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與西方近現代小學教育的發展歷程有哪些異同點
先說我來國近代教育歷程吧:都是血淚自史。
1977年,剛剛復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作出於當年恢復高考的決定。同年10月12日,國務院正式宣布當年立即恢復高考。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國,迎來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考試,報考總人數達到1160萬人。
這才是近代中國把教育正式當回事的開始。
西方一直把科學教育當作強國的工具。歷時幾個世紀從未間斷。
2. 影響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資本主義的發展,為教育提供良好的經濟基礎。
資產階級革命,封建制度的推翻,為教育提供政治基礎。
思想解放,新文化傳播,推動教育事業發展
3. 影響西方近代初等教育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資本主義的發展,為教育提供良好的經濟基礎。
資產階級革命,封建制度的推翻版,為教育提供政權治基礎。思想解放,新文化傳播,推動教育事業發展。
國家鼓勵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中小學(幼兒園)的辦學及管理,逐步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辦學體制。倡導中小學校(幼兒園)同附近的企事業單位、街道或村民委員會建立社區教育組織,吸引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學校建設。
(3)近代小學教育發展擴展閱讀:
第一、能夠平等的接受基礎教育,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基本權利。
第二、這種權利不能是依靠個人的行為或其他資源,通過「交換」而獲得的,它必須是通過政府的行為來實現的。
這也正是基礎教育中教育機會均等原則的特點。這種權利的實現是保證每一個人在社會中發揮其積極性的重要前提。相反,如果人們得不到這種應有的權利,或者說得不到這種應有的同等的權利,必然影響其積極性。
這是基礎教育的效益觀的基本特點。從這個角度說,強調基礎教育的機會均等,其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不是矛盾的。它們是一致的,並且是不可分離。
4. 為什麼普及初等教育問題開始成為近代各國發展教育的
即小學教育,或稱基礎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識基礎和作好初步生活准備的教育。通常指一個國家學制中的第一個階段的教育,對象一般為6~12歲兒童。 這種教育對提高國家民族文化水平極為重要,因此各國在其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都把它定為實施義務教育或普及教育的目標。
5. 近現代英國教育的發展給我們的啟示論述題
17—18 世紀英國的學校教育
初等教育
一種是國教教會控制的學校;另一種是非國教教會的個人或團體創辦的慈善學校。最有代表性的是星期日學校,亦稱「主日學校」),1780年由傳教士雷克斯在英格蘭創辦,這是一種在星期日為在工廠做工的青少年進行宗教教育和識字教育的免費學校。它在星期日把貧民階層的兒童聚攏起來,既可防範、減少社會秩序的混亂,又可用宗教宣傳來麻醉兒童的精神,因而得到統治者的支持。
中等教育
文法學校和公學。文法中學是沿用傳統名稱,目的是培養一般官吏。公學,相對於私人延聘家庭教師的教學而言,由公眾團體籌資興辦,教學設施設備條件好,收費高,目的是培養一般的公職人員。二者都比較注重古典文科教學和宗教課程且與初等教育不銜接,體現出明顯的雙軌制。
高等教育
中世紀建立起來的古典大學,最著名的是牛津(1168)和劍橋大學(1209),它們以上層社會青年為主要 教育對象,以古典文科與神學為主要教育內容。
19 世紀—20 世紀初的學校教育
初等教育
導生制學校(蘭卡斯特——貝爾制),1798 年由英國傳教士蘭卡斯特和貝爾創造的一種新的教學組織 形式,又稱為蘭卡斯特——貝爾制或相互教學制度,即由教師選擇一些年級較高或年齡較大、成績優秀的學生充任「導生」,作為助手,先讓他們接受教學內容,再讓他們轉教其他學生的一種教學制度。這種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師資短缺的困難,又有助於初等教育的發展,故在英國廣泛流行,對歐、美等 其他國家也有影響。但採用這種方法不可避免的造成教育質量下降,最終被人們所拋棄。
1870 年《初等教育法》
又稱福斯特法案。主要內容有 ▼
➀國家對教育有補助權和監督權;
➁全國劃分學區,設立學校委員會管理本區的教育;
➂對 5—12 歲兒童實施強迫的初等教育;
➃在缺少學校的地區設立公立學校;
➄學校中世俗科目與宗教科目分離等。
意義《福斯特法案》是英國第一個關於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義的是它宣告了強迫的初等義務教 育的實施,標志著國民初等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由此奠定了整個英國教育制度的基礎。
中等教育
自 19 世紀以來,英國的中等教育發展迅速。原有的中等教育在產業革命的沖擊下,已不能滿足現代資本 主義發展的需要了,社會要求改革中等教育、增加實用科學、改革宗教教學、削減古典課程比重的呼聲越 來越高。19世紀後葉起,原有古典主義傳統佔主要地位的英國中等教育受到了較大沖擊,並開始向實科教 育與現代化方向邁進。
1861—1864年。克拉雷頓委員會對九大公學進行調查,並針對其存在的弊端提出改革建議。在該報告的影響下,公學發生了一些變化:首先是課程內容有所擴充,雖以古典學科為主,但英語、現代語、 數學和科學等學科日益受到重視;其次是公學董事機構的改革,成立了校長會議。
1864—1868年。湯頓學校委員會對900餘所文法學校進行調查,並提出了報告,建議按社會階層設立三類學校,具有明顯的階級性,盡管沒有被採納,對後來的中等教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高等教育
19 世紀以後,產業革命帶來了文化科學知識的勃興,要求大學研究、教授實用的新課程,進一步促進了英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新大學運動1828年,倫敦大學學院成立,揭開了新大學運動的序幕。這所學院不進行宗教教學, 重視自然科學,1829年,國教派成立英王學院,除在宗教教學問題上的分歧外,這兩所大學開設的課程大 多相同。1836年,兩院合並為倫敦大學。19 世紀下半葉,在倫敦大學的帶動下,許多城市學校紛紛成立, 如曼徹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
這些新大學的共同特點是:私立,不問教派,男女均可入學,採用寄宿 和走讀兩種制度,重視數學、科學和商業。城市學院的興起改變了英國高等教育傳統,從此,科學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除貴族和上層階級、中產階級也有機會進入高校大門。
大學推廣運動
19世紀40年代,全日制大學以校內或校外講座的形式將教育推廣到非全日制學生。它加強了大學與社會 之間的聯系,促使社會中下層階級和女子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推動了課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機構的 發展。
20 世紀英國的學校教育
《巴爾福教育法》與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變化
1902 年英國頒布《巴爾福教育法》。該法案的主要內容為 ▼
❶設地方教育當局管理學校教育,規定地方教育當局的主要職責是保證滿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設立公立中等學校的權利,並為中等學校和師范學校提供資金。
❷地方教育當局還負責對私立學校和教會學校的資助,並對其進行一定的控制。
《巴爾福法案》是 20 世紀英國制定和頒布的第一個重要的教育法案。它的頒布結束了英國教育的長期混 亂狀態,促進了英國中等教育的發展,奠定了英國教育領導體制的基本形式,即形成英國的以地方教育局 為主體,中央議會、教育委員會(1944 年改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局相結合的教育行政領導體制,對後來英國教育領導體制和中等教育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費舍教育法》
1918 年,英國國會通過了文教大臣費舍爾提出的初等教育法案,稱《費舍教育法》,內容如下 ▼
➀加強地方當局發展教育的權利和國家教育委員會制約地方當局的許可權;
➁地方當局為 2—5 歲的兒童開設幼兒學校;規定 5—14 歲為義務教育階段;小學一律免費;
➂地方教育當局應建立和維持繼續教育學校,向 14—16 歲的年輕人免費提供適當的學習課程、教學和 體育訓練。 該法案調整了中央和地方教育當局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實行全國統一計劃的可能性,在建立完整 的國家教育制度方面邁進了一步。該法案促進了初等教育的普及和發展,但並沒有解決面向所有兒童的中 等教育問題,反而規定了繼續教育的條款而掩蓋了對中等教育的關注,而繼續教育也由於當時的經費不足 而被擱置起來,雙軌制的問題實質上並未得到解決。
6. 中國與日本在近代初等教育發展上存在哪些異同
日本和中國在近代初等教育制度的確立過程中,都廣泛的借鑒了歐美的近代初等教育制度,也大量吸收了歐美初等教育的實踐經驗和思想。但兩國由於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兩國近代初等教育的發展狀況存在很大差異。
由於日本明治維新政府的領導者們試圖通過變革,使得日本能夠從一個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因此,他們對變革的態度更加堅決和果斷。從1872年開始,日本不斷的變換著所學習的對象,從最初學習和照搬法國的學校制度,到採用美國的教育制度,後又模仿普魯士的做法,以試圖在這個過程中尋找到一種適合日本社會發展狀況的學校制度,並在20世紀初完成了初等義務教育的普及。
而近代的中國,清政府在接受西方文化影響時,採用的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政策,因此,既受到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影響,又保持著原有文化傳統和政治體制,使得中國近代初等教育出現了多種性質初等教育機構並存的局面。隨著西方教育思想和理論傳入中國,普及教育思想和國民教育思想同樣影響著近代中國,但由於近代中國戰爭頻繁、經濟落後等因素影響,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初等義務教育並沒有得到普及。
7. 比較教育學中,影響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 文藝復興運動與宗教改革運動
2、工業革命
3.啟蒙思想運動
4.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5.近代文化的發展
8. 近代日本小學教育以哪個國家為模本
近代日本小學教育以美國小學教育為模本。
9. 工業革命對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工業革命對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答案
工業革命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從而專增強了資產階級的屬經濟實力,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尤其是在初等教育的普及過程中,教育經費的投入直接影響著普及教育的實現,影響著初等教育的普及率;工業革命激化了社會的階級矛盾。工業革命激化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各種矛盾,尤其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資產階級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將發展教育作為一種解決或緩解矛盾的策略,作為一種福利,開始普及教育,使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工業革命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和應用。工業革命的發展導致近代科學技術得到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更新了生產技術,提高了生產率,另一方面,對大工業生產中工人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這些生產者普及初等教育的需要產生,這也導致在19世紀後普及初等教育成為西方近代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此外自然科學自身的發展也促進了初等教育教育內容的更新。
10. 為什麼普及初等教育問題開始成為近代各國發展教育的主要內容
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歷史研究鍾文芳
【摘要】:人類現代初等教育具有基礎性、普及性、民族性、國民性等諸多性質,這些性質使得現代初等教育在不斷改革過程中仍然保持著自己所特有的價值追求。由於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發展直接奠定了現代初等教育的基礎,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某些特性逐漸轉變為現代初等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性質,因此,需要對近代西方初等教育特性加以充分探討,才能真正理解現代初等教育的性質及其價值追求。但就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這一問題來說,目前還缺乏專門而深入的研究,因此,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在目前初等教育改革不斷出現的當代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所探討的是關於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的問題,從時間跨度上來說,主要涉及15、16~19世紀後期之間的西方初等教育在發展上所呈現出的特性。在本文中所涉及的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主要指宗教性與慈善性、民族性與國民性、義務性與普及性三對特性。這三對特性在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各有側重,並相互交織。15、16世紀是西方社會進入近代的「序幕」時期,在此階段,在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和推動下,西方近代初等教育開始發端,其標志是本族語學校的產生,本族語在初等教育中的地位得到確立,使得此時期初等教育的民族性得到體現;17世紀西方社會在思想意識和精神領域上與神學反復地進行著較量,初等教育處於宗教的控制之下,呈現出明顯的宗教性與慈善性,在教育目的、教學內容、教科書等方面都體現出濃烈的宗教性。18世紀則是一個關鍵的時期,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都促使著西方社會發生著巨變,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社會貧民階層的范圍得到擴大,大量的貧苦兒童成為社會中的一個很難解決的社會問題,出於慈善的目的而出現了許多開辦初等教育機構的實踐活動,使得在近代西方社會中,初等教育又被看成是貧民教育,具有很強的慈善性。另一方面,法國啟蒙思想運動又使得國家和民族的觀念得到強化。19世紀對於歐、美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來說,是一個「全盛時期」,近代初等教育的民族性與國民性、義務性與普及性在此階段得到充分體現,而初等教育的宗教性與慈善性逐漸減弱或消失。初等學校逐漸被看成是由國家來開辦的一種國家機構,教育目的也發生著變化,培養國民、公民逐漸成為初等教育的重要目的,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逐漸確立起國家初等教育制度和公立學校制度,使得初等教育逐漸具有了國民性這一特性,在19世紀後期普遍出現的初等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和實施,也使得初等教育成為一種義務性與普及性的教育。 本文主要分四章來分析和論證上述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 的特性。 第一章主要分析和闡述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發端問題,主要分兩個部分,一 是分析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發端的影響因素;二是分析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產生的標 志—本族語學校。隨著歐洲各國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的崛起、宗教改革運動的 興起,以及基於市民階層之上的本族語文化的發展,在15、16世紀,基於民族 語言之上的初等教育機構—本族語學校出現,本民族語言成為這些初等教育機 構中實施初等教育的中介和教學內容,使得近代初等教育具有了初步的民族性。 同時,由於宗教改革運動,使得宗教教育成為初等教育的核心內容,也使得西方 近代初等教育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具有宗教性與慈善性,初等教育的普及觀念 在此時期也在宗教改革運動下被提出。因此,可以說,此時期是近代初等教育特 性的發端時期,本章的目的就在於揭示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是在何種社會、文 化背景之下所出現的。 第二章主要分析近代西方初等教育所具有的宗教性與慈善性,這兩種特性在 19世紀後逐漸減弱或消失。在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發展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 初等教育是屬於教會所控制下的一種宗教事業和慈善事業,出於宗教和慈善的目 的,歐洲的教會和宗教團體承擔起了為普通階層人民的子弟開辦初等教育的任 務,不論是初等教育的目的,還是初等教育的教育內容,都呈現出宗教性與慈善 性。本章主要通過從觀念和實踐兩方面來分析和論證西方近代初等教育所具有的 宗教性與慈善性。 第三章重點論述西方近代初等教育民族性與國民性的確立過程,主要體現在 初等教育逐漸由教會壟斷的宗教事業和慈善事業轉變為由國家開辦和管理的公 共事業,初等教育的目的和內容表現出對培養「國民」和「公民」的追求。近代 西方初等教育特性中的民族性與國民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尤其是18、19世 紀,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被緊密地聯結在一起,這在德意志的近代初等教育發展 中尤為明顯。本章主要對國民教育思想以及國民教育制度的確立和發展過程進行 剖析,從而來闡釋初等教育民族性與國民性的表現。在闡述國民教育制度的確立 過程中,主要選取德國、法國、英國和美國的國民教育制度的發展來進行重點分 析。 第四章探討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義務性與普及性問題。從宗教改革起,普及 初等義務教育逐漸成為近代西方各國發展初等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也使得初 等教育逐漸成為一種普及的義務性教育,從而逐漸具有了義務性與普及性這一對 特?
【關鍵詞】:西方 近代 初等教育 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