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科學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第一、以來人為本就是以源人為中心,突出人的發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人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須以人為本,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
第二、以人為本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嚴、終極價值聯系起來,使教育真正成為人的教育而不是機器的教育。
第三、以人為本要體現在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上。
㈡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中滲透德育
在小學科學課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 挖掘教材,設計滲透道德教育。版
二、 在教學權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
三、注重自我教育,德育教育內化 。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注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適時加以引導,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得到真正的健康科學素養,提到自己的德育意識。
㈢ 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教之道,德為先」,大量的事實證明:「有知識,並不等於有德行」。在學校的各項教育活動中,德育是重中之重。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把德育當作附屬物,認為它可有可無,而是應該具有德育先行意識,向自然界的水學習,用滲透、體驗的方式將德育與學科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合二為一才是上策。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如何在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1.課前准備與課堂活動
小學科學課涉及到科學探究、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這幾大領域,教學中常常會遇到明顯或不明顯的德育題材的學習內容。在備課時,我們就要有德育意識,在准備教學活動、學習材料或實驗材料時更要考慮設計與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等相適應的德育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當進行到與德育有關的環節時,要想辦法不露痕跡的將德育滲透進教學材料、師生活動中。
以生命世界為例,教材中就有多處涉及德育活動。比如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中第三課「大樹和小草」最好選擇修剪下來的植物枝條和田間地頭的狗尾草來觀察,第五課「植物的葉」中動員學生在校園里撿拾落葉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設計和實踐活動。《動物》單元中第一課「尋訪小動物」教學中,觀察活動前一定要讓學生先討論清楚怎樣去尋訪小動物,活動中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學生交流討論後達成共識:愛護小動物、不傷害、不驚擾小動物、不破壞小動物們生活的環境、注意自身安全等。孩子們經歷這樣的活動形成的印象肯定會特別深刻。在隨後的教學中,還會使用到蝸牛、蚯蚓、螞蟻、金魚這四種觀察、實驗材料,學生當然會很興奮,老師卻要清醒的意識到關於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的討論、行為已經開始了,老師很有必要參與其中進行必要的引導。
2.課後整理
一節課結束後,部分學習材料的處理問題也很重要。比如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中前面六節課幾乎每節課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水,每節課下課後,教學活動中使用過的水該如何處理呢,直接倒掉?留待下節課使用?收集起來留作他用?看來可以考慮讓學生來討論這樣的問題。三年級下冊《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第二課「測量水的溫度」中使用過的水完全可以留起來在第三課「水結冰了」、第四課「冰融化了」 和第五課「水珠從哪裡來」中繼續使用。
實踐證明,與其在世界水日或世界環境日等環保節日大聲呼籲「我們要節約用水」,還不如在這些教學活動中用實際行動和細節教育學生,其效果肯定會比口頭說教好得多。關注水如此,關注其他材料或用品也要如此。
課堂之外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空間,這時學生會更加放鬆,思維更加活躍,言行舉止也不像課堂那樣規矩了。此時,我們做老師的千萬不能放鬆大意,頭腦中要有德育先行意識,注意聽學生的話語,留心觀察學生的行為,在寬松、友好、平等的氛圍中教育學生。
3.科普宣傳
平時與學生交流討論,少不了要聊到最新科技進展、科普知識或科技新聞。小學生喜歡發問,喜歡討論,然而由於年齡尚小,分析和辨別事物的能力還不強,所以,我們要明確的告訴學生,科學也有道德規范,科學家也是公民,同樣要遵守各種法律法規;要肯定的告訴學生文學、藝術、魔術等不是科學;要提醒學生注意「 腦白金」、「核酸保健品」、「深海魚油」等商業騙局;要讓學生明白怎樣區分科學和偽科學:科學可以通過嚴格的科學方式進行檢驗,在其有效范圍內沒有發現反例且具有可重復性,而偽科學雖然宣稱有科學依據,但其例證都不能通過科學實驗的驗證,甚至阻撓嚴格的驗證。
4.科學興趣活動
科學課外興趣活動是學生非常喜歡參加的活動之一,這些學生大多思維敏捷、頭腦清晰、表達能力強、表現欲和求知慾超出普通學生很多,但他們本身又有這樣那樣的小缺點,我們對此不能當作沒看見,而要「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處」。
師愛非常偉大,而大愛無痕,它要像水那樣一點一點滋潤、浸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也許沒法非常充分的體現出來,但是在這些興趣活動中,在這樣民主、和諧、融洽的氣氛里,我們可以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進行心與心的溝通,使教育效果最優化。總之,要學水之柔情,以無私的師愛關心學生;要學水之剛毅,以嚴格的要求激勵學生;要學水之韌性,以寬容的心對待學生。
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盡量做到教學活動前有德育先行意識,先要設計一些問題或活動,提供機會讓學生體驗;教學活動中重視德育活動,另外在教學語言上、教學情境中也能滲透一些觀點;教學活動結束後要討論和反思,爭取在下次或以後的活動中做的更好。
放大視野,我們更多關注課程標准,為的是能有源頭活水;在每一堂課中嘗試自己的想法,以實際行動震撼學生,掀起學生心中的波瀾,或者感動學生,激起學生心田的陣陣漣漪;在與學生更多接觸的課外活動
㈣ 淺談如何在小學科學課中滲透德育教育
1.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在課堂准備工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到閱讀並挖掘教材,把握德育教育和教材內容的結合點,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愛國意識的培養。例如,講授《我們來養蠶》一課時,在普及了關於蠶的生物知識以後,我順便告訴同學們,我國是最早利用蠶絲發明絲綢的國度,讓學生對我國的古代文明充滿了遐想。接著我介紹了我國開辟絲綢之路的歷史過程以及具體的路線,通過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了橫跨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的路線圖,告訴學生絲綢之路對於中外交往的重要意義,絲綢的發明為人類利用生物資源開辟了歷史先河。我通過歷史的回顧和多媒體等手段向學生們滲透愛國思想,讓學生在學習養蠶技術的過程中體會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絢麗奪目。
2.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小學科學課程的特點是內容涵蓋范圍廣,實踐性很強,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特點,對學生進行科學館的啟蒙教育。有關自然物質如水、地球和動植物等知識都穿插在課程教材中,可以讓學生領會到世界是由各種物質形態構成的,在帶領學生進行實踐和觀察現象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感受到萬物的變化運動,這些都是科學自然觀的內容,為學生正確世界觀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在講授《能量的轉換》時,通過電可以轉換成聲、光、熱、磁、動力等,告訴學生能量是不斷的轉化的。
㈤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國防圖片,愛國嘛!每種技術的發展不僅是科技知識,更是愛國表現,很多探索精神就是在為國家著想的同時,才得以實現。科學課的規則、細心、關心同學、互相協助、合作精神、都是德育教育。
㈥ 如何在品德與社會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當今社會渴望並呼喚人性的回歸,這促使我們更加註重提高德育實效。而思想品德課在學校全部德育工作中有著各科所不能替代的獨特任務,它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導向作用。課堂教學既是學校傳授文化知識和技能的主陣地,又是德育的主渠道,兩者要相互滲透。要使這一思想教育落到實處,首先要認識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更不能靠生硬的灌輸。這就要求教師除了學習有關法律、法規外,還必須深入學習課程標准和教材,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把德育內容科學、靈活、生動地融會於教學過程中,把德育作為課堂教學中一個任務來完成。
一、充分利用教材,科學地滲透德育
初中新教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育人因素。新課標明確提出要「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因此,德育必須深刻剖析教材,積極挖掘教材內容的思想性。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於知識之中,只有充分駕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諦。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育的對象,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須既遵循學生認知的規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規律,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性,這是發揮德育功能的關鍵。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內容,確定德育目標,並在課堂教學中將它突現出來。明理是基礎,導行是關鍵。因此,教師在幫助學生明確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認識,增強道德信念的過程中,要指導他們的道德行為,使學生明確具體的行為要求,並在現實生活中,知道怎樣按道德規范去行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我們身處的社會精彩而新奇,充滿著無限的情趣,但生活中也有來自方方面面的誘惑,正確地對待誘惑、利用誘惑,能使學生取得進步。十三四歲的少年正處在人生的花季,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在他們的思維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時,分析判斷能力還不成熟,加上社會經驗的缺乏和同齡人的相互影響,當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誘惑時,往往不知所措,很容易脫離正常的人生軌道,釀成終生遺憾。根據青少年學生這一年齡段的主要心理特點和面臨的主要社會生活,我結合七年級上冊第八課「學會拒絕」內容,和學生共同分析了可能會面臨的種種誘惑及其表現、產生的原因、帶來的危害;並為學生提供了戰勝不良誘惑的有效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此外還要求學生實施「抗拒不良誘惑」計劃。其目的在於讓學生知行統一,將自己在思想品德課上學到的知識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
三、運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特色是充分發揮其德育功能,講究對知識的體驗和感悟。這就要求全體主動參與,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實施德育,比如討論式、啟發式、成果分享、自主合作探究等。常常使用表揚和鼓勵的話語,激勵學生,讓學生能夠大膽地表現自己。每一課,都盡量創設大量情景並提供廣泛的活動材料,讓學生進行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有很多結論如果只靠教師口頭傳授是起不到很大作用的,這時候我就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思考、總結。就教學方法來說,我們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大家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是在既有利於自己又有利於他人的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這就無形中讓他們從小養成嚴肅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好習慣。
四、適時抓住教育契機,增強學生自我修養、自我提升的意識和能力
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問題,自己去發現和矯正錯誤的心理狀態,有利於改變一味灌輸的教學模式,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也體現了知行一致的原則。思想品德課本每篇課文或單元中都有社會實踐的內容,教師不僅可以利用這些內容,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其它內容結合社會實際情況進行一些非常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把思想品德課的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德育切實地融入進去。如在講完八年級第二課《我與父母交朋友》後,在班主任的配合下,我在所任教的8班召開了《說說心裡話》主題班會,孩子們的肺腑之言真誠而坦率,而教師的鼓勵與評價,也使每一位學生重新找到自我。課後,班上學生還積極參與學校開展的獻愛心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將認知層面的道德知識上升為道德行為,進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達到知與行的統一。這就變單純的說教為精心的指導,變知識的傳授為思維的訓練,增強了學生自我修養、自我提升的意識和能力。
五、教師要不斷轉變德育觀念,提升德育能力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於全面轉型時期,德育建設面臨諸多挑戰。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和權益觀念在逐步增強。教師必須以全新的視覺審視和解讀當代青少年,如要樹立「以人為本」、「愛的教育」等德育觀,具有平等和包容意識。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身教是無聲的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帶任何強制性,完全是用示範作用影響學生,帶動學生,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可以說,身教是一種最具體、最形象、最有說服力的直觀教材。因此,「打鐵先得本身硬」,我們必須重視自身建設,堅持不懈地致力於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的提高,才能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
培育自我道德發展能力是提高教師德育能力的根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把握主流文化,才有資格、有底氣教育青少年。(1)從道德認知角度看,教師要有適應時代道德發展總體趨勢的知識更新能力和德育敏感性。蘇格拉底曾說:「美德即知識。」即人的行為之善惡取決於他是否具有相關知識。(2)從道德行為角度看,在新道德價值觀的指引下,教師應自覺投身於現代道德風尚的建設之中。古語雲:「君子自重則自威。」具有高尚道德境界的教師,往往受學生擁戴。教師的言談舉止、道德修養、處事方法、人格品性,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不僅要把道德的種子播撒人間,還要讓道德生長的力量見證於自身。我覺得要學生遵守的規矩,我們自己先要做到,只有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才能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因此,我們教師必須身體力行,走入孩子的心靈深處,用我們慈愛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響他們,用我們溫柔的話語感染他們。處處做學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論感化學生,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㈦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中滲透德育教育
「教之道,德為先」,大量的事實證明:「有知識,並不等於有德行」.在學校的各項教育活動中,德育是重中之重.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把德育當作附屬物,認為它可有可無,而是應該具有德育先行意識,向自然界的水學習,用滲透、體驗的方式將德育與學科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合二為一才是上策.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如何在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1.課前准備與課堂活動 小學科學課涉及到科學探究、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這幾大領域,教學中常常會遇到明顯或不明顯的德育題材的學習內容.在備課時,我們就要有德育意識,在准備教學活動、學習材料或實驗材料時更要考慮設計與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等相適應的德育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當進行到與德育有關的環節時,要想辦法不露痕跡的將德育滲透進教學材料、師生活動中.以生命世界為例,教材中就有多處涉及德育活動.比如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中第三課「大樹和小草」最好選擇修剪下來的植物枝條和田間地頭的狗尾草來觀察,第五課「植物的葉」中動員學生在校園里撿拾落葉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設計和實踐活動.《動物》單元中第一課「尋訪小動物」教學中,觀察活動前一定要讓學生先討論清楚怎樣去尋訪小動物,活動中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學生交流討論後達成共識:愛護小動物、不傷害、不驚擾小動物、不破壞小動物們生活的環境、注意自身安全等.孩子們經歷這樣的活動形成的印象肯定會特別深刻.在隨後的教學中,還會使用到蝸牛、蚯蚓、螞蟻、金魚這四種觀察、實驗材料,學生當然會很興奮,老師卻要清醒的意識到關於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的討論、行為已經開始了,老師很有必要參與其中進行必要的引導.2.課後整理 一節課結束後,部分學習材料的處理問題也很重要.比如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中前面六節課幾乎每節課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水,每節課下課後,教學活動中使用過的水該如何處理呢,直接倒掉?留待下節課使用?收集起來留作他用?看來可以考慮讓學生來討論這樣的問題.三年級下冊《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第二課「測量水的溫度」中使用過的水完全可以留起來在第三課「水結冰了」、第四課「冰融化了」 和第五課「水珠從哪裡來」中繼續使用.實踐證明,與其在世界水日或世界環境日等環保節日大聲呼籲「我們要節約用水」,還不如在這些教學活動中用實際行動和細節教育學生,其效果肯定會比口頭說教好得多.關注水如此,關注其他材料或用品也要如此.課堂之外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空間,這時學生會更加放鬆,思維更加活躍,言行舉止也不像課堂那樣規矩了.此時,我們做老師的千萬不能放鬆大意,頭腦中要有德育先行意識,注意聽學生的話語,留心觀察學生的行為,在寬松、友好、平等的氛圍中教育學生.3.科普宣傳 平時與學生交流討論,少不了要聊到最新科技進展、科普知識或科技新聞.小學生喜歡發問,喜歡討論,然而由於年齡尚小,分析和辨別事物的能力還不強,所以,我們要明確的告訴學生,科學也有道德規范,科學家也是公民,同樣要遵守各種法律法規;要肯定的告訴學生文學、藝術、魔術等不是科學;要提醒學生注意「 腦白金」、「核酸保健品」、「深海魚油」等商業騙局;要讓學生明白怎樣區分科學和偽科學:科學可以通過嚴格的科學方式進行檢驗,在其有效范圍內沒有發現反例且具有可重復性,而偽科學雖然宣稱有科學依據,但其例證都不能通過科學實驗的驗證,甚至阻撓嚴格的驗證.4.科學興趣活動 科學課外興趣活動是學生非常喜歡參加的活動之一,這些學生大多思維敏捷、頭腦清晰、表達能力強、表現欲和求知慾超出普通學生很多,但他們本身又有這樣那樣的小缺點,我們對此不能當作沒看見,而要「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處」.師愛非常偉大,而大愛無痕,它要像水那樣一點一點滋潤、浸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也許沒法非常充分的體現出來,但是在這些興趣活動中,在這樣民主、和諧、融洽的氣氛里,我們可以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進行心與心的溝通,使教育效果最優化.總之,要學水之柔情,以無私的師愛關心學生;要學水之剛毅,以嚴格的要求激勵學生;要學水之韌性,以寬容的心對待學生.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盡量做到教學活動前有德育先行意識,先要設計一些問題或活動,提供機會讓學生體驗;教學活動中重視德育活動,另外在教學語言上、教學情境中也能滲透一些觀點;教學活動結束後要討論和反思,爭取在下次或以後的活動中做的更好.放大視野,我們更多關注課程標准,為的是能有源頭活水;在每一堂課中嘗試自己的想法,以實際行動震撼學生,掀起學生心中的波瀾,或者感動學生,激起學生心田的陣陣漣漪;在與學生更多接觸的課外活動中踐行,進行德育而不留痕跡,追求高效而不走過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