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區分及有效銜接

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區分及有效銜接

發布時間:2021-01-19 08:09:36

⑴ 如何做好幼兒園與現有的小學教育的銜接

一,為什麼要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小銜接就是指由幼兒園進入到小學低年級在教育中的連接。幼兒園與小學是兩個根據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而設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務的教育結構,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決定了不同的教育階段。而連續性規律又決定了銜接存在的意義。
1.教育的性質、內容不同。 幼兒園是一個保教並重非義務教育機構。幼兒以游戲為主,教師的指導方法靈活多樣,沒有考試制度。而小學教育屬義務教育階段,主導活動是根據國家統一計劃、大綱規定的各種學科文化知識的學習,教學形式以課堂教學為主,氛圍嚴肅。有一定的家庭作業和必要的考試制度。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 幼兒園的生活節奏是寬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戲活動的時間較多,生活管理不帶強制性。而小學階段的生活節奏快速緊張,作息制度非常嚴格,每天上課時間較長,紀律及行為規范帶有強制性。
3.環境設置不同 幼兒園環境的設置生動活潑,色彩亮麗,有許多的活動區域,在其中有豐富的活動玩具和材料供幼兒動手操作擺弄。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游戲及同伴進行交往。小學的教室的環境布置相對嚴肅,成套的課桌椅排列固定。學生自由選擇活動的機會相對較少。
4.師生關系不同 幼兒園教師與幼兒個別接觸的機會多,時間長,涉及面廣。師幼關系融洽和諧。幼兒的安全感和被愛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小學師生接觸局限在課堂之內,個別接觸少,涉及面較小。
5.社會及成人對兒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 成人對小學生的要求相對嚴格具體,期望值高,這給兒童造成了心理上的壓力。
6.教學知識結構不同 幼兒園學習內容是與幼兒生活緊密相關的淺顯知識,以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概括、想像、語言表達、邏輯思維的能力等為主。小學的教育內容是系統的學科知識,是以符號為媒介的學科知識,它的抽象水平相對較高,這種學習內容只有當學習者的思維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時才能理解和接受。
同時,小學生活對幼兒來說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兒童初入學時由於幼小銜接不當經常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會適應方面,及情緒方面的不良適應表現如食慾不振,自信心不足,學習興趣降低,
不會和諧交往,厭學等。
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初入學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並對其今後的學習和生活產生消極影響。
因此搞好幼小銜接工作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意義重大。它既有利於兒童入學前後的學習和發展,也為以後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當前我縣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嚴重 很多幼兒園,尤其是一些中小幼兒園和鄉村幼兒園把入學准備片面的理解為認字,做數學題,並以此作為評價幼兒園教育的指標。像小學生一樣寫作業、背誦課文。由於教學內容背離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這不但不利於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且極大的挫傷了幼兒學習的興趣。這不僅影響幼兒上小學,甚至影響他們今後對學習的不良情緒。
2.幼小銜接的片面性 幼小銜接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全面性,不應僅偏向某一方面。目前的幼小銜接工作中偏重智力的傾向比較嚴重。近年來,有些幼兒園對幼兒智力因素極為重視。這些幼兒園教育中有時忽視了兒童傾聽、表達等各種能力的提高, 忽視了兒童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忽視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這樣使幼兒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校的規矩和課堂常規缺乏了解。另外如握筆姿勢和坐姿不當等不良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也將影響日後兒童的有效學習。
3.幼小銜接的單向性 不少幼兒園把幼小銜接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做,積極開展幼兒入學前的准備工作,無論是在教學要求、內容、方法還是作息時間方面都主動向小學靠攏。但小學卻無動於衷,很少考慮初入學兒童的特點,有的小學甚至給幼兒入學設置各種台階,形成銜接上的一邊倒,形成銜接工作的單向性。幼小銜接既不是幼兒園小學化,也不是小學幼兒園化,雙向准備才是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有效途徑。
4.幼小銜接的突擊性 銜接工作是一場持久戰。其實,銜接工作在幼兒一入園就開始了,整個幼兒教育時期都要為兒童小學和今後的成長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質准備。而在大班,是要側重做好兒童入小學的特殊准備,如通過游戲和繪畫等活動培養兒童寫字所需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等。但大多數幼兒園在兒童將要入學的前半年才做銜接工作, 在大班對幼兒進行相應的突擊訓練,這些做法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在兒童3、4歲剛入園時就加以逐步的培養其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規則意識等和正確的姿勢、良好的習慣等。如果在最後時期才進行強化訓練,急於求成,會使兒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壓力驟然加大,難以適應,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還使兒童對小學和未來的學習產生畏懼情緒。幼小銜接是長期的工作。
5.入學准備的表面性。 不少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幼兒園大班,在大班末期按小學教學方式上課,改變一下課桌的擺放形式,延長課時,或帶幼兒去參觀小學,請小學生回園介紹學習生活等。而兒童的適應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自製力等常常被忽略了。這些對解決幼小銜接問題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三,針對問題,明確思路
1.遵循兒童發展的特點,明確銜接任務 兒童的發展既是階段性的,又是連續性的,學前兒童和小學生確有不同階段的特點,但是一個孩子決不可能在跨入小學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兒的特點。為適應兒童在此時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促進其健康成長,幼兒園要創設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兒童適應小學生活,而要強調讓教育適應兒童的發展。用科學的方法啟迪和開發兒童的智力,培養兒童健康的體質、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怕困難的進取精神、不依賴他人的獨立創新意識、主動積極的求知慾望和活潑開朗的性格等。
2.依據銜接工作的規律,突出銜接原則
(1)、雙向性原則
雙向性是指小學和幼兒園相互銜接,園領導和老師要設法與小學溝通,既要保持幼兒園的獨立性、特殊性,又努力使其與小學保持連續性,為兒童一生的發展創造最大的可能性。
(2)、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是指銜接的內容要包括體、智、德、美各個方面。入學准備是全面素質的准備,包括身體、學習和社會性適應等方面。教師和家長最關心的是兒童的學習,最苦惱的是他們的社會適應性能力,而兒童的身體素質和社會適應性能力對學習又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幼小銜接應是全面的銜接。
(3)、漸進性原則
漸進性是指從幼兒入園之初就開始逐步做銜接工作。兒童某方面的能力和習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將幼兒入學前應具備的各方面素質分解成不同層次、水平的教育目標,劃分到不同階段的教育中去完成。銜接工作應該兒童一入園就開始,整個幼兒教育時期,都要為兒童入小學和今後的成長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質准備。在學前的最後一年,側重做好兒童入小學的特殊准備,如通過游戲和繪畫等活動培養兒童寫字所需要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四線格等。
3.從實際出發,找准銜接點 由於兒童所處的區域不同(如縣城和農村),所受學前教育時間長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學前一年教育,有的接受了學前三年教育),因此他們入學前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和各方面的發展水平不同,因此必須依據上述條件來確定銜接的重點,以點帶面,推動銜接工作的全面發展。要把提高兒童的適應能力做為銜接的焦點。應從發展和提高兒童自身的內部適應能力入手,解決銜接問題。在課程設置、教材配置和教學方法、手段的選擇上要注意以提高兒童心理素質為目的,要加強對兒童的主動性、學習動機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減少或縮小兒童不適應的過程,使之較順利地過渡到小學生活。
4.考慮外界困素對銜接的影響,重視家長工作 幼小銜接並不只是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因素都對其產生影響。其中家長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視。一方面,兒童的生活行為習慣、自理能力、身體素質、學習態度和能力以及社會適應力等都離不開家長態度的影響。因此,幼兒園應重視做好家長的工作,如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學校和向家長開放幼兒園的活動等方式向家長宣傳教育方針和正確的銜接措施,幫助家長學習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使家長和幼教工作者同步對兒童進行銜接教育,保證銜接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根據思路,調整方法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針對當前「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我們學前班進行了「注重心理素質培養為入學打下基礎」的嘗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們的做法是:
一、幫助幼兒樹立初步的責任意識,激發幼兒主動學習
我們要重視從幫助孩子樹立任務意識,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入手,採取一定的方法使其將任務作為自己的一份來完成。首先,要給幼兒立規矩,該做什麼,該怎樣做。利用榜樣的作用,如開展每周一評有「小能手」「我最棒」「我會干」激勵幼兒完成自己的職責。在活動中讓幼兒意識到應該如何對自己、對別人、對班集體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從而提高幼兒參加活動的自覺性。開展游戲活動,使幼兒認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自己的一舉一動都關繫到大家的利益,增強了集體意識,培養了合作精神,促使幼兒主動性的發展,使幼兒心理產生強烈的愉快體驗,通過自身活動獲得發展。
二、教幼兒一些基本技能,使幼兒樹立自信心
能力是幼兒入學後能否適應小學生活的主要條件,入小學後,兒童的主要活動是學習,因此,學會聽清、理解、記憶和完成任務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讓幼兒會聽,能聽懂老師的話,幼兒只有在聽懂的基礎上才能理解,在一日的教學活動中,應利用一切
(二)讓幼兒敢於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大家面前表現自己,在活動中採取多種方法和形式讓幼兒「說」,可能的機會和環境,讓幼兒學習聽懂老師的話。
(三)鼓勵幼兒克服困難,獨立完成任務。老師要充分利用幼兒一日生活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性,如讓幼兒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
(四)積極爭取家長合作,共同注重對幼兒心理素質的培養,只有「家」「園」密切配合與共同重視,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初步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孩子自己拿主義做決定的能力及克服困難的精神。
三、發展幼兒的創造性,幫助幼兒提高學習能力
創造性的認識特徵是兒童學習的良好品質,訓練幼兒發散思維是培養幼兒創造性的一種主要方式,因此,在活動中,我們積極訓練幼兒的這種擴散思維能力。要及時發現和鼓勵幼兒的創造性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類創造性游戲來滿足幼兒創造表現的願望,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總之,在培養幼兒良好心理素質的同時,不是讓幼兒被動地消遣地適應,而是促進幼兒身心向前發展,增強個性在生活中的適應能力,是讓幼兒主動地積極地適應。也就是說,在教育中促進發展,在發展中求適應。上學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幼兒園應注重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的心理素質培養,幫助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生活,是「幼兒銜接」中我們應重視的問題

⑵ 幼兒園教育應與什麼相互銜接

幼兒園教育應與0-3歲兒童的保育及小學教育相互銜接。

⑶ 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原則

幼小銜接是針對兒童發展上的過渡期,在幼兒園和小學所採取的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幼兒園到小學的銜接,應該是長期的、全面的,而非突擊、單一的。 一、長期性而非突擊性 1、終身教育的長遠目標。幼兒園教育是終身教育的基礎階段,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光榮任務。幼兒園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幼兒上小學,讓幼兒順利的過渡到小學只是其近期目標而已,它是實現幼兒園教育長遠目標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這一工作應當貫穿於幼兒園教育的全過程中,僅將之視為大班後期的突擊性任務是錯誤的。 2、幼兒園階段全面的素質准備。幫助幼兒為入學作準備的最終目的,乃是為其適應終身學習做准備。因此,入學准備不應當是急功近利的,而應當是對幼兒長遠發展有利的素質教育。這樣的素質准備教育不可能只靠大班後期來突擊完成,因而必須作為整個幼兒園階段的重要而長遠的工作。 二、 全面而非單項的銜接 1、銜接應當從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地進行,而不是偏重某方面。幼兒銜接中偏重「智」的傾向是比較嚴重的,一說到銜接很容易就與教認字、教拼音、教數學等連起來,而忽視了銜接應包括體、智、德、美各方面。事實表明,健康的身體、熱愛學習的態度、開朗的性格、安定的情緒、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獨立自理能力、與老師同學交往的能力等等,對幼兒順利過渡到小學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對幼兒入學後的考察發現,其學習上的困難不僅僅是由於「智」的方面准備不足,更多的是在健康狀況、學習態度,包括學習興趣、自理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准備不足而造成的。因此幼小銜接必須在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去完成。 銜接中偏重某方面是片面的,而某方面中又再偏重某些因素就更片面了。體、智、德、美各有自身的結構,即每個方面都是由若干要素組成的,不能抓其一點,不顧其他。如「智」的方面,不僅指知識點的記憶,技能的把握,它還包括各種能力,按加德納教授的說法,有語言能力、思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七種。而常見的偏向是,銜接中偏重於知識的灌輸或單純的技能訓練,對智力的核心——思維能力以及其他能力都非常忽視,更不重視與智力有密切關心的非智力品質,如幼兒學習的動機系統、態度、習慣等等,這是銜接工作中的一個大問題。事實上,忽視基本能力和學習素質培養的訓練是沒有長遠效果的。在幼小銜接的全國性調查中發現,由於重知識、重具體運算技能,輕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使幼兒園三年的數教育僅只在小學學習10以內加減法時(約半學期多一點)有些作用,之後就顯示不出什麼優勢了,這實在是很不經濟的高投入低效益。因此,需要對體、智、德、美有一個全面而正確的理解,切實保證幼兒個方面全方位的銜接。 如前所述,過渡期的兒童兼具學前和學齡的特點。因此,完全把小學的一套搬到幼兒園,把銜接變成讓幼兒提前上小學,是顯然違反過渡期幼兒的特點的。小學化傾向在銜接中的表現有多種,最突出的就是不著眼於培養幼兒長遠發展所需要的素質,無視幼兒學習的特點,在幼兒園用小學式的上課取代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游戲,以教師長時間言語教授的方法,進行灌輸式教學,追求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果;在內容上,把小學的教材下放到幼兒園,讓幼兒園的教育內容不是幼兒熟悉的、與其密切有關的具體的人或事物,而是抽象的文字或符號;在管理上,生硬地用小學的一套規則來要求幼兒,如上課時不準上廁所,長時間雙手背在後面,端端正正的坐著不能動,要求做作業、交作業等等,嚴重違反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這樣的做法不僅無助於發展幼兒對入學的適應,反而讓其身心發展受到影響,有的幼兒甚至產生怕學、厭學傾向,給今後的學習和發展埋下隱患。 -----------------------更多關於幼小銜接的話題歡迎訪問4399幼兒教育

⑷ 幼兒園教育如何與小學教育銜接

隨著新的一輪教育改革浪潮的興起,園本教研和園本培訓的悄然實施,我們應該很有必要對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兩個階段銜接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同時也為我國的義務教育的實施探索提供有利的理論依據。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的必要性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是指幼兒園和 小學這兩個學段之間的前後互相連接。幼兒和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其社會技能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是初步的、朦朧的,還處在萌芽階段和成長階段。然而培養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言語理解能力和讀寫算所需的基本技能,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與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等,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時作為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也應該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環境創設、專業素養、教學時間、與家長溝通等等方面開展實踐嘗試。 我們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學前教育階段與小學階段之間的過渡銜接,幫助兒童順利地適應從幼兒教育過渡到小學教育。就目前而言,幼兒園與小學存在著某些斷層現象,主要體現在: (1)關系人的斷層。孩子入學後,必須離開「第二個母親」角色的關系——幼兒園教師,而去接受嚴格要求、學習期望高的小學教師,這使孩子感到壓力和負擔。 (2)學習方式的斷層。小學中的正規科目學習方式與幼兒園的自由游戲、探索學習和發現學習方式有較大區別。 (3)行為規范的斷層。通常在幼兒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在小學不再被重視,孩子入小學後,必須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融入班級的大集體、大環境。 (4)社會結構的斷層。孩子入小學後與幼兒園的友伴分離,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結交新朋友,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並為班級所認同。 (5)期望水平的斷層。家長和教師都會對上了學的孩子給予新的期望和壓力,為了學業而減少了孩子游戲、玩耍、看電視的時間等。 (6)學習環境的斷層。幼兒期的自由、活潑、自發的學習環境轉換成為分科學習、規范學習、系統學習等等。面對這么多斷層現象,我們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更應清晰的認識這些難題,並且對這些斷層現象進行提前訓練、引導和疏通,使得幼兒能夠更早的適應這些新的變化,所以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問題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後天的成長。 從目前幼小銜接課程現狀結果來看,仍然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仍然持有傳統的學科本位課程觀念。這種知識本位、學科本位的課程觀,向兒童展示的知識世界與其真實的生活世界是不相匹配的,顯然也是不符合時代需要的。當然,幼小銜接教育不是幼兒園向小學靠攏,也不是小學向幼兒園靠攏,而是要雙方朝著一定的目標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協作。但是幼小銜接課程改革面臨一些問題。如,教師對銜接教育的認識還存有偏差、課程觀念陳舊、課程目標過於集中而不利於幼兒的全面發展、課程內容有待進一步改善、教師對教材的依賴性較強、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充分等等。 為使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協調一致,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方面,我們要認真研究幼小教育的差異性,進而更好地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另一方面,要深人研究幼小教育的連接點及其共性,使幼小教育銜接有效地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講:首先,進一步加強對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的培養。研究發現,幼兒園雖然對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有一定認識,但重視程度不如以認知為中心的培養。因此,幼兒園教師還需通過積極的理論學習和深人的教學實踐,加強對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切實搞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工作。其次,改變偏重說教的教育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地培養大班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目前,幼兒園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的途徑,盡管有專門教學與隨機教育兩種主要形式,但多數以說教式的認知教育為主。說教式的教育方式一來不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容易使幼兒處在被動的學習地位,二來實際教育效果並不好。因此,應該改革現階段偏重說教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教育以及教學活動中通過行為實踐、移情訓練等方式激發和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主動性,多形式、多渠道地培養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並且將能力培養目標滲透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去,體現「教育貫穿一日生活」的思想,盡可能多地為幼兒創造實踐的機會,讓幼兒在行動中加深認識、提高能力,最終通過豐富幼兒的實踐經驗來促進幼兒社會性品質的內化和能力的獲得。最後,積極謀求幼兒家庭的配合,發揮家園共育的巨大作用。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的形成決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光靠幼兒園的單方面努力就能培養起來的,還需要幼兒家庭的充分配合。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也只能通過日常生活持續的強化才能得以形成與鞏固。所以,幼兒園應該通過多種形式,幫助廣大家長認識到社會性適應能力對孩子長遠發展的重要性,共同為幼兒提供持續一致的行為鍛煉機會,從而促進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的發展。

⑸ 幼兒園教育要與什麼以及小學教育相銜接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的必要性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是指幼兒園和 小學這兩個學段之間的前後互相連接。幼兒和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其社會技能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是初步的、朦朧的,還處在萌芽階段和成長階段。然而培養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言語理解能力和讀寫算所需的基本技能,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與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等,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時作為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也應該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環境創設、專業素養、教學時間、與家長溝通等等方面開展實踐嘗試。 我們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學前教育階段與小學階段之間的過渡銜接,幫助兒童順利地適應從幼兒教育過渡到小學教育。就目前而言,幼兒園與小學存在著某些斷層現象,主要體現在: (1)關系人的斷層。孩子入學後,必須離開「第二個母親」角色的關系——幼兒園教師,而去接受嚴格要求、學習期望高的小學教師,這使孩子感到壓力和負擔。 (2)學習方式的斷層。小學中的正規科目學習方式與幼兒園的自由游戲、探索學習和發現學習方式有較大區別。 (3)行為規范的斷層。通常在幼兒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在小學不再被重視,孩子入小學後,必須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融入班級的大集體、大環境。 (4)社會結構的斷層。孩子入小學後與幼兒園的友伴分離,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結交新朋友,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並為班級所認同。 (5)期望水平的斷層。家長和教師都會對上了學的孩子給予新的期望和壓力,為了學業而減少了孩子游戲、玩耍、看電視的時間等。 (6)學習環境的斷層。幼兒期的自由、活潑、自發的學習環境轉換成為分科學習、規范學習、系統學習等等。面對這么多斷層現象,我們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更應清晰的認識這些難題,並且對這些斷層現象進行提前訓練、引導和疏通,使得幼兒能夠更早的適應這些新的變化,所以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問題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後天的成長。 從目前幼小銜接課程現狀結果來看,仍然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仍然持有傳統的學科本位課程觀念。這種知識本位、學科本位的課程觀,向兒童展示的知識世界與其真實的生活世界是不相匹配的,顯然也是不符合時代需要的。當然,幼小銜接教育不是幼兒園向小學靠攏,也不是小學向幼兒園靠攏,而是要雙方朝著一定的目標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協作。但是幼小銜接課程改革面臨一些問題。如,教師對銜接教育的認識還存有偏差、課程觀念陳舊、課程目標過於集中而不利於幼兒的全面發展、課程內容有待進一步改善、教師對教材的依賴性較強、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充分等等。 為使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協調一致,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方面,我們要認真研究幼小教育的差異性,進而更好地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另一方面,要深人研究幼小教育的連接點及其共性,使幼小教育銜接有效地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講:首先,進一步加強對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的培養。研究發現,幼兒園雖然對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有一定認識,但重視程度不如以認知為中心的培養。因此,幼兒園教師還需通過積極的理論學習和深人的教學實踐,加強對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切實搞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工作。其次,改變偏重說教的教育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地培養大班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目前,幼兒園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的途徑,盡管有專門教學與隨機教育兩種主要形式,但多數以說教式的認知教育為主。說教式的教育方式一來不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容易使幼兒處在被動的學習地位,二來實際教育效果並不好。因此,應該改革現階段偏重說教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教育以及教學活動中通過行為實踐、移情訓練等方式激發和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主動性,多形式、多渠道地培養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並且將能力培養目標滲透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去,體現「教育貫穿一日生活」的思想,盡可能多地為幼兒創造實踐的機會,讓幼兒在行動中加深認識、提高能力,最終通過豐富幼兒的實踐經驗來促進幼兒社會性品質的內化和能力的獲得。最後,積極謀求幼兒家庭的配合,發揮家園共育的巨大作用。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的形成決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光靠幼兒園的單方面努力就能培養起來的,還需要幼兒家庭的充分配合。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也只能通過日常生活持續的強化才能得以形成與鞏固。所以,幼兒園應該通過多種形式,幫助廣大家長認識到社會性適應能力對孩子長遠發展的重要性,共同為幼兒提供持續一致的行為鍛煉機會,從而促進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的發展。

⑹ 幼兒園教育要與什麼教育和什麼教育相互銜接

暫不論煞費苦心的家長為了孩子們不輸在起跑線上,如何拚命地提前助跑,版傾其全力順利交接「幼升小」權;也不論「戰役」之中,孩子們喜不喜歡、快不快樂,單看美國早教機構曾公布的《2012全球早期教育比較研究報告》顯示,全球兒童最早開始學習識字的國家中中國排名第一,而在音樂、藝術、自然與科學啟蒙方面,中國家庭的指標明顯落後於歐美國家。
這樣的結果著實讓人心頭一涼:上學前班難道真有錯了?難道不需要「幼小銜接」嗎?其實,「幼小銜接」是很有必要的,畢竟從游戲為主導活動的幼兒園進入以正規課業學習為主導的小學,孩子們會面臨諸多改變,需要相互交叉的幼兒銜接。但銜接萬萬不可死盯在學科和知識上,而要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方式;倘若,一味給孩子提前塞滿知識,以應付上小學的學業負擔,自然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幼小銜接」淪為了「准小學」的超前教育。

⑺ 簡述幼小銜接的意義和策略

淺談幼小銜接的意義和策略
作者:孟瑜
來源:《教師·上》2016年第10期

摘 要:做好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工作,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科學有效教育方法的實施以及學習和活動環境的創設,使幼兒獲得全面協調健康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主要差異要廣泛調查,認真分析,全面做好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工作,無論是從知識上銜接、能力上銜接、行為上銜接,還是從「家、園、校」互動配合方面,都要使幼兒盡快從幼兒園教育過渡到小學教育。

幼兒結束幼兒園生活進入小學開始接受小學的正規教育,是幼兒成長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期。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從幼兒園到小學這個轉折點,盡快地適應新環境,是新課程背景下幼兒園大班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做好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工作的重要意義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這一時期的整體銜接。幼兒園與小學在作息制度、學習環境、學校紀律和行為規范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我們要認清其中的差異,並且在教育教學的內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抓好銜接和過渡。幼兒教育應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針對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因勢利導,循序漸進,採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對幼兒實施教育,為幼兒創設豐富適宜的學習和活動環境,使幼兒在幼小銜接過程中獲得全面協調健康的發展。

二、正確認識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主要差異

幼兒園和小學兩者之間的差異很大。一是作息時間的差異。幼兒園的作息時間相對自由,家長可根據自己孩子的身體狀況和家庭情況靈活安排,而且,幼兒園會在午間安排孩子午睡;小學的作息時間則要求比較嚴格,課時安排相對緊湊。二是學習方法的差異。幼兒園教學以趣味性、游戲性為主,把知識點貫穿到游戲中,在玩中學、學中玩;而小學教學則是規范的課堂教學,著重於讀、寫、算等基本技能的學習,需要認真刻苦努力才能完成。三是生活環境的差異。幼兒園教室布置有生活家、活動角,內容豐富美觀,富有兒童情趣;而小學為避免學生上課分心,在教室布置上相對簡單單一,對孩子缺乏吸引力。四是師生關系的差異。在幼兒園里,幼兒教師和保育員會像父母一樣關心幼兒的學習生活,與孩子之間有著關愛親密的家人關系;在小學,老師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學,對孩子的生活起居關心得相對要少些。

⑻ 什麼是幼小銜接的基礎並貫穿與整個幼兒園教育的全過程

零是硬小銜接的基礎,並貫穿於整個幼兒園教育的全過程
【育龍幼兒園】「幼小銜接,助力成長」指導手冊
會同縣育龍教育
04-16 13:57
關注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經濟水平、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才競爭壓力的不斷積聚,人們越來越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接受優質教育。然而,對幼兒實施怎樣的教育能夠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怎樣幫助幼兒從幼兒園教育順利過渡到小學教育,同時為他們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因此,引發了我們對如何進一步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思考:幼小銜接到底銜接什麼?幼小銜接有什麼意義?應如何開展幼小銜接?

《手冊》針對幼小銜接中涉及的教育因素,劃分為幼兒園篇、學校篇、教師篇、家長篇四個章節,根據當前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幼兒園、小學、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家長5個不同層面產生的認識與理解上的困惑,綜合選定65個重點問題,運用解答和建議的方式,解答簡潔明確,提供的教育建議是教師們長期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簡單可行、行之有效。

《手冊》旨在引導教師、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發展觀,並採取豐富多樣的教育途徑,實施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力求多方參與、密切配合、共同攜手,為幫助幼兒順利步入小學做好充分准備。



幼 兒 園 篇

一、幼兒園主要工作任務是什麼?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提出:幼兒園是對3周歲以上學齡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的機構,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制度的基礎階段。幼兒園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

二、幼小銜接有何意義?

幼兒從幼兒園教育走向小學教育這個過程就是幼小銜接。幼兒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由於教育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變,必然要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幼兒要努力適應新的環境,建立一套新的行為方式,以滿足適應性情況的需要。如果幼小銜接做的好,適應過程就會比較順利,能夠使幼兒入學後,在身體、情感、社會性適應和學習適應等方面都有良好的發展,從而順利地實現由幼兒園向小學的過渡。

三、幼小銜接到底銜接什麼?

幼小銜接工作的重點不是知識的准備問題,而是如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發其對知識的好奇心,培養幼兒具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等。因此,幼小銜接應該以幼兒發展為本,遵循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注重興趣、習慣、能力的培養。





四、幼小銜接應從何時開始?

理想的幼小銜接,應貫穿至整個學前教育,充分利用三年幼兒教育階段,培養幼兒扎實的綜合能力和良好的生活、衛生和行為習慣,以及對事物的探究學習興趣。幼小銜接應從幼兒入園時就開始培養,讓其在三年的時間里逐漸養成良好的能力及行為習慣。

五、幼小銜接工作誰來做?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幼小銜接工作應由幼兒園、家庭和學校三方共同配合完成。

六、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幼兒園主要做什麼?

幼兒園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從體、智、德、美諸方面入手,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保持身心和諧發展,幫助幼兒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兩個不同階段教育的平穩過渡,為其長遠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七、幼兒入學後可能會有哪些不適應?

對幼兒來說,入小學是人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幼兒會有很多的不適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周圍環境的不適應,幼兒對小學這個陌生的環境需要適應過程,如小學的教室、校園、課桌椅等與幼兒園有很大不同;二是社會關系的不適應,陌生的教師、同伴、新的標准、要求,會使幼兒產生距離感,不太主動親近他人,影響了建立新的、和諧的師生、同伴關系;三是學習方式的不適應,幼兒園的教育方式以游戲為主、小學則以課堂教學為主。幼兒園教育注重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小學教育注重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操作、探究、討論、表達等方式進行學習。

八、幼小銜接工作中容易出現哪些誤區?

主要誤區:1.盲目互相攀比,忽視自身發展。對於幼兒來說,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是一個全新的開始,需要一段適應期。但是,不同幼兒所經歷的時間長短不一樣,有些幼兒進入小學一個月就能完全適應,而有些幼兒可能就需要一個學期甚至更長時間。所以,不要將幼兒橫向與他人比較,而是應更多的縱向與自身的發展進行比較。2. 盲目急於求成,忽視循序漸進。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看起來似乎只是6~7歲幼兒(即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由於這種理解,一些幼兒園在幼兒大班下學期時才開展銜接工作。但幼小銜接並不是一年半載的事情,應從幼兒一入園就開始,給幼兒一個充分的時間去適應生活、調整自我,為幼兒營造一個輕松、適宜的成長環境。3.盲目單方教育,忽視多方合作。不少幼兒園把幼小銜接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做,積極開展幼兒入學前的准備工作,無論是在教育要求還是作息時間方面都主動向小學靠攏,而小學工作較少,不主動與幼兒園接觸,也很少考慮初入學幼兒的身心特點,形成銜接工作的單向性。事實證明,雙向准備才是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有效途徑。

九、幼兒園階段「超前教育」對幼兒有何不良影響?

華東師范大學資深心理咨詢師陳默曾指出:「超前教育的優勢只是一種暫時性的。到了某個階段就會消失,這種狀況就猶如揠苗助長。超前教育雖然可以讓幼兒搶先學到更多的知識,但治標不治本。同時,提前灌輸小學知識可能對以後幼兒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專注性有所影響。」

幼兒園要認真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山東省學前教育規定》,嚴禁教授小學內容,不得組織奧數培訓、珠腦心算、外語、拼音、寫字等活動,不得有布置家庭作業等損害幼兒身心健康的行為。

十、幼小銜接活動參考

以下活動可結合本園實際有計劃地選擇進行。

1.教師培訓:幼兒園組織教師進行幼小銜接工作的培訓活動,有計劃地學習《幼小銜接家園指導手冊》,了解幼小銜接工作計劃,做好幼小銜接的准備工作。

2.家園共育: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途徑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

(1)調查問卷——教師針對幼小銜接中家長困惑不解的問題,設計開放性「調查問卷」發放給家長,並對調查問卷進行問題的收集與匯總,針對家長的實際困惑進行有效指導。

(2)專題家長會——教師組織或邀請小學教師、教育專家等給家長們做幼小銜接專題講座。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幫助家長分析幼小銜接的核心問題,引導家長走出「超前教育」的誤區。

(3)家長座談會——邀請畢業幼兒的家長來園和大班家長進行座談、交流,圍繞「升入小學需要重點培養幼兒哪些方面?」「家長需要怎樣的心理准備?」等展開討論。通過已畢業孩子家長的示範引領、家長之間的有效溝通,幫助家長答疑解惑,從而重視幼兒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培養。

3.走進小學:組織幼兒走進小學,近距離了解小學生活,激發幼兒上小學的願望。

(1) 參觀小學——組織幼兒到附近小學參觀小學的升旗儀式、早操活動、課間活動、上課活動等,激發幼兒上小學的願望。

(2) 訪談小學生——利用大班的幼小銜接主題活動或參觀小學等活動,為大班幼兒提供與小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進一步了解小學的生活。

4.畢業典禮:組織幼兒及家長召開大班幼兒畢業典禮,通過回顧幼兒園生活、唱畢業歌、朗誦畢業詩等活動,向幼兒園、教師及家長表達感謝之情,留下幼兒園的美好回憶,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嚮往。







學 校 篇

十一、小學與幼兒園的教育性質有什麼不同?

小學教育屬於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讓每個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

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公益性事業,是學校教育制度的基礎階段。

十二、小學與幼兒園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

小學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面向全體學生,教書育人,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統一在學科教育教學活動中。

幼兒園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將游戲作為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

十三、小學與幼兒園的課程設置有什麼不同?

小學課程以學科為主,設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部分。國家課程包括語文、數學、體育、美術、音樂、科學、品生(品社)、信息技術、綜合實踐(含勞動)等學科。山東省地方課程包括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傳統文化和人生規劃四部分內容。另外,學校可根據實際,開發校本課程,如:棋類、器樂類、書畫類、戲曲類等。

幼兒園的課程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十四、小學與幼兒園的師資配備有什麼不同?

小學每班有1名班主任,全面負責管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每門學科有1位教師任教。幼兒園每班配備2名教師和1名保育員或3名教師。教師全面負責班級各項工作。保育員在教師指導下,主要負責照料和管理幼兒的生活。

十五、小學生應具備哪些獨立生活能力?

當幼兒進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後,應該具備以下獨立生活能力:

1.知道並記住自己的家庭住址和父母姓名、電話,知道學校的校名、班名,認識從

家到學校的路線。

2.能認清自己的東西,每天按課程表自己整理書包、收拾文具,會自己削鉛筆。

3.會做掃地、擦桌子等力所能及的勞動,學習做值日生。

4.遇到困難時能積極想辦法,會尋求別人的幫助,並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要求。

十六、小學生應具備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於剛入學的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但能使其盡快適應小學生活,還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習的興趣,使其終生受益。

小學生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學習習慣:傾聽和提問的習慣、表達和發言的習慣、閱讀和書寫的習慣、遵紀和守時的習慣、合作和分享的習慣等。

十七、為什麼要重視小學生書寫習慣的養成?

正確的書寫姿勢不僅是寫好字的基礎,也是保證學生身體健康的需要。因為錯誤的寫字姿勢會影響學生的視力,造成脊椎彎曲,不正確的握筆方式會影響寫字的質量和速度。因此,小學生必須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和握筆方法,在教師的指導和家長配合下,通過長期練習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十八、小學的作息時間是怎麼安排的?

小學的作息時間是以課為單位來安排的,學生每天在校學習時間(包括自習)不超過6小時,早上到校時間不早於7:30,上課時間不早於8:00。下午4點左右離校。學校每天為學生安排7節課,一般每節課35分鍾,每節課後有10-15分鍾的課間休息時間。

十九、小學生課間應做好哪些事情?

下課鈴響後,首先要准備好下節課需要的書本,然後再離開座位,有秩序地喝水、入廁。回到教室,同學之間可以做做拍手游戲、說說悄悄話、望望遠處等。上午、下午第二節課後要做眼睛保健操。

二十、小學生在課間應注意哪些安全事項?

小學生課間應注意以下安全事項:

1.課間通過過道和樓梯間時,一律靠右走,不擁擠,不追逐打鬧,避免撞傷、摔傷或擁擠踩踏事故發生。

2.課間活動時,不和同學做危險游戲,不玩危險物品和玩具,避免傷害到自己或他人。要做到文明休息,保持下節課精力旺盛。

3.入廁時不要慌張、擁擠,防止地滑摔傷和發生擁擠踩踏事故。

4.課間同學之間發生糾紛,要報告班主任或任課教師,及時化解矛盾,防止矛盾激化造成不良後果。

5.課間休息時,嚴禁學生私自外出,如果是看病打針等特殊情況,必須經班主任老師同意,家長來接方可出校。

6.正確使用體育設施,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不要在鞦韆、雙杠、爬梯等設施上做危險動作,避免摔傷。

7.在學校進行校舍設備維修期間,不要到施工區域內玩耍。

二十一、小學如何組織學生放學離校?

放學時,教師組織全班同學在班級門口站好隊,在教師帶領下有秩序地離校,學生走到家長止步線處,方可跟隨家長回家。如有家長未能按時來接學生,教師應將學生帶回班級耐心等候,並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

二十二、小學一年級布置家庭作業嗎?

根據懷化市育局的有關規定,為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學生的家庭作業以聽、讀為主,更多地關注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⑼ 論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有效措施 論文在做的過程中有什麼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幼小銜接工作及其重要性

幼小銜接工作:指的是幼兒園與小學根據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及兒童終身發展的需要,有針對性的採取適宜的教育措施和手段,幫助兒童逐步學會獨立生活與學習,使兒童入小學後能較快的適應新生活,減少兩種教育的差異給兒童身心帶來的負面影響,為其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幼兒園大班的重要內容。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連續性要求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相銜接,幼兒園為小學作預備,階段性要求各自的教育內容、要求、途徑、方法符合兒童發展,帶有明顯的、不同的階段特點。兒童從幼兒園大班進入小學是一個重要轉折,是兒童主體對變化的外界環境重新適應的時期。因此需要幼兒園與小學重視並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一)幼小銜接是對幼兒園三年教育工作目標的檢驗

兒童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連續發展的過程。幼兒園、小學作為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要能夠很好的過渡,並取得很好的效果,銜接很重要。例如:幼兒園兒童在心理品質方面,注意感知、記憶的隨意性較差,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抽象能力差而在小學的課程如語文、數學等課程的學習中都要依賴抽象思維來學習。在情感意志水平上,幼兒園兒童的獨立性、自主性開始萌芽,在學習階段完成的是集體意識、堅持性和自製力及對學習方式、作息時間、環境的適應

幼兒園三年的教育工作都在為兒童身心發展服務,為上小學接受小學教育在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行為習慣上工作精神的准備,這樣在工作情況正常及時做適宜的准備,幼兒園與小學先解釋,入學適應就好會很快適應。

(二)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可以提高基礎教育的起點

小學教育是基礎,就像高樓大廈的地基,只有地基打好了這座大樓才更穩,基礎學好了終身教育才可以更好的發展,幼兒園教育是基礎的基礎在幼兒園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兒童是否具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否具備相應的學習能力,是否積極太愉快的適應學校的教育要求,能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對孩子以後的學習生活影響很大。

幼兒園教育是基礎的基礎,幼兒園的教育是負責把一個身體心理都發育不完善處於萌芽狀態的兒童逐步培養成可以受正式學校教育的學習者。只有在幼兒園里促進兒童身體動作的發展,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發展兒童的語言及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兒童良好的個性品質,讓兒童在大班就在學習方面就做好入學准備。例如:培養兒童嚮往小學學習的感情,希望做一名光榮的小學生和少先隊隊員,提高其學習能力,培養責任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自製力,調整作息時間,以有利於兒童入小學後更好的適應。從一年級,在學習中兒童難免會遇到重重困難,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容易感到壓抑、自卑、失去學習的自信,對老師、同學往往會冷淡,迴避甚至疏遠,對立。在大班做好上小學的准備,循序漸進地實行慢過渡,適應過程就會比較順利,兒童在身心發展不致受太多的挫折,新的環境,要求更能促進和加速兒童身心發展,促進兒童往後更好的發展。

二、當前的幼小學銜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和幼兒園之間對銜接工作不重視、少溝通

小學與幼兒園的教學任務、內容及大綱要求的不同,從而使小學與幼兒園之間缺少溝通各自按各自的軌道走,沒有嚴格的聯系制度。許多幼兒園的教師不知道小學的具體教學要求,盲目將小學的教學內容提前到幼兒園教育甚至不對幼兒進行入小學的必要心理及習慣的准備。有的學前班不顧幼兒應該學什麼,能接受什麼而盲目的追隨家長的思想引進拼音、識字、及10以上的算術,從而使剛上一年級的兒童認為「這些我都會」而不認真聽課。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方法不同,有的小學教師不了解剛入小學孩子的心理認知規律,不知道使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對小學生採取重復多遍的抄寫,從而使兒童邊哭邊寫、心情煩躁、越寫越丑、越寫越錯對學習產生反感和恐懼。

(二)錯誤理解幼小銜接,單純在物質上和知識上做准備

  1. 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每個家長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有的家長在孩字剛牙牙學語的時候就強硬讓孩子學習漢字;有的家長把小學教材提前教學認為這樣做就不會輸在起跑線上,結果等兒童上小學以後就會自認為「這些我都知道」「這我都會」,對學習失去了好奇心和新鮮感。上課老師講課,聽不進去,做小動作,注意力難以集中。不好的學習習慣養成,造成孩子認識的字不少,不知道正確的筆畫名稱和順序,握筆姿勢不對;雖學會了10以上的加減法,卻對10以內的數概念弄不清,全靠孩子手指算,速度慢,錯誤多。家長急於求成,反而使兒童求知興趣下降,學習動力不強,缺乏上進心。

  2. 2.錯誤的教育方式不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有不少家長嚇唬孩子「上了小學就沒時間玩了」、「小學老師管得嚴」,或有些孩子看見過鄰居或親戚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而受到家長打罵的事實,在一些孩子心理上過早的形成了「上學累、老師凶、上學苦」的恐懼,產生的厭學心理。有些家長擔心孩子上小學以後會跟不上課就到處詢問幼小銜接班;有些幼兒園為了讓家長看到成績盲目的教授識字、數學等小學知識卻忽視了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學習習慣。

  3. (三)小學教師偏重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技能的研究

  4. 由於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小學教師偏重教學大綱上的任務與目標,很少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情感特點,興趣愛好和困難所在。小學階段的主導活動是各種學科文化知識的學習,以上課為主要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不像幼兒園那樣生動活潑而是相對固定、單一,小學教師也不像幼兒教師那樣時時刻刻的關注孩子,而是在上完課後就離開,與孩子接觸少。

  5. (四)家長與學校的合作教育不夠

  6. 在當今都是獨生子的情況下,部分家長過度保護和嬌寵孩子,使之在入小學後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反應比較強烈。有一些孩子任性、嬌氣、依賴性強,以我為中心和生活自理能力差,比其他同學學習更感到吃力,他們不會打掃整理教室,不會獨立整理書包,經常丟三落四,不懂得集體生活,不會團結合作等,缺乏獨立的能力。這都會使他們容易產生厭學逃學傾向。家長要同學校合作,鼓勵孩子自立自強。

  7. 三、解決幼小銜接工作問題的措施

  8. (一)幼兒園的銜接工作

  9. 1.有計劃地與附近的小學加強聯系。幼兒園與小學要進行定期溝通,了解彼此教育改革工作的進程及小學一年級的教學計劃、要求、各科大綱的基本內容,以便銜接工作的穩定性、一致性;要找出一年級與大班各項要求的差距,制定出有利於銜接工作的大班教學方案;請優秀的本園畢業生介紹小學生活情況及帶兒童定期參觀小學的教學形式和活動,如:六一少先隊員入隊儀式。熟悉小學環境,培養幼兒對小學生活的熱愛和嚮往。

  10. 2.培養幼兒對小學生活的適應性。

  11. 適應性主要體現在培養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人際交往能力、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

  12. 培養幼兒主動性就是培養幼兒在幼兒園教育中的自信心,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積極態度,激發幼兒對活動的參與慾望和興趣,鼓勵他們去探索,去嘗試,並使他們盡量獲得成功的體驗。研究證明,富於主動性的幼兒思維活躍,做事有信心,能主動的學習,更好的適應小學新環境。

  13. 培養幼兒的獨立性,這與入學後的適應關系很大,很多幼兒因為不能自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而被嘲笑從而影響身體和學習,獨立性和生活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家庭和幼兒園的合作才能實現。家園合作要求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幫助幼兒學會必要的技能,如:自己整理書包,自己收拾玩具,自己脫衣服等。

  14. 有些幼兒膽小,面對新的人際關系環境不能適應,不能主動地與同伴交往或與同伴不能友好相處,遇到問題不敢問老師或向老師尋求幫助,沒有新朋友,久而久之學習興趣減退,學習的吸引力消失不願上學,因此在幼兒園里必須發展幼兒的人際關系交往能力,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的交往環境,鼓勵幼兒園之間,幼兒與老師之間的交往,讓幼兒感受到於老師、同伴在一起的愉快,增長幼兒的人際關系知識,技能和能力。

  15. 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幼兒在幼兒園自由成了習慣,上小學後會有各種各樣的規則和任務,在大班就要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如:進老師辦公室要報告,手要放好不能做小動作,作業要准時做完。要適當約束其行為,上課不能下課亂跑。

  16. 3.幫助幼兒做好入學前的學習准備。幼兒在上小學之前幼兒園要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愛看圖書的習慣,做事認真,注意力集中地聽老師講話,保持文具、書本整潔;還要培養幼兒對知識的好奇心,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和積極的探索,培養他們做事堅持不懈、不怕困難的品質,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17. (二)小學的銜接工作

  18. 做好幼小銜接的工作,小學方面的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9. 1.小學要適當了解幼兒園的教學方法及內容,適當減少語文、數學的書面作業,把思想品德與故事結合起來。課堂上,適當增加興趣活動,語言表演、自製小型游戲器材,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20. 2.教師要改革教材教法,靈活安排教學活動,建立起既啟發學生思維,又能保證完整知識體系的教學模式。

  21. 3.減輕作業負擔,開辟多種學習通道,全面發展。採取課內課外結合,加強德智體美多種領域活動之間的聯系。

  22. 4.對兒童要寬容、理解和接受。加強教師與學生的聯系,及時撫慰焦慮的心情,用朋友的方式、實際的幫助,調動與發揮兒童的主動精神,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指導教訓孩子。

  23. (三)家長要做好配合工作

  24. 1.激發孩子對新校園的嚮往之情。

  25. 一般說來,孩子到了六、七歲的年齡,心理和身體各個方面都基本上具備了接受小學教育的條件。這一階段,由於環境、家庭、學校的影響,兒童開始羨慕小學生的生活,羨慕新書本、新書包、新鉛筆盒,羨慕紅領巾等。兒童心理的發展和客觀環境的影響,使他們產生了上學讀書的強烈願望,時時刻刻流露出要成為一名小學生的美好情懷。比如:當孩子拿著書,纏著你講故事時,你乘機告訴他:「等你上學了,自己就能讀故事了。到那時,你就可以當爸爸、媽媽的老師,可以講故事給爸爸、媽媽聽了。」以此來培養孩子對學校的嚮往之情和渴望獲得知識的熱情。干萬不要隨便嚇唬孩子:「你再調皮,等上了學,讓老師好好整你!」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會使孩子未入學校就產生恐懼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礙。

  26. 2.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27. 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孩子能做和應該做的事情,應讓孩子自己去做。家長要幫助他們在實際行動中克服困難,而不要代替他們克服困難,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要不斷給予鼓舞,使其具有較強的信心和決心,以至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此外,還要在克服困難的方法和技術上給予適當的指導,讓孩子掌握克服困難的技巧,少走彎路。

  28.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應該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給兒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導他學會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學會穿衣、洗臉、疊被、整理房間、端飯、擦桌子、掃地等小事。

  29. 3.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30. 幼兒教育是在游戲和活動中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學方式表現出很強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學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學任務的,教師是有系統、有步驟地進行教學的,與幼兒園教育相比,知識性較強。剛入小學的孩子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賴性,行為上的無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適應小學生活,給學習帶來一些困難。例如,我們發現有這樣一些學生,剛入學幾天,因好奇心強,上學特別積極,渾身是勁,可是沒過多久,熱情就冷淡了,特別想念幼兒園,哭著要上幼兒園,不願意上學。這就是我們小學教育中常見的「戀園」現象。「戀園」現象表明這部分孩子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生的學習生活,還在懷念幼兒園的生活方式。此時,做家長的千萬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罵一頓,而應該關心孩子,關注孩子的點滴變化,靜心耐心教育、引導孩子,從心理上和思想上與孩子取得溝通,幫助孩子調整心態,調節生活規律。可以帶他去幼兒園看看,請教過他的幼兒園老師做做思想工作;可以跟孩子談談心,了解他遇到的困難,幫他解決困難;還可以講講身邊同齡孩子的故事,或者童話故事,為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增強信心。

  31. 4.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32. 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濃厚的學習興趣、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樣,在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受益終身。

  33. 轉變家長觀念,形成教育合力,要是幼兒順利的完成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更快適應小學生活,光靠幼兒園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幼小銜接工作中家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很多家長認為提前學會認識更多的字孩子上小學後就能跟上課程就會適應,要改變這個觀念。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觀念,在家庭教育中正確的引導孩子做好入學心理准備,注重對孩子注意力和意志力的培養,讓孩子學會獨立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不嬌慣、寵愛、溺愛孩子。

  34. 台灣學者李慧雲曾經說過:你是射手,孩子是弓上的箭。不要急,不要慌,多一份仔細多一些力量把箭射向更高更遠的地方1。綜上所述,小學、幼兒園、家長三方盡一切努力,做好幼小銜接供作,縮小過渡的「坡度」,讓幼兒可以更快更好的適應小學生活,為孩子將來更好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⑽ 如何做好學前教育與小學教學的銜接

即將走進校門的孩子將面對一種生活的轉折——從幼兒世界的游戲生活轉為類似成人世界的規則生活。《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幼兒園和小學應密切聯系,互相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因為幼兒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說它聯系,就是幼兒園大班的孩子與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在智力、體力的發展上沒有很大差別,小學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繼續;而區別在於幼兒園與小學的教學要求、教學方法、活動形式和管理制度等各方面都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差異,這意味著幼兒需要放棄以游戲為主的生活,轉入以學習為主的小學生活。對於中國兒童來講,這一轉折尤其巨大,好像一夜之間,孩子需要從一個「玩童」轉變為一個承擔義務和責任的「准成人」。這對大多數兒童來講並非易事。所以,為了減少幼小之間的差異,增強幼兒的適應能力,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對教師進行幼小銜接學習培訓,明確目標
新學期開始,首先對老師進行培訓,組織大班的老師參觀小學一年級的學習生活,和小學一年級的老師座談,了解他們的教學情況,征詢他們對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意見和要求,並聘請有經驗的老師和醫生舉辦業務講座,介紹幼兒心理衛生知識和幼教理論,進一步拓展本園教師的視野,擴大知識面。組織老師認真學習《幼兒園工作規程》和《素質教育指導綱要》,使老師更深入了解幼兒教育的指導思想,培訓目標教育原則,保證教育的正確方向。在此基礎上,組成專門的研究小組,通過反復調查,論證,修改了大班的一日常規及教學內容;其次,增加幼兒對學校的感性認識。老師分期分批組織幼兒參觀學校,並參與小學升旗、入隊儀式,讓幼兒熟悉學校環境,了解學校生活,然後請升入一年級的學生與大班孩子進行交流、游戲,講一講自己入小學的感受。通過幼小互動,引起了幼兒對升入小學的熱切期待,有目的地激發了他們對小學生活的嚮往。我還明確告訴他們,小學與幼兒園有哪些不同,使他們有思想准備,並且樂於接受一些入學准備和訓練。
二、重視幼兒的情商發展,培養幼兒各方面能力
孩子進入小學,一般要有兩方面的適應:學習適應和社會適應。社會適應問題實質上與一個人的情商有關,情商高的人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有上進心,能不斷自我激勵,能與他人融洽相處。為此,我著重培訓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如:幼兒的學習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等。
1.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養成專注做事的良好習慣。我們除了挖掘教材有關有意注意培養的兒歌、故事,還創編了《課堂別學壞習慣》《這樣做真不好》《課堂趣事》等兒歌,以及故事《咪咪釣魚》《我知道》《糖果的故事》等等;其次,在大班開展「每天讀書半小時」「故事大王」「詩歌朗誦」「童話表演」等活動,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2.通過開展「自我服務」活動,讓幼兒輪流當值日生,整理圖書、玩具、床鋪,通過每周六的勞動,讓每個幼兒洗自己的手絹、擦桌椅,以及進行小種植活動等,逐步增強幼兒愛清潔、愛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
3.通過開展「玩具大家玩」「我懂禮貌」「大拇指」等活動,給幼兒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教給他們交往的技能,培養幼兒關心集體、愛護別人的良好態度。從日常小事入手,向幼兒進行熱愛集體,友好待人,助人為樂的品質教育,讓孩子學會交往,發展其社會性。
4.生活當中總會有些不如意,教孩子正確面對挫折,戰勝挫折。關鍵要順其自然,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才能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如:信心加強法,在大班開展主題活動「我能做得更好」;在區域活動中設立「小小展示台」,孩子們可以在展示台上把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展示給大家;情境訓練法,在大班健康活動中設計具有競爭性的游戲,如森林歷險記,在活動中老師為孩子創設了一道道障礙,如七彩路、沼澤地、躲避猛獸、過小河等,讓孩子想辦法克服困難,團結一致完成任務。另外,還可以用榜樣暗示法、精神勝利法、換位思考法、家園共育法等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5.培養規則意識,提高團結協作能力。在組織集體活動時,幼兒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不該擾亂集體的生活習慣和社會秩序,讓孩子從小知道,生活在一個集體里,就要有一定的約束,不能違反。例如:站隊時不能擁擠;大聲喧嘩;收玩具時擺整齊;不能爭搶別人的玩具;在解決問題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在競賽游戲中增強合作能力;如:體育游戲:「賽龍舟」,游戲開始時孩子兩人一組→四人組→八人組→到最後十六人組,游戲充分體現多人合作、團隊意識帶給孩子的快樂。又如體育活動:「舞動的絲巾」,剛開始孩子一人舞動小絲巾,到四人舞動大絲巾,到最後全體孩子玩彩虹傘,孩子由個體→小組→集體逐層過渡,使孩子的合作意識、協作能力進一步增強和提高。
三、把幼兒銜接融入教學活動中,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嚮往
課堂學習活動是幼兒園孩子學習的主要形式,把幼小銜接融入平時的課堂教學,在游戲中豐富幼兒有關小學和小學生生活的經驗,為幼兒做好入學前的心理和物質准備,是大班幼兒開展幼小銜接教育的主要內容。
我們從整理小書包的競賽游戲入手,引導幼兒了解怎樣做個合格的小學生。在主題活動中,教師充分利用周邊小學及家長資源,圍繞提高幼兒適應學習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為幼兒體驗性、探索性學習創造條件。
在主題活動「有啥不一樣」中,教師帶領大班幼兒到附近小學去實地了解和體驗小學和幼兒園的不同,然後通過集體交流和討論,感受小學與幼兒園的差異,並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引導,尤其要引導幼兒關注幾個問題,如注意安全,學會自我保護,遵守課堂紀律,認真完成作業等。
在情境創設活動「上學的早晨」中,教師扮演孩子的媽媽,請一名幼兒扮演孩子,模擬表演小學生從起床到出門上學做的每一件事情及其所花費的時間,看後教師和幼兒共同討論,小學生早晨做了哪些事情?每件事情要花多長時間?早晨上幼兒園與上小學有何不同?通過討論,孩子們懂得了成為一名小學生要學會安排時間,抓緊時間非常重要。
四、爭取家長支持,家園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廣泛宣傳幼小銜接的目的,爭取家長的密切配合。搞好幼兒銜接,不僅要靠幼兒園和小學的努力,更要靠家長的密切配合。我們根據家長的需要開展有關幼小銜接的系列小貼士或咨詢活動。我園是教育系統的幼兒園,又和區屬的一所小學對門兒,所以我請小學優秀教師給家長做「怎樣給幼兒做入學前的准備」的講座,請一些小學的老師與家長開座談會,進行咨詢活動,並將「幼小銜接」的有關計劃發給家長,使家長更進一步明確:該如何配合幼兒園教育好孩子,使他們能順利過渡到小學進行學習。組織教學開放日活動,與家長共同探討孩子在生活、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區分及有效銜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