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新生入學教育有哪些方面《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可分為3個層次: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這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
具體包括:
1、智能訓練,即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並針對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而設計不同的訓練活動等;
2、學習心理指導,即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會學生把握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宣洩自己的消極情感,體察與理解別人的情緒情感,並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
4、人際關系指導,即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系,知道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系的本質,並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包括解決沖突、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則;
5、健全人格的培養,即關於個體面隊社會生存壓力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
6、性心理教育,即關於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分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和性別認同,指導學生認識和掌握與異性交往的知識和技巧。
(二)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而開展的心理咨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育內容,多屬矯治范疇。
具體包括:
1、學習適應問題,主要指圍繞學習活動而產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怖症、厭學等;
2、情緒問題,主要指影響學生正常生活、學習與健康成長的負性情緒問題;
3、常見行為問題,主要指在學生生活、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特徵,如多動、說謊、膽怯等;
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擾而形成的軀體症狀與反應;
5、性行為問題,主要指由於兒童的性無知而產生的性游戲行為。
(三)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開發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小學時期是心理潛能開發的最佳期。心理潛能的開發與創造力的培養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它主要包括對學生進行判斷、推理、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及創造思維等各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還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等,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
② 新生小學一年級入學什麼時候開始報名報名具備一些什麼證件以及相關的手續
一般當地的招生簡章,也就是招生目錄上,會寫明新生報名時間等事項。 具體根據學校自身的情況制定的。
由於幼升小實行學區劃分入學,所以根據學籍管理有關規定,學生報名時應持有全家正式常住戶口,學生戶口隨父母(法定監護人)在同一戶籍,戶籍與實際常住地的產權證相一致。所謂「全家」指學生和父母戶口同簿,缺一不可。「產權證」是指房屋所有權證,持有者是學生父母親,需占產權全部份額,而不是共有權證,「實際常住」是指非空掛,確實居住在戶口及產權證所在處。
小學入學需要的具體材料:
1) 從學齡人口信息採集系統中列印出來的學齡人口信息採集表
2) 全家人的戶口本(原件、復印件)
3) 家庭實際居住地證明(房屋產權證、租房合同等原件、復印件)
4) 出生證明(原件、復印件)
5) 一張近期一寸免冠彩照
如果孩子是非本市戶籍:
1) 從學齡人口信息採集系統中列印出來的學齡人口信息採集表
2) 外省市在本地借讀證明原件(列印版),到本地暫住地所在街道辦事處或鄉、鎮人民政府開具
3) 監護人雙方在本地的暫住證(原件、復印件)
4) 監護人雙方在本地工作證明(原件、復印件)
5) 在本地的實際居住地證明-----房屋產權證、正規的租房合同(原件、復印件)
6) 全家戶口本(原件、復印件)
7) 出生證明(原件、復印件)
8) 一張近期一寸免冠彩照
以下情況的非本市戶籍孩子可享受按本市戶口對待:
1) 持有區教委開具的《台胞子女就讀批准書》
2) 全國博士後管理部門開具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子女介紹信》及其父(或母)的《進站函》
3) 部隊師(旅)級政治部開具的隨軍家屬證明及現役軍人證件
4) 區僑務部門開具的《華僑子女來京接受義務教育證明信》
外省市戶籍的孩子如何開具借讀證明:
外省市戶籍適齡兒童,由其父母持下列材料經暫住地所在街道辦事處或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確認後開具在本地借讀證明:
1) 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雙方在本地的暫住證(原件和復印件)。
2) 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在本地的實際住所居住證明(原件和復印件),其中實際住所證明可以試學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的房屋產權證,也可以是正規住房租賃合同。
3) 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在京務工就業證明(原件和復印件),非農業戶口學生父母。
4) 學生戶口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出具的在當地沒有監護條件的證明(原件和
復印件)。
5) 學生全家戶口簿(原件和復印件)。
(2)小學新生教育擴展閱讀
小學,是人們接受初等正規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在其前又開設了幼兒園。一般6-12歲為小學適齡兒童,現階段小學階段教育的年限為6年,有些地方仍是5年。小學教育階段後為中學教育階段。
小學教育除了教育的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徵: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三是全面性。
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於十六世紀的德國,由城鎮主辦,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
十七世紀初,這種學校逐漸增多,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也相繼成立。
③ 一年級新生的入學教育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呢求教~
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教育內容:
1.重點讓學生熟悉校園,初步了解學校的規章制度(如:遵守作息時間、上放學行走路線、集會紀律等)。
2.了解課堂常規:知道上課要遵守紀律,做到不帶玩具來校,專心聽講,不隨便講話,不開小差,發言要舉手等。
3.入學教育規范,各班主任、學科老師根據實際要求滲透規范。
具體活動安排和要求:
1.新生返校:教師熟悉學生,安排座位,講解學校的規章制度。
2.參觀:班主任帶好學生熟悉班級環境及參觀校園,設計路線。參觀時做到做到輕聲慢步,保證安全,同學間文明禮讓。參觀時教師還要作必要的解釋。比如告訴學生哪裡玩耍是危險的,要愛護草坪,上下樓行走路線,廁所的使用方法等。
3.上課:課前准備好學慣用品,上課認真聽講。老師講課不插嘴,發言要舉手,發言要大聲,同學發言不打斷等。
4.放學教育:班主任指導學生放學時要先整理好課桌上及桌肚內的東西,不留紙屑在桌肚裡,撿起周圍的垃圾扔進垃圾桶,將凳子推入桌下。 放學時,班長舉班牌,排隊靜、齊、快。班主任帶隊,一路上及時糾正學生的行為。
比如走路時不要掉隊,不要東張西望,不要講話。再次強調安全,告訴學生父母在哪裡接你們放學,如果父母沒來,你們該在哪裡等候等等。 附:一年級新生入學十字規范 坐:頭正、身直、腳並攏。
1.立:回答問題先站直,出門站隊快靜齊。
2.行:上下樓按規定路線,做到輕聲漫步。
3.聽:上課認真聽講。老師講話不插嘴,同學講話不打斷。
4.說:普通話,要堅持,小聲議,大聲說,要發言,先舉手,一句一句講清楚。
5.讀:書斜立,眼睛看,大聲讀。
6.寫:手離筆尖一寸,胸離桌邊一拳,眼離書本一尺。
7.看:老師講話看教師,老師寫字看黑板。
8.穿:臉洗凈,頭梳好,衣著整潔要做到;穿校服,保持一天精神好。
(3)小學新生教育擴展閱讀:
小學,是人們接受初等正規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在其前又開設了幼兒園。一般6-12歲為小學適齡兒童,現階段小學階段教育的年限為6年,有些地方仍是5年。小學教育階段後為中學教育階段。
2016年,全國共有普通小學17.8萬所,比上年減少1.3萬所。全國小學招生1752.5萬人,比上年增加23.4萬人,增長1.4%;其中,城市小學招生591.8萬人,同比增加34.2萬人,增長6.1%。小學在校生9913.0萬人,同比增加220.8萬人,增長2.3%。
小學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個階段:一年級、二年級叫低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叫中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叫高年級。1970年初,本著「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的理念,開始將小學六年制改為五年制。1979年,又將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④ 小學新生一年級入學年齡應該是多大
年齡是六周來歲,條件不具備的自地區可以推測到七周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
第十一條: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
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
依法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應當按照規定標准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社會組織和個人應當為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
(4)小學新生教育擴展閱讀: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履行本法規定的各項職責,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依法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應當按照規定標准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社會組織和個人應當為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並採取措施,保障農村地區、民族地區實施義務教育,保障家庭經濟困難的和殘疾的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
⑤ 小學一年級新生怎麼教育
如何教育一年級新生
對於小學一年級新生來說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地走過這個轉折點呢。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就算家長工作再忙,也要關注他們在校的學習生活,天天最少也要抽出十分鍾的時間與孩子交流。作為一個老師,我有如下建議。
1、關注學習情緒。
之所以,將關注孩子的情緒放在第一位,是因為我覺得,只有孩子在學校開心了,他才會喜歡學習,漸漸也就有了學習的愛好,漸漸才善於學習。三年前,我教一年級時,就要求學生天天回去給父母講講自己在學校一天的學習、生活情況,說出自己開心與不開心的事情。這樣讓家長與孩子之間養成平等交流的習慣,也便於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況,有利於對症下葯。這樣經常交流,養成習慣後,教育孩子的問題也就化難為易了;最怕的是孩子有什麼事情跟誰都不說,出了什麼事情,家長什麼都不知道,後悔晚矣。所以,每當孩子放學回來的時候,家長可以問問孩子:「今天,你在學校開心嗎?因為什麼事情開心呢?」。假如他不開心,你要要詢問他為何不開心,進而對孩子進行思想上的開導,讓他變得快樂起來,假如需要老師幫助的話,可以及時跟老師交流一下。也可以開始是家長主動詢問,以後最好養成孩子主動與家長交流的習慣。
2、關注學習夥伴。
朋友,是傾訴的對象;朋友,是進步的動力。人是最
的動物,小孩子更加需要朋友,而且需要在某個方面比他強的朋友。我沒有強調一定要跟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交朋友。因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是多方面的,不僅僅表現在學習方面。一個孩子的成績好不好,並不是給他帶來朋友的唯一因素,還涉及到性格、為人等因素。所以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在新的集體交更多的好朋友。要了解你的孩子在學校有幾個玩得好的夥伴,那些夥伴的學習、性格、為人等又是怎樣的呢。並且可以與這些夥伴的家長聯系一下,這樣你會更加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就算孩子偶然撒謊了,你很快就會知道的;你還可以從別的家長那裡了解到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假如你的孩子沒有夥伴,你更要創造機會讓他多交朋友。
3、關注
。
良好的
會使孩子受益終生。要培養一個好的習慣至少需要21天。家長要注重養成孩子良好的看書、讀書、寫字的學習方面的習慣;還要養成書寫整潔、學習專注、用眼衛生、勞動習慣等行為方面的習慣。如:天天保持看書最少半個小時,讀書要大聲,有感情,眼睛離書本一尺遠,握筆姿勢正確,學習時不開小差,書寫盡量做到不用橡皮擦,天天能幫家裡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掃地、抹飯桌、端碗等)。
4、關注作業完成情況。
學生完成學校的作業就好比家長的工作一樣,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習慣就顯得非常重要。建議孩子一放學回家,先喝點水,吃點水果,就要開始完成
了。做作業的時候,一個人單獨在一個專門的書桌旁學習,不要打攪他。每學習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休息10分鍾。當孩子碰到不懂的問題,家長千萬不要馬上回答他,要等作業做到最後,實在不會的時候,家長才去幫助他。不光是要讓他養成思考的習慣,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學習的效率。假如,一會兒問:「媽媽這個字怎麼寫啊?」一會兒又問:「爸爸,這道題怎樣做呢?」以後孩子做作業就會很慢,也不會獨立去完成。不過,一年級有的題目中很多字不熟悉,家長也可以採取先把題目都念完,孩子再做題。值得注重的是:有的家長總認為作業太少了,或者有時候作業少了,就給孩子多布置作業,弄得有的孩子想:早點完成作業也沒有用,不如慢點做,進而養成慢慢吞吞完成作業的習慣。在作業少的時候,何不讓孩子放鬆一下呢。順便說一下,上學了,天天最多看電視1小時。
⑥ 小學新生錯過了報名時間還能否上學
小學新生錯過了報名時間還能上學,把遲來報到的原因說明下,交足學費,辦好入學手續就可以上學了,這個不是什麼難事的。
小學,是人們接受最初階段正規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6-12歲為小學適齡兒童,現階段小學階段教育的年限是6年,有些地區仍是5年。小學教育階段後為中學教育階段。
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於十六世紀的德國,由城鎮主辦,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十七世紀初,這種學校逐漸增多,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也相繼成立。現代學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傳教士和中國留日學生引入中國的。小學 教授學童識字的"小學",古代也叫"蒙學",包括教育階段及教育場所兩種含義。教育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為《蒙求》、《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四書》等。沒有固定年限。採用個別教學,注重背誦,練習。在學的學生也叫"蒙生"。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庭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式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農村小學
小學教育除了教育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徵: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三是全面性。
"小學堂"劃分為初等小學堂和高等小學堂。小學
國民政府於1915年改初等小學堂為國民學校,"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六歲入學,修業四年,畢業後視具體情況可升入高等小學校〔修業三年〕。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小學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國民學校分前期〔四年〕和後期〔三年〕。1922年,國民學校仍改為初等小學校,取消預備學校。1940年,國民政府實行所謂"管、教、養、衛一體",規定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相當於中心小學),由鄉長兼任鄉壯丁隊長和校長,各保設國民學校(相當於村小),校長由保長兼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鄉鎮(人民公社)一級設置一所中心小學,在各村(生產大隊)設村小。隨著老齡化加速,幼兒人口比重下降,小學生源減少,各村小開始撤並,很多地方僅保留寄宿制中心小學,使得路途遙遠的學生上學極為不便。
新中國的小學學制,廢除了民國時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實行一貫制小學,先後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學。由於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升初中不再實行考試。
⑦ 小學新生一年級入學年齡應該是多大
回復
1#
按照義務教育法上看,適齡兒童是在七歲左右。但決不是五歲半。家長是在算他的經濟帳,真是不好說,這里要怪我們的學校,在招收學生時沒有原則,實際上是學校自己搞亂了,不怪人家。
⑧ 小學一年級的新生法定入學年齡是幾歲
小學一年級的新生法定入學年齡是六周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以推測到七周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
第十一條: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
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
依法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應當按照規定標准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
社會組織和個人應當為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
(8)小學新生教育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對於適齡兒童、少年的有關規定:
第十二條 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在非戶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適齡兒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義務教育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為其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軍人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予以保障。
第十三條 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組織和督促適齡兒童、少年入學,幫助解決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困難,採取措施防止適齡兒童、少年輟學。
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協助政府做好工作,督促適齡兒童、少年入學。
第十四條 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應當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經批准招收適齡兒童、少年進行文藝、體育等專業訓練的社會組織,應當保證所招收的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自行實施義務教育的,應當經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准。
⑨ 如何讓小學新生適應學習生活
一年級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在學前期,幼兒的學習以游戲活動為主,寓教於樂,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孩子的興趣容易保持。入小學後,以學習活動為主,學習的正規化和學業負擔加重,小學生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教師在新生入學階段要注重對孩子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獨立能力、集體意識等方面進行教育,使他們能夠輕松地度過這關鍵的一年。
學校可以通過開設學前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等,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小學生活。
9月1日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一個新的起點。很多家長都把孩子入學當成是一件大事,早早為孩子准備好孩子上學所需的一切物質。許多學校為了迎接新生,也做了大量的學前准備工作。
一年級是孩子整個學習生涯的開端,家長、學校重視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僅僅是物質上的重視,這足夠嗎?從種種跡象來看,僅僅是簡單的物質准備遠遠不能滿足孩子適應小學生活的要求。孩子更需要的是生理、心理上的輔導和幫助,使他們能順利地融入新的集體、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本文從小學新生的心理特點入手,分析孩子的情況,具體針對孩子所面臨的問題,結合教學經驗,從家長、教師、學校三個方面分別探討了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活的方法。
1.小學新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一年級新生大多處在6——7歲這個年齡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心理特徵如下:
1.1 注意力主要以無意注意為主;注意帶有強烈的興趣性、直觀性和感情色彩;注意力不穩定,容易分心,;注意的范圍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轉移能力都較弱,並且不善於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薄弱,自製力差。
1.2 思維水平從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水平過渡,但形象思維仍占優勢。意義識記逐漸發展,但機械記憶仍是主要的記憶方法。
1.3 情感日益豐富,情感的穩定性和控制力也在增強;但孩子的依賴性較強,凡事依賴成人監督;對教師極為信任和依賴;
1.4 好動、好模仿、易受暗示;對一切充滿了好奇心,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望。
2.小學新生入學所面臨的問題
一般來說,小學新生在入學適應上主要面臨的難題有以下三個:一是環境的變化;二是學習方式的變化;三是學校作息時間的變化。
2.1
環境的變化。環境的變化包括了學習環境的變化和人際環境的變化。陌生的校園、教室、老師和同學,在給孩子帶來新奇的同時,也會給一些孩子造成情緒上的焦慮與不安。同伴交往比較少、性格較為內向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更有甚者,學生會因為焦慮不安而產生某些心身疾病,以此來逃避上學。
2.2
學習方式的變化。從幼兒園到小學,由一個輕松活潑的教學環境到一個相對比較嚴謹的教學環境,由以游戲和玩耍為主的幼兒園的生活跨越到以聽說讀寫算為主的學習生活,有些學生會感到不適應,具體表現為膽怯,不敢主動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見解,甚至在上課期間想上廁所也不敢舉手;在課堂上不主動舉手發言;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
2.3 作息時間的變化。幼兒園沒有嚴格規定上、下課的時間,上課的時候也沒有嚴格要求必須認真地聽,作息時間相對比較寬松自由;而上了小學就要嚴格遵守時間安排,早上不能遲到,上課時不能自由活動,也不能提前放學。
對這一變化,孩子並不能一下子就接受,有的孩子表現為上課精神不集中,玩弄文具等,有的孩子則由於晚睡早起,精神狀況不佳,上課出現打瞌睡現象等等。
3.小學生適應問題要解決的內容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心理發展上的一個質的突變。面臨這一重大轉折,許多新生往往會產生不少適應上的問題,急需給予恰當的指導和幫助。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及時解決的話,將會影響到孩子整個學業生涯的順利進行。
入小學後,陌生的環境會給孩子帶來一些困擾,防止新生自卑、恐懼、退縮、郁悶等不良情緒的滋生,保持孩子的心理平衡,促使其盡快融入新的集體、適應小學的環境,這是新生能順利開展小學生活的基本前提。以學習活動為主,學習的正規化和負擔加重,孩子(特別是一些動作比較慢、學前教育相對缺乏的孩子),很容易在學習上遇到挫折,從而影響甚至喪失學習興趣。深入地了解每位學生,以寬容的心態接納適應慢的學生,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這是保證新生適應小學生活的關鍵,也是重點所在。
小學的學習環境需要小學生有較強的獨立性,有的孩子存在著依賴的毛病,沒有獨立生活能力。進入 小學後,離開父母,孩子就會緊張,產生不安全感,導致孩子注意力渙散、動作遲緩、反應慢等,從而影響學習。因此,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也是家長和教師不容忽視的一點。
4.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活
家長可以從以下方面幫助孩子從生理到心理上來適應小學生活。
4.1 熟悉校園環境。開學前,家長抽時間帶孩子到小學去看一看,熟悉新的校園環境。如果孩子要自己上學的話,帶孩子
認識一下上學的路,並幫助孩子記住比較明顯的標志、了解交通規則,學會注意交通安全。
4.2
加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第一孩子要養成一個人睡的習慣。
第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了洗澡、收拾書包等。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手忙腳亂、丟三落四,但是家長要有耐心,可以在旁邊多加指點,但是不能代勞。第三養成定點睡覺,自覺起床的習慣。家長可以先和孩子一起訂下計劃,然後教會孩子看時間,再培養孩子這個習慣。
5.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的養成有助於孩子日後的學習。一年級正是習慣養成的好時機。家長要非常嚴格地培養孩子者方面的習慣。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著手:
第一姿勢端正。寫字的姿勢、坐的姿勢、拿筆的姿勢等,都不能夠馬虎,姿勢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孩子身體骨骼的發育。
第二學習態度。學習時學習,要專心。家長不要購買過於華麗的文具,如花巧的橡皮等,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
第三學習方法。低年級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一般只能維持在30分鍾左右。不要讓孩子長時間坐著學習,也不能讓他三兩分鍾就走動一次,鼓勵孩子在一段適當的時間里專心完成一件事情才休息。
6.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
小學是一個強調集體的環境,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自我中心的情況較為嚴重。家長要在學前培養孩子謙讓、團結等良好的品德行為,以免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發生沖突,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成年人或其他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所以,家長一定要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讓孩子學會對別人的言行進行分析,做得對的才學,不對的就不要學。
此外,還有衛生習慣等,家長也應該在學前就進行培養。孩子從生理到心理上都有家長的輔導,來到新的學習環境,就能減少焦慮、不安全感的產生,也就能順利地適應小學的生活。
7.教師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活
大量研究表明,教師的個人行為對小學低年級學生有重要影響。孩子喜歡這個老師,就會這個科目,進而喜歡喜歡學校的生活。學生在校面對教師的時間很長,教師要盡快地幫助學生進入小學生的角色。
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這些方式幫助孩子盡早適應小學生活:
第一幫助新生認識更多的朋友,防止他們出現孤獨等不良情緒。孩子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簡單的一些游戲就能讓孩子互相認識。有了小夥伴,孩子的焦慮不安自然就能減少。教師要給新生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班集體,令學生覺得在學校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第二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是低年級學生的主要特點。孩子注意的范圍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轉移能力都較弱,並且不善於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自製力差。教師可以通過兒歌等方式,使學生對學校的生活學習規律有一定的認識,並且要求學生按照兒歌的要求去做。出聲的要求孩子比較容易遵守,如上課請學生讀「上課鈴聲響,我們進課堂,書本筆盒桌上放,端端正正做好來」。這樣的兒歌朗朗上口,孩子一邊讀一邊做,很容易就掌握,並且能根據兒歌的內容學會這些要求。
小學生很容易出現反復,今天掌握的要求,明天可能就忘記了,所以,教師要不斷的強化孩子正確的做法,可以通過口頭表揚或者獎勵小紅花的形式來實現。
對於適應得比較慢的學生要寬容,盡量採取鼓勵、表揚的方式,只要稍微看到有一點進步就及時地進行表揚,強化孩子的行為,並保護他對學習、學校的信心。
第三小學生好動、好模仿、易受暗示;對一切充滿了好奇心,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望。學生好動,坐不住,教師可以表揚做得好的同學,或者說「今天我們班的小朋友做得很好」這樣的話,學生很容易受到暗示,就會坐端正來回應老師。孩子好奇愛發問,甚至在講課的時候會隨時打斷教師的話,這種情況下不宜批評,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才能保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才能順利開展學習。
第四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就要盡量採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一年級主要的任務還是要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過於抽象的思維學習會讓學生覺得太難,而喪失對學習的興趣,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第五新生意義識記逐漸發展,但機械記憶仍是主要的記憶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意義識記的技巧。因為孩子的機械記憶是主要的記憶方法,可以在這個時期多讓孩子背誦一些有益的詩詞歌賦等,為孩子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初入學的小學生看來,老師無所不知、無所不會;老師說什麼都是對的,處處都是自己模仿的榜樣;老師最有權威,這種權威力量遠遠超過父母。教師要利用好孩子的這種崇拜,幫助和引導孩子進入小學生的角色。
總之,無論是何種方法,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順利進入小學生的角色,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家長和教師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制定適當的教育方法,幫孩子從生理到心理上度過這一個關鍵的時刻。
⑩ 小學新生填報電腦派位志願什麼意思
根據公辦初中的招生計劃數、小學畢業生生源分布情況劃分各公辦初中的施教區范圍進行派位。
以南京市為例,各區教育局根據公辦初中的招生計劃數、小學畢業生生源分布情況劃分各公辦初中的施教區范圍,如果學生沒有參加電腦派位需求,可根據有關條件在施教區內免試就近入學。
只有當學生有參加電腦派位需求時,才需要在規定時間及范圍內填報一所民辦初中校或南京外國語學校或區內試點公辦學校,參加電腦派位。凡符合條件的小學畢業生,有參加電腦派位需求的南京籍學生在畢業學校填報電腦派位志願表,市內借讀生回戶籍所在區教育局填志願表。
(10)小學新生教育擴展閱讀:
電腦派位志願的相關要求規定:
1、由家長代表再次單擊電腦空格鍵盤,在所有輸入電腦的號碼中產生一個間隔數,即間隔幾個數產生一個入選的號碼。間隔數不屬於入選號。
2、已被初中學校錄取的體育、藝術特長生,將收到招生學校的正式錄取通知書,不再參加義務教育學位的派定和填寫電腦派位志願表,且不能被其他學校錄取。
3、南京外校、民辦學校以及區內試點公辦學校電腦派位計劃,招收的范圍是南京籍小學畢業生,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不參加電腦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