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更好的開展《國學》課程的建議
《國學》校本課程開發指南第一部分 前言古典詩文博大精深,燦若繁星,千百年來,滋養了多少代中國人。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三千餘年前夫子諄諄切切,語重心長地教導年輕人應學詩,三千餘年後的1999年的一個春日,我們同樣聽到了江同志在「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上的勸勉:「學一點古詩文,有利於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中也提出了「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階段目標」中更明確要求誦讀、背誦優秀詩文,小學階段不少於160篇(段)。隨著《課程標准》的頒布,古詩文教學開始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我校教師開發的以誦讀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研究如何把傳統文化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內涵,升華為做人的行為為宗旨的校本課程《國學》,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全新工程,是對自我的一種挑戰。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不再僅是課程的消費者和實施者,而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課程的生產者和主動的設計者。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不僅是為了開發一系列的課程文本,而更加註重參與過程本身。一、課程性質與特點 中華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當今學習與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且為之振臂而呼並付諸實踐者,可謂鳳毛鱗角。趙朴初、冰心等知名人士倡議,著名作家老舍的兒子舒乙做董事長的北京市聖陶聖陶實驗學校,便打出了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響亮口號,讓小孩子從一入學就學習《唐詩宋詞》《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中國古代經典作品。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開始有了「一枝紅杏出牆來」的絢麗與壯觀。 以誦讀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研究如何把傳統文化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內涵,升華為做人的行為為宗旨的校本課程《國學》,作為弘揚中國優秀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首次閃亮登場,這里已經盪漾起誦讀至聖先師儒家文化的童音,傳承中國優秀文化的陣營中回響了起最富朝氣的孩子的吶喊。二、課程教學理念《國學》課堂教學必須打破沉悶無趣的氣氛,改變一成不變的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解詞釋句──串講全詩──背誦默寫」的教學方法。《課程標准》的理念應當在教學中得以體現。 1、直面經典,真心接觸:「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課程標准》)《國學》校本課程當然也應體現這一點。教師不能再越俎代庖,而應讓學生直面經典,與詩詞文「真心接觸」,自己讀解,自己感悟,自己體會。能懂會學的自主解決,即使是疑難焦點,教師也不急於揭曉,而應巧設台階,引導學生逐步領悟。2、加強誦讀,引導想像:「凡物各自有根本,風雲萬變不離宗。」(顧況《行路難》)閱讀教學以讀為本已為大家所共識,而古詩文的教學中,「讀」尤其應當成為「正宗嫡派」之法。這一點,古人有許多精闢的見解和優秀的經驗,自無須贅言。《課程標准》各學段古詩文閱讀的教學目標中也都強調了「誦讀」二字,要求在讀中體味作品的內容,讀中體驗情感,讀中感受語言美。《國學》校本課程也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上承傳統教育之優秀經驗,下接現代教學理論的「活水」,採用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淀。3、課堂開放,學科融合:「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程標准》)《國學》校本課程的課堂當然也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如,課前課後對作者生平、創作背景、鑒賞介紹、相關作品等資料的收集、交流;教師嘗試走下講台,把講台讓給學生;允許鼓勵有不同的理解、見地。此外,教學中要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融合。引導學生聯系地理、歷史、自然等知識讀懂詩意,用繪畫表達理解,用音樂配合誦吟,用表演再現情景等。4、縱橫聯系,指導運用:教學貴在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掌握方法,使學生學有所得,能「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朱熹)。《國學》校本課程,除了指導學生掌握一般的學習步驟,學習方法外,還要重視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方法橫向的遷移運用。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一、總目標《國學》校本課程通過誦讀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進行文學、思想的「積累和熏陶」。所謂積累,即,積累豐厚文化底蘊,傳承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所謂「熏陶」,即陶冶思想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學會做人,為終身發展奠基。二、階段目標當前新課程改革要求對課程實施三級管理,其中之一就是開設本校課程,這為學校開設國學課程提供了空間。《國學》校本課程對不同年級年段要求也略有不同——一、二年級誦讀《唐詩宋詞》《三字經》;三年級誦讀《唐詩宋詞》《弟子規》,四五年級誦讀《唐詩宋詞》《論語》,六年級誦讀《大學》《道德經》。第三部分 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根據《國學》校本課程的學習規律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國學課的教學基本方法可確立為「四化」教學方法,即「誦讀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1、 誦讀化「誦讀化」即誦讀為主,理解為輔,這是《國學》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其做法基於以下三方面思考。其一,古人讀經書的要求和方法是:「粗知文義」、「略通大義」。在教學方法上,以口授和誦讀為主。宋代朱熹主張先讀《近思錄》,次讀:「四書」,而後及於「五經」,均要求熟讀成誦。古代國學教育,經過長期積淀,逐步形成了以讀經為主要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日臻完善的《國學》校本課程體系,是中華民族的教育瑰寶。其二,小學生正處於人生記憶的黃金年齡,在這一時期讓學生誦讀記憶《國學》的精華內容,他們將會終生受益。因此,加強誦讀恰好發揮了學生記憶強的優勢。其三,國學教材以《唐詩宋詞》為主,還選編了《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古代經典篇章。這些「之乎者也」的古文,思想內涵深刻,不易被學生理解。現在先讓學生「不求甚解」地背下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沉澱在腦海中的古典精華經過反芻,逐漸會被消化、理解,慢慢領悟其中的深刻內涵,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從而內化為自我的思想精髓。「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記憶」是古人學習最常用的學習方法,這種古老的讀書方法經過千百年來的實踐,成為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古為今用」,選擇「誦讀、記憶」的方法進行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背誦古典名篇,引領他們把無意識記憶轉變為有意識文化儲備,使他們從小腹有詩書,在本國傳統文化滋養中成長。2、情境化「情境化」就是用優美的古典音樂,色彩鮮明的畫面,生動有趣的故事,創設氛圍把學生引入國學的情境,使學生身處古典文化的韻律和氛圍里,誦國學,學國學,身心受到陶冶,激發他們對國學的熱愛。音樂是極富感染力的藝術門類,可選擇《漁舟唱晚》、《陽關三疊》《春江花月夜》等中國古典名曲,配樂誦讀,學生聽著悠揚的樂曲,陶醉在美的享受中。3、故事化「故事化」,就是用精典的小故事來詮釋古文深奧的哲理,幫助學生理解原文的主旨。《國學》校本課程所選內容,皆中國古典優秀文化,其內涵豐富,它蘊含著古人的大智大德,如何讓學生破譯文章的宏旨要義是教學的難點。小故事中含有大智慧,教學時可把故事引入課堂,用精典的小故事來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的含義,突破了教學難點。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深入淺出地設計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故事化」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課文,受到教育,可謂是「潤物細無聲」。4、生活化「生活化」是指《國學》校本課程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更好的生活,讓生命更有價值。為了提高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學以致用,教學中可以設計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的環節,把學國學與學做人聯系起來。這樣,拉近了古今文化的距離,使遙不可及的古代文化走入了學生的生活。使《國學》生活化,讓學生把中國傳統的文化道德、思想智慧內化為一種品質,外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使他們「我欲仁,斯仁至矣」。二、評價建議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建立促進學生、教師和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從學校教師教學管理來說,應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課程標准》,針對《國學》校本課程,建立一定的教學管理制度、評價體系。如,語文教師古詩文素養提高、教學計劃的安排、教案的撰寫,教學的效果等都可納入教師考核范疇,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前提下,激勵、指導教師不斷學習,積極探索,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業務水平。 從學生《國學》校本課程學習的評價來說,主要應體現以下幾點: 1、評價主體多維化:首先是改變目前佔主流的單一評價主體的現狀,指導學生自評、互評。由於古詩文的學習還常常在課余進行,還可請家長共同參與,使評價成為教師、學生、家長共同交互的活動。 2、評價內容多元化:不僅評價課內所學,還要評價課外的閱讀;不僅評價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掌握情況,還應「著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課程標准》)以及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習慣、態度和方法等。 3、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不僅關注學生會背多少古詩文,更應注重學生發展的過程。《課程標准》關於古詩文閱讀評價有這樣的建議:「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近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古詩文素養的提高是建立在存量基礎之上的,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應該注重平時的、過程的評價。 4、評價形式多樣化:除常規的解釋、背誦、默寫,還可採用朗誦、猜謎、賽詩會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中高段還可嘗試採用主題研究匯報的形式,(例:同是寫春天的幾首詩,在寫法和情感上的異同之處;從陸游、杜甫的幾首感懷時事的詩,看陸游或杜甫的愛國情感等。)使評價更具綜合性。筆試形式也可進行創新改進,如看圖寫詩,據文寫詩等,而且應鼓勵不同答案。
㈡ 現代文閱讀天天美讀觀後感
2012年在青山教育局的大力推進下,我校積極融入到全區校本課程建設「奇峰競秀」的喜人局面中。根據生源情況以及教師資源優勢,研究確定了學校校本課程主題——「經典育君子、書香潤校園」。四年來,我們潛心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欣喜地看到校園內、學生中悄然發生了變化。在實踐中我們提練出校訓「讀書改變命運、習慣成就人生」,並把它鐫刻在了校門口的大石壁上——赫然醒目!
一、開創校本課程 體現課程特色
「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開展「新經典誦讀」課程,就是要打造書香校園,培養文明少年。「新經典」的「新」,意在去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取其精華部分,廣泛的吸納古今中外經典的、向上的、美好的、適應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文學瑰寶,引領孩子們大量閱讀、汲取營養。學校成立了「校本課程」領導小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認真研究提煉校本課程理念,全面豐實校本課程內涵,明確提出了校本課程建設的新目標:讓書籍滋養學生童年,讓閱讀奠基學生一生。專門建立了校本課程創建工作機制:校長負責整個校本課程的策劃和指導,包括經費的落實;教學校長負責組織實施,人員的分工,職責的明確;教導處負責誦讀課程的安排落實,日常班級誦讀情況的督查;語文教研組負責校本教材的編寫、活動的具體操作,擬定計劃,組織教師開展教學,資料的整理和歸檔。確保學校校本課程「三全、四落實」:師生全員參與,學科全面滲透,工作全面推進;做到計劃落實、教學落實、檢查落實、考核落實。
二、開發校本教材,構建課程載體
2012年4月,我校著手編寫校本教材《天天美讀》。我們遵循了以下原則:
1.選文具有經典化。
我們的校本教材節選了中國經典文化中的古詩、諺語、對子、歇後語、格言、中外現代詩歌、散文等進行編排,每冊後面還有三篇推薦書目,所選內容融語言美與思想美於一體。
2.內容注重合理化。
教材內容的安排避免繁瑣,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學段特點、學生的理解能力、情感態度、學科之間的聯系,致力於學生朗讀能力的整體提高。
3.體例呈現多樣化。
教材的編寫既具有模式化又具有多樣化,每冊書都是8個單元,每單元都是6篇文章有序排列。所有選文短小精悍,滿足晨誦課20分鍾的教學時間。
整個選編修訂過程,課題組老師前後5次更改校對選文,投入大量課外時間,在艱辛努力後,最終將《天天美讀》完成稿印刷成書。
《天天美讀》推廣價值體現為:
1.經典性:是這套校本教材最基本的特點。教材內容涵蓋了古詩、韻文、兒歌、千字文、對子、格言、諺語、歇後語、名人名言、現代詩歌、散文、學生和家長、教師閱讀書籍推薦及內容簡介。
2.階段性:這套校本教材根據各個學段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梯度地安排了誦讀內容,努力讓學生讀到他們真正該讀並且適合讀的文本。每學年分為上下兩冊,每冊8個單元,每單元6篇選文,對應學期單元教學時間安排。
3.趣味性:為了讓孩子樂讀,課題組教師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審美情趣,多選音韻和諧、琅琅上口的作品。同時,將各題材作品有序地編排到各個單元,讓孩子在每個單元中接觸到不同風格、不同個性的作品。
4.可操作性:教材選文相對短小,在豐富學生課外閱讀量的同時不加重學生負擔,適合晨誦課20分鍾的朗讀,部分學生還可以在晨誦課上積累自己喜愛的文質兼美的語句。
三、開設校本晨誦課 搭建課程平台
2012年9月,我校正式開設校本課程——晨誦課。每天清晨7:50-8:10,由每位語文教師帶領著孩子們相約《天天美讀》,朗朗的誦讀聲,浸潤校園。
為了上好晨誦課,我校每學期都分學段進行晨誦課課例研討,逐步摸索晨誦課教學模式:由2012年9月「四步誦讀法」初探,到2013年3月「五步朗讀法」形成,再到2013年9月「六步朗讀法」完善,2014年3月最終以晨誦課「六步朗讀法」成果形式呈現 。
具體做法:各學段語文教師在組內嘗試研磨——晨誦公開課課例研討,反饋問題提出建議——修改教學步驟——再嘗試實踐——再進行課例研討,提出建議——完善教學步驟。
2012年9月,研討初期,語文教師對校本教材課例進行聽評課,結合晨誦課實踐經驗,研討晨誦20分鍾小課堂與語文課堂的不同。老師們對誦讀課的目標、教學步驟有了初步的認識,總結出晨誦四步誦讀法:初讀——讀正確,再讀——讀流利,三讀——出情韻,四讀——熟讀成誦。
2013年3月,隨著深入研究,老師們反復實踐,研磨課例,形成「五步朗讀法」:①開啟詩②教師引領讀③學生練讀、檢查讀④短文朗讀指導⑤展示誦讀。「五步朗讀法」模式以開啟詩引領,帶來每個早晨朗朗的誦讀聲。六個年級的「開啟詩」,各不相同,既創設情境,又能召喚孩子養成晨誦習慣。
2013年9月,在青山區教研員的建議下,教師們實踐後一致認為,背誦可以加深學生對美文的感悟,也可以擴充學
生課外語言積累。因此,我們在「五步朗讀法」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第六步——積累背誦環節,最終研究確定晨誦課的「六步朗讀法」。
四、開啟校本課題,引領課程發展
隨著校本課程研究的深入,學校申報了十二五包頭市課題《以
<天天美讀>為途徑,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研究》,我們把校本課程和科研結合起來,就是要用課題研究提升校本課程品味,用課題研究指導校本課程實踐,這是我們專業化成長的必經之路。
2012年5月24日,對於二0二小學是意義非凡的一天,我們欣喜地迎來了二0二小學第一個語文課題的開題會。我校榮幸邀請到包頭市教研中心課題專家張海燕老師,青山區教研室徐珍媛主任,青山區教研室韓志梅老師蒞臨指導本次開題會。張海燕老師針對我校課題組實驗教師的困惑,進行了詳實的回答,從專業的領域引領教師們更深入地了解課題開展的重要意義以及相關研究方法和途徑。本次開題會標志著二0二小學校本課程教研工作邁上一個新台階。
課題實踐初期,研究方向是以《天天美讀》為途徑,探究學生語言積累的方式。在一學期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這個課題內涵太大,《天天美讀》是朗讀的校本教材,學生語言積累的途徑很多,用它作為學生語言積累的單一途徑,研究具有局限性。在提出困惑,尋找新的研究方向的實踐過程中,回顧校本教材《天天美讀》的編撰意圖,如果語言積累的研究不成功,為什麼不轉換思路,研究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美文朗讀呢? 2013年3月,我們縮小研究范圍,專攻朗讀指導,更改課題為《小學生天天美讀實踐研究》。課題中的 「美」字有三層含義:一是指校本教材中易於實施朗讀指導的美文(現代詩歌、散文);二是指美美地讀即有感情地朗讀美文(現代詩歌、散文);三是希望學生以讀為美,形成校園美讀氛圍。
小學生朗讀目標緊緊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但對學生朗讀能力的評價只有「正確」是完全可檢測的,因此具化校本教材朗讀目標,體現年段特點,具有可檢測性是校本教材研究的重要內容。目標具化不是紙上談兵,我們看課標,定標准,融學情三維結合,反復討論形成了不同年級朗讀目標最後定稿。我們制定的校本教材各年級朗讀目標既基於課程標准中的朗讀目標又高於課程標准中的朗讀目標。我們參考《朗讀學》、《我們的朗讀課堂》、《跟竇桂梅學朗讀》等專業性書籍,結合新課程標准中「各年段朗讀教學目標」對朗讀時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姿態這四點要求,融合學生的學情,進行了具化,形成了具有我校《天天美讀》實踐研究特點的系統化的可檢測性的朗讀目標。
具體做法:課題組內各年級教師研究出本年級朗讀目標具化初稿——課題會議教師討論交流——各年級實驗教師修改本年級具化目標——展示匯報本年級朗讀目標具化稿,提出修改意見——修改後朗讀目標具化定稿——各年級制定朗讀評價標准——展示交流,確定科學的評價表。
同時,我們制定出各年級朗讀評價標准。「朗讀評價標准」具有實操性,是學生朗讀能力能否達標的具體檢測手段,也便於學校及時地檢測教師是否按照目標要求進行授課。
多次測試數據證實,通過《小學生天天美讀實踐研究》課題的研究,學生朗讀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有感情朗讀檢測環節,發現學生對文章的感悟能力有很大的提升,能將自己對文章的感受通過朗讀傳達出來,到了六年級,學生在朗讀時,不僅能運用朗讀技巧傳遞文章情感,優秀學生還能將自己的朗讀情感,加上自己的生活經驗,內化生成獨特的朗讀感悟。所有學生都能做到朗讀姿態自然大方,充滿自信。
實驗教師有25篇論文、8個《天天美讀》教學設計在各級各類評選中獲獎。論文《淺談學生怎樣有效的誦讀校本教材〈天天美讀〉》,《晨誦課之我見》,《淺談怎樣培養學生有感情的誦讀校本教材〈天天美讀〉》,,獲得2014年中國教育系統論文評比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