教育感受才能深刻,才能真正領悟到人在生活實際中該怎樣做才是對的,才能使他們把在學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轉化為他們生活實際中需要的實際行為,使他們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二是本課程是活動型的綜合課程

過去的思想品德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其內容偏空、大、虛,其教學方式是說教式的,其教學效果是學生道理都知道,是非也能辨,但實際生活中做不出來,或者是與學校教育相去甚遠,正是「學歸學、做歸做」。
本次課程改革,其重點是著眼於如何提高品德教育的實效性方面,不但對教學內容作了全面的、深刻的、根本性的改革,而且對教學方法方式同時作了根本性的改革。強調和確定了要通過讓兒童直接參與各種課堂實踐活動與課外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際生活活動中去觀察、了解、感受、認知、發展、形成,讓社會為他們提供接受教育的實際內容和實踐陣地,反過來也讓他們去呼籲,倡導、促進社會,使得對兒童的教育喚起社會的重視,轉變家長對兒童的教育觀念,形成學校——家庭 ——社會、教師——家長——政府教育網路。

通過這樣的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式的多維動態教育活動,使學生真正明白是非,真正感受到這樣做是人生的必需,從而使他們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能自覺地做一個公民所該做的,而不至於使得我們所教育出來的學生在學校是一個樣,走出學校後又是一個樣,好象「變色人」一樣。

三是本課程是開放型的綜合課程

以往的思品課程在內容上陷入教條化,在方式上強調說教式,這無形中給品德教育帶上桎梏與枷鎖,一方面是學校、老師只能以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去對學生灌輸那些教條化的表面上很好看,但卻無多大實效的既定教育內容,在內容、形式、評價及時空等方面,學校和老師均失去合理的教育選擇與處理的權利,另一方面是學生象羔羊、象鴨子一樣,在失去自主性、失去興趣的前提下,懷著厭煩、甚至是恐懼的心理,無奈地、不知覺地去接受那些說教式的教育。
「品德與生活」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其開放性具體表現在:

(一)課程內容是開放的:從教科書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己開發、選擇、整合教學內容,所採用的內容,只要有利於教育目標,有實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徵就行,而不是象以前那樣,只守著那一本既定的書本。
(二)教學渠道是開放的: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本課程一改過去那以課堂(教室)教學為主渠道的陣地戰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多渠道立體式的教育網路,教學中,學校、老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實際需要,靈活地選擇、確定教育渠道,以實現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教學時間具有開放性:教學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延展。本課程在教學時間的設置及其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安排方面是允許「規定與靈活」 相結合的。課程設置中每周為三課時,學校根據三課時數具體安排於功課表裡,但在實際教學中,可根據需要,或是把三節集中起來上,或是移動日期上,或是把教材與學校、班隊等活動相關的結合在一起上。
這樣的教學時間設置,就比以往的靈活、開放得多了。

(四)教學評價是開放的:

新課程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其評價具有過程性、多樣性及重視質性評價等特點。改變了過去那隻關注結果的、單一化的評價方式。新的評價方法不僅能更科學合理地反映教與學的過程與結果,同時也更有利於促進兒童的學習與發展。

四是本課程是過渡性課程:

品德與生活在課程目標、內容、形態、實施方式等方面與幼兒園課程相銜接,同時又為小學中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科學、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打下基礎。
低年級的兒童剛從學前教育進入學校教育,他們雖然身在學校,但在他們身上尚留有許多學前教育的痕跡及心理特徵,此時的教育是不能完全採用正規化教育方式。
本課程意在幫助兒童完成由幼兒學前教育向正規教育轉化與過渡方面做出有效的努力。

3、「品德與生活」的基本理念:

1)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

道德存在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來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來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

2)在教學中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

在教學中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這是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的核心。應當通過深入淺出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打下基礎。

以往的思品課程設計往往從成人對兒童的需要出發,以成人化的方式設計課程,設計的課課與兒童的興趣和認知特點及生活實際相去甚遠,這種課程對兒童來說是沒有生氣的、僵硬的、呆板的課程,它不僅會消褪兒童的認知興趣,更會打擊兒童的學習情感,尤其會對思品教育產生相反的促退作用。

3)新課程強調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

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潛力的生命階段。童年生活蘊藏著豐富的發展內涵與價值,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於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因此,在對兒童實施思品教育時,必須充分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童年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學校集體學習生活、社區生活等方面,教學中應善於從這些童年生活中對兒童進行家庭倫理、團結友愛、公共道德和環境意識等教育,引導他們熱愛生活,懂得生活。

童年生活是兒童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兒童參與並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有價值的童年生活是每個兒童的權利,任何人沒有權利剝奪兒童的這些生活權利,品德與生活十分強調尊重兒童的這一權利。教學中,我們必須堅持尊重兒童的權利這一原則、理念,在尊重兒童的權利的前提下,組織、引導兒童參與並享受童年生活,使他們在愉快、充滿自信和尊嚴的童年生活中接受教育。

三、什麼是「品德與社會」

1、什麼是「品德與社會」。

本課程是在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對小學思品、自然、社會等分科課程進行高度整合生成的,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小學3-6年級使用的綜合課程。

2、「品德與社會」具有社會生活性、交叉綜合性、教育基礎性和延續發展性等特性。

(1)社會生活性:

根據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以及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確定了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與兒童的社會生活有關的與自我、與家庭、與家鄉(社區)、與祖國、與世界等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構成教學內容,使兒童通過參與這些社會生活活動,學習有關的社會生活常識、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

(2)交叉綜合性:

本課程在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的前提下,某一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所涉及的社會領域、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如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知識、能力等)是交叉綜合的,這樣的交叉綜合,意在打破原來思品、地理、歷史、自然等學科界限,實現相關邊緣學科之間的縱橫內在聯系,形成學科之間的有機統一,實現既使學生學知識,發展綜合能力,又接受品德教育。

(3)教育基礎性:

本課程在教學內容上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在教育目標上以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為基礎,在教育方法方式上以兒童積極愉快地、自信地、自主地參與社會生活活動,在活動中觀察、感受、研究社會,形成道德觀和價值觀及良好行為習慣為基礎,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思品教育中存在大而空的教條化的教育內容、目標、方法與方式。

(4)延續發展性:
世界萬事萬物無不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兒童的品德行為也不例外。因此,對兒童的教育,應該用運動的、發展的觀點來對待。

品德與社會課程充分關注兒童當前與未來的發展,這主要體現在,一是教學內容選擇有利於學生能力的發展,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形成,行為習慣的養成等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內容;二是教學內容編排,同樣的內容在後續年段可重復出現,具有延續性;三是教學方法方式,強調讓學生參與活動的組織設計,讓學生參與活動,在活動中自主地了解、觀察、感受、研究社會,使學生在組織設計和參與活動中得到真正的發展;四是評價,由過去較單一的量化評價轉變為動態的、過程性的、情感方面的評價,由過去以老師評價為主轉變為師評、自評、生生互評的,描述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有利於增強兒童學習的興趣與信心,有利於客觀地反映個體的品德風貌與特點。

3、「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組織、指導學生設計社會活動具體內容、方法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活動,不但要關注學生活動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活動過程,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性、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行為習慣的生成狀態、認識水平能力的個性差異特徵、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的構成動態、能力發展的水平與發展動態,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徵指導學生有個性地參與活動,獲得個性化的收獲與發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學會怎樣做人:怎樣學習、怎樣生活、怎樣與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群體和睦相處,共同合作,共享苦樂,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當代小學生所面臨的重要學習任務。在品德與社會教育中,教師要善於與學生共同設計組織有利於幫助小學生學習怎樣做人的活動,善於指導他們圍繞怎樣做人這一主題開展活動、參與活動,指導他們在活動中認識學會做人的重要性,形成怎樣做人的知識與技能,養成尊重他人,與人合作,關愛他人等良好的行為習慣。

讓學生在參與社會生活活動中學習做人,這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也是新課程的核心,必須牢牢把握,不折不扣地實施好。

(2)以教育的基礎性和實效性為課程的追求。

以往的思品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與兒童的品德認知和養成規律不相符的問題,因此,也給思品教育的成效造成一定的影響,新課程品德與社會針對思品課程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大膽的改革,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方式的選用上,十分注意努力做到教育的基礎性與實效性的有效統一,在充分尊重兒童的認知和養成規律,講求品德教育的實效上精選教育內容和方法方式。
在教育工作中,我們必須牢記這一理念,精心選擇組織貼近兒童生活的內容,讓兒童在充分自主的活動參與中掌握知識與技能,感受與體驗活動內容中所昭示的道理與情感,人生價值觀與道德觀等,使品德教育切實、有效。

(3)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參與活動的設計組織和活動過程為課程重要的教育方式。

品德教育的對象是兒童,兒童的價值觀、道德觀、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否真正形成,關鍵在於兒童,兒童本身是內因,教育是外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起變化。
品德與社會十分強調要讓學生參與教育活動,這種參與,不僅要讓學生參與所設計的活動,也要讓學生參與活動內容、方法方式的選擇和設計,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教育的主人,使他們在自覺、自願的樂學活動中主動地接受教育、認知與明理,形成各種好品德、好習慣。
教學中,我們必須牢記學生主體性,擺正師生地位,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方式,切莫穿新鞋走老路。

(4)以師生共同創生和開發課程為教學方案的開發者。

以往的思品教學,是老師以書為本,照本宣科,全國眾多兒童,不論地區與兒童的個性差異如何,讀的是同一本書,這種單一的課程內容,單純的照本宣科式的教育,顯然是沒有顧及到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的差異性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十分注意全國不同地區、不同兒童的差異性,明確提出在教育實踐中,學校、老師和兒童應根據實際,在教育內容方面,進行大膽、有效的創新與整合,而不要照搬教材,要科學地使用教材及其他教育資源,這種創新與整合,不僅是老師來完成,更要師生共同來完成,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正確意願和內在潛能,引導學生參與教育內容的創新與整合。教學中,我們一要科學地使用教材及其他教育資源,二要大膽地創新與整合,切不可照搬教材,照本宣科。

四、如何應對小學新課程「品德與生活(社會)」

(一)轉變舊的教育觀念,用新的教育觀念武裝自己。

省教委主任指出:課改的最根本問題是觀念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的「走進新課程」中指出:「本次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舊的教育觀念,真正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率的作用,一切新的教學改革都是從新的教育觀念中生發出來的;一切教學改革的困難都來自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一切教學改革的嘗試都是新舊教育觀念斗爭的結果。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教育觀念不轉變,教育改革無從談起;教育觀念一轉變,許多困難迎刃而解。」

本次課改,把改革舊的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教育觀念,作為改革的首要任務,可見,觀念問題是何等重要。作為新課程實施者的教師,同樣地應當首先轉變自己頭腦中已有的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教育觀念,這是實施新課程的前提,舊的教育觀不改變,實施新課程也無從談起。
那麼,要樹立哪些新的教育觀念呢?
1、 樹立新的教師觀,在思想上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

新課程要求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研究者、促進者,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而不是既定課程的闡述者和傳遞者。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在實施新課程中教師的上述各「者」作用,擺正自己在教學中的應有位置,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順利完成新課程所賦予我們應盡的任務。

2、樹立新的學生觀,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新課程把「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作為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認為:一、學生是發展的人。其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必須依據其規律和特點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可以獲得成功的,教學中應對每個學生充滿信心;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學生能否學得好,能否健康成長,是否幸福快樂,和他們所在的學校與任教老師有極大的關系。二、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有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單純的抽象的學習者,教學中要還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學生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他們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側重,學生的這種個性差異不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他們發展的前提,我們應把這種差異視為一種財富而加以珍惜和開發,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是處於不斷變化發展的有機體,是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而不是可以讓教師自由宰割的羔羊,教學中,教師不可把自己的意志或知識強加給學生,而應通過科學的方法手段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在積極、自主的探索、體驗活動中去認知、發展能力、形成良好品德;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有自己的頭腦、感官、性格、意願,自己的知識與思想基礎,思想和行動規律,即他們有自己的學習的物質基礎,他們能以自己的學習物質基礎去進行有自己特色的學習活動,去發展自己,因此,教學中教師不可以自己的教替代學生的學,而應指導學生積極自主地讀書、感受事物,觀察、分析、思考問題與探究問題的解決辦法和結果,不要輕視學生的能動作用,不要扼殺學生的能動作用;學生是責權的主體,從法律、倫理角度看,在法制的現代社會里,學生是權利的主體,他們享有充分的學習、生活的權利,他們又是責任的主體,他們負有對學習、對生活、對他人負責的責任,教學中,我們必須充分保護學生的權利,幫助學生學會承擔責任,強化這一觀念,是時代的要求。

3、樹立新的課程觀,努力實現師生共同創造與開發課程。

在教學與課程這對關系中,課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課程觀是主導因素。課程觀決定教學觀。過去,傳統的教學論概念把「課程」片面地理解為「規范性的內容」,把「課程」當作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的事,教師無權也無須思考課程問題。「課程」是專制的一方,成為一種指令、規定,教材成為聖經,而教學則成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課程與教學走向對立,二者只是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而不是多維地)發生關系,而使課程不斷走向孤立、走向封閉、走向萎縮、走向繁、難、偏、舊。

本次課改,從根本上打破「課程專制」局面,建立「課程民主」新體系(三級課程管理體系),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本次課改在課程管理及課程觀方面的重大轉變,充分認識到師生在教學中,創生和開發課程是歷史賦予的權利與義務,教師不能再僅僅是照搬教材、學生也不再僅僅是機械地接受和吸收教材,教師和學生應大膽地根據課程給定的內容,結合實際不斷地行變革與創新,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即符合當地、本校、教師與學生等實際的課程)。

4、樹立新的教育價值觀,「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小學教學是分學科進行的,而學科教學的重心是關注學習,還關注是人,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價值觀。
學科本位論過分關注學科,過分強調學科的獨立性和重要性,把學科凌駕於教育之上、人之上。其具體表現一是重認知、輕情感;二是重教書、輕育人,在強化和突出學科知識的同時,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
學科本位也即知識本位,這種指導思想只關注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而不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忽視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這是以學科為本的教學的最大的失職。
新課程在注意學科知識、培養學生能力、遵循學科發展規律的同時,十分重視關注每一位學生,尊重、關心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我們必須牢記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價值觀,在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真正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教育的社會性舉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