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作為一名現代中小學教師你准備怎樣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只爭朝夕,教育改革要看國情,外表改而內在不改是徒勞。不是信誓旦旦的廢除什麼或者建立什麼就能解決。唯有國際開放,才能真正做到教育平衡,除此之外, 一切都化為泡影。該背書得背書,該高考還是要高考。
② 如何深化小學教育改革創新求突破
一、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養能力
學校始終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立校之本。學校堅持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通過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探索和完善既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又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各類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
1、更新教育觀念,鞏固本科教學地位。以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主題,深入開展教育教學研討活動,進一步轉變人才培養理念與本科教育觀念,樹立全面發展觀念、人人成才觀念、多樣化人才觀念、終身學習觀念、系統培養觀念,進一步鞏固了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與本科教學的基礎地位。
2、優化課程體系,提高課程質量。按照「統籌部署、分步實施、狠抓落實、全面提高」的原則,以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內容改革為重點,大力實施「課程建設工程」,深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精選和設計實驗教學內容與體系,建立了「公共基礎+專業提高+研究創新」三層次、四年不斷線的實踐課程體系,增加創新創業教育課模塊、素質教育課模塊,以課程資源平台建設為基礎,推進優質課程資源共享。現已建成28門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
3、深化教學改革,創新培養模式。根據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修訂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完全學分制,推進公共基礎課程改革、普通本科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改革以及教材選用改革,實行本科生導師制,促進因材施教和個性化發展;構建課外實踐學分認證教育體系,促進專業教育與實踐教育的融通,形成了學科專業教育與素質拓展活動教育良性互動的育人特色;不斷創新產學研合作辦學特色,建成144個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資助制度,遴選了一批實施創新創業教育試點,促進了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
4、啟動專業大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為進一步體現科學技術發展、學科交叉和滲透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突出基礎寬厚、適應性強、專業口徑寬、綜合能力強、整體素質高的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學校啟動了公共管理類、工商管理類兩個專業大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在今年的招生中,這兩類專業按大類招生,一年以後,學生根據興趣和志願重新選擇專業。
5、實施「特色計劃」,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學校緊緊圍繞提高本科教學質量這一核心,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實施「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和「國際交流開放計劃」試點工作,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搭建良好平台,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
實施「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按照「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的原則,建立和形成與基層司法、執法機關以及中小企業等法律事務部門信息交流和人才培養的合作與聯動機制,不斷進行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創新,積極優化具有自身優勢和特色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初步形成新時期卓越法律人才評價體系,保障和提高法學人才培養質量。
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進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實驗班的學生單獨開班,並實現特色教學。突出個性培養和柔性管理理念,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參與導師的科研,接受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強化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全面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提高科研能力。
二、不斷加強師資培訓力度,強化教學隊伍建設,著力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教學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多年來,我校一直重視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教師分別採取不同的培養與提升舉措。
三、以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為抓手,強化教學建設,深化教學改革
學校以本科教學工程建設為抓手,制定出台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管理辦法》、《優秀教學成果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教學改革文件,鼓勵教師從事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四、不斷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打造創新人才培養平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加強實驗室建設和加強實驗教學環節,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體現。多年來,學校一直注重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建設,加大實驗室建設力度,狠抓實驗、實習(社會實踐)和畢業論文設計,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打造創新人才培養平台,突出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不斷完善教學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強化獎懲功能
學校對教學管理規章制度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建設。完善和實施了常規教學檢查、教學督導、教學信息反饋、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等多項質量監控措施,逐步完善了教學規章制度,保障了教學秩序的正常穩定。在此基礎上,嚴格日常教學管理,向管理要質量,從管理求提升。嚴格執行培養方案,嚴格教學檢查,嚴格考核紀律,認真履行調停課審批制度,規范執行學業警示制度、畢業論文管理與專業實習,嚴肅教師教學工作紀律,保障了教學秩序的正常穩定,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③ 當今小學教育現狀是什麼
當今小學教育現狀:
1.重知識輕能力
盡管從理念上看,學校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但實際上,即使在小學階段,以考試為中心的現象也很普遍。測驗命題死糾知識的細枝末節,忽略了記憶以外高層能力的評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死記硬背的學風。其後果是學生學習負擔沉重,影響了多元能力的發展。
2.片面追求分數
分數成為學習目標,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內在求知動機。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兩種。外在動機是為了獲得外在獎勵而激發出的學習動機,比如為了獲得高分而努力學習。內在動機是因為喜歡、有興趣或活動本身的原因而激發起的學習熱情。考試使很多學生為考試而學習,抑制了內在求知動機的發展。僅僅用測驗分數評價學生,也容易挫傷困難學生的積極性。國外研究顯示,那些比較聰明的學生在有評分的學校里學習態度更為積極,而那些學習比較慢的學生在不評分的學校里學習更積極有效。在小學低年級,分數對差生的不良影響尤為明顯。
3.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學校在評價學生時,學業成績往往是主要的評價標准。有些老師會因為學生成績不好而當眾批評學生,甚至羞辱學生,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許多成年人在回憶自己的小學生活時,不能忘懷的是老師的一次表揚或一個意想不到的鼓勵;同時久久不能遺忘的是老師的蔑視或嘲諷。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形,學生考了高分,就被認為是好孩子,並獲得獎勵;而考得不好,就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責難。考試壓力給學生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引起考試焦慮,危害兒童的心理健康。考試競爭不利於學生間的互助與合作,還會導致一些不良習慣的產生,如抄襲、說謊、攻擊性過強等。
4.制約教學改革
由於測驗對教育活動起著導向和控製作用,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沒有測驗觀念和測驗內容及方法的變革都難以行之有效。在不合理的考試制度下,一些好的教育思想、好的教材和教法無法在實踐中推行的事情時有所見。如學校開展「愉快學習」教學改革,但評價時仍然盯著學生在傳統測驗中的得分高低,則改革必然受阻。因為改革意味著採取新措施,改革初期可能會對常規教學帶來影響,不僅不能保證使學生取得更高的考分,有時還會因追求一些素質發展使學生的某些分數下降。正是因為這一原因,有一些學校不敢改革,也不願改革。
④ 小學深化教學改革.對教育主管部門有什麼好的建議
探索普通高中學校與高等學校合作開發學校課程、合作培養創新人才專的機制。探索大學屬先修課程制度,鼓勵高等學校對普通高中學生在課程學習、學科實驗、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等方面提供指導。支持高等學校將圖書館、實驗室等資源向合作高中師生開放。鼓勵普通高中學校與高等學校合作,開設具有學科特色的夏令營、科學營等社團活動。到2017年,實現20所普通高中與高等學校聯合育人。
加強中小學社會課堂建設,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參觀考察、社會調查與實踐、職業認知與體驗及學校進行學科教學改革創造有利條件。完善學校參加社會課堂活動的管理機制,把開展社會課堂活動列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並精心組織實施。每名學生每學年參加社會課堂活動不少於6次,並作為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的內容予以確認。
鼓勵學校聘請來自各個行業的專家、學者及能工巧匠參與學校課程建設。學校要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在學校課程開發中的重要作用,鼓勵學生家長為學生開設豐富多彩的學校課程。
⑤ 1980中國教育改革會議
從1949年建國就開始了。 在建國以來的50多年裡,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經歷了8次重大改革,歷次改革之間有著密切的歷史聯系,全面考察這8次課程改革,將對當前的課程改革和今後的改革有所助益。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課程改革 新中國成立後,收回了教育主權,對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各類教育問題進行了徹底的改造。1949年12月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針「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藉助前蘇聯經驗.建設新民主主義教育」。這一方針具體規定了教育改革的步驟和方向,對這一時期的課程母鍥鸕攪酥苯擁鬧傅甲饔茫?喲絲?劑宋夜?諞淮慰緯談母鎩?br> 這次改革是教育部門自上而下進行的,實行對舊課程的改造,初步確立了我國中小學新課程體系,形成了全國統一教學計劃、統一教學大綱與統一教科書的「大一統」課程模式。具體過程如下:1950年8月教育部頒發《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教學計劃;同年9月,在全國出版會議上提出中小學教材必須全國統一供應的方針,並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擔編寫國家統一教材的任務,於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學全國通用教材。1951年3月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通過了《普通中學(各科)課程標准(草案)》和中學規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學的教學計劃必須全國統一,課程科目和每科教學內容必須定出統一的標准。同年10月,政務院頒發了《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重新規定了中小學的學制,規定小學實行五年一貫製取消初高兩級分段制,中學修業年限為六年.分初高兩級,各三年。根據學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小學和中學暫行規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頒發的第一個全面規范中小學課程的政府文件。這一時期的課改呈現的特點是:強調中央集權,全國統一,致使課程結構單一,只設必修課,不設選修課;注意根據中小學培養目標來考慮學科設置;課程內容方面,注意科學性和思想性的有機結合;模仿前蘇聯的痕跡明顯,某些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中國實際。 (二)1953—1957年的第二次課程改革 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1953年我國開始執行「一五」計劃,教育勢必緊跟經濟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變動。1913年1月召開的大區文教委員會主任會議和6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吹響了新一輪改革的號角。兩次會議確立了今後教育工作的重點是整頓、鞏固和發展中小學。 1953年12月,政務院頒布《關於整頓和改進小學教育的指示》提出:今後幾年內小學教育應在整頓鞏固的基礎上,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小學工作和學習應由教育部門統一領導布置。1954年4月,政務院頒布了《關於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明確指出:「為提高教育質量,中央教育部應根據國家過渡時期的總任務和中學教育的目的,……有計劃地修訂中學教學計劃,修訂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並為教師編輯一套教學指導用書,這是目前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一項最基本的工作。」這兩個文件為課程改革提供了指導和依據。根據教學計劃,教育部於1956年頒發了建國以來全國第一套比較齊全的教學大綱:中小學各科教學大綱(修訂草案)。 隨著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於1956年基本確定了社會主義制度,且「一五」計劃提前完成,這一輪課程改革也於1957年初結束。這一時期的課改存在的問題是:初步形成了比較全面的中小學課程體系.但模仿前蘇聯的痕跡仍很深;課程變動過於頻繁,教材又跟不上需要,致使教學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學計劃執行;部分學科間的相互聯系和配合不夠緊密,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三)1957—1963年的第三次課程改革 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確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國泰民安。1957年2月,毛澤東作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為了更好地貫徹這一教育方針,在教育部的周密部署下,又掀起了課程改革的新浪潮,歷經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7—1958年的調整。在新方針指導下,教育部於1957年6月調整了1957—1958學年度中學教學計劃,於1958年3月頒發了1958— 1939學年度中學教學計劃,對中學課程作了調整和變動,加強知識教學與勞動教學相結合及完成中學肩負的「雙基」任務。 第二階段:課程改革大躍進。上一階段的調整,隨著1958年9月《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的發布而毀於一旦。指示指出:必須積極進行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在這種形勢下,教育大革命很快進入高潮。從1958年到1960年,中小學校貫徹黨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實行勤工儉學,興起課程和教學改革的群眾運動,其中課程改革的主題是:縮短學制、精簡課程。具體表現在:1960年,人教社按照中小學適當縮短學制年限的要求,趕編了第三套全國通用教材,把原來12年學完的內容壓縮到10年完成,供試驗10年制的學校選用;教育管理許可權下放,各地開始自編教材;勞動時間大量增加,正常教學秩序受到沖擊;設置甲乙類中學,甲類教學計劃要求較高,設置最高限度的科目,乙類教學計劃要求低,設置最低限度的科目。 第三階段:1961—1963年的調整和反思。面對 1958年「教育大革命」給教育事業帶來的危害,從1961年開始,以「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為指導對中小學課程進行改革。頒發了《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對中小學課程的一些重大問題作了原則上的規定;制定了新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對中小學課程做了必要的調整;編寫了第四套全國通用教材,供 12年制學校選用,但因種種原因,修改後的教材沒有在學校正式使用過。 這一時期的課改出現了新的動向:重視學科與育人的作用;首次提出設置選修課;實行了國定製與審定製相結合的教科書制度;重視地方教材、鄉土教材的編寫。 (四)1964—1976年的第四次課程改革 1961—1963年的調整和反思雖然基本扭轉了課程編寫和實施中的混亂局面,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某些地區反映教材內容深、分量重、教材難等。1964年初,毛澤東發表了關於中小學教育的「春節講話」,提出學制、課程、教學方法都要改,3月又針對當時學生學習壓力過重批示「課程可以砍掉三分之一」。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964年7月教育部發出了《關於調整和精簡中小學課程的通知》,接著不久「文化大革命」爆發,使1961年調整以來取得的一些成果付之東流。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全國進入混亂狀態,全國沒有了統一的教育方針,沒有了統一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有的只是各地自編的生活式教材,生活、社會、革命構成了全部的課程。 (五)1978—1980年的第五次課程改革 1976年粉碎四人幫,1977年教育戰線開始撥亂反正.召開了科學教育工作會議,對課程改革進行了充分的醞釀,以1978年1月教育部頒發《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為起點,開始了課程領域內的撥亂反正。 第一,《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規定:中小學學制十年,小學五年,中學五年。1978年頒布新修訂的《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 (試行草案)》和《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對課程設置進行了原則性說明。第二,為配合教學計劃草案。教育部頒布了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第三,重建人教社,組織「中小學教材編寫工作會議」,集中編寫第五套全國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學教材,於1978年秋開始在全國使用。新教材吸取了國際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了教學內容的現代化改革,特別是這套教材清除了十年動亂時期出版的教材中的許多謬誤內容,改正了在政治與業務、理論與實踐等問題上的一些不適當的處理方法,注意到基礎知識的選擇,智力的啟迪和能力的培養,其主要缺點是「深、難、重」。 (六)1981—1985年的第六次課程改革 經過兩年的課程領域內的撥亂反正,課程發展已趨於正常化,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國內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國的競爭與國內的主要需求都集中在人才上,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同時在1978—1980年間的具體實踐中,發現1978年頒布的教學計劃在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已跟不上新形勢的要求,勢必要求在原有基礎上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1981年教育部根據鄧小平「要辦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的指示精神,頒發了《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修訂草案)》,並修訂頒發了五年制小學和中學教學計劃。根據新教學計劃的要求,人教社立即組織編寫了第六套教材。1984年教育部頒發了六年制城市小學和農村小學教學計劃,在數學、外語、自然常識、勞動課程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時對教學大綱也進行重新修訂,於1986年頒發了小學、初中各科教學大綱。 (七)1986—1996年的第七次課程改革 經過第六次課程改革,基礎教育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個別問題上,如普及義務教育、教育體制僵化等仍需進一步改革。1985年5月中共中央頒發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和1986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拉開了第七次課程改革的序幕。 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為配合義務教育法的實施,1988年國家教委頒發了《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試行教學計劃》,之後進行了修改,1992年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首次將「教學計劃」更名「課程計劃」,這個課程計劃將課程表分為「六三制」和「五四制」兩種,在課程表中將全部課程37-為兩大類:學科類和活動類,課程表中還留有空間讓地方安排課程。與此同時,國家教委組織編訂各學科教學大綱(初審稿),允許一些地區和單位按大綱初審稿編寫教材,在教材試驗的基礎上,對大綱做修改,形成了24個學科義務教育教學大綱(試用),於1992年頒布。 由於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後,初中課程已從原有的中學課程體系中分離出去,而且原教學計劃中高中的課程結構也不夠合理,一些學科的要求偏高,國家教委於1990年頒發了《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作為新的普通高中教學計劃頒發前的過渡性教學計劃。其後,在實踐的基礎上,國家教委於1996年頒發了同義務教育課程計劃相銜接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試驗稿)》。期間,由人教社負責全新編寫和修訂的第七套全國通用中小學教材,也於1988年秋開始使用。 這一時期的課改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在課程行政管理體制上開始打破「集權制」的絕對支配地位,確立了「一綱多本」的課程改革方略;在課程目標、內容、組織、結構等方面大膽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敢於突破以往課程改革中的諸多禁區,如「個性發展」,「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等內容在各地的課程計劃、課程標准中都有重要地位。 (八)1996至今第八次課程改革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提出並開始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要求有別於應試教育的課程。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了更好地解決前七次課程改革遺留的課程問題,為了順應世界課改的潮流,中國政府又開始了一場廣泛、全面、深入持久的課程系統改革。 2001年2月,國務院批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啟動。遵循「先實踐,後推廣」的原則,新課程於2001年 9月在全國38個國家級實驗區進行了實驗,2002年秋季實驗進一步擴大到330個市、縣。2004年秋季,在對實驗區工作進行全面評估和廣泛交流的基礎上,課程改革進入全面推廣階段。到2005年,中小學階段各起始年級原則上都將進入新課程。這次改革不是對課程內容的簡單調整,不是新舊教材的替換,而是一次以課程為核心的波及整個教育領域乃至全社會的系統改革,是一場課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觀念與價值的轉變,涉及課程的理念、目標、方法、管理、評價等方面。這場改革仍在繼續,成敗與否有待實踐的檢驗
⑥ 你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建議和意見
為進一步加強我校的教學工作,切實提高我校的教學質量,促進學校健康發展。校領導在放暑假時就安排在假期思考對學校的發展由和好的意見?我認為應
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切實抓好隊伍建設,不斷提升隊伍素質
1、切實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學校成立師德師風建設領導小組,制定師德師
風建設的規章制度,嚴格規范教師的師德行為和品行操守,
學校結合實際、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師德師風教育。
2、切實加強教師業務學習。一是落實好教師的培訓;二是落實好教研學習
制度,做到業務學習有計劃、有專題發言人、有專題發言稿存檔、有記載;三是
落實好教師自學,每位教師建立業務學習摘記本,並注重實用、真實,克服流於
形式現象。
3、切實加強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管理,發揮骨幹教師的示範、引領作
用。
4、切實提高教師的學歷水平和教育教學技能。
5、切實抓好教學管理人員和英語、美術、音樂、體育、自然、科學、計算
機等專任教師的專業培訓工作,提高專業水平。
6、切實做好教師合理分配、流動,最大限度地優化教師資源
(二)落實教學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學期初,學校要組織教師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制定出詳盡的、切實可行的學科教學、教研工作計劃,合理安排各種教研活動。
教研活動應重點解決以下幾個
問題:
(1)認真學習研究各學科課程標准,吃透課標精神,把握教學方向,明確
各學科教學總體要求。
(2)結合各年級實際,有針對性的開展專題性研究,如起始年級的銜接問
題、畢業年級的復習問題、各種課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問題等等。
(三)抓常規,規范教學行為。
教學常規管理是學校管理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要轉變觀念,樹立高度的責任心和質量意識,對教師備課、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生成績的考核與評價等教學基本環節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並建立考評制度,嚴格考核辦法,把教師教學常規工作業績與年度考核、評優、評模、評職等掛鉤。
(四)抓評價,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各校要淡化教學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
注重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教師提高
和教學改革的功能。要發揮評價的正確導向作用,使評價有利於課堂教學改革,
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利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1、建立有利於教師主動發展的評價機制。各單位要改變長期以來以學生學
習成績作為評定教師教學能力的唯一標準的做法,
建立起多元的、
符合素質教育
思想的、有利於教師成長的新型教師評價標准。
2、建立有利於課堂教學改革的評價機制。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學生的知
識來源於三方面:
教科書提供的知識、
教師個人的知識、
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
各單位要重新確定「課堂教學評價標准」
,要將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教育理
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師素養、即時效果等納入評價標准
中,要重點突出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3、建立有利於學生自主發展的評價機制。學生評價,主要應發現和開發學
生的潛能,
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
在整個學生評價過
程中,要做到:評價指標多元化,評價方式民主化,評價機會多次化,評價內容
合理化。應採取自評、學生互評、小組評、家長評、教師評相結合的形式。學校
要充分利用學生成長記錄袋,
在學生發展過程中做好指導和記載工作,
學期末為
每個學生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
(五)抓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終生受益。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興趣、
習慣的黃金時
期。所以,我們要將學生的習慣養成作為一項大事來抓。
⑦ 小學教師正視差距,改革加壓,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肯定成績,正視問題,堅持正確的教學改革方向
自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市的課堂教學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主要表現在:
1、課堂教學水平顯著提高。我市近年來深入貫徹教改精神,不斷借鑒外地先進學校的辦學經驗,大力推行課堂教學改革,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研究活動,成效顯著,課堂教學水平大幅度提高。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行為有了根本性的改變。許多課堂,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成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指導者、組織者、促進者,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學生成了課堂真正的主人,可以說傳統的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已退出了我市課堂教學的歷史舞台。在近幾年全省的優質課評選中,每次都有多人獲省一等獎,並不斷有教師代表山東省在全國比賽中獲獎或到全國各地送課。
2、骨幹教師隊伍不斷壯大。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師是關鍵。近幾年來,各級教研室和學校在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建立和培養骨幹教師群體、幫助優秀教師成名成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市已形成了一支教學理念先進、業務功底雄厚、教學成績突出、熱心教學改革的骨幹教師隊伍,他們成為推動我市教育教學發展的有生力量。在近兩屆的省教學能手評選中,我市教師的入選率都高出全省10個百分點。初中學段更是創造出了連續兩屆百分之百入選的好成績。
3、課堂教學改革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好局面。當前,課堂教學改革已深入人心,大多數學校的領導和教師都已清醒地認識到改革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各縣區、各學校都在學習外地先進學校好的辦學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實際的課堂教學改革的路子。東營區三中的「分組學習、評價」,勝利四中和廣饒實驗中學的「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墾利教研室整體推進的「講學稿」等就是我們這片改革的大地上結出的累累碩果。望大家認真研究、吸收他們好的做法,並不斷的超越他們。
毋庸置疑,我們的教學改革取得了許多成績,但是也不能不看到,我們仍面臨著許多問題:
1、部分學校辦學行為不夠規范。不能按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開齊課程、開全課時,尤其是音、體、美、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更不能保證,中考考什麼就開什麼的學校也存在;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學生是應該有一定的課業負擔的,學習其實也是一種勞動,要學到真正的科學文化知識,就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這是十分必要的。我們這里所說的課業負擔「過重」,是指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對有效學習不起作用甚至是起副作用的精力和時間。不可否認,我們的許多學校確實存在 「上課教師講得多、機械重復作業多、各種名目考試多、粗製濫造資料多」的「四多」現象,造成學生無效學習時間過長,付出的勞動和學習效果不成比例。
2、課堂教學水平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在我們的教師隊伍中,還有一部分同志平時缺乏學習,教學理念落後,教學基本功較差,專業知識儲備不足。課堂上三維教學目標落實不到位,主要沿用傳統教學方式,教師講得多,學生自主學習少;教師主導、牽引的多,學生主動探究少;教師呈現結果多,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少。這些都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
3、教學改革的開展很不平衡。近幾年,就全市初中學校的整體而言,改革的熱情確實是空前高漲,也涌現出一批教育教學改革的好典型,但是還有很多學校思想保守,因循守舊,缺乏改革創新意識;有的校長害怕困難,缺乏毅力,改革過程中一遇到問題就回頭;有的校長,缺少對學校發展目標的長遠規劃和對教學改革的深入思考,盲目跟風;還有部分自然條件較好的學校,沒有憂患意識,自我陶醉,對改革持無所謂態度;更有部分校長千方百計地通過延長學生學習時間,加大教師工作量來提高考試成績,而不重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
當然,我們還有許多成績和問題,在這里我不一一贅述,我們肯定成績是為了解決問題,只有不斷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才能牢牢把握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二、認清形勢,順勢而為,全面落實省、市兩級素質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
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立足點,是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它的核心內容是使全體受教育者都能成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使每一個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它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體現在我們日常工作的一件件實事之中。當前,根據省、市兩級素質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我們要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1、全面落實課程計劃,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全面落實課程計劃,嚴格執行課程標准,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最基礎工作,各中小學要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標准,開全課程、開足課時,特別是音、體、美、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學校要配齊師資,不折不扣的保證開課率,要統籌兼顧地方課程,積極探索、開發校本課程。各級教研室要加強督查和評估,確保各級各類課程的正常開設。
2、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嚴格執行省教育廳有關學生學習時間的規定,不佔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和節假日上課,科學規劃學生的作息時間,保證學生的充分睡眠;優化作業布置,避免學生機械的重復性勞動;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保證學生的在校活動時間。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最根本的途徑還是增強教師素質,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3、規范考試行為,完善評價制度。《山東省普通中小學管理基本規范》規定:在中小學全面推行日常考試無分數評價。其中,初中學生實行以學業考試和基礎性發展目標為主要內容的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嚴格考試管理,不組織、不參加未經市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批準的各種統考、聯考或其他競賽、考級等活動。對於這些規定要認真學習,仔細研究,遵照執行,不鑽空子,更不能闖紅線。今後,小學不得組織任何形式的縣區級以上(包括縣區級)統一考試,初中每學期全市統一組織一次質量調研,由市教研室提供試題,縣區和勝利教管中心教研室組織考試和閱卷,除此之外,不得組織其他縣區級的統一考試。考試成績不排隊、不公布,只能作為學校、教師調整、反思教學的依據,不得作為評價學校和教師的唯一標准。各級教研室要根據省文件精神,研究制定出符合當地實際的評價方案。
三、求真務實,真抓實干,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學生成人、成才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永恆的課題。尤其是在目前全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靠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犧牲教師和學生的身心健康換取教學成績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時間+汗水」換來的「好成績」也是暫時的,是靠不住的,我們要提高教學質量,就要走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根本措施就是課堂教學改革,不改就沒有出路。也是基於這種認識,市教科院提出了在全市中小學全面開展構建和諧課堂教學改革研究活動的意見,這是非常必要的。就這項活動的開展我提一下幾點要求:
⑧ 農村小學校長如何引領教師走專業發展之路
1、創設氛圍,創造條件,強化教師教學成就感
營造一個寬松、開放的成長氛圍,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很大幫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及時向教師傳遞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挑戰和要求,使教師產生來自於教育改革、課程改革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校長要搭建平台,引導教師撰寫教學反思、教育隨筆、教學論文,把教學實踐中的得失成敗上升到理論高度,並積極推薦優秀文章在各種刊物上發表。對教師的成果進行宣傳展示,無疑是他們擴大影響的「快車道」,是提高工作熱情的「助推器」。讓教師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自豪感和內驅力,增加每位教師的成功機會。俗話說:「表揚用喇叭,批評用電話」,對於教師取得的成績,校長不妨「小題大做」,大張旗鼓地宣傳展示,因為教師看重的往往不是物質獎勵,他們更看重精神鼓勵,「名聲在外」和「聲名遠播」會讓他們頓覺「風光無限」。
2、建章立制,規劃目標,引領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考慮長期發展,制定本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規劃,落實教師專業發展的具體要求。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組建指導小組把脈問診,幫助青年教師根據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三年規劃」來制訂自己專業發展三年計劃,採取各種切實有效的措施,為教師「充氧」「加油」。引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要求教師工作學習化、學習生活化,做一名學習型的教師。要求教師每天看網、寫博,與名師進行交流,與專家進行對話。每學期免費為老師購買幾本書,如朱永新的《新教育》,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等等。要求教師認真學習,做好學習筆記,隨時寫下心得體會,定期進行沙龍研討,只有培養教師廣泛閱讀的良好品質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吸納千家之精華,「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學中才能厚積薄發。
3、搭建平台,提供條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一是積極參加外出培訓和校本培訓,拓展教師專業知識。為了讓教師有親歷和名師面對面學習的機會,學校應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做法。「走出去」聽名師的課,感受名師的教學魅力。但多數情況下,農村學校的校外培訓因時間、經濟等問題學校不可能把所有教師都送出去學習,而教師在成長過程中面臨教學實踐中的困境切實需要解決。面對客觀現實,要求外出學習歸來的教師完成三個一:一篇學情報告、一節匯報展示課、一份教學反思,這就使更多的教師共同分享了外出培訓的收獲,使一人的外出學習惠及更多的人,提高培訓效益。校本培訓是提高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可持續性發展的有力保障。定期舉辦學校公開研討課、教學研討會,積極承辦學區、市等各級各類教學研討活動,為教師創造公開教學、公開研討、公開辯論的機會。搭建平台,優課展示、定課研究、同課異構,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開發校內教師教育資源,促進教師的合作、探究、交流,有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打造研究型教師隊伍。
二是課題研究,提升教師科研能力。課題是教育實踐和教育認識進一步發展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教師之間就最為關注的教學問題進行研討,可以不斷地發展教師個人的教學思想和反思個體的教學的行為,理性地回答教學中的「是什麼、為什麼、怎樣辦」的問題,從而將實踐經驗提升為有價值的理論認識。教師在課題的選擇、設計、研究和結題一系列活動過程中,能夠依據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思考,進行研究,自覺地加入到學習和研究的行業,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實踐者和創造者。
三是專家引領,激發教師職業追求。首先是借力,即藉助專家、學者的力量進行專業引領。聘請省、市級專業研究人員來校講座、作專題報告、教學現場指導以及教學診斷等,來提升教師的理論素質,加快專業發展。通過專家引領,「我上先行課,你在後邊學」。把專家引領和支持青年教師「走出去」參加各類培訓學習結合起來,有效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培養出本學校的名師。其次是充電,即派骨幹教師、管理人員外出學習、培訓,接受新觀念、新方法。再者是壓擔子,即給青年教師開學習菜單、任務工作單,指導練五功,以學促練、以教促練、以訓促練、以研促練、以賽促練,促進青年教師迅速成長。
四是同伴合作,修煉教師業務素質。把骨幹教師培養、名師培養有機結合起來,發揮骨幹教師的傳、幫、帶、作用。推行青年教師培養結對子制度,把有經驗的中老年教師與青年教師結成對子,指導、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才。以教研組為單位通過案例教學分析、同伴觀摩課研討、章節說課討論、同課異構等方式,積極倡導「合作教研」、「自主教研」、「開放教研」,教師之間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專業切磋、協調和合作,共同分享教育教學經驗,共同分享教育教學資源,互相學習,彼此支持,使教師在互補共生中成長,彼此在互動、合作中成長。
五是自我反思,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自我反思是教師與自我的對話,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積極倡導每人每周寫一篇教育敘事,每兩周寫一篇教學反思,在教師會上交流、點評,然後將優秀作品推薦到教育報刊上發表。敘事研究讓教師在講與寫自己的故事中審視著自己的教育理念,品味著自己教育教學的成敗,享受著工作的樂趣,並在逐步改進中不斷豐富完善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把自己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自己的教學觀念和實踐,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以及教學效果,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使自己真正成為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主人。通過校長帶動,制度強化,讓敘事研究、教學反思成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捷徑。
近幾年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探索使我們認識到:教師是課程改革與學校發展的主體,教師專業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成敗和學校辦學質量的提高,學校必須要關注教師專業成長,從實際出發,實施有效的策略跟進。我們相信,給教師多大的舞台,他們就可以演繹多大的精彩;給教師多大的空間,他們就可以創造多大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