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談如何做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正處於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如果出現心理失衡或人格上的偏差,將對他們的一生的成長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成為社會有用人才。全面發展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健康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健康,還包括良好的精神狀態、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即身心健康。具有健康的心理是成為社會有用人才的關鍵,因此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目前,小學生存在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等,種種情況都表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那麼,怎樣才能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必須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管理自己;認識、掌握周圍環境,同環境相適應;幫助學生解決面臨的問題,應付危機,擺脫困難,增強面對環境與壓力的能力和勇氣;使學生去除特殊症狀、改善行為、化解負面的思想與情感;指導學生選擇、決策和制定行動計劃;鼓勵學生通過探索,尋求生活意義,認清自己內在的潛能,使其能過健康的有意義的、自我滿足的生活。
其次,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根據小學生特點,其教育內容一般包括五個方面: 1 、健康與身體發展問題; 2 、學校教育與生活問題(學習缺乏計劃性、學習習慣欠佳、讀書不專心、厭惡學習、逃學曠課等); 3 、人格問題(多愁善感、害羞、自卑、過分自信、粗心大意、缺乏同情心、與人不能相處、情緒不穩定等); 4 、家庭與家屬關系問題(父母獨裁,對子女不能控制,破碎家庭,與學校不合作的家庭等); 5 、社會與道德問題(說謊、不禮貌、小偷小摸、常提綽號、打架、欺負女生等)。
其三,要掌握幾項原則。
1 、面向全體學生原則。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對學生的引導、指導、協助和服務,來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當對全體學生的教育工作做得有成效時,學生的問題便少發生,或容易解決。因此在制訂教育計劃時要著眼於全體學生,確定健康教育內容時要考慮大多數學生共同需要與普遍存在的問題,組織活動時要創造條件,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其中,特別是要給那些內向、沉靜、靦腆、害羞、表達能力差、不太引人注目的學生提供參與和表現的機會,使全體學生都得到有效的教育。
2 、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
尊重,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尊重每個學生平等的權利。理解,則要求教師以平等的態度,按學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所感受的本來面目去了解學生。做到了尊重和理解,師生之間達到心靈溝通,從而產生一種 「 遇到自己人 」 的感覺。只有教師尊重學生時,學生才會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績和進步,體驗到做人的尊嚴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徵,是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如果被教師尊重和理解,他就會信任教師,願意向 老師傾吐內心的思慮、惶恐、苦悶。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獲得成效的基本條件。
貫徹這一原則注意以下三點:
c 、運用同感的態度和技術加深對受輔學生的理解。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 「 透過受教學生的眼睛看世界 」 ,要把對學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饋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納,從而拋開心理上的防範,把自己內心世界的東西都說出來。
3 、學生主體性原則。
在教育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鼓勵學生 「 唱主角 」 。要鼓勵學生發表看法、宣洩情感、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應避免說 「 你聽我說 」 、 「 我告訴你 」 之類的命令式的口吻,應用鼓勵性、商量式的語氣說話。如 「 我能體會 」 、 「 原來如此 」 、 「 請繼續講 」 、 「 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 」 、 「 請聽聽我的意見 」 、 「 我想作一點補充 」 、 「 我同情你的處境 」 等。
4 、差異性原則。
承認學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生要進行分類指導,以滿足其不同心理需要。尤其是對有心理問題或行為問題的學生要進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個別指導。重視學生個別差異,強調對學生的個別化對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教師要注意對學生個別差異的了解,不但要了解學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學生的個別性、差異性;通過一對一、面對面的接觸來真正了解一個學生,恰當處理學生的害羞、自卑、防衛心理帶來的溝通障礙。認真做好個案研究。積累個案資料,提高個別教育的實效。根據不同個體制訂個別化教育目標。
其四,利用好幾條途徑。
一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化學生心理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增進文化的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滲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其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教育過
2. 淺談怎樣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小學生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階段,他們的心理品質還不成熟,一些學生由於自身、家庭的種種變化,學習壓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導致他們產生不健康的心理。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健康地成長,培養其優良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個性的和諧發展,健全其人格,使他們能夯實心理基礎迎接各種挑戰,這是每個小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巧妙暗示,樹立自信 自信是一個人對自身能力的正確認識和充分估價,這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自信的孩子熱情樂觀,不怕挫折,能憑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去實現目標。但目前小學生較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極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學生之間矛盾沖突都可能使人產生自卑。這種消極心理的存在,使學生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平和的心態對待自己的不足。這種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學生自己、家長或老師常常將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學的優點相比較,而忽略了他們的長處。時間一長,他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尤其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認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勞,這種想法更要不得。因此,教師首先應轉換評價角度,睜大眼睛,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及閃光之處。其次,教師應以各種方式,如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關切的眼神,句鼓勵的話語,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表揚等向學生巧妙暗示,讓他們了解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再次,教師應指導學生正視自己,科學地一分為二地評價自己,讓學生明白,別人有你羨慕的長處,你也有別人不及的優點。教師指導學生縱向比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懂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學會正確面對失敗。教師可讓學生講出自己最為難的事,幫助其找到解決的辦法,使學生克服困難,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我能行的信心。 二、傳授方法,促進交往 肖伯納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小學生的交往具有獲得信息的功能,並且有利於學生的社會化。通過交往,他們不僅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而且對別人也有所了解,既不惟我獨尊,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不自暴自棄,懂得相互學習,合作交流。有的小學生常常遭遇交往失敗,有時他們的言行並無惡意,但卻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產生矛盾和誤會。漸慚地,他們變得自卑、敏感、膽怯。因此,指導學生認識交往的意義,掌握交往的方法,積極主動地交往,對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教師應告訴學生,與他人交往,首先要做到對人有禮貌,其次態度要真誠謙遜,豁達大度,懂得剋制忍讓,並注意聆聽他人的意見,不搞惡作劇,不挖苦取笑別人。還有的小學生性格孤僻,抑鬱內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把自己圈在自我的小圈子裡,或孤芳自賞,或自漸形穢,其實這樣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對於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善於選擇話題,多啟發誘導,使他們敞開心靡,願意與人交談。同時,要創設團結友愛的班集體,用集體的愛感染他們,使他們體驗到集體生活的快樂,逐漸變得活潑開朗,並盡快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 三、善於疏導,培養情感 成長中的小學生隨著知識積累的日益豐富,各種能力的不斷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劇變化,情感體驗逐漸豐富。但他們處於半幼稚半成熟時期,矛盾交織,他們的情緒情感還不平衡,不穩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緒、情感。教師首先應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經常和學生溝通,對學生的點滴進步予以關注。其次,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哪些情緒、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緒、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心理現象,學習調節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養高尚的情感。教師應耐心地幫助學生分清積極與消極、樂觀與悲觀、自尊與虛榮、自豪與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質的界限,讓他們通過合理釋放,調節升華自己的情感,減少心理壓力和緊張感,引導學生學會多方面、多角度看問題,胸襟寬廣,能容人能容事,情感豐富。 四、組織實踐,鍛煉意志 具有良好意志品質的人,表現為有堅定的信念,勇敢樂觀,自製力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如今的孩子大多家庭富裕,生活安逸。即使有的家庭經濟並不寬裕,但父母總覺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自己省吃儉用,對孩子的要求盡量滿足。由於缺少鍛煉,很多孩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嬌氣十足,不僅動手能力、自理能力較差,還普遍存在依賴性強,自製能力差,意志薄弱,做事易半途而廢,缺少恆心和毅力等問題。 學校可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經受磨練,通過積極克服活動中不斷出現的困難,進行自我約束、自我調節、自我教育,鍛煉意志,形成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心理品質。公益勞動、軍訓夏令營活動、社會考察活動、春秋季運動會都是鍛煉學生的好機會,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在活動中走向成熟。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創設良好的環境,綠草如菌的校園,窗明幾凈的教室,和諧進取的班風,全學校都關心學生心理發展的氛圍,都會促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3. 如何進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開展團體心理健康輔導課與「知心屋」相結合,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首先是向小學生普及各種心理健康知識,引導他們自測、自控、自我調節、正確認識自己,為此,我們小學開設了團體輔導課,每周一節,四十分鍾,採用校本課程《兒童心理健康導讀》為教材,它包括知識篇、自測篇、方法篇、咨詢篇、個案篇五個部分,學生、家長、教師都可以閱讀。
4. 怎樣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正處於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如果出現心理失衡或人格上的偏差,將對他們的一生的成長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成為社會有用人才。全面發展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健康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健康,還包括良好的精神狀態、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即身心健康。具有健康的心理是成為社會有用人才的關鍵,因此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目前,小學生存在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等,種種情況都表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那麼,怎樣才能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必須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管理自己;認識、掌握周圍環境,同環境相適應;幫助學生解決面臨的問題,應付危機,擺脫困難,增強面對環境與壓力的能力和勇氣;使學生去除特殊症狀、改善行為、化解負面的思想與情感;指導學生選擇、決策和制定行動計劃;鼓勵學生通過探索,尋求生活意義,認清自己內在的潛能,使其能過健康的有意義的、自我滿足的生活。
其次,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根據小學生特點,其教育內容一般包括五個方面: 1 、健康與身體發展問題; 2 、學校教育與生活問題(學習缺乏計劃性、學習習慣欠佳、讀書不專心、厭惡學習、逃學曠課等); 3 、人格問題(多愁善感、害羞、自卑、過分自信、粗心大意、缺乏同情心、與人不能相處、情緒不穩定等); 4 、家庭與家屬關系問題(父母獨裁,對子女不能控制,破碎家庭,與學校不合作的家庭等); 5 、社會與道德問題(說謊、不禮貌、小偷小摸、常提綽號、打架、欺負女生等)。
其三,要掌握幾項原則。
1 、面向全體學生原則。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對學生的引導、指導、協助和服務,來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當對全體學生的教育工作做得有成效時,學生的問題便少發生,或容易解決。因此在制訂教育計劃時要著眼於全體學生,確定健康教育內容時要考慮大多數學生共同需要與普遍存在的問題,組織活動時要創造條件,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其中,特別是要給那些內向、沉靜、靦腆、害羞、表達能力差、不太引人注目的學生提供參與和表現的機會,使全體學生都得到有效的教育。
2 、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
尊重,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尊重每個學生平等的權利。理解,則要求教師以平等的態度,按學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所感受的本來面目去了解學生。做到了尊重和理解,師生之間達到心靈溝通,從而產生一種 「 遇到自己人 」 的感覺。只有教師尊重學生時,學生才會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績和進步,體驗到做人的尊嚴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徵,是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如果被教師尊重和理解,他就會信任教師,願意向 老師傾吐內心的思慮、惶恐、苦悶。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獲得成效的基本條件。
貫徹這一原則注意以下三點:
c 、運用同感的態度和技術加深對受輔學生的理解。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 「 透過受教學生的眼睛看世界 」 ,要把對學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饋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納,從而拋開心理上的防範,把自己內心世界的東西都說出來。
3 、學生主體性原則。
在教育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鼓勵學生 「 唱主角 」 。要鼓勵學生發表看法、宣洩情感、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應避免說 「 你聽我說 」 、 「 我告訴你 」 之類的命令式的口吻,應用鼓勵性、商量式的語氣說話。如 「 我能體會 」 、 「 原來如此 」 、 「 請繼續講 」 、 「 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 」 、 「 請聽聽我的意見 」 、 「 我想作一點補充 」 、 「 我同情你的處境 」 等。
4 、差異性原則。
承認學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生要進行分類指導,以滿足其不同心理需要。尤其是對有心理問題或行為問題的學生要進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個別指導。重視學生個別差異,強調對學生的個別化對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教師要注意對學生個別差異的了解,不但要了解學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學生的個別性、差異性;通過一對一、面對面的接觸來真正了解一個學生,恰當處理學生的害羞、自卑、防衛心理帶來的溝通障礙。認真做好個案研究。積累個案資料,提高個別教育的實效。根據不同個體制訂個別化教育目標。
其四,利用好幾條途徑。
一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化學生心理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增進文化的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滲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其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教育過程,也是學生心理活動過程、心理發展過程。同學校其他心理教育形式相比,課堂心理健康教育在內容上具有廣泛性、整體性。它不是針對某一種心理缺陷來有針對性地輔導、咨詢或訓練,而是對學生的整個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興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個性成分。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隱形的,它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心理影響積淀在學生的心理結構之中。因此,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靈活性。
二是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教育。
讓學生多參與教學活動,突出活動,但又不是純粹的活動,而是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去認識他們面對的一切,讓學生獲得心理體驗來改變自己的觀念。學生心理素質發展不是靠 「 聽 」 得到的,它是通過主體自身的活動實現的。在各種活動中,學生所有心理器官都直接與客觀世界發生聯系,從而豐富心理世界,發展心理素質。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結合學生學習與生活實際的有關活動,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動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於活動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隨時抓住問題作為教育的契機開展生動、直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生活中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去實踐、體驗心理健康的知識等。通過這些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受到實實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並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來源於生活。
三是利用好家庭教育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僅局限於校園內,應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改變家長只要學習好就是發展好的舊觀念,指導家長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創造健康的家庭環境,使學生在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環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質。
5.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時期是人的行為、性格和智力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由於身心變化比較快,加之文化知識及社會經驗不足,小學生很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導致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學生認識、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礙,鍛煉他們的意志品質,優化他們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質,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這是小學教育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那麼,如何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呢?
一、提高思想認識,轉變教育觀念。
如果說小學生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那麼小學老師則是辛勤的園丁。如何做好小學生的心理教育是小學老師光榮而又艱巨的一項任務,他不僅要不辭辛苦地傳授給學生知識,還要注意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並及時予以疏導,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這就要求小學教師必須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高思想認識,樹立全新的教育觀、人才觀;應在學科教學中把單純傳授知識、技術、技能的教育轉變成幫助學生「成人」的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實現身心健康、全面成長。這就意味著,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不能只滿足於做好「教書匠」,還要做好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轉變教育觀念。要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小學教師要轉變「智育至上」 的教育觀念,樹立以提高心理素質為基礎的素質教育觀。在人的種種素質中,心理素質是最基礎的,它是其他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內在條件,沒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其他素質的發展將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位小學教師都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小學教師要自覺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切實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二、塑造自身高尚的人格,力求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一個豁達大度、心胸寬廣、氣量宏大、能容人之過、甘當人梯的教師,是學生做人的榜樣,一個舉止大方、姿態端莊、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教師是學生的知心朋友。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如果學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夠自我認識、 自我評價、 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的教師,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誇、自信但不固執,能正確對待挫折、樂觀向上、尊重自己的事業、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像他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會怎樣。尤其是小學生,他們模仿性很強,好老師一定會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巨大的、深遠的影響。所以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教師應首先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一個富有責任心和愛心的老師更容易培養出具有責任心和愛心的學生。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要關心愛護每個學生而不感情用事,嚴格要求學生而不粗暴對待學生,耐心教育學生而不歧視學生。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育人氛圍。
學校心理氛圍是學校、班級所特有的佔主導地位的群體情緒情感狀態。它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微觀社會心理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小學生心理發展和成長需要積極的情緒、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教師對學生的理解、信任、欣賞、鼓勵、關愛、情感支持,有助於形成積極向上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使學生對學校和班級產生心理認同和群體歸屬感,能夠營造積極、健康、和諧的心理氛圍,讓學生獲得積極而豐富的情緒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心理成長。「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認可、相互補充,在課堂上創造出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在交融中進行創造性的教與學的活動,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學境界。一位擺著架子,整天板著臉不與學生溝通的教師,怎能讓孩子們沒有心理負擔地與你接觸?又怎會使他們學會與人交往呢?小學生心理狀態還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會產生心理壓力,這時,就更需要教師做他們的知心人,耐心傾聽他們傾訴,敞開心扉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減輕壓力。那樣,他們才能逐漸學會與人溝通,敢於面對挑戰、適應社會。
四、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學活動中。
良好的心理素質都是在生活實踐經驗中點滴積累而成的。大量的研究與實踐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樣需要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通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來更好地發揮作用。實踐證明,只要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完全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融合在一起,通過每節課、每次談話適時貫穿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就能實現讓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美好的人生之目的。
五、寓教於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學生課外活動的開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活動不只是為了完成某些競賽任務,而是要切實做到面向全體,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完善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素質。老師要注重給學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真正學習心理健康知識;要突出活動的特點,寓心理健康教育於活動之中,在活動中傳遞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如針對中學生參與意識強、表現欲強的特點,可利用專題講座、舉辦知識競賽等課外活動,幫助學生在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養,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必須強調的是,在開展活動時,除了要具有針對性之外,還要注重活動的經常性,因為任何教育活動對學生心理的影響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心理健康教育應融入各科教學之中,融入教學活動的各個角落。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和落實,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筆者將在以後的工作中進一步探索,與同行們一起開辟更多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6. 淺談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健康的范疇在擴大,社會對每個人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不僅要求有著健康的身體,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而小學生正是心理發展、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有著重要作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工作,尤其對小學高年級十一、二歲的學生。他們已經進入「心理斷乳期」,主體意識增強,認為自己經長大成人了,成熟了。另外,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們的情緒會躁動不安,需要同學、老師、家長的理解、賞識與溝通。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淺談看法:
一、使小學生的各種活動與積極的情緒體驗相結合
小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特別是在學習活動中,常常會產生各種情緒體驗。經常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如高興、快樂、幸福、滿足等可使兒童增強自信心,情緒高漲,精神飽滿,既能提高其完成學習任務、參加集體活動的熱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長期體驗消極情緒而引發的種種情緒障礙。積極的情緒體驗會成為學生新的活動動機,使他們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因此,在小學的教學中,教材和教學方法都要適合小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活動中要幫助小學生掌握學習內容,使其經常產生成功的喜悅。教師還應特別注意因材施教,對優等生提出更高的目標要求,使其不斷產生新的成就感;對差生要給予耐心細致的幫助,對他們的要求不能太高,對他們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鼓勵。
二、發展小學生的高級情感
在教育中要培養小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發展其道德感。通過繪畫、唱歌、跳舞、體育競賽、美化教室和校園的勞動、游覽、參觀、學習英雄事跡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培養小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以發展他們的美感。求知慾和好奇心是小學生理智感的重要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要鼓勵他們克服困難,使他們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歡樂,以發展他們的理智感。
三、培養小學生控制和調節情緒的能力
(1)建立適當的需要。教師要幫助小學生確定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奮斗目標,切忌期望過高;要引導他們實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優等生或爭強好勝的小學生,不要為小事而過於自責,凡事要放寬心,想得開。
(2)尋找樂趣。教師要讓小學生保持兒童天真爛漫的個性,對各種活動都傾注熱情,積極參與,享受生活的樂趣。小學生還要培養自己廣泛而穩定的興趣,從中獲得快樂。
(3)自信。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緒的重要條件。教師要教會小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悅納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憐、不自責。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他可愛和可造就的一面,要經常肯定他們,鼓勵他們。
(4)多與人交流。許多小學生還不善於與人交流,其實小學生多與家長、教師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長知識,受到啟迪,增進友誼,能給自己帶來意外的收獲和快樂。四.建立學校--家庭心理教育網路
學生生活在家庭的時間很多,家庭環境,家長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全的心理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發展,甚至會造成學生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因而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利用家長會等形式開設心理講座,講清兒童的心理發展的特點,指導廣大家長掌握科學的家教方法。學校和家長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使學生發揮才智,發展想像力、創造力,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素質。
總而言之,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目前小學教師不可忽視的重點。
7.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小學生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階段,他們的心理品質還不成熟,一些學生由於自身、家庭的種種變化,學習壓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導致他們產生不健康的心理。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健康地成長,培養其優良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個性的和諧發展,健全其人格,使他們能夯實心理基礎迎接各種挑戰,這是每個小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巧妙暗示,樹立自信
自信是一個人對自身能力的正確認識和充分估價,這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自信的孩子熱情樂觀,不怕挫折,能憑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去實現目標。但目前小學生較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極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學生之間矛盾沖突都可能使人產生自卑。這種消極心理的存在,使學生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平和的心態對待自己的不足。這種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學生自己、家長或老師常常將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學的優點相比較,而忽略了他們的長處。時間一長,他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尤其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認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勞,這種想法更要不得。因此,教師首先應轉換評價角度,睜大眼睛,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及閃光之處。其次,教師應以各種方式,如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關切的眼神,句鼓勵的話語,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表揚等向學生巧妙暗示,讓他們了解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再次,教師應指導學生正視自己,科學地一分為二地評價自己,讓學生明白,別人有你羨慕的長處,你也有別人不及的優點。教師指導學生縱向比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懂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學會正確面對失敗。教師可讓學生講出自己最為難的事,幫助其找到解決的辦法,使學生克服困難,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我能行的信心。
二、傳授方法,促進交往
肖伯納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小學生的交往具有獲得信息的功能,並且有利於學生的社會化。通過交往,他們不僅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而且對別人也有所了解,既不惟我獨尊,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不自暴自棄,懂得相互學習,合作交流。有的小學生常常遭遇交往失敗,有時他們的言行並無惡意,但卻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產生矛盾和誤會。漸慚地,他們變得自卑、敏感、膽怯。因此,指導學生認識交往的意義,掌握交往的方法,積極主動地交往,對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教師應告訴學生,與他人交往,首先要做到對人有禮貌,其次態度要真誠謙遜,豁達大度,懂得剋制忍讓,並注意聆聽他人的意見,不搞惡作劇,不挖苦取笑別人。還有的小學生性格孤僻,抑鬱內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把自己圈在自我的小圈子裡,或孤芳自賞,或自漸形穢,其實這樣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對於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善於選擇話題,多啟發誘導,使他們敞開心靡,願意與人交談。同時,要創設團結友愛的班集體,用集體的愛感染他們,使他們體驗到集體生活的快樂,逐漸變得活潑開朗,並盡快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
三、善於疏導,培養情感
成長中的小學生隨著知識積累的日益豐富,各種能力的不斷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劇變化,情感體驗逐漸豐富。但他們處於半幼稚半成熟時期,矛盾交織,他們的情緒情感還不平衡,不穩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緒、情感。教師首先應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經常和學生溝通,對學生的點滴進步予以關注。其次,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哪些情緒、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緒、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心理現象,學習調節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養高尚的情感。教師應耐心地幫助學生分清積極與消極、樂觀與悲觀、自尊與虛榮、自豪與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質的界限,讓他們通過合理釋放,調節升華自己的情感,減少心理壓力和緊張感,引導學生學會多方面、多角度看問題,胸襟寬廣,能容人能容事,情感豐富。
四、組織實踐,鍛煉意志
具有良好意志品質的人,表現為有堅定的信念,勇敢樂觀,自製力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如今的孩子大多家庭富裕,生活安逸。即使有的家庭經濟並不寬裕,但父母總覺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自己省吃儉用,對孩子的要求盡量滿足。由於缺少鍛煉,很多孩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嬌氣十足,不僅動手能力、自理能力較差,還普遍存在依賴性強,自製能力差,意志薄弱,做事易半途而廢,缺少恆心和毅力等問題。
學校可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經受磨練,通過積極克服活動中不斷出現的困難,進行自我約束、自我調節、自我教育,鍛煉意志,形成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心理品質。公益勞動、軍訓夏令營活動、社會考察活動、春秋季運動會都是鍛煉學生的好機會,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在活動中走向成熟。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創設良好的環境,綠草如菌的校園,窗明幾凈的教室,和諧進取的班風,全學校都關心學生心理發展的氛圍,都會促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8. 如何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在農村中學從事教育工作,由於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沒有專職的心理學教師,我們很難對學生進行正規的心理健康教育。但並不是我們就應該忽略這方面的工作,而是應該在我們能做到的基礎上,盡全力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要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思想認識。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在智力、品德、身體諸方面的開發與養成,這一點早已被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所證明。不少國家在學校開辦心理咨詢機構、心理訓練中心,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心理患者提供治療幫助。我國的也只有部分省、市的少數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這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其效果是顯著的,但絕大多數地區尤其是較為閉塞的農村學校卻仍是我行我素。究其原因,應試教育難逃其咎--追求高分、高升學率,已成為不少學校辦學的思想基礎。當前,要加大素質教育的宣傳力度,使所有教師都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對人一生的成就都有極大的影響。要提高思想認識,樹立全新的教育觀、人才觀,就要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接班人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和看待,可以說,是否重視和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衡量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也能反映一所學校校長和教師的眼光。學校要端正辦學思想,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努力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健康的心理品質,健全的人格去影響教育學生。師生之間建立「尊重、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光要以身立教,還要做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及時清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二)教育者要不斷完美自我,努力培養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並能蹲下身子和學生對話。在師生的交往中,學生希望教師和藹、熱情、寬容、耐心、作風民主、行為堅韌,同時具有令人愉快的外表和禮貌;期望教師處理問題公平合理,有幽默感,關心學生,善於正面教育,有獨特的教學才能。如果教師脾氣不好,偏激,不公正,對學生漠不關心,要求不合理,或者對學生不友善,進行挖苦嘲笑,等等,那麼學生的心理也不會非常健康。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摒棄那種嚴師出高徒和師道尊嚴的傳統教育觀念,要循循善誘,寬嚴並舉,學會與學生交朋友。在傳授學生學業的同時,多與學生進行思想和心裡話方面的交流,在育人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對學生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如妒忌、多疑、敏感、抑鬱等,不是一味地歸結為道德或思想問題,而是能學會從心理學的角度,運用心理學的分析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心理障礙,使學生樹立一種積極的健康向上的心理態勢。對學生出現的錯誤,不是去簡單地責備,而是能在分析中給予引導,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就是在批評學生時,也要注意把握分寸,千萬不要因為批評而傷了學生的自尊心。若出現此類錯誤,要敢於向學生承認錯誤。知錯就改,並不僅僅作為學生所應有的良好品質,也是一個老師所必須具備的良好素質。(三)開辟多種渠道,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1、班主任結合班級、團體活動開展心理活動。要開展豐富多彩並且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這些活動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也會使學生進入特定的心理氛圍,受到感染。如針對中學生參與意識強、表現欲強的特點,可利用出板報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養,陶冶高尚情操,養成健康心理狀態。小學升初中的入學心理指導工作也相當重要,畢竟中學和小學在各方面都很大的差別,做好心理工作,預防學生因為不適而引起的心理問題。例如可以定期開講座等。開展這些教育活動,除了要講針對性之外,更要講經常性,任何教育活動對學生心理的影響,都不能指望「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2、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課堂教學是一種充滿豐富感情色彩的活動,良好的課堂氣氛的形成,可以是教學移情的結果。教師具有正確的學生觀,對學生充滿愛心,始終保持對學生的積極的感情投入,發自內心深處地真誠平等地尊重學生,摒棄專制或放任的教育態度,努力採取與學生心理上接近、相容的民主的態度和方法進行工作,這樣就能打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心理交往的渠道,形成真誠、信任、民主、愉快的課堂的心理氣氛。課堂上的這種「美妙的和諧」,將激發學生的自尊心,激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的上進心,使學生的潛能和個性獲得充分發展。3、重視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們的教育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學校要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和家長開放日,利用現代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觀點,全面指導家庭教育:一是指導家長「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對孩子有充分的信心。二是指導家長「賞識孩子」。學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麼做」。學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實踐為重點及時反饋,樹立榜樣,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實踐,從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學校包打天下」的被動局面。4、重視和睦家庭的建立。父母應該非常精心地營造一個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家庭人文環境。父母應該以自己的言傳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每一個生活細節,讓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諧、文明、健康、寬松的家庭氣氛中。培養孩子活潑、開朗、勇敢、進取的性格,培養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孩子樹立平等、契約、寬容、創新、共生的現代意識,讓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重視家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作為學校,有義務、有能力對家庭教育進行適時、適當的指導。為了共同的目標,我們必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9. 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早在1999年8月13日頒布的《關於加強中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心理素質不僅是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其它素質(如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中國,心理疾病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1992年在南京召開的"首屆全國危機干預自殺研討會"上,中科院一項調查批露:中國每年死於自殺的人數14至16萬,平均每天400人(不包括自殺未遂的,更不包括曾有自殺意圖的).上海的一項調查表明,34%的中學生有心理問題;有人曾經對西部五個省市20個地區的中學生做過調查,發現有77.9%的中學生存在各種輕度的不良反應,有5.2%的中學生存在著各種明顯的心理障礙.深圳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表明,中小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為13.2%,但如果把心理問題達到臨界程度的考慮為需要心理干預,則需要個別心理指導的學生達到32%.
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適應21世紀競爭日趨激烈,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針對當前我國中小學生存在的心理素質方面的弱點,進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質水平,實施素質教育的現實需要。科學研究表明,在未來人才的綜合素質結構中,心理素質越來越重要,人的樂觀開朗、積極進取、堅韌不拔等個性心理品質對人的健康成長和事業的成功起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中小學階段獨生子女群體的日益擴大,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成為一個需要普遍重視的問題。
因此,對中小學生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新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心理健康不僅與疾病,事業的成功有關,還與我們的生存息息相關.杭州有個9歲的孩子,張毅,小學三年級,學習優秀,班長少先隊中隊長,1989年2月2日上午,被全票通過評為"三好學生".當天中午,姐姐張萍(小雪年級)把茶話會上的4塊糖果帶回家,分給張毅兩塊,留給媽媽兩塊,可張毅不幹,堅持全要,並大發脾氣,踢姐姐,然後跑到樓上,反鎖在屋內,用紅領巾弔死在窗框上.一女大學生,在小學和中學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考入一名牌大學後,發現自己很難再拔尖,無法面對現實,痛苦萬分,無力自拔,留下了遺書,匆匆就走了.
關於青少年心理,有一個問題常常困擾著我們:為什麼會有這么多年輕的病人? 他們怎麼了? 那些企圖自殺的高中學生;害怕筆尖的中學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學生;害怕死亡的高中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學生;自殺未遂的中專生;能力不足的大學高材生;不會與人交往,無法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等等……他們怎麼了?
目前,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如何呢有關專家學者們進 行了調查研究.有關調查表明,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初中生約為15%,高中生約為19%,大學生約為25%,這些枯燥的數字反映出我國教育工作 中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學生心理健康欠佳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怎樣對孩子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我認為首先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情商。一個人真正健康的應該是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健康。只有這兩方面都健康,我們才能說得上健康,這樣才能使我們更好的學習和生活,才能擁有成功的人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在25萬名小學生中挑選出1500名男女同齡學生進行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其中有些人後來在事業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就,聲名顯赫;有些人卻一事無成,默默無聞。對其中150名最成功的智力優越者的研究表明,獲得卓越成就的人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智力,而良好的情緒因素,如熱情、自信等,在他們的成功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它一些相關研究都表明:人們能否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並不取決於人的智力或客觀環境,而是取決於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質方面,如意志、自控力、堅持性、自信等。積極的心理暗示,是自信與成功的關鍵,而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
心理學家曾做了一個實驗:將一隻跳蚤放進杯中,開始,跳蚤一下就能從杯中跳出來。然後,心理學家在杯上蓋上透明蓋,跳蚤仍然會往上跳。但碰了幾次蓋後,碰疼了,慢慢就不跳那麼高了。這時心理學家再將蓋拿走。卻發現那隻跳蚤已經永遠不能跳出杯子了。實驗啟示我們:如果說自信不一定能讓你成功,那麼喪失自信你卻註定會失敗,因為你已喪失進取的勇氣。
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它是用含蓄、間接的辦法對人的心理狀態產生迅速影響的過程,它用一種提示,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影響。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但能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還能影響到人體的生理機能。因此,消極的暗示能擾亂人的心理、行為以及人體的生理機能;而積極的暗示能起到增進和改善的作用。
其次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心理學家把一些4歲左右的孩子帶到一間陳設簡陋的房子,然後給他們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軟糖只能吃1顆;如果20分鍾後再吃,將獎勵1顆軟糖,也就是說,總共可以吃到兩顆軟糖。
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馬上把軟糖吃掉。有些孩子則能耐心等待,暫時不吃軟糖。他們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或閉上眼睛不看軟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結果,這些孩子終於吃到兩顆軟糖。
心理學家繼續跟蹤研究參加這個實驗的孩子們,一直到他們高中畢業。跟蹤研究的結果顯示:那些能等待並最後吃到兩顆軟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機遇而不急於求成,他們具有一種為了更大更遠的目標而暫時犧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1顆軟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則表現得比較固執、虛榮或優柔寡斷,當慾望產生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馬上滿足慾望,否則就無法靜下心來繼續做後面的事情。換句話說,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遠遠高於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這個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的自控能力大小,跟人的一生成功與否有著密切的關系。
再次,讓孩子宣洩不良情緒,培養健康有益的愛好,當今小學生,有些人精力旺盛而責任心不強。有些人對學習缺乏興趣,多餘的精力就轉移到歪門邪道上去,一旦養成不良的習慣,就很難改變過來,並形成惡性循環。教師要善於掌握其不良情緒的成因,有理有節及時排解學生心中的納悶和困惑,積極引導他們通過正常的渠道宣洩不良的情緒。比如,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這些學生向老師、同學或親人傾吐心中的苦水,自然流露心中的煩惱。可以通過個別交談排解的方法,引導其將精力和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中去和大事上來。如我女兒班上同學吳娟,由於父母違法,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女兒說她整日悶悶不樂,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總覺得低人一等,一下子象換了個人似的,學習成績急劇下滑,後來班主任老師叫她的好朋友找她談心,教師再進行開導,並對其他同學進行教育,使她打消了顧慮,又積極快樂地投身於學習和活動中去。解除學生心理障礙必須提供適應的機遇、創造合適的條件,以便給予適當的宣洩形式。例如,用寫信寫日記等形式,把煩惱和委屈轉移到紙上,其實,最好是將其惡劣的情緒宣洩到有益的文體科技活動或有益的社會活動上去。
實驗證明:成功的體驗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有位心理學家教一些3—5歲的兒童識字。第一天,有幾個孩子學得特別快,很快就把老師教的字記住了。第二天,心理學家發現,這些頭一天就取得了成功的孩子,非常願意再來學習,而頭一天失敗了的孩子,卻不那麼用心。再經過幾天的學習,他發現那些屢遭失敗的孩子開始討厭學習活動了,即使經過勸導,他們也還是提不起興趣來。看來,學習的成功,是足以使學生願意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特別是當一個學生克服了較大困難而獲得成功,他以後的學習就會積極得多。
在學習中,成功的體驗有助於進一步激發人的學習動機、求知慾和自信心,屢次的失敗,則會產生焦慮、興趣低落、消極逃避等心理狀態,自卑感往往產生在失敗的體驗之後。心理學的實驗也證明,成功的體驗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失敗的體驗傾向於降低學習效率。
關注差異和用愛施教,做好個案分析,採取多種方法,對症下葯,這樣才能切實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與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它更多的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我們在教育實踐中發現,絕大部分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問題,有問題的主要是極個別的,由於多種原因長期造成的。作為班主任,從開學的第一天起,就必須認真全面的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有關情況,通過日常的觀察,初步確定出重點的教育對象,在作進一步深入了解後,要制定出教育計劃、方案和措施,循序漸進地進行和輔導。
對小學生來說,心理健康問題多數與關愛、理解、信任等缺乏有關。因此,要搞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師必須用平等的態度、關愛的精神去教育學生、感化學生,而不能搞成思想品德般的說教或者心理衛生知識的講解。
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主人,他們不僅要有真才實學,而且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他們應該具有勇於參與競爭的良好心態.可是他們中的不少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比較弱,也缺乏社會交往能力,而許多心理障礙與疾病都與適應能力差及人際關系緊張而產生的焦慮有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以增強學生適應社會交往的能力為主要目標.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將有助於中學生心理潛能的發揮和身心的全面發展,有助於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有助於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其最終目標是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