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的方針是
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的方針是「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回」。
以鄧小答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大力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打下雄厚的人力資源基礎。
(1)小學2014全民科學素質工作計劃擴展閱讀:
主要行動
1、宣傳科學發展觀,重點宣傳我國人口眾多、資源有限、人均佔有資源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國情,使未成年人從小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2、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提高學校科學教育質量,使中小學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學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普及農村義務教育,切實提高農村中小學科學教育質量。為農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參與科普活動的機會,培養改善生存狀況、提高生活質量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貳』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提出的「四科」是
(一)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
(二)農民科學素質行動。
(三)城鎮勞動人口科學素質行動。
(四)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
---應該是這四科吧
『叄』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的前言
根據有關調查,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學素質的城鄉差距十分明顯,勞動適齡人口科學素質不高;大多數公民對於基本科學知識了解程度較低,在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等方面更為欠缺,一些不科學的觀念和行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區較為盛行。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低下,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瓶頸之一。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項基礎性社會工程,是政府引導實施、全民廣泛參與的社會行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但仍存在許多問題。人均接受正規教育年限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因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生科學素質結構存在明顯缺陷;社會教育、成人教育的發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缺少接受終身教育的機會。科普長效運行機制尚未形成;科普設施、隊伍、經費等資源不足;大眾傳媒科技傳播力度不夠、質量不高。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未能有效滿足社會需求,公民提升自身科學素質的主動性尚未充分調動。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旨在全面推動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盡快使全民科學素質在整體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我國成年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長遠目標。本《科學素質綱要》提出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在「十一五」期間的主要目標、任務與措施和到2020年的階段性目標。
『肆』 全民科學素質網路答題
可以要答案,需要時可以從網路搜索一下。
『伍』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保障條件
完善有關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政策法規,明確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及公民個人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對現有政策法規進行修訂、補充和調整。
――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有關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的法律法規中,體現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目標和要求。
――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實施細則。
――制定鼓勵和吸引境內外機構、個人獨資或合作興辦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機構的政策。
――制定表彰和獎勵政策。 採取多種措施,加大政府和社會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機制,為《科學素質綱要》的實施提供資金保障。
――加大財政保障力度。切實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的有關規定,各級政府根據財力情況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經費的增長速度,並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保障《科學素質綱要》的順利實施。中央財政根據財力狀況,逐步加大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各級政府要從中央財政的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中安排一定的經費用於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落實各相關部門實施經費。各有關黨政部門、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根據承擔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任務,按照國家預算管理的規定和現行資金渠道,統籌考慮和落實所需經費。
――鼓勵捐贈,廣辟社會資金投入渠道。進一步完善捐贈公益性科普事業個人所得稅減免政策和相關實施辦法,廣泛吸納境內外機構、個人的資金支持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培養專業化人才,發掘兼職人才,建立志願者隊伍,加強理論研究,為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和進修活動,加強業務學習,全面提升在職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人員的科學素質和業務水平。
――通過高等院校和有關研究機構培養大批科學技術傳播與普及專門人才;改革文博專業課程內容,為不同類型科普場館培養適應性廣泛的專業人才。
――建立有效機制和相應激勵措施,充分調動在職科技工作者、大學生、研究生和離退休科技、教育、傳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參加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專業和技術特長,形成一支規模宏大、素質較高的兼職人才隊伍和志願者隊伍。對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組織予以表彰和獎勵。
――增強科技界的責任感,支持科技專家主動參與科學教育、傳播與普及,促進科學前沿知識的傳播。
――開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理論研究,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把握基本規律和國際發展趨勢,為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實踐提供指導。
『陸』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中所規劃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根據黨的十六大及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依照《中華人民共和版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權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發200544號),制定並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
到2020年,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有長足發展,形成比較完善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組織實施、基礎設施、條件保障、監測評估等體系,公民科學素質在整體上有大幅度的提高,達到世界主要發達國家21世紀初的水平。
到2010年,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有較大發展,公民科學素質明顯提高,達到世界主要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
『柒』 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
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新世紀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思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先導,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倡導「解放思想、追求真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為自主創新創造良好的氛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公民科學素養與自主創新的關系
公民科學素養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具備科學精神和科學世界觀,以及用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判斷各種事物的能力。科學素養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的科學素養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軟實力,從根本上制約著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自主創新、科技發展不僅依賴於社會的物質保障,還有賴於能夠激發創新的社會文化環境和廣大公眾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21世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主要表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但實質上是科學、人才的競爭。如果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那麼公眾科學素養就是第一國力,必須不斷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才能為自主創新提供一個不竭的源泉。這就好像「魚」與「水」、「樹木」與「土壤」的關系,離開了公民科學素養的提高,自主創新就沒有扎實根基。但目前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現狀遠遠不能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因此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提出,「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社會環境」。把我國公眾培養成具有一定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的群體,既是發展的需要,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根本。科普工作是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科協作為科技群眾團體,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社會力量,在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為自主創新創造良好氛圍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二、我國公眾科學素養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科學素養有了很大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很大差距。
中國科協按照國際通用方法,五次對全國(除台灣、香港、澳門地區外)18——69歲成年公民科學素養進行了調查。最新調查顯示,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水平的比例是1.98%(其中城市為4%左右,農村為0.7%)。50個中國人中只有一個人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比發達國家至少落後了二三十年。
文化程度越高,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越高。學生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最高,達15.6%;家務勞動者等科學素養比例較低。
電視是中國公眾獲得科技知識、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但幾乎不接觸網際網路的公眾高達91.6%,92.3%的公眾沒有參觀過科技館,公眾參與科技周的人數僅為11%。
這些數字說明,提高我國公眾科學素養迫在眉睫、任重而道遠。
三、提高公民科學素養,為自主創新創造良好氛圍的對策建議
提高公民科學素養,應該遵循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的方針。《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首次寫入了科學普及和創新文化建設。由此可以看出科普工作是提高公民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
(一)政府應當把提高公民科學素養納入議事日程,鼓勵保障公益性科普事業,制定優惠政策支持營利性的科普文化產業等,推動公民科學素養的提高。中國科協在1999年建國50周年前夕提出到2049年建國100年時,中國公民基本具備科學素質的遠景規劃,即「2049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公民科學素養的提高。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全民科學素養行動計劃綱要》也即將出台。
(二)要把弘揚科學精神作為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的首要任務來抓。當前我國國民整體科學文化素質比較低,許多人科學精神不足、缺乏基本的科學常識,給迷信、偽科學和邪教提供了可乘之機。通過科普工作,弘揚科學精神,能夠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激發自主創新的熱情,使個人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因此必須把弘揚科學精神作為首要任務,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使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得到發揚光大,滲透到生產、工作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融入廣大人民群眾的頭腦中去。
(三)增強提高公民科學素養手段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獲取信息的手段也在不斷更新。科普活動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務求實效。一是內容要更新。要將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時傳授給公眾,教給他們最先進的科學知識和適用技術。還要普及哲學社會科學,提高全民族的哲學社會科學素質,使廣大幹部群眾學會用科學的方法認識自然,把握自然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二是形式要多樣。對實踐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科普活動形式要堅持和完善,同時要根據新的形勢探索新途徑和新方法。科普講座、科普報告直接面對聽眾,便於交流,很受群眾歡迎。科學家給學生做一次精彩的科普報告,能夠引導他們對科學事業的嚮往和對科學家的景仰,啟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因此,要動員更多的科技人員到學校、工廠、農村、機關、社區、部隊去宣講科技知識。三是手段要先進。中國科協公眾科學素養調查顯示,電視已成為我國公眾接受科技知識的主要渠道。要高度重視電視的科學教育功能,充分利用電視台開展科普活動,發揮現代傳播技術手段的作用。青少年上網的比例很高,要加強網路科普工作,使網路成為科普活動的重要陣地。運用現代化的工具在全社會大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營造全社會愛科學、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四)要切實搞好重點群體的素質提高工作。要根據不同層次、不同人群、不同地區的特點做好素質提高工作。一是廣大科技人員。通過學術交流、學術報告等形式,搭建互相交流創新思維的平台。鼓勵「最具創新年齡段」的年輕人形成創新思維,要不斷突破原有的假設和理論,不斷放寬科學研究的視野,為自主創新創造一個寬松、平和的自由環境。二是廣大幹部。促使他們用科學的思想和方法指導工作,提高科學決策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廣大農民。通過科技下鄉、科技扶貧、農函大培訓、科普示範創建、農技協和農民職稱評定等工作的開展,增強廣大農民的創新意識和致富能力。四是廣大青少年。通過舉辦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大賽、計算機奧林匹克大賽等科學探索和科學體驗活動,加強創新思維教育,激發他們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青少年創新意識和能力。
(五)要進一步繁榮科普創作。科普創作是科普工作的基石。編輯出版一本高質量的科普圖書,就是一項基本建設。要增強精品意識,提高科普作品的質量,多出精品。同時加強對現有創作人員的培訓,逐步培養一支了解科技發展態勢、了解公眾科技需要的科普創作人員隊伍。
(六)要不斷發展壯大科普工作隊伍。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需要一支規模大、素質高的科普人才隊伍。要組織和引導科技、教育、文化工作者投身科普事業。加強科普人才的培訓,培養一批農村適用技術能手、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工巧匠、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優秀教師、城市社區科普宣傳員,不斷壯大科普志願者隊伍,逐步建立起由科普專家、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願者組成的專兼結合的科普工作隊伍。離退休科技工作者是一支科普工作的重要社會力量,要充分發揮他們在科普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
(七)要加快科普設施建設。政府應把科技場館建設列入議事日程,鼓勵國內外和個人投資建設科普場館、設施和展品,逐步形成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資的科普設施建設新格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科普資源,有計劃地向中小學生開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實驗室、研發中心等設施。科普場所要常年向公眾開放,建立高效靈活的運行機制,改善經營管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八)要形成政府推動,全社會參與的大協作科普工作格局。要充分發揮科協作為科普工作主要社會力量的作用,調動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團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開展群眾性、社會性、經常性的科普活動。要動員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農村基層組織等全社會的力量開展科普工作。
『捌』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基礎工程
配合上述行動計劃,「十一五」期間重點實施以下基礎工程。 任務: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勝任各類科學教育與培訓的教師隊伍。
――加強教材建設,改革教學方法,形成適應不同對象需求、滿足科學教育與培訓要求的教材教法。
――加強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培訓場所、基地,配備必要的教學儀器和設備,為開展科學教育與培訓提供基礎條件支持。
措施:
――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採取多種途徑,開展中小學和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科學教育教師培訓工作,尤其重視縣及縣以下中小學科學教育教師的培訓,提高學歷層次和實施科學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鼓勵師范院校設置科學教育專業,培養具有較高專業水平和職業能力的科學教育教師。
――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動科學教育發展的有效機制。動員組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專家參與中小學科學課程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改革和科學教師培訓。
――加強科學教育與培訓志願者隊伍建設。發揮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老教授協會的作用,動員組織離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務員和企業事業單位管理者參與科學教育與培訓。發展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提高輔導員的素質和能力。
――加強科學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礎性、發展性的要求,促進科學課程的完善與發展,更新課程內容,提高中小學科學課程的教材質量,改進教學方法。以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
――加強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各類培訓中科學教育的教材建設。根據農民、城鎮勞動人口、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特點和需求,以科學發展觀、先進適用技術、職業技能、現代科技知識為主要內容編寫教材。重視少數民族文字的教材編寫和音像類教材的開發製作。
――加強中小學特別是農村中小學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根據科學課程的需要,建立健全實驗室、圖書室,充實實驗儀器、教具、音像設備、計算機等教學器材,並面向社會提供服務。
――增強行政院校和幹部學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職業學校、函授學校、廣播電視學校等機構的科學教育和培訓功能。
――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科學教育和培訓。鼓勵和支持科技館等科普場館、社區學校、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等開展科學教育與培訓。構建不同職業、不同工種、布局合理的職業技能培訓基地。 任務:
――引導、鼓勵和支持科普產品和信息資源的開發,繁榮科普創作。圍繞宣傳落實科學發展觀,創作出一批緊扣時代發展脈搏、適應市場需求、公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並推向國際市場,改變目前科普作品「單向引進」的局面。
――集成國內外科普信息資源,建立全國科普信息資源共享和交流平台,為社會和公眾提供資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務。
措施:
――建立有效激勵機制,促進原創性科普作品的創作。以評獎、作品徵集等方式,加大對優秀原創科普作品的扶持、獎勵力度,吸引和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科普作品創作;調動科技工作者科普創作的積極性,把科普作品納入業績考核范圍;建立將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的新成果及時轉化為科學教育、傳播與普及資源的機制;鼓勵和支持科普創作、科技傳播專業團體發揮作用;制定優惠政策和相關規范,鼓勵和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科普資源開發。
――加強合作與交流。推動科普、科技、教育、傳媒界的有效合作,引進國外優秀作品,借鑒國際先進創作理念和方法,促進我國科普創作整體水平的提高。
――集成國內外現有科普圖書、期刊、掛圖、音像製品、展教品、文藝作品以及圖片、科普志願者等各類科普信息,建成數字化科普信息資源庫和共享交流平台,通過互聯網為社會和公眾提供資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務。
――開展優秀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動,擴大科普信息資源的共享范圍。針對公眾生產生活的實際需求,組織編制簡明生動的科普資料,以公眾易於獲得的方式送達基層。
――制定相關法規、規章和標准,充分保護知識產權,創造公共科普信息資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環境。 任務:
――加大各類媒體的科技傳播力度。電視台、廣播電台科技節目的播出時間,各類科普出版物的品種和發行量,綜合性報紙科技專欄的數目和版面,科普網站和門戶網站的科技專欄等大幅度增加。
――打造科技傳播媒體品牌。提高科技頻道、專欄製作傳播質量,培育一批讀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綜合性報紙科技專欄、專版和科普圖書、報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形成一批在業內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科普出版機構。
――發揮互聯網等新型媒體的科技傳播功能,培育、扶持若干對網民有較強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網站和虛擬博物館、科技館。措施:
――鼓勵、支持「科技博覽」、「科技之光」、「科普大篷車」等電視科技欄目進一步提高質量,使其成為有廣泛影響的媒體精品。擇優扶持若干有特色、覆蓋率高的知名科普網站。
――制定優惠政策和相關規范,積極培育市場,推動科普文化產業發展。
――建立與市場、公眾需求相適應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樹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引進現代營銷模式與先進編創技術,注重市場調研,提高播出和編輯出版質量。
――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科普出版物發行渠道,加強網點建設,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農村和邊遠地區、民族地區的發行工作。
――提高各類媒體對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指導公眾以科學的行為和方式應對突發事件。
――研究開發網路科普的新技術和新形式。開辟具有實時、動態、交互等特點的網路科普新途徑, 開發一批內容健康、形式活潑的科普教育、游戲軟體。 任務:
――拓展和完善現有基礎設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對現有科普設施進行機制改革和更新改造,充實內容、改進服務、激發活力,滿足公眾參與科普活動的需求。整合利用社會相關資源,充分發揮科研基礎設施的資源優勢,發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多渠道籌集資金,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前提下,新建一批科技館、自然博物館等科技類博物館。各直轄市和省會城市、自治區首府至少擁有1座大中型科技館,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擁有1座科技類博物館,全國科技類博物館的接待能力有顯著增長。
――發展基層科普設施。在城鄉社區建設科普畫廊、科普活動室、運用網路進行遠程科普宣傳教育的終端設備等設施;增強綜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有條件的市(地)和縣(市、區)可建設科技館等專門科普場館;在一些市(州、盟和縣)配備科普大篷車,以「流動科技館」的形式為城鄉社區、學校特別是貧困、邊遠地區提供科普服務。
措施:
――突出社會公益性,加強對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宏觀指導。制定科普設施的發展規劃、建設標准、認定辦法和管理條例,規范科普設施的建設與管理。
――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總體規劃及基本建設計劃,加大對公益性科普設施建設和運行經費的公共投入。
――對科普教育功能薄弱的設施進行更新改造,完善基層科普設施的功能;引進和開發適應公眾需求的活動項目,創新活動方式,增強吸引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增強社區科普設施為老年人服務的功能,為他們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提供條件和機會。落實科普場館對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優惠措施。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落實有關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各界對公益性科普設施建設提供捐贈、資助;吸引境內外資本投資興建和參與經營科普場館;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事業單位根據自身特點建立專業科普場館;落實有關鼓勵科普事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
――國家級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總數由目前的300餘座增加至500座,省部級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總數由目前的1000餘座增加至2000座,定期對公眾免費或優惠開放。有條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團體向公眾開放實驗室、陳列室和其他場地設施;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對公眾開放研發機構和生產車間。
――培育科普展覽、展品市場,推動設計製作社會化;制定技術規范和設計製作機構的資質認定辦法;擇優扶持一批設計製作機構,提高設計製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