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老師如何轉變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
建議你一定要把一些大家的教育論文先看了!
然後再 反思自己的教學!
我總體感覺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
自己是沒有進行提煉總結!
所以教師寫教學反思,教育隨筆非常重要!
Ⅱ 如何從教師觀出發加強學習轉變教學觀念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在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
一、教學觀念轉變
轉變教育教學觀念首先應該關注什麼?我想用六個字來概括:一是「學生」,心裡有學生;二是「發展」,學生的發展,也包括教師自身的發展;三是「過程」,即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老師引導學習的過程。這三個方面的核心是關注學生的發展,要處理好教師、學生和教材的關系。按照建構主義的理論(當今的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事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事實,我們個人的經驗世界是用我們個人的頭腦創建的,由於我們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於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異。所以他們更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他們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由於建構主義學習活動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且是真實的,因而學習者就更具有興趣和動機,能夠鼓勵學習者進行批判型思維,能夠更易於提供個體的學習風格。因而,建構主義在教學中的應用會帶來一場教學或學習的革命。),教材只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條線索,並非教學活動的聖經。教師要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對教材進行科學合理的處理和調整,符合學生具體情況的我們可以參考,不符合的我們可以完善或者改組教材,甚至自己重新進行設計,這就是參與課程設計,這是很重要的。大家經常說,「課本、課本,教學之本」,實際上學生才真正是「教學之本」。
1.強調激活學習者的思維圖式(activation of schima)使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發生直接的聯系。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蓋茨曾對教師提出這樣的建議:「如果有人詢及類似『你是教數學的老師嗎?』的問題時,最恰當的回答應該是:我不是教數學的老師,我是教學生學習的數學老師。」教會學生學習,應當是所有的專業教師共同的也是首要的任務。
2.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融合並發展了「行為主義理論」(behaviorism)(「刺激—反應—強化只能在學習主體身上發生」)和「認知心理學理論」(cognitive psychology)(「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獲得主要靠學習主體的內化來完成」)的互動式教學論(interactive teaching),始終把學生看作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3.強調學生的參與(involvement of students)。即是「過程」,即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老師引導學習的過程。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由於建構主義學習活動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且是真實的,因而學習者就更具有興趣和動機。「過程」目標在於幫助學習者習得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觀事物(知識及其結構)內化為其內部的結構。
而我們傳統的教育觀即是行為主義的客觀主義觀反映在教學上,認為學習就是強化建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的鏈;教育者的目標在於傳遞客觀世界的知識,學習者的目標是在這種傳遞過程中達到教育者所確定的目標,得到與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為主義者根本無視在這種傳遞過程中學生的理解及心理過程。
有研究顯示:外語口語課教師的講授與學生活動的時間比應達到23至14,只有保證學生人均課內的「對活動」(pairwork)與「組活動」(groupwork),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4.強調對個體的注意(indial attention)。由於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要求,教師應該盡量保持對個體的關注,鼓勵他們樹立不同的學習目標,採取不同的學習策略。
5.強調學習過程的創造性。
二、教學模式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單一的,它把傳授知識作為整個教育活動的全部內容。中國學生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一直是,並已經習慣於「倉儲式」「填鴨式」教學活動。教師根據既定的教學計劃,把知識作為預先設定的東西教給學生,也把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作為讓學生接受的內容。這種教學模式以教師的「教」為教學過程的中心,教師對教學「全程式控制制」。由此導致學生死記硬背多,領悟理解少;被動應付學習多,自主創新學習少;學習科學知識多,學習做人真諦少,教育等於讀書,讀書就是為了考試。
現代教學模式則是互動式、聯動式的。
要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參與能力」和「團結能力」,提倡教學過程「開放」,鼓勵學生「發生地」學習,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掌握知識。「發生地」學習具有能動作用,學生藉此可以把課堂所學知識舉一反三,逐步減少對教師的依賴[3]。這種互動式、聯動式的教學模式作用於教學實踐環節,其主要作用一是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提倡師生平等交往,還學生的「主體地位」。二是吸收學生參與教學決策,讓學生對「學什麼,學多少,怎麼學」發表個人見解,培養「自覺能力」。三是注重學生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主張學生在沒有壓制的情況下輕松愉快地學習。
注意學生不同的起點、層次,不歧視後進學生。
三、教學關系的轉變
在傳統的教與學關系中,教師處於主導地位,教育過程的設計、組織都是圍繞教師進行的。教師代表權威、知識和真理,是教育過程的主宰,教師向學生單向傳授和灌輸的知識不會受到懷疑。而學生在這一教學關系中處於被「雕飾」、被改造的地位。人們對「教學」一詞定義在「教」上,而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學」,教學成了一種被動的、強制的單向灌輸式活動。而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從事「教」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學」,遵循「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的原則,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重新調整教學關系。在新型的教學關系中,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主導,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導與主體是矛盾的統一:學生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而教師的引導必須建立在學生獨立自主的基礎之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創造的喜悅感和成就感,體驗創新的價值與魅力,發展獨立自主的意識。
四、教師職能的轉變
現代教育理念在構建新型的教學關系的同時,也在豐富和擴展教師的職能。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的不只是傳授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引導」。引導包括以下內容:1.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地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並幫助學生尋找一條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好途徑;2.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尋找良好的學習方法;3.引導學生進入一種豐富生動的教學環境,激發其學習積極性,最終達到葉聖陶先生所提出的「一種境界」——「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要教。
綜上所述,我們平時一堂課下來得思考:
1、課堂時間分布怎麼樣?教師用多少,學生用多少?
2、學生參與怎麼樣?(組、小組、個人、全體)
3、對於書本上的知識(定理、定義、公式、語法、字詞的用法等等)我是直接呈現還是讓學生探究再總結得出?
4、我有沒有教給學生學習或解題的方法?
Ⅲ 如何制定小學教師自我提高計劃
教師,既要以學問教人,還要以道德育人。作為教師職業的從業者,其個人的道德行為對學生有著強烈的示範性,其道德影響廣泛而深遠,教師的思想品德、人格修養甚至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教師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師只有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塑造出使學生難以忘懷的可親可敬的師長形象。那麼,如何提高自身素養?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努力:
一、認真教學,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要提高自身的師德修養,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這是師德的首要基礎,如果一個教師不是一個優秀的「教書先生」,也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教師的愛可以用語言播種,用粉筆耕耘。對學生充滿愛心的每一堂課,都彷彿在為學生打開一扇窗戶,讓學生看到一個色彩斑斕的新世界。因為「愛」不是一句空話,教師必須盡可能地給學生多學一點知識,讓他們學得好一點、成長得順利一點,這對學生學業的提高、知識的增長,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二、豐富師識本領,提高師藝技能。
「思想家黃宗羲曾說:「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高超的師識本領和師藝技能,是教師高素質的集中體現。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和文化功底,文化功底深的老師,就是特受學生歡迎。大家都說,你要給學生一杯水,你自己必須有一桶水。為了灌滿這一桶水,並讓它不因為蒸發而減少,在業余要認真學習業務知識。教師只有堅持不懈地增長自己的才學,不斷探索教育技巧的奧秘,才能使學生產生一種依賴感,才能贏得學生的敬佩,從而轉化為一種很強的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勵學生。
三、關愛學生,力為一個「人師」。
「師愛」,是教師對學生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它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 教師應該愛每一位學生,不管大小強弱,甚至不管學生的品行優劣,教師都應該付出愛心,一視同仁。教育,如果充滿著愛,即使是冰凍的感情也能融化,教師對學生的愛的情感,能轉化為學生接受教育的內部力量,能贏得學生的愛戴和尊重,激發他們對教師的親近感、信賴感,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
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承擔著人的思想文化傳播,新生一代的培養,各種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造就等艱巨任務。在具體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進行著教書育人的勞動。作為一名合格教師必須具備多種素質,而具備教師職業道德素質,是重中之重,他是一位合格人民教師靈魂的體現。
Ⅳ 小學老師工作計劃
小學教師個人工作計劃範文 本學期,我決心通過不斷地加強學習與實踐,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為我校教學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以下是我的個人計劃:一、加強學習,提高認識我們每一個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檢驗每一位教師思想言行的標尺 , 它對我們的一言一行提出了規范性的要求。以前 , 我缺乏對《規范》的學習 , 只知道埋頭工作 , 我總是希望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 , 但學生的實際情況卻與我的個人願望相去甚遠 , 因而會急於求成 , 出現一些過激的語言或行為。雖然我的動機是良好的 , 殊不知在不知不覺中卻違反了師德。因此,我首先要加強學習,認真領會《規范》中的各項內容,讓《規范》的要求深入我心,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在今後的工作中不偏離方向,不出現違反師德的行為。二、以身立教,為人師表師德中既有教師本人的品德,又有作為教師的職業道德。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教師的思想、行為、作風、儀表、氣質隨時都感染和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必須 「美其德,慎其行」,不能出現一點疏漏。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須做到。雖然我的孩子很小,家庭負擔很重,但我決不因為個人原因影響工作,哪裡有學生,哪裡就有我。要求學生每天 7:40到校,我堅持每天必到,無論有多大的困難也要自己克服。在工作中,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穿戴整潔、樸素、大方,舉止文雅,帶頭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及公益勞動,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同時,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樹立起自己在學生中的威信及良好的教師形象。三、加強修養,提高素質馬卡連柯曾說過:「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肅、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他們的不學無術。」作為一名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任務,要想出色地完成任務,不僅要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還要廣泛涉獵其他相鄰學科的知識領域,用豐富的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隨著時代的前進,學生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加之新課程改革地推行,也開始呼喚新時代的新型教師。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無愧於學生、家長及社會的期望,無愧於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今後,我要繼續加強學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繼續深造,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盡快提高教學水平;同時,深入學習《教育學》、《心理學》,了解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為順利開展班主任工作奠定基礎。另外,在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和愛好,不斷陶冶自己的情操,做一名高素質的人民教師。四、關愛學生,無私奉獻教師師德高尚的重要體現就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獻給學生,獻給教育事業。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一年級教學工作。雖然這對於我來說負擔比較重,在工作中,要注意轉變觀念,端正思想,摒棄傳統的師道尊嚴的影響,把學生視為平等的教育對象,而不是凌駕於學生之上,惟我獨尊,任意發號施令,要逐漸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師生觀,尊重學生的人格,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今後的教育和教學工作中,我對學生要本著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的原則,不偏袒好學生,更不歧視差學生,要愛得有方,嚴得有度,特別是對後進生,決不諷刺挖苦他們,更不體罰和變相體罰他們,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並為他們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在工作中要有「四心「,即愛心、耐心、信心、恆心,以自己對學生的一片熱愛和對教育事業的一片赤誠,堅持不懈的做好本職工作,不惜時間,不計報酬。做好對學生的家訪工作,尤其是對後進生要逐一進行家訪,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幫助父母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找到孩子真正的致差的原因,變革教育方法,並有意識地誘導家長反省自己的失誤,認識孩子的發展變化,變盲目配合為協作教育。總之,我會從自我做起,維護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本著教育一個學生,挽救一個家庭,穩定整個社會的宗旨和敬業、愛生、奉獻的原則,嚴肅認真、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職工作,以良好的師德回報社會。
Ⅳ 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教師怎樣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質量
新課程把語文教學推向了新的階段,我們對語文教學的認識,不再是傳統意義的語文教學了。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合理地創設課堂氛圍,最優化地組合課堂結構,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師個人才華和發掘學生聰明才智,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必須實現三個轉變:由注重「教什麼」轉變為注重「練什麼」;由注重指導學生「讀懂」轉變為指導學生「會讀」;由注重教師的「成功感」轉變為注重學生的「成功感」,為終身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獲益終生。 具體表現為:
一、培養對話意識,豐富學生心靈。
語文課堂教學應強調心靈與心靈之間的對話,以心解心,以意會意,不能受《教參》機械、保守的闡釋制約,而應不落窠臼,實事求是地挖掘作品中的藝術韻味和人文主義的內核,還學生一個個充滿激情、個性的教學內容。
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凝聚著作者豐富的人生感悟、個性和情感,展現不同人物不同的人格特徵和人性魅力,作者往往立體地、多角度地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個性,因而不能用固定的模式,一成不變的觀念去闡釋人物。「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把教參的說法強加給學生無疑是不恰當的,而應是誘導、啟發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從人物形象中感受人物的魅力和作者塑造這個人物的社會意義。
語文教學重點不在講,而在「導」,引導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 讓學生學會感受、體會、體驗、揣摩,啟發學生「悟」,並從中享受文學作品的美,使自己心靈不斷升華。
二、培養基本能力,開啟學生心智。
語文科作為基礎性學科,承擔著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任務。聽得懂、說得明,讀懂會讀,能運用祖國的語言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是語文科設科的根據。
語文教育就是憑借語文教材及課外活動,通過教學及語文活動從而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就是解決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起到開發智力,培養創新能力的本質功能。
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它有三個層次:一是理解語言的能力,二是品味語言的能力,三是運用語言的能力。語言本身沒有情感,但是卻可以用來表達、交流思想,寄託人們的感情世界,反映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因此,課堂教學,教師重在誘導,啟發學生理解文學作品的語言如何表情達意,作家如何通過語言這個工具寄託豐富的思想感情和眾多的人生感悟,咀嚼品味不同作家如何採用不同的語言、句式、風格塑造出一個又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創作出一篇又一篇的風格迥異的文學作品,通過不斷地活動晶評,鼓勵學生大膽模仿、嘗試,以期達到創新運用,教學的出發點在「知」(理解),終點在「行」(運用),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才能真正達到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
三、創設成功機遇,激活主體潛能。
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只有教、而沒有學是不完整的教學,甚至是不成功的教學。學生是有主動性和積極性的人,他們的學習興趣、動機、意志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學效果,關鍵看能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首先要創設寬松民主的課堂氣氛,給學生一點發言機會,尊重學生的意見,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甚至錯誤的意見。
其次,要讓學生有「成功感」。教師不應只關心自己的教學任務是否順利完成,而應關心學生學到了什麼。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得到教師的點撥,或發現了自己沒有發現的問題,或學會了新的有用的方法,或回答出一個難度較大的提問,或新的見解得到教師的肯定,或產生從未有過的美的感受等等,都會使學生產生「成功感」。我們的課堂只有讓學生不斷產生成功的感覺,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
教師應千方百計幫助學生成功,幫助學生嘗試成功,在成功中充滿自信心,喜悅地去再創造新的成功,唯有創新,才能成功,以創新去取得成功,是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教育目的的。當然「成功感」不是盲目誇獎或隨意降低難,而應符合韋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
總之, 教師要研究如何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研究如何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使我們的課堂真正體現出信息傳遞、情感交流、思維碰撞和情緒體驗,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情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人格。時代在進步,事物在發展,語文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願我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多思多創,摸索出更多更好的適應於培養創新性人才的最佳的語文課堂教學新思路,使課堂真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真正成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戰場!
Ⅵ 創新教育要求教師轉變觀念,改變過去"一言堂","滿
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著重研究與解決在基礎教育領域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美術課應該為學生們創造條件,讓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教師不能把自己的觀察、分析注射給學生,把學生變為機械的接受器,應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和創造,積極引導學生探索和發現真理。
筆者反思自己的課堂:很多時候將自己的審美意識、情趣強加給學生,只講如何去欣賞,不講怎樣觀察、描繪,忽略了兒童自身的感受。實際上,有些變形、誇張的兒童作品往往是兒童自己直覺經驗的體現,是特定年齡階段的產物。在教學中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結合實際在創新意識方面適當地加強指導和訓練,進而完成學生在藝術表現中的審美體驗,豐富和強化屬於他們自己的審美意識。
那麼作為教師該如何「變革」我們的課堂教學呢?下面就我所認識到的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轉變教學觀念,確立學生主體
創新教育要求教師轉變觀念,改變過去「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師是課堂主角的現象,把課堂還給學生。
傳統的教學,其實質是以教師為中心,強調教師的教,輕視學生的學。教育教學中視學生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客體。在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該把教學觀念:以教師「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學」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要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時間真正還給學生。要創設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等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習美術;多讓學生互相交流,多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多讓學生討論爭辯等等,教師不再是居高臨下地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給學生,而應是學生學習美術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學生一道去實踐、去探究、去體驗,和學生一同分享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喜悅。
二、營造課堂氛圍,激發濃厚興趣
只有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敢於質疑,敢於發言,敢於冒險,學生的潛力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教師的一個微笑,是學生的一份信心。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發揮主導作用,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環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輕松、愉悅的環境會使人產生良好的心情,好的心情就會帶來繪畫的靈感,必然就會畫出好的作品。所以,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是挖掘學生的潛力、開發學生智力和創新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
現在的教學評價主流還是希望學生安靜、聽話、乖巧,無條件聽命於教師安排。孩子圍繞著教師轉,教師注重教學結果,不容許孩子想課堂以外。學生夢幻的、想像的、童話的、游戲的、異想天開的等等「計劃外」的內容統被老師稱為胡鬧。這種只許學生「帶著耳朵」去聽,讓其他器官都「關機」的做法,極大地抑制了孩子的想像力,扼殺了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學習的興趣。
擁有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學習和游戲不分,想像和真實不分」(馬拉古齊語),畫著玩,玩著畫是符合幼兒發展規律的。在課堂上,孩子邊畫嘴裡邊嘟嚷,這不是孩子故意不守紀律,而是孩子畫畫特別投入的表現,是孩子畫畫的最佳精神狀態,是孩子們的興趣表現之致!這種現象在兒童心理學上稱「有聲思維」,
不用指正。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尊重孩子的表達意念,把孩子放在了主體位置上,讓他們內在的興趣、創造及表現欲得以充分的發揮。
三、選擇合適教法,提高學習效率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特別是學生情況和教學設備等實際情況,大膽嘗試教學方法與手段。不能老是那固定的幾個環節:提問、引導、講授、指導等。要擁有教學的勇氣,要敢於創新,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思維。在遵循教學原則,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敢打破課堂教學結構。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實現學習的主動性興趣性和自覺性。多種教學方法要靈活運用,使之產生互補效應。
要變革以往傳教式的教法,多採用利於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討論式、啟發式、導學式,探究式等教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探索精神。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形成和問題的探究過程中,讓學生從「知識的接受者」成為「探索者」。積極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讓學生表達的內容盡量讓學生表述,能讓學生思考的問題盡量讓學生思考,能讓學生得出的結論盡量讓學生歸納、綜合和得出結論。
在上《我心中的太陽》一課時,筆者先拋磚引玉,自編了一個故事,題目叫《我的外形最漂亮》導入新課,用生動風趣的語言把太陽用擬人的手法進行描述,學生個個聽得很投入。這時,我發動學生自己編故事講給大家聽。學生們的故事內容豐富多彩,富有童趣,不知不覺把學生的思路帶入太陽王國,產生無限的遐想……作畫中,學生落筆大膽、線條幽雅、外形奇特的十幾個「太陽」被邀請到了黑板上。從觀賞講評中,大家都爭著發言,特別是幾個外形、色彩最漂亮的太陽啟發了學生的創作思維。他們完全打破以往心目中「太陽就是圓的這個概念」,從形象上引導學生去發展、添加,創造出新的形象和背景,構成不同層次的發散點,使思維往縱向、橫向同時發散,創造出神態可笑、色彩大膽的我心中的太陽。
我們應該在新課程的征程中要大膽變革傳統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要多設計利於創新思維的開放式問題,多設疑、激疑、質疑,讓學生多思多悟,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聚合思維,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力求在課堂教學中能做到「課伊始,趣亦生;課正行,趣亦濃;課已止,趣猶存」。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才能使學生有所得、有所獲。
Ⅶ 如何使農村小學教師轉變教學觀念
語文課堂教抄學應強調心靈襲與心靈之間的對話,以心解心,以意會意,不能受《教參》機械、保守的闡釋制約,而應不落窠臼,實事求是地挖掘作品中的藝術韻味和人文主義的內核,還學生一個個充滿激情、個性的教學內容。
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凝聚著作者豐富的人生感悟、個性和情感,展現不同人物不同的人格特徵和人性魅力,作者往往立體地、多角度地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個性,因而不能用固定的模式,一成不變的觀念去闡釋人物。「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把教參的說法強加給學生無疑是不恰當的,而應是誘導、啟發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從人物形象中感受人物的魅力和作者塑造這個人物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