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前概念小學科學教研組計劃

前概念小學科學教研組計劃

發布時間:2021-01-18 05:24:53

❶ 誰有小學「國培計劃」科學學科的作業請發帖

國培科學作業

專題一: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要性、基本目標、理念和教學方法
1.反思自己的教學與小學科學課程的目標要求有何差距?
2.談談自己教學中的困惑和困難和參加這次培訓的期望。
3.閱讀一段課堂實錄,分析其中具體的學習目標,包括科學概念、探究技能和科學態度。分析其中教學探究的基本要素。
專題二:小學科學探究主題(物質的特徵與特性)
1.針對本節課所涉及的科學概念,你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有哪些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和困惑?
2.觀看一節科學課視頻,談談這節課上教師用哪些方法測評學生的前概念?學生出現了哪些前概念?教師是如何在這些前概念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活動的?請對這節課提出完善和修改的意見和理由。
3.圍繞液體有確定的體積,沒有固定的形狀這一科學概念設計一節科學探究課,特別關注「了解學生的前概念」、「在學生前概念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活動」這兩個環節。
專題三:小學科學探究主題(力的作用與運動)
1. 針對本節課所涉及的科學概念,你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有哪些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和困惑?
2.以「水凝結的條件」為例進行教學設計,著重思考如何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形成可以探究的問題。
3. 觀看一段科學課視頻,談談這節課教師是如何運用記錄幫助學生進行學習的?請對這節課的完善和修改提出意見和理由。
專題四:小學科學探究主題(植物)
1.針對本節課所涉及的科學概念,你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有哪些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和困惑?
2.觀看科學課視頻,談談學生是如何設計和進行公平實驗的?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公平實驗?
3.在科學課堂上,教師起到怎樣的作用?視頻中教師是如何幫助學生學習的?
專題五:小學科學探究主題(製作小車)
1. 針對本節課所涉及的科學概念,你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有哪些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和困惑?
2.以吸管為材料搭建一個塔狀建築,從設計、選材、製作到修改。記錄你製作的過程和遇到的問題,以及問題解決的方法,據此談談你對設計和技術部分內容的理解。 3. 觀看一節科學課視頻(或閱讀教學實錄),談談這節課學生之間如何進行匯報和交流,教師如何進行引導?這樣的交流對學生有怎樣的幫助?
專題六:小學科學課程評價的原則與方法
1. 觀看一節科學課視頻(或閱讀教學實錄),談談這節課上教師是如何對學生進行評測的?這樣的評測對教學有怎樣的幫助?
2.分析一張小學科學課試卷,談談這些題目是如何測試學生的科學概念和探究技能的?
要求:每個專題任選一題。

❷ 如何提煉科學問題 小學科學教學關鍵問題的提煉

自2001年7月《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頒布至今,已經過去了14個年頭,這意味著在我國很多地區小學科學課程改革已經完成了兩輪的實驗。這一次課程改革不僅是課程設置的變革,把原來的「自然課」更名為「科學課」,更是課程理念的變革,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倡導探究式教學方式。課程性質從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轉變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十幾年的摸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科學課堂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強調問題來自學生、盡可能讓學生自己通過探究尋找答案、開始使用探究式教學方式、通過動手做學習科學、廣泛運用合作學習方式[1]……但是,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公眾、家長,對科學教學的質量都還不是十分滿意。

「什麼才是好的科學教學」,這個問題困擾著包括骨幹教師在內的大部分科學教師。對學科本質的追問促使科學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科學教學最本真的問題:什麼是科學?影響科學教學質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哪些問題是科學教學最關鍵的問題?破解了這些問題,就能為科學教學「保底」,讓新教師少走彎路,讓更多的科學教師更自信地走進科學課堂。
教學關鍵問題,是決定學科課程實施質量的核心問題。問題的提出基於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和學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基於學生學習的規律和特點,問題指向教師學科教學實踐能力發展的障礙點、關鍵點和生長點。[2]
一、撿拾散落的珠貝
提煉關鍵問題的第一步彷彿在沙灘上散步,仔細搜尋散落的珍珠和貝殼。課標、教材、課堂、教研活動都是我們提煉關鍵問題的「海灘」。
1. 來自課標的問題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那麼,什麼是科學素養?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課程性質決定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決定教學內容的選取和教學活動的設計。因此,「什麼是科學素養」是每一位科學教師首先要明確的問題。
再如,教學方式變革是本輪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課程標准將「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作為一個基本理念提了出來,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3]因此,「探究學習的基本特徵是什麼」應該是每一位科學教師能夠清晰回答的問題。
2014年,科學課標修訂委員會對小學科學課標做出了結構性調整,將原來的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三大內容領域擴充為四大領域,即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技術與工程領域,凸顯了對技術素養的要求。為了應對這種變化,「怎樣在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成為每一位科學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2. 來自教材的問題
每一套教材的編寫都有其指導思想、基本思路、體例框架和編寫特色,但是,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教材很難把編者的這些想法外化,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解讀和理解教材的能力。
翻開任意一套小學科學教材,我們都能看到大量的科學探究活動。其中有一類涉及對學生識別與控制變數能力的培養。以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為例,這類活動包括比較柔韌性、比較吸水性、溶解的快與慢、聲音的變化、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探究種子發芽的條件、蚯蚓的選擇、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擺的研究、探究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控制生銹的速度等,內容涵蓋3~6年級的8本教材。怎樣通過這些活動提高學生識別與控制變數的能力?四個年級的培養目標該怎樣制訂?能力培養的梯度該怎樣搭建?教材編寫者在編排這些活動的時候是怎樣設計的?能力的培養有一個逐步遞進的過程,知識的積累也存在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正確解讀教材文本、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合理設定各階段培養目標。這樣,我們才會聚焦「怎樣讀懂科學教材」「怎樣指導學生識別和控制變數」等核心問題。
3. 來自課堂的問題
學科教學基本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在小學各學科的教師中,科學課的教師有一項獨具特色的基本功,那就是實驗技能。實驗操作技能可以憑借大量反復的操練在短時間內提高,但是,關於實驗的基本理論是少有人關注和研究的。小學科學課有多少個基礎實驗?哪些實驗需要學生親手操作,哪些實驗需要教師演示?哪些是探究性實驗?哪些是模擬實驗?哪些是控制變數的實驗?那麼,「科學實驗有哪些主要類型」是不是一個教學關鍵問題?
作為教研員,筆者每年都會觀摩不少於100節的科學課,並有機會與一線教師深入探討教學中的困惑和問題。在諸多的問題中,「怎樣指導學生的科學記錄」「怎樣提高小學生的觀察能力」「怎樣將數據轉化為證據」是讓教師們普遍感到棘手的問題。
4. 來自教研活動中的問題
各級教研活動都是圍繞一定的主題開展的。例如,近兩年北京市海淀區小學科學教研的主題是「基於學習者分析的教學策略研究」。在「學生是學習主體」理念的指導下,作為教師,除了要研讀課標、理解教材之外,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研究自己的學生,了解了解他們的已有經驗、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等,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小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及內在機制是什麼」就成為我們必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回想近幾年的科學教學研究活動,從全國小學科學教學年會到北京市基礎教育研究中心組織的各項科學教學研究活動,都圍繞著一個主題,即「圍繞核心概念組織教學」。還有一些「熱詞」,如學情分析、教學策略、思維參與、教學評價等,代表了一定時期內小學科學教學研究的熱點問題。由此,我們提煉出以下關鍵問題:「怎樣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怎樣偵測學生的前概念」「常用的科學教學策略有哪些」「怎樣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如何評價學生的科學學習」等。
二、串起美麗的項鏈
我們從課標、教材、課堂和教學研究活動中發現和提煉出的關鍵問題猶如一顆顆散落的「珍珠」,要想串出美麗的「項鏈」,我們必須尋求理論支撐,將這些問題架構起來,形成有一定層級結構和邏輯關系的問題鏈。
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中學化學教研室開展的「初中化學教學關鍵問題實踐研究」項目將教學關鍵問題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跨學科通識性教學關鍵問題,第二類是學科內通識性教學關鍵問題,第三類是學科內實踐性教學關鍵問題。筆者認為有一定普適性,試著以此梳理小學科學教學的關鍵問題,形成了如下的小學科學教學關鍵問題清單(見表1)。
三、後續研究設想 提煉關鍵問題不僅需要對科學教學的現狀有充分的了解,還要對科學課程標准、科學教學的基本理念有深入的理解;不僅要熟悉科學教材的體系框架,還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即便如此,提煉出的關鍵問題能否稱得上「關鍵」也需要反復推敲。因為這是一個開創性的工作,能夠借鑒的研究成果很少,並且缺少理論支撐,主要憑借我們20年來對科學教學的體驗、觀察與思考以及多年積累的教研工作經驗,其困難程度可見一斑。
我們的研究還遠遠沒有結束,如表1
「小學科學教學關鍵問題清單」所示,目前我們提煉了15個關鍵問題。下一步,我們要做兩件工作:一是對每一個問題給出答案,通過教育教學理論與真實課例相結合的方式對每一個關鍵問題進行概要、通俗的論述。我們希望這些問題的解答能夠指引科學教師走上科學教學的正確道路,全面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二是在實踐中繼續思考和提煉小學科學教學的關鍵問題,對問題清單做出必要的和及時的調整,使之更加符合教師教學的需要。

❸ 小學科學課的概念的前概念是什麼意思

領學生進行互動,如果有實驗器材多做實驗,給學生流少量的作業,讓學生寫科學筆記,再加上書上的一些資料,就OK了。

❹ 小學科學教師怎樣備好科學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過去是就教材而備教材,強調教師怎麼「教」,學生就怎麼「學」,多是以教師的「解讀」牽動或代替學生的「解決」,可以說學生是接受式的學習。新課程理念指出:高深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強調在合作互助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展,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那麼面對新課程,科學教師怎樣備課呢?由於現在大部分的學校科學教師還是擔任著科學教學兼其它學科的雙重工作,因現實問題迫使老師重語、數,輕科學,與其說是輕科學,還不如說教師的精力有限,正因為如此,學生沒有學習科學的積極性,更談不上效果,這當然是由一定的客觀條件造成的,但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科學老師必須要備好課,而且備課要素不同於其他學科,它要求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平常還需做一個有心人。我認為科學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幾點:一、按新課程標准,備好教材。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條件。更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資源,也是師生溝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開展創造性的教學,是新課程的基本主張。我們說: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研究教材的價值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教材的價值在於生成性。作為教師不深入鑽研教材,只是克隆書本和教參書上現成的觀點,那隻有當一輩子教書匠。要想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教師必須養成自我構建知識的習慣,指運用書本提供的知識背景和教師解讀出的闡釋性觀點去生成新知。研究教材要從知識性和人文性兩方面來考慮。知識性包括科學內含的知識和課外延伸的知識。人文性是從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來講的,備教材應領會新課程的主要思想,研究科學教學的新課標,從整體上了解教材的特點,把握書本的體系結構,分析新課標,通過鑽研教學新課程標准,掌握教材基本內容和教學要求,統觀全局,抓住主線。二、備每一節課的教材。 新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開放性。即教學內容是基礎而豐富的,呈現形式是豐富而開放的。因此,我們在備課時要認真挖掘教材每一課的資源,力圖呈現豐富多採的感知材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具體做法如下: 我們在備每一節課的教材時,必須確定教學目標,知道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了在教學中達到預定的目標,突出教學的重點,幫助學生順利地突破難點,教師應該作好充分的准備:一是信息儲備,二是相關知識准備,三是問題設計的科學性,四是實驗材料的准備。同時,還要考慮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識點和教學中需要的器材和資源。教師都沒有深入鑽研教材,也沒有為一堂課作好准備,怎麼引導學生去探究。例如:四年級一冊最後一個單元中的2課《分類》,本課分兩大部分來開展研究活動。第一部分,引導學生認識什麼是分類;第二部分,讓學生知道科學分類的方法,在課文P56頁中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能找出這類海洋生物的特徵嗎?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這個問題,首先就須理解作者編排這個內容時暗含的活動結構,一共分4點:1、尋找家庭成員的多種特徵。2、確定家庭成員的相同特徵。3、用相同特徵來鑒別同類海洋生物。4、根據相同特徵畫出一個家庭新成員。備課中,我就用這4個導向去分析、理解,不管怎麼分析,就是不能確定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因為在參考書上也找不到答案,心裡沒底怎麼去引導學生學習呢?後來經過大量查閱資料,終於在《小學科學教育概論》這本書找到了正確的答案。一句話,這類海洋生物都長有6個朝向同一方向的腳,驚喜的是,原來教材上的這道題就是從這本書上搬過去的。三、備學生的前概念。 什麼是學生的前概念—在引導學生學習本課之前,老師要事先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技能、技巧和情感態度。一句話,就是我們說的學生的基礎情況,「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是這次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在這樣的教育理念指導下,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隨之改變以往的教育觀、教育行為,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二要在課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天的課堂上來,備課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興趣、生活經驗、技能技巧和學習態度等情況。既了解一般情況,又了解個別差異,我們可以根據他們在以往學習科學的水平、能力基礎上來分析哪些知識點是學生容易掌握的,這樣的知識點就只需要點到為止,否則需要重點引導,進一步去探究,通過分析學生的差異來進行分組,在組中要特意安排動手能力強、有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強等方面較好的同學去當組長,讓他去帶領全組同學參與探究、研討活動,這樣的安排既讓學生增強了合作學習的意識,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成效。 為什麼要充分探究學生的前概念?依據有5點:1、知識的構建性:知識通過新、舊經驗互動來生成已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2、知識的復雜性:知識不能以現成的方式打包,而且不能傳遞、復制。3、知識的社會性:學習共同休(師生共同建構知識)。4、有意義的學習:強調學生對世界的理解。5、學生的前概念是教育活動的生長點,採用的方法:運用前概念策略,對學生進行學習前診斷性評價,可以通過平時的活動,提問的方式,交流對某件事或某事物的看法,教師對學生的前概念進行分析參照課標,確定要改變的前概念。當你把學生的前概念分析透徹了,才去考慮單元的教學設計和每課的教學設計。例如:三年級下冊三單元:固體和液體。(1)單元內容:從哪些方面去認識它?固體軟硬透明輕重 形狀沉浮…… 液體顏色溶解(2)單元結構:固體--液體--沉浮(3)認識液體前概念:寫出知道液體的名稱。列出已知液體的性質。(回憶前面所學知識)做實驗:研究更多的性質。比較同體積液體的質量。研究不同液體的流動速度。研究不同液體在蠟紙上的形狀。總結:方法越多,認識的性質就越多。四、備好每一課的探究材料 布魯納有一句至理名言:「任何學科內容如果以一種智慧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教給任何年齡的兒童。」雖然不是絕對的,但是,作為科學教師深知科學就是構建實驗的載體,由於小學生的認知差異大,只有藉助直觀、形象的東西才能真正認識事物本質屬性的特徵,才能促進學生把抽象的思維變為思維可視化,什麼是思維可視化?用圖畫的形式把自己心裡想到的表達出來,實際是一個建構模式,也是學生高層次轉化的過程。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大量的課後作業都是在訓練學生的思維可視化。因此,教師在上課前,要認真准備探究活動的材料,不但要認真准備,而且還要做到精心挑選。如:彩色結晶的分離實驗,選擇樹枝十分重要,倘若隨便搞一個樹枝,那做出來的實驗效果就不理想,做此實驗,應該提示學生要挑選枝叉多的樹枝,做出來的效果十分漂亮,再比如:液體的沉浮實驗,你就不能選液體色彩接近的,應該選擇色彩對比度強的,這些液體在實驗後,看到的效果層次分明,色彩鮮艷,十分好看。五、備教學策略(方法)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布魯納指出: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決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一些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動的書廚,而是學生如何去思維,教他如何象歷史學家那樣去研究,分析史料,那樣,從求知過程中去組織屬於他自己的知識,因此,教學方法非常重要。教學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包括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在科學教學中常用的策略有:提出問題,分組討論,小組交流,集體交流,分析歸納,觀察、演示、探究、驗證假設,展示、互評、設計實驗、知識拓展等方法,教師一定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需要來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設計的教學方式一定要開放式的,要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討等認識活動凸現出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自學探究、合作交流和規化人生的能力,只要教師選擇的教法符合學生的認知,加上運用現代的教學設備(多媒體及網路),合理的教學手段,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學習使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和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構建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單向地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對外部信息主動地選擇和加工,教師應把程序式課堂教學變為建構式課堂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學生的基礎上建構的。教師是指導者、組織者、策略者,教師對每個教學環節應有個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點,研究學生的心理、遵循「教無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則。這就需要教師理解多種教學策略,靈活運用。一般來講,教師要預測的教學程序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應該符合學生的發展的,關鍵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如何藝術性的引導,教師的導向更重要,以學生為主體,不是什麼事都是學生說的算,在民主的基礎上還要集中,否則是另一個樣子(混亂的、無頭緒的)。教學過程的構建,首先要樹立現代的教學觀念,主張以人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以學生的「自我嘗試在先,教師的引導在後」為原則。六、備好教學組織形式 科學課程既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要求學生不僅要很好地掌握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把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並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在設計教學的組織形式時,要根據本節課的課程特點去分配教師教學時間和學生探究時間,把教師教學和讓學生進行分組合作、自主討論學習,學生交流相結合。「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是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所以,我們在設計教案時,應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指導他們怎樣與同伴合作,我們認為學生最方便的合作夥伴就是自己的同學,從關心自己到關心同桌,從獨立學習到同桌、同組的互助學習,同桌同組既是學習的合作者,又是評價者,值得注意的是:要求學生把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在集體交流過程中,各組認真傾聽,然後互評,這樣,就防止了讓合作流於形式,要追求合作學習形式與效果的統一。作為一節課的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在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必須思考下列問題:1、為什麼這節課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不用可以嗎?2、如果要用,什麼時候進行?問題怎麼設計?大概需要多少時間?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教師該如何點撥?3、如何把全班教學、小組教學、個人自學三種具體的教學形式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我想,備課時只有對這些問題都進行認真思考,小組合作學習才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課程的課堂上真正發揮作用,而不是熱熱鬧鬧地走過場。七、備好教學評價 課程評價在課程體系中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研究課程評價體系是促進課程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因此,建立體現素質教育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教師上進和推動科學課程不斷完善評價體系,體現評價內容、主體和方法的多元化。例如:可以專門設計一張表格,這張表格的評價內容應全面,標准分為:1、絕對標准(應作好課前准備)。2、相對性標准(如果在學習中能力有限需要別人幫助才能完成還是應該以激勵為主)。3、個體差異標准(如這位同學原有的智商低於別人,但他的學習態度一般很端正,而且在學習活動中已經盡力了,你同樣應該以激勵為主)。評價方法是:1、有些項目由教師作出評價,如期末的總分欄。2、學生本人對自己的情況作出評價。3、小組長作出評價。4、科代表作出評價。5、組與組之間互評等。也可以在課前、課中、課後評價。既要關注評價結果,更要關注科學課程的整個教與學的過程,科學評價必須應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情感態度,科學素養,探究能力的全面評價。科學課程不同其他課程評價考核,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必須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了解教和學兩方面的信息,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或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科學教學評價可以從認知、探究、情感態度等方面進行,具體的有課前准備、學習態度、探究能力、創新能力、自評、綜合評價等的測評。 大量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對學生的評價是,一根撬動學生發展的無形杠桿,正確的學習評價可以培養人才,造就人才,錯誤的學習評價則可能扼殺人才,埋沒人才。科學學習評價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分數,強化全面育人的意識,評價標準是用來衡量學生學習成績的工具和尺度。有人說:「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但評價標準的好壞直接關繫到整個評價是否公正與合理,因此,制定評價標准應堅持三個原則。1、制訂評價標准應根據教學實際制訂。2、制訂評價標准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進步幅度。3、制訂評價標准應由一元評價標准向多元評價標准轉變。八、寫教後反思 一位優秀的教師設計出了一份好的教案,這只是對自己解決問題的心路歷程進行再分析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梳理自己相關經驗和教訓的一個過程。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是很難完全合理地按備課計劃去進行。因而,要求我們每位教師堅持寫教後記,就是要求我們在上課之餘系統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行為,對於提升教育智慧,形成自己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獨特藝術等都至關重要。「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普通人要反思,作為具有專業特殊性的教師,更需要反思。反思抓住實在的內容:包括教與學的活動,教師個人經驗,師生關系,教學理論等,都是教學反思的基本內容。反思主要涉及的問題有:問題解決有哪些利弊得失?問題解決中還發生存在哪些新的問題?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如何進一步解決這些新的問題?問題解決中有哪些體會、啟示等等。 科學課與其他學科相比,知識覆蓋廣,科學性強,教材編排的內容不斷更新,對教師的要求很高,而實際上科學專職教師少,互相交流的機會不多。因此,我們科學教師必須要不斷探索新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要想上好課,首先要備好課,陌生的教材要求備課,熟悉的教材也要求備課,年輕的教師必須備課,老教師也要備課,科學教師應為自己立一條戒律,「不上無准備的課」。

❺ 小學科學作業 不是養殖

國培計劃小學科學作業:專題一: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要性、基本目標、理念和教學方法 .反思自己的教學與小學科學課程的目標要求有何差距? .談談自己教學中的困惑和困難和參加這次培訓的期望。 .閱讀一段課堂實錄,分析其中具體的學習目標,包括科學概念、探究技能和科學態度。分析其中教學探究的基本要素。專題二:小學科學探究主題(物質的特徵與特性) .針對本節課所涉及的科學概念,你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有哪些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和困惑? .觀看一節科學課視頻,談談這節課上教師用哪些方法測評學生的前概念?學生出現了哪些前概念?教師是如何在這些前概念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活動的?請對這節課提出完善和修改的意見和理由。 .圍繞液體有確定的體積,沒有固定的形狀這一科學概念設計一節科學探究課,特別關注「了解學生的前概念」、「在學生前概念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活動」這兩個環節。專題三:小學科學探究主題(力的作用與運動) .針對本節課所涉及的科學概念,你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有哪些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和困惑? .以「水凝結的條件」為例進行教學設計,著重思考如何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形成可以探究的問題。 .觀看一段科學課視頻,談談這節課教師是如何運用記錄幫助學生進行學習的?請對這節課的完善和修改提出意見和理由。專題四:小學科學探究主題(植物) .針對本節課所涉及的科學概念,你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有哪些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和困惑? .觀看科學課視頻,談談學生是如何設計和進行公平實驗的?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公平實驗? .在科學課堂上,教師起到怎樣的作用?視頻中教師是如何幫助學生學習的?專題五:小學科學探究主題(製作小車) .針對本節課所涉及的科學概念,你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有哪些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和困惑? .以吸管為材料搭建一個塔狀建築,從設計、選材、製作到修改。記錄你製作的過程和遇到的問題,以及問題解決的方法,據此談談你對設計和技術部分內容的理解。 .觀看一節科學課視頻(或閱讀教學實錄),談談這節課學生之間如何進行匯報和交流,教師如何進行引導?這樣的交流對學生有怎樣的幫助?專題六:小學科學課程評價的原則與方法 .觀看一節科學課視頻(或閱讀教學實錄),談談這節課上教師是如何對學生進行評測的?這樣的評測對教學有怎樣的幫助? .分析一張小學科學課試卷,談談這些題目是如何測試學生的科學概念和探究技能的?要求:每個專題任選一題。

❻ 求小學科學課程課標,謝謝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前 言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的科學發現、技術突破及重大創新不斷涌現。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和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人類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認識並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動了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繁榮,促進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科學技術正深刻改變著社會,而社會的發展又對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科學不僅作為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驅動力,也代表著一種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一種當代公民必備的素質。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需要具備的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備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對於增強公民參與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對於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學教育承擔著培養公民科學素質的重任。早期科學教育對每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科學對人們認識世界起著關鍵的作用。兒童自小就會形成對周圍世界的看法,而這些看法經常是不符合科學原理的。因此,及早對他們進行科學教育,有利於幫助他們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學概念,發展科學思維和語言能力,培養科學態度。小學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責任,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必須在義務教育階段小學 1~6 年級設置科學課程。《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1~6 年級)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是小學科學課程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標准》所規定的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是每一位小學生在該階段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標准》是小學科學教材編寫的依據、教學的依據以及教學評價的依據。
一、課程性質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科學素質的培養是義務教育的重要任務。小學科學課程實施探究式的科學教育,通過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從而最有效地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目的。
探究式科學教育,能夠讓學生通過親自收集數據,參與實證、討論和辯論,建構和理解主要的科學概念;體會到人類通過觀察、實驗和推理來獲取正確的知識,並了解科學知識是相對穩定並不斷發展進步的。探究式科學教育,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運用科學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學生有了參與探究活動的親身體驗,也有利於他們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和培養,學會尊重事實,尊重和欣賞不同的意見,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並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有基本的了解。
小學科學課程還應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部分學生在成年以後,會從事與科學技術直接相關的工作。實施探究式的科學教育能夠保護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愛,這對他們今後進入高一級學校的學習,以及未來的職業選擇都是至關重要的。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和實踐性的課程。
小學科學課程把探究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學生要在探究過程中理解科學概念,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在活動中學習科學,既是課程內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小學科學課程的活動性表現在強調通過兒童親身經歷科學活動學習科學知識,促進科學態度的發展。
科學探究是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小學階段科學概念的建構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實際出發,探究活動盡量與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相聯系。小學科學課程還包括設計與技術的內容,學生可以在理解科學概念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進行解決實際問題的嘗試。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的課程。
小學科學課程的綜合性首先表現在學科內容的綜合上。小學科學課程中,將自然科學各主要領域的基礎內容,包括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知識,綜合在一門課程中,能夠更好地體現自然科學共同的學科背景、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方法。小學科學課程的綜合性還表現在學習內容與學習經驗的綜合,動手和動腦的結合,以及科學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上。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與其他學科有密切聯系的課程。進入 21 世紀,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文化也對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語文課程中包含了許多與科學有關的內容以及科學家的故事。科學課程也要求學生運用語言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表達和交流。
科學課程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培養他們語言的准確和精煉,提高他們表達和辯論的能力,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科學和數學學科有著天然的聯系,科學課程特點之一就是定量表達和使用邏輯推理。數學可以在科學探究中作為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學課程又為數學的應用提供了實例。
因此,小學科學課程不僅可以為 7~9 年級理科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對小學階段其他課程的學習也具有促進作用。
二、課程基本理念
小學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
科學課程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科學教育。無論學生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地區、民族、性別、經濟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或者個體條件的不同,科學課程都應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小學科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宗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發展科學思維和語言能力,獲得科學探究的有關技能和方法,培養熱愛科學、善於思考、求真務實、互助合作、保護環境和呵護健康的生活態度,是科學課程的主要任務。
科學課程還要著眼於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會對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科學技術的應用必須考慮科學道德和倫理的選擇。
小學科學課程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不是一種單一的、刻板的教學過程,而是一組具有自己獨特特點的有效教育方法,不僅在科學教育里能夠運用,而且在其他課程的教學中也能發揮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和科學課程有著天然的聯系,探究是科學家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的主要方法。以實證為基礎,運用數據分析和邏輯推理,公開研究結果,接受質疑,不斷更新和深入,正是科學研究的特點。
探究式學習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學生親自收集和獲取資料和數據,有時也包括運用已經證實的第二手資料;在實證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推理和思考,聯系自己的經驗和有關的理論,作出判斷和結論;通過交流、討論、辯論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對科學概念的理解,而不僅僅是依靠聽講來接受科學概念。探究式學習需要在教師引導、組織和支持下進行。
小學科學課程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小學科學課程中也需要採用其他形式的教學方法,如講述、示範、觀摩,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
小學科學課程中,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
近幾十年來學習科學研究揭示了兒童發展和學習過程的許多規律。研究表明,兒童生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強大的學習能力,教育需要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機遇。學習科學研究還表明,只有在學生主動學習的情況下,學習過程才能有效地發生,包括概念的擴展和建構以及錯誤概念的抑制和轉變。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學會調節自身的學習;能夠獨立和合作學習,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並逐漸意識到自身的思維過程和學習的策略與方法,成為一個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學習者。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要充分估計學生的學習能力,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尊重他們的經驗差異和學習特點,為他們設置合適的學習途徑和評測方法,引導他們主動地探究。
小學科學課程中,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並不意味著學生自發地和自主地探究,更不意味著降低教師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科學研究不僅揭示了兒童的發展潛能,還證明了學生的學習環境,包括家庭、學校、教師、同伴和社區文化會對學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當學生進入學校以後,教師成為他們學習環境的重要提供者。在探究式學習活動中,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組織和支持作用,讓學生主動而有目的地進行探究式學習。教師需要通過自己的示範和與學生的互動,以及組織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討論和辯論,將學習引向深入。
小學科學課程採用有利於促進學生發展和科學素質形成的評測體系。
對學生學習的評測,為課程目標的實現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評測應有利於學生健康發展,有利於課程各項目標的實現;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評測內容應該是全面的,包括科學素質的各個方面。評測包括對學習的形成性評測和總結性評測,應以形成性評測為主;並考慮採用多種方式和多個主體的評測方法。
三、課程設計思路
小學科學的課程設計和標准制定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有關新課程改革的政策,力求體現科學性、先進性、繼承性和實用性。本標准分為四個部分,包括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准和實施建議,分別闡述了小學科學課程的作用、性質、理念、目標、學習內容、實施建議等方面,體現了整個課程的設計思路。
在前言部分,首先闡述了當今時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國家對公民必須具備的科學素質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近幾十年來,學習科學研究不僅揭示了兒童學習科學的強大潛力,還強調了從小培養兒童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些都是小學科學課程設置的依據。
小學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責任,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決定了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小學科學課程應該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是具有實踐性、活動性和綜合性的課程;並與小學階段的其他課程有著密切的聯系。
課程的基本理念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實現教育普遍性和公平性的要求;體現了促進學生科學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同時,將近幾十年來有關學習科學研究的成果,包括探究式教育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圍繞主要科學概念組織教學,運用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方式等新的教育理論,體現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中。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還強調了探究式科學教育並不意味著教師作用的降低,相反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過程需要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教師的引導和支持對探究式科學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在課程目標部分,以簡潔的語言表明課程的總目標和四個方面的分目標。目標設置的依據和解釋,已經在前言部分闡述。
內容標准部分是說明課程要求學生學什麼以及達到的程度,共分三個部分:
科學知識、設計與技術、科學探究。科學知識是學生學習內容的主要部分,在標准中以概念的形式系統呈現。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個主要的自然科學領域中選取了 21 個主要概念,要求學生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把主要概念分解成 125 個比較小的、和實際生活聯系較緊密的概念,在標准中稱之為"分解概念"。對每一個"分解概念"舉例加以說明,並給出學習內容的目標,以便《標准》使用者較容易地理解和實施。概念的陳述以敘述內容為主,即說明"這是什麼",盡量減少過於抽象的名詞定義。希望學生了解科學並不是空泛的定義,科學來源於生活實際,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服務,以保持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
設計與技術領域代表了科學實踐的重要方面,將其包括在本標準的學習內容之內,對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十分有利的。設計與技術部分包括了 3 個主要概念,並分解為 15 個比較小的"分解概念",也給出了相應的舉例和學習內容目標。
內容標準的第三部分是關於科學探究的學習內容。科學不僅包括知識,還包括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科學探究是科學家獲取新的科學知識的方法,它是一個復雜的、多層面的、多種實現方式的、不斷循環和上升的過程。在學習內容中列出了科學探究的五個要素,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實踐來體驗和了解。
實施建議部分是對如何進行教學實踐的建議。教材和有關教學資源的建設是很重要的,它是標准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中國國土廣闊,各地區情況差別較大,各地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將標准具體運用於教學實踐,這就需要通過教材的編寫者來實現。教師的培訓和發展也要依靠教學資源的建設。教師隊伍的建設對任何教育改革都是最為關鍵的因素。面對中國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的現狀,普遍提高教師的科學素質,重點保證科學教師的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保證其科學教育工作條件又是當務之急。實施建議中還對教學、評價和其他與教學過程有關的支持條件提出了建議。
附錄一給出了科學知識內容標准中學習內容目標欄一項所涉及動詞的說明。
附錄二是兩個從目前的教學實踐中優選出來的案例。一個案例採用觀察的方法,
另一個案例採用單變數實驗的方法收集實證。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能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理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概念,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實、樂於探究的科學態度;發展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
二、分目標
(一)科學知識
1.通過對物質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物質的一些基本性質和基本運動形式,認識物體的運動、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轉換。
2.通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生命體的主要特徵,理解生物的生命活動和生命周期;認識人體和健康,以及生命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3.通過對地球與空間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環境,知道太陽系的基本概況;了解地球的運動及地球的圈層結構;認識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知道地球是人類應珍惜的家園。
(二)科學探究
1.了解科學探究是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方法,它是科學家通過實證、邏輯推理、創造性思維及交流形成共識的過程。
2.知道通過科學探究形成共識的科學知識在一定階段是正確的,但是隨著新證據的增加,會不斷完善、深入和發展。
3.知道科學探究大體包括的要素:提出和聚焦問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和獲取證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認識到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線性過程,而是循環往復、相互交叉的過程。
4.能將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運用於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動。
(三)科學態度
1.對自然現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樂於參加觀察、實驗、製作、調查等科學活動,並能在活動中克服困難,認真完成預定的任務。
2.依據實際證據,勇於發表和說明自己的見解,樂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和理解別人的觀點,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觀點。
3.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地參與交流和討論。對別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
4.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1.將學到的科學知識和日常生活中運用的工具、器具、設備相聯系,識別日常生活中科學的應用;了解人們如何運用設計與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以改善人們的生活,並使社會的生產和文化生活方式發生變化。
2.了解人類活動對所在地區自然環境、生活條件以及社會變遷的影響;了解社會需求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強大動力,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力量。
3.利用所掌握的科學知識開始考慮有關正確運用科學技術的倫理問題,知道從事科學技術研究和對科學技術的運用,都必須考慮倫理和道德的取向,認識到自己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上的責任。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一、科學知識
內容標准中的科學知識選自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個領域,這三個領域是自然科學中的主要領域。從這三個領域中選擇一些適合於兒童學習的主要概念,可以為兒童的繼續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了便於使用者了解標准中所選概念的依據,在表一中列出了三個科學知識領域的主題和核心概念,但它們並不是要求學生在小學階段理解的概念層次。
表一、科學知識領域的主題和核心概念

在表二中,列出了要求學生學習的科學知識的內容標准,包括的主要概念共21 個,每個序號後的說明是這21 個主要概念的表述,要求學生認識和理解。其中,物質科學領域的主要概念有10個,生命科學領域有7個,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有4個。
學生認識和理解這些主要概念,需要從他們周圍熟悉的事實、現象和已有的經驗開始,先建構一些較為具體的概念。標准中對每個主要概念進行了分解,共分解成125個「分解概念」。在這些表格中的第一列是對這125個分解概念的表述;第二列是舉例說明與該概念有關的事實和現象;第三列是學習內容的目標,給出對該概念學習程度的簡要說明,供教學、教材編寫和評測時使用。

三、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科學家發現自然規律、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過程和方法。在小學階段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希望孩子在建立科學概念的同時,體驗探究過程,了解探究方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為了更好地實施探究式科學教育,科學教師必須對科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科學中認為每一種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和規律;科學家通過觀察、實驗、邏輯推理和創造性想像來獲取當時認為最正確的解釋——科學知識。然而,在尋求因果關系時並不存在單一的科學方法,科學研究永遠不會終止,科學總是在不斷修正中進步。大部分的科學研究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設備和手段來進行觀察和測量,以獲取實證;即使是得到同樣精確的數據,科學家運用邏輯思維也會建立不同的模型,並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科學家需要發表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交流,接受同行評議和實踐檢驗,形成共識。
科學探究並不是一個固定模式的順序過程,而是一個能動的、多樣的、多層面的、循環發展的過程。科學探究一般包括提出和聚焦問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和獲取證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五個重要的要素。
表四列出了科學探究的內容標准,包括5 個基本要素,並對這些要素進行分解和舉例說明。學生認識和理解這些要素,需要將其融入豐富的探究活動中,通過實踐,動手動腦,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學會靈活地運用,逐步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表四、科學探究內容標准
25.提出和聚焦問題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一)圍繞主要科學概念組織教學
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應圍繞主要科學概念來組織教學。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從自己身邊的事物出發,逐步建構概念,親歷概念形成的過程,有效地組織和理解知識,而且有助於他們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探究的能力,促進科學思維的發展。
概念是兒童建構復雜能力的基石,學生可以運用掌握的主要概念,擴大到探究其他的問題上,觸類旁通地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圍繞主要科學概念組織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他們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主要科學概念組織教學,應始終貫徹「小學科學課程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等基本課程理念。只有將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四個方面的教學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培養學生綜合科學素質。
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和分析教材時,需要根據內容標準的要求,圍繞《標准》中確定的主要科學概念以及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系,考慮學生對科學概念掌握的發展途徑來進行教學設計,安排教學環節和過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一次探究活動宜集中探討一個可以通過實證研究解決的明確問題,不宜向學生提出涉及復雜系統、超出兒童探究能力的問題;
在探究活動中,應盡可能包含定量測量和表達的內容;不宜在小學階段讓學生對社會科學問題進行探究,但是可以聯系科學對他們周圍社會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科學概念有關的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進行討論和實踐,如建立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護環境等。
(二)設置教學情境,從學生前概念出發,引導學生聚焦到合適的探究問題
有效的探究式科學學習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看法和經驗為起點,以學生通過自己努力,或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可以達到的發展程度為階段目標。在教學時需要設置與學生生活經驗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情境,關注學生的前概念,可以通過提問和討論,以及畫圖(網狀圖、KWLH 圖、概念圖)、回答選擇題、情境設置的預測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前概念,並以此為依據調整教學的內容和策略,引導學生聚焦到合適的探究問題上。探究式學習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程序,而是一個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生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根據學生和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確保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三)重視證據的收集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為證實假設、回答問題而設法收集證據時,教師需要給予指導。在收集證據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哪些信息是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指導學生確定收集信息的方法和呈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來源主要包括親身的觀察和實驗所得,有時也包括別人已經觀察和證實的實驗數據等第二手資料。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及時地把有關的數據收集起來,要求做到所獲得的數據盡可能准確;要讓學生明白實驗數據需要經過多次測試得出;要求學生尊重事實,不人為更改數據;同時引導學生把數據用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來,以便於經過分析和推理,形成一定的解釋。
(四)重視引導學生從證據中進行分析推理、得出結論,關注學生的討論和交流科學探究必須基於實證,信息和數據的收集非常重要。但在獲得信息和數據之後必須加以分析和推理,以得出對探究問題的回答。將從直覺中獲得的日常概念上升為科學概念是科學研究的關鍵,也是探究式科學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推理、得出結論時,教師要注意學生探究內容與所學概念的關聯,注意使用科學分類和模型等工具,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主要的科學概念,發展元認知。
討論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重要的互動過程,貫穿探究式學習的全過程。尤其在學生進行分析推理,得出結論的過程中,討論和交流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討論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教師在組織探究活動時,要讓學生充分地表達和交流他們的想法,發現認知沖突,鼓勵和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探究;
不要急於誘導學生解答,急於給出答案,更不要簡單地給予肯定和否定,而是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充分展開討論和交流。討論還是培養學生良好科學態度的重要途徑。討論中可以培養學生傾聽別人意見、評價和接納不同觀點等開放的科學態度,促使學生學會尊重事實、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賞不同意見,並從他人意見中得到啟發和幫助。
(五)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測,關注學生的科學記錄和表達形成性評測是探究式學習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進行形成性評測的一個有效手段是關注學生各種形式的科學記錄和表達。在探究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科學的語言,採用多種符合兒童發展階段的方式記錄和表達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展示探究過程,如繪畫、日記、圖表、報告、小報、故事、匯報、小講座等。
科學記錄和表達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觀察、回顧、分析和總結,同時幫助教師從中了解學生學習的進展,考察學生對科學概念的掌握程度和探究能力的發展水平等,從而對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進行有效的形成性評測,找到適合不同學生的教學策略,促進所有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六)利用多種資源和信息技術支持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的實施需要得到廣泛的教育資源支持,包括社會科技力量、校外科技活動資源和網路信息資源。教師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獲得與教學相關的科學知識和教學策略,學生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學習科學必須的信息和材料。在實施科學教育時教師應利用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和資源,如各類科學教育文獻和書籍、各類科學教育網站等。教師可以利用學校或當地的圖書館、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資源開展探究活動。在一切有條件的地方,應該盡可能地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如各種音像資源、計算機軟體、網路等。現代教育技術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科學信息;能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調整教學進度,提高學習效率;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為終身教育打基礎。

字數限制,未完,詳見參考資料:http://www.xxjys.com/xkkm/kx/2011-11-11/684.html

❼ 小學科學的雜志目錄

發展滲透
(1)激勵理論提高學生集體活動參與度的分析徐昕
(2)實施「愉快教育卞海燕
(3)如何開展小學閱讀的有效教學張萍茹
(4)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任萍
(5)陶行知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張媛
(6)科學探索活動中交流環節的指導周月萍
(7)學校天文望遠鏡漂流進學生家庭思考實踐唐利里
(8)傾聽讓課堂教學更有效胡春芳
(9)讓數學與生活接軌詹守偉
(10)一個大膽的嘗試黃潔
(11)閱讀與『閱讀』彭芳
(12)為了學生的學習為了學生的發展葉玉梅
(13)「喚醒」與科學概念「打架」的前概念陳玉寶
(14)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丁阿娜
(15)兒童思維發展新論指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郝雲霞
(16)淺議兒童數數的5條基本原則黃春華
(17)教育細節是活的教育學喻梅
(18)如何進行互動教學潘玉蓉
(19)基於遞進四步法的學習動機激發邵家鵬戴軍
(20)「同課異構」教學研討的三大好處孫學瓊
(21)小學做中學實驗教學法的選擇策略項君
(22)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顏娟
(23)多媒體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楊秀梅
(24)小學數學分層教學之我見張興亮張靜
(25)探賾索隱鉤深致遠——解讀新課程標准,踐行主動參與式學與教陳大寧
(26)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方法和策略崔紅霞
教壇新解
(27)給高效課堂加點『調料』陳雲
(28)用范讀點燃課堂激情沈厚紅
(29)多元發展理念下教學與社團活動有效融合嚴建偉
(30)改變教學行為從提問開始劉炎儒
(31)蛤學生一個創新的平台無
(32)相機激勵使課堂作業更靈動耿小娟沙彩虹
(33)讓逆向思維在科學教學中升華無
(34)「問課」在課堂教學中出彩何軍軍
(35)提高學習的快樂感胡燕雲
(36)為探究微小世界中的微生物定下鮮活的目標季亮

❽ 關於小學科學課堂核心概念教學的幾點思考

1.把握學生的前概念
現在的學生處於一個多媒體時代,他們可能會通過電視、書籍、報刊、網路等渠道了解到自然現象和人類的一些科學產品,當然在他們的日常活動中也會產生一些自己的認識了解,而這些印象必然會被他們帶入課堂。這些印象就是他們在學習科學概念之前的「日常概念」,也可以稱之為前概念。在幫助學生構建科學核心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前概念。了解學生前概念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書面測試、訪談分析、個別交流、畫圖等。這些方法的採用可以視實際情況有選擇地使用。當然這些方法並不是隨意用的,要針對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使用。
比如,畫圖非常適合在課堂上暴露學生的前概念,這個方法比前幾種方法簡單易行,一張白紙,一支筆,不會對學生產生一些暗示,而且這個方法已被大多數老師運用在課堂上了解學生的前概念,因為有時學生的想法是很難只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利用畫圖的形式可以讓我們更加貼切地了解學生的想法。因為有時學生所說的並不完全符合他們的所想,並不能完全表達他們所要表示的全部意思。利用畫圖可以更多地暴露他們隱藏於大腦中的隱性思維。
2.找准概念生長點,引導感知科學核心概念
基於學生並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他們的腦袋中存在著一些前概念,這些前概念有的可能是錯誤的,但它包含著學生原有的經驗和假設,這些原有的經驗和假設正是核心概念的生長點。科學教學活動過程就是要改變學生原有的前概念,通過深入地探究活動讓學生直面自己的錯誤概念引發認知沖突,通過各種構建活動,建立起新的概念體系,達到核心概念建構目標。這些活動可以是通過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來消除錯誤的前概念,也可以是讓學生經歷認知沖突,消除錯誤的前概念,還可以是為學生提供符合客觀事實的事物,發展學生不完整的前概念。但是科學核心概念的建構還要藉助完整的探究過程來實現。
3.通過探究幫助學生構建核心概念
幫助學生核心概念的建構過程也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順序以及他們個體科學概念發展的水平。近年來,為了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主的現狀,培養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廣泛提倡採用基於探究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活動中發現通過探究活動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核心概念。當然探究活動的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設計好的探究活動才能很好地達到目的。
4.促進學生深化科學核心概念
深化科學核心概念,就是把科學知識技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轉變成他的一種素養,通過實踐發現有這樣兩種深化方法。
概念圖構建法,它利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腦中的概念思想,把隱藏於人腦中的東西變得現行化、可視化,便於交流與表達。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理清他所掌握的科學概念,加深記憶。並且可以區分出大概念和小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❾ 設計小學科學前概念調查方案

學生並不是腦袋空空地進入學習情境的。他們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就已經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認識。這些先入為主的概念,對於他們的學習,有相當大的干擾。當新學習的概念與他們先前存有的概念相沖突時,自然而然會產生一股抗衡力量,而兩相沖突之下,當然會對學習的成效有所不利。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學習新知識的影響可以通過培根的一段話來形容:「一旦人們接受某一觀點就會去尋求所有的論據去支持已有的觀點而忽略或輕視與之相反的事實或證據以維護其原有的觀點不受侵犯。」(nissani,1992) 這個學生先入為主的概念,通常有別於專家的科學概念,且非常難以改變。由於學生的這些概念,以科學家的觀點來看都是不正確的,而稱之為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在國外也有稱之為先前概念(preconception)、直覺概念(intuition)、另有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等。不幸的是這些迷思概念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卻是運用自如。只有在課堂上,老師才會指出他們的錯誤概念;考試時,學生才會填上他們所「學習到」的正確觀念,其他時候,他們寧可相信他們自己自成一格的理論,當然他們也不反對其他理論的存在。只是寧可多種理論並存,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迷思概念。 新鮮!

小學六年級科學下期教案

《科學》(河北版)六年級上教案

第一單元 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第一課 小草和大樹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比較小草和大樹
[活動目標]
1、 能用放大鏡等工具對植物進行細致的觀察,並用圖和文字進行記錄。
2、 能正確地描述幾種常見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點。
3、 能夠在自己研究的基礎上,與其他同學共同概括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特徵,並能舉例加以說明。
4、 能根據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徵,正確地辨別常見的植物。
5、 能盡量在自然狀態觀察植物的特點。
[教學材料]
放大鏡、剪刀、多媒體資料
[教學重難點]
從幾種草或樹的觀察中,歸納出它們各自的共同特點。
[教學過程]
一、 回顧以前學習過哪些與植物相關的內容。觀察多彩的植物世界的多媒體資料。
二、 讓學生列舉自己見過的一些小草和大樹的名稱,談談自己是怎樣區分小草和大樹的。
三、 讓學生到學校植物園去,選擇幾種小草和大樹,觀察它們根、莖、葉的特徵,記錄在課本的表格中。(帶放大鏡和剪刀,既要觀察又要注意愛護花草樹木)
四、 匯報交流,並概括出小草和大樹各自的特點。要求不宜太高。
五、 給出草本、木本植物的科學概念。並用概念來區分更多的植物。(圖片提供)
第二課時
給植物分類
[活動目標]
1、 能通過觀察發現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徵。
2、 採用一定的標准,對植物進行分類。
3、 能與其他同學業交流找出比較合理的分類方法。
4、 能歸納出一種比較科學的分類方法。
5、 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種類很豐富。
[教學重、難點]
列舉多種分類標准,訓練發散思維。
[教學過程]
1、 本活動是對分類方法的靈活運用,鼓勵學生利用上一活動學到的分類方法,自己制定標准給植物進行分類。
2、 由於沒有限定具體的分類標准,提供了自由空間。
3、 鼓勵將本組的分類標准和分類結果記錄下來,並與其他組交流。
4、 分析全班找出的分類方法,通過比較,推選出最科學的分類方法並說出自己的理由,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訓練。
5、 觀察不開花植物,拓展學生的視野,感受植物世界的豐富多彩。
6、 布置學生收集當地常見植物的圖片和文字資料,為植物博覽會做准備。

第二課 植物博覽會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參觀植物博覽會
[教學目標]
1、 能根據植物的某種特點對已有的植物資料進行分類。
2、 能對收集到的植物製作不同形式的資料卡片。
3、 能按照不同植物的特點設計出展台的各部分的主題。
[教學重、難點]
分類能力的訓練
[教學過程]
1、 上課前根據當地實際,請學生收集有關植物的各類資料。
2、 上課時先請學生觀察教材中博覽會的立體景觀圖,了解展覽的內容都有哪些。
3、 指導學生新聞記者教材中提供的資料,通過分析它們各自適合安排到展台的哪部分,進一步培養和鍛煉學生給植物分類的能力。
4、 如果學生能按要求收集來更多的資料,可照上述要求對這些資料進行必要的整理。
5、 如果學生帶來的資料不能和立體景觀圖中展覽內容相適應,可鼓勵學生將其確定為新的類別。

第二課時 籌辦植物博覽會
[活動目標]
1、 能設計各種植物資料的展出形式。
2、 能與其他小組同學交流制定全班的展覽計劃。
3、 能發現植物世界的豐富和美麗。
4、 能總結在展覽實施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
5、 能舉例說明最新植物栽培技術。
[活動難點]
設計展板,並製作。
[活動材料]
各種植物的圖片及文字資料
[活動過程]
1、 參照上一活動,充分討論要辦一個什麼樣的植物博覽會。
2、 教師事先對學校所在地的植物資源情況有一個基本了解,便於指導學生充分列舉本地可供展覽的植物。
3、 不局限於上一活動的內容,要根據本交的實際情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可能收集到的資料。
4、 可考慮讓同學們自由組成小組,每組的成員有明確的分工,團結合作。
5、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准備(1-2周),把科學教室真正布置成一個植物展覽,並可以向全校展覽。並思考觀眾的意見。

資料存檔
[活動目標]
1、 能將展覽資料設計成一種便於其他同學查詢的方式保留起來。
2、 能為低年級的同學更好地辦好植物博覽會提出自己的建議,表現出良好的協作精神。
[活動過程]
1、 對收集到的資料(展品)加以區分,如實物類和文字圖片類,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製作植物標本的方法,將實物類的展品製作成標本。保存起來,供今後學習。
2、 文字圖片類的資料可以根據不同內容製作成資料卡片保存,供下一屆學生參考。

第三課 鳥類動物的特徵
活動一:尋找鳥類的共同特徵
[活動目標]
1、 能說出常見的鳥的名稱。
2、 能從不同的角度(主要是外在的形態結構和行為等)設計不同的觀察項目。
3、 能根據各種資料(實物、標本、模型、圖片等)客觀地描述各種鳥類的特點。
4、 能歸納出鳥類的共同特徵。
5、 能根據鳥類的共同特徵辨別能飛翔和不能飛翔動物中哪些是鳥類。
6、 能舉例說出生活中哪些常見工具是模仿了鳥類哪些特徵製作的。
[活動材料]
當地鳥類資源的圖片,視頻資料,鳥類的標本
[活動重、難點]
歸納鳥類的共同特徵
[活動過程]
1、 教師事先對當地的鳥類資源有所了解,准備一些圖片、標本、視頻資料。
2、 請學生充分說出自己所了解的鳥的名稱及大致形態,並觀察圖片、標本、多媒體資料,請學生匯報觀察到的鳥的名字,對鳥還有哪些了解。在學生頭腦中有了豐富的有關鳥的感性認識後,引發學生提出什麼的樣的動物屬於鳥,關於鳥類還想研究哪些問題。
3、 讓學生帶著總是觀察常見的鳥(現場觀察實驗內的鳥類模型),以當地比較熟悉的鳥作為觀察對象,指導學生學生利用教材的提示,填寫觀察到的每種鳥的形態牲。主要特徵欄目中還可以增加喙的開頭以及學生發現的感興趣的欄目。將學生提及的不同的鳥的主要特徵簡要記在黑板上。
4、 引導學生分析觀察的若干特徵中哪些特徵是只有鳥才具備的,用排除法逐漸刪掉那些非本質的特徵。
5、 當學生明確鳥的共同特徵後,引導學生據此判斷哪些動物是鳥,哪些運動不是鳥。
此環節作為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活動二:鳥喙與取食、
[活動目標]
1、 能根據鳥喙的外形判定其與我們生活中的哪種工具的形狀和功能相近。
2、 能根據實驗結果推測各種形狀的鳥喙適合吃哪些食物。
3、 能把自己的推測與其他同學交流。
4、 能說出各種不同形狀的喙對鳥類的生活有什麼好處。
5、 能了解科學家對鳥類起源的不同看法
[活動過程]
1、 讓學生分別觀察鳥喙及幾種工具的特點,然後再將不同的鳥喙與其形狀和功能相似的工具對應起來,在教材上可用直線將它們連接。
2、 盡量讓每個人都有一次體驗的機會,統計數據討論,體會鳥的喙與其取食的環境有關。
[評價]
1、 根據鳥類的特徵判斷哪些動物是鳥,哪些不是鳥。

第四課 種類繁多的動物

[教學目標]
探究目標:1、能分別總結出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和昆蟲的最主要特徵。
2、 能根據動物的特徵對所見到的動物進行辨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分類方式。
知識目標:1、能分別舉出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和昆蟲的實例。
3、 能舉例說明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的概念。
STSE目標:能體會到世界的紛繁復雜。
[教學重難點]
根據各類動物的特徵來區分動物
[教學准備]
《牛津劍橋網路》動物篇、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布置查找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繁殖方式、體形特徵等。)
一、 教師了解學生的前概念:請將你所知道的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分別填在各自的框中。

二、 看P19頁各類動物的特徵的描述,將特徵與對應的動物類別聯在一起。
對比這幾類動物的特徵,有什麼疑問?如:兩棲類和魚類都用鰓呼吸,怎樣區分?又如:昆蟲和鳥類都會飛行,怎樣區分?運動方式是在地上爬的有很多,它們都是爬行動物嗎?哪些不是?怎樣區分?

三、 學生討論,為進一步判斷分類作準備。

四、 展示課件,了解動物習性。對照各類動物的特徵,檢查自己前面分類所填的動物是否正確?

五、 學生游戲活動:
幾名同學自由上黑板寫出平時自己不易區分的動物,如:蝸牛、熊、鯨、螃蟹等,請其他同學來解答。
(師提示,注意先判斷它們是否有脊椎,再進一步區分。當然,充分的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等課外知識也是正確判斷的重要條件。)

六、活動中可就大家都感到疑惑的問題當場上網查找,印象會深刻。如蜘蛛是不是昆蟲、章魚是不是魚等。同時上網時教給學生要選擇正規的權威的科學網站作參考。

哺乳動物
兩棲動物
魚類
脊椎動物
鳥類
爬行類

板書: 動物

脊椎動物

閱讀全文

與前概念小學科學教研組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