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結核病健康教育總結小學

結核病健康教育總結小學

發布時間:2021-01-16 22:37:19

㈠ 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

傳染病肆虐人類的歷史不下數千年,是對人類危害最大的疾病。隨著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醫葯學科也獲得了迅猛的發展。生活衛生條件的改善、抗菌素的應用和免疫疫苗的不斷問世,使傳染病對人類生存和健康的威脅日益減輕,疾病的防治重點由傳染病逐漸向非傳染性慢性病過渡和轉移。然而,近年來,全球傳染病發病率大幅度回升,流行、暴發事件不斷,一些被認為早已得到控制的傳染病卷土重來,同時又新發現了數十種傳染病。WHO總幹事在《1996年世界衛生報告》中振聾發聵地提出:「我們正處於一場傳染性疾病全球危機的邊緣,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躲避這場危機。」因此,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仍是世界各國乃至全球的一個突出重點。
1、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策略
(1)預防為主:預防為主是我國的基本衛生工作方針。多年來,我國的傳染病預防策略可概括為:以預防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發展三級保健網,採取綜合性防治措施。傳染病的預防就是要在疫情尚未出現前,針對可能暴露於病原體並發生傳染病的易感人群採取措施。
①加強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可通過改變人們的不良衛生習慣和行為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可通過大眾媒體、專業講座和各種針對性手段來使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獲得有關傳染病預防的知識,其效果取決於宣傳方式與受眾的匹配性。健康教育對傳染病預防的成效卓著,如安全性行為知識與艾滋病預防,飯前便後洗手與腸道傳染病預防等,是一種低成本高效果的傳染病防治方法。
②加強人群免疫:免疫預防是控制具有有效疫苗免疫的傳染病發生的重要策略。全球消滅天花、脊髓灰質炎活動的基礎是開展全面、有效的人群免疫。實踐證明,許多傳染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乙型肝炎等都可通過人群大規模免疫接種來控制流行,或將發病率降至相當低的水平。
③改善衛生條件:保護水源、提供安全的飲用水,改善居民的居住水平,加強糞便管理和無害處理,加強食品衛生監督和管理等,都有助於從根本上杜絕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
(2)加強傳染病監測:傳染病監測是疾病監測的一種,其監測內容包括染病發病、死亡;病原體型別、特性;媒介昆蟲和動物宿主種類、分布和病原體攜帶狀況;人群免疫水平及人口資料等。必要時還應開展對流行因素和流行規律的研究,並評價防疫措施效果。
我國的傳染病監測包括常規報告和哨點監測。常規報告覆蓋了甲、乙、丙三類共37種法定報告傳染病。國家還在全國各地設立了艾滋病、流感等監測哨點。
(3)傳染病的全球化控制:傳染病的全球化流行趨勢日益體現了傳染病的全球化控制策略的重要性。繼1980年全球宣布消滅天花後,1988年WHO啟動了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行動。經過14年的努力,全球脊髓灰質炎病例下降了99.8%,病例數從1988年估計的350000例減至2001年的483例;有脊髓灰質炎發病的國家由125個降至10個。中國在2000年也正式被WHO列人無脊髓灰質炎野毒株感染國家。
為了有效遏制全球結核病流行,2001年,WHO發起了全球「終止結核病」合作夥伴的一系列活動,其設立的目標為:2005年,全球結核病感染者中的75%得到診斷,其中85%被治癒。2010年,全球結核病負擔(死亡和患病)下降50%。2050年,使全球結核病發病率降至l/百萬。
此外,針對艾滋病、瘧疾和麻風的全球性策略也在世界各國不同程度地展開。全球化預防傳染病策略的效果正日益凸現。
2.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措施
包括傳染病報告和針對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的多種預防措施。
(1)傳染病報告:是傳染病監測的手段之一,也是控制和消除傳染病的重要措施。具體要求參照《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
(2)針對傳染源的措施
①病人: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病人一經診斷為傳染病或可疑傳染病,就應按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實行分級管理。只有盡快管理傳染源,才能防止傳染病在人群中的傳播蔓延。
甲類傳染病病人和乙類傳染病中的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病人必須實施隔離治療,必要時可請公安部門協助。
乙類傳染病病人,根據病情可在醫院或家中隔離,隔離通常應至臨床或實驗室證明病人已痊癒為止。
丙類傳染病中的瘤型麻風病人必須經臨床和微生物學檢查證實痊癒才可恢復工作、學習。
傳染病疑似病人必須接受醫學檢查、隨訪和隔離措施,不得拒絕。甲類傳染病疑似病人必須在指定場所進行隔離觀察、治療。乙類傳染病疑似病人可在醫療機構指導下治療或隔離治療。
②病原攜帶者:對病原攜帶者應做好登記、管理和隨訪至其病原體檢查2~3次陰性後。在飲食、托幼和服務行業工作的病原攜帶者須暫時離開工作崗位,久治不愈的傷寒或病毒性肝炎病原攜帶者不得從事威脅性職業。艾滋病、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瘧疾病原攜帶者嚴禁做獻血員。
③接觸者:凡與傳染源有過接觸並有受感染可能者都應接受檢疫。檢疫期為最後接觸日至該病的最長潛伏期。
留驗:即隔離觀察。甲類傳染病接觸者應留驗,即在指定場所進行觀察,限制活動范圍,實施診察、檢驗和治療。
醫學觀察:乙類和丙類傳染病接觸者可正常工作、學習,但需接受體檢、測量體溫、病原學檢查和必要的衛生處理等醫學觀察。
應急接種和葯物預防:對潛伏期較長的傳染病如麻疹可對接觸者施行預防
接種。此外還可採用葯物預防,如服用青黴素預防猩紅熱等。
④動物傳染源:對危害大且經濟價值不大的動物傳染源應予徹底消滅;對危害大的病畜或野生動物應予捕殺、焚燒或深埋;對危害不大且有經濟價值的病畜
可予以隔離治療。此外還要做好家畜和寵物的預防接種和檢疫。
(3)針對傳播途徑的措施:傳染源污染的環境,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去除和殺滅病原體。腸道傳染病通過糞便等污染環境,因此應加強被污染物品和周圍環境的消毒;呼吸道傳染病通過痰和呼出的空氣污染環境,通風和空氣消毒至關重要;艾滋病可通過注射器和性活動傳播,因此應大力推薦使用避孕套,杜絕吸
毒和共用注射器;而殺蟲是防止蟲媒傳染病傳播的有效措施。
消毒(disinfection)是用化學、物理、生物的方法殺滅或消除環境中致病微生物的一種措施,包括預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兩大類。
預防性消毒:對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場所和物品施行消毒。如乳製品消毒、飲水消毒等。
疫源地消毒:對現有或曾經有傳染源存在的場所進行消毒,其目的是消滅傳染源排出的致病微生物。疫源地消毒分為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隨時消毒是當傳染源還存在於疫源地時所進行的消毒;終末消毒是當傳染源痊癒、死亡或離開後所作的一次性徹底消毒,從而完全清除傳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只有對外界抵抗力較強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才需要進行終末消毒,如霍亂、鼠疫、傷寒、病毒性肝炎、結核、炭疽、白喉等。對外界抵抗力較弱的疾病如水痘、流感、麻疹等一般不需要進行終末消毒。
(4)針對易感者的措施
①免疫預防:傳染病的免疫預防包括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其中計劃免疫是預防傳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此外,當傳染病流行時,被動免疫可以為易感者提供及時的保護抗體,如注射胎盤球蛋白和丙種球蛋白預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甲型肝炎等,但因為血液製品的安全性尚存在隱患,除非必要,目前已不主張使用。高危人群應急接種可以通過提高群體免疫力來及時制止傳染病大面積流行,如麻疹疫苗在感染麻疹三天後或潛伏期早期接種均可控制發病。
②葯物預防:葯物預防也可以作為一種應急措施來預防傳染病的傳播。但葯物預防作用時間短、效果不鞏固,易產生耐葯性,因此其應用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③個人防護:接觸傳染病的醫務人員和實驗室工作人員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配置和使用必要的個人防護用品。有可能暴露於傳染病生物傳播媒介的個人需穿戴防護用品如口罩、手套、護腿、鞋套等。瘧疾流行區可使用個人防護蚊帳。安全的性生活應使用安全套。
(5)傳染病暴發、流行的緊急措施:根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在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當地政府需立即組織力量防治,報經上一級政府決定後,可採取下列緊急措施:①限制或停止集市、集會、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動;②停工、停業、停課;③臨時徵用房屋、交通工具;④封閉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
在採用緊急措施防止傳染病傳播的同時,政府衛生部門、科研院所的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和微生物學專家、各級衛生防疫機構的防疫檢疫人員、各級醫院的臨床醫務人員和社會各相關部門應立即組織開展傳染病暴發調查,並實施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包括隔離傳染源,治療病人尤其是搶救危重病人,檢驗和分離病原體,採取措施消除在暴發調查過程中發現的傳播途徑和危險因素,如封閉可疑水源,飲水消毒,禁食可疑食物,捕殺動物傳染源和應急接種等。

閱讀全文

與結核病健康教育總結小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