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語文課程審美教育的形成

小學語文課程審美教育的形成

發布時間:2021-01-26 09:33:43

A. 目前我們的小學審美教育欠缺在什麼地方

審美教育從廣義上來說,它指一切可能影響、感染人的事物在教育方面的功能,同時也包括學校、社會和家庭有意識地利用審美教育手段對受用對象進行地具有塑造意義的教育活動。從狹義上來說,它是指與德、智、體、勞並行的教育方式。在社會發展進行的當今時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方式使人們越來越片面化,特別是在審美能力與審美意識方面更是缺乏重視。但隨著社會進一步的發展,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審美教育在「上層建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審美教育即我們常說的美育,它是一種與美的感受相結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思維活動。這種教育包括培養人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觀點等,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中,達到美化人們心靈、行為、語言、體態,提高人們道德與智慧的目的。我國近代著名的美學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審美教育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雖然審美教育被大多數學校認可並實施但是還存在很多弊端,目前我國小學語文課堂教育存在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興趣不高,學習低效
「學問必須符合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很多學生只在課堂上接觸語文知識,課外完全不拓展相關知識,背誦的時候也只是機械記憶,不關心其內在的美學內核與人文情感,很少有學生能夠自我主動學習。即使花費再多的時間與精力,依然得不到實質性的提高,還是停留在初級水平,難以理解和深入課文之中。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學習語文學科,主要迫於應試的壓力,理解難等問題打擊了學生的熱情,語文的學習充溢著功利主義,人文精神的傳承被擱置一邊,應試教育羈絆了語文教學的盎然生機。語文教學本應是生動有趣的,怎樣讓學生熟稔地掌握它,培養以及提升學生的興趣刻不容緩。
(二)教學方式傳統單一
在現在的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還是沿承幾十年前的講義模式,沒有融入新興的教學手段,基本將重點定位在字詞句的疏通上,無視審美意識的灌輸與培養,摒棄了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極大地減損了語言文化的切實魅力。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還是填鴨式教學,教師只顧一味填充知識點,沒有師生的有效互動,教學內容缺乏多元性與科學性,這已然跟不上新世紀的發展節拍,物質的飛躍,技術的革新,要求教育必須取得長足的進步,不能停滯不前,使得教學效率低下,學生難以真正獲益。
(三)缺少對審美教育的重視
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它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現在的語文課堂中,過分強調工具性,生硬呆板,缺少對審美教育的重視。教學陷入了一種認識誤區,認為語文只是一種工具,大部分語文教師將重點聚焦在知識點以及技能培養上,忽視了情感以及審美的真切灌輸。評價機制也是一樣,在各種考試之中,只在乎對讀寫能力的考察,沒有融入審美與情感的元素。當下,語文教學經常剝離出審美素質,摒棄了靈魂與精髓,陷入無法扭轉的老舊傳統,邁進枯燥單調的語法文字死胡同,沒有審美教育,人文性就是空中樓閣,這是與語文教育相悖的,所以需要大力改變。

B.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一、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審美情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環境育人。他講的「學校的牆壁也說話」,體現了無聲之教主。一張名人畫像會砥礪學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學生斂容沉思,美麗的風景畫可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嚮往和對祖國的熱愛,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為含有豐富情感、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更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也是極其深遠的。同時,語文學科居於教改前沿,是領頭學科,在優化人的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過程中,沒有別的哪一個學科能像語文學科這樣全面深刻地經常性地發揮作用,因為成功的語文教學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認識、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質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說的「調和發達」,從而養成「靈肉一致的人。」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深、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師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重視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課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滿溫暖的心理和責任感的氛圍。要盡量做到使學生有親切感、享受感,使課堂氣氛輕松、和諧、愉快,達到情感交融,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的同時使審美情趣得到了潛移轉化有培養。

(一)形象美蘊涵於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質精神美

「情」包蘊在課文內容中,「境」是課文內容所構成的整體畫面。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使小朋友通過感官,置身豐富、逼真的氣氛中,可以驅動小朋友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精彩的畫面,直觀形象的表演,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創設一種審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潛移默化到接受審美教育。

憑借插圖、錄像展現美。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畫了大量形式多樣、形象優美、內容豐富的插圖。恰當地指導小朋友看圖,既培養了小朋友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優美的散文。教學時,我先讓小朋友讀通課文後,我引導學生有順序地欣賞文中的插圖:村子東頭的古井,附近是絡繹不絕的擔水人,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使小朋友心曠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家鄉的

採用音樂渲染,營造美的氛圍。在教學《小珊迪》時,我邊吟誦課文,邊播放抒情的曲子,讓小朋友在音樂中,誘發情感,體會小男孩的美好心靈,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

憑借語言描述渲染美。教師在領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用緊扣課文主題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課,並適當配合一些體態語言,同樣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與教材內容產生共鳴,培養小朋友的審美感知能力。

(二)優美的語言是從精彩的詞句中品味出來的。

小學語文課文用詞精美、語境生動,學生可通過朗讀,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的可聽可感的審美形象,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如《觸摸春天》,作者描繪了一幅「盲童留連於花繁葉茂中」的綺山麗水的畫卷。他用觸摸這一詞語,寫出了盲童對觸摸春天的感觸,作者由靜到動描繪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樣觸摸春天的。細細賞析,還能誘導學生將熱愛桂林山水的情感升華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祖國的激情。

(三)真實的情感需要我們細讀默念,體會情感美。

小學語文課文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壯,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體會文中的情感,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而朗讀表達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達出的情感來觸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情感美。《觀潮》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看多媒體課件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盡情地游覽了迷人的沙灘、著名的海洋公園、繁華的街市。結束部分,我請學生說說體會,有的說,杭州真美啊!有的說,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有的說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麗的少女。學生讀著,說著,激動與自豪也溢於言表。

二、聯系實際,教師要善於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使學生從中感受美。

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幾乎囊括語文教學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實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從傳播文化知識,訓練讀寫能力,增強思維意識,到陶冶性格情操,確立人生理想,無所不包。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作文教學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強課外閱讀和作文實踐既是必要也是有廣闊的操作餘地的。

語文教育的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語文一旦與生活聯馬上就生動活動起來。譬如,聆聽音樂美,發現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可以得之於心而應之於筆。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途徑。那麼如何通過作文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筆者認為,在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美的世界,並在感受的同時構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

作文教學往往從觀察描寫入手,這實際上就是審美情趣和審美感受能力的訓練。抓住這一環節,可以培養學和准確的審美指向和良好的審美心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的芸芸眾生,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都在我們的身邊演繹,我們如何去應對,如何去評價,如何去選擇?這就需要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情趣。小學生的思想與心理處於一個不穩定階段,他們的審美指向不確定,審美情趣比較膚淺也容易游離,老師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而培養審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關還在於要學生能克服思維慣性,將日常態度轉變為審美態度,將科學的分類標准轉變為審美的分類標准。按這種審美標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陽光和雨霧相互作用的產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橋梁,白楊樹倔強的挺立著,儼然北方農民的化身。由於這種理解不再是單純的邏輯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與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滲透,於是,便將該事物從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這種審美感受使萬物蒙上美的光輝,無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作文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與表現力,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豐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對美的世界的感受,學生筆下的文章才能漸漸地有了聲、形、色、情感也會有了依附。他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構思,用心去寫。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審美角度和審美情趣。

創造美要靠豐富的想像。創造美,是審美教育的一個更高的境界,小學生不僅有感知美,鑒賞美的能力,同樣,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也能有創造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創造美呢?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課文的學習,安排學生進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創造美的活動。

語文教學中的表情朗讀是學生所喜愛的一種活動,它既是一種欣賞過程,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朗讀者彷彿置身於課文的意境中,將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將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態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體驗中,領會其語言的感情色彩,然後通過朗讀時的音調、姿態、表情,再現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引起他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在實踐中提高他們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描繪了北大荒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北大荒、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樣一篇語句優美的文章還需要多作解釋嗎?此時與其讓學生聽老師枯燥無味的分析,不如讓學生通過有表情的朗讀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妙處。於是我就指導學生朗讀,指名讀,分組讀,集體讀。在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地點撥提醒他們一邊欣賞體會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一邊通過自己的朗讀來再現北大荒的秋天之美,讓他們充分享受到再創作的快樂。

三、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上,我也做到了盡善盡美,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興趣閱讀抓課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

(二)讀好書好讀書,審美觀悄然而生。

居里說:「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好書,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緊張、驚險、曲折的情節吸引人,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教育學生讀好書,才能使學生從好書中受到勞動美、人物美、社會美、自然美感染和陶冶,才能認識真、善、美,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三)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在閱讀中萌發的。

抓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讀。言顯心聲,行露思想。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反映了他的內心,展現著他的精神風貌。作者寫人,正是通過對人物想的、說的、做的及臉部表情的描寫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因此閱讀時,要抓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和外貌描寫體會著讀,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風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讀。學生課外閱讀時,大多是無聲的讀,即默讀。默讀較利於理解內容和中心。課外閱讀中的精彩句段,則應要求學生琅琅地讀。通過眼、口、腦、耳化無聲的文字為琅琅有聲的語言的閱讀,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活動,有助於記憶精彩句段內容,想像情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辭美。

抓意境想像讀。為了引人入勝,作者都比較注意意境描寫。如有的在開頭,或揭示故事的廣闊背景,或渲染某種濃烈的情調,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吸引讀者往下讀;有的在文中,對具體事物作細致而傳神的描繪,激發讀者的思緒,使之生發想像和聯想,得到美感體驗;有的在結尾,對故事的結局或人物命運或作品的旨意給讀者留下思維的空間,讓讀者體味、辨析、感悟。因此,閱讀作品中這部分內容,應要求學生根據內容展開合理想像,使自己入境入情,和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感受和鑒賞作品的意境美。例如,在教《台灣蝴蝶》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它們成群結隊在樹木花叢間、山石溪水畔偏偏起舞,猶如片片彩霞,在空中裊裊飄動。」「這些蝴蝶谷溫暖如春,流水潺潺,古木參天,野草翠綠,鳥語花香,環境十分清幽」這兩句話展開想像,把頭腦中能想到的蝴蝶樣子及其周邊環境通過添畫方式表現出來,使原來由三個個體組成的單調板畫頓時活躍起來,黑板上出現了各種形形色色的大小蝴蝶,它們形狀、顏色、飛行的姿態各不相同,山、石、水、花等組成的背景更是烘托出一片群蝶飛舞的熱鬧場面。學生的審美興趣得到激發,他們在平淡之中發現了神奇,獲得了審美的愉悅和滿足,他們感受到的不只是審美對象外現的形、質、色,還有畫面所內涵、所躍動的靈性之美。

抓構思、布局聯系地讀。小學生口述見聞或作文,常常是平鋪直敘,教師總嘆學生說話、寫文章層次不清或謀劃篇布局能力差,其實是學生缺少見識和鍛煉。課外閱讀時,應要求學生讀了後面聯繫到前面是怎麼寫的,讀到結尾聯繫到開頭是怎麼寫的,讀了這篇文章的構思、布局,聯系自己平時是怎樣布局謀篇的。在聯系比較中知道一篇文章應該是一個精心雕刻的藝術品,不僅要文辭優美、形象生動、意境深遠,還要巧妙布局,有獨具匠心的構思,從而使感受讀物的結構美,提高鑒賞美的能力。讓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成長的大舞台。

如何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完成對美的創造呢?在作文教學中,我採用如下三個步驟:1、指導觀察;2、啟發討論;3、完成創造。有一次我出了這樣一個作文題《發現生活中的美》,我先給學生一天的觀察時間,讓他們尋找觀察生活中美的人、事,第二天上課啟發學生當堂討論,由於學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備。因此發言的積極性很高,很多學生都觀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有的說,我的媽媽長得美;有的說,××同學的心靈美;還有的說,家裡的某一盆花長得美。通過啟發討論,學生的思路打開,創作熱情高漲,在此情況下,讓學生進行寫作,在寫作過程中完成對美的創造。

四、在生活中體現美,堅持以美育人,提高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指的是審美上的格調和趣味。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個人經歷以及文化教養等不同,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需要、愛好和情感體驗,這些也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贊頌了人類社會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揭露和批判了落後和醜陋的東西。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活動的時候,勿忘「教書育人」,要及時引導他們鑒別什麼是美的,什麼是丑的,幫助他們養成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

(一)美同樣存在於童話故事中,講述童話故事,豐富美的形象。

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利用文學作品進行美育。在諸多文學樣式中,兒童對內容生動形象、語言通俗易懂的童話和故事最感興趣。教學實踐證明,兒童多聽健康的童話、故事,對於他們學習語言、養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這是因為小學生無論是在語言方面,還是在行為習慣方面,都具有很強的摹仿性。講童話、故事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向他們的頭腦中充實美的語言和美的形象的過程。兒童頭腦中美的形象多了,鑒賞美的能力也就隨之增強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適當補充講述一些童話、故事。

(二)審美水平的提高取決於對比的方法。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小學語文課文中經常同時出現一美一丑兩種事物或現象。教師應抓住它們的不同點進行比較,使學生懂得美與丑的本質區別在哪裡,例如《美麗的公雞》一課,講的是有一隻花公雞,長得很漂亮。它先後去和啄木鳥、小蜜蜂、小青蛙等比美。啄木鳥忙著給樹治病,小蜜蜂忙著去采蜜,青蛙忙著捉害蟲,它們都不跟公雞比美。公雞不明白為什麼,去問老馬。老馬告訴它: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還要看能不能幫助人們做事。公雞聽了老馬的話,再也不去比美了,它從此以後每天早起給人們打鳴報曉。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美育教學的好教材。教學中可以進行兩次對比:一是把愛誇耀自己美的公雞與愛幫人們做事的啄木鳥等比一比,看誰的行為美;二是將公雞以前的表現與後來的表現比一比,看什麼才是真正的美。這樣的對比,對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探索,融會貫通,並努力提高自己鑒賞美、理解美的能力,這樣才能把審美教育切實地貫穿到語文教學中去,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文體資源,不斷提高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認知再創潛力,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自覺,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達到自我實現、自我創新、自我發展。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參 考 文 獻

[1]杜衛,《美育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2]萬福成、李戎,《語文教育美學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李文倩,《在識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小學語文教學》2001年第1期

[4]盛雪琴,《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踐探索與思考》,《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3年第3期

[5] 倪文錦主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版。

C. 如何引導小學生在閱讀中進行審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下面,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一些認識: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審美教育不可分割:
(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的教學目標。
閱讀是一種交流活動,在交流中,客體的意圖語境消失了,只能在信息載體中留下一些暗示,這些暗示猶如空白,有待讀者在閱讀中運用聯想和想像去填充。作品的價值也只有經由讀者的閱讀才能體現出來。唯其如此,閱讀中才有感、才有悟、才能思、才能創!因此,我們要重視「交流」,將更多的精力投注在對文本的人文主義特質的發現上,關注閱讀文本的整體感悟,注重個人對文本的多元化解讀,用人文審美的獨到魅力糾正語文閱讀中只重方法或技巧的偏頗,讓人文審美的大旗高揚在閱讀的廣闊田野上,讓語文閱讀在審美的熏染中走上正確的路途,達到真正的平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無論是從中外文化傳統與教育的發展來看,還是從小學語文的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來看,審美能力的培養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之一。《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從實際情況看,學習一篇課文,學生不僅要感悟文章的要義和精微所在,而且還要欣賞作者的藝術匠心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及蘊含其中的情意、趣味,欣賞語言、結構的佳妙之處,鑒別藝術手法的優劣、得失。閱讀一篇課文的過程,也是一個審美實踐的過程。別林斯基曾說過:「如果你說這首樂曲很好地表現了嫉妒的感情,那你等於什麼也沒有說。但是你把這首樂曲演奏一遍,那它就為自己說明了一切。」語文學習何嘗不是這樣,只有原原本本地用心把文章讀一讀,才能體味到美在哪裡。葉聖陶先生曾把語文閱讀活動中對課文的審美實踐比作采礦:「你不動手,自然一無所得,只要你動手去采,隨時可發現一些晶瑩的寶石。讓人獲得回味無窮的美感,養成高雅的審美情趣。」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的措施,主要從以下兩個途徑進行:
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審美能力主要有以下四個環節:
1、導讀定向,激發審美興趣
興趣是鼓舞和推動學生課外閱讀的巨大動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而學生興趣總是和感情息息相關的。閱讀教學中通過導讀,創設情境,可以利用插圖錄像展現美;可以採用音樂渲染營造美的氛圍;可以憑借語言描述渲染美。例如:在教學《美麗的田野》一文時,一上課我就用「美麗的田野」這首歌曲導入課文,既創造了課堂講讀的意境,又激發了學生的感情。至使課堂活躍起來……
師:美麗的田野是什麼樣的呢?
生:有水、有魚。。。。。活躍起來。
師:作者在文中描寫了田野的哪些美景呢?
生:碧綠的河水……
生:田野十分美麗。
師:看到之後的心情又是什麼樣的?
生:欣喜與激動。我都被陶醉了。
很快,學生進入了最佳學習境界,課堂生動活潑,學習情緒倍增。通過閱讀來提高審美能力,接著再通過教師朗讀、播放錄音,或者請語感強普通話標準的學生朗讀一遍課文。准確優美的普通話,抑揚頓挫的語調,到了學生的耳朵里,學生自然會如痴如醉,如沐春風,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引進入教學之中,為調動學生學習和審美的興趣,進一步深入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只有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在情感上才會接受教學內容的開放性、主動性,才有利於學生進一步挖掘文章的各種內在美。
2、粗讀鋪路,喚起審美感知
19世紀法國著名的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教育美學認為,青少年的形象思維比較發達,他們認識事物總是從感性開始的。然而語文課文中的美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它具有間接性的特點,既不能像造型藝術那樣具有直接的視覺效果,也不像音響藝術那樣具有直接的聽覺效果。它的美只有在了解文字意義的基礎上,再經過聯想和想像,才能在頭腦中出現形象,才能從中受到感染。也就是說,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形象並不直接作用於人的感官而能直接感知,而需通過語言文字這一中介,調動人們的生活經驗,並依賴人們的藝術修養,在自己的理解中去品味、感受它的美,這就需要以閱讀為基礎。
教師可以對有關文章背景和作者作一個簡明扼要的介紹,可以使學生對文章結構、內容和主題有個大致了解。再由學生粗讀課文然後根據自己對文章的初步認識,抓住課文中優美的詞語表達、生動形象的修辭以及對課文內容和所抒發的思想情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喚起進一步深入學習課文的慾望。
3、精讀探究,培養審美理解
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就要引導他們對課文形式美的因素加以品味。這里不能單靠教師的講解,應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品味詞語、欣賞句子去發現美、理解美、鑒賞美。
(1)推敲傳神的詞語。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課文《鳥的天堂》中作者寫道:「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段話寫得很生動,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別傳神,它描繪了樹葉一片挨著一片,層層疊疊的情景,「明亮」一詞形象地寫出樹葉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澤,「顫動」一詞把靜態的樹葉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些詞語我們如不引導學生認識琢磨,就很難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美感。
(2)欣賞優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佔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這一課,作者不僅用詞十分傳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講究,在寫出「山、水」這兩段中,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語感,把水「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構聯系,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桂林山水秀麗多姿的強烈情感。
(3)琢磨富有個性的對話 。人物對話是刻畫人物形象的一種方法,在引導學生琢磨人物對話時思考,為什麼這句話他(她)講合適,別人講就不合適。從而體會出人物性格特點乃至思想品質之美感。如《金色的魚鉤》一文中,老班長回憶起指導員對他說的一句話:「一路上,你是上級,是保姆,是勤務員,無論多麼艱苦也要把他們帶出草地。」這既是上級對下級的命令,又是指導員對戰士的關心,對話言簡意明,既反映了指導員的精明果斷,又襯託了老班長的責任重大,表現了長征時期紅軍官兵的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琢磨富有個性話的語言,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精練內化,發揮審美想像
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畢竟受教育知識及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因此,教師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像外,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後消失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再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畫面前,讓學生面對畫面,邊聽音樂邊展開想像的翅膀:巍峨的廬山,瀑布從天而降……一幅氣勢磅礴,引人入勝的大自然畫卷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樣,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祖國山河無比壯觀,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結論
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審美能力主要有兩方面的基本任務,一是要引導學生學習、吸收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的語言材料,借鑒前人創造美的經驗、美的語言、美的表現方法等,形成合乎規格的聽、說、讀、寫能力。二是要藉助優秀作品陶冶學生的情感,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他們內在的美的心靈,培養美的情操,磨礪美的意志,形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
只有把審美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才能全面完成語文教學的各項任務。語文教學無論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課堂氛圍或課後延伸來看都包含有非常豐富的審美因素,為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使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成為可能。在閱讀教學中貫穿審美教育,可以使兩者互相促進,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又有利於閱讀教學目標的完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另外對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各方面能力也十分有利。因而,目前,教學以人為本,在閱讀中滲透「美」的人文思想,是時代的呼喚,教育的呼喚,也是對語文教改浪潮的呼喚。

D. 國家規定教師每周課時量是多少

國家教育部規定教師每周工作量:

1、普通高中教師每周工作量10—14節。高中語文、數學、英語每周10節,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每周12節,音樂、體育、美術、通用技術、心理健康、信息技術等每周14節。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0節。

2、初中教師每周工作量12—16節。語文、數學、英語每周12節,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體育每周14節,音樂、美術、綜合實踐、信息技術等學科每周16節;體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美術、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8節。

3、小學教師每周工作量14—18節。語文、數學每周14節,其他專任教師每周18節。

(4)小學語文課程審美教育的形成擴展閱讀:

1.《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培養、培訓和管理全過程,構建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師德建設制度體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評價中強化師德考查。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建立教師國家榮譽制度,加快形成繼承我國優秀傳統、符合時代精神的尊師重教文化,創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

2.意見同時要求,要切實提高教師待遇。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

E. 新課程標准對小學語文二年級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5)小學語文課程審美教育的形成擴展閱讀

新課程標准目的:

1、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2、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參考資料

語文課程標准-網路

F. 中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如何滲透審美教育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眾多偉大的詩人光照千古,他們的美詩佳詞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奪目。詩中的音樂美、畫面美、思想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語文新課程改革中十分重視審美教育,審美教育能夠促進智育和德育的發展,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那麼,我們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古典詩詞這種文學樣式的優勢滲透審美教育呢? 一、反復誦讀,感受音樂美。 詩歌的語言凝練,在學習時不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應品味其中的音樂美。古詩詞都比較注重押韻、對仗,讀來琅琅上口,具有音樂美。教師在教學古詩時應注意朗讀指導,使學生能夠在朗讀中感受到美。 如我在教學《琵琶行(節選)》這首詩時,首先教讀——體味詩的音樂美,即讀出詩的節奏來。教師示範後,全班同學輕讀課文,感受節奏停頓。其次,詩是抒情味最濃的一種文學體裁,必須讀的抑揚頓挫。為了表達思想感情,有些詞語的「音」要讀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讀出來。教師先范讀後,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最後還要把詩的韻腳讀好。詩是講究押韻的,本詩換韻頻繁,請同學們齊讀詩歌第一層,感受詩的韻腳。通過這一步,學生既感受到詩歌的音樂美,又初步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步感知,體會畫面美 我國很多古詩詞可以說是「詩中有畫」,一首詩就是一幅色彩鮮明、動靜相宜的圖畫。因此,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初步感知,體會古典詩詞的畫面美。 如《過故人庄》描繪了一幅農村恬靜優美的田園圖。我們應引導學生在初步感知詩歌詩情畫意的美感享受中,體會故人庄環境的恬靜美麗,農人勞動的樂趣,田家生活的安逸。《江雪》作者以極其洗練的文筆,勾畫出一幅漁翁漢江垂釣圖。我們應引導學生體味作者把「江」「雪」與「漁翁」有機聯系在一起,動靜相襯,虛實結合,使整個畫面渾然一體的美感。《敕勒歌》以雄渾的氣勢,勾畫了一幅陰山腳下美麗富饒、廣闊無垠的草原風貌圖。我們應引導學生體味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宏觀勾勒、動靜結合描繪出的北國草原壯麗富饒風光的獨特美感。 三、深入理解,挖掘思想美 「詩緣情」,「詩言志」,喜怒哀樂,詩之情也。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深入理解詩歌,挖掘古典詩詞的思想美。 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漁歌子》、《錢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詩篇,就該深入理解詩歌,挖掘古典詩詞的思想美。讓如詩如畫的祖國壯麗山川,在學生的胸中激盪。讓學生對祖國的山山水水充滿激情,使學生對祖國廣袤、秀麗的山河加深認識,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深沉感情,學習詩人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樣,讀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就必須讓學生理解作者渴望殺敵建功,報效國家的豪壯膽氣、雄偉氣魄,體味作者雖壯志未酬,仍心繫祖國命運的拳拳之心;讀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就應讓學生學習詩人不屈的精神和豪邁的氣概;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飲酒》就該讓學生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和高尚的氣節……學習《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剪梅》(李清照)等,就應引導學生如何珍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學習《過華清宮》、《石壕吏》、《涉江》等,就該激起學生對真善美的嚮往對假惡丑的憎惡之情。 四、發揮想像,領悟意境美 發揮想像,領悟古詩的意境美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詩不同於小說,它不可能像小說那樣,按照生活矛盾發展的過程,鋪敘開去。詩人是從這一過程中截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的。入境,是讀古詩的根本。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 如《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相當精煉,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加欣賞,則易中有難。尋隱者來去過程,一字未提;與童子會晤時的寒暄和問話,也一概從略;童子答問也當不少,但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麼,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根據童子的回答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麼回答?」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並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像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動作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了,初步領悟到詩的意境。 再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頭兩句「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寫旅途的艱苦;後兩句「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偶得投宿處的喜悅。詩中末句的「歸」,意境深遠,既寫出了詩人從風雪迷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處的狂喜心情,又表現了山民熱情、好客、純朴的良好品性。為了讓學生領悟詩的意境,我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補充情景,提出下面幾個問題:(1)詩人經過艱難跋涉,來到人煙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對風雪,遠望蒼山,路途遙遠,這時,他會想些什麼?(2)夜更黑了,風更緊了,雪也更大了,天氣冷得叫人難受,正在這十分為難的時刻,忽然發現山間有一間窮人住的茅屋,詩人的心情怎樣呢?(3)聽到犬吠,茅屋裡的主人會怎麼做?這時主人與詩人會有一段什麼樣的對話?(4)詩人受到主人的熱情接待,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通過想像,學生自然而然進入了角色,置身於古詩描寫的意境之中,然後讓學生分角色,對詩人來到柴門邊,並受到主人熱情接待這一情景進行表演。學生通過想像和表演,領悟到了「歸」字所蘊含的意境美。 總之,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古典詩詞的教育審美教育功能,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滲透審美教育,讓學生的心靈在對音樂美、畫面美、思想美、意境美的領悟中受到美的熏陶。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課程審美教育的形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