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人如何教育小學生
美國小學教育的目標
即使是在美國的華人,都不是太清楚美國小學生究竟要達到什麼樣的知識水平,這里只有一個粗略的標准可以參考:
1.幼兒園畢業
能識別數字,能用小石頭、小紙片、小木棍等具體的物體,表達抽象的數學概念;認識26個英文字母,區別母音和輔音;區別不同職業的人大致做什麼事,譬如醫生、教師、郵遞員、警察、消防人員……了解生物生命的演變過程,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毛毛蟲變蝴蝶;從地球儀、拼圖上學習地理,了解地球上有很多居民,很多國家,不同的膚色;懂得人要住在房子里,孩子要上學,成年人要上班。
2.一年級
能夠從1數到100,能數雙數或者5的倍數,知道奇數和偶數,會簡單的加減法;學會觀察,對不同的事物和物品分門別類;能例證生命的演變過程,了解自然界動植物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學習使用圖片和照片來表達文字以外的意思;懂得衣、食、住之於一個家庭的必要性;明白家庭成員之間、鄰里之間的關系。
3.二年級
會讀、寫三位數的數字,從隨意取的五個數中,能夠從小數到大或從大數到小;熟練運用兩位數的加減法,會用英寸或厘米等度量單位測量長度,看懂鍾表上的時間;堅持寫讀書筆記或日記,學會寫總結,懂得區別詩、散文、小說、傳記等不同的文學形式,了解虛構作品與非虛構作品之間的區別;開始學習獨立研究動物,諸如昆蟲生態等問題。
4.三年級
學會如何把資料做成曲線圖;會比較10萬以內數字的大小及加法,熟練三位數的加、減、乘、除法;能夠從周圍的環境就地取材,搜集、組織材料,了解人如何保持健康,明白青蛙、蝴蝶、小雞、小白鼠等小動物的生命演變過程;懂得如何使用字典;能夠明白自己所喜愛的作家、書畫家透過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善於閱讀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學作品。
5.四年級
用計算機運算很大的數字,比較100萬以內的數字大小,學習小數和分數,畫圖表;能通過地圖、照片、圖表來解釋世界上各地區氣候的不同;通過閱讀,進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學形式,譬如科幻作品、傳記等。
6.五年級
會列、讀各種表格,熟練分數的加、減、乘、除運算;能夠利用圖書館的系統和資料進行研究;通過做筆記對各種信息進行比較和綜合;開始撰寫非虛擬的報告和五段體式的短文;學會寫正式、非正式,以及朋友間的書信;懂得對不同類型的書籍進行分門別類,能掌握一本書的主要內容,並針對其構思、背景、人物塑造、表達方式、語言藝術進行評論。
美國文化的核心價值
也許國內的讀者會覺得,一個已經讀到五年級、馬上就要畢業的美國小學生,對其數學能力的要求,僅僅限於加、減、乘、除運算,未免水平太低了。
我婆婆退休前是搞幼兒教育的,她看到美國小學生整天「都在玩」不免嘆氣,她對我說,施嘉特今年五年級,馬上就小學畢業了,要是在中國,學生的壓力已經很大,整天埋頭做功課。可是你看這孩子,每天放學就出去和一群野孩子打美式橄欖球、踢足球……瘋玩,做作業、彈鋼琴的時間那麼少,你做母親的要抓緊啊!我說,施嘉特在學校成績幾乎全A,除了偶爾失手,有時候連著拿幾個100分回來。對美國小學生來說,我覺得夠了。小學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更注重他運動、課外活動、交友聯誼等的全面發展。
當然,婆婆還是不滿意,她說美國的功課太松、作業太淺,估計考試也很容易。她強調,我們中國人講究打基礎——扎實的基礎。其實,美國人也講究打基礎。只是中國的所謂的「基礎」,和美國人的不同罷了。美國人講究做人的底線,這種觀念就是從小培養起來的。美國小學生要打的基礎是做人的自信、誠實、善良、公正、包容,以及獨立自主的意識,也就是說,他們從小就學會了美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而不是為這個核心價值服務的知識。
然而,與我婆婆持相同觀點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把美國的中小學教育貶為「一塌糊塗」,其中措辭最激烈、情緒最激動的多是從中國來的中小學教師。他們得意的是,每年國際數學競賽名列前茅的都是中國學生,美國的中小學教育簡直無法和中國的相比。有時候,美國中文報紙上還有大標題:「數學比一比,美國只能算發展中國家」。
有一次華人聚會,孩子們的父母回憶起自己年輕時的故事,在場的女士坦白,當年找丈夫的標准幾乎都是要「學習好」,也就是「成績好」的,外形、性情、修養都在其次。女生們的眼睛都盯著班上的學習尖子,成績排名在班上第一名的就是好,全年級第一的更好……而眼下自己的下一代,如果你問她們班上男生誰的學習成績最好,她們很茫然,但學校里哪個男生運動最出色,絕對了如指掌。如果你恭維某個漂亮的女生,說她可以嫁給一個學習狀元,她多會很不屑,甚至覺得受污辱,「什麼呀,誰要那些書蟲?」學習尖子(如果只會學習,沒有其他愛好、專長的話)多被同學孤立。為了避免失去友誼,保持原有的知名度和受歡迎程度,不少成績優異的學生拒絕去榮譽班,怕的就是失去原來普通班的舊朋友,甚至一些學生故意在考試中失手,變得和大家一樣普通。在孩子們眼裡,朋友、友情、快樂,比成績重要多了。
美國小學生作業的「難度」
一位帶著9歲兒子來美國的父親感嘆,把兒子交給美國學校真是憂心忡忡,那是什麼樣的學校呀!課堂上隨意得像自由討論,可以放聲大笑;老師和學生常常坐在地上沒大沒小;上學就像在玩游戲;每天下午3點就放學;還居然沒有統一的教科書。
他給老師看兒子在中國讀的四年級的小學課本,老師告訴他,到六年級他的兒子都不用再學數學了。他當時就後悔了,把兒子帶到美國耽誤了學業。在中國,小學生的書包都是沉甸甸的透著知識的分量,再看兒子,每天背著空空的書包,還高高興興地上學放學,一個學期眨眼就過去了,他不免心虛,問兒子,來美國上學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兒子回答:「自由。」
再過一陣子,孩子放學後直奔圖書館,倒是常常背滿滿一袋書回來,可是沒兩天就還了。他又問,借這么多書干嗎?兒子回答:「做作業。」然後,看到兒子在電腦上打出作業的題目《中國的昨天和今天》,他驚得差點跌地,這都是什麼題目?試問哪位在讀博士生敢去做這么大的課題?他責問兒子這是誰的主意,兒子正色道:「老師說,美國是個移民的國家,每個同學都要寫一篇關於自己祖先生活國度的文章,還要根據地理、歷史、人文,分析與美國的不同,並閘述自已的觀點和看法。」這位父親沒有做聲。
過幾天,他看到兒子的作業出來了,一本20多頁的小冊子,從九曲黃河到象形文字;從絲綢之路到五星紅旗……整篇文章氣勢磅礴,有理有據,分章斷節,特別是最後列出的一串參考書目,做父親的大氣不敢出,這種博士論文的氣派,他是30歲過後才開始學到的。等到孩子六年級學期快結束的時候,他更是瞠目結舌,老師留給學生一連串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簡直像是國會議員候選人的前期訓練:
「你認為誰應該對這場戰爭負責?」
「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原子彈持什麼態度?」
「你是否認為,當時結束戰爭最好的辦法就只有投原子彈?」
「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美國歷史只有區區200年,卻足以開啟學生們的智慧大門。
技工和總裁的區別
這位父親還記得,他兒子小學畢業的時候,已經能夠很熟練地利用圖書館的電腦和微縮膠片系統,查詢所需的文字和圖片資料。有一次,父子倆因為對獅子和豹的覓食性發生爭議,第二天兒子從圖書館借回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拍攝的有關動物的錄像片,父子倆一邊看一邊討論。美國小學生這時候已經學會了有疑問去哪裡找答案的方法。
除了圖書館,美國中小學生做作業和一些研究報告,很多時候是靠查詢有關網站。
中國留學生來美讀博士,從入學到畢業,拿下博士學位需要5年。在研究生院,很多人都有相同的感觸,憑成績拿獎學金,美國人常常不是中國留學生的對手,可是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的課題,中國人往往不如美國人機靈,沒有他們那麼富有創造性。等到大家手裡都捏著博士畢業證書找工作時,在寫簡歷上中國人又落後了一大步,不會「吹」。這里我說的不會「吹」,不是指沒有吹的本錢,而是沒有吹的本事。當然,這和整個基礎教育體系和訓練不同有關。中國人只習慣於在一個規定的框架里去施展本領,一旦沒有了規矩,失去了指導,不見了原有的常規參照系統,對美國人來說是獲得了自由,而對中國人來說,可能是喪失方向感、無所適從的恐慌與茫然。
再後來,等到了工作崗位,工作個五年十年就更見分曉了。中國人都只能做技術,最多升到技術部門的總管,幾乎沒有人可以做到大公司的總裁。這些讓中國人瞧不起、不服氣,具體技術不過硬的總裁們,他們的本事到底在哪裡?他們的本事是,了解公司里員工們的特長,並讓他們把各種特長發揮到極致;員工和部門之間諧調配合;把自己公司的價值所在,展示給投資商和客戶,不斷地拿到投資,不斷地銷售產品……要知道,這是典型總裁的活兒,而不是技工的。
此文章內容由「益學寶」信息中心修編提供
Ⅱ 中美小學教育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文字來:小魚兒
快過年了,舅舅帶著全源家人回國過年了。
雖然全家已經搬到了美國,可是每年過年的時候還是要回國過年,這已經成了舅舅的習慣。畢竟,中國才是他的家,中國才是他的根,這里有他的親人和不可抹滅的回憶。
弟弟在美國上小學已經有三個年頭了,談起弟弟在美國上小學,舅舅插不上話,舅媽就如炒豆子似的,一鍋一鍋地崩。說實在的,舅媽比我大不了幾歲,他是70後,我是80後,沒有代溝,更重要的是,我也留過學,有著相同的美國生活環境和思維,自然交流起來就相當容易。
講起弟弟在美國的小學生活,舅媽很興奮。聽完了舅媽的話後,我卻陷入沉思中。我對美國的高等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可是我對美國的小學教育卻一無所知。通過舅媽的介紹後,我不僅了解了美國小學的教育方式,而且更懂得了兩個國家之間另一些內容的本質區別。
先講一下兩者對孩子成績的不同態度。
Ⅲ 美國中小學的管理方式同中國的差別在哪裡
1,美國小學管理的比較寬松,中國小學相比之下則嚴厲一點。
2,美國小學非常的注重閱讀,每天都會有閱讀課,每天會有要求至少閱讀時間,中國小學相比之下可能沒有那麼注重閱讀。
3,美國小學是屬於快樂教育,學生學業負擔很輕。
4,美國小學鼓勵學生創新。....
Ⅳ 美國小學教育制度改革,注意只要小學部分,最好從美國歷史、文化等多角度說明逐步改革的原因
為了提高公立中小學教育的質量,近20年來,美國各州在學生的學業成績評價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改革嘗試,並就建立保證教育質量並促進其不斷提高的績效制度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就前者而言,主要涉及中小學教學的測驗等微觀領域,而後者則觸及學校和學區乃至州的評估等宏觀層面。正是通過這種雙重並舉的大范圍改革,美國中小學教育質量呈現出逐年提高的勢頭。本文就上述兩個方面近年來的改革進展情況作一介紹。
一、州級評價制度的全面推廣
在美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伴隨著州級課程標準的制定,州級評價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第一,州級考試制度已經普遍建立,學業考核的重點是基礎和核心課程。據統計,至1990-2000學年,全美 50個州中已有48個州建立起了州一級的考試制度,只有衣阿華和內布拉斯加(該州也於2001年春季舉行了全州統一的寫作測試)仍將考試的許可權下放到學區。就48個州的考試科目來看,主要是針對中小學的基礎和核心課程,具體情況為:數學(48個州)、閱讀(48個州)、寫作(31個州)、社會學科(29個州)、科學(34個州)。[1]1994年頒布的「改進美國學校法」(IASA)要求各州每隔3個學年就要對學生進行一次考試,分別是3-5年級、6-9年級、10-12年級。但是,實際上各州要求比這要高。從1999-2000學年的情況來看,主要可以分成下面 3種類型:第一種是在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每個科目只在一個年級考核;第二種是用同一種評定方法對小學2 或3年級至8年級以上的學生就同一科目逐年進行考核;第三種是用多種評定方法對小學2或3年級至8年級的學生就不同科目逐年進行考核。
只有少數州對每個年級的學生進行考試,但多數是針對不同的學科,或運用不同的測試手段。例如,肯塔基州績效測試系統(CATS)對4年級和7年級的閱讀、寫作和科學進行測試,對5年級和8年級的數學和社會學科進行測試。不參加此考試的3、6和9年級的學生要參加閱讀和數學學科的「基本技能綜合測試」(CTBS)。至於高中階段,這些課程的測試分布為:10年級的閱讀;11年級的數學、科學和社會學科;12年級的寫作。路易斯安娜州和馬里蘭州對3-9年級學生每個學年就同一課程考試,但評價的方法多樣。
此外,許多州也鼓勵作為管理學校的基層行政的學區來舉辦考試,作為州級考試的補充。
第二,測驗的對象涵蓋中小學的各個年級,測驗的起始時間有低齡化的趨勢。從測試的年級來看,多數州是在小學3年級以後才開始對學生進行測試。但近年來,包括阿拉巴馬州在內的7個州開始對小學1、2年級學生,甚至是學前教育階段的幼兒進行測試,目的是為了盡早診斷和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例如,阿拉巴馬州的閱讀測評和佛蒙特州的發展性閱讀測評均是用來測試1、2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還有堪薩斯等5個州是通過地方來實施早期測試,測試方法也由學區來決定。如德克薩斯州就要求每個學區編制一套閱讀測試工具為該州幼兒園階段至小學2年級的學生進行測試。
第三,高中階段的考試受到各州的普遍重視。1996-1997學年,有18個州要求高中畢業生參加州組織的考試,以取得畢業資格。近年來打算這么做的州開始增加。預計到2008年,將推廣到28個州;2個州將要求學生在州級和學區級測試之間選擇。此外,有7個州雖然不會將州級考試當作畢業要求,但將會把成績記錄在成績冊或畢業文憑中。例如,在康涅迪格州,10年級學生參加的學業成績測試分數就被記錄在成績冊中。成績達到州成績目標的高中生獲得每一通過學科的合格證書。在阿肯色州,學生在每門課程結束時的考試分數也被記入成績冊和學習檔案。還有少數州,如肯塔基和佛蒙特,對高中畢業生進行的考試不是針對學生,而是用來評價學校的績效。就高中階段測試的內容來看,多數州是針對學生的語言、數學、理科和社會學科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
第四,兩種類型的測驗相互補充。中小學常用的測試手段仍然是參照常模測驗和標准參照測驗兩種。但各州在具體選擇上不盡相同。在50個州中,只採用標准參照測驗的有17個州,只採用參照常模測驗的有2個州,二者相結合的有29個州,尚未建立州級評價制度的只有2個州。在二者同時並用的29個州中,有以下幾種情況:( 1)互為補充。其中4個州將參照常模測驗當作主要的測驗手段,只是在某些年級和學科輔之以標准參照測驗。例如,威斯康星州在3年級的測驗中用標准參照測驗作為參照常模測驗的補充。有的州的做法正相反。例如,西弗吉尼亞州用標准參照測驗對多數年級學生進行測驗,但在11年級主要採用參照常模測驗。(2)交叉使用。有10個州在不同年級分別採用不同的測驗。(3)同時並用。屬於這種情況的有8個州。如亞利桑那州2-11年級學生要參加名為SAT-9的參照常模測驗,但3、5、8和10年級學生還要參加標准參照測驗。(4)編制州一級的考試,這種考試包含了全國性的參照常模測驗和州的標准參照測驗。
就測驗的類型而言,還存在一些問題:(1)各地在對待兩種測驗的態度上存在不同意見。強調運用參照常模測驗的理由主要有3點:一是學生家長、社會公眾以及政府部門均需要有一種測驗方法來對本州學生和其它州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比較。例如,全國教育進展評價組織(NAEP)就可以提供這樣一種比較。但它只是定期在州一級進行,而且涵蓋的學科數也有限。二是可能也是出於第一個方面的原因,一些州的議會要求進行參照常模測驗,以了解本州的教育情況。三是對於人口少的州來說,設計全州統一的標准參照測驗的成本太高。應該說這幾點是目前爭論較多的問題,關鍵是設計出一種兼顧兩種測驗優點的測驗。(2)在試題的類型方面,聯邦政府曾要求各州在關鍵性考試中採用多項選擇客觀測驗,但這種測驗本身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3)各州在推行嚴格的考試制度中存在較大的社會壓力。社會公眾雖然大多對標准化測驗表示贊同,但很少有家長認同以一次測試來決定其子女的升留級或能否畢業。例如,密歇根州的家長成功地阻止中學畢業考試。馬里蘭州教育委員會出於對不及格率太高以及白人學生和少數群體學生成績拉大的擔心,也決定推遲實施嚴格的、在中學畢業考試證書上記載成績的考試。
第五,成績評定依舊以等級制為主,但在精確化程度上比以往有所提高。1994年頒布的「改進美國學校法 」要求各州舉行的考試的評分等級至少包含3個層次,即高級(Advanced)、熟練(Proficient)和部分熟練(Part ially Proficient),用以反映學生的不同成績水平。所有已經舉行州級考試的州都將於2000-2001學年設定學生成績測試等級。至2001年1月,美國教育部已經批准了28個州設立的成績水平等級。在多數州,測試成績的等級是分成4-5等,也有個別州分成2等,有的州甚至分成8等。有的州是根據學生的年級和學科類型來分別設立測試等級。
具體做法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科羅拉多州的模式,將測試成績定為4個水平,分別是高級、熟練、部分熟練和不及格。一種是明尼蘇達州的模式,將3年級和5年級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定為4級,分別是:幾乎未掌握知識和技能、部分掌握知識和技能、良好的學業表現、優秀的學業表現;而對於8年級和10年級學生的閱讀和數學測驗,只設定了一個級別,答題正確率達75%以上即為合格。
至於教師評定測試成績的用語,各州沒有統一的做法。對於達到標準的多數是用「熟練」或「合格」來表示。由於在畢業證書中往往會有學生的成績記錄,對於成績等級如何表示已經引起社會的關注。1997年,密歇根州甚至因證書中最低兩等的教師評語引發了家長的抗議,於次年通過立法予以更改。
第六,傳統的評價方式開始發生變化,在測試中越來越注重開放題和表現作業等非傳統的測試方法。近年來,美國中小學學生的評定方式發生了許多變化。多重選擇題和判斷題等類型的客觀性測驗雖仍被廣泛採用,但不再是惟一的方式,而且各州在設計這類題目時更加關注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的技能和過程,而不是僅僅像過去那樣只是關注提供的答案。與此同時,一些新的所謂「非傳統的」評定方法,如表現評定(Performance tasks)、簡答(Short answer)、設計(Projects)、擴展書面反應(Extended wri tten response)、檔案袋(Portfolio)、學生作業(Student work)、展示(Exhibitions)評定等,開始受到重視。因為這些評定方式更能夠反映出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全面而真實的情況。據統計,目前只有個別州單純依賴傳統的考試方法。
二、績效制度的普遍建立
美國各州近年來也在積極地建立宏觀的評估體系,以便形成確保教育質量得以維持和不斷提高的有效機制。這就是所謂的「基於表現的績效制度」(Performance-based Accountability)或「基於標準的績效制度」(S tandard-based Accountability)的建立。
(一)績效制度的類型
1.公眾報告制(Public reporting)。這是最為常見的績效制類型之一。所有各州都提供或要求下屬學區向社會公布本州和本學區公立學校、學區和州的年度教育報告,其中包括各所學校學生的成績情況,以便為社會公眾了解。社會公眾可以要求質量差的學校採取措施改進辦學質量。家長可以以此作為子女選擇學校的參考和依據。據統計,到2000年9月,所有的州均向社會提供了至少一份年度績效報告,提供2份以上報告的有39個州。其中,有的州側重於學區一級,有的州側重於學校一級,許多州二者兼顧。[5]學校年度報告單的內容至少包括各個學校學生在州或學區測驗中不同等級線上的成績排名。如果是在以參照常模測驗為考試依據的州,還要列出學校在全國的排名情況。此外,年度報告單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學生在非認知領域的表現情況,以及其他影響教育的因素。前者包括就學率、輟學率和畢業率;後者指標包括學校紀律、安全情況、教學氛圍、反映師資質量的教師學歷水平和教齡、班級規模、師生比,以及經費投入等等。
2.州級績效制(State-defined accountability systems)。採取這一模式的有33個州。主要做法是根據州一級的測驗成績來對學校和學區進行評估,這其中有3種情況:20個州依據標准參照測驗的結果;6個州依據參照常模測驗,盡管這些州同時進行兩種測驗,但在進行績效評估時只根據參照常模測驗的結果;餘下的7個州中採取的是二者相結合的辦法,分別根據兩種測驗的結果作為績效評估的依據。如在肯塔基州和路易斯安娜州,參照常模測驗佔40%-50%的比重。
此外,上述33個州中有19個州已經或打算根據考試成績以外的指標作為績效評估指標,這些指標分別為:入學率(15個州)、輟學率(12個州)、畢業率(6個州)、校園安全(2個州)、休學率(2個州),等等。這些州在對學校和所在學區進行績效評估時對待這些指標的做法不盡相同。有的州是作為評估指標體系的一個部分,在總評估指標里佔一定的比例。有的州作為單獨的指標,與測驗成績並列。還有的州則作為次要的指標看待。
3.地方績效制(Locally-defined accounta-bility systems)。採取這一模式的州較少。主要做法是由學區來為學區內的學校訂立績效標准。
目前美國各州提高學生學業成績水平的措施方面還存在不平衡性,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即期望學生達到的成績水平、達到此成績水平的學生人數比例,以及各個學校達到此目標所要花費的時間。就第一個方面而言,雖然各州都提出要使所有學生的成績達到熟練水平,但在界定上存在較大的差異。第二,各州在要求一所學校學生的考試通過率方面的要求上也不盡相同。例如,7個州要求達到90-100%,8個州要求60%-85%,還有8個州要求50%。最後,在達標的時間表上,各州情況也有差別。6個州將用5到20年不等的時間使所有學生達標。佛蒙特:2008年;俄勒岡:2010年;肯塔基:2014年。有的州不明確規定具體時間,而是採取逐步提高的方式。
(二)評估的方法
那麼,各州如何對學校進行評估呢?已經和即將將績效評估付諸實施的33個州採用的方法主要有3種。第一種是以絕對指標(Absolute Target)來衡量學校的辦學情況。採用這類做法的有14個州。例如,佛羅里達州將絕對評估指標分為6個等級,最高為A等,最低為F等,根據一所學校學生在閱讀、數學、寫作等考試中的通過率和成績來分等。在1999-2000學年度,得克薩斯州不僅規定了成績指標,而且還在輟學率等非認知領域作了硬性規定。第二種是以相對發展(Relative Growth)指標來衡量。例如,一所學校本學年度與上一學年度有關指標的對比,通常可能還包括與州目標的對比情況。採用這類做法的有馬里蘭等5個州。第三種方法是看一所學校是否縮小了成績差距(Achievement Gap),即降低了最低分數段學生人數的百分比。但沒有一個州單純依賴這一方法。實際上,有8個州是將第一種和第二種方法相結合。有6個州是以第三種方法作為補充手段。
(三)評估的結果
評估的直接結果主要是為了達到兩個目的:獎勵先進,懲罰後進。但是,終極目的還是為了提高中小學辦學的質量,這也正是建立績效制度的出發點和歸宿。由於美國採取的是高度的地方分權體制,甚至連州與學區的許可權分配也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差別,所以在具體的影響方面也因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績效評估的結果主要針對3個方面,即學校、學區和學生。但從實際上看,主要是針對學校。近年來美國各地紛紛建立起了校本績效制(School-BasedAccountability),地方教育行政當局在給予學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的同時,更加強調學校要為學生的學習負責,因此突出了學校層面的評估,要求學校對辦學績效負責。目前有 16個州明確提出了學校(而非學區)對辦學負責。例如,馬里蘭州有被稱為「馬里蘭學校表現計劃」(MSPP)的校本績效制,它包含學生參與與學業成績指標、學校年度表現報告、學校改進計劃,以及獎懲措施等內容。
對於辦學質量高的學校,各州採取了有效的激勵機制,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兩方面。例如,根據佛羅里達州1999年頒布的立法,每所評估合格學校(包括達到A級,等級逐年提高或雖不合格但質量有明顯提高的學校)將獲得額外財政補助。新澤西州每年撥出1000萬美元用於獎勵先進學校。具體的做法是對90%以上學生成績達標的學校予以獎勵,其餘的學校根據學生測驗的及格率被分成5個檔次,分別對學校予以獎勵。非物質的激勵措施包括由州推廣辦學經驗等措施。
對於達不到標準的學校來說,採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1)改進。這包括舉行公眾聽證會,讓社會公眾了解學校的辦學情況,發動所在社區的支持;撰寫或檢查學校改進或行動方案,找出落點,提出改進策略和措施;予以各種技術層面的支持;州政府官員現場檢查,提出改進計劃,確定改進的時間表。(2)干預。如果學校在規定的期限內無法改進,州教育當局可對學校的辦學加以干預,具體包括:1)列入州發布的警告名單。如阿拉巴馬州的警告分為3個等級。阿肯色州將不合格學校且在4年時間內無法改進的分為4級。2)現場檢查,加大技術支持力度。3)暫時終止或取消州認可合格地位。4)在學區或學校范圍內進行教學人員和行政人員的調整或安排。5)允許學生轉學。目前至少有6個州允許這樣做。6)州對學校進行接管或重組。在科羅拉多州,如果差校在 2年內未能改善,將取消公立學校地位,經由協商後轉為私立學校。如果最終還是無法改進,那麼差校將關門倒閉。
相對於學校而言,績效評估對學區的影響要小些。目前真正要求學區對於本區內學校和學生的業績負責的只有俄亥俄等4個州,而且其中3個州即將改為校本績效制。但有13個州採取了學區和學校雙重負責的做法。
由於績效制度主要針對宏觀的體制層面,其內容很少涉及如何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個問題正在被人們所認識。隨著校本績效制的建立和推廣,許多人開始提出學校教學的關鍵在於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也是教師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但績效制缺乏鼓勵學生(特別是中學生)學習的機制,長期以來學生學習好與壞是一個樣的。針對這個問題,一些州開始根據測驗成績來決定學生是否留級,特別是針對像3、5、8年級這樣處於關鍵轉折階段的學生。到2008年,全美國將會有28個州要求學生參加州組織的中學畢業考試。
Ⅳ 中國和美國中小學教育制度有什麼差別啊
美式放養 國式圈養
Ⅵ 美國教育制度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幾年
美國小學5年,初中3,高中4年。
但不說小學幾年級、初中幾年級或高中幾年級版,直權接說是幾年級的。
小學的是1~5年級,初中的是6~8年級,高中的是9~12年級。
大學本科看專業,多數/正常是四年,醫科和法科正常是五六年。
但也有人上十年念不完。不像中國的高校,差不多就是有交錢就可以升級畢業。
也有學校提供本科和碩士連讀,多數是五年。
不是小屁孩了,美國大學生上多少課、上什麼課,是自己決定的(美國高中時就可以部分自行決定了)。可以選3~5門課,一學期12~15學分(低於12學分就不是全職學生了);也可以加強加快,一學期學19學分(一般不允許超過19學分);也可以半工半讀或慢悠悠地混學校,一學期就學一課沒人管你。
但留學生的話,必須是全職學生,也就是一學期12學分以上。
實習課(或者叫學習工作)是大三或大四的課,同樣的話,自己決定。
Ⅶ 美國和中國教育制度的區別
中國與美國教育制度的差異
對於中國學生來說,成功之路必須要通過一條獨木橋,這就是高考。對很多中國學生而言,可能會因為一分只之差,而幸運的跨進一流學府的大門,也可能會因為一分之差,而被殘酷地淘汰。對於中國的高等學府而言,你是否是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心的學生,都不重要,只要你的高考成績符合大學的招生要求,這種單純的量化標准把很多優秀的學生擋在大學門外。
美國也有高考,有SAT 考試和ACT 考試。跟中國高考不同的是,學生可以考很多次,考試的成績只是大學招生官員審核你入學資格的一部分。在美國,每年有半數以上的」高考狀元」(SAT 滿分2400分)與常春藤名校無緣,而哈佛大學去年錄取的新生SAT 成績最低的不到1800分。哈佛大學招生委員會給申請人的信這樣寫道,」學業表現包括高中成績、SAT I 和SAT II 或ACT 分數,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然而,其他因素諸如個人特長、參與社區的活動、課外活動也很重要。招生委員會會很細致的閱讀推薦信和學生作文。我們尋找的是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學生…」 由此可見,美國名校更看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不僅僅是學習成績,更不是某一次的考試成績。這樣美國學生在選擇大學時,所享受到的是更公平的機會。正因為如此,和中國的教育相比,美國的教育更注重育人,而不是單純追求考試成績。
中國與美國教育制度的差異首先體現在以下幾點:
1. 中國與美國教育的差異首先在於兩國初等教育的教學目標不同:
中國初等教育將開發孩子的智力, 孩子好處高分看成首要目標; 而在美國, 初等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2. 對待成績的態度不同
對中國孩子來說, 一份不好的成績單會使他收到來自各方壓力. 然而在美國, 每個學生年終的成績單都時間私人的物品. 家長方面也不會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 分數在大人心中比能力要差得遠. 而中國大部分學生的目的是" 那高分".
3. 兩國在知識觀是存在差異:
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灌輸, 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和對知識的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
美國則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 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 批判精神和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
這兩種教育表達了對待知識的不同態度:即中國教育的靜態與美國之間的動態差異, 這一動一靜這反映兩國知識觀的差異.
Ⅷ 美國的教育制度 從小學到大學 最好詳細一些並且能和我國的對比
我在美國上高中。11年級。
我上7節課每天,一節課50分鍾(一周有三個schele所以有點復雜)。PE,US History,Algebra 2,Chemistry,Sociology,English(two periods),上學期只有6節課,PE,English(two periods),Geometry,Biology,World History。還有選修課像band,drama,drawing一類的課,很多可以選(我沒選)。上課和國內不一樣,主要靠學生問。我們學校管得不嚴,學習不難,任務不多,壓力也不大。。老師在固定的教室,你要上這節課就要自己去找教室,所以每節課都是和不同的同學一起上的。這樣就有很多同學。
美國上學嘛,總得來說不是很累,但學校的同學穿著很誇張,戀愛什麼的太普遍了。看個人還是。我們學校也有考到哈佛,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那種學校的啊。
中飯在學校吃,只給半小時左右,來不及回家。
小學基本就是玩,一點點作業,學學單詞的認識和區分,上學放學時間和高中差不多。我認識幾個在上小學的小朋友。
大學你也知道咯,自己選課,上課主要就是問問題,自己回家學的多,容易考不容易畢業。
中國的教育制度你知道的啦。
Ⅸ 誰能幫忙英語介紹下美國小學教育制度體系
在美國的小學跟中國的有些相同。美國小學跟中國小學一樣,他們只要等老師講回課就行,不用像中答學一樣要上什麽課就去什麽教室。通常一個班只有一個老師,那個老師是他們的班主任,他要教學生所有的內容,也就是說,不管英語、數學、體育都是那個老師教的。小學通常在課與課中都15分鍾的休息時間,3點多就放學。他們的春遊或秋遊都是免費的,只要那張紙給家長簽名就能去。福利很好。
Ⅹ 中美小學教育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文字:小魚兒
快過年了,舅舅帶著全家人回國過年了。
雖然全家已經搬到了美國,可是每年過年的時候還是要回國過年,這已經成了舅舅的習慣。畢竟,中國才是他的家,中國才是他的根,這里有他的親人和不可抹滅的回憶。
弟弟在美國上小學已經有三個年頭了,談起弟弟在美國上小學,舅舅插不上話,舅媽就如炒豆子似的,一鍋一鍋地崩。說實在的,舅媽比我大不了幾歲,他是70後,我是80後,沒有代溝,更重要的是,我也留過學,有著相同的美國生活環境和思維,自然交流起來就相當容易。
講起弟弟在美國的小學生活,舅媽很興奮。聽完了舅媽的話後,我卻陷入沉思中。我對美國的高等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可是我對美國的小學教育卻一無所知。通過舅媽的介紹後,我不僅了解了美國小學的教育方式,而且更懂得了兩個國家之間另一些內容的本質區別。
先講一下兩者對孩子成績的不同態度。
這里糾正一個國人的錯誤認識,那就是美國人其實也是重視孩子的學生成績的,只是重視的程度不如中國人那樣瘋狂而執著。美國家庭和學校也在乎學生的成績,但是他們不會強迫學生為了追求成績而放棄掉更多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開發。若是在成績與想像力和創造力之間進行選擇的話,美國人寧可選擇後者。這就是兩個國家之間教育體制的不同。
中國家庭在看到孩子的學習成績落後後,會採取各種各樣的方法,比如逼著孩子增加做題量,逼著孩子做課外作業或者是佔用孩子們玩耍的時間去上課外學習班。美國的家庭在看到孩子的學習成績落後後,也會採取一定的方法,比如會和孩子交流成績的重要性,對他未來的影響力等,可是卻不會主動增加孩子的做題量和給孩子報很多的課外培訓班。他們寧可讓孩子自己去感受這種壓力,讓他自己選擇未來的道路,這是很重要的。
再講一下兩者對課外時間的不同態度。
美國家庭為了提高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是會創造許多空閑的時間給孩子們去利用的。比如,孩子們放了學後,學校是不會給孩子們留太多的作業的,而是象徵性地給孩子留作業,讓孩子在輕松的狀態里完成後,去玩,去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他們會開創性地進行想像和創新。
第三是美國和中國對待藝術課時的不同態度。
事實上,中國的藝術課,比如繪畫和音樂課,根本就是擺設。在中國大多數人的眼裡,這種課有和沒有其實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他們把孩子送到學校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孩子的成績好,而不是讓孩子在其他的方面有大的發展。所以,逐漸地,音樂課和繪畫課便成了擺設。甚至當到了考試的時候,這幾門課便成了語文、數學課佔用的便利。
而在美國其繪畫課和音樂課,卻佔了比較大的比例。他們注重孩子的繪畫和音樂,其實也是想讓孩子們的其他才華得到提升,而不是僅成為學習的機器。
這個可以通過看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就可以看得出來。比如美國他們在繪畫的時候,讓孩子們通過自由的想像去畫一些東西,而不是如中國給一個固定的東西,讓孩子去描。比如美國的音樂課的時候,到了一定的年級,他們都要選一項樂器,而且是有成績的。但是在中國,這些樂器的學習必須是在不影響正常學習的情況下才會完成的。
第四是美國和中國對待主題活動的不同態度。
在中國也會有主題活動,比如清明節掃墓或者是去進行班級主題會議等。可是有更多的活動,卻是學校或者是教師自認為孩子願意參加而自私地進行了決定的,其實大多數孩子是不願意去參加這樣的活動的。
而在美國,學校是常常組織各種各樣的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參加,比如去聽音樂會,或者是去看一場兒童劇,這都是相當有意義的。甚至是在正常上課的時候,教師也會拉著學生們去聽一場突然聽到的音樂會。還有,在中國,堅決不會讓學生們去遠足去進行一場行路史,因為即使學校願意這樣做了,家長也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受這份苦。而美國是會經常組織這樣的遠足活動的,他們覺得這樣的活動對增強孩子們的修養和綜合素質是相當重要。
第五是美國和中國對待科學的態度的不同。
美國人不會覺得孩子研究某塊石頭或者是盯著某個建築物長時間看會是一個錯誤的行為,而他們卻正常地認為,這是孩子用自己的眼神在打量這個社會。但是若是在中國,孩子們的這樣的行為會被家長認為是發呆,或者是不務正業,嚴重者會進行一場教育。這就是他們在對待科學的態度上的最大區別。
在中國,幾乎沒有正規的科學場地或者是組織科學活動讓孩子們去參加(最近幾年偶爾聽說有組織性地進行了科學小組或者是興趣小組啥的)。而在美國,他們會在學校定期進行這樣的活動或者是比賽。對科研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報名參加這樣的活動。當然,這樣的活動,主辦方是不會有標準的名題或者是答案讓孩子們去尋找,甚至這種科學活動的某一個項目只有一個孩子參加,評比者也會認真負責地對他的科研進行打分和判斷,然後給予贊美。
總結:常聽人講一句話:中國人,一個人是龍,三個人是蟲。而美國人,一個人是蟲,三個人是龍。其實這個時代是一個團隊合作的時代,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憑借自己的能力干出一番大事業來,都是相互的合作而成的。然而,從目前中國的教育模式來看,其實僅僅是培養個人,而不是團隊。這個能從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小學教育上看得出來,並得出如此的結論。
改變,我們需要改變……
留學要找錢,中旗有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