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想學小學教育,國內有哪些學校比較好
國內做兒童性教育的國家機關、團隊和個人並不少,我就自己稍微了解的介紹一下,可能不太齊全。
B. 小學性教材真的會嚇到孩子嗎
兒童性教材中出現性器官的圖片和詞彙尺度過大
3月初,杭州一個小學生媽媽在看過《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節選了低年級教材個別頁、個別插畫出現的生殖器官、性交等內容,發微博質疑教材「尺度太大」。經由網路炒作,這一話題迅速成為網上焦點。教材的主編、北師大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教授劉文利以及北師大兒童性教育課題組也因此被推上風口浪尖。
朱先生的兒子與賈女士的兒子同是該校六年級的學生,孩子們都使用了這套教材,他也從未聽說過學校里有家長反對這套教材。朱先生說,開始使用教材前,學校就邀請家長到校,由北師大的研究生給家長培訓,讓家長了解兒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識,並了解家長對課程有什麼意見。
「現在八九歲的孩子,比我們80後家長成熟多了。」賈女士說,學校即便不講,孩子獲取性知識的途徑也有好多。「告訴孩子正確的知識,更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不是比他們去網上搜些真假難辨的知識好多了嗎?」
課程學生反饋是教材改進的重要參考
作為一名參與教材實驗的一線教學教師,從2011年起,李明整整陪著這套教材走了5年多。她是大興區行知學校的英語老師,同時兼任這套教材的授課教師。
大興區行知學校校長沈桂香很支持在學校開設兒童性教育課程,早在2007年,北師大兒童性教育課題組就已在這所學校的一年級進行性教育教學實踐。目前學校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總共23個教學班都開設這門課程。
因師資緊張,學校沒法為這門校本課程設立專任教師,只能由其他科目的老師兼任。目前該校有10至12位老師都教過這門課,所有上課教師都要接受北師大兒童性教育課題組的培訓。
「這套教材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每個年級分上、下冊,每個學期六課時,一周一節課。」李明全程參與了教材最初實驗的階段。雖說一周就佔一課時,但那時她幾乎一周的課余時間,都在為這一節課服務。
當時上課前,包括該教材的主編、北師大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教授劉文利在內的課題組專家、組員,要先與任課老師就課程進行研討。之後,任課教師要將電子版教案發給項目組,在專家的指導下,對教案進行第一輪修改。之後,老師才能拿著修改好的教案開始講第一節課。正式開課時項目組還會對上課情況全程錄像,錄像內容會再次討論,對課堂講授內容進一步斟酌,以便進一步完善課程內容。之後,任課教師還要進行課後的反饋並書寫教學反思發給項目組。
李明說,教材中的每一節課都是學校老師在北師大兒童性教育課題組專家以及組員的共同研究下,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摳」出來的。從使用至今,教材進行過多次修訂、審核,吸收了老師、家長,乃至學生的意見。課程講授結束,學生都會進行單獨訪談,學生訪談意見也是教材改進的重要參考。
教師通過培訓先「脫敏」
吳玲是學校的數學老師,日常也兼任性健康教育課程授課。她參加過在北師大舉行的針對這套教材的授課教師集體培訓,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培訓的第一課就是讓教師「脫敏」。
她回憶說,劉文利會讓老師們分組,之後讓大家寫出自己平時所知的描述性生殖器官的全部詞彙。之後,劉文利會帶大家讀出正確的性生殖器官的學名。開始時,大家都不好意思大聲讀。但慢慢地,當老師可以面向這么多人,大聲讀出這些詞彙時,「脫敏」也就初步完成了。
隨著參與學校的增加,性健康教育課程老師有更多交流夥伴。培訓中,老師們還要根據自己即將要教授的年級,選擇對應的課程,進行集體備課。每個小組的每個人都要上台試講一節課,之後還要評課。「同一節課會有兩個老師分別試講,老師們就可以對比兩人所講內容,進行分析、點評」,吳玲說。
焦點1兒童性教育是不是就性論性?
一提到兒童性教育,很多成年人的理解會比較狹隘。但一套好的性教材應該集性教育和生活教育於一體。性教育的目的,是教會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以及自己的生理特徵,從而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除此以外,還包括人際交往、社會關系、衛生常識等生活教育內容
據北師大兒童性教育課題組介紹,教材依據《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相關內容要求和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的六個關鍵概念,設計了家庭與朋友、生活與技能、性別與權利、身體發育、性與健康行為和性與生殖健康六個單元。伴隨年齡的變化,每年六個單元下設的內容會有所不同,涉及兒童性發展的各個方面。
吳玲說,教材中關於自我保護的內容,並不僅是預防性侵的內容。在低年級教材中,要求孩子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走,要知道父母電話和家庭住址,以及要學會尋求幫助等等。
藉助課程,很多對兒童生活中行為規范、人格培養的內容,也都可以融入其中,比如不說臟話。在給孩子講述人的誕生的過程中,她會告訴孩子,絕大多數人的誕生,都是經過母親的陰道,因此對母親要感恩,不能用侮辱母親的話去罵人。吳玲說,藉助這些生活中的情況,她所講的生殖器官課進展很順利。
焦點2五年級就學月經是否太早?
在此前引發爭論的那套教材五年級下冊的內容中,介紹了月經、遺精及自慰等知識。在網上爭論中,有人認為五年級就談這個話題有些太早。
吳玲說,自己不久前曾受邀到海淀區中關村一所知名小學為那裡的孩子講了一節有關月經的課程,而且這節課是男女混班上課。上課之前,我首先對這個班級的男生說:你們很幸運,可以有機會與女同學一起了解女性生理方面的知識,而倒退到吳老師上小學的年代,都沒有這樣的機會。作為男生,你很有必要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現在,你是母親的兒子;將來,你將是別人的男朋友;再後來,你將是自己妻子的丈夫;未來還可能是女兒的父親。你很有必要了解這個知識,這樣你就會知道怎麼呵護女性、理解女性。
那節課結束後,那所小學的班主任就將孩子的反饋傳給吳玲:有的男生說,以後媽媽例假時,不讓媽媽幹活;媽媽發脾氣,要理解媽媽。課上,吳玲還提出問題:如果萬一男生發現女生月經弄臟褲子,應該怎麼辦?有男生回答,他會悄悄告訴另外一個女生,讓她去提醒她。「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也學會了彼此尊重。」吳玲說,這節課讓那所學校老師對於兒童性教育的認知也有所改觀。
李明認為,現在的孩子由於營養過剩等問題,有的男生、女生在四年級或五年級已出現了青春期的表現。五年級提早告訴他們青春期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是為了在問題到來時,不讓孩子過度恐慌,包括教材中介紹自慰,也是作為一種普及教育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慰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絕對不是一種罪惡的行為,一定頻度內的自慰行為不需要防治,更不必成為心理負擔。如果有自慰的情況,怎樣正確去做這件事,比如要注意在私密的空間,要洗凈雙手等等。
專家分析我國兒童性教育現狀
性教育在中小學,還是新興教育,有個別家長對性教育加以質疑,這是十分正常的。因為每個家長對性教育的認識不同,有不同的意見十分正常。教育部門和學校需要做的是,不是面對質疑,就打退堂鼓,而是根據家長的不同意見,對性教育的內容、教學方式進行科學的論證,以完善性教學課程、教材、教學體系,但就是如此,也必須科學的意識到,這一教育不可能得到所有家長認可。這是在中小學推進性教育的科學態度。
在我國中小學進行性教育,一直面臨一個比較尷尬的處境:當發生學生受到性侵、傷害事件時,輿論呼籲要重視性教育;可當學校開展性教育時,又有部分家長質疑、反對,輿論又對此加以炒作,這讓教育管理者和學校辦學者感到困惑:究竟要不要開展性教育,究竟怎樣進行性教育才能得到大家的一致滿意?
這是推進所有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似乎都面臨的共同問題。正確認識這一問題,對有效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十分重要。教育部門和學校,在推進一項新教育時,需要公開聽取教師、學生(家長)的意見,進行科學論證,同時,要養成教育民主管理的意識和習慣。在可以根據民意「票決」的教育領域,要尊重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求同存異;而對於科學常識、教育常識,是必須堅守,不以多數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當前的問題是,有的教育部門和學校,在啟動一項教育時,自身就缺乏科學認識,也沒有進行開放論證,結果是,一旦有個別家長質疑,就難以堅持。而如果有對這一教育的系統、科學認知,並廣泛聽取家長的意見,那一個(少數)家長的質疑,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完全可以拿出更多家長支持的意見,向公眾做出解釋。這也就讓教育深入推進。
開展好中小學生性教育,關鍵也在於此。首先,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充分認識這一教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要按進行語文學科、數學學科教育一樣,進行教材、課程開發,不能隨意應對。考慮到社會存在的不同意見,在教材、課程開發時,要建立開放的機制。其次,要在聽取家長意見基礎上,對家長也進行教育引導。我國社會對性教育存在比較深的認識誤區,這需要教育工作者以科學的態度,堅持必須對學生應該進行的教育,但同時,要對家長做普及工作。如果教育部門和學校覺得話題敏感,不公開聽取意見,也不對家長做解釋、引導工作,在推進過程中,是會遭遇阻力的。
而就是教育部門、學校做好了這些工作,也會有家長不支持。這也是教育部門、學校需有的理性態度。從國外學校對學生進行性教育的經驗看,也一直面對爭議、質疑,在美國,有一些家長甚至由於反對學校給學生進行的性教育,而選擇在家上學,但學校教育還是堅持對學生進行性教育。學校之所以有底氣,是因為教育法律法規保障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而性教育是納入課程體系的,當學校面對家長的質疑時,可以依法做出回應,另外,在有家長反對性教育時,也有家長支持,反對的家長在不能改變學校教育時,可以做出調整家庭教育以及選擇在家上學的選擇。
另外,對於少數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質疑,社會輿論也要適應。這是一個多元的時代,家長有不同的教育需求,也有個體不同的對教育的意見。要理性分析這些意見,是占絕大多人的意見,還是個別、少數人的意見。即便是多數人的意見,也要看這是否符合教育規律、合理合法。在自媒體時代,任何家長都可方便的表達對教育的意見,理性對待家長的意見,也是教育管理、學校辦學的一部分。這從本質上,要求學校依法辦學,實行民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