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中小學教育規劃制訂的出發點是什麼

中小學教育規劃制訂的出發點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1-15 01:34:06

『壹』 東北有部分中小學補課現象,其中的根源在哪

東北部分中小學補課? 錯!錯!錯!

可以斷定,親愛的提問者,你一定是沒有來過東北!因為在東北,不是部分中小學有補課現象,而是幾乎所有的中小學都有補課現象,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上課後班,謝謝!

這或許就是東北養孩子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吧,雖然這是一層遮羞布,但存在即合理。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大名鼎鼎的課後班的前世今生,看看沒有它行不行?

到底上不上課後班?

上!必須的。這個答案非常肯定,任何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思維和模式,最終都會被社會所淘汰!我們無法消滅課後班,但是,我們只能適應它的存在。當所有的孩子都在上課後班,而自己的孩子不去,那就相當於退後了一樣。

根源在哪裡?

如果非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只能委婉地說兩個字:制度!

沒辦法,每個社會的發展階段里,都有著其顯著的特徵,而課後班是必然的產物,你願意或不願意,它都在哪裡!作為家長們,只需要適當調整孩子的課後班數量即可,我想,課後班最終還是能起到積極作用的。你——贊同我的觀點嗎?

『貳』 如何制定中小學教育發展戰略

第九章 中小學教育發展戰略與教育規劃

戰略 泛指重大的,帶全局性或決定全局的謀劃.

發展戰略 把」戰略」和」發展」聯系起來,形成」發展戰略」,起始於發展經濟學,1985年由美國赫希曼在<經濟發展戰略>一書中首先提出.

教育發展戰略 指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根據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求以及教育發展條件與可能性,為實現其社會發展總目標而做出的有關教育發展的全局性,長期性的謀劃和對策.

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 指在一定時期內教育的發展所要達到的數量,質量,規模,速度以及教育內部結構和比例關系的綜合指標體系.

中小學教育規劃指在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和法規的指導下,為實現預定的教育發展戰略目標及任務而確定教育目標及其所採取的規則,步驟,方法的總和.

1 教育發展戰略的內容與特徵有哪些?

答: 內容:1)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

2)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

3)教育發展戰略的步驟

4)教育發展戰略的組織實施.

特徵: 1)長期性 2)全局性 3)關鍵性 4)層次性

2 制定教育發展戰略有哪些方法?

1)社會需求法

2)人才需求預測法

3)教育投資效益分析法

4)國際比較法.

3 制定教育發展戰略的主要程序有哪些?

答:1)准備研究工作 (首要階段),包括組織准備,思想准備,資料准備

2)擬定工作方案

3)確定戰略目標(重要環節)

4)研究戰略重點

5)分析制定對策

6)論證最終方案

4 怎樣論證教育發展戰略的方案內容?

答: 論證的核心和關鍵就是論證方案內容,主要有

1)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與教育現狀及其發展的關系

2)戰略指導思想確定得是否科學,正確

3)戰略目標確定是否得當

4)戰略步驟和戰略布局是否合理適宜5)戰略對策是否充分得力,是否足以保證戰略目標的實現.論證的形式有:專家問卷,集中論證,領導審批.

5 中小學教育規劃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答: 1)教育發展目標

2)教育現狀的診斷與分析

3)教育規劃目標

4)教育規劃行動方案的擬定與選擇.

6 如何制定中小學教育發展規則(制訂步驟)?

答: 一 收集與分析有關信息 (包括四類信息:

1)教育系統內的信息

2)有關人口發展變化的信息

3)有關教育經費的信息

4)人力資源與就業的信息)

二 確定教育規劃目標

(1)首先須以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為導向

2)其次依據實際情況確定目標的優先順序,協調各層次目標間關系

3)目標要高標准,又要切實可行)

三 編制教育規劃草案與評估

(要充分分析教育系統中的各種資源因素,還要遵守」整體詳盡性」和」相互排斥性」原則)

四 選擇教育規劃方案

(1)確定效率和滿意的價值標准

2)進行比較及反復論證

3)進行必要修訂補充

4)對人員進行培訓)

五實施方案並在實施中作適當調整

(關鍵是及時了解計劃執行的情況和問題)

7 發展基礎教育的基本方針是什麼?

答: 實事求是地確定義務的發展速度和規模,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目標.核心問題是要抓住一個」穩」字,既要反對急於求成,又要反對消極情緒.

『叄』 前蘇聯在不同年代曾經行過哪幾次較大的教育改革

1958年的教育改革
這次改革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蘇聯 普通中學的主要任務是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的新生。但是到了 五十年代初期,隨著中等教育的逐漸普及,中學畢業生越來越 多,高一級學校容納不了這么多畢業生,因而就產生了升學和就 業的矛盾,從1950—1957年,全日制七年制中學畢業生從136萬 增至207萬。同期,全日制十年制中學畢業生從22萬增至126萬, 即增加四倍半以上,而全日制高等學校只能招收其中的17%左右。
1954—1957年間,全國不能升學的中學畢業生達250萬人,只在 1957年就有80多萬。他們需要就業。另一方面,反法西斯戰爭的創傷,造成蘇聯勞動力的嚴 重不足,而戰後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又急需補充大批的勞動力。但當時的蘇聯學校主要側 重於知識教學,忽視生產勞動教育,學生從思想到勞動技能,沒有做好參加工作的准備。特 別是生產的逐步機械化和自動化,在不斷提高著對工人生產技能的要求。缺乏這方面訓練的 中學畢業生已不能適應社會生產的需要。勞動就業已成為當時蘇聯社會的一個重要的社會經 濟問題。
為了緩和升學與就業之間的矛盾、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不相應的矛盾,1958年蘇聯對教育制度進行了全面的重大的改革。
這次改革從1956年開始醞釀。改革的主要依據是1958年9月赫魯曉夫提出的《關於加強學校同生活的聯系和進一步發展全國國民教育制度的建議》,同年12月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根據這個建議通過了《法律》,以立法形式加以頒布執行。
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加強學校同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走向生活和參加公益勞動」。
改革的要點:
1.延長學制。中等普通學校由十年改為十一年。為使青少年從15—16歲起就要參加公益 勞動,中等教育的第一階段由七年改為八年,叫做不完全的勞動綜合技術普通中學,延長的 時間主要用於生產教學,學生畢業後大部分就業。實施八年的普及義務教育,以代替過去的七年普及義務教育。
2.改革中等教育結構。中等教育第二階段分三種基本類型:
① 青年工人學校和農村青年學校。這是為了使八年制學校畢業後從事生產的青年能有繼續學習的機會而開辦的業余普通中學。
②兼施生產教學的勞動綜合技術普通中學,這是完全的普通中學,的教育,即完全的普通中等教育、綜合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
③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
對學生施予三位一體
3.普通學校大量增加生產勞動時數,增設職業訓練。八年制學校的勞動教學與生產勞動 占教學總時數的15,3%,與改革前的七年制學校相比,增加近三倍。普通中學第二階段中勞 動教學與生產勞動佔33.3%,比教改前增加四倍以上,同時對學生進行職業訓練。學生畢業 時除授予中學畢業證書外,還發給所選工種的資格證明文件。
4.改變高等學校的招生制度。高校招生優先錄取有實際工齡的青年,後來又規定高校主 要招收有二年以上工齡的青年,直接招收應屆畢業生不得超過20%。廢除獲得金質獎章的中 學畢業生免試升學的規定。
5.加強專門的職業教育制度。把各種培養勞動後備軍的學校(工廠藝徒學校、技工學校、 鐵路學校、礦業學校、農業機械化學校等等)統一改組成學習期限為一至三年的城市職業技術 學校和一至二年的農村職業技術學校。
1958年的改革除了把主要力量放在加強學校同社會生活的聯繫上以外,還注意到改革高等教育,培養天賦兒童等其他方面:
1.改革高等教育,提出要根據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來提高培養專門人材工作的理論水 平。更多地培養關於數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這些科學中的新部門的專門人材。同時改 革高校布局,調整全國高校網,改進和擴大夜校和函授教育,加強大學生的實際鍛煉和理論 培養。
2.擴大寄宿學校網,增加延長學日的學校和班級,以加強社會教育和解決雙職工的困 難。強調寄宿學校「這種教育制度的重大意義是難以估價的」,「應該不惜金錢和精力」把它 作為「教育正在成長中的一代的最重要的形式」。在這次改革以後寄宿學校有了很大的發展。 1957年全國寄宿學校學生只有6萬人,1962年發展到100萬人,增加了十五倍半。1959年用 於建設這種學校的資金占學校建設總投資的14.1%,1961年上升為32.1%。同時,延長學日 的學校也大量增加。1959年至1963年,這類學校從5,091所增至22,682所,即增加三倍半以 上。學生從15萬增至142萬,增加八倍以上。
3.為有特殊才能的兒童創辦加深學習個別科目的學校。1958年赫魯曉夫在關於改革國民 教育制度的《建議》中提出:「在現有的學校中挑選有才能的學生,以便把有特殊天才的兒 童,……集中到一定的學校里。」這樣,我們的高等學校就可以得到更有素養的男女青年」。對 此,蘇聯教育界曾開展了激烈的辯論。直至1963年才首次開辦四所。現在加深學習物理數學的 學校已發展到800餘所。對待這種「英才教育」,蘇聯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前是持否定態度的。但 1958年提出這個問題,後來又進一步發展,不能不說是蘇聯教育思想上的一個較大的轉變。 1958年的教育改革,強調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為學生將來的就業作準備,使教 育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但生產的時數安排過多,忽視了知識教育,沒有正確解決普通 中學為學生准備就業和升學的雙重任務,片面的強調了為就業作準備,忽視了為高等學校培 養新生的一面。因此雖然改革的某些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但也暴露出許多問題。
首先,由於過份強調生產勞動教育,忽視了知識教學,生產教學時間過多,嚴重地降低 了教學質量。1962年俄羅斯聯邦中小學的留級生達120萬人。不少學生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 造成驚人的退學率。同年蘇聯普通學校有50萬人退學,而在農村地區學生退學的比例高達 50%。普通學校教學質量的降低必然直接影響高等學校。此外,高校招生制度的改變,造成 許多優秀的中學畢業生不能直接升學。同時為了招收在職青年,往往降低了對考生在科學基 礎知識方面的要求,有些新生文化水平很低,嚴重地影響了高等學校的質量。據調查,斯維 爾德洛夫斯克大學數學系有95.5%的學生數學不及格。高等學校集中的斯維爾德洛夫斯克 市,全日制高等學校的退學率從1959年的4.6%,到1963年增加到了.4%。有的地區退學率竟 占招生時的三分之一。
其次,生產教學組織得很差,缺乏物質基礎,生產勞動徒具形式。學校中缺乏進行生產 教學的車間和應有設備,缺乏實施生產教學的教師。生產教學和知識教學脫節,在勞動課中 並不運用學生學過的科學基礎知識,生產教學徒勞地拖長了中學的學習年限。
第三,職業訓練混亂,與國民經濟部門的實際需要相脫節。本來學校確定職業訓練的專 業范圍,應該根據國家對各種專業人員的需求。但是,學校並不掌握這種需求,也無法照顧 學生的職業志向。盲目地進行職業訓練,使有的專業學生過多,有些專業學生過少,學生畢 業後的工作並不能和他所學專業對口,用非所學,造成了浪費。
1958年教育改革所暴露出的上述問題,引起了學生和家長的嚴重不滿、社會上的反對和 攻擊。1964年10月的蘇共中央全會和後來的幾次全會,都要求以批判的態度對待這次改革, 並提出了進行新的改革的要求。 1964年以後的改革
為了解決1958年教育改革所帶來的嚴重問題,同時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新的歷史條件 下,為了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化生產的需要,1964年和1964年以後,蘇聯教育又經歷了 一系列改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縮短中學第二階段的學習年限。1964年8月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公布了《關於改 變兼施生產教學的勞動綜合技術普通中學的學習期限的決定》,把中學第二階段由三年改為二 年,從而整個普通教育階段由十一年改為十年。修業年限的縮短主要是靠減少職業訓練時間 來實現的。
2.大量削減生產勞動時數,放棄普通學校的職業訓練。1964年中學第二階段的生產教學 和生產實習的時間由1356小時減至708小時,減少了47.8%。停止了職業訓練。
3.縮短小學階段的學習年限。在教育科學院多年實驗的基礎上,經蘇聯教育部批准,於 1964年開始把小學階段的學習年限由四年逐步改為三年,從四年級起講授系統的科學基礎知 識。普通中學的第一階段也相應地由四年變為五年。
4.普及十年中等教育。1966年決定把1956年提出的五年內普及十年義務教育而沒有完成 的目標延期到1970年完成。但仍然完成得不好,到1971年,八年制畢業生能升學的只有80% 直到1975年才達到96%,完成了中等教育的普及任務。普及十年中等教育是通過三種途徑實 現的:(1)十年制普通學校,這是進行普通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2)夜校和函授制普通學校; (3)負有實施完全中等教育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
5.進行普通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實現教育現代化,六十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 發展,教育現代化的浪潮席捲世界各國,蘇聯也不例外,只是比西方國家起步稍晚一點。
1964年10月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和蘇聯科學院組成了有學者、教授和優秀教師五萬多人參 加的普通學校教育內容各科審定委員會,開始全面地修改和重新編寫中小學的教學計劃、教 學大綱和教科書。用了十年時間,完成了十年制學校的全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編寫工作, 使「教育的內容和性質符合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展水平」。在改革教育內容的同時,進 行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的技術革新,從七十年代初開始,普通學校逐步由班級教室制過渡到 專用教室制,即按各學科建立和裝備專用教室進行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6.重新改變高等學校的招生規定。1965年全日制高等學校廢除了80%的新生從具有兩年 以上工齡的青年中選拔的規定,實施對具有兩年以上工齡的青年和應屆畢業生進行分別選拔 的辦法,二者錄取比例由志願報考的學校校長根據報考人數和考試成績決定,逐步恢復了以 招收應屆畢業生為主的做法。此外,規定獲得金質獎章的中學畢業生有升學的優先權。這類 學生只參加一門專業科目的考試,如成績為五分者,即可被錄取。
為了保證高等學校的質量,彌補工農青年基礎知識的不足,高等學校設立了預科。1969 年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通過《關於高等學校設立預科的決議》,決定從1969年起,逐步在高等 學校設立預科,招收「具有完全中等教育程度的先進工人、庄員和服兵役期滿的青年」。這些 青年經有關單位推薦,由學校談話錄取。脫產學習者(全日制)修業八個月,不脫產學習者 (夜校和函授)修業十個月。學習內容基本上是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的科目。預科生只要畢業考 試及格,均可免試進入本院校一年級就讀。
7.加強對高等學校的領導,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在六十年代後期和七十年代,蘇聯當 局制定了一系列高等學校的條例,發布了一系列指令和決議,加強對高等學校的領導。1964 年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通過了《關於培養具有高等和中等專業程度的專家的期限以及關 於改進對這些專家的使用》的決議,決定把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的修業期限縮短幾個月的時 間。高等學校取消了學生必須參加一年至一年半生產勞動的規定,改為畢業前的生產實習。
1966年9月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又通過了《關於改善專家的培養和改進對全國高等和中 等專業教育的領導的措施的決議》。要求根據現代生產、科學、技術、文化及其發展遠景的要 求進一步改善專家培養工作,並建立一批中心高等學校,以綜合整理編制教學指導材料,教 科書和教材,並為全國其他高等學校訓練和提高科學教育幹部。
1972年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改進國家高等教育的措施的決議》 強調為了適應現代化生產的需要,要「著重注意培養知識面比較寬的專門人才」。
從以上改革的情況可以看到,蘇聯在六十年代後期到七十年代,主要的力量是放在實現 教育的現代化,提高知識質量的問題上。它一再強調「禁止學生在學習期間從事與教學無關 的工作」。蘇聯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部部長葉留金宣稱,高校招生的「唯一和基本要求」是 「高深和牢固的知識」。《真理報》以《高考的新的裁判者——知識》為題發表社論,只有那些 知識水平高的人才配得上進入高等學校。這個時期,蘇聯注意了教育的現代化,注意了為高 校培養高質量的新生,卻又忽視了為中學畢業生的就業作準備的一面,生產勞動逐年減少, 生產教學又一次被忽視。1967至68年的十年制普通學校的教學計劃中,生產勞動的時間只剩 下每周兩小時,不再提職業訓練。
1964年以後的教育改革,對提高蘇聯的教育質量,促進蘇聯教育的現代化起了很大的作 用。但是學生的學業負擔卻大大加重了。教師和學生都普遍反映新的教學大綱太難太深,教 科書分量太重,學生無法掌握。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又一次忽視普通學校的勞 動教育問題。因此,1958年以前的升學和就業的矛盾又在新的條件下反映出來。這就導至了 1977年教學計劃的再一次改革。
1977年的蘇共中央《決議》
七十年代,隨著中等教育的普及,中學畢業生越來越多,他們中的大部分需要走上工作 崗位。1976年中學畢業生中直接就業的就占畢業生總數的71%。但是,新的教學計劃只注意 學生的知識質量,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勞動就業的准備,普通學校中的勞動教學時數恢復到 58年以前的標准。因此畢業生缺乏勞動技能的問題又重新被提出來。
1977年12月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頒布《關於進一步改進普通學校學生的教學、教育 和勞動訓練》的決議。決議指出,普通學校存在著重大缺點、主要是「對學生的勞動教學、 教育和職業指導的安排,已不符合已經提高了的社會生產和科技進步的要求。許多中學畢業 生在走向生活時,缺乏應有的勞動訓練,對基本的普通職業沒有足夠的認識。因此在到國民 經濟部門工作時感到困難」。決議要求「中學畢業生在學習期間應當掌握深刻的科學基礎知識 和在國民經濟中工作的勞動技能,學校必須堅決轉向改進青年在物質生產范圍內的勞動訓 練,讓學生有根據的選擇職業」。
根據上述原則,決議規定增加中學高年級的勞動教學時間,九、十年級從每周兩小時增加 到四小時,要求重新修訂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為了加強勞動教育,決議還要求采 取一系列具體措施:給學校配備勞動教學師資,並對之加強培養和提高工作;利用企業、國 營農場和集體農庄的條件為學生安排有效的勞動教學和職業指導;加強勞動教學的物質技術 基礎;增設勞動教學、職業指導的視導員,為協調學生的職業指導工作,成立聯合指導委員 會,在普通中學成立學生職業指導教學法研究室;大力開展學生參加公益勞動的各種形式: 校辦工廠、學生生產隊、勞動和休息夏令營等組織,擴大校際教學生產聯合工廠網等。
《決議》的貫徹,普通學校重視了生產勞動教學和職業定向教育。1980年頒發的新教學計 劃規定1—8年級每學年勞動教學的時間為70小時;9—10年級每學年為140小時,與過去相 比,一學年增加70小時。
這次改革與1958年的教育改革不同,它沒有強調普通中學有職業訓練的任務,主要是建 立一個與學生掌握科學基礎知識緊密相聯的學生勞動教學和教育、職業定向的有科學根據的 體系。也就是說兼顧了准備畢業生升學和就業的雙重任務。
七十年代以來的其它改革
蘇聯的教育改革還在繼續,七十年代在教育制度方面的重要改革還有以下幾方面:
1.進行兒童提前入學的試驗,為六歲兒童開設小學預備班。為了按照教育的發展規律, 加強年輕一代的教育,多年來蘇聯一直在探討關於六歲兒童入學問題。在十幾年實驗的基礎 上,1981年當局宣稱:「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要為兒童逐步過渡到從六歲起在普通學校預 備班學習創造條件」。即逐步推行讓六歲兒童上普通學校學習一年的做法。教育部門對這一改 革較為慎重,要求各地量力而行,不要操之過急,先在有條件的學校里設立,同時要求幼兒 園六至七歲兒童的大班改成預備班。預備班的主要任務是為使兒童做好入學前的准備。
這一改革的基本出發點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可使小學一年級學生能在統一的起點上開 始學習,縮小受與沒受幼兒園教育的孩子之間的差距。另外,可減輕小學生的學習負擔,以 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
2.改革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業技術學校的普通教育水平。現代生產既要求勞動者具有 熟練的技能,又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這就不僅要加強普通學校的職業教育,也需 提高職業技術各校學生的普通教育水平。為此,七十年代,隨著中等教育的普及,蘇聯大力 發展授予職業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實施初等職業技術學校逐步向中等 職業技術學校的過渡。1970一1979十年間,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從615所增加到4026所,即增 加五倍以上,學生從18萬增至:207萬,增加十倍以上。1973年在全日制的職業技術學校中,中 等職業技術學校和技術學校學生占整個職業技術教育系統學生總數的40%,1978年上升到 79%,1980年則佔90%。在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81一1985年),初等職業技術學校將被 淘汰,職業技術系統的所有學校全部改組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技術學校,基本完成向培養 具有中等教育水平的熟練工人過渡。
提高職業技術學校的普通教育水平,把職業訓練和普通教育結合起來是當前教育發展的 趨勢,因為現代生產需要高度熟練的工人,要求工人具有較寬的專業面,掌握幾種相近的職業,並且能適應不斷變化著的勞動條件,能創造性地勞動。實踐證明,一個具有中等教育程 度的工人比不具備中等教育程度的工人掌握新專業和新技術要快得多。
在蘇聯,貫徹1977年的決議以後,一方面加強了普通學校的勞動教學,為畢業生就業或 升入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提供條件,另一方面,加強了職業技術學校中的普通教育內容。把中 等職業技術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中的普通教育課程與普通完全中學基本拉齊,使這兩類學校 的學生學完十年制完全中學的普通教育課程。這兩類學校的1978~79學年度教學計劃與完全 中學相比,普通教育課程的教學時數,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佔89—93%,中等專業學校佔72— 80%。有的普通教育課程的時數甚至超過完全中學。
近年來,蘇聯在不斷提高職業技術學校的地位和作用,同時,貫徹1977年的《決議》,也 為普通學校學生進職業學校提供了條件。現在蘇聯普通中學(包括八年制和十年制學校)畢 業生直接就業的人數在不斷減少,1980年與1976年相比,已減少15%,而升入職業技術學校 的比例卻在增加,1980年已達40%,計劃1985年將增加到50%。即普通中學畢業生將有一半 要通過職業技術學校的專門教育之後,再參加國民經濟的各項工作中去。
3.發展城市工人業余中學和農村青年業余中學。使沒有受完中等教育的工人和農民,可 以利用業余時間,不脫產地受完中等教育,這是提高勞動者的文化水平,也是提高勞動者的 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教育規劃制訂的出發點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