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素質教育與課改論文

小學素質教育與課改論文

發布時間:2021-01-26 23:47:51

1. 急需寫一篇關於素質教育的研究報告(論文)

對於素質教育,目前許多人仍有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最有代表性、也最浮淺的一種觀點是,素質教育就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就是教師要解放,學生要放鬆,不再堅持過去的「一切為了好成績」就行了。其實不然,素質教育不單純是為了打破舊的、不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為了對學生進行一種綜合能力的培
養,包括言語、能力、性格、體質等多方面。它是從人本身的天賦出發,以全面發展學生的潛在素質,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完整人格為目的,以傳輸以往文化的精華和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為操作途徑的教育訓練活動。

素質教育有著自己的特徵。首先,它是一種個性教育。它的出發點和人的生成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即人是確定和非確定性相同的生命體,所以首先要正視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先天身心素質這個事實,在學生的教育培養活動中對學生的塑造不能完全相同。素質教育是一種針對不同個體採取不同教育方式的個性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的發揮學生天賦,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其次,它是一種主題性教育。人的本質是在文化創造中不斷生成的,文化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所以,主體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對於人本身和社會文化的發展都有著不可比擬的重要性。素質教育充分弘揚人的主體性,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它強調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從而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形成學生的主動精神,幫助學生創造蓬勃向上的人生。

一提起素質教育,不少家長就想盡早為孩子培養一技之長,認為孩子擁有一技之長才能立足於社會,於是各種形式的「興趣班」如雨後春筍。事實上,他們把素質教育與特長教育混為一談了。社會上的特長教育著眼於傳授某種系統知識,而素質教育著眼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和人格的健康發展。當今社會的學習更多的是為了讓孩子掌握知識的手段,而不是獲得經過分類的系統知識,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極為迅速,所以,幫助孩子掌握學知識的手段,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比具體學一門知識更為重要和有效。素質教育把育人看成頭等大事,先成人後成材。因為一個學業上的缺陷並不一定會影響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卻可能貽害他的一生。因此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會適應性是孩子們走向成功的必備素質,應避免把素質教育、特長教育簡單地劃上等號。

教育是人的活動,素質教育要求教育觀念要轉變,教育手段要更新,需要新型的師生關系與之相適應。為此,要改變學生被動地接受教育的狀況,爭取主動學習的機會,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這樣,易於師生溝通、互相了解,有助於師生共同發揮潛能,活躍思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一位教師只知道學生的姓名,不了解其家庭、性格、習慣等,那麼他就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更談不上發揮學生的潛質了。教育任務的完成,教育目的的實現都離不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有愛心、熱心和耐心,自然得到學生的信任和尊重,把學生當成朋友,去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達到直線交流,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適當表揚並使其適時表現。通過談話,集體活動等課外形式增進感情,但並非縱容學生,沒有是非界線。由於學生自製力較差,所以教師要把握、調整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個性最大限度地發展。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氛圍是促進師生積極互動的必要條件,教師把對學生的愛化為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個體貼入微的動作,都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關心、賞識,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說不出的愉悅和滿足,這無疑能促進他們積極上進,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增添他們的勇氣,鼓起他們的自信。同時教師要善於表露自己的情感,以情染情,優化學生的心情。

脫離實際需要,片面追求高分,造成高分低能,這是應試教育的後果。但素質教育也決非不要考試,而是要進一步改進和改善教育評估制度,使教育考核與評估更具科學性、合理性,更有利於學生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向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實現自身潛在素質的最完美的展現。要在素質教育的大旗下,嚴格課程開設計劃,抓好每一學科。要真正重視健全學校的教育教學制度,把眼光放得遠一點,為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著想。學校要重視藝術類科目師資力量的培養,同時加強教育多元化建設,使素質教育形成自下而上的軟硬環境。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點和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和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融為一體,這也是新教材的要求。要注重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教師應當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針對中學生的特點,盡量讓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讓教學形式豐富多彩,不斷使學生提高綜合素質。

2. 如何在小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論文

一、在小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策略
1、更新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
(1) 研究學生,准確放矢
研究學生,把握學生思想實際,是提高學生學習素質的關鍵,因為小學教學不僅要解決學生懂不懂、會不會的問題,更要解決學生信不信、願不願意學的問題。只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學生,才能使教學有的放矢,提高實效,更著重了解學生的特點和生活實際,研究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接能力和思想品質的特點,了解家庭和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要找准教材與學生的結合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2)「變式」導課,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開端,恰當地破題導入,不但提出本課的教學重點,而且還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預備狀態。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教材內容採取不同方法。「變式」導課,激發興趣,把學生帶入相應的情境之中,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為體會中心渲染氣氛。我常採用啟發談話,實物圖片演示,實際操作,講故事,學格言,設疑等形式導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的思維火花,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學好新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3)善於組織討論,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主要靠學生學,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強化,在語文教學中,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組織討論。善於組織討論,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揚教學民主,優化學習環境,實現自我教育;有利於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師講解的單向、單調,把知識強加於學生等弊端;有利於活躍學習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
2、加強學潔指導
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必備的素質。蘇霍姆林斯基說「不會學習導致不想學習,不想學習又導致懶惰」。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有利於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並對學習產生興趣。因此,教學應切實加強學法指導,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放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學會從「讀書」中自我獲取知識;學會以「因」導「果」的思維方法,養成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動腦習慣;掌握由個別到一般的思維方法,學會歸納總結。尤其要指導學生學會「以舊推新,知識遷移」,學會用舊知識去探索新問題,培養其自學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3、建立新的評價制度,全面落實素質教育
(1)建立了形成性評價制度,保證評價工作正常、有效地開展。學校制定評估辦法,成立了領導組織,專人負責學生評價工作的檢查與指導。班主任及各學科教師認真填寫評估手冊,及時與家長聯系,指導學生。
(2)建立了督導評估制度。不斷加大督導評估工作力度,督促學校做好學生質量的評價工作。督導檢查評估圍繞評價內容,採取隨機、隨時、不預先通知的抽測辦法,把抽測結果作為該項全年成績納入教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實施獎懲。
(3)建立並不斷完善學生自評制度。學校定期向學生、家長和社會宣講開展學生質量評價的目的、意義和方法,並採取有力措施,倡導學生投身到評價中來,認真、自覺地開展評價。 二、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1、素質教育是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教育
素質教育擔負著完成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素質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培養每個人的創造性;另一方面要為培養能夠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每個學校,每個教師,都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
2、素質教育是注重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教育
素質教育強調教育要尊重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和形成學生的健全個性,使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在素質教育看來,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器,而是知識的主人;學生不僅僅是認知主體,更重要、更本質的還是在認知方面和非認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主體。素質教育要指導學生怎樣做人,要指導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要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根據促進主體性發展的要求,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應該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而不應以學科為中心。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因而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教師要明確教學目的,也就是明確為什麼而教。教師不僅要為學科的系統性負責,而且要為學生的發展和幸福負責,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負責。
3、素質教育是著眼於人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提出並得到廣泛的重視,人的可持續發展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著力培養學生具有一種能在其一生中更好生存、不斷發展的素質。人們一旦擁有了這種素質,在其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就可以更好地持續學習和發展。而這種素質的養成、發展與完善又是一個長期的甚至是貫穿人的一生的過程。因此,從這兩層含義上講,素質教育是著眼於人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和人的可持續發展的辯證關系。 使所有學生能夠在評價中既展開競爭,又互相鼓勵,共同進步。努力在學生中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正常的激勵和制約機制,

3. 求一篇小學素質教育論文

我也是這個專業的, 去年寫的論文,記得當時還是找聞聞論文網的老師幫忙的,很不錯,從開題報告到最後的修改定稿, 幫我省了好多事, 老師一會讓我改任務書,一會讓我給他看修改的稿件,聞聞論文的王老師都不厭其煩的幫我弄好 ,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如果想咨詢這方面的文章,可以參考下哦。~嘻嘻

4. 2000字:「素質教育之我見」的論文

周作雲/李明剛
「素質教育」這個詞,目前在學校生活中和有關文件、文章中,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可是其中的「素質」到底是什麼東西?卻有不同的解釋。

到底什麼叫「素質」?
郝文武在《素質教育之我見》一文中,[1]是這樣說:「素質,一指事物本來的性質,二是指素養、品質、資質。素養即平時修養而成的人的知識、能力、品德等。品質即人的行為、作風上所表現的思想、認識、品性等的本質。資質,一說人的素質,主要指智力;另說人的天資、稟賦。三為心理學所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先天特點。綜上可見,人的素質就是構成人身體和心理的主要因素,基本成份,結構和功能,即人的身心發展的基本質量。」
這說法還是令人費解的:
什麼叫「思想、認識、品性等的本質」?
「人的素質,主要指智力」雲雲的「素質」和「素質一指……二指……三為……」雲雲中「素質」為什麼都叫「素質」呢?
什麼叫「天資、稟賦」?它們和「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先天特點」是一回事呢還是兩碼事?
上述說法不費解么?
婁赫民的《也談素質教育》[2]則是如此解釋「素質」的:「一個人素質是以生理和心理作基礎的,如果個體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不同,那麼就決定了個體素質上必然存在著差異。」
到底什麼是「素質」呢?沒有講個所以然。只是說一說「素質以生理和心理作基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不同,素質就不同」;這等於沒有對「素質」作任何解釋。
燕國材在《素質教育問題研究》[3](下簡稱《研究》)中,則有較詳細的對「素質」的論述。他是如此講的:
「人的素質即人的本質、本性。據此,人的素質自然也就應當包括自然素質與社會素質兩個方面。心理素質講的顯然是自然素質,僅涉及素質的一個方面。這樣看來,素質的基本涵義應當表述為:人們與生俱來的自然特點與後天獲得的一系列穩定的社會特點的有機結合稱為素質。」「素質可以分為自然素質與社會素質兩類。自然素質亦稱生理素質,它既然是與生俱來的,可以說它屬於純先天因素;社會素質既然是後天獲得的,可以說它屬於純後天因素。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介乎生理素質與社會素質之間的素質,可稱為心理素質,它乃是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的『合金』。」
「素質的涵義已明。顧名思義,素質教育就是提高素質的教育。大而言之,就是提高民族素質或國民素質;小而言之,就是提高學生的素質。這是既簡且明的事,根本用不著多費唇舌。」
「根本用不著多費唇舌」,講得多麼明快!可是,《研究》的這番議論仍然令人費解:
1.何謂「人的本質」?《研究》在論述它的「教育人本論」時,曾這樣說:「我所說的教育人本論,是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學說為指導」。據此可知,《研究》所講的「人的本質」是馬克思所講的「人的本質」。
馬克思在《費爾巴哈論綱》的第六條中,對「人的本質」是這樣講的:
「人的本質並不是某一個人生來固有的抽象的東西。人的本質實際上就是社會關系的總和」[4]
很清楚,馬克思所講的「人的本質」不包括「某一個人生來固有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包括《研究》所說的「自然素質即生理素質」。「自然素質即生理素質」是「一個人生來固有的」。
《研究》把「人的本質即人素質」界定為:「人們與生俱來的自然特點與後天獲得的一系列穩定的社會特點的有機結合稱為素質。」這和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界定是很不同的。《研究》的說法,不是馬克思主義的。
2.就邏輯而論,如果說「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心理素質」都是人的「素質」;那麼,它們都應該具備有「素質」之所以為「素質」的「特點」或「屬性」。什麼是「素質」的「特點」或「屬性」呢?照《研究》給「素質」所作的界定來說,這「特點」或「屬性」就應該是:「與生俱來的自然特點與後天獲得的一系列穩定的社會特點的有機結合。」
《研究》講得十分清楚:「自然素質亦稱生理素質,它既然是與生俱來的,可以說它屬於純先天因素;社會素質既然是後天獲得的,可以說它屬於純後天因素。」純先天因素的「自然素質」和純後天因素的「社會素質」自然是不具備「素質」的上述「特點」或「屬性」的。難道不是這樣么?只有《研究》所說的「心理素質」符合它所作的「素質」的界定。
《研究》對「素質」所作的界定,和它對「素質」所作的分類是沖突的,其界定與其分類「打架,打得頭破血流」!勢不兩立!
准上兩點,我們認為《研究》並沒有把它所說的「素質」的涵義弄明白。「素質」的涵義都未弄明白,就去講「提高素質的教育」,這很令人費解。

「素質教育」一詞的產生,是作為「應試教育」的對立面而產生的。故而論「素質教育」者總是要提到「應試教育」的;而且常常引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這一重要文件中的一段話作為論述「素質教育」的科學性先進性的論據。這段話是這樣講的:
「發展基礎教育,必須繼續改善辦學條件,逐步實現標准化。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
這段話中兩次使用了「素質」這個詞。這段話中講的「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是不是就是「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軌道」的意思呢?要弄清這點,首先要明白「素質」這個詞,在文件中的含義。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開宗明義就這樣講: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確定了九十年代我國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明確提出『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為了實現黨的十四大所確定的戰略任務,指導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紀初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使教育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特製定本綱要。」
這里講得很清楚,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特製定本綱要」;而沒有講「提高什麼什麼素質」。「水平」二字,一目瞭然,不需要作任何解釋。
《綱要》就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六個重要問題,講了五十條,怎樣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
在共五十條的論述中,有這樣的帶有「素質」一詞和「水平」一詞的一些話語:「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勞動者素質」,「政治和業務素質」,「政治業務素質」,「全民族的素質」,「全民族素質」,「民族素質」,「思想文化素質」,「思想政治素質和政策、業務水平」,「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教師素質」,「農村從業人員的素質」,「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國民素質」,「一支人員精幹、素質優良、待遇較高的師資隊伍」。
就《綱要》的全文來看,「素質」一詞的含義,在這里就是「水平」的意思。「勞動者素質」、「民族素質」、「國民素質」、「教師素質」和「農村從業人員的素質」等,都是指相應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身體心理的水平。「素質」就是「水平」之意。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國民經濟整體素質」中「素質」該如何解釋?如果不把「素質」理解為「水平」,那麼,「業務素質」和「業務水平」的區別何在?只有把「素質」一詞的涵義理解為「水平」,才符合《綱要》在開宗明義的第一段中所談的「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的意思。
「素質」一詞在《綱要》中雖然使用了二十次,卻沒有「素質教育」這一概念的影子。《綱要》第七條中有這樣的論述:「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這里的「轉軌」雲雲,並不是講的「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而是:使只注重文化科學知識、片面發展的、面向少數學生、死板枯燥的「應試教育」轉變為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生動活潑、全面提高其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觀點和勞動技能、身體和心理水平的全面發展教育。這是很清楚的。
全面發展教育,不同於所謂的「素質教育」。就是提倡、推行「素質教育」的論著,也不認為「素質教育」等同於全面發展教育。——如果二者等同,「素質教育」的提出就沒有必要了。
毫無例外,凡是論述「素質教育」的論著,都要把「素質教育」與人所共知的全面發展教育「掛起鉤來」,並論證「素質教育」如何如何比全面發展教育更科學更先進。——如果沒有這種科學性先進性,「素質教育」還有什麼值得提倡的必要呢?
有文章這樣講:所謂素質教育「是與應試教育相對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5]
「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這一事實,人所共知,在「素質教育」這名詞出現之前,是全面發展教育的目的、任務。今天,把它說成是「素質教育」的目的,理由是什麼?
又有人說:「『素質教育』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作為其基本內涵。[6]
事實是,在「素質教育」這一名詞出現之前的許多年,在全面發展教育的理論中,就已把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觀點和勞動技能、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水平,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內涵了;而今卻把此內涵說成是所謂「素質教育」的東西;請問:「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到底是一回事呢還是兩回事?
上述問題都是需要認真回答的;不然,「素質教育」這一概念的科學性就很令人懷疑。

對於「素質教育」的理論的闡述,燕國材的《研究》是較全面細致的;從「素質」的界定到「素質教育」的涵義、分類、基本特點以及其有效實施等等,都費去了許多唇舌;而且把他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結合論的學習理論」也揉了進去。
關於《研究》對「素質」的界定,上文已經討論過了,不再贅說。在此,僅就其「學生主體論」和A=F(I•N)這個公式講一點我們的鄙陋之見。
1.「學生主體論。即主張學生是教育過程中的唯一主體。」
有什麼根據說「學生是教育過程中的唯一主體」?
《研究》是如此說:
「在教育過程中,影響學生成長發展的因素(條件)是多種多樣的,但歸結起來,不外乎兩大系列,即外部(客體)因素(條件),簡稱外因;內部(主體)因素(條件),簡稱內因。……心理發展,這實質上仍為內外兩因的相互作用……。條件——根據論。認為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凡是外部的客體的東西轉化為內部的主體的東西,就叫做心理內化,如社會道德轉化為個體品德……。從培養學生的角度說,在教育過程中,除學生主體屬內因外,其餘的一切因素,如政治要求……教師作用等等,都屬於客體——外因范疇。這樣看來,……以內因為依據,即札札實實地以心理內化論為關鍵,才能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
從這段論述中不難看出:《研究》把教育活動的「主體」和「客體」的關系與學生成長發展的「動力」同「條件」的關系,弄混淆了。
「主體與客體」是「用以說明人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一對哲學范疇。主體是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承擔者;客體是主體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指向的對象。」[7]故此,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是主體,學生所學習的東西就是客體。《研究》把學生的學習活動混同於教師的教育活動,說「學生是教育過程中唯一主體。」這是不是概念混亂?
「內因與外因」是「表明事物運動發展的動力同條件之間關系的哲學范疇。內因是指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即內部根據;外因是指事物發展變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條件。」[8]
《研究》把學生的心理內化和教育活動混淆起來,把外因稱「客體」,把內因稱為「主體」,弄錯了哲學范疇,「把張飛的鬍子往岳飛的臉上安」,不知燕教授有何根據?
2.關於公式A=F(I•N),《研究》說:「公式中的『其它條件』指客觀條件,可用'E'來表示;'A'代表成功、成就;'F'為數學的函數關系;'I'代表智力因素;'N'為非智力因素。這個公式告訴我們,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成功,假定其客觀條件是差不多的,那麼,就是由他們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來決定的。同時,事實告訴我們,學生的智力因素本身是無所謂積極性的,只有非智力因素才有積極性。」「智力因素的積極性來自非智力因素。」
把《研究》這段解釋和燕國材的「IN結合論」的有關說法與這個公式相對照,不難發現A=F(I•N)這公式的錯誤。
(1)《研究》講得明明白白:「公式中的『其它條件』可用'E'來表示。」不知有哪一位讀者能夠在A=F(I•N)中看見"E"?公式中根本沒有"E",而要說有"E";這是怎麼一回事?
(2)根據眾所周知的數學原理,A=F(I•N)中的"I"和"N"都是變數,不是常量,不是一個既定了的「定數」;可是,據燕國材的「IN結合論」的說法:「任何人的非智力因素都是後天培養、發展的結果。」[9]而人的智力水平則是「生來超常就是超常,中常就是中常,低常就是低常,」[10]「智力因素本身是無積極性可言的,只是非智力因素才具有積極性。」[11]可見,非智力因素是個變數,而智力水平則是一個「定數」,是一個常量。
例如,某學生學習三門學科,一門學科的成績優秀,一門學科的成績中常,一門學科的成績低劣。照「IN結合論」理論來說:三門學科的成績的差異的原因,不是該生的智力水平的問題(生來超常就是超常,中常就是中常,低常就是低常,是不會改變的);而是其非智力因素(如動機、興趣、意志等等)的積極性的發揮與否的問題。
"I"(智力因素)既是一個「定數」,是常量,怎麼又被塞進變數的行列,與"N"(非智力因素)混在一起,冒充變數呢?這不是「IN結合論」的論述,和其提出的A=F(I•N)公式之間的沖突么?
《研究》認為:「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定於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人本論、學生主體論、心理內化論與IN結合論的理解與把握。」它又說:「學生主體論是教育人本論進一步的具本化。」「IN結合論又是心理內化論的進一步具體化。」
我們在上文已論證過「學生主體論」是個概念混亂的理論;如果「IN結合論」又是一個漏洞叢生的理論,我們教育工作者又將如何去把握《研究》所談的「四論」呢?《研究》對「素質」的涵義都還沒有講清楚,就講「素質教育的效果」,更不能使人捉摸了。何謂「素質」教育的「效果」?
竊以為,講「素質教育」,論「素質教育的效果」,首先應該辨明什麼叫「素質」?講「素質教育的科學性先進性」,應該弄清「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教育的區別,不能把全面發展教育理論中的東西說成是「素質教育」的東西;如此,「素質教育」這一概念才有生命力,素質教育的理論才有可能建構起來成為一種新教育理論。
作者單位:四川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魏知

[1][2][3][6]《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1期;1995年,第3期;1996年,第4期;1995年,第6期。
[4]朱光潛:《美學拾穗集》,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第75頁。
[5]柳斌:《關於素質教育問題的思考》,《人民教育》,1995年,第7•8合期。
[7][8]《中國大網路全書•哲學》,第1240頁;第646頁。
[9][11]燕國材主編:《非智力因素的理論實證與實踐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1頁;《前言》,第2頁。
[10]燕國材、馬加樂著:《非智力因素與學校教育》,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4頁。

5. 小學素質教育畢業論文

農村中小學素質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論文關鍵詞: 素質教育 課程改革 觀念 論文摘要 :素質教育在我國已推行數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教育界的贊同,同時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但是從目前的情形來看,不少學校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著誤區,尤其是農村中小學,在面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情況下,思想准備不足,理念轉變不夠,行動遲緩,收效甚微,在響應上級號召下的教學改革換湯不換葯。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本文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找出合理化的措施以促進農村教育的良性發展,使農村教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動力支持,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條件,促使農村教育與經濟的和諧可持續發展。2001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同我國憲法關於「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www.lw54.com

6.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區別1000字論文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區別:

據有關研究材料表明,建國以來,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偏重「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階段,即偏重掌握基礎知識與形成基本技能。這個階段從1949年至1979年,為期約30年。第二階段為強調智力階段,即強調發展智力與培養能力。這個階段從1979年至1982年,為期僅4年。?第三階段為重視非智力因素階段,並把非智力因素與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結合起來。?這個階段從1983年至1989年,為期約7年。第四階段為加強素質教育階段,即從根本上克服傳統教育的弊端,逐步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這個階段大約從80年代未90年代初開始,現在正處於全面轉軌的攻堅階段。

那麼,什麼是素質?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應試教育」呢?

素質,作為一個理論命題,有其豐富的內涵和廣闊的空間,而且有多維的審視角度和思路。一般說來,所謂「素質」,通常具有兩個層面的涵義:第一種涵義是生理上的「素質」概念,主要指人們天生的感知器官、神經系統,又稱遺傳因素或天賦;第二種涵義是教育學實質也是社會學上的「素質」概念,主要指後天社會性的一面,認為素質是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礎上,主要通過後天教育和環境影響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識技能、行為習慣、文化涵養、品質特點的綜合。換句話說,人的素質是指人的發展總水平,是人的諸種屬性的綜合,是由各種品質構成的整體結構。先天獲得的遺傳素質是後天形成基本品質的物質前提,而後天的環境與教育則是先天遺傳素質能否發展的條件。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一個先天的聾啞人,當然不可能成為一名音樂家;但假如一個人的音樂天賦再好,卻沒有得到後天的培養,也不可能成為一名音樂家,因此,提倡素質教育就是要使每一 名學生先天獲得遺傳素質得以充分的發展,同時使他們獲得當今社會所需要的各種品質。

國家教委朱開軒主任指出:素質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為實現教育方針規定的目標,著眼於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往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的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

全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明確提出:「應試教育」不是對以前和現行基礎教育的概括,而是對其中存在的單純以升學為目的而產生的諸多弊端的概括。

否定「應試教育」不是要否定現行的教育。所謂「應試教育」,是指在我國教育實踐中客觀存在的偏離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單純為應付考試、爭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一種傾向。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主要區別,大體可以從以下10點表現出來:①從指導思想上看:素質教育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也就是為了全面提高國民的素質,它反映了現代的先進的教育思想;而應試教育則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是以追求升學率為目的的教育,是選拔式、科舉式、淘汰式的陳舊落後的教育。

②從教育目的上看:應試教育是為適應上一級學校的選擇需要,以應試訓練為目的的教育;素質教育則是根據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需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創造和學會審美的教育。

③從教育對象上看:應試教育是面向少數人而忽視多數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質教育則是面向全體,重在「普及」,促使每個學生充分發展的「通才教育」。

④從教育內容上看:?應試教育完全圍繞應試要求,考什麼就教什麼、學什麼,輕「德」、缺「體」、少「美」、砍「勞」,是一種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質教育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展的教育。

⑤從課程結構上看:應試教育是單一的學科課程,且只重視少數所謂「主科」,輕視所謂「副科」;而素質教育則以現代課程理論為指導,把課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程等幾個板塊,都納入課表,作為正式課程平等對待,有的學校還十分注意開發「隱性課程」,比如環境教育、校風建設等等。

⑥從學生課業負擔上看:應試教育不按課程計劃授課,隨意增加課時,超綱授課,加大作業量,考試頻繁,復習資料泛濫,各種競賽名目繁多,學生課業負擔加重;而素質教育則要求著眼於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嚴格按教育教學規律辦事。僅以作業為例,內容適度,形式靈活,不僅重視鞏固性的書面作業,還要設計富於個性和創造性的活動作業、口頭作業、行為作業,並把課外閱讀納入培養健康的個性之中,以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⑦從師生關繫上看:應試教育迫使教師「選擇適合教學的學生」,強調師道尊嚴,師生之間是一種管與被管、教與被教、灌與被灌的關系;素質教育則強調尊師愛生,師生民主平等,雙向交流。要求教師尊重、理解、信任、鼓勵、扶植每一個學生,教師選擇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應有發展的教學藝術。

⑧從教育方法上看:應試教育實行的是學生被動學習,死摳書本,脫離實際的教育;素質教育則是重視雙基、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展的教育。

⑨從教學途徑上看,應試教育把課堂和書本作為教學的唯一途徑,不同程度地脫離社會、脫離實際;而素質教育為了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適應生活的新型素質,要求實現教育的社會化,建構學校與社會的「雙向參與」機制,使得教學途徑增多,教育視野廣闊,有利於從狹隘的完全同升學「指揮棒」對口的自我封閉中解脫出來,實行開放式的現代教育。

⑩從評價標准上看,應試教育以「分」為導向,以「率」為標准,以「考」為法寶,並以此來評價學校、教師和學生,實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質教育則確立社會實踐的評價權威,淡化分數的警告、懲戒作用,把學生的差異作為資源潛能優勢,實行的是使學生個性健康、完善發展的教育。

從以上10點基本可以著出,應試教育只注重應試的功利,不關心人的全面發展;不是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應試教育」在教育對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內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過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虛假性,對基礎教育危害甚深,對廣大中小學學生的素質提高和健康成長影響極大,必須通過切實的努力動搖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轉化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關鍵是端正教育思想,樹立現代教育新觀念。應該樹立哪些教育新觀念呢?

第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目標觀。基礎教育多年來都是為構建教育「金字塔」服務的,單純追求高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只要統考分數和升學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哼一聲都是經驗」。這種以應試為主導的教育目標必須改變,而應培養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出發點和歸宿,樹立以培養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心理素質、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以及以充分發展個性特長為宗旨的素質教育目標觀,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發展。

第二,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一提到「人才」,人們馬上想到專家、教授、工程師、學者等等。這些「拔尖人才」是人才,合格的勞動者也是人才。我們一 定要轉變升學者是人才、唯升學者能成才的人才觀;確立多渠道成長、多規格育才的人才觀。要認識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類別、多層次、多結構的,不僅需要自然科學人才,也需要社會科學人才;不僅需要科學家、思想家、理論家,更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長的能工巧匠;不僅需要高層次的社會管理人才,而且更需要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的勞動大軍,現代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在不斷變化,不僅要知識豐富、學有專長,而且要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古今中外的無數事例反復證明:具有高學歷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沒有高學歷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也完全能夠在實踐中逐步成為某一方面的優秀人才。

第三,要樹立正確的質量觀。其主要的含義,就是要徹底拋棄以考分高低、升學率高低論成敗的陳腐觀念,樹立以各種基本素質全面提高、個性特長充分發展為標準的教育質量觀。我們常講」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就是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展,用整體、綜合的觀點要求和衡量學生,從過去僅僅看分數轉變到全面地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學知識、勞動技能、個性特長和身體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質的提高。

第四,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要徹底拋棄單純重視。「尖子」學生,忽視一 般學生;重知識輕能力、重書本輕實踐、重灌輸輕啟發、重死記輕思考、重傳授輕自學、重接受輕創造、重課堂輕課外,以書本、課堂、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樹立面向全體學生與因材施教相統一、教書與育人相統一、傳授知識與發展智能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課內與課外相統一以及注重培養自學能力和創造精神的現代教學觀。

可以說,以上四個帶有根本性質的觀念轉變了、更新了,就為基礎教育的轉軌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矗。

二、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具有價值上的對立性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否具有對立性,一直存在著爭議。許多人,特別是教育實踐工作者很難接受兩種教育具有對立性的觀點,因為這主要牽涉兩個問題。第一,如何評價以往的教育?認為如果把兩種教育對立起來,就意味著對以往教育的全盤否定,這至少在感情上很難為教育實踐工作者所接受。難怪當有人說「我們廣大的中小學教師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兩袖清風,為祖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卻被『應試教育』這四個字就概括了、否定了」這類頗具煽動性的話時,很容易引起教育實踐工作者的共鳴。第二,素質教育難道就不要考試了嗎?既然素質教育也是要考試的,那又怎麼能說它與應試教育具有對立性呢?對這兩個疑問,前面已經作了部分解釋。
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否具有對立性這一問題怎麼看,首先有一個思想方法上的問題。人們在爭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往往停留在對具體事實的關註上,忽視了看問題的思想方法,即怎樣理解「對立」,在什麼意義上理解「對立」。看問題的方法不同,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的理解就有所不同。
什麼叫「對立」,對立即「兩種事物或一種事物中的兩個方面之間的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相互斗爭」。[3]對立可以分為事實性的對立和價值性的對立。事實性的對立是指事物間具體存在或具體形式上的相背,如陰與陽、正與負之間事實存在上的相背。價值性的對立是指事物間意義上的相背,如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教師中心與學生中心之間意義上或價值追求上的相背。事實性的對立和價值性的對立在某些事物間可能是同一的,即事物間既存在著事實上的對立,同時又存在著價值上的對立;兩種對立在某些事物間也可能是非同一的,即事物間在外在事實上並不具有排斥性但在內在價值上卻有著排斥性。應該承認,在社會人文領域,判斷兩個事物間是否具有對立性,在根本上應著眼於價值層面而不是事實層面,因為價值比事實更為本質。
說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非具有對立性,如果從兩種教育具有相互包容關系,即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都包含有一些共同的教育事實,特別是從兩種教育都包含有考試與應試,都包含有對考試分數和升學率的追求,而且也都能對學生素質的提高有所促進等意義上講,這個觀點是可以成立的。說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具有對立性,如果從兩種教育的對立是指根本意義上的對立,是指價值取向上的對立,這個觀點同樣也是可以成立的。顯然,說兩種教育並非具有對立性的觀點,基於的是一種事實判斷;說兩種教育具有對立性的特點,基於的是一種價值判斷。應該說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對立只能是指二者在教育價值上的對立,即在什麼樣的教育是更好的教育、什麼樣的教育是更適合人的發展的教育這類教育的根本價值取向上的對立,但並不意味著二者不包含有某些共同的教育事實和教育元素。
應試教育是對我國基礎教育中重大弊端的概括,是一個特定的概念,素質教育就是直接針對這種弊端而提出來的,它們之間不可能不存在價值上的對立性,比如:應試教育追求的是為考而教、為考而學,素質教育追求的是為發展而教、為發展而學;應試教育是一種片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一種全面發展的教育;應試教育面向的是少數學生,素質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應試教育提倡的是重復、模仿和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素質教育提倡的是自主學習、自我建構和探究式的學習;應試教育壓制個性和創造性,素質教育鼓勵個性和創造性;應試教育造成知識和學科的孤立與割裂,素質教育注重知識和學科的關聯與整合;應試教育導致讀死書、死讀書,素質教育重視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應試教育提高的多半是人的記憶力、模仿力和解題技巧等表層素質,素質教育更關注人的智慧、能力和創造性等深層素質的開發與激活。
從以上意義上講,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顯然具有對立性,這種對立性主要表現在教育的價值取向上,而不是表現在教育的具體事實上。就拿考試來說,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對立性並不在於形式上和事實上是否都有考試,而在於考什麼、怎麼考、為什麼考,在於考試的價值取向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人的發展需要,以及人性的內在需求。如果有考試的教育就是應試教育,那難道只有取消考試才能搞素質教育嗎?這豈不荒唐。
一直以來總是有人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關系的認識上持一種混亂的思維方式,不明白應試教育是一個特有所指的概念,是對我國現行教育所存在的單純以應試升學為目的而產生的種種弊端的概括的一個特定的概念,把事實上的「考試」與價值上的「考試主義」混為一談,把事實上的「應試」與價值上的「應試教育」混為一談。正是基於這種思維方式,有人提出了所謂「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舉」的主張。如有學者指出:近年來,我國一些教育界人士推崇美國的素質教育,事實上,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認識到過分強調素質教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並已增加了教育過程中的考試,即我們所認為的「應試教育」。因此,應該實現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有機結合。他認為,應試教育雖然有諸多弊端,但並不能因此完全否定它,把它作為素質教育的對立面和障礙;應試教育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完全取消它、抹殺它,「學習、考測;再學習、再考測」,可謂是學習的周期和法則的表現,符合認識規律。[4]顯然,這種論斷把「應試」和「應試教育」混為一談了,混淆了事實與價值的界限,其邏輯就如前所指出的:有教育就有考試,有考試就必然有應試,有應試自然就是應試教育。這種邏輯是站不住腳的。然而,類似的看法目前還有相當的普遍性,這種思維方式已成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阻抗力。這里還須澄清一個認識,美國學校近些年盡管的確是加強了考試,但必須指出:第一,美國學校是在素來不大重視考試的前提和背景下適當加強考試的,這與我國教育的背景完全不同;第二,美國學校加強考試,絕不是要搞我們所認為的那種「應試教育」,更不會改變美國教育的主流價值觀;第三,美國教育所存在的種種弊端,其原因並不是什麼「過分強調素質教育」,而是有其復雜原因,加強一些考試,並不意味著是要少搞一些素質教育,而恰恰是要通過考試的加強和改革進一步提高和改善學生的素質,考試和提高素質之間怎麼可能天然就是二元分裂的呢?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在價值上雖然具有對立性,但考試和應試與素質教育以及提高人的素質之間並不當然具有對立性。這樣看來,上文論斷之所以不恰當,其思維根源在於未真正理解「應試教育」這一特定概念,把否定應試教育與取消考試等同起來了,更不清楚「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對立的性質和內涵。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能不能在教育中並舉?這要看以什麼樣的思維方式來看待這個問題。如果把「應試」看成是一個褒義詞,即所謂應試是應素質教育之試,那麼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在本質上就是統一的,就無所謂什麼並舉不並舉;如果把「應試」看成是一個中性詞,即僅著眼於有考試必有應試的事實判斷,而不涉及考什麼、怎麼考、為什麼考,應什麼、怎麼應、為什麼應等價值判斷,那麼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就是含混的,就不能籠統地說什麼並舉不並舉;如果把「應試」看成是一個貶義詞,即應試教育是一個如上所說的特定的概念,是一種考試中心和考試主義的教育,那麼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在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上就具有對立性,就不能並舉。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舉的觀點之所以是不恰當的,主要有兩點不當。一是混淆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價值界限,不明白應試教育是一個特定的概念,不明白否定應試教育並不是要否定考試和應試本身,而只是要否定其中錯誤的價值取向;二是認為考試、應試與素質是二元分裂的,沒有關系的,所以才要一手抓考試,一手抓素質,它們之間似乎是兩碼事。其實素質教育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改造考試的價值導向並盡可能實現應對考試與提高素質的統一,但這並不能稱之為上面所說的那種「並舉」,因為這種「並舉」並未言及對應試教育的價值改造,而只是著眼於考試的事實存在。
當然,不能不承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在當前的教育現實中的確在不同程度上是並行與並舉的,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兩種教育的並存和雙重擠壓所造成的一種無奈之舉,並非教育實踐工作者的意願。在應試教育逐步向素質教育轉變與過渡的過程中,在應試教育的價值取向及種種做法開始被動搖而又遠未被克服、素質教育開始實施而又遠未真正建立起來的情況下,兩種教育的並存便造成了兩種教育價值取向對現實教育的來自兩個方面的雙重製約和雙重擠壓。一方面,在現實的、難以抗拒的單純以應試升學為導向的社會壓力和學校評價的迫使下,學校不得不對這種價值導向有所順應,不得不堅持應試教育的一些不恰當的做法,以在激烈的辦學競爭中維持學校的生存;與此同時,學校還須面對素質教育包括新課程實施的導向和要求,因為在這種背景下各種升學考試的價值取向也在發生變化。近幾年的考試改革,正在逐步朝素質教育和新課程倡導的價值取向接近,以往那些應付升學考試的陳舊做法,如汗水加時間、題海戰術、死記硬背、嚴重偏科等,雖仍然有效因而不得不有所堅持,但又不如以往那麼有效因而又必須在提高學生內在素質,如創造性、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面和綜合素養等方面下一定功夫。在這種情況下,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漸進性的轉變過程中,學校不得不同時應對仍然存在的應試教育和逐漸興起的素質教育兩種價值取向,即兩種教育並舉,但這與某些學者所倡導和鼓勵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舉」的主張是根本不同的。現實中所存在的兩種教育並舉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無奈之舉,是為了應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兩種教育價值沖突所造成的教育兩難困境的權宜之計,是正常的和可以理解的,但又是不宜公開宣揚和鼓勵的,更不是以承認和接受應試教育的價值取向為前提的。
參考文獻:
[1]國家教委.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N].中國教育報,1997—11—21(01).
[2]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A].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編譯.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8.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19.
[4]楊扣琪.走出素質教育的誤區[J].探索與爭鳴,2002,(7):17.

7.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論文1500字

先不扯別的現在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就是應試素質教育其實就是口號啥內P用不頂那幫人敲容鑼打鼓坐著蝸牛喊素質教育不管啥教育有利益關系想解決問題就難受益者不讓你啊?至於家長哪個家長不想讓教育好點?沒法子所以都得應試中國這個病已經惡性循環好多年了再循環下去後果人人皆知的

8. 如何在小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畢業論文

教師教學的心態,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情緒,它是教師自身心理素質的反映,也是教師課內堂教學藝術的體現容,要保持教學是最佳的心理狀態,首先,課前准備要充分。課前應認真仔細地做好准備工作,特別是對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學各主要環節能歷歷在目,做到教學過程清新、結構合理、方法恰當、內容適度,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特點。

閱讀全文

與小學素質教育與課改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