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兒童文學與小學教育的關系

兒童文學與小學教育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1-01-18 07:36:24

A. 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與兒童文學的關系初探

談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林

B. 兒童文學如何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資源,並作用於小學語文教學

兒童文學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資源,並做運用於小學語文教學。是因為兒童與文學更適合這一階段的孩子們。能夠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C.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的關系

檢索中國兒童文學史和中小學語文課程發展史,就會發現:在中國,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課程,尤其是小學語文課程有著特殊的淵源關系。五四時期啟蒙思想家「兒童觀」的形成,不僅促動了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也直接影響了中小學語文課程的變革,而語文課程的迫切需要又極大地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作。這段歷史時期語文課程的實踐,尤其是五四時期以周作人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對兒童、對兒童文學、對兒童教育的深刻認識,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非常珍貴的歷史遺產。



(一)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是學校教育的需要。中國的現代兒童文學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這一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五四時期思想界、文化界的早期啟蒙者受德先生、賽先生的影響,批判中國文化中的長幼尊卑觀念,由此發展到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特別是婦女和兒童,也就是說,和西方「發現兒童」的過程有所區別,中國是在關注處於社會底層的婦女和兒童的命運的同時,開始了兒童觀的轉變,例如這一時期對傳統兒童觀的批判一個最典型的論述是周作人提出的:「以前的人對於兒童多不能正當理解,不是將他當作縮小的成人,拿『聖經賢傳』盡量的灌下去,便將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說小孩懂得甚麼,一筆抹殺,不去理他。

近來才知道兒童在生理心理上,雖然和大人有點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個人,有他自己的內外兩面的生活。兒童期的二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預備,但一面也自有獨立的意義和價值……〔1〕」周作人此次在北京孔德學校的演講奠定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登上歷史舞台的理論基石。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對兒童文學的關注緣於對舊倫理舊道德的批判,其根本目的還是「人的解放」,同時他們也認識到文化的革命與建設必須通過教育來實現,因此從一開始,對兒童文學的研究就和對學校教育問題的探討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周作人在《兒童的文學》的演講中就指出,所謂兒童的文學就是「小學校里的文學」,在周作人看來,兒童文學幾乎就是小學文學教育的同義語。也是在這篇演講中,周作人第一次比較系統全面地提出和論述了小學文學教育幾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一是兒童觀。周作人認為,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兒童期有其獨立的意義和價值。

二是兒童文學的價值。周作人認為,文學首先是滿足兒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訓誡的手段。至於文學教育能夠產生道德教化、智力培養等作用,則是文學教育的副產品。「所以小學校里的文學的教材與教授,第一需注意於『兒童的』這一點,其次才是效果,如讀書的趣味,智情與想像的修養等。」

三是兒童需要文學的原因。周作人採用人類學理論,接受了「同構復演說」的觀點,認為人類個體的發展階段和人類群體的發展階段具有相似的結構,因而兒童的精神生活和原始人相似。原始人因為有文學的需要,所以產生了歌賦、戲曲和小說,兒童當然也有文學的需要。四是學校文學教育的作用。他引用麥克林托克的說法,提出文學教育的三種作用:「(1)順應滿足兒童之本能的興趣與趣味;(2)培養並指導那些趣味;(3)喚起以前沒有的新的興趣與趣味。」五是文學教育的內容。他採用年齡分期,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分配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例如幼兒前期(3-6歲)為詩歌、寓言、童話;幼兒後期(6-10歲)為詩歌、童話、天然故事(動物故事);少年期(10-15歲)為詩歌、傳說、寫實的故事、寓言、戲曲。六是文學教育內容的開發。周作人慨嘆「中國向來對於兒童,沒有正當的理解,又因為偏重文學,所以在文學中可以供兒童之用的,實在絕無僅有,但是民間口頭流傳的也不少,古書中也有可用的材料,不過沒有人採集或修訂了,拿來應用……」所以他希望能夠有一個開發小組,收集各地的民間文學資源,從古書中挑選可用的材料加以修訂,同時翻譯外國兒童文學作品,然後編輯成冊,供學校和家庭使用。從上可以看出,周作人幾乎是對兒童文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一個全面的闡述,不僅說明了兒童文學對於學校教育的重要價值,也提出了小學語文教育中文學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內容資源的開發,尤其是他對兒童文學的價值、以及以兒童為對象的文學教育的目標和一些基本性質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

(二)課程實踐的需要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作。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倡導催生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出現,而從課程實踐來看,20世紀初期人們對教育內容的普遍不滿確實給兒童文學的出現並且進入課程領域提供了一個充分的現實基礎。例如,早在1902年,《杭州白話報》(早期倡導白話文的報刊之一)上就有署名黃海鋒郎的文章《兒童教育》,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讀書貴有用,人生世上,普通智識,是少不了的。現在所讀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究有何用?」那麼,究竟應該給兒童讀些什麼呢?「兒童幼時智識,至老不忘,教師最好把些愛國的故事,為人的箴言,替兒童演說,才可以養成兒童愛國心,陶鑄兒童天良性。」〔2〕這里的「替兒童演說」提出了兒童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徵,成人從兒童的角度創作適合兒童的讀物。本世紀初白話文進入課程則直接決定了兒童文學進入課程的必要性。隨著白話文運動的興起,在國語教學中語體文代替了文言文,在開始階段只是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形式變了內容卻沒有改變,「國語教學經過幾年的實踐,人們發現只是把文言翻譯成白話的課文內容,在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局限性。在文學運動的推動下,提倡富有文學情味的教學內容就成為了當時比較流行的觀點,有的書局甚至把國語教科書編成了文學讀本,但是此時,專門為兒童創作的作品還是空白,葉聖陶在《晨報》副刊發表的系列《文藝談》(1921)中就曾大聲疾呼「為最可寶愛的後來者著想,為將來的世界著想,趕緊創作適於兒童的文藝品,總該列為重要事件之一。」(《文藝談·七》)這一需求基於一個從事教育的教師面臨的窘境———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基本沒有。正是為了應對這樣的現實,葉聖陶開始自己動手為兒童創作文學作品、編輯適合兒童閱讀的國文課本;這也使他成為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奠基者,同時又是現代語文教育的先驅。

(三)兒童文學以課程標準的形式出現在國家課程綱要中。五四時期,知識界對兒童文學及其與學校教育關系的認識,對小學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結果之一就是兒童文學正式以課程標準的形式開始出現在國家的課程綱要中。1923年,在《新學制課程標准綱要小學國語課程綱要》〔3〕中第一次對課程內容中的兒童文學的教學做出了規定,並在各個學年段文體的安排上有非常詳細的說明,例如,第一學年「記載要項和字句多反復的童話故事,並兒歌,謎語等的誦習」;第二學年也是「字句多反復的童話故事,和兒歌,謎語的誦習」;第三學年為「童話,傳記,劇本,兒歌,謎語,故事,詩,雜歌等的誦習」;第四學年文體有一點變化,小說代替了童話,民歌代替了雜歌,變為「傳記,劇本,小說,兒歌,民歌,謎語,故事,詩等的誦習」,並提出「指導閱讀兒童報和參考圖書」;第五學年在第四學年的基礎上強調「注重傳記,小說」;第六學年「同第五學年,可酌加淺易文言的詩、文的誦習」。1929年的《小學課程暫行標准小學國語》是在1923年《小學國語課程綱要》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提出的五項目標之一就是「欣賞相當的兒童文學,以擴充想像,啟發思想,涵養感情,並增長閱讀兒童圖書的興趣」。

對於教材的選擇,《標准》除了規定選文的政治和道德傾向,例如體現民族、民權、民生觀念,積極樂觀,提倡合作互助、勇敢、勞動等,還對課程內容的美學傾向做了規定:「是有曲折有含蓄而且含有優美壯美滑稽美等的兒童文學,但不取可怕而無寓意的純粹神話」。此外,教材的選擇還應該是語體文(白話文),要符合兒童學習心理。1932年的《小學課程標准國語》是對1929年暫行標準的修訂,主體內容變化不大,但對課程內容如何適應兒童的接受心理,1932年的標准做出了具體的描述。到了三十年代新課程時期,兒童文學作為國語教學的組成部分,已經比較明確了。「從前國語是國語,故事是故事,不相關的。後來國語材料,純以兒童文學為本位,於是國語與故事才發生密切的關系。但講故事的作業,仍處於敷飾輔佐的地位,不應有單獨存在的價值。直到最近新課程頒行後,始定國語的入手辦法,就是講故事。」〔4〕從1923年到1932年近10年間出現的這3份課程綱要,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脈相承的,就是都把兒童文學作為課程標准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從教材的選文傾向上,也多以兒童為本位,而在綱要的具體內容上又有不斷的補充和發展,是對小學階段文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我個人認為這段時期也是近現代中國語文教育中,在學校教育的體系中對兒童文學的教育功能應用得比較主動、完整,也比較有收獲的一個階段,是前面所述的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們理論探討的一個重要成果。



通過以上簡要的回顧,至少可以得出兩個啟示:

(一)在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與兒童文學在現代學校教育體系中、在課程中的應用可以說是同一個思想背景的產物,也幾乎是在同時出現的。這是中國兒童文學發展史表現出的一種特殊性。

(二)對兒童觀、兒童教育、對課程的認識水平、對兒童文學在課程中的應用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只有從兒童的需要出發,重視兒童的自身需要,才能使兒童文學真正成為一個重要課程資源,並在課程中充分開發它的教育功能。在以周作人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們看來,兒童文學就是面向兒童的文學教育。這是思想啟蒙的需要、新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是特殊歷史條件下,學校教育的直接需要。這就是他們對兒童文學與學校教育的基本關系的明確的認識,這種認識在一定的時期內對後來的語文教學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我國50年代的小學語文課程中。對兒童文學教育功能的發現、為中小學尤其是小學語文教育開辟出一個新的資源是這些思想先行者的一大貢獻,那麼這種以兒童為對象的文學教育的基本性質是什麼?根本目標又是什麼呢?他們同樣為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思想遺產。這份珍貴的思想遺產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兒童的尊重,不僅尊重兒童的人格,也尊重他們的經驗世界。周作人的一段論述十分精闢地表達了這一思想:對兒童「那全面蔑視的不必說了,在詩歌里鼓吹合群,在故事裡提倡愛國,專為將來設想,不顧現在兒童生活的需要的辦法,也不免浪費了兒童的時間,缺損了兒童的生活。

我想兒童教育,是應當依了他內外兩面的生活的需要,適如其分的供給他,使他生活滿足豐富,至於因了這供給的材料與方法而發生的效果,那是當然有的副產物,不必是供給時的唯一目的物。……所以小學校里的文學的教材與教授,第一須注意於『兒童的』這一點,其次才是效果,如讀書的趣味,智情與想像的修養等等。」〔5〕周作人的這一思想與杜威的一段論述不謀而合。「我認為現在教育上許多方面的失敗,是由於它忽視了把學校作為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這個基本原則。現代教育把學校當作一個傳授某些知識,學習某些課業或養成某些習慣的場所。這些東西的價值被認為多半要取決於遙遠的將來;兒童所以必須做這些事情,是為了他將來要做某些別的事情;這些事情只是預備而已。結果是,它們並不成為兒童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因而並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6〕周作人等人倡導把兒童文學引入學校教育,重視的就是兒童文學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功能———「(1)順應滿足兒童之本能的興趣與趣味;(2)培養並指導那些趣味。(3)喚起以前沒有的新的興趣與趣味。」而並不是強調那些具有某種功利色彩的、往往是為成人所賦予卻脫離兒童現實經驗的教育價值———「在詩歌里鼓吹合群,在故事裡提倡愛國,專為將來設想,不顧現在兒童生活的需要的辦法」。這一認識是非常深刻和准確的,在那個傳統文化與新文化尚在交疊的時代,這一認識也是非常珍貴的。可惜的是,盡管正如周作人等一批知識分子所願,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兒童文學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成為了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資源,但周作人等人的這一思想精髓卻並沒有得到一貫的重視,兒童文學往往還要承擔起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甚至是政治教育的功能,兒童文學教育功能的開發也往往會發生一些變異。今天我們重新回顧歷史,審視前人的思想遺產,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兒童文學在語文課程中的價值,從而在教育實踐中走得更加穩健。

D. 兒童文學在小學教育中的作用

開展實踐活動,把學生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我們還要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兒童的興趣出發,開展實踐活動。採取模擬、創設情境的辦法讓兒童識字。如舉辦「娃娃超市」、「漢字大王」、「摘果子」、「逛商店」等活動,活動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和社會生活溝通,使兒童盡快從「我」的世界跨入更廣闊的周圍環境,以吸收各種信息,擴展想像和思維的空間。讓教學走進生活,讓孩子養成主動識字的意識和習慣生活是學生最自然的課堂,不知不覺中,孩子們便掌握了漢字。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養成在生活中注意識字的意識和習慣,提高教材中生字的復現頻率,從而鞏固生字,如找找廣告牌,包裝紙上有哪些剛學會的字?動畫片中經常出現人物對話與歌詞,哪些字是認識的?我還激勵學生去閱覽室,去圖書館,去書店,去上網……根據學生認知程度及課文特點,搜集一些貼近兒童生活的故事、童話、兒歌等組織學生閱讀。拓展閱讀既讓學生在讀中認識、鞏固生字,又擴大學生知識視野,為學生以後的學習打下更堅實基礎。
倡導合作學習,讓學生共同提高學生讀准漢字讀音後,重點在引導學生識記漢字字形。對於簡單的獨體字不用交流,對於結構復雜、字形相近而難以區分的漢字,就需要發揮集體的創造力。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是生本教育常規課堂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人人都有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流,互相糾正,取長補短,在交流中達到認識生字目的。1.培養合作能力,一幫一在識字教學時,我通過先讓學生嘗試讀課文,不會讀的除了藉助拼音認讀以外,還讓他們請教小組里的其他同學或老師。在這一環節里,小組成員就可以實現互補,會的教不會的,達到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學完一篇課文的生字後,讓孩子互相檢查,小組長抽查,讀的好的獎勵一個小笑臉,這樣學的好的孩子更自信,也會讓需要幫助的孩子及時得到幫助。2.聘請「小老師」,讓孩子體現價值一個有近六十位學生的班級,教師要在短時間里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識字情況是很難的。於是,我採用聘任「小老師」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剛學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讓他讀給老師聽,對於確實讀得好的,就聘任其為「小老師」,其他同學都可以到他那兒認讀生字。為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每一位識字過關的同學都可以被聘為「小老師」。因此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後,就積極地到老師「、小老師」處認讀生字,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總之,小小漢字,奧妙無窮。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處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像、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生本教育」希望老師是一隻合適的鞋子,准確地說,是一隻最合腳的鞋子。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腳被忘記,是因為腳處於「忘我」狀態,工作的非常好;反之,如果鞋不合腳,腳疼了,就會被時時記住。當教育適合學生時,學生就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不再把學習當做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把學習當做一種樂趣。「生本教育」充滿著無限的魅力與活力,它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我們一起試著「生本」吧!英國散文家理查·斯蒂爾爵士說過:「閱讀之於心靈,猶如運動之於身體一樣重要。」閱讀可以獲得信息,讓人充實;閱讀可以明白道理,讓人深刻;閱讀可以開闊視野,讓人寬廣;閱讀可以增長知識,讓人豐富;閱讀可以享受自由,讓人愉悅……閱讀的樂趣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比擬和替代的。如今,在「淺閱讀」和功利性閱讀越來越盛行的今天,兒童課外閱讀已越來越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的重視,如何選擇內容好的兒童讀物,已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只有好的內容才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才能從小培養他們善於閱讀的心靈,才能使閱讀逐漸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對於兒童的課外閱讀,學會選擇合適的書,選擇內容好的兒童書,比學會掌握閱讀方法更為重要。一本好書可以影響兒童的一生。兒童文學是以兒童為對象的文學創作,以精煉、音樂性的文字,表現兒童真摯情感世界的人及事物,重現意想的浮現,造成音韻、圖畫美感的意境,兒童樂於閱讀。好動、好奇、好問、好玩是兒童的天性,兒童文學就包含著童趣。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徵。實踐證明,兒童文學是啟迪兒童心智的一把金鑰匙,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有著不可替代、不可忽視的作用。

E. 兒童文學在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具體做法

一、優化校園環境,形成「和諧、活潑」的物質文化。
為了給師生創設一個優美、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學校秉著「讓每一塊牆壁都會說話,讓每一棵花草都能傳情,讓每一幅圖畫都能會意」的環境育人理念,近幾年學校先後投資100多萬元美化了校園環境。XX年建了塑膠跑道、pu籃球場。2011年,為每班配電腦、投影儀、電子講台,每位教師都能利用課件上課,學生們在課堂上隨時都可以從網上瀏覽相關學習知識,不僅僅局限於在電腦房學習,真正實現了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普及。同年9月,學校在區委區政府大力支持下,對學校教學樓進行全面裝修和維修。更換了北棟教學樓門、窗和黑板,所有教學樓進行粉刷,室內外的牆上重新掛上了校訓、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師職業道德、名人名言、推普標語、學生作品等。每間教室配備了圖書櫃,孩子們將自己喜愛的圖書收集放在櫃中,供大家一起閱讀。教室里每個角落還有孩子們自發捐贈的花草,不僅優化了校園環境,還增添了濃厚的學習氛圍。
校園里見縫插綠,綠樹成蔭,散發著青草的芬香;伴隨著校園里居里夫人等偉人群像浮雕,孩子們從小受到熱愛科學、勤於思考等文化氛圍的熏陶,整個校園文化生活的品位得到提升。
二、傳承「剛直」精神,形成「和諧、活潑」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良好的校園精神,它可以對學生的行為發生深層的調節和制約,增強學校的凝聚力。我們做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辦校報,開拓文化視野。XX年3月,學校創辦校報——《剛直報》。「人生剛直最難得」這是報社總編雷安青為我校題寫的《剛直報》創刊詞。三年多來,我校以剛直文化為載體,不斷譜寫教育教學新篇章。每一期(每月28日)八開四版的《剛直報》,不僅反映著學校的最新動態,也是教師、家長、學生交流心得,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易小艷校長是校報主編,主要負責頭版的編排工作,陳永紅校長、王振華主任各負責一個版面。我們校報設有「教育學」、「教學研究」、「師德講座」、「家教天地」、「校園雅聲」、「學與玩」、「藝術教育」等多個欄目;學校還成立《剛直報》小記者站,讓孩子主動去觀察、發現身邊的事,勤動筆,歌頌美好的生活,既培養了孩子們的寫作能力和創新意識,還陶冶孩子的情操,美化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們從不同角度展示自我。孩子們把擁有自己作品的校報及稿費珍藏起來,作為他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校報還把學校的成績、大事、要事及時刊登出來,讓社會、家長更好地了解我校的辦學方針和特色。市、區許多領導在閱讀、瀏覽我校的校報後,稱贊不已:一所小學能辦出這樣一份高質量的報紙,難能可貴!
二是讀校史,挖掘文化底蘊。一部好的校史是一所名校不可缺少的標志,代表了學校的水平和對社會的影響力,增強了人文資源的積累與拓展。2011年9月,我們以「承湖湘名將之風范,繪剛直文化之神韻」為題辦了一期校報專刊。刊登了我校的校史、校徽、校歌。詳細地介紹了學校的創辦歷程、基本情況及教育成果。全校師生爭相閱讀這一期校報,通過讀校史,了解學校,了解湖湘名將彭玉麟,進一步增強了學校的凝聚力和師生的歷史責任感。一代湖湘名將(彭玉麟)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
三是唱校歌,形成文化特色。我校邀請衡陽市文聯主席陳陣、國家一級作曲家廖衛華老師為校歌填詞、譜曲。由本校一個四年級學生劉沐雲同學演唱,將校歌錄製成光碟,在全校傳唱。學校要求每位師生都要會唱,並開展「校歌大家唱」比賽活動。師生通過讀歌詞,唱校歌,更加地了解學校、熱愛學校。我們還設計了新校徽。校徽的圖案由「r」造型而成。同時有機地融合花朵、綠葉、太陽、書本和人等元素,突出人民路小學校園文化的獨特屬性。校徽色彩明快,充滿朝氣和活力,體現了人民路小學校園文化獨特的風采。
三、以發展為核心,塑造「和諧、活潑」的教師文化。
1.開展聽評課活動,逐步提升教師素質。
通過聽課調研,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我校的具體做法是(1)原生態課。事先不通知教師,行政推門隨堂聽課,聽課後將意見反饋給教師,並形成常規。每周的行政例會上交流聽課意見,主管副校長整理記錄,每月一次在全體教師會上進行原生態聽課情況小結。(2)跟蹤課。針對在家長、學生中有一些不良反響的教師實行跟蹤聽課,具體指導。一次不行就再聽,直到滿意為止。(3)教研課。教師先報告教研課題,授課內容,做好充分准備,教導處作好統籌安排,集中在1~2周內展示,活動結束後組織調研與匯總。除了夯實課堂之外,我們每期都要開展一次大型的教師教學活動,XX年,我們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學」比武,2011年開展了「落實新課標,實踐新課程」教師說課賽,嚴謹的設計,精美的課件,精彩的課堂不僅讓老師們在視覺、聽覺上得到美的享受,也對新課程、新理念有了更深的認識;2011年,我們推行「全面把握課標、創意激活課堂」同文本教學設計與說課展示大賽。即語文、數學教師以年級組為單位根據指定的文本內容,當堂完成教學設計,並於三天後進行說課演繹。讓教師的個性化風采與集體智慧得到完美結合。今年我校又組織全體語文教師參加作文教學比武,像這樣每期一次教師教學活動是常規,但我們力求創新,避免形式主義,讓常規活動真正做到既「常」又「新」。2.加強校本培訓,打造學習型教師隊伍。
通過多形式,多視角的開展教育專著學習心得交流會、演講賽、辯論會等活動,讓教師認識到學習是自身修養,自我完善的一把「金鑰匙」,是走專業化發展,走向「能師」、「人師」的唯一途徑。近幾年,一些同志工作之餘沉迷於牌桌、賭局或股市交易,而很少去學技能、鑽業務,即便看書、上網,也是瀏覽一些怡情消閑的文章。為了喚醒教師們的學習熱情,我校規定每位教師每年要做到「三個一」:每年必須訂購一份專業雜志;必須上交一份高質量的教育論文或案例;必須建立個人或班級博客,並及時更新演示博客。「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為了讓教師這桶水的內涵更豐富,我們不斷關注教師專業知識的提高。如:一方面邀請專家來校專題講座,為教師進行普通話提高培訓、電腦操作、課件製作、博客製作培訓等。我校目前已有普通話測試員2名,普通話一級乙等14人,占語言類教師總數50%。另一方面我們開展了「教師專業技能大比拼」。在考題中,既有語文或數學專業測試題目,又有教學案例設計與分析;我校還舉辦了教師規范用字比賽、普通話比賽課件製作、博客更新比賽等。通過這一系列舉措,老師們的學習熱情大大提高。
3.豐富教研活動,以教促研成績顯著。
在教科研工作中,我們以校本教研為突破口,力求做到「三個到位」,一是組織到位,學校成立了由校長掛帥的教科研領導小組,下設教改課題實驗小組,選取思想業務素質高的教師參與到實驗研究過程中來,從而保障教科研活動的扎實有效開展。二是規化到位。針對本校實際,參照省、市、區各級教科研部門的研究規化,學校制訂了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指導教師自主選擇研究課題。三是管理到位。我們制訂完善教科研製度,扎實開展教研活動,做到有計劃、有記錄、有總結。把教育科研與常規教學相結合,真正體現「科研興校」的主旋律,我校在湖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實驗學校檢查評估中被評為「先進實驗學校」。目前,我校的十一五規化課題《英特爾未來教育與語文學科的整合研究》全面結題,獲得市一等獎的好成績,目前已報送省里參賽。美術組申報的《小學美術教學中培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課題在衡陽市教育課題中級評估中獲一等獎,由彭琛老師負責的《合理使用零用錢綜合實踐活動研究》也取得了省一等獎的好成績。同時,美術組、三年級組被評為衡陽市優秀教研組。良好的教育環境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教育的有生力量,也涌現了更多的名師、能師:1、省優秀教師黃玲;2、市優秀班主任羅慧君;3、市優秀教師陳春清、陳萍秀、楊翠湘、李國平、張湘鈺、賓莉;4、青年教師黃艷、陶韻竹、何銀燕、張文君、胡妍、彭琛全國、省級賽課獲獎;5、近期,陳永紅、黃艷的論文刊登在《湖南教育》上。
四、以人為本,形成「和諧、活潑」的特色文化
1.夯實主題教育,發展學生個性。
扎實開展活動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學校結合自身實際,提出了「歡樂校園、平安校園、和諧校園」的校園文化建設目標,以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為基礎,以豐富多彩的師生實踐活動為載體,立足於課堂,延伸至課余校外。在教育教學中堅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讓校園成為學生學習、成長、發展特長的樂園。常規活動有:「養成良好行為規范」、「抗震救災知識的普及和緊急疏散演練」、「禁毒活動」、「感恩教育」、「做一個文明的小學生」等主題活動,既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校園文化藝術節」、「手工勞作比賽」、「趣味運動會」、「校園主持人大賽」、「科技創新大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表現舞台,展現學生的個性特長。
2.誦讀經典文化,學做儒雅學生。
教學生「從小學做人」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面對的一項重要的工作。XX年,我校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和學生年齡特點,組織教師編寫《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教材,展「誦讀古經書、學做儒雅人」活動。2011年,我們重新審核改版再編,勘正了一些原有的用字錯誤,並加入了大量的詩詞內容。我們規定了全校誦讀時間,制定《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活動方案:1、確定各年級學習內容如:一年級的《三字經》、二年級的《百家姓》、三年級的《千字文》、四年級的《弟子規》、五年級的《增廣賢文》和《諺語選萃》。2、規定上課時間,每周每班一課時,一個下午讀報時間。【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匯報材料4篇匯集】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匯報材料4篇匯集。3、確定任教老師。由易校長、陳校長親自任教。4、定期檢查。規定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為集體抽查與個人誦讀評比。各班可謂精彩紛呈,有配樂朗讀、快板誦讀等等。集體比賽中各年級評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一名,每學年在學生中評選出100位「中國傳統文化誦讀小學士」。2011年10月,須知學生參加市「美文誦讀活動」張欣慧獲得「十佳選手」稱號,劉沐雲等五名同學獲得金獎。
3.雙語特色教育,培養學習興趣。
XX年秋季,我校1-6年級全部開設英語課。學校嚴格把關教材和師資水平,並力求營造濃厚的語言氛圍,培養學生學英語、說英語的興趣。從英語早讀、作業評改到課堂教學等,均實行等同於語、數主科的常規管理模式。作為窗口學校,我們不僅立足了「傳承經典文化」,而且大力倡導雙語教學特色,在全市公辦小學中開場雙語教學先河。近年來,我校有100餘名學生在全國英語大賽中獲獎,今年4月,全區63人進入決賽,我校佔20人,其中5人獲一等獎。
眾所周知,文化治校是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先進的文化能推動學校發展。在創建優質校園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人民路小學將繼續用學校文化構建來引領學校的各項工作,充分體現師生的生命價值,塑造積極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學校精神,豐富學校的文化內涵,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引領學校不斷走向卓越、走向輝煌!

F.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發揮兒童文學的作用

兒童文學作品,充滿想像力,語言活潑生動,受到許多小學生的喜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課文也都出自一些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他們也是小學語文課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兒童文學的作用,做好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他們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筆者將針對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進行簡要的分析。

G. 如何運用兒童文學進行小學語文的學習指導

檢索中國兒童文學史和中小學語文課程發展史,就會發現:在中國,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課程,尤其是小學語文課程有著特殊的淵源關系。五四時期啟蒙思想家「兒童觀」的形成,不僅促動了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也直接影響了中小學語文課程的變革,而語文課程的迫切需要又極大地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作。這段歷史時期語文課程的實踐,尤其是五四時期以周作人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對兒童、對兒童文學、對兒童教育的深刻認識,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非常珍貴的歷史遺產。



(一)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是學校教育的需要。中國的現代兒童文學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這一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五四時期思想界、文化界的早期啟蒙者受德先生、賽先生的影響,批判中國文化中的長幼尊卑觀念,由此發展到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特別是婦女和兒童,也就是說,和西方「發現兒童」的過程有所區別,中國是在關注處於社會底層的婦女和兒童的命運的同時,開始了兒童觀的轉變,例如這一時期對傳統兒童觀的批判一個最典型的論述是周作人提出的:「以前的人對於兒童多不能正當理解,不是將他當作縮小的成人,拿『聖經賢傳』盡量的灌下去,便將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說小孩懂得甚麼,一筆抹殺,不去理他。

近來才知道兒童在生理心理上,雖然和大人有點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個人,有他自己的內外兩面的生活。兒童期的二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預備,但一面也自有獨立的意義和價值……〔1〕」周作人此次在北京孔德學校的演講奠定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登上歷史舞台的理論基石。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對兒童文學的關注緣於對舊倫理舊道德的批判,其根本目的還是「人的解放」,同時他們也認識到文化的革命與建設必須通過教育來實現,因此從一開始,對兒童文學的研究就和對學校教育問題的探討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周作人在《兒童的文學》的演講中就指出,所謂兒童的文學就是「小學校里的文學」,在周作人看來,兒童文學幾乎就是小學文學教育的同義語。也是在這篇演講中,周作人第一次比較系統全面地提出和論述了小學文學教育幾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一是兒童觀。周作人認為,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兒童期有其獨立的意義和價值。

二是兒童文學的價值。周作人認為,文學首先是滿足兒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訓誡的手段。至於文學教育能夠產生道德教化、智力培養等作用,則是文學教育的副產品。「所以小學校里的文學的教材與教授,第一需注意於『兒童的』這一點,其次才是效果,如讀書的趣味,智情與想像的修養等。」

三是兒童需要文學的原因。周作人採用人類學理論,接受了「同構復演說」的觀點,認為人類個體的發展階段和人類群體的發展階段具有相似的結構,因而兒童的精神生活和原始人相似。原始人因為有文學的需要,所以產生了歌賦、戲曲和小說,兒童當然也有文學的需要。四是學校文學教育的作用。他引用麥克林托克的說法,提出文學教育的三種作用:「(1)順應滿足兒童之本能的興趣與趣味;(2)培養並指導那些趣味;(3)喚起以前沒有的新的興趣與趣味。」五是文學教育的內容。他採用年齡分期,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分配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例如幼兒前期(3-6歲)為詩歌、寓言、童話;幼兒後期(6-10歲)為詩歌、童話、天然故事(動物故事);少年期(10-15歲)為詩歌、傳說、寫實的故事、寓言、戲曲。六是文學教育內容的開發。周作人慨嘆「中國向來對於兒童,沒有正當的理解,又因為偏重文學,所以在文學中可以供兒童之用的,實在絕無僅有,但是民間口頭流傳的也不少,古書中也有可用的材料,不過沒有人採集或修訂了,拿來應用……」所以他希望能夠有一個開發小組,收集各地的民間文學資源,從古書中挑選可用的材料加以修訂,同時翻譯外國兒童文學作品,然後編輯成冊,供學校和家庭使用。從上可以看出,周作人幾乎是對兒童文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一個全面的闡述,不僅說明了兒童文學對於學校教育的重要價值,也提出了小學語文教育中文學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內容資源的開發,尤其是他對兒童文學的價值、以及以兒童為對象的文學教育的目標和一些基本性質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

(二)課程實踐的需要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作。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倡導催生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出現,而從課程實踐來看,20世紀初期人們對教育內容的普遍不滿確實給兒童文學的出現並且進入課程領域提供了一個充分的現實基礎。例如,早在1902年,《杭州白話報》(早期倡導白話文的報刊之一)上就有署名黃海鋒郎的文章《兒童教育》,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讀書貴有用,人生世上,普通智識,是少不了的。現在所讀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究有何用?」那麼,究竟應該給兒童讀些什麼呢?「兒童幼時智識,至老不忘,教師最好把些愛國的故事,為人的箴言,替兒童演說,才可以養成兒童愛國心,陶鑄兒童天良性。」〔2〕這里的「替兒童演說」提出了兒童文學的一個重要特

H. 我是學小學教育的,想寫一篇關於兒童文學的學年論文,要求有文獻,跪求一個合適的題目啊~謝謝各位高手!

兒童文學的范圍比較廣的,建議您再細分一下,可以縮小寫作范圍,有利於下筆。

I. 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育

1、兒童文學更貼近與兒童,符合兒童心理,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2、兒童文學能夠在孩子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提供一些文學素養。

3、小學語文應該回歸文本,而不是強調思想性。

J. 結合小學教學實際談談為什麼要學習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有相同的服務對象——學生和兒童,相似的功能——語言學習和人文教育,因此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符合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兒童文學素養和對兒童文學的鑒賞力、判斷力,具有兒童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才能帶領孩子閱讀、欣賞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是指根據兒童的需要,專為兒童創作或改編,適合他們閱讀的文學作品[1]。兒童對文學的需要是一種天性。兒童文學是發自兒童性靈的文學,藉由閱讀他們,教學他們,我們可以貼近孩子,走向兒童的心靈世界,兒童文學伴隨著很多孩子長大。從聽父母講故事開始,兒童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主動的接近不同的文學作品。
▲ 兒童文學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教育作用:能培養高尚的思想品德,為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打下基礎,如孩子可以通過閱讀《綠野仙蹤》體會到要有智慧、勇氣、愛心,還要團結。
認識作用:可以擴大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如兒童可以通過閱讀唐魯峰的兒歌《誰的耳朵》獲得關於動物的有關知識,也可以通過閱讀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了解l9世紀中葉丹麥社會貧富懸殊的黑暗現實。
培養美感作用:作家用生動、形象、甚至誇張的語言,用詩歌、童話、故事、寓言、童謠等多種形式,使兒童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美的認識和提高。如岡本良雄的《大海那邊》,把大自然的美與生命的美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奏響了美的旋律。
娛樂作用:通過具體的兒童文學作品讓兒童得到愉悅和消遣,以及通過娛樂包藏較深的思想認識和道德教育的內容,寓教於樂。如我國當代著名兒童詩人金波創作的《大老哥》等兒歌,讓孩子們在嘻笑的游戲中接受了做事要實事求是,不可吹噓說大話的思想品德教育。
兒童文學以其藝術感染力作用於兒童讀者的情感。既滿足少年兒童的審美需求,又能培養提高他們的審美感受力,藝術鑒賞力。兒童文學的品德教育和知識教育都必須具有審美價值。審美教育功能是兒童文學教育功能的終極目的。

▲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關系密切
《課程標准》對「語文」提出了新的界定:「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是語文的基本特點。」語文教育教學重視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統一,這就對我們正確處理小學語文教學與兒童文學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新的要求[2]。從小學語文教材課文的構成來看,我們也可以發現大量的兒童文學作品進入了課本文學教育,同時對課外讀物也有一定的要求,相關的兒童文學包括童話、寓言、成語故事、神話故事、中外歷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間故事等,詩歌、散文、長篇文學名著、當代文學作品、科普科幻讀物等。
1.兒童文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相當比例的兒童文學作品。兒童文學蘊含著豐富思想品德、道德意識的教育和人文素質的培育,這也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學生通過接觸大量的兒童文學語言材料,汲取兒童文學豐盈的語言養分,形成語感,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語法,形成語言能力,為一生的語言發展打下根基。兒童文學是充分考慮到兒童的理解能力和審美需要而創作的文學。從文字表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之間,存在目標、原則、理念、方法的全面契舍。
2.兒童文學符合小學語文學習心理。兒童文學適應兒童的年齡特點,適應他們的智力興趣愛好,兒童文學是能為兒童理解和樂於接受的文學作品,兒童閱讀兒童文學,有助於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兒童的語言發展、情感、想像、自我意識等,既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出發點,也是目標,科學處理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能夠讓我們進一步增加對兒童心理、情感的了解和尊重。

▲ 讓我們如何走進「童心」?
一、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兒童文學素養
兒童文學素養對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意味著:她擁有了一條走進兒童心靈的小徑。她會帶領學生走進「電車學校」,在閃爍著人性永恆的美的世界裡和《窗邊的小豆豆》一同成長;她會讓孩子們走進《巨人的花園》,和那個孤獨的巨人握手,去感悟友愛,善良,助人為樂……一個具有兒童文學素養的老師,讀教材的眼光也必有獨到之處,對於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能從文體特點出發,順著作品的「肌理」讀。對於選入教材的兒童文學作品的縮略版或者節選版,因為具有背景知識的前提,哪怕是剩下幾縷枯乾的枝,教師也有辦法讓它長成枝葉婆娑、搖曳多姿的大樹。而沒有兒童文學素養的教師,解讀時容易瞎子摸象,犯以偏概全的毛病,甚至曲解作品的原意。所以,一個語文教師應該熱愛兒童文學的閱讀,在大量的兒童文學閱讀實踐中提高自己對兒童文學的鑒賞力、判斷力,提高自己對兒童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帶領孩子閱讀、欣賞兒童文學的能力和素養。
二、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兒童文學的教學策略
1、保持作品的新鮮感與完整性,保護學生的欣賞樂趣。
讀文章不像看畫,可以即時將作品的全局一覽無余,熟悉文章的內容,進入文章的情感、意蘊層面必須反復讀,必須要有一定的時間,這種時間的深度恰恰是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不要嵌入過多的問題,不要穿插過多的訓練,在學生充分感受、把握了文學作品的全局之後再展開教學或許更合適。比如教學《丑小鴨》一課時,可以在一開始出現那隻美麗的白天鵝,欣賞完後,提出:「又大又丑的丑小鴨變成一隻美麗的天鵝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丑小鴨到底遇到了什麼事呢?」由此問題出發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丑小鴨變天鵝的艱辛,一條主線,清晰明朗。不用刻意地設計「層層推進、步步為營、環環相扣、起承轉合、一唱三嘆」的過度推敲的課堂結構,越精緻的課堂問題轉換、環節切換越頻繁,導語牽引越多,學生的智慧與精力消耗就越大,實際自主閱讀、感受、思考的時間就越少。不同於教側重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文章,教兒童文學作品建議「不要節省時間,要浪費時間。」
2、作品欣賞有創意,注重挖掘文本獨特性。
面對兒童文學作品的文本時,我們的話題討論,不要老是問這樣的問題:文章寫了什麼?怎樣分層呢?哪裡是你最感動的句子?而要多方位、多角度進入文本的問題。比如說《雪孩子》一課,是一篇蘊涵思想性)、知識性的優秀童話,教師一般也是從這兩個方面設計教學。但如果從孩子的角度解讀,這篇課文可以有另一番趣味。比如這篇童話除了小白兔一家是明顯的擬人外,對本不能動彈的雪孩子也賦予了「動」的能力,雪孩子在篇末化成了白雲,孩子會被雪孩子舍己為人所感動,為明年還能看到雪孩子而高興。所以我們在設計討論問題時,應更多樣化,更貼進孩子一點,如可以讓學生在體會童話的幻想上下工夫,逆向提問讓學生思考:「課文中的雪孩子如果不會動會怎麼樣呢?」也可以讓學生回答:「你覺得課文有哪些奇妙之處?」或者「雪孩子都有哪些特點?」讓學生從大處著手,從雪孩子的身體、行動、心理等方面作略帶拓展的思考。另外,由於篇幅的限制,課文中刪掉了原來童話中的大量細節,如小白兔和雪孩子一起玩的細節,雪孩子變成雲飛到空中的細節,教師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通過想像先補充這兩個細節,再把原文讀給學生聽。這也是增加童話教學趣味性的一種方式。
三、尊重兒童的獨特理解,引導學生的語言生長。
兒童文學作品往往內涵非常豐富,以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樹》為例,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完整、多面地理解文章主旨:環保、守信、友誼、跨越生死的愛戀……,在教學時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說來聽聽」,尊重孩子富有童心童趣視角獨特的見解,自由討論後老師可以強調某一種價值判斷,但應避免主題先行、主題歸一。學生語言能力的成長依賴於學生情感的體驗。不少課堂上,教師往往滿足於展示個人對文本的理解,然後生拉硬拽著學生達到自己理解的深度。真正成功的課堂應該是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經歷酣暢的情感體驗和成長的同時,獲得語言發展。兒童文學作品為學生喜聞樂見,在閱讀這些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有比較活躍的思維和情感體驗,教師應該善於體察並尊重和引導,因為學生情感的共鳴點一般就是語言的生長點,所謂「情動於衷而發於外」。
四、用好語文教材,開發兒童文學資源。
教師還可以大膽把教材外的兒童文學作品引入課堂。比如在教學《媽媽的帳單》時,當彼得因為幫媽媽做了事後向媽媽索要報酬,而這時媽媽出示的這份帳單卻讓彼得看到了母愛的無私與無價。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母愛的無聲與偉大,我在教學時引入了繪本《愛心樹》,將母親化為一棵樹,通過小男孩對樹的無止盡的索求和樹對小男孩無私的奉獻,形成強烈地對比,也給孩子強有力的感情沖擊。當欣賞完繪本後,許多孩子流下了眼淚,相信不用教師多說,「母愛」兩個字已深深地印在孩子們的心中,這種直觀的體會遠比教師在原地無休止地進行教材講析效果來的好。所以說教材教學多為學生提供語文學習方式方面的指導,建議 「去掉繁瑣的課文分析;去掉枯燥無益的語文作業;去掉實際作用不大的語文活動。」教材學習主要在於習得方法,感悟規律。因此能精講教材,課堂上抽出一些時間閱讀更多相關的兒童文學,通過對「語用」的把握,體悟作品的各種形象,獲得精神的力量。
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對親密的夥伴,其實他們的相遇是一種必然,它們攜手的意義其實比我們現在已經看到的要多得多。用兒童文學的視野來考察小學語文教學,將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很多新鮮的空氣,有助於我們解決一些以前一直沒有處理好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學中真正發現「兒童」,真正認識「文學」教育的意義,處理好文學教育和語言教學的關系,其實都要從認識他們的關系開始,我們還有很遠的道路要走。

閱讀全文

與兒童文學與小學教育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