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科學小課題實施計劃書

小學科學小課題實施計劃書

發布時間:2021-01-26 15:02:42

⑴ 如何讓小學生玩的天性走進小學科學課題研究計劃

孩子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老師要因勢利導讓孩子們在玩中做玩中學,把他們回的興趣引導到科學課題的研答究上,也要注意課題要符合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指導建立中心組,發揮「羊群效應」,從而使課題研究計劃能順利完成 。

⑵ 小學科學課題研究

窗檯植物的觀察與研究方案
-——植物生活條件的研究
一、 課題的提出:
最容易使學生產生興趣的客觀事物是身邊的生物。上學期的科學課上同學們就提出了許多關於植物的問題。新學期開始,我們組織三年級各班學生學習了學校《窗檯綠化的觀察與研究方案》,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許多感興趣的問題。例如:植物為什麼長在土上?為什麼植物不吃飯也能長大?我認為利用窗檯這個同學身邊的「基地」,在三年級同學中開展窗檯植物的觀察與研究。
二、活動內容:
各班根據季節的不同自行選擇綠化窗檯的植物,觀察了解植物的形態、生活習性、種植技術。
1.寒假開學(春季)開展種花養花活動。讓學生選擇花的品種,知道花的名稱,了解種子的萌發過程、條件;植物的移栽技術、影響移栽成活的條件。詳細記錄種子萌發,花卉移栽、成活的過程等。
2. 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幾種對比實驗:光照對植物生活的影響,無機鹽對植物生活的作用,沒有土植物能生長嗎?
3.對研究記錄整理、分析,提出各小組活動報告。
4.的冬季來臨之時,研究無土栽培技術,栽培蒜苗、綠豆苗等涮菜類食品,鼓勵學生走入社區,為社區服務。
三、活動的意義
1.讓學生自己動手種植、栽培植物,體驗植物、空氣與人的關系。進而使學生理解植樹造林、綠化荒山保護環境的作用。從中受到環保教育。
2.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種植、栽培植物的知識、技術與方法。使學生受到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
3. 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使學生通過觀察、設計、想像、實驗探究、體驗一系列活動,發現和解決具體的現實問題。
4. 學生通過栽培蒜苗、綠豆苗等涮菜類食品,鼓勵學生去賣,去討價還價。
四、活動目的
使空曠的窗檯變得生機勃勃,凈化空氣,減少冬季感冒病的發生。同時,學生以小見大,由教室窗檯的綠化想到大自然的綠化。培養學生走入社區,服務社會的思想意識和品質。
五、活動目標
1.意識:培養學生關心環境的意識,教育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鼓勵他們用新的思想和技術解決不同的問題.
2.知識:了解植物的形態、生活習性、種植栽培技術,適宜生活的土壤特點等。
3.態度:幫助學生獲得關心環境的感情,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領學生積極參加科學實踐活動。
4.技術:幫助學生學會觀察、描述植物的生長狀態,生活習性,記錄、分析觀察到的現象,整理、統計、分析調查資料。獲得判別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5.參與;幫助學生理解個人對社會的作用,樹立信心,相信小學生也能搞科學,能夠用他們的意識、知識態度和技術,為家鄉、為社會做出貢獻。
六、活動類型
1.觀察:觀察植物種植嫁接的形態、記錄生長變化情況;觀察記錄教室空氣的干濕度。
2.調查:那些野生植物是人們喜愛的食品,人工栽培繁殖情況。
3.種植,在不同的時間播種的植物,種子的發芽情況,驗證植物能不能在不同的季節播種,長勢如何等。
4.嫁接:學習植物嫁接原理、技術和方法。
七.活動安排:

計劃2009年3月——2011年1月實施窗檯綠化活動
時間 課程內容 活動形式
2009年3月 各班成立小組,選擇課題,確定方案。種植、移栽花卉等植物。准備對比實驗材料(相同的種子、植株等) 討論、搜集、觀察、記錄、
2009年4月——2009年11月 栽培花卉,了解植物的形態、生活習性、生長條件 實驗、操作觀察、記錄 總結。
2009年10月——2011年1月 進行無土栽培實驗,栽培蒜苗、綠豆苗等涮菜類植物 實驗、操作,觀察、記錄
各班參考選題:
1、 選擇一種(或幾種)植物,相同的小苗,生活在不同的環境,生長情況有什麼不同?認真記錄,分析原因,也許有新的發現。
2、 研究植物生長的條件。例如:植物生活需要陽光嗎?(燈光行嗎?);植物必須生活在土裡嗎?栽培植物為什麼要施肥?
3、 改變植物的生活習性,滿足人們的一種需要。例如:讓夜來香白天開花,室內充滿芬芳。

⑶ 如何上好一節小學科學實驗課課題措施和方法

第一,課堂紀律保障安全;第二,課堂內容安排保障教學進度。 上課前,注意將實驗儀器放在教室旁邊的試驗台,而不是學生的桌子上。 一般在上一節課下課,馬上組織學生排隊進入實驗室,靜坐等候。

⑷ 小學科學課情景導入,揭示課題應該怎麽做

小學科學教學中導入情境的創設

本文所寫的教學中的「有效導入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導入環節中,作用於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其導入情境的根本目的在於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進取性的思維活躍狀態;拓展性的學習需求狀態;強化性的學習動力狀態;成功性的學習習性狀態。
情境導入是探究性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探究式學習是目前小學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來導入教學。
一、導入情境的現狀分析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應用情境導入的主要意圖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攻克問題的慾望。而就目前的現狀而言,對於導入的情境是否應為後續階段的問題解決提供實質性的幫助,是否應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之間建立起實質性的聯系,教師們關注得還遠遠不夠。教師對情境導入的理解中存在許多偏差,出現了一些錯誤的傾向,主要表現在:
1、主觀臆斷學生的情感體驗,忽視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動力。
課例:《晝夜交替現象》(教科版五年級)第1種導入情境
師:首先請同學們,靜靜地欣賞錄像。(宇宙奇光)
(師解說,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師:出示2張洞頭的照片(分別是白天和黑夜的景觀照片)
師:看完2張照片,你覺得這兩張照片最大的區別在於什麼?看誰的洞察力最好。
生:一片迷茫。(1分鍾後)
生:一張是在白天拍的,一張是晚上拍的。
師:若我們用一個字表示白天用?(晝)黑夜用?(夜)
師:那白天過去是什麼?(黑夜)那黑夜過去呢?(白天)
師:白天和黑夜不斷地重復出現著。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晝夜交替現象。(板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晝夜交替現象。
分析:教師讓學生欣賞有關宇宙的錄像,目的是激起學生渴望探索宇宙奧秘的慾望。以洞頭的照片為例子引入,讓學生產生親切感。然而兩張照片除了拍攝時間不同以外,拍攝地點、拍攝景觀也完全不同,卻硬是要學生觀察最大不同。這樣引出課題《晝夜交替現象》也稍顯牽強。且錄像與照片2種媒體介質的同時出現,目的只是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課題,也顯得繁瑣。教師主觀認為創設這樣的導入情境能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體驗,課堂的實際教學效果最終證明教師的導入情境並沒有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是為了情境而情境,走過場而已。
2、將情境導入的範式理解空泛、庸俗化,沒有作為一種教學場來構建課堂教學。
課例:《晝夜交替現象》(教科版五年級)第2種導入情境
出示轉暈歌:你自己轉,又繞我轉,轉轉轉,轉轉轉。
你自己不轉,繞著我轉,你轉轉,我轉轉。
師:唱轉暈歌,指名學生伴舞。
生:害羞,不敢伴舞。
師:自己先示範,請一生伴舞。
生生表演。
師:(講述中國和美國的晝夜)我的朋友去了美國,我白天打電話給她,她那邊是晚上。她白天的時候打電話給我,我這里是晚上。我就將這種現象記下來:我這里是晝夜晝夜……我美國的朋友那裡卻是?
生:夜晝夜晝……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種晝夜交替的現象。
分析:教師試圖以游戲效仿課堂中的模擬實驗,為新課的模擬實驗提供技能鋪墊。然而由於學生的年齡跟心理特點,大部分學生對這樣的游戲不感興趣,且游戲的開展讓學生在實驗前已經「轉暈」了,並沒有達到教師預設的目的。游戲的導入與教師的故事引入之間又沒有什麼聯系,孤立存在。情境導入的時間太長,反而讓學生顯得不耐煩。
還有的導入情境片面誇大體驗的功能,缺少與其他教學方式的必要結合。
二、創設有效導入情境的視角思考
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導入情境的設計:
1、創設的導入情境要考慮學生已有的基礎
情境的任務就是要展示學生的初始想法,幫助學生回憶已有知識。教師要了解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掌握的程度如何,他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有什麼樣的生活經驗,接觸過什麼樣的事物,等等。
在學習《溶解》的一周前,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溶解的現象,自己也嘗試過,但是他們並沒有注意過溶解到底是怎麼回事?因此,在創設導入情境的時候,我就把生活中常見的溶解現象在課堂上再現。首先找一名學生到前面來沏白糖水,其他同學仔細觀察,然後評判他做得怎樣?有什麼問題要提?這位同學操作完畢後,讓其他同學發表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來搜集、整理信息,從而理解溶解這一現象。
學習不是簡單的積累,而是一種基於舊知識,經驗的認知建構。建構主義強調知識建構的「最近發展區」,認為新知的建構應基於這個區域,才能獲得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學生的已有基礎,尋找知識與經驗的聯系創設導入情境尤為重要。
2、創設的導入情境要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情境要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和成長的情意因素,即趣味性。學生的參與性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情境的有效導入必須讓學生參與進來,從而讓學生較快地進入到建構主義學習活動中來。
在科教版六年級的《月相變化》一課的教學中,一位教師就將課堂里的桌椅搬出,用直徑7米的白色布攤在場地上,畫上一個圓,將圓周按45度角等分。然後在每個角度都貼上小組序號和每個學生的位置編號。另貼一條長的黑色紙,上面畫好8個圓。學生席地而坐,老師開始組織教學。學生每人都坐在自己的觀測點上,興趣高漲,躍躍欲試。
宇宙領域,對學生而言,充滿神秘,但又讓人無從下手。它們看不見,摸不著,只能在各種信息的基礎上,建立淺顯、模糊的認識。這樣往往就讓許多學生對宇宙領域的學習產生了「遙不可及」,枯燥乏味的學習心態。該教師通過改變傳統的上課模式,只需一個「圓」,就拉近了學生研究的距離。讓學生在愉快的體驗活動中,感受到宇宙中的天體並不是離我們那麼遙遠,是可以被身邊很多物體所模擬來研究的。
3、創設的導入情境要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情境的創設要具挑戰性、問題性。要能引發學生的思維捲入,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例如在教科版《磁鐵的兩極》的導入情境上就可以這樣設計:
師:(出示一塊條形磁鐵,豎立起來放,一枚小鋼珠)如果我將這枚鋼珠放在磁鐵的上端,鬆手後,你認為鋼珠會怎樣運動?
生:掉下來。
生:被吸住了。
師演示:小鋼珠被磁鐵的磁極所吸住。
生:驚奇、疑問。
教師先通過情境的有效導入而設問「鋼珠會怎樣運動」,大多數學生的思維是「由於鋼珠自身的重量會從上面往下面掉」。在學生做出自己的猜測後,教師實驗演示,引發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學生就會理所當然的想一探究竟了。
教師通過營造生動有趣的、具有吸引力的、開放的導入情境,給予學生一個新的物理情境使之與原有的認知產生沖突,從而產生新問題,具有挑戰性。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中,由對問題的自然想法開始探索,積極思考。
4、創設的導入情境要能促進學生概念的構建
概念發展的維果茨基體系認為:小學的年代主要是給孩子以「混合思維」和「復合思維」的經驗,讓他們體驗在「前概念思維」的層次上探求概念的經歷。有效的導入情境,應該引導學生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在學生對事物原有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科學思維和多種科學探究活動,建構准確的、科學的概念。
例如教科版《聲音》的單元導入情境就可以這樣設計
情境導入,了解學生的原有基礎:

導入步驟

教師行為

設計目的

1

教師敲擊產生聲音

吸引學生的興趣

2

教師要求學生畫一個圖,展示他們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看法

引出學生對聲音產生的最初的看法

3

教師問學生擊鼓能否產生高音或低音

進一步引出學生對音高的看法,但此時不介紹科學術語

4

教師利用學生的觀點,編輯成高、低音列表

展示學生的觀點,作為未來的參考

這單元的課程標準是「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能夠區分聲音的高低。」根據這一課程目標,我們可以將概念發展的目標分為三個層次:
層次1:學生沒有把振動與聲音的產生聯系在一起
層次2:學生把振動與聲音的產生聯系在一起,但沒有認識到音調高低是振動頻率改變的結果。
層次3:學生能夠將高音同頻率高的振動,低音同頻率低的振動聯系在一起。
在單元教學的起始,設計這樣的導入情境,可以充分調查學生的前概念。科學課的目的就是消除錯誤的前概念,引導學生形成科學概念。通過創設有效的導入情境,讓教師在進行探究式科學教育前,了解學生所具有的前概念(有時是想法)。這些原有的概念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教師不能忽視學生大腦中已有的前概念,要從學生原有的概念出發,對這些前概念進行分類,通過搭建「腳手架」,組織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改善和獲得新的概念,促進學生科學概念的建構。
三、創設有效導入情境的基本方法
1、用做游戲的方法創設導入情境
游戲是兒童最喜愛的一種活動,它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給其耳目一新的刺激。教師巧妙籌劃、精心設計新穎的游戲,能讓學生懷著熱情飽滿的情緒和積極的心態全身投入游戲活動之中,從中發現問題,獲取知識。
課例:《磁鐵的兩極》(教科版三年級)
師:(出示小磁鐵和小螺帽)你看我這塊小磁鐵可以吸住這枚小螺帽嗎?
生:可以。(師演示,吸住了。)
師:那用它來吸這枚大的螺帽,行不行呢?
生:不行。(師演示,吸不住。)
師:怎麼就不行呢!
生:換那塊大的磁鐵肯定能吸住。(師演示,吸住了。)
師:怎麼這樣子的,那是為什麼呢?
生:小的磁鐵吸力小,大的磁鐵吸力大。
生:磁鐵的磁力是不同的。
師:原來不同的磁鐵的磁力大小是不一樣的,那麼同一塊磁鐵的不同的地方的磁力大小一樣嗎?
生:一樣; 不一樣。
師:這節課我們就拿一塊磁鐵來研究看看,它的什麼地方磁力會最大。(開始上新課)
磁鐵是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學生對磁鐵都有接觸,他們已經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教師以「小磁鐵能吸起大螺帽嗎?」為切入點設疑,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用游戲的方式讓學生關注「不同的磁鐵磁力大小不同」,從而引發「同一塊磁鐵的磁力大小相同嗎?」,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求知心理,自然的將教學過渡到對同一塊磁鐵的磁力大小的研究上去,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做知識上的鋪墊和情感上的積蓄。
2、用講故事的方法創設導入情境
兒童特別喜歡聽故事,故事本身具有情節形象生動的特點。
例如為了讓學生了解熱空氣的性質和特點,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巧妙地利用書中諸葛亮的故事創設問題的情境。
師:同學們都知道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他機智過人、神機妙算,你們知道他在指揮士兵作戰時有什麼秘方嗎?
生:(互相交流)
師:他不光發明了木牛馬、八卦陣等,還發明了一種神奇的燈,這種燈一點燃後可以自動升上天空,用它來傳遞作戰信號,又快捷又方便,後來人們把這種燈叫做孔明燈。聽完這個故事,你們有什麼問題嗎?
生:這個燈為什麼會自動升上天?
生:它是怎麼做成的,裡面有什麼樣的構造?……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巧設一則故事導入新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3、用問問題的方法創設導入情境
求知慾,好奇心,這是人們永遠不能改變的特性。根據這一特性,教師營造問題能激起學生疑惑、驚詫的感覺,可以很好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學生有了問題,就會有如飢似渴解決問題的慾望,在探索「謎底」時建立一種「閱讀期待」。
課例:《岩石會改變模樣嗎?》(教科版五年級)
師:(出示校園里的岩石圖片)這是老師在我們校園的一個角落所拍的一塊岩石,我對它進行了連續七天的跟蹤拍攝。你們看,在這七天里,岩石有什麼變化嗎?
生:沒有變化。
生:有變化,但是我們看不出來。
師:那麼給它多一點時間,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生:不會,不管多久都不會變。
生:會變,但需要很久很久的時間,我們發現不了。
師:認為岩石會改變模樣的,可以說說你的理由嗎?
生:岩石被太陽曬,被風吹,被雨淋之後,可能它的稜角會被磨掉。……
從「校園里的岩石七天內有變化嗎?」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岩石會改變模樣嗎?」,根據教師不斷的設問,學生的思維不斷的捲入,在認知的沖突中,新的思維不斷生成,隨著「概念箭頭」不斷前進,最後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
4、通過創設實驗情境,導入課堂教學活動
創設實驗情境,科學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最主要的特點是它的直觀性和客觀性。
課例:《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教科版四年級)
師:老師這里有2袋食鹽,分別裝的是20克和40克。如果我將它們都分別倒在100毫升的水中,食鹽會溶解嗎?
生:會。
師:請2位同學上來做做這個實驗。(生上來准備實驗)
師:在實驗前,你有什麼注意事項要提醒他們的嗎?
生:不要將食鹽撒出來。
生:攪拌的時候不要將水濺出來,不然水量就少了。……
師:現在你觀察到什麼了?
生:倒20克食鹽的杯中,食鹽已經完全溶解了,40克的杯中還有食鹽。
師:你認為100毫升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鹽呢?
生:肯定比20克要多,比40克要少。
師:今天就讓我們來做實驗研究一下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
教師用實驗的方法導入教學情境,並在實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探討實驗的注意事項。學生關注到的實驗現象,同時又給其一個潛在的信息「100毫升水能溶解20克食鹽,不能溶解40克食鹽。」,為學生的預測做出了一個理論依據。這樣的導入情境在無形中分解了教學的難點,方便後面的活動開展。
5、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導入課堂教學活動
從生活情境導入,貼近學生認知,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到要學有用的科學,學身邊的科學。例如教科版四年級的《天氣》單元、《食物》單元,以及《我們的身體》單元的教學內容,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生活中都有的,最熟悉的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寬松、自由的學習氣氛中學習知識,理解知識,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6、通過製作多媒體課件,創設導入情境
教科版小學科學涉及「地球的運動」和「宇宙」的內容,是教師普遍覺得不容易組織教學的部分。一方面,這一類主題的內容屬於宏觀世界范疇,難以進行直接的觀察;另一方面,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空間想像力不強,尤其針對涉及到運動的內容,就更加不知如何入手了。通過製作一些多媒體課件來導入課堂教學情境,可以解決該單元部分的教學難點。多媒體電教手段直觀、形象、生動。在一堂課開始時放映一些與新課的學習內容相關的片斷,或者難理解的內容,讓學生在視、聽、欣賞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從而激發學習的「內驅力」,進入教學情境。
以上的策略研究可能還不太全面。導入情境的設計不能機械化,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來靈活處理。一個好的導入情境不只是一個教學的開始,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一半。在導入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科學知識和培養科學能力。

⑸ 如何培養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小課題研究

培養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鼓勵學生學生自主選擇版探究主題,激發學生的興權趣。
二、引導學生去探索,鼓勵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尋找答案。
1、提出問題,而不是直接建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科學探究的機會。
2、提供一個適用於學生的計劃方案,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去動腦筋思考。
3、經常比較計劃和實際的探究過程,認識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預見的。
4、在教學中或活動結束時要經常交流討論,提議學生去思考如何改進探究方法。
三、培養學生科學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四、注重探究方法和過程的評價,鼓勵探究結論的原創。

⑹ 如何讓小學生玩的天性走進小學科學課題計劃

一、課題的提出
「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素質教育的重點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就進行了旨在培養學生科學志趣及學科學、用科學能力的教學改革。指導學生自行探究,應用知識,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的教學理念已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取得的很多寶貴經驗。現在,新課程改革已全面開展,在自然課變為科學課的同時,我們的立足點已從過去單純傳授知識與技能轉向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學科研部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培養學生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上來。
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世界科學發展的總趨勢。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是人綜合素質發展的最終體現。故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提出「如何讓小學生「玩的天性」走進小學科學課堂研究」這個課題的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現狀的預期突破
在科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國外特別是美國和日本等國重視並起步較早。受歷史和如今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科學教育中的創新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國家的課程設置和教材中很少涉及創新能力培養的內容。雖然有一些研究,但也只停留在表面,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只是注意到課外活動或興趣活動一個方面,多以描述已有事實、觀察現象、仿製手工作品為主,沒有形成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課堂教學當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成果不多。
本課題的研究預計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一些突破:
1、自然(科學)課課堂教育中開展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嘗試,研究在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搜集分析事實,得出結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能力。
2、積極開展自然(科學)課的課外興趣活動研究在自然(科學)興趣小組活動、農科教結合活動和科技創新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自然(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怎樣利用農村廣闊的自然環境和已有的科學教育資源以及先進的遠程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改革自然(科學)教學的評價機制。研究在自然(科學)教學評價中如何體現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研究的主要階段及活動安排
課題研究時間:2010年8月——2013年12月
第一階段:初步開展階段2010.8—2010.12
①研究課題前期准備:調查我校學生評價現狀,組織學習新課程有關學生評價方面的理論,搜集資料、完善課題方案。
②填寫《第三屆全區基礎教育教學課題立項申請報告書》。
③制定研究計劃。
④擬定課題研究方案。
⑤確定跟蹤研究的對象。
初步完成在幾方面的實驗,形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過程、方法、手段的雛形結果。進行行動研究一次。
第二階段:重點研究階段2011.1——2013.7
①進行具體實施課題的研究。
②不定期舉行問卷調查,深入了解學生的評價狀況。
③開展教師評價徵文活動,探索評價的新機制。
④積累研究資料,總結階段性成果,完成階段性研究報告。
⑤撰寫案例和論文,展示優秀課例、優秀教學設計和優秀論文。
總結成果階段2013.9——2013.11
①整理課題研究資料,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和結題報告
②接受課題鑒定組的評估鑒定。

⑺ 小學科學小課題題目有哪些

小學科學研究課題,是從課題選題開始一步一步走到最終課題結題的。若課題選題沒有做到位,或者方向出了錯,那不可能完成課題申報的基本流程,失去立項的機會。所以小學教師在申報課題時一定要重視選題。以下是小學科學研究課題題目參考選題,僅供參考。

小學生科學探究與認知需要的調查
科學課教學方式的主要變化與特點
科學新課程教學目標的確定與表述方法
挖掘科學課典型學習活動教育價值的意義和做法
促進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活動的方法和策略
教師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關鍵因素
支持和鼓勵小學生運用已有經驗進行科學課程學習的方法和體會
小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與管理
小學科學新課程中教師的地位和作用
教師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指導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充分利用本地學習資源的經驗與體會
靈活運用科學新教材的若干做法
新教材典型課例研究
新教材教學材料的准備、保障及改進
指導學生進行活動記錄的方法
開展科學課程拓展性學習的做法和體會
新教材與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新課程與科學教師的科學素養
科學新課程在促進學生科學素養形成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及事實分析
學生對科學新教材的基本看法、態度及其原因
學生對學生新教材適應性的調查與分析
科學新教材教學內容完成情況的統計與分析
小學科學研究課題題目參考選題,以上就是本文關於該問題的介紹,更多關於小學科學課題申報方面的疑問,可以隨時咨詢我們蘭竹文化網的在線編輯。

⑻ 小學科學探究性作業課題研究思路怎麼寫

《小學科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課題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在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有效教學已經得到普遍認同。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作業的有效性正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課內外作業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科教版教材每冊四個單元,每單元8課,每學期教學任務很緊,知識類書面作業必須當堂完成。如果仍延續舊的寫作業形式,即抄題、作答,既耗時又費力,當堂根本無法完成。課外作業不外呼材料的准備、資料的收集、長期的觀察實踐活動等。問題是,由於時間和精力的制約,這些作業教師往往很少去落實檢查,對於沒有完成的學生僅僅只是批評一兩句了事,而那些認真去完成作業表現好的學生教師也沒有什麼好的激勵措施,長期以往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就大打折扣。還有就是有些時候老師把課堂上沒有完成的實驗記錄當成課外作業,讓學生課後完成,這樣不僅讓實驗觀察流於形式,還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為了更好地利用課內外作業這一重要陣地,不斷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培養學生從小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和志趣,我們進行《小學科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的課題研究。
二、研究的目標:
1.通過實踐研究,更新教師作業設計理念,建立起以學生為本的現代作業觀。
2.通過實踐研究,探索作業設計的多種內容和形式,提高作業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3.初步構建適合小學生科學有效作業操作的作業形式,形成適合學生特點的科學作業有效批改評價的方案。
4.通過作業改革,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提高。
5.在課外作業中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豐富科學知識,對科學探究有更深的認識,體驗科學課外探究的樂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6.教師深入研究積極實踐,形成有效解決課外作業中的各種問題的策略,真正使科學課外作業成為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提高學生探究能力與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三、研究的內容:
課內作業:認真研究學生的作業規律,優化科學作業設計,改善學生的作業結構,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生的發展。主要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作業時間的改革;
2.作業內容的改革;
3.作業形式的改革;
4.評價方式的改革。
課外作業: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種植、統計、製作、飼養、參觀、考察等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把已經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應用於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提高。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課外作業的類型;
2.課外作業的活動形式;
3.課外作業的組織形式;
4.課外作業的評價方式。
四、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將研究內容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不斷發現和總結經驗教訓。
2.觀察法:實驗教師隨時觀察研究對象的行為表現,及時記錄並進行分析。
3.調查法:實驗教師通過談話、座談、測查等方式,了解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行為事實、心理傾向,收集研究資料。
4.個案研究法: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跟蹤研究和總結。
五、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2011年11月—12月)
對課題進行規劃設計,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在課題組成員中全面、深入地開展學習和研討。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2年3月—2013年2月)
按課題方案進行研究、實驗、檢測、分析,積累資料,在實驗中修改完善實驗方案,撰寫好階段性報告,進行中期評估。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3年4月—6月)
分析研究過程,整理研究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總結研究成果。
六、人員分工:

⑼ 如何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小課題開題報告

用相關的事物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
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閱讀全文

與小學科學小課題實施計劃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