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小學生的德育工作和主題班會的認識或思考
德育工作處於學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德育工作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中。德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主導和決定作用。因此,我們要把德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自覺強化德育工作,認真學習德育工作政策文件,不斷提高認識,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辦學思想.。如何抓住機遇,讓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發展軌道上,真正發揮德育的育人功效呢?
一、在學科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在數學教學中,有很多規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師口頭傳授是起不到作用的,這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思考,總結。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學方法來說,我們可以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共享一個觀念:學生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於自己又有利於他人的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這樣還可以從小讓他們養成嚴肅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習慣。
二、確定班集體的奮斗目標,逐步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小學生一般很喜歡集體活動,從小在他們心目中確立「集體」這一概念,讓他們懂得集體的利益高於一切,不要因為個人原因損害集體利益,讓他們從小就有集體榮譽感。可以通過各種行為規范的競賽,讓學生逐步培養起集體榮譽感。知道個人要為班級爭光,而班級獲得的榮譽也是個人自我榮譽的體現,這種集體榮譽感是建立在學校切實可行的德育活動中的。可以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通過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將與小學生年齡特點相適應的德育規范放入其中。實踐證明,將德育的要求化為班級的奮斗目標,可以激勵全班學生向著目標奮進,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體同呼吸、共甘苦的,通過集體的力量培養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使學生受到德育教育。
三、啟發誘導,堅持正面教育
小學生最害怕教師批評,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下次不敢再跟老師進行交流了。在教育學生時,要循循善誘地啟發他們,讓他們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從內容上講就是以美好的、進步的人和事為主要教育內容
,從正面講清道理,堅持以表揚為主,啟發誘導,說服教育。從關心和愛護出發,撫慰他們稚嫩的心靈,不給他們增添痛苦,不去觸動他們心靈的創傷。
四、加強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學校相結合
開展一些有家長參加的活動,以活動為紐帶,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學校建立教師家訪制、教師家長共評制、優秀家長及學習型家庭評選制等一系列制度,組織家長看校容校貌、評教風學風、議學校管理、談家教體會,做到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通過召開家長會、家長代表座談會,拉近家校距離,密切家校關系,形成德育合力。
總之,學生的道德品質是從無到有,從外部調節到內心自覺,從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起來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效地對小學生開展德育工作,在小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學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⑵ 關於小學生生命意義感的項目小結
小學生的生命教育與研究
篇一:生生命與安全教育研究 「小學生生命與安全教育研究」課題實施方案
「小學生生命與安全教育研究」 課題實施方案 洮河鎮中心校 孟祥榮
課題的提出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科技迅速發展、物質條件相對豐富的時代,學生在享受著無比優越的生活條件。但是當前社會這種急劇變化與發展對學生的生命觀也帶來了種種消極影響,加之可怕的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的發生,都強烈說明在校園中開展「生命與安全教育」迫在眉睫。教師應引導學生懂得如何善待生命與護衛生命,幫助學生在目前並不相對安全的成長環境中完善人格、健康成長,同時,強化學校安全建設與安全教育管理,營造出安全的校園教育環境。以「生命為本」的教學,才可能讓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態度等都參與到學習中來,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獲得精神的豐富升華和完整健康生命的成長。綜上所述,此課題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意義與研究價值。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以生命教育觀理論為指導。生命教育觀認為教育乃是生命與生命交流之過程。生命教育應遵循生命發展的原則,依據生命發展的動力,引導生命走向完整、和諧和無限的境界,保證生命發展的無限可能性,促進生命不斷超越。而教育,則是生命意義逐漸顯現的過程。 2.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的聯系,實現課程生活化、社會化。 三、課題的研究目標 1、通過課題研究,建立健全學校生命教育的工作機制,形成學校、家庭與社會互補的生命教育實施體系。2、通過課題研究帶動全校師生及家長對生命與安全教育的關注和重視。形成自覺的生命與安全意識。幫助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的質量。 3、通過課題研究,使教師認識自己生命的意義與教育生涯的價值,能通過教育教學研究,主動討論生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並在研究中成長,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和科研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從我校的實際情況出發,探討如何有效利用課堂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如何讓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 2、如何利用各種活動及形式,使學生學習並掌握自我保護、應對災難的基本常識和技能。 3、怎樣發揮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的合力作用,形成學校、社會、家庭融會貫通的教育渠道。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實驗研究法 六、課題研究的具體措施 1、學科教學 課堂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主要場所,課堂應成為實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徑。將小學生命教育與語文、小學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體育、心理健康等學科有機結合滲透生命教育的內容,增強生命教育意識,挖掘顯性和隱含的生命教育內容,適時、適量、適度地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生命教育,提高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性的贊美。 2、專題教育 學校將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和學校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專題教育形式,開展靈活、有效、多樣的生命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在學科教學、學校教育活動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隊工作等多項工作中,隨時、隨地、隨機地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指導。進行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和開展有關的心理健康文體活動,團體輔導採用專題講座、專題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開展個別心理咨詢和輔導,幫助學生提高調控自我、發展自我的能力。 安全教育 遵守交通安全教育,讓交通安全常識在學生的實踐過程中深深印入腦海,並付之與行動。針對學生的特點,介紹如何防火、注意交通安全、生活中預防傷害事件等方面的知識,開展防火、禁毒、弱水等安全教育。各中隊定期以安全為內容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3)法制教育 通過講座、觀看資料、參加知識競賽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法律 意識及自我保護意識。利用班隊會,進行說「法」活動,討論生活中的道德規范,寫下心得 (4)環境教育 一個文明校園,能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工作環境。 建設一個文明校園,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學校從自身校園環境的建設中養成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責任心, 七、課題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 准備籌劃階段 1、填寫課題申請書。 2、確立課題研究方案,落實課題組研究人員。 3、組織教師收集相關信息及資料。 第二階段:實施研究階段 組織實驗教師以研究問題為導向,深入開展行動研究,通過多種教育途徑與形式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收集與積累實驗資料,寫出階段性實驗總結。 第三階段:完善總結階段對實驗成果進行全面的總結,把在行動研究中獲得的記錄材 料,進行分類統計分析,形成理性的思考,提升實驗研究成果,撰寫課題論文,形成項目研究報告,准備評審鑒定。 預期研究成果:總結、交流、體驗 八、課題的成果呈現形式 研究報告、論文、活動紀實 九、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 主持人:孟祥榮 成
二0一三年七月篇二:小學生命教育現狀探究 i綜合實踐活動案例 中山市小學生命教育現狀探究 中山市東區雍景園小學
李煥英 一、案例的教養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一書中給教育下了一個定義:「教育──首先是人學!」確實,教育不能沒有理想,但教育更需關注生命。人生命體驗的生成是基於人的生命活動、生命實踐的不斷展開。為此,教育應關注學生的活動,並積極為學生創設生命體驗情境。中山市教育局一直以來宣揚「珍愛生命」,把生命教育提到應有的高度,開展了許多主題鮮明的活動。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我校也開始重視學生對生命的感悟與體驗。通過開展「關愛生命,快樂成長」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熱愛生活。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國獨生子女政策這一特殊國情,加上長期生理健康教育、性教育滯後,學校、家長普遍不重視孩子心理健康等特點,導致學生不懂得關愛與分享;缺乏與他人及社會溝通的能力等等。我們學校位於中山市東區雍景園小區(一個優質小區)門口,前身是沙崗小學(一個麻雀學校),兼有城市與農村的特徵。學生主要來源於沙崗村,都是農民的孩子,這幾年不斷擴充,從雍景園小區等附近設備較完善的小區招進了一批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而且這批學生的數目逐年增加,現已佔學生人數的50%。生源的復雜性使學生呈現兩種局面,一種是有家庭教養的,有個性的,有目標的,可是比較專橫、高傲;一種是比較自由的,聽話的,可是習慣較差,作風散慢。但總的來講,都是養尊處優,心靈脆弱,抵禦挫折的能力差的較多。怎樣改變這種狀況?我們認為,途徑之一是,讓孩子走進社會,融入生活,在親身體驗和感受生命的珍貴。 三、活動目標 1、了解生命教育的內涵、意義、實際的作用和基本方式。 2、了解當前小學生對生命的認識與理解,對自身身體成長與心理變化的把握。 3、知道中山市小學目前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4、掌握基本的生理衛生方面的知識,正確認識自身生理變化及處理青春期問題。 5、學習調控自身情緒,關注心理健康,保持良好心態,做個陽光少年。 6、嘗試開展一些關於生理、心理健康常識的宣傳活動。 7、設計一些有利身心健康的活動,培養活潑開朗的個性。 8、提高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9、激發學生大膽開展社會調查,細心分析調查結果,及時反饋信息的潛能。 10、培育學生敢於交流,善於合作的能力。 四、 研究對象 中山市石岐區、東區部分學校的老師、學生、家長 五、 活動對象 1、指導老師:李煥英 2、校外協助人員:中山市教師進修學院賈改蓮老師
中山市教研室健康教育科
中山市博愛醫院 3、參與研究學生:一―學生各12名,每年級分兩個組,主要是因為生命教育是一到六年級的遞增性的,長效性的教育過程,要想了解生命教育的方方面面,就必須在各個基層去了解。 六、 活動基本內容與措施 1、收集信息了解生命教育的內涵、意義、實際的作用和基本方式。 2、調查部分小學教師、學生、家長 了解當前小學生對生命的認識與理解,對自身身體成長與心理變化的把握。中山市小學目前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3、采訪中山市教研室健康教育科、教師進修學院德育部 了解更多關於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學習建立陽光心態。 4、采訪雍景園小學校長 了解學校生命教育的目的、宗旨、日常活動、效果。 5、實踐活動課 小結前五項活動所得,發揮想像,設計不同的活動方案。 6、成果展示會 提供平台,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七、活動過程與步驟 第二周 1、實踐組成員到各個小學、家庭去了解學校、家庭開展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況。 第三、四周 1、設計問卷 2、調查部分小學教師、學生、家長,了解他們對生命的認識與理解,對孩子身體成長與心理變化的把握。 3、進行問卷分析。 第五、六、七周 1、設計問題采訪教師進修學院德育部賈改蓮老師,探討生命教育對孩子成長的意義以及學校、班級如何開展生命教育。 2、采訪教研室健康教育科梁老師,學習建立陽光心態,建立陽光團隊的方法。 3、分別請兩位老師開設主題講座。 4、做采訪小結,設定幾個認知的模式。 5、作第一階段小結,寫心得體會。 第八、九周 1、采訪雍景園小學校長,了解學校開展生命教育的目的、宗旨、日常活動、效果。 2、做好采訪後的交流、總結工作。 3、小組提出建議,完善生命教育方案。 第十、十一周 1、整理采訪實錄,寫好采訪體會。 2、完成各種數據統計,制定統計圖表。 第十二、三、四周 1、撰寫實踐心得。 2、綜合實踐課例示範。 第十五周 1、整理各種資料。 2、撰寫調查報告或論文。 第十六周 1、課題總結會。 2、案例成果展。 八、活動的重點與難點(一) 收集、整理資料 1、 鼓勵、幫助學生藉助校園網路、圖書、報刊雜志,多渠道、多角度,了解中山市小學生命教育工作開展情況。 2、 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各小組定好小組探究主題。 (二) 問卷調查 1、 各個小組參考收集的信息,結合小組活動主題,設計一份問卷。 2、 實施調查 ① 各個小組確定調查時間、路線、對象,做到涉及范圍廣,關注的層面多,避免遺漏和重復。 ② 統計調查結果,分析各項數據,總結收獲。 ③ 每個小組寫一份調查報告,小組長分配好成果匯報任務。 (三) 開展采訪活動 1、 各個小組確定采訪地點、對象、時間、實施采訪的同學。 2、 班長安排采訪後的交流活動,讓同學們充分了解這方面的資訊。 九、預測難題與分層推進 (一)各組的分散活動 第一組: 目標:到各個小學、家庭去了解學校、家庭開展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況。 活動過程與收獲: 1、設計問卷,到石岐區、東區部分學校、家庭開展調查。 2、進行組內交流,探討各校的成功做法。 3、在班內開展創新形式家長、老師、學生交流會,分享教育、學習心得,並及時做好總結。篇三:中小學生命教育研究的開題報告
⑶ 適性教育的有關文章04
「人的教育」之省思
(簡茂發,台灣師范大學副校長)
人是教育的核心概念,教育系人影響人的過程。人為萬物之靈,幼稚期特別長,由出生至成熟而能在社會上獨立謀生,約需二十年之久。在人的成長期間,具有相當的依賴性和可塑性,從中可說明人類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能性。田培林(民42)在其所著《教育史》一書中闡釋「教育之愛」的意義,認為「教育之愛」的對象乃是尚未發展完備的個別兒童,而兒童本身的價值,無論在知識上或技能上,都不如教師,可是盡職的教師,對於不如自己的兒童,仍然是無條件的去愛他們。這種「誨不倦」的專業精神,正是「教育之愛」的充分表現。
一、人的本質與教育
教育旨在變化人的氣質,而人的本質正是教育所要探討的主要課題之一。詹棟梁(民80)在「教育的人類學基礎」一文中指出人具有七項重要的本質,即群性、自由、思想及語言能力、發展能力、自我肯定、追求意義、超越等本質。
教育即在人的本質之認定上,了解受教者的特性,進而積極發揮教化的功能。田培林在《教育史》一書結論「中西教育思想的比較」一章中指出「中國教育思想,一貫的是注重人的本質和人的關系,直到近代,才又注意到自然科學和技術的價值。而西洋的教育思想,永遠是把自然科學的知識和技能,當作核心,到了現代,才注意到人的問題。以「人」的研究作基礎,慢慢的接受「物」的知能,是很容易有前途的;至於由物的研究,再轉向到人的研究,雖然是一種進步,可是要獲得良好的成就,就不很容易了。因為人的本質是比較難以研究的,不經過最大的努力和較長的時間,是不容易得到結果的。中國的教育思想,在過去對於人類文化的創造有過貢獻,現在是正在朝著重視文明(科學、技術)這一個方面發展;西洋的教育思想,在文明方面的貢獻,為任何民族所不能比擬,現在則又有了重視文化(正確的人生觀或世界觀)的傾向。」(田培林,民42,第236頁)
二、《人的素質》一文的要義
黃光國教授從教育與心理學的觀點,提出「自律的道德情操」、「適應性的認知及行為能力」、「追求卓越的動機」、「均衡的價值體系」、「統整的自我規約系統」和「豁達的人生觀」等六項理念,作為提升「人的素質」之重要指標。在學理的研究上,有其理論的依據;在實務的應用上,亦相當契合於現代社會之情況,與李總統親自倡導「心靈改革」的理念相輔相成,有助於導正目前社會的偏頗心態與脫序現象,同時可藉以培養國人正確的價值觀念,營造兼顧人文關懷與科技發展的和諧社會。
三、人本心理學的教育見解
人本心理學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界新興的運動,發展歷史尚短,各家倡說立論,未必完全一致,乃形成許多支派,諸如自我心理學(self psychology)、知覺心學(perceptual psychology)、存在主義心理學(existential psychology)等。茲僅就各支派之間相同的主要論點,略述於下:
(一)、主要論點
1、積極的人性觀: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賦具有高度的理性與發展的潛能,個人的前途與命運由自己所決定。人本心理學者一致強調個人的尊嚴與價值,把個人視為正在成長中的機能整體,應使其在適當的情境中,不斷謀求自我的充分發展。
2、個人的行為為其當前的知覺場地所決定:所謂「知覺場地」(field of perception)包括:1.個人對自己的看法,2. 個人對其所在環境的主觀判斷,3.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交互關系。人本心理學者認為個人系生活在其經驗世界之中,一言一行均受其自我概念所影響。因此,欲了解個人適應環境的行為,首須認識其知覺歷程及自我在知覺場地中的決定力量。
3、保持與增進自我效能是個人發展的主要動力:一個人自出生至死亡,無時無刻不奮力追求自我的成長與充實,其目的在於保持與增進自我效能,使自已的人格獲致健全而均衡的發展。換言之,凡人皆有充分發展其潛能的傾向,並且設法使自己逐漸達到完美的境界。此種不斷向上求進的意志,乃是個人行為發展的主要動力。
(二)教育主張
基於上述的共同觀點,人本心理學者在教育設施 方面也有一些相同的主張。茲將其大要分述如下:
1、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中心:學生人格應受到充分的尊重,教育情境的安排務必以學生身心的生長與發展為著眼點,舉凡教材的選擇與教法的運用,均須力求配合學生的能力、經驗、興趣與需要,以促進學生完整人格的健全發展。
2、學習是學生個人知覺改變的歷程:學習活動應以學生當前的知覺場地為出發點,教師必須輔導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並對其所在環境中各項事物有適當的了解,進而教導學生以積極的態度與切實的方法吸收並改造經驗,使個人的知覺經由學習活動而獲致建設性的改變。
3、以學生自我發展為行為的動機:教師應該利用學生自我發展的天賦傾向,使學生自動自發追求進步。在整個教育進程中,教師必須參照學生個別差異現象,不斷提供符合其發展階段的教育情境,適時給予各種發展機會,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並從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滿足,以加信心,保持與增進學習興趣,謀求自我的充分發展。
綜上所述,人本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異軍突起的第三勢力(Goble,1970),其觀點與我國人本哲學的主張相近,重視個人的尊嚴與整體性,正符合民主教育的基本原則。人本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已漸為美國教育界所採納,尤以學校輔導工作人員服膺此一學說者更多。目前,我國各級學校正積極推行學生輔導工作,以謀求學生健全人格的充分發展,如能酌采此一學派的新觀點,研擬適合我國國情的輔導實施計劃,則可增進其效果。
四、適性教育與人盡其才
教育最基本的理念與方法,就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與「人盡其才」。學齡兒童開始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由於來自不同的家庭社經背景,在身心發展及行為表現各方面,都有個別差異的現象。在當前以班級教學為主的教育體制下,應先充分了解學生個別差異,以便普遍實施適性教育,促使學生各有所長的才華,都能因多樣化的學習情境,而獲得有尊嚴且快樂的成長,這是教育改革關注的重點之一。
(一)適性教育的涵義
正在成長中的兒童及青少年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對象,由於學校的教學以班級為單位,一位稱職的教師想要進行有效率的教學與輔導,必須從智力、性向、興趣、成就、情意特質等方面,深切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和發展需求,始能誘導每個學生從事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在整個教育進程中,教師必須參照學生個別差異現象,不斷提供符合其發展階段的教育情境,適時給予各種發展機會,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並從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滿足,以加強自信心,保持並增進繼續學習的興趣,謀求自我的充分發展。
教育以人為本,學校應注重全人的教育。基於人本教育理念,教師必須設法營造適性教育的校園環境,開拓兒童及青少年快樂成長的生活空間,實行人性化的教學與輔導措施,把每個學生當作人才來教育,確信每個學生都有天賦的潛能,經由學習活動可以展現其才華。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可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縱使學習落後,暫時趕不上教學進度,只要有不斷向上求進的意志,在和藹可親的教師悉心照應和提攜之下,加倍努力,必能突破困境,化阻力為助力,把個人與眾不同的長處顯現出來,獲致某方面的成就,而肯定自己的地位與價值。
(二)人盡其才的教育措施
從教育的觀點來說,人人都是可造就之才。唯有精心設計安排的教育環境,才足以提供兒童及青少年充分發展其潛能的機會。兒童及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其潛能有待教育的啟發與培養,若能有計劃地予以培育,使人盡其才,必能促進國家富強與社會繁榮,為人類共同福祉之增進而奉獻心力。至於如何激發學生的潛能進而人盡其才,一向為教育與心理學者所關心與重視。茲論述其可行途徑如下:
1、提供適宜的學習環境,進行多樣化教學活動
學習是學生本分的工作,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生動變化的學習環境。唯有多彩多姿的學習環境,才能造就多才多藝的學生。欲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真正受益,應安排理解性、有意義的學習情境。現代心理學者歐斯柏(D.P. Ausubel)提出「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理念,強調學生所學的材料內容及方式,應力求與其身心發展成熟程度、舊學習知識及當前生活經驗背景密切配合(Ausubel et al., 1978)。因此,學習活動應以兒童為主,考慮兒童能學些什麼及想學些什麼,據此安排各種教學活動,使兒童在適切的情境中,快樂地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以激發其學習潛能。
1)採用啟發式教學法:在學習過程中,由教師相機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各種有效的學習方法,並磨練其進一步學習的能力。有些學生屬視覺型,看過的東西會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過目不忘,教師應多寫板書,注重圖片或實物的講解;有些學生屬聽覺型,聽過的事物不易淡忘,教師不妨多作口頭講述;有些學生屬觸覺型,必須親自動手去做,從實際操作中去體驗感受,教師宜設計安排動態的情境,使學生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以增進學習的效果。在班級教學中,上述各類型的學生可能同時並存,教師應有教無類,更須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活用教育專業的知能與技巧,依學生的知覺類型(perceptual pattern)及認知風格(cognitive style),造就各有專長的英才。
2)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教師應有計劃地把學生帶進刻意安排的問題情境中,使其接觸某些材料,並能加以運用。固然,教師有必要的時候,可以暗示學生探索問題的門徑及思索問題的方向,但勿做越俎代庖的過度服務,更須避免急於告知學生最後的答案。蓋因告知答案雖然可使學生很快學會,但不能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如能讓學生由問題探索中,自己進行獨立思考,進而發現解決問題的答案,那麼其所得到的成就之喜悅必然較大,如此才能真正領會學習的樂趣。
3)安排合作學習情境以發揮團體成員之間社會助長的作用:學生之間互切互磋、質疑問難,是促進創造力及學生潛能發揮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教師平時應安排各種合作學習的情境,營造大家一起來的團體動力氣氛,積極鼓勵主動參與,敦促學生多想、多問、多討論、多動手去做,對問題有窮究到底的精神,且能群策群力,精益求精,以達圓滿解決問題的境界。誠然,養成學生發問的能力,能問得切題而有意義,進而針對主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則真理愈辯愈明,具有益智啟迪的作用,較諸只追求書本中有限的知識,更有助於潛力之發展。
2、培養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增進學習興趣與效果
教師的主要任務在於幫助學生進行順利有效的學習活動,從中獲得成功的經驗,如此才能真正體會學習的樂趣。有人曾為「求學」或「讀書」的心路歷程進行因素分析,發現其中苦樂參半,但具有苦盡甘來的後續效應。有種種的譬喻:如倒吃甘蔗,可以漸入佳境;如啃橄欖,回味無窮;更有如苦瓜的清香,終生樂此不疲。其實,學習的甘苦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為了有效激發學習潛能,輔導學生快樂學習,必須協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進而運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和技術。
1)訂定適當的抱負水平:教師若將教學目標訂得太高,學生無法達到此一水平,必然灰心喪志,有失敗及挫折之感。因此,教師所期望於學生的成就水平或學生自訂的抱負水平,較學生現有的能力程度稍高一點即可,宜循序漸進,慢慢激發其潛能,應避免揠苗助長。潛能發展的過程並非一蹴可及,有時欲速則不達,操之過急,可能適得其反。有些父母或教師對其子女和學生要求過高,奢望他們多才多藝,欲使各項潛能齊頭並進,達到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境界,但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要同時發揮多項才能,可能會負荷太重或顧此失彼,反而效果欠佳,得不償失。
2)指導有效的學習方法,增進學生的過程技能,磨煉其進一步學習的能力:從現代教育的觀點而言,基本知識之傳授與技能之訓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去學」(learning how to
learn),而能活用過去的經驗,經由思考、推理、判斷等認知歷程,以適當有效的方法,解決各種新的問題。誠然,學習方法的指導,比教材內容的傳授更重要,也更為有效。中小學自然科學的教學有三項重點:a獲得正確的科學觀念和知識;s訓練過程技能(process skills),使學生懂得科學的實驗方法及步驟;d培養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其中以過程技能的教學最為重要。除自然科學外,其它學科也應強調「過程技能」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方法論的訓練,並磨煉其進一步學習的能力。有適當的學習過程,當可導致良好的結果。
3)藉觀察、發問、游戲等方式啟發學生的思考活動:近來有些學科的課程專家提倡「問思教學法」,與我國古聖先賢所倡導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治學之道,有異曲同工之妙。教師應讓學生在接觸問題或看到某些現象時,先思索一番,如仍疑惑不解,應有勇氣提出疑難問題,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學生必須問與思兩者並用,發問要問得得體,切中要點,且能深思熟慮,遂層加以探討。教師平時必須指導學生養成「問思」的求學態度與習慣,看到各種問題,都能追根究柢,以求融會貫通,獲致確實的了解。此外,教師透過各種活動或游戲方式,以引導學生學習,對學生興趣的維持及動機的激發,必有相當的幫助。至於研習的場所,校內校外均可,旅遊參觀有助於拓展視野,增廣見聞,可多接觸一些社會上活生生的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敏銳的眼光,在教師的指導下觀察與學習,一定可以增進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潛能。
3、採用腦力激盪術、發現學習、探究訓練等方法促進思考能力的發展
1)腦力激盪術(brainstorming):這是創造思考教學的一種方式,利用集體思考活動,促使參與的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意見相互激盪,引發連鎖反應,藉以導致創造性思考的效果。在教學進行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延緩評斷」(deferred judgement)的原則,鼓勵學生盡量發言,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然後加以歸納組合與比較,如此可以集思廣益,產生新主意,對學生潛能的激發,頗有幫助。
2) 發現式學習(learning by discovery):教師配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程度,安排學習的問題情境,提出探討的主題,讓學生自行了解事實,分析問題所涉及的情境因素之關系,進而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此種教學法可以引導學生主動自發的學習,易於維持學習動機,且有助於學習遷移,足以促進學生潛能的發展。發現式學習不只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且能進一步引發更多的探索、求知動機,使學習活動持續進行,不斷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擴大學習的效果。
3) 探究訓練(inquiry training):其主要目的在於養成學生面對問題時有積極求解的心理傾向,能透過自己的思考探索活動,以求充分了解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兒童及青少年接受探究訓練,可經由有系統的探討活動,大家共同切磋,借著經驗的充分溝通,產生社會助長作用,使潛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致進一步的發展。
五、結束語
教育乃積德之業,亦即成人之美的工作。「人」為教育的核心概念和關鍵因素,教育在本質上就是教人成人的過程。每個兒童及青少年都是可造就的人才,教育應配合各人的秉賦、才華與需求,給予不同的教導,使其身心充分發展。「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而學習權則是國民的基本人權。要帶好每位學生,發展適性適才的教育,應該在確認學生的主體性與保障其學習權的基礎上,從事課程與學生行為輔導方式的根本性改革,並在以人為本的校園環境中,重師生倫理,以營建正確教育理念。」(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第34頁)
誠然,學生的人格應受尊重與肯定,各種教育設施均須以學生身心的成長及人格的健全發展為主要著眼點。學校教育與輔導工作應在「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下,以全體青少年學生為對象,營造無障礙的校園環境,充實教學與輔導的基本設施,提供多樣化學習情境,基於愛與關懷及對學生個別差異的深切了解,實施適性教育,經由師生互動歷程,以激發潛能,獲致個性與群性的調和發展,以達到人盡其才、自我實現的境界。
在「求新求變」的現代社會中,國人固然不能故步自封,但也不可冒失急進,應立定「止於至善」的志向,一方面要有「擇善固執」的定力,另一方面也要有「從善如流」的雅量,相互溝通,建立共識,既能堅持原則,又能廣結善緣,涵養私德與公德,修己善群,由家人、親族而擴及社會人群,發揚我國倫理文化的人性光輝。目睹今日工商社會競逐物慾、利令智昏的百態,凡有理想和遠見的國民都應該潔身自愛,力挽狂瀾,僅抱持「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態度是不夠的,必須進而拿出道德勇氣來,重振倫理精神,轉移社會風氣,化干戈為玉帛,化戾氣為祥和,迎接更為美好的新世紀。
⑷ 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思考
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思考
[情景一]一年級學生學習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時,教師請學生思考「小明買一支圓珠筆要4元,找回1元,他付了多少錢?」這個在成人,甚至三四年級的學生看來都極其簡單的實際問題,可是一年級的孩子卻有很多都做錯了,原因是缺乏購物這一生活經驗,不理解其中的數量關系。
[情景二]教師在教學了「求原來有多少的實際問題」後,請學生思考了這樣一道題目:「婷婷家原來有一些蘋果,媽媽又買來了5個,現在有12個,家裡原來有多少個蘋果?」一些孩子不加思索,提筆列出了「12+5」這樣的算式。因為孩子牢牢記著老師說:「求原來有多少的實際問題,要用加法計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注重了當時情況下,大部分題型的方法總結,忽視了學生的思維過程,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勢。
隨著《數學課程標准》的頒布,作為傳統小學數學教學重要內容之一的應用題似乎退出了數學教學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簡單實際問題」等,「解答應用題」也相應的變為「解決問題」。這一轉變並非只是簡單名稱上的變化,而有更深的內涵。這里的「問題」不僅僅指單純的數學題,也可以是以其他形式呈現出的各種問題。但這些「問題」都要需要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猜測、交流、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才能得以解決。而課程改革至今,我們的解決問題教學有時似乎還是「換湯不換葯」,一些教師對於將解決簡單問題的教學溶入計算教學中,少有專門課時針對基本數量關系的教學及為不適應,從而花了大量機動課時的時間幫助學生總結數量關系,進行題型訓練,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正鑒與此,筆者認為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關注於問題解決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思維的過程,注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是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學生在教師創設最佳認知活動的條件下,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自身情感體驗去實現知識的再創造的教學活動。從課程目標的總體安排上不難看出,解決問題一是要結合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解題策略意識、合作交流意識、評價與反思意識以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正處於思維發展的起始階段,此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利於學生的後續學習及發展。基於此,筆者就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如下思考。
一、指導學生收集信息,提高認識問題的能力。
從解決問題的步驟來看,收集信息,認識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必備環節。傳統的應用題教學往往題材封閉,呈現形式單調,幾乎都是用語言文字表達的。因為是僅僅通過文字來表達,所以一般在表達的過程中已經將信息按一定的邏輯進行了整理,因而學生喪失了整理信息的機會。此外,傳統應用題在表達時,往往信息的數量與解決問題的需要恰好一一對應,學生因此又喪失了選擇信息的機會。
學習數學的是為了可以將學得的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生活中有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存在有時是無序的,要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就必須具備能從眾多信息中選擇有用信息,按邏輯整理信息的能力,從而才能更好的認識問題,解決問題。蘇教版教材安排了許多顯示的、有意義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題材開放,經常以圖畫、表格等形式出現,歸還了學生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機會。教材呈現問題的形式多樣,在低年級主要有圖畫、圖文結合及表格呈現為主。學生在收集整理信息中,常回碰到的困難主要有:
1.提供的信息比較分散。這就需要指導學生多次看圖,多問幾句「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從圖中你還知道了什麼?」,引導學生細致的觀察。例如,在一年級上冊教學連加、連減時,有一道摘絲瓜的例題,有時學生會關注了小男孩放在籃子里的3根,忽視了他正摘下了1根。只有讓學生仔細的觀察畫面,才能獲得解決問題所需的信息。
2.題中的信息呈現方式不同,容易忽略。這時就要引導學生從解決問題的需要出發,再次尋找信息。
3.信息的數量較多,與要解決的問題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這就需要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收集相關的信息。在教材中有一些場景性的實踐活動,情景圖中提供的信息非常豐富,面對如此豐富的信息,有些學生會覺得無從下手。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想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你需要知道什麼,然後去收集信息。
二、互相合作交流,提高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因為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在交流個性思維方法的過程中,相互交流、互相啟發。這既有利於實現學習互補又有利於提高交往能力,增強合作意識。但是在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倡導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交流才是有價值的。對於一些有難度的問題,學生可以在合作交流中,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不斷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會聚集體的力量順利地解決問題,從而體會到合作的價值。一般情況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以下情況會採用合作的學習方式。
1.當學生理解問題有一定困難時,可採用合作操作的學習方式。小學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發展尚不完善,有時因缺乏生活經驗等諸多原因,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刻,不夠全面。心理學研究表明,一般比較現實、比較形象的事物,低年級兒童易於理解。因而對於一些較抽象,或學生欠缺生活經驗的實際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小組操作活動或創設一定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比如,「原來有108枝鉛筆,先賣了39枝,又賣了27枝,現在比原來少多少枝?」許多學生會直接用108-39-27算出現在鉛筆的枝數,然後用原來鉛筆的108枝減現在鉛筆的枝數進行比較。這種演算法雖然思路很清晰,但是過於麻煩。我們可以將問題簡化,讓學生先操作一下。同桌兩人拿出10枝鉛筆,先拿走2枝,再拿走4枝,看看剩下的比原來少幾枝。學生通過操作不難發現剩下比原來少的枝數就是拿走的枝數。這種方法如果僅用語言來闡明,學生比較難理解。可是,通過學生的自己操作,很快就能自己發現。操作可將理解的過程充分的展現出來,讓學生在形象、直觀中提高理解問題的能力。
2.當問題有多種解決方式時,可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許多問題有多種的解答可能,在蘇教版的教材中,經常會出現各種開放的解決問題,問題的答案有很多種。比如,分類問題時,有些情況會有多種分類的標准。不同的分類標准,分的結果也不同。又比如有些解決問題提供了許多信息,請學生根據信息自己提出問題,每人選擇的信息不同,問題當然也不同。此外,有時同一道問題,思維方式、解答方式也不同。低年級孩子思維不可能很全面,一個孩子不可能找出所有的可能性。這時如果我們先請學生獨立思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在小組或集體中交流。學生的通過數學交流,能夠把內隱的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對於學生整理自己的思考過程、提升理解的深度,發現存在的問題等會有一定的幫助。而且,學生通過交流,可以明白他人對問題的思考過程,對解決問題採用的方法,從而加深對問題本身的認識和對解題方法的理解,有助於學生形成一定的解題策略,提高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加強實踐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學生獲得知識,並不是學習的終結,學會應用才是目的。能運用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學以致用,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價值所在,在知識運用過程中,促使學生把所學知識掌握得更熟練、更透徹,真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而在數學教學中,盡量要把學習的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蘇教版的教材安排了很多場景性或活動性的實踐活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各種實踐中,更有利於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此外,在日常教學中也可以在適當時機引導學生用所學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比如,春遊前讓學生在家長帶領下自己去買東西,通過記數學日記的方法,總結自己的購物實踐活動。又如,學習了統計以後,在班級里選舉班幹部的時候,就可以請學生自己來統計每位候選人的得票數。總之,通過事件,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而且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它涉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長期不斷的探索、研究、實踐。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各項活動中,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⑸ 小學生關於社會實踐和勞動實踐的心得體會
關於社會實踐和勞動實踐的心得體會 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和勞動實踐,讓我從中學到很多很多的東西,也得到了許多深刻的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道理。 我們學校把社會實踐和勞動實踐作為我們小學生走進社會進行實踐的場所,讓我們參與社會,在公益勞動的實踐中有所啟示。通過小組為單位的社區志願服務,啟發了我們在公益勞動中尋找能使我們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點,引導我們去了解社會、感受社會和認知社會。 在敬老院中,我們小組的同學毫不嫌臟。耐心、仔細地幫助老人們洗腳、剪指甲。這些都讓我們體會到了老一輩的寂寞和孤獨,同時又使我們感到自己的幸福和一些自私、狹隘。 我們在那裡盡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談心,竭盡所能使老人感到溫暖。我們還幫助敬老院的職工一起打掃敬老院。雖然我們滿頭大汗,但我們很高興,因為我們心裡都有一股自豪感。而這種自豪感不是在學校里能夠體會到的。 公益勞動是不記報酬、不謀私利、不斤斤計較的;公益勞動是忘我的勞動,也是培養我們關心公共事業熱情的。參加公益勞動的光榮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靈。這些都讓我們覺得自己就是另一個雷鋒,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愉快和自豪。 處於這個時代的我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對待一些人際關系和自我評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這次的集體社會勞動和實踐,使我體會到了集體的力量、集體的溫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讓我親身體會到了勞動的光榮和自豪。這些都是促進我努力改正自身錯誤,正確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新的思考。而現在,由於一切向錢看的思想的影響,在一些人的頭腦中裝滿了金錢的利益,干什麼事都講錢,幹活不講報酬認為是傻瓜,甚至有的「社會公益勞動」也變相要錢。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有意識地組織了我們去參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對於抵制一切向錢看的思想腐蝕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這次的社會實踐和勞動實踐讓我們親身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創造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們輕視勞動和不勞而獲的思想的侵蝕,避免了我們形成好逸惡勞的壞習慣。公益勞動也同樣加強了我們的勞動觀念,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實踐和勞動同樣培養了我們的競爭意識和開拓進取的精神。 學校這次組織的社會實踐和勞動,讓我懂得了勞動不僅能造福社會,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而我們也該為了公共利益而自覺自願地參加勞動,因為,那是我們小學生的勞動態度的一個特徵。不記報酬也是我們小學生勞動態度的一個特徵。我們講的公益勞動,就是以不記報酬為前提的;那是根據以公共利益而勞動;我們必須為公共利益而勞動,自覺要求進行勞動。積極參加公益勞動是為社會盡力,是熱愛勞動的表現。 社區勞動實踐活動,提高了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引導了我們接觸、了解社會,增強我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而學校組織的勞動,更讓我們明白了學會獨立的重要性。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對於我們這些出生牛犢的小學生們,獨立的培養和社會的洗禮是多麼的重要。在這個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適應社會也是我們即將面臨的困難。對於現在的我們,越早接觸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就意味著我們越能適應它。
⑹ 怎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活動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小學語文課堂活動教學是指在以「活動」促「發展」的思想指導下,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實踐性、教育性、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究、創新為基本特徵,以促進學生語文素質整體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教學形式。
一、小學語文課堂活動的設計
小學語文教材中形象豐富多彩、語言繽彩紛呈。這就要求我們根據不同形象和語言的特點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經常採用下面幾種方法:
1.游戲表演活動。把游戲引入課堂,能給予學生更多的心靈自由,滿足他們的「游戲沖動」和「角色幻想」的需要。。
2.操作實驗活動。學生看別人實驗、操作與他們自己進行實驗、操作,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學生只有親身經歷實踐,才能深入理解,才能發現能力。
3.引導觀察活動。教學內容中有許多具休豐富的形象,要讓學生觀察了解。許多抽象的概念通過觀察可以達到教師講述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如學習「大蒜、稻穀、韭菜」,這些是具體的實物,外形近似但各不相同。如果憑教師講述「葉片是細細的、薄的、綠的……」那麼費盡口舌學生也難以分辨何為大蒜、何為稻穀,只有讓學生動手摸、用鼻聞、仔細看,才能分清楚。
4.討論爭辯活動。在緊張、激烈的爭辯中,學生受到的心理刺激強烈而鮮明,掌握的知識豐富而全面。
二、小學語文課堂活動開展的策略
活動的策略就是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和學生認知矛盾,使活動的契入既處於預定的教學環節之中,又位於恰當的知識銜接處。在學生具備良好的認知心理條件下進行恰當的活動,以保證活動做到目標明確,過程到位,達到預期效果。
1.活動時機的把握。(1)課前活動:課前活動是在學習新課時,教師提出恰當的學習要求,指明總的學習方向,鼓勵學生創造性發揮,讓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自學活動。(2)課後拓展:課後,教師不單是布置鞏固性練習,更重要的是把課堂教學輻射到社會生活中去。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閱讀相關材料,寫學習心得,自製學具和教具等一系列活動來充實課堂學習的知識,形成全面的認識。(3)課堂活動: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學生知識獲得、情意發展、能力培養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的。在課堂上要抓緊時機,開展活動,收到活動的最佳效果。
2.活動時間的控制。課堂上學生活動時間宜控制在15―20分鍾,20分鍾左右時間讓教師作簡要講述,作方法指導,作學習小結,作評價激勵,這樣能較長時間地維持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盡可能地讓學生活動,並非把過多的時間讓學生活動,缺少老師的指導、幫助、評價、激勵,這樣的活動目標渙散,過程鬆散,不利於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能力,時間過少也達不到最佳效果。
三、語文課堂實施活動教學的幾點思考
1.活動教學遵循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心理學研究表明:低中年級的學生思維處於優勢地位,高年級兒童抽象思維逐步發展,對事物認識逐步轉化為符號把握為主。小學階段語文教學內容以抽象的文字元號為主,這就和學生特別是低中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了矛盾。活動教學為解決這一矛盾探索了一條有效途徑。在低中年級教學中,提供實物、圖片、實驗材料,聲象資料與設備等豐富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去操作、實驗、觀察、模仿,發展形象思維;到高年級,創設情境,讓學生思考、爭辯、開展探索研討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競賽,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逐步使活動由形象化轉向概括化,從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2.活動教學擺正了師生關系。活動教學在人格上強調尊重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在課堂上提供學生活動的材料,創設活動的環境,指明活動的方向,至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則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知識能力基礎,因人而定。教師只是「引路人」。教師與學生在角色扮演上也形成了良好的轉換機制,教師是「傳道者」、「引路人」,是長輩、老師;也可是兄長、朋友,是學習的同盟者,可以與學生一起探討研究,一起發現新知識;也可以是學生的學習者,意見傾聽者。
3.活動教學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堂上提供各種活動材料,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開展觀察、繪畫、說話、朗讀、唱歌、討論、爭辯、拼擺、操作、實驗、計算等活動,可以讓學生手、口、眼、耳、鼻、腦等多種感官協調參與活動,有助於學生對事物的整體感知,建立鮮明的表像,形成概念。在知識的學習中發展學習能力,在感官的活動中發展感官的感覺能力。從而把知識學習與能力發展統一起來。
此外,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滿足於不同發展水平,具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習者的多方面需要,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取得最大程度的發展,獲得學習成功的喜悅,鞏固了學習興趣;在一次次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中體驗情感,發展情感;同時在各種活動中,各種感官的協調參與或交替進行感知,可以消除學習疲倦,維持有意注意時間,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水平,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從而實現了知識、能力、情意的全面和諧發展。
綜上所述,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活動教學,應當重視陶冶學生的情趣和情操,培養學生的靈性與想像力、創造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語文課堂活動教學的改革,需要將小學生還原為「自由生長的生命」的人,才能讓語文課堂活動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⑺ 適性教育的有關文章03
莊子的適性教育思想——多元智能課程和教育設計所吸納
(吳園長,內蒙古包頭第版一熱電廠幼兒園權)
萬物各有所長,且獨一無二,不需拿自己的短處跟別人的長處相比,「鳥脛雖短,續之則尤;鶴脛雖長,斷之則悲」。「鵠不日浴而白,鳥不日黔而黑」-----
他舉例說:「黑和白皆是烏鴉與天鵝為了適應各自生存需要而設的,是他們的天性,熟優熟劣,不宜妄下價值噢判斷,應敞開心靈,任其自然適性發展才是正途。」
況且,天才也不是全才的,他們也有欠缺的方面,所以應專注在特長上「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狸醯言殊技也」。
總而言之,適性教育也是關注受教育者的志趣和特長的,若果以養自己的方法養鳥,後果可想而知(「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我們必須認識到:最重要的是一切量力而為,適可而止,各方面發展皆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拓展。不鼓勵齊頭並進,更不可冒進,才是養生盡年之道(「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生,可以盡年」)
莊子思維方式具全方位擴散特色,他希望我們思考時不要作繭自縛,已從宏觀角度審時度勢,因為條條大路通羅馬(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他提醒我們辨的視角不能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