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宣傳版面的設計
一、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通過訓練、嚴格管理等種種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質,最終養成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規范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
德育對中小學生來說更多的是養成教育。養成教育雖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卻是德育中最"實"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人要是各種好習慣都養成了,我們的教育目的就達到了,如學習上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勞動上有良好的勞動習慣,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習慣,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那麼這個孩子就是一個好孩子。"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作為道德素養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時期沒有成為習慣,那麼,所造成的損失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中小學時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劇發育、變化的重要時期,正是增長知識,接受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教會同學們做人。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形成良好班風的基礎,是建設良好班級的保證。通過有效的培養和訓練,使同學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克服不良行為,這正是養成教育的基本內涵和主要任務
我國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初期,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體制進行著舉世矚目的變革。在此過程中,人們的思想也被推入一個動態的發展階段,人們的行為方式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非規范性,包括重利輕義、重己輕人等等。中學生作為思想敏感、行為可塑的知識性青少年群落,他們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沖擊。諸如愛惜糧食、打飯排隊、愛護公物、語言文明、保持良好衛生習慣等基礎性文明行為,本是中學生應當身體力行的,但是如今不少中學生在這些方面的意識和行為減弱了。這種基礎文明滯後的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究其原因有來自社會來自生活的,更多的是屬於教育自身。
多年來學校只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視了道德品質、行為規范的培養,在教育方式上課堂上的滿堂灌代替了社會實踐活動,學校、社會「兩張皮」,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脫節,致使學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生活上,睡懶覺、不疊被子、抽煙喝酒、攀木折花、隨地亂扔垃圾;物質上,穿名牌、搞攀比、高消費等,思想空虛,意志脆弱。所有這些都是中學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實際能力的表現。
下面是廣大同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
1、習慣影響。不少中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上學之前形成的某些不良習慣,如順口說粗話、大聲喊叫、見人愛動手動腳等,雖然經過老師提出要求,知道必須遵守行為規范,但是由於舊習慣的影響,對新的要求還不適應,在一定情境下,舊習慣會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來。
2、觀念模糊。例如有些同學把遵守紀律看成是軟弱怯懦,把尊敬老師看成是溜須拍馬,把損壞公共財物看成是英雄行為,把幫助同學打架看作是「行俠仗義」,對同伴好友的違紀行為不加勸阻而提供方便。這些都是是非觀念不明,愛憎情感不強的具體表現。
3、任性執拗。有些同學在家長的過分溺愛下,嬌生慣養,一不順心便用大聲哭叫、摔打東西、耍小脾氣等手段對家長要挾,而家長對此不加批評教育,反而遷就屈從。長此以往,滋長了孩子任意妄為的脾氣。也有的家長生怕孩子外出吃虧,唆使孩子罵人打人,殊不知這種教育正是自己使孩子變得野蠻。這樣的孩子進入學校,很難接受各項規章制度的約束。加上對群體生活的規矩理解不夠,以為跟家裡一樣,遇事有父母撐腰,所以就敢於大膽違反紀律。相反,在家經常受父母批評和打罵的學生得不到關愛,就會灰心失望,自暴自棄,這就更容易形成執拗的性格。
4、明知故犯。這種情況在低年級學生較為少見,而在高年級學生身上卻表現明顯。這類學生熟悉紀律要求,也知道這些要求合理正確,但他們拒絕接受紀律的約束,對老師提出的紀律要求很反感,認為老師小題大做,吹毛求痴,從而抱著對抗的情緒,有意不遵守紀律。這樣的學生大錯雖然不犯,小錯卻接連不斷。例如:亂仍垃圾、自習課交頭接耳、校內騎車等。
5、品質不良。少數高年級學生是非觀念模糊,黑白顛倒,感情冷漠,經不起利誘而發生盜竊、敲詐、勒索、打架斗歐、吸煙、喝酒等行為,這已不是一般學生違紀的問題,而是臨近刑事犯罪的邊緣,這是一種危險的信號,如不及時接受教育和悔改,其發展前途很可能會走向犯罪。目前,違法犯罪趨於低齡化,這不能不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針對上述現象,我們採取了下述措施:
1、激情明理——產生正確的行為動機,即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意願。
所謂激情明理,就是讓同學們明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道理,端正同學們的認識態度,通過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創設情境,激發情感,進行內在激勵。其目的是使同學們認清養成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自覺地遵守規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我們每年把九月份定為常規教育月,組織入校新生系統地學習"三規"等各項規章制度,其他年級重溫常規的內容,結合內容自查問題,制定措施,鞏固成果。這一做法的目的是讓同學們心中有規范,然後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創設情境宣傳規范,讓學生理解規范,接受規范避免抵觸情緒,如召開主題班會,中學生一日常規知識競賽等。舉辦活動有針對性,講究實際效果。本學期,政教處協同團委准備舉辦「雷鋒在我心中」徵文、「向不文明行為告別」、「我為萌中添光彩」、植樹護綠等系列活動,目的就是激發廣大同學對母校的熱愛之情,讓同學們感到萌中的今天來之不易,是廣大師生奮斗的結果,是各級領導大力支持的結果,學校的一草一木都凝聚著我們全體師生的血汗,凝聚著無數人的勞動,當然要珍惜、愛護,那隨意毀壞公物、亂扔亂吐等不文明行為是否還應繼續?
2、行有所依——建立一整套科學、具體,可操作的行為規范
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分別給學生制定出系列性的養成規范,是使認識轉化為實踐的有效保證。正如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如果沒有合理的,得到徹底實行的制度,沒有行為范圍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語言都彌補不了這種缺陷,制度越嚴格,越明確,它就越能形成內部的動力定型,這是形成技巧與習慣的基礎"。正是出於這一考慮,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圍繞養成教育的系列內容,結合我校的實際,依據《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一日常規》和《中學生守則》,制定了一系列非常具體的要求,《班級量化考核細則》、《升降國旗的暫行規定》、《違紀學生處罰決定》、《校園衛生管理制度》、《自行車管理規定》等等,制度全面,基本包括了中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同學們無論走到哪,無論什麼時候,都有規范約束大家的行為,學生行為都有所依。而每一次制度規范,要求都非常具體細致、絲毫馬虎不得,正是由於規范具體明確,所以既便於執行,又便於檢查。實踐證明:規范是否具體,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合乎本校實際,是養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條件,如果規范大而空,當然可操作性差,養成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3、養成靠督促——建立嚴格的檢查制度
養成教育的內涵是要通過訓練活動,使同學們言行「規范化,標准化」它不應僅僅停留在對各種規章制度,規則的制度與宣傳上,也不應停留一兩次活動上,重要的是貫徹在同學們的日常行為舉止當中。因為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也並不是短時間能奏效的,人都有惰性,同學們在習慣養成過程中出現反復也是難免的,在這種情況下,施以必要的外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建立一套嚴格的檢查制度,長期督促、檢查學生遵守規范的情況,是保障學生良好習慣形成的最關鍵的因素。正確的動機並不都能產生正確的結果,知規范也不一定就能守規范,偶爾能守也不能叫養成習慣,而使學生最終達到"養成"目標的手段,就是長期的檢查、督促與訓練。我校結合實際,建立了一整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檢查制度,形成了"政教處→班主任→學生幹部--班幹部→學生"金字塔式的管理結構,層層檢查,逐級落實,政教處每天提前半小時上崗巡查學生的行為規范的執行情況,值勤學生幹部早、中、晚上崗執勤,課間在校園巡視,檢查學生的違紀現象及課間操的質量,政教處負責檢查樓道,教室、衛生區、花圃、草皮、的衛生情況,以及課間紀律,自行車擺放等,檢查時嚴格按照學校制定的《班級量化考核細則》,決不遷就,並及時公布檢查結果。做到處處有人查,定時有人查,時時有抽查,檢查有密度,有力度,讓同學們不能有僥幸與鬆懈心理,久而久之,才能變成同學們的自覺行動。學生有《規范》的約束,檢查人員有檢查制度的約束,檢查的時間,次數、標准、反饋、評價都有具體規定,馬虎不得。總之,我校的日常行為規范的檢查督促,要做到於局長的五字方針「嚴、細、精、恆、實」,"恆"字是規范的貫徹,養成教育的好與壞,提高學生遵守規范自覺性的有力保障。
4、獎優促差——形成科學的激勵機制
我校實行量化管理,學生日常的行為表現與對學生的評價,班集體評價,班主任評價掛鉤,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和老師的積極性,養成教育得到廣大師生的大力支持。在養成教育中,我們要發揮榜樣的作用,通過獎勵優秀個人、集體,激勵後進。如我們利用"校園之聲"廣播,校園櫥窗展覽等宣傳介紹養成教育中涌現的先進人物。每年,我們在全校評選區、市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先進班集體"、等,不只是注重學生、班級體的學習成績,而是全面衡量一個同學一個班級,是否具備優秀的資格。這些活動,使學生有榜樣,有努力方向,同時激發同學的集體榮譽感,調動廣大同學的積極性,也使落後者有了壓力,而且變壓力為動力,迎頭趕上。
鄧小平同志提出培養「四有」新人的主張充分說明了對青少年進行道德、紀律教育的重要性。優良道德品質的培養,遵紀守法等行為規范的養成,一方面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基礎,另一方面還要靠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等一系列環境中通過科學管理、嚴格要求來養成。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是養成教育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的主渠道。在操作中要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利用學生群眾性團體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主題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積極營造一種互相關心、互相愛護、自我教育、關心集體、愛護公物、自覺遵守紀律和各種規章制度的良好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基礎文明、道德、紀律等問題的監督與管理,在參與中受到教育,杜絕一些不道德行為而培養一種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
校園精神文化由校園的學風、教風和校風加以體現,是師生共享價值觀、道德規范、行為規范、文化傳統、集體輿論及各種認同的文化意識。優良的校園精神文化能使學生養成優良的道德修養和學習習慣,促進他們的基礎文明教育和養成教育。
㈡ 如何養成自律的行為規范呢
俗話說,自律的人得人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優秀的人一定是自律的人。不經歷一些蛻變,是很難有所成就的。一個人的人生,其實都掌握在自己手裡,就看你自己怎麼去做,養成自律的行為規范尤其重要。
有很多人剛開始都是雄心勃勃、信誓旦旦,給人生列出了一大串規劃,要看書,要寫作,要考證等等,在剛開始的幾天里,確實是按計劃在看書寫作,但是沒有堅持半個月時間,就打退堂鼓了。一是覺得自律太累太辛苦,沒有玩好,也沒有學好;二是急於看到成效。自律了一段時間後,結果發現沒什麼大的長進,認為自律也沒效果,看的書馬上又忘記了,寫也寫不好,考也考不好,還不如隨心所欲,做一個瀟灑的人,於是就又放棄了。了解了自律路上的阻礙,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葯了。
三是要堅定信心。自律剛開始的過程是痛苦的,要與自己的懶惰習慣做斗爭,必須樹立堅定的信心,排除來自外界環境的阻礙,激發自我持續改變的原始動力。
㈢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學計劃
小學教育處於教育的基礎地位,使學生受益一生的行為習慣有一些是在小學階段養成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你一輩子。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小抓起,從點滴做起,必須靠潛移默化、日積月累。葉聖陶先生曾說:「習慣是從實踐中培養出來的,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幾點做幾點。積累起來,各方面都養成習慣,而且都是好習慣,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間,加強橫向聯系,把單純的課堂教學擴大為多渠道參與的教育網路,創設全方位育人的環境,才能達到整體優化的效果。
下面就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談一下個人的粗淺認識。
一、提高認識,教師言傳身教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哪些行為習慣不能養成,為什麼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要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辨別能力,並通過與優秀同學相互交流學習經驗,從而和自己進行對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別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讓學生形成共識,從而取長補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
1、師生認真學習有關條例,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准繩,重點抓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制訂開展養成教育的具體措施,教育學生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使用文明語言,禮貌待人,養成良好的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
2、學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時間與教師在一起,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早晨,學校領導、學生代表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師生互相問好;每個星期一舉行庄嚴的升旗儀式,老師正規的禮儀動作給學生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給學生播撒了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良種。
教師要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不應該只教書,不育人,不能當「教書匠」。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認真探索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的規律,把說在嘴上,寫在紙上的「教書育人」切實記在心裡,落實到行動上,自覺站在育人的高度進行教學。
二、根據學齡特點實施分層教育
1、低年級學生,通過各種競賽,通過得小金星,初步養成。
低年級的學生,最缺乏自覺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沒有意識。作業時常不做或忘記帶回家;廢紙到處亂扔,自己的課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麼,沒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鬧,當班主任的最頭痛,不管怎麼說都沒用,上課講了,下課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們也有自身的特點,就是有好勝心理,也愛挑別人的毛病。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這些讓他們形成自律。
我們可用「比比誰最棒」的方法。課堂上,把要求告訴他們:小朋友們,你們都很棒!但老師不知道,哪個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們來比比看,究竟是誰最棒。老師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們想要嗎?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只有達到老師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
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然後你可以布置任務和要求。但剛開始,要求不能過高,從淺入深,逐步提高。同時要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幫助別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這種方法也可評價學生的課下表現。
然後利用班會課,總結學生一周來的表現情況,指出缺點,對表現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同時分發小金星。老師不要吝嗇自己的贊語,也不要吝嗇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處,都可以得到,這樣更能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小金星可以讓學生自己貼到榮譽角上去,這樣更能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發現小學生的行為都有明顯提高,很多事情無需老師督促,學生之間便會相互指出,然後加以改正。
2、中年級學生,利用天天行為規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級小學生漸漸的有了自我意識,開始會主動思考,判斷是非對錯。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們的大腦里開始會比較,但出發點大多考慮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指責。他們所想到的還比較片面,有時還不夠成熟,自律能力還不夠強。
此時應當加強他們的行為規范。根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需要,利用班會課通過學生提議,老師完善,共同制訂「天天行為規范」, 每個學生都有一張,要求每個同學每天看一邊,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為規范」要求努力做到。經過幾個月的實踐後,每位學生都能自覺的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看到水龍頭沒擰緊,他們便會主動上前擰緊;看到地面上有紙屑,他們能主動拾起來;看到小同學摔倒了,他們會主動上前將他扶起。由此看出: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慣能使學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師教育管理更加輕松。
3、高年級學生,利用榮譽,增強自身使命感。
高年級小學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轉為自律。此時,老師會發現他們越來越難管,也越來越難溝通。他們似乎已經習慣於學校的條條框框,習慣於老師的嘮叨不休。對於行為習慣,他們很少違反,但也不會主動,看到不好的現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掛起。
對於高段學生,一味說教不行,採用比賽也無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怎麼辦呢?可採用多種方法結合。學校的競賽,要積極爭先,拿出榜樣作用。同時班級里開展「班級榮譽,我的責任」活動,以加強每個學生的班級榮譽感,同時把所有責任,讓每個學生承擔。中國有句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是這種思想,讓人覺得彷彿好壞是所有人的責任,就可以減輕自身的責任,恰恰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沒有責任了。所以我們班級奉行「班級榮譽,我的責任」,誰犯了錯誤,就要承擔一切責任。班級得到了榮譽,也是你的榮譽。
有了責任,才有動力,才會嚴格要求自己,才能養成自我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教學中,學生行為習慣的好壞,對於教育任務的完成,對於學生的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因此,對於每位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不能只重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忽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三、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矯正學生不良行為。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家庭和社會也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小學生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學校要主動與家庭、社區密切配合,擴大學校教育對社會和家庭的影響,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1、家校配合,構築良好育人環境。日本教育家福澤渝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家庭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品德的形成,個性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規守矩,家長首先要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並注意盡量避免消極言行對孩子的不良影響。我們主要通過家訪、舉辦家長學校、召開家長會和實行家長開放日等多種形式與家長取得聯系,指導家庭教育,開展「我和規范同成長」的家校活動。使家長了解並配合學校貫徹落實新《守則》和《規范》,改進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極做法,共同構建良好的育人環境。
2、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懂得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人的社會化過程,社會化的過程伴隨人的一生。在這個過程中,體驗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感受遵規守法對成長的重要。因此,學校要善於與周邊的社區單位取得聯系,組織學生進行實踐體驗活動,充分利用社會為我們提供的豐富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優良品德。比如培訓安全小衛士,讓他們不只在校內,在校外也要起到監督檢查的作用,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維護公共秩序的工作,讓學生從以往簡單、空洞的說教變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自覺地養成了珍愛生命、預防為主、安全第一的好品質。
四、注重反復,強化訓練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須依靠學生多次反復的實踐、尤其是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他們自製能力差,一些良好學習習慣易產生也易消退,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復訓練,直到鞏固為止。同時設計一些簡單、易行、有意義的活動,讓他們通過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實驗證明,一項行為習慣至少要經過21天不間斷的訓練才能形成。可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長期堅持,反復訓練。
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來引導學生行為的自覺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實可行的行為要求,及時將本周學生行為與規范要求相對照。並且每月根據學生實際更換新的目標,鼓勵學生對照目標找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同時,教師要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平時,可以通過「電話」、「家校聯系卡」的方式及時與家長進行交流,對孩子在家的行為提出要求,使家長有的放矢地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當某種良好的行為或動作通過強化訓練,已經滲透到他的每一個細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經中的時候,才能達到「自動化」的程度。這個時候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才能算真正養成了。我們只有立足於「知」「行」統一的原則,在課內外進行有機結合,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將行為習慣教育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各個細節,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優良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