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怎麼寫
(一)中小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主要表現 1、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人際關繫上 (1)師生關系的問題; (2)親子關系的問題; (3)同伴或同學關系的問題; (4)對異性的看法問題; (5)人際交往障礙問題。 2、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學習上 (1)學習壓力問題; (2)厭學問題; (3)學習困難問題; (4...)學習障礙問題。 3、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自我」上 (1)自我評價問題; (2)自我體驗問題; (3)自製力問題。 (二)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外部社會因素 (1)社會因素; (2)學校因素; (3)家庭因素; (4)大眾傳媒因素; (5)網路因素。 2、學生內部自身因素 (三)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 1、學習方面的心理健康 (1)體現為學習的主體; (2)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 (3)從學習中增進體腦發展; (4)在學習中保持與現實環境的接觸; (5)在學習中排除不必要的憂懼; (6) 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人際關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1)能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 (2)能客觀了解他人; (3)關心他人的要求; (4)誠心的贊美和善意的批評; (5)積極地溝通;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1)善於正確地評價自我; (2)通過別人來認識自己; (3)及時而正確地歸因能夠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 (4)擴展自己的生活經驗; (5)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確立抱負水平; (6)具有自製力。
② 華南師范大學哪些專業最值得讀
華南師范大學作為一所211的師范大學,主打的肯定就是師范學科。這里的師范學科都有較高的水平,但這里的一些非師范學科也相當不錯。
還有數科院里的各個專業、教育技術學什麼的都相當好。都是國家特色學科,在很多排行榜上都是榜上有名的。這種專業比較實干,能掌握一門技術,或者大幅提高自己專業能力,我個人比較推薦,就業前景很穩定且不錯。
不過,專業不代表一切,很多人畢業之後找的工作都與專業不對口。專業到底是其次的,主要看個人在大學期間怎麼規劃未來的方向吧。感謝閱讀!
③ 結合實際,如何看待德育
一、總則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互聯系,彼此滲透,密切協調,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密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遵循職業學校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按照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的公民,進而成為報效祖國、積極進取、誠實守信、敬業樂群,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要體現時代感,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應遵循以下原則:與時俱進,繼承和創新的原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知與行相統一的原則;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原則;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二、德育目標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目標是:使學生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和黨的基本路線,確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想信念,具有為人民服務、奉獻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科學的思想方法;自覺地遵紀守法,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熱愛專業,勤奮學習,勇於創造,大膽實踐,具有良好的職業習慣和安全意識、質量意識、效率意識、環境意識。
具體要求如下:
1.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覺維護祖國的尊嚴、榮譽、獨立統一和各民族的大團結,視國家利益為最高利益,立志為建設祖國,振興中華而奮斗。
2.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確理解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3.努力學習初步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正確認識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增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確立正確的職業觀、擇業觀、創業觀,形成符合社會和個人實際的就業觀,提高自我就業能力,做好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准備。
5.樹立社會主義民主觀念和遵紀守法意識。學習和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相關法律,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維護合法權益;遵守校紀校規和職業崗位規范。
6.具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誠實守信,敬業愛崗,心中有祖國、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7.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樂觀向上,學會合作與競爭,提高應對挫折、匹配職業、適應社會的能力。
三、德育內容
1.民族精神教育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培育和弘揚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偉大民族精神的教育;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的教育;
創新精神的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教育;
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知識教育;
立足崗位、奉獻社會的職業理想教育。
3.道德品質、文明行為教育
集體主義精神、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教育;
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
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
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交往禮儀以及職業禮儀的教育與訓練;
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教育;
保護環境的教育。
4.遵紀守法教育
法律基礎知識教育;
職業紀律和崗位規范教育;
自覺遵守學校紀律和規章制度的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基本知識教育;
心理咨詢、輔導和援助。
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內容外,中等職業學校還要隨著經濟、政治形勢發展進行形勢任務和時事政策教育。
四、德育途徑
1.德育課教學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職業道德和職業指導教育、創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陣地。
德育課教學應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充分發揮德育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職業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2.其他課程教學
文化課教學應結合課程特點,充分發掘德育因素,有機地滲透德育內容;專業課教學應結合職業特點和專業技術發展的需要,對學生進行職業理想、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與創業精神教育。學校應經常性地組織開展專業技能競賽活動,通過活動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增強職業意識,提高職業能力。
3.實訓、實習與社會實踐活動
實訓、實習既是強化學生職業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也是對學生進行勞動觀念、職業意識、敬業精神、職業紀律、職業責任感教育和促進職業道德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途徑。實習過程中,教師應與實習單位共同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關崗位的職業道德規范教育及其養成訓練。
學校要把社會實踐活動納入教學計劃。定期組織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瞻仰革命聖地和遺址,祭掃烈士墓,參觀城市、農村和名勝古跡,參觀現代企業等活動;組織學生參加軍訓、公益活動、社會調查、志願服務、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國情、了解社會、了解職業,認識自身生存與發展的主客觀條件,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增長才幹,完善自我,全面發展。
4.心理健康教育與職業指導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各學校要按照《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職業發展的需要,分階段、有針對性地設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根據學生特點和他們在成長、學習、生活和求職就業等方面的實際需要進行教學、咨詢、輔導和援助,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
職業指導是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的重要途徑,各地各學校要按照《教育部關於加強職業技術學校職業指導工作的意見》的要求,在職業指導工作中全面滲透德育內容。加強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和創業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加強就業服務,提高就業服務的水平和質量。
5.班主任工作和學校管理、服務工作
班主任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肩負班級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職責。班主任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和專業特點,遵循德育規律,組織建設好班集體,做好個別教育工作,培養好的班風學風;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密切聯系家長,充分利用家長、用人單位、行業及社區等各種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
做好德育工作是學校全體教職工的共同責任。教師要熱愛學生,言傳身教,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學校各項管理工作都應與德育緊密結合,要從關心學生發展的需要出發,著眼教育,嚴格要求,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實現管理育人。學校各項服務工作都應體現德育功能,全體服務人員應熱愛本職工作,以身作則,優質服務,使學生受到感染和激勵,實現服務育人。
6.黨團組織、學生會工作
要通過舉辦業余黨校、團校和組織黨章學習小組等多種形式,組織學生特別是學生積極分子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要發展符合條件的優秀學生入黨。
共青團、學生會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共青團、學生會應根據各自任務和工作特點,積極開展適合學生特點、喜聞樂見、健康有益的活動,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
學校要通過黨團組織、學生會、班集體、學生社團,有組織地開展科技、文藝、體育活動。要鼓勵、指導學生建立各種課外興趣小組和社團,因地制宜開辟活動場所,建設活動設施,使學生在寓教於樂的活動中培養健康的情趣,發展個性特長,提高審美能力,錘煉意志品質。
7.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要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徵和職業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要開展生動有效的校園文化活動,大力加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要結合民族傳統節日、重大事件和開學、畢業典禮等,開展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主題教育活動。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完善校園文化活動設施。加強校報、校刊、校內廣播電視、校園網路等的建設,發揮黑板報、櫥窗、圖書館、陳列室及模擬職業場景等的宣傳作用和校訓、校歌及學校發展歷史等的激勵作用,注重宣傳先進的企業文化以及行業勞動模範和學校優秀畢業生的事跡。
8.家庭與社會
家庭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品德的形成、個性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學校要通過家訪、家長會、家長接待日、舉辦家長學校、開展家庭教育咨詢、建立家長委員會等多種方式,密切與家長的聯系,指導家庭教育,使家長了解並配合學校貫徹實施好本大綱,改進家庭教育的方法。
各級政府和社會各部門均應履行關心、促進和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義務。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主動協助政府並會同有關部門,積極開發利用社會的德育資源,開辟青少年教育的社會教育輿論陣地,加強社會文化市場及娛樂場所的管理,配合做好《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實施工作,打擊腐蝕毒害青少年的犯罪行為,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文化環境、治安環境和社區環境。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採取有效措施,充分依靠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社區教育委員會和街道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各種社會團體,並同所在地的機關、部隊、企業建立固定聯系,發動、協調社會力量支持和參與德育工作,逐步建立學校與社會相互協作的社會教育網路,共同營造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教育環境。
五、德育評價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評價的內容與標准以本大綱為依據。評價由學校德育工作評價和學生品德評定兩方面組成。
1.學校德育工作評價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結合本地區教育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德育工作評價指標體系,定期對學校德育工作進行督導評估。學校實施本大綱的情況應作為考核校長和學校工作的重要依據。在評估工作中應注意聽取學生、用人單位的意見。
學校要加強對德育課教學質量、班級德育工作、部門及教師育人質量的考核評比,把德育工作實績作為對部門及教職工考核的重要內容。
評價與創建相結合。通過創建文明學校、文明班級和評選優秀學生和學生幹部等活動,形成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對成績突出的學校、班級和個人要及時給予表彰獎勵。
2.學生品德評定
對學生品德的評定,應根據本大綱規定的德育目標,並結合行業和用人單位對從業者的品德要求,對學生在思想政治覺悟、道德與職業道德品質、遵紀守法等方面的行為表現提出具體要求,由學校制定具體測評辦法,並組織測評工作。對學生的品德測評,應堅持科學性、客觀性、教育性、民主性等原則。
六、德育的領導與管理
1.德育工作管理體制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有明確的機構負責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應根據本大綱德育目標要求與教育內容,針對本地區和不同類型學校需要,制定本大綱實施細則以及實施情況的評估制度和辦法,定期對本大綱的實施情況進行督導、檢查評估。
學校實行校長負責的德育工作管理體制。黨組織要發揮德育的監督保證作用。全體教職工都要做學生的德育工作。學校要建立貫徹實施本大綱的崗位責任制及考核、獎勵辦法,明確各部門的育人責任,並落實在工作的各個環節中,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全面、全程、全員育人的局面。
2.德育工作隊伍建設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選拔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同志從事德育工作。優化隊伍結構,建設一支專兼結合、功能互補、政治堅定、業務精湛的德育工作隊伍;制定規劃,有計劃地培訓學校的校長、班主任、德育課教師及其他德育工作者,不斷提高德育專(兼)職工作者的素質和德育工作的能力、水平;培養一批在德育工作方面有專長和造詣的管理者、優秀校長(書記)、班主任、德育特級教師和研究人員;切實解決德育專(兼)職工作者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實際問題。
3.德育工作的經費與物質保障
德育經費要確立科目、列入預算。學校德育經費投入的范圍,包括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教學、管理和日常德育活動兩部分。教學、管理經費投入包括德育課教學、德育專職教師的培訓提高、社會考察與調研、有關教研室的業務條件建設和圖書資料購置、德育科研。日常德育活動經費投入包括對學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假期和課余時間組織的學生社會實踐、大型德育活動以及用於學生和德育隊伍表彰獎勵等所需經費。學校應把建設適應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德育設施、設備和活動場所、基地納入總體建設規劃,並從基本建設費和設備費中給予保證。
4.德育科研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把德育的研究項目列入科研規劃,建立德育研究組織,並充分發揮其作用,為實施本大綱提供理論指導和業務咨詢。要注重學生政治思想品德現狀和發展趨勢的調查,結合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實際,確定研究課題,探索德育規律,不斷提高研究水平與實際工作水平。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建立和完善德育研究成果的鑒定、獎勵、推廣機制。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④ 做老師壓力能有多大
不管哪個行業的老師,做起來都有難度,除非你不想做個好老師。
老師應該具備的素質、素養與普通人不能一樣,之所以稱為老師,必須有一定超越他人的能力。比如語言表達能力、思想品德能力、專業知識能力等必須符合相應教學規范。
大家都感覺做教師有一個與以前不一樣的能力,超前意識和超前的抗壓能力。現在的孩子個性化較強,認知能力比以前要超前,自由度要求高,加上大多數家長都比較寵慣,所以做老師的沒有特殊處理孩子與家長關系的能力,面對自己的工作還是蠻有壓力的。
做老師難,但做好的老師更難。好的老師每天除了工作,還要拿出大量時間學習充電,不然很容易被知識所淘汰。
在我們國家做老師,還要面對體制機制等帶來的壓力,除了工作能力要求考評,還要參與教師資格評級等行政事務。
很多大學老師紛紛表示,在學校里行政體制內的壓力更大,激烈的內部考核機制,參與了很多人為因素,顯得不那麼公平公正時常發生。
小學、幼兒園老師主要面對的是家長,家長的評價態度決定老師能否快速成長。所以做小學老師必須鏈接起孩子與家長溝通能力,積極的與他們互動才是減輕壓力的秘密武器。
中學時代的老師相對比較容易一些,壓力在於如何處理好叛逆期的孩子、好動不愛學習的孩子等溝通、勸導能力。需要與學生及家長互動交流,多多關心孩子學習變化、在校生活瑣事等問題及時反映給家長。但到了中學階段基本都是很懂事的孩子了,除個別現象外,基本不會難為老師。
總之,做老師不易,做個好老師更難。老師必須與時俱進,學習、管理、交流、互動等能力一樣不能少,所以做個好的老師肯定壓力不會小。
⑤ 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論點是什麼
你這是不是要寫論文啊?我找到了一篇,你看看是不是你想要的,希望能幫到你,呵呵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中期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從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來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面對這種高速變革,只有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不被繁重的工作壓力擊倒。 從人的發展本身來看,健康的心理素質是人獲得成功的關鍵。在歷年中學生中,莘莘學子在各方面的壓力面前,由於具備了不同的心理素質,以至於產生不同的結果。有的人成績優異進入大學繼續深造,有的人意志消沉、名落孫山,甚至走上了毀滅家庭和自己的道路。目前這種現象已逐漸向低齡化蔓延。 從當前3—6歲兒童現狀來看,由於他們處在心理發展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可塑性大,心理上極不成熟,自我調節控制水平低,極易受環境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再加上父母過分注意對孩子生活上的關懷和呵護,很少細心關照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了膽怯、自卑、孤獨、焦慮等不健康心理。他們在同伴中不和群,做事不自信,缺乏責任感和競爭意識,從而影響了孩子的整體發展。 從目前幼兒園的教育來看,主要是以「德、智、體、美」為內容的教育模式,設置的課程也基本停留於傳授某些知識及養成某種行為習慣的教育層面,實際上幼兒園的德、智、體、美等教育中都包含著心理教育的內容和意義,只是沒有系統與獨立的心理教育。「心育」多被納入「德育」的范疇,《體育》、《健康》也只重視幼兒健康知識的掌握和身體素質的培養,很少從身心健康方面去研究。就當今社會的發展,當代教育的發展、當代人的發展而言,心理教育應該在幼兒園教育中佔有重要位置。 綜上所述,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從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當前及未來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發展的需要。為此,我們試圖通過對3—6歲幼兒心理障礙及各個因素間影響的調查和分析,尋找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從而提出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素質的教育方法,為幼兒心理素質的啟蒙教育提供科學依據 二、課題總體設計 (一)概念界定 健康:指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殘疾,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心理健康: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 目前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心理健康是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的最大潛能,以及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環境間的相互關系。它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無心理疾病;其二,能積極調節自己的心態,順應環境並有效地,富有建設性地發展和完善個人生活心理健康。情緒愉悅穩定,生活態度積極,人際關系和諧,行為能自我調節和控制。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明確指出,心理健康的標志是: (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 (2)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謙讓。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 (二)理論假設 通過「幼兒心理健康」的探索和實驗,構建適合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學模式,可以使實驗條件下的3—6歲兒童心理健康,並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發展傾向,使他們具有活潑開朗的性格,克服困難的勇氣,認真做事的態度,待人熱情,懂得寬容,富有獨創精神和耐挫能力,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奠定基礎。 (三)研究目標 總目標:探求有效的「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方法」 具體目標: 1、研究身心健康發展有障礙幼兒的主要特點。 2、分析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 3、探索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目標和實施操作模式。 (四)研究方法 1、採用理性思辨為主的文獻法和小組研討法。在大量閱讀文獻資料和共同探討的基礎上,理解幼兒心理健康的意涵和結構因素,並對這一概念作出界定。與此同時,通過小組研討,了解幼兒各種心理狀態下的表現性行為,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採用理論學習與實際行動相交融的情景觀察的調查方法,了解3—6歲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趨勢、發展的特點。 2、用理性思辨和經驗總結相結合的方法構建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策略。 3、採用行動反思法進行培養策略的實證性研究。 (五)研究策略 1、改革幼兒園管理模式 (1)注重環境創設。良好的環境能使兒童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能促進高級情感的發展。對兒童形成健康的心理起著重要作用。家庭、幼兒園密切配合,要求一致,共同走進童心世界,掌握科學育兒知識和教育才能,做到:與孩子關系融洽、和諧,對孩子充滿誠意、友好,給孩子信任與溫暖。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在友好和善的氣氛中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長。 (2)注重教師培養。幼兒園從管理觀念、管理措施入手,注重「引進人、導向人、激勵人、培養人、使用人」,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提高他們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努力使教師成為科研型教師。 2、改革教學模式 (1)改革課堂教學模式,重新設置課程內容與模式,增設專門的幼兒心理健康課程,並在其他學科中注重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幼兒對學習發生興趣,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靈活的方式和多種教學手段,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地學習,努力構建多姿多彩的課堂教學模式。 (2)改革活動課程模式。增加操作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時間和內容。開設不同內容的活動課(游戲、勞動、參觀、實驗等),讓幼兒盡量參與喜歡的活動。這種相對開放式的課程模式,有利於培養幼兒積極愉快的情緒情感和創造性的才能。 3、 改革教育模式 教育方法要得當。能否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對兒童心理健康影響甚大。管教太嚴會傷他們的自尊心,限制了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百依百順,遷就溺愛,容易造成過分依賴,耐挫力差。因此,我們將在研究幼兒心理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各種心理狀態下產生的行為表現,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匯編《幼兒心理健康案例集》。 (六)研究時間 准備階段:2002年9月—2002年11月 實施階段:2002年12月—2005年8月 總結階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 三、課題中期研究成果 2002年12月,本課題進入實施階段,我們採用文獻、行動研究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改革了幼兒園的管理、教學、教育模式。通過大半年的努力,初步制定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分析了有行為問題幼兒的主要特點,探索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幼兒心理健康指導的目標是選擇和確定指導內容、制定指導方案的重要依據,也是指引心理輔導方向、調控心理指導過程的參照,更是檢驗、評估心理輔導工作有效性的標准。我們課題組經過查閱參考文獻並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初步制定了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體系。 總目標:(10條) 1、能關心周圍世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有良好的觀察、注意、想像、概括分析能力,有較強的求知慾,並能認識自己與周圍世界中各種事物和現象的關系。 2、能與父母、老師、同伴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樂意尋求新的生活體驗,有良好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4、做事有信心和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懼怕失敗和挫折。 5、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6、能主動參與集體活動,敢於自我表現。 7、和小朋友友好相處,平等合作,樂意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有一定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 9、遇到困難能想辦法解決。 10、能接受老師和家長的勸導,不任性。 在總目標下,我們又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特點,制定出了不同的層次目標。這樣,整個目標體系就成為了我們開展工作的方向和檢驗標准。 (二)有行為問題幼兒的主要特
⑥ 父母離異的孩子該如何正確引導教育
心理學家們分析,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愛或母愛而導致心理失衡。他們常常感到孤獨、憂慮、失望,往往情緒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這種心態如不及時矯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變態,嚴重影響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發展。 學生父母離異引出這樣那樣的問題,不能不引起社會重視。但如 何有效的去解決這一問題呢?單親家庭的家長,既要當媽媽,又要當爸爸,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尤其要講究方式和方法,要將愛和管教適當結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我們認為,單親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六個方面問題: 一 、不要無原則地遷就、溺愛孩子 在喪偶或離異之後,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憐憫孩子,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擺布,寧願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其結果常常導致孩子處處以我為中心,變成自私、專橫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如苦養育他們的父母。 二 、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有許多單親家長與孩子相依為命,把孩子當作生活中唯一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對孩子的生活包辦代替,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還採取種種辦法來限制孩子的活動,這也不行,那也不準,生怕孩子出問題,孩子事事不能獨立,沒有機會親自去體驗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風險」,這樣的孩子缺乏獨立意識,一旦離開了家長,便不知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了。 三 、簡單粗暴不可取 與特殊照顧和過度保護相反,有的家長對孩子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動不動就又打又罵,使孩子整日生活在驚恐不安之中,個性發展受到嚴重的壓抑,形成膽小、孤僻、倔強、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質。因害怕懲罰而迴避家長,不願回家,便到外面尋找「溫暖」,容易被壞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長教育孩子切忌簡單粗暴,要注意正確引導。 四 、孩子不是唯一的支柱 失去配偶之後,許多家長便把孩子作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夢想都寄託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處處出人頭地,特別是在學業上。但如果期望值過高,勢必導致孩子的心理負擔過重。 五 、讓孩子參與社會活動 單親子女往往需要受到自社會的歧視、偏見,因而在性格上容易變得仙向、憂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長要注意多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重視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給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強、自愛、自勵,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盡可能地參與社會活動,不要逃避社會,要主動與人交往,培養健康、開朗樂觀的性格。 六 、注意性別角色教育 在孩子心理成長過程中,性別角色的學習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沒有父親男孩或母親的女孩,在性別角色的學習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樣。所以,單親家長應注意調動親戚、朋友中的性別資源,給孩子適宜的影響,讓其性別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發展,培養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 與此同時,教師的作用亦是不可忽視的。以「離婚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為課題做過專門研究的北師大兒童心理學研究所在研究中發現,單親家庭中的小學生和初中生,在父親和母親離異後逐步產生良好適應的重要原因,是學校教師的工作。為此,中小學教師,應積極挑起保護和教育單親子女的重擔。如何妥善有效的完成這一重任,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制定了以下方案,有的放矢地保護和教育他們,給他們更多的愛,使他們充分體會到學校、班級集體的溫暖。 1.建立單親子女檔案。了解和掌握各班單親子女人數,並熟悉掌握其家庭狀況,單親的原因,進而採取有效的措施。 2. 採用一幫一結對子。教師及一部分學生與這些學生結成對子,主動找他們談心,給他們物質上的幫助和精神上的鼓勵,幫助他們打消其自卑的心理,孤獨心理。 3.班主任定期對單親家庭進行家訪,與單親子女家長會面。和家長們促膝談心,講清情理,往往是因為家庭的具體原因忽視了如何教育子女的問題,對子女放任自流,認為有學校教育,家裡就可以不管了,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這就需要向家長講清,教師與家長共同教育學生,培養學生成長的密切關系。 4. 嚴格合理,培養其自立精神。首先,讓他們清楚知道,克服自身弱點,是自強、自立的基礎,其次,老師對他們的嚴格要求是對他們最大的愛護,再次逐步培養他們自立精神,使他們能自覺自願的在老師的嚴格管理和真摯關懷下成長進步,感受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教師在新形勢下必須肩負起保護、教育單親孩子的重任,而能否做好這一工作的關鍵又在於教師對這些孩子要更有愛心、耐心和誠心,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才能夠幫助並逐步引導他們克服不正常的心態,與其他孩子一樣地健康成長。
⑦ 中班幼兒同伴交往與家庭因素影響的調查報告要怎麼寫,大神們現身吧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中期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從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來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面對這種高速變革,只有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不被繁重的工作壓力擊倒。 從人的發展本身來看,健康的心理素質是人獲得成功的關鍵。在歷年中學生中,莘莘學子在...各方面的壓力面前,由於具備了不同的心理素質,以至於產生不同的結果。有的人成績優異進入大學繼續深造,有的人意志消沉、名落孫山,甚至走上了毀滅家庭和自己的道路。目前這種現象已逐漸向低齡化蔓延。 從當前3—6歲兒童現狀來看,由於他們處在心理發展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可塑性大,心理上極不成熟,自我調節控制水平低,極易受環境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再加上父母過分注意對孩子生活上的關懷和呵護,很少細心關照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了膽怯、自卑、孤獨、焦慮等不健康心理。他們在同伴中不和群,做事不自信,缺乏責任感和競爭意識,從而影響了孩子的整體發展。 從目前幼兒園的教育來看,主要是以「德、智、體、美」為內容的教育模式,設置的課程也基本停留於傳授某些知識及養成某種行為習慣的教育層面,實際上幼兒園的德、智、體、美等教育中都包含著心理教育的內容和意義,只是沒有系統與獨立的心理教育。「心育」多被納入「德育」的范疇,《體育》、《健康》也只重視幼兒健康知識的掌握和身體素質的培養,很少從身心健康方面去研究。就當今社會的發展,當代教育的發展、當代人的發展而言,心理教育應該在幼兒園教育中佔有重要位置。 綜上所述,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從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當前及未來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發展的需要。為此,我們試圖通過對3—6歲幼兒心理障礙及各個因素間影響的調查和分析,尋找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從而提出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素質的教育方法,為幼兒心理素質的啟蒙教育提供科學依據 二、課題總體設計 (一)概念界定 健康:指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殘疾,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心理健康: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 目前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心理健康是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的最大潛能,以及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環境間的相互關系。它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無心理疾病;其二,能積極調節自己的心態,順應環境並有效地,富有建設性地發展和完善個人生活心理健康。情緒愉悅穩定,生活態度積極,人際關系和諧,行為能自我調節和控制。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明確指出,心理健康的標志是: (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 (2)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謙讓。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 (二)理論假設 通過「幼兒心理健康」的探索和實驗,構建適合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學模式,可以使實驗條件下的3—6歲兒童心理健康,並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發展傾向,使他們具有活潑開朗的性格,克服困難的勇氣,認真做事的態度,待人熱情,懂得寬容,富有獨創精神和耐挫能力,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奠定基礎。 (三)研究目標 總目標:探求有效的「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方法」 具體目標: 1、研究身心健康發展有障礙幼兒的主要特點。 2、分析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 3、探索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目標和實施操作模式。 (四)研究方法 1、採用理性思辨為主的文獻法和小組研討法。在大量閱讀文獻資料和共同探討的基礎上,理解幼兒心理健康的意涵和結構因素,並對這一概念作出界定。與此同時,通過小組研討,了解幼兒各種心理狀態下的表現性行為,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採用理論學習與實際行動相交融的情景觀察的調查方法,了解3—6歲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趨勢、發展的特點。 2、用理性思辨和經驗總結相結合的方法構建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策略。 3、採用行動反思法進行培養策略的實證性研究。 (五)研究策略 1、改革幼兒園管理模式 (1)注重環境創設。良好的環境能使兒童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能促進高級情感的發展。對兒童形成健康的心理起著重要作用。家庭、幼兒園密切配合,要求一致,共同走進童心世界,掌握科學育兒知識和教育才能,做到:與孩子關系融洽、和諧,對孩子充滿誠意、友好,給孩子信任與溫暖。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在友好和善的氣氛中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長。 (2)注重教師培養。幼兒園從管理觀念、管理措施入手,注重「引進人、導向人、激勵人、培養人、使用人」,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提高他們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努力使教師成為科研型教師。 2、改革教學模式 (1)改革課堂教學模式,重新設置課程內容與模式,增設專門的幼兒心理健康課程,並在其他學科中注重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幼兒對學習發生興趣,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靈活的方式和多種教學手段,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地學習,努力構建多姿多彩的課堂教學模式。 (2)改革活動課程模式。增加操作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時間和內容。開設不同內容的活動課(游戲、勞動、參觀、實驗等),讓幼兒盡量參與喜歡的活動。這種相對開放式的課程模式,有利於培養幼兒積極愉快的情緒情感和創造性的才能。 3、 改革教育模式 教育方法要得當。能否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對兒童心理健康影響甚大。管教太嚴會傷他們的自尊心,限制了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百依百順,遷就溺愛,容易造成過分依賴,耐挫力差。因此,我們將在研究幼兒心理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各種心理狀態下產生的行為表現,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匯編《幼兒心理健康案例集》。 (六)研究時間 准備階段:2002年9月—2002年11月 實施階段:2002年12月—2005年8月 總結階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 三、課題中期研究成果 2002年12月,本課題進入實施階段,我們採用文獻、行動研究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改革了幼兒園的管理、教學、教育模式。通過大半年的努力,初步制定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分析了有行為問題幼兒的主要特點,探索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幼兒心理健康指導的目標是選擇和確定指導內容、制定指導方案的重要依據,也是指引心理輔導方向、調控心理指導過程的參照,更是檢驗、評估心理輔導工作有效性的標准。我們課題組經過查閱參考文獻並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初步制定了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體系。 總目標:(10條) 1、能關心周圍世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有良好的觀察、注意、想像、概括分析能力,有較強的求知慾,並能認識自己與周圍世界中各種事物和現象的關系。 2、能與父母、老師、同伴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樂意尋求新的生活體驗,有良好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4、做事有信心和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懼怕失敗和挫折。 5、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6、能主動參與集體活動,敢於自我表現。 7、和小朋友友好相處,平等合作,樂意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有一定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 9、遇到困難能想辦法解決。 10、能接受老師和家長的勸導,不任性。 在總目標下,我們又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