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誰考過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
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簡稱NTET)是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的組成部分。從2006年首次開考以來,共在遼寧、河南、江蘇、上海、重慶、四川、廣東、福建、陝西、寧夏、青海、廣西、雲南、海南、西藏和新疆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考22次,報考教師規模累計超過200萬人,獲得證書教師累計超過168萬人。NTET考試對於廣大一線中小學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改進教學起到積極促進和引導作用。
2013年10月25日,教育部下發了《教育部關於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教師〔2013〕13號),啟動了新一輪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提升全員培訓。隨著新一輪教師培訓工作的開展,各地「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實施工作陸續收尾,NTET考試作為該計劃的組成部分也將相應停止。
根據教育部有關部門意見,經研究決定從2015年開始停考NTET考試,請遵照執行。
② 一,《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請分析教育人員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1)現代人的基本素質①衣著服飾:五協調:年齡、職業、性質、身材、環境②言行舉止。③現代社交禮儀。
(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要素質: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響的個體或群體。簡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是思想政治活動的發動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因此,為了更好地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使命,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能,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這些素質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政治素質。政治素質是教育者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所必需的政治條件和政治品質,是教育者的政治立場、政治觀念、政治品德、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的綜合表現。政治素質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的核心,對教育者的其他素質起著支配、決定的作用。
(2)道德素質。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具有堅定地共產主義信念,而且還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品質,是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教育力量。只有具備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者的工作才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嫩個更好地引導受教育者向社會所要求的方向發展。
(3)思想素質。思想素質包括①思想觀念。思想教育者只有在科學世界觀和正確人生觀指導下,不斷更新觀念,樹立反映時代要求的新觀念。②思維方式。一個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具備科學而全新的思維方式,以很好地解決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的新問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突破,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發展。③思想作風。教育者只有具備實事求是、民主、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等良好的思想作風,才能更深入、更扎實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知識素質。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綜合性、專業性、知識性很強的工作,沒有豐富的知識是無法勝任這一工作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廣博的文化知識。(5)能力素質。能力是知識的綜合體現,是運用於實際工作中的技能和藝術。缺乏工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便不能勝任工作。教育者只有具備並不斷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向高水平發展。
(6)生理心理素質。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認識到身體健康的積極意義,選擇適當的方式堅持鍛煉,注意保持合理的生活規律,增強保健意識,以積極地態度對待疾病,保證以充沛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③ 中小學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簡要內容是什麼
課題的研究過程:
1、認真學習素質教育理論,提高對勞技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對於勞動技術的教育,各地教師包括領導往往認為:勞動技術教育不是中考經及高考的范圍,因而不少學校以及教師對待勞動技術教育持忽視乃至輕視的態度,也有不少學校甚至不開設勞動技術教育課程,為了進一步澄清錯誤的認識,我們組織教師認真學習了國家教委的有關素質教育的文件,通過學習我們提高了對素質教育的認識水平,全校教師一致認為,勞動技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課程,是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建設者的重要途徑,因而勞動技術課是一門非開不可的課程。不開設這樣的課程就不是貫徹素質教育的要求,就不是社會主義學校。
2、認真選擇勞技課開設的課程,編寫校本課程方案
認識統一了,怎樣開設勞動技術課程又是圍繞教師們的一個重大課題,因為國家教委頒發的勞動技術教育大綱中規定的課程有不少內容不是不能夠適用於我們學校就是我們的教師的水平不能夠適應教材的需要,怎麼辦?我們勞技術教研組的教師共同商討決定,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教師的實際出發,自己動手編寫教材,形成校本課程。主張已經決定,但是編寫什麼樣的教材又成了一個頭痛的問題。經過勞技教研組全體老師的商討,我們根據實際選擇了攝影課程,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照相機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庭,攝影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項日常活動,但如何掌握攝影技巧,如何使攝影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門藝術還需要學生加以學習,加之我校有攝影水平較高的教師,於是我們決定開設攝影課程。而對於圖像處理的課程源於我們的教師有一次上北京遊玩,在北京的旅遊景點照了張相片,後來又經過處理列印地手絹上,非常好看,那麼我們的學生能不能也掌握這一技術呢?能,孫本然教師說,我們也要學生掌握這一技術,即使以後上不了大學,掌握了這一門技術後也可以到商場、交通路口開設攤點進行營業,為他們的生活和就業解決問題。於是我們又開設了計算機圖像處理課程,沒有教材怎麼辦?教師自己編寫在學校自己油印。而對於篆刻課程主要考慮的是農村中學生的經濟收入是有限的,要從事勞動技術的學習必須給予一定的投入,而從事篆刻投入小、容易學習,見效快。因而我們邀請了具有篆刻專業技術的外校教師來我校對學生進行培訓,同時我們的王偉老師也跟著學習,到後來,由他加以任教。
3、積極實施勞動技術教育,培養學生能力
實施勞動技術教育的目的在於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術技能、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因而我們在勞動技術教育中以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術能力為重點,著力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術能力。通過我們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技術手段,形成了一定的技術能力,有不少學生學會了篆刻,能夠將自己的姓名刻在石頭上,並且能夠用多種手段刻制印章。
4、成立勞技教教研組,確定專職任課教師
為了更好地加強勞動技術課教學,我們學校專門成立了勞技教研組,專門領導和協調勞動技術教育工作,並且確立專門任教勞技術的專職老師,這樣我校共有三名勞技專職老師,三名勞技兼職老師。隊伍強大了,對於勞動技術教育的效果也產生了。
六、課題研究的結論:
1、培養了學生勞動觀念
通過近幾年的勞動技術教育,我校學生普遍增強了勞動觀念,除了課堂上所學習的內容之外,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都能夠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勞動,學生的勞動觀念變化了,學校的校園環境也變化了。
2、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通過近幾年的勞動技術課的教育和教學,我勻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攝影、計算機圖像處理和篆刻的方法和技巧,在初三畢業班學生的集中培訓的過程中,學生也學會了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術知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術技能。
3、教師更新了教育觀念
通過近幾年的勞動技術教育和教學,教師的觀念得到了更新,不少勞動技術老師對所從事的學科教學有了清醒的認識,他們不再認為自己所教的科目是小兒科、副科,而是認真從事所教科目,自己動手編寫教材,自己動手裝訂教材,為了編寫教材,老師們認真學習了有關勞動技術的理論和書籍,提高了自己的知識視野,同時也培養了自己的動手能力。
④ 結合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談談自己作為准教師如何提高這方面的專業素質
教育是一門專業,教師是從事專業的技術人員。教師若沒有教育專業能力,或專業能力過低,就不能勝任教師這個專門的工作。但從目前我國教師專業能力情況來看,專業化水平不高,情況不容樂觀。
我認為應該可以從這以下幾方面提高這方面的專業素質:
1.首先要在思想上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對教師的重要性有了這種意識才能更好的貫徹落實同時也會通過不斷地學習來完善自身素質.
2.對教育技術必須能了解理解甚至掌握!
3.要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來制定正確描述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的教學活動!
4.要能夠讓學生們正確有效公平的利用學習資源!
5.提升教師自身專業化水平
由於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較低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必須首先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而要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關鍵是要提高教師應用教育技術的能力——這是因為教育技術能力的核心內容是教學設計,而教學設計是把教學理論、學習理論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橋梁科學
6.延伸閱讀,促進教師自覺學習
老師的自我學習也是提升自身素質的一種方法只有教師不斷的汲取新的知識學生才能從老師那邊獲得新的知識。
⑤ 中小學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技術能力有哪些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為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和《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有關精神,特製定《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本標准適用於中小學教學人員、中小學管理人員、中小學技術支持人員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與考核。
第一部分 教學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一、意識與態度
(一) 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在教學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關注新技術發展並嘗試將新技術應用於教學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完善自身素質結構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的意識與態度。
二、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
3.掌握教育技術理論的基本內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術研究方法。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見教學媒體選擇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系統設計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
(一)教學設計與實施
1.能夠正確地描述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並能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
2.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
3.能為學生提供各種運用技術進行實踐的機會,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4.能應用技術開展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學過程的評價。
(二)教學支持與管理
1.能夠收集、甄別、整合、應用與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以優化教學環境。
2.能在教學中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學中對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學中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管理。
(三)科研與發展
1.能結合學科教學進行教育技術應用的研究。
2.能針對學科教學中教育技術應用的效果進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習業務知識,發展自身的業務能力。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就學習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就學生情況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廣泛開展合作與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教育管理人員就教育管理工作進行溝通。
5.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在教學資源的設計、選擇與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與交流。
6.能利用技術與學科專家、教育技術專家就教育技術的應用進行交流與合作。
四、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別、不同經濟狀況的學生在學習資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機會。
(二)有效應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三)健康使用促進學生正確地使用學習資源,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四) 規范行為能向學生示範並傳授與技術利用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倫理道德觀念。
第二部分 管理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一、意識與態度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推動在管理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推動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支持教師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密切關注新技術的價值並不斷挖掘其教育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促進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促進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促進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管理的效果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管理能力與個人素質不斷提高的意識與態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術為教師創造終身學習環境的意識與態度。
二、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
4.掌握績效技術、知識管理和課程開發的基本知識。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資源管理、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4.掌握課程規劃、設計、開發、實施與評價的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
(一)決策與規劃
1.制定並實施教育技術應用計劃以及應用技術來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條例與法規。
2.能夠根據地區特點和實際教育狀況,宏觀調配學習資源,規劃和設計教育系統。
3.能夠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和統計數據輔助決策過程。
(二)組織與運用
1.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保證教育技術應用計劃的貫徹和執行。
2.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促進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創建。
3.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學活動。
4.能運用技術輔助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
(三) 評估與發展
1.能使用多種方法對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教育技術應用效果進行評價。
2.能運用技術輔助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評價。
3.能採取多種措施推動技術體系的不斷改進,支持技術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術手段為教師、學生和管理者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5.能充分運用技術改善教育教學條件,並為教師提供教育技術培訓的機會。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學人員就教學工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就學習支持與服務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及學生就學生發展與成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就管理工作進行合作與交流。
四、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能夠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二)有效應用
1.能夠促進學習資源的應用潛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2.能夠促進技術應用達到預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確保技術環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術應用的安全性。
(四)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信息道德的宣傳與教育。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與言論。
3.具有技術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並能夠以實際行動維護這種知識產權。
第三部分 技術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一、意識與態度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研究與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識。
2.具有利用技術不斷優化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意識。
3.具有積極輔助與支持教學人員和管理人員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4.具有不斷嘗試應用新技術並探索其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技術及應用方案進行選擇和評價的意識。
2.具有對技術開發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技術支持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資源管理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積極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術以提高業務水平的意識。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不斷提高個人素質的意識。
二、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掌握現代教學媒體特別是計算機與網路通信的原理與應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學系統設計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的設計與開發的技術。
4.掌握教學媒體的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學習資源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6.掌握對教學媒體、學習資源的評價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
(一)設計與開發
1.參與本單位教育信息化建設方案的整體規劃與設計。
2.能夠設計與開發本單位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3.能夠收集、整理已有學習資源並設計與開發符合教學需要的學習資源。
(二)應用與管理
1.能夠為教學人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2.能夠為管理人員的管理和評估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3.能夠對學習資源與學習環境的使用進行有效的管理與維護。
(三)評估與發展
1.能夠對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開發與應用效果進行評估,並提出發展建議。
2.能夠對自身的技術服務和管理工作進行評估,並反省自身的技術服務和業務水平。
3.能夠參與本校教師教育技術應用效果的評估工作,並提出發展建議。
4.能夠參與制定本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方案並實施。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師就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管理人員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及家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行及技術專家進行交流。
四、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能夠通過有效的統籌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二)有效應用
1.能不斷加強信息資源的管理。
2.能不斷提高教育技術應用的有效性。
(三)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術應用環境的信息安全。
2.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術服務。
(四)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技術環境下信息資源的規范管理。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方式。
⑥ 如何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
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通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體現了當代最偉大、最活躍的生產力。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與普及,不僅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變教與學的方式;而且,對教育思想觀念、教育理論、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也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基於信息技術的教育打破了時空界限,提高了人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了教與學方式的變革,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教育技術就是運用教育理論及各種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發展和應用教育技術是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內容。普及教育技術,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普遍的共識和不可逆轉的趨勢與潮流。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對教師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嚴峻挑戰,教師教育必須加快信息化的發展步伐。加快教師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高教師教育水平,對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為此必須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重視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積極探索和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師教育新模式,用信息化帶動教師教育的現代化,實現教師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以盡快達到教師專業化的要求。
我認為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核能力
首先在健全學校的教育技術的設備。先進有效的教學設備 是教育技術發展的基礎。因為國家財政必須加大教育技術的投入力度。
其次,要更新傳統教育教學觀念,不僅在教師教育中, 而且要在學習中適當地引入一些輔助技術。各個地區的學校,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課程的性質,選用合適的方法,來實現課程知識的傳遞。要加學生對新的教育形式的適應性,以形成良性的互動。
總之,教育技術是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它的用途在於促進教育的簡捷與高效。每一位教師都應掌握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以適應現代化的教育。
⑦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中級職稱
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裡面有個計算機考試,詳見: www.ntet.cn
裡面有詳細報名考試的相關要求。
http://wenku..com/view/779adcc4da38376bae1fae07.html這個是個人對於這個考試的最新的總結。這是近幾年推出的一個考試。融合了技術,教案,學科,研究性學習等內容。注意中級的重點是研究性學習。計劃——行動——觀察——反思——計劃。
而計算機中級職稱考計算機的內容在報名的地方有另外的書籍可以購買,復習,主要以計算機相關的知識為主。
當然有的地方對於職稱可能加入了另外一個要求,即要求不僅考出計算機職稱考,也要求取得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考試的證書。
⑧ 中小學教師教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應該包括哪些方面
教學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意識與態度
(一) 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應用意識
1.具有在教學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關注新技術發展並嘗試將新技術應用於教學的意識。
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完善自身素質結構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的意識與態度。
知識與技能/《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編輯
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
3.掌握教育技術理論的基本內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術研究方法。
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見教學媒體選擇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系統設計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應用與創新/《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教學設計與實施
1.能夠正確地描述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並能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
2.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
3.能為學生提供各種運用技術進行實踐的機會,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4.能應用技術開展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學過程的評價。
教學支持與管理
1.能夠收集、甄別、整合、應用與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以優化教學環境。
2.能在教學中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學中對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學中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管理。
科研與發展
1.能結合學科教學進行教育技術應用的研究。
2.能針對學科教學中教育技術應用的效果進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習業務知識,發展自身的業務能力。
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就學習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就學生情況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廣泛開展合作與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教育管理人員就教育管理工作進行溝通。
5.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在教學資源的設計、選擇與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與交流。
6.能利用技術與學科專家、教育技術專家就教育技術的應用進行交流與合作。
社會責任/《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公平利用
努力使不同性別、不同經濟狀況的學生在學習資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機會。
有效應用
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健康使用
促進學生正確地使用學習資源,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規范行為
能向學生示範並傳授與技術利用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倫理道德觀念。
管理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意識與態度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推動在管理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推動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支持教師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密切關注新技術的價值並不斷挖掘其教育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促進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促進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促進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管理的效果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管理能力與個人素質不斷提高的意識與態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術為教師創造終身學習環境的意識與態度。
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
4.掌握績效技術、知識管理和課程開發的基本知識。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資源管理、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4.掌握課程規劃、設計、開發、實施與評價的方法。
應用與創新
(一)決策與規劃
1.制定並實施教育技術應用計劃以及應用技術來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條例與法規。
2.能夠根據地區特點和實際教育狀況,宏觀調配學習資源,規劃和設計教育系統。
3.能夠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和統計數據輔助決策過程。
(二)組織與運用
1.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保證教育技術應用計劃的貫徹和執行。
2.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促進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創建。
3.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學活動。
4.能運用技術輔助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
(三) 評估與發展
1.能使用多種方法對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教育技術應用效果進行評價。
2.能運用技術輔助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評價。
3.能採取多種措施推動技術體系的不斷改進,支持技術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術手段為教師、學生和管理者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5.能充分運用技術改善教育教學條件,並為教師提供教育技術培訓的機會。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學人員就教學工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就學習支持與服務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及學生就學生發展與成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就管理工作進行合作與交流。
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
能夠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二)有效應用
1.能夠促進學習資源的應用潛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2.能夠促進技術應用達到預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確保技術環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術應用的安全性。
(四)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信息道德的宣傳與教育。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與言論。
3.具有技術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並能夠以實際行動維護這種知識產權。
技術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意識與態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研究與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識。
2.具有利用技術不斷優化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意識。
3.具有積極輔助與支持教學人員和管理人員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4.具有不斷嘗試應用新技術並探索其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技術及應用方案進行選擇和評價的意識。
2.具有對技術開發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技術支持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資源管理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積極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術以提高業務水平的意識。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不斷提高個人素質的意識。
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掌握現代教學媒體特別是計算機與網路通信的原理與應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學系統設計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的設計與開發的技術。
4.掌握教學媒體的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學習資源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6.掌握對教學媒體、學習資源的評價方法。
應用與創新
(一)設計與開發
1.參與本單位教育信息化建設方案的整體規劃與設計。
2.能夠設計與開發本單位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3.能夠收集、整理已有學習資源並設計與開發符合教學需要的學習資源。
(二)應用與管理
1.能夠為教學人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2.能夠為管理人員的管理和評估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3.能夠對學習資源與學習環境的使用進行有效的管理與維護。
(三)評估與發展
1.能夠對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開發與應用效果進行評估,並提出發展建議。
2.能夠對自身的技術服務和管理工作進行評估,並反省自身的技術服務和業務水平。
3.能夠參與本校教師教育技術應用效果的評估工作,並提出發展建議。
4.能夠參與制定本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方案並實施。
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師就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管理人員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及家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行及技術專家進行交流。
社會責任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公平利用
能夠通過有效的統籌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有效應用
1.能不斷加強信息資源的管理。
2.能不斷提高教育技術應用的有效性。
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術應用環境的信息安全。
2.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術服務。
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技術環境下信息資源的規范管理。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方式。
⑨ 四川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網路培訓
怎麼打不開學習平台
⑩ 如何學習《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教育部關於印發《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和《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有關精神,為貫徹落實《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教育部關於加快推進全國教師教育網路聯盟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意見》(教師[2004]4號)有關要求,提高廣大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和水平,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我部制定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以下簡稱《標准》),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標准》是指導中小學教學人員、中小學管理人員、中小學技術支持人員教育技術培訓與考核的基本依據。我部將依據《標准》研究建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考試和認證體系,促進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與考核的健康發展。附件: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 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 為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和《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有關精神,特製定《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本標准適用於中小學教學人員、中小學管理人員、中小學技術支持人員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與考核。 第一部分 教學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一、意識與態度(一) 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二)應用意識 1.具有在教學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關注新技術發展並嘗試將新技術應用於教學的意識。(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完善自身素質結構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的意識與態度。二、知識與技能(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 3.掌握教育技術理論的基本內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術研究方法。(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見教學媒體選擇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系統設計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三、應用與創新(一)教學設計與實施 1.能夠正確地描述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並能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 2.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 3.能為學生提供各種運用技術進行實踐的機會,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4.能應用技術開展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學過程的評價。(二)教學支持與管理 1.能夠收集、甄別、整合、應用與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以優化教學環境。 2.能在教學中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學中對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學中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管理。(三)科研與發展 1.能結合學科教學進行教育技術應用的研究。 2.能針對學科教學中教育技術應用的效果進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習業務知識,發展自身的業務能力。(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就學習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就學生情況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廣泛開展合作與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教育管理人員就教育管理工作進行溝通。 5.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在教學資源的設計、選擇與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與交流。 6.能利用技術與學科專家、教育技術專家就教育技術的應用進行交流與合作。四、社會責任(一)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別、不同經濟狀況的學生在學習資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機會。(二)有效應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三)健康使用促進學生正確地使用學習資源,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四) 規范行為能向學生示範並傳授與技術利用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倫理道德觀念。 第二部分 管理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一、意識與態度(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二)應用意識 1.具有推動在管理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推動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支持教師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密切關注新技術的價值並不斷挖掘其教育應用潛力的意識。(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促進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促進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促進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管理的效果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管理能力與個人素質不斷提高的意識與態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術為教師創造終身學習環境的意識與態度。二、知識與技能(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 4.掌握績效技術、知識管理和課程開發的基本知識。(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資源管理、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4.掌握課程規劃、設計、開發、實施與評價的方法。三、應用與創新(一)決策與規劃 1.制定並實施教育技術應用計劃以及應用技術來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條例與法規。 2.能夠根據地區特點和實際教育狀況,宏觀調配學習資源,規劃和設計教育系統。 3.能夠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和統計數據輔助決策過程。(二)組織與運用 1.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保證教育技術應用計劃的貫徹和執行。 2.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促進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創建。 3.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學活動。 4.能運用技術輔助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