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惠城區偉鴻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基地宿舍有空調嗎
有宿舍都有空調,今年新裝的哦!親。洗澡都在公共浴室。學校只有新女和舊女,條件都差不多。都是四人一間,上床下桌,只是有的宿舍會有點校
Ⅱ 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綜合實踐課程被定為必修課,從幾年級開始設置
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製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由地方統籌管理和指導,具體內容以學校開發為主,自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全面實施。
中小學校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規劃的主體,應在地方指導下,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將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培養目標、教育內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據學生發展狀況、學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區資源(如各級各類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綜合實踐基地和研學旅行基地等)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統籌考慮,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體實施方案;還要基於學生的年段特徵、階段性發展要求,制定具體的「學校學年(或學期)活動計劃與實施方案」,對學年、學期活動做出規劃。要使總體實施方案和學年(或學期)活動計劃相互配套、銜接,形成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的課程實施方案。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課程,不同於一般的學生課外活動。《指導綱要》對課程目標做出明確規定,強調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必須圍繞課程目標進行,注重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勞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活動育人效果。
考慮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跨學段性質,為便於操作,在提出總目標的基礎上,具體分為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四個方面,突出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價值體認與踐行,並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分別提出學段目標。
此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僅有明確的課程目標,還要求對活動內容進行選擇和組織,對活動方式進行認真設計,對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科學評價等,具備作為一門課程的基本要素。
Ⅲ 教育部對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的規定是什麼
9月25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對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作了明確規定:
(二)基本理念
1.課程目標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
本課程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提升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職業世界和個人自主發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挑戰。
2.課程開發面向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
本課程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導學生從日常學習生活、社會生活或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提出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主題,使學生獲得關於自我、社會、自然的真實體驗,建立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聯系。要避免僅從學科知識體系出發進行活動設計。
3.課程實施注重學生主動實踐和開放生成
本課程鼓勵學生從自身成長需要出發,選擇活動主題,主動參與並親身經歷實踐過程,體驗並踐行價值信念。在實施過程中,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根據實際需要,對活動的目標與內容、組織與方法、過程與步驟等做出動態調整,使活動不斷深化。
4.課程評價主張多元評價和綜合考察
本課程要求突出評價對學生的發展價值,充分肯定學生活動方式和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鼓勵學生自我評價與同伴間的合作交流和經驗分享。提倡多採用質性評價方式,避免將評價簡化為分數或等級。要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和活動成果作為分析考察課程實施狀況與學生發展狀況的重要依據,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綜合評價。
Ⅳ "綜合與實踐"活動的教育價值是什麼
一、有助於來學生的發展。自
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活動,通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通過學生有意識的利用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釋現實中的現象,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模型思想。
二、有助於學生對數學的全面理解。
通過活動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理解數學,感悟、體驗數學的應用。
三、有助於教師的發展。
通過活動提倡教師研製、開發、生成更多適合本地學生特點且有利於實現「綜合與實踐」課程目標的好問題,從而開闊教師視野,提升他們的知識與素養,實現教師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轉變。
四、有助於課程的建設。
「綜合與實踐」是數學課程中的新領域,它溝通了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上的數學的聯系,使得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的內容綜合起來,豐富和完善了課程結構,有助於探索創造新的教與學的模式。
Ⅳ 中國的基礎教育為什麼需要綜合實踐活動
2004年1月4日,CCTV-2對話節目播出了耶魯大學校長萊文博士和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教授的對話。主持人對兩位校長提出了許多問題,兩所世界著名大學的校長的回答,足能引起每一位中小學教師的思考。他們的回答究竟說明了什麼問題?
1.每一個學生在進了大學之後,您認為最重要的三大任務究竟是什麼?
萊文校長:①Question everything;②Study hard;③Think for yourself
許智宏校長:①做學問;②學會做人;③發展為社會服務的能力
2.如果對兩個大四的學生進行選擇和面試,您作為校長最想對他們提的三個問題是:
萊文校長:①你說過去你創辦了雜志,什麼雜志?②在學習中你覺得受益最大的是什麼?③什麼東西讓你興奮,能幫你成為老闆?
許智宏校長:①你認為課程重要還是實踐重要?②中國的教育體制使你失去了什麼?③你喜歡什麼樣的教師?
兩位校長的回答都非常精彩,其中有一個令人深思的共同理解,那就是:教育需要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必須關注學生的實踐學習。
五年來,仍然有許多人對中小學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理解,說什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中考、高考無關,在這門課程上花時間不劃算」,「綜合實踐活動不能幫助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國外引進的一門課程」等等。其實,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充分的依據,但最根本的有十大理由。
(一)時代拒絕「書獃子」
我國的基礎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培養了一大批會考試的學生,很多中小學過於注重考慮把他們送入高一級學校或者送入大學。面對復雜的信息化社會、開放的時代、全球化浪潮,以及競爭激烈的生存環境,僅僅會考試,缺乏充分的問題意識、實踐能力、創新精神,難以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我們對4所共400名大學畢業生中未就業的原因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近幾年來,我國大學畢業生中有25-30%的畢業生未能就業,其原因如下表:
表1.1.大學畢業生未就業的原因
類別及比例
認為主要是由於
重點大學
%
一般大學
%
肄業
3
8
學業考試成績較差
18
27
人際交往障礙或能力不足
2
8
性別歧視
19
40
缺乏實踐經驗
69
81
沒有發表任何文章
67
89
依賴家長、教師安排
64
78
不了解社會和職業
61
72
這些大學畢業生為什麼難以就業?可能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缺失有關。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的缺失,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整體認識局限,顯然是與信息化時代、全球化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可持續發展時代的要求格格不入的,僅僅會考試的「書獃子」一走出學校,就會被社會所拋棄,一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這是教育的悲劇!
中小學教育不能僅僅把眼睛盯在眼前,要多一些對每個學生的一生負責的教育責任和教育行為方式,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完善課程結構,更新人才培養模式,賦予學生完整的發展機會。
(二) 「處事」勝於「解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德洛爾報告」,即《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面對時代的挑戰,世界各國的基礎教育務必引導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和工作、學會生存」,並把這「四個學會」稱為「基礎教育的四大支柱」。
獲得知識,善於解題,不是基礎教育的核心價值追求。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形成自主獲取知識的願望和能力,發展他們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在實際情景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品質;發展學生合群、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具有團隊精神和能力;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自主發展的願望和能力,引導他們分享人類共有的核心價值觀,並形成良好的為人處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越來越成為這個多元化時代對基礎教育的本質要求。
創新時代,創新人才的培養,呼喚實踐教育。
(三)實踐出真知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誠教授說,在我國大學優秀畢業生中,90%以上都是在大學期間參與實踐學習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較多的學生,在重點大學中,這一比例更高。世界著名大學,比如哈福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每年在中國錄取的高中學生中,100%都是在普通高中階段經常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且實踐能力特別強的學生,這些學生絕對不是中國各地普通高中考試成績最高的學生。
對學生而言,教育中傳遞的知識大多屬於「公共知識」,惟有學生個人的體驗、理解、感悟、思想才是他們的「個人知識」。「個人知識」的深度與廣度、質量與結構,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成功。
「個人知識」從何而來?從實踐中來,從反思中來。在學校教育中,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渠道過於依賴教師的教授和書本知識的學習,缺乏自主思考、動手操作、實踐學習,這是當前基礎教育需要解決的人才培養方式問題。
(四)全人教育
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活動,知識獲取也不是教育的全部任務和職責,即使是知識,它也不僅僅是個科學的問題,而是與學生的命運、幸福有關的問題。教育指向的是一個整體的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學生的認知領域發展、情感領域的發展、動作技能領域的發展和人際技能領域的發展需要,是教育必須關注的。
學生是一個有待全面發展的活生生的人,不是一個知識的容器,正如古羅馬教育家普羅塔克所說:「兒童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面對多元化社會的需要,僅僅把學生看作是知識的容器,僅僅把知識傳授看作是教育的全部,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發展的需要了。全面發展的人,需要全面發展的教育,需要處理好「正式教育(formal ecation)」和「非正式教 育(informal ecation)」的關系。對每個學生的發展而言,書本知識的學習、積累甚至訓練是不可或缺的,同樣,生活經驗的積累、感悟與升華也是不可或缺的。
(五)生活是個大課堂
教育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已經成為一條教育的公理,同時,也是我國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為生活時時有教育,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生活處處有教育,生活具有豐富教育的資源。
現實的基礎教育必須關注現實生活的變遷。基礎教育既是個體生活的需要,又是社會生活的需要。面對復雜的社會背景,基礎教育應體現其對社會生活的簡化、凈化和平衡功能,有計劃、有系統、有組織地將中小學生融入現實的社會生活背景之中,體現教育的生活意義、生命意義。 教育本身不僅僅是一種生活,而且是兒童的生長與發展過程,是一種建構理想生活的活動,因而,基礎教育不僅應使兒童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而且應關注兒童在基礎教育中的生活方式,並從發展的角度建構兒童的生活方式。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教育教學遠離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僅僅重視書本知識的教學與訓練,極端地強調認知性學習,忽視生活學習和實踐學習這一重要的方式。單一的書本知識教育教學的方式,剝奪了學生在開放的社會背景、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發展的教育機會,導致高分低能、低分低能、缺乏動手操作的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等問題,極大地阻礙了學生生動活潑、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遠離生活的教育弊端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
(六)「學校不是鳥籠子」
開放的時代呼喚開放的教育!《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說:中小學「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上和屋子裡,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打開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這段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革中小學教育的建議。
多少年來,中小學過於封閉,學生的成長經歷被局限在學校的圍牆之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封閉的學校教育活動,導致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缺乏充分的整體認識和理解。在信息化社會、學習化社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已經呈現出多元化、全方位的特徵,學校教育尤其應該具有開放的教育觀念和開放的教育視野,超越學校空間對學生成長的局限性。
(七)經驗就是財富
2001年,全國統一高考語文試卷中的大作文題是「誠信」。江蘇省教研室語文教育研究專家通過對考生的作文試卷分析發現,普通高中畢業生在作文中所列舉的例子表明,他們的經驗普遍存在著低幼化、虛假性等特點。生活經驗、社會體驗的缺乏,導致考生對「誠信」這一與社會現實聯系十分緊密的作文話題,在作文中無話可說,說不到點子上,缺乏基本的理解和深度。據分析,原因之一,就是學生缺乏起碼的社會生活經驗,以及對社會現實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真實的社會生活經驗、社會體驗的缺乏,成為我國中小學生發展中的普遍問題。
對每個人的成長而言,經驗就是人生的財富,是發展中的過程性資源,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條件性資源。經驗是認識的基礎,是理解的條件,是觀念表達的背景。對學生生長必須的人生智慧、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形成與確立來說永遠僅僅是一種「材料」,而不能成為一種「養料」。從公共知識到個人知識的轉化過程,需要經驗的參與,需要經驗的改造過程,需要各種「實踐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個人知識」不僅來源於對「公共知識」的轉化,還來源於個人經驗的升華。對學生的生長而言,如果我們把「公共知識」轉化為「個人知識」的過程稱為「外在輸血過程」的話,那麼,學生個人經驗的升華為「個人知識」的過程則是「自我造血過程」。豐富學生經驗,積累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對人身甚至對文化的經驗與感悟,成為我國中小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中必須解決的難題。
(八)課堂教學不是主渠道
學生的學習成績的影響因素多方面的,而課堂教學不是惟一產生作用的重要因素。OECD所組織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的數據分析表明,在參加PISA測驗的OECD國家中,對於學生的閱讀、寫作成績中,學校教學對學生成績差異的解釋率平均為36%。在芬蘭、冰島、挪威和瑞典等北歐國家,學校教育行為對於學生成績差異的解釋率只有10%甚至更低。德國、奧地利、比利時等國家,學校對學生成績差異的解釋率約為60%。我國教育部「新課程學習質量評價項目組」通過應用模擬PISA測驗建立的學生學習質量數據分析系統檢測表明,我國中小學生在語文、數學、英語等方面的學習成績上,學校課堂教學的解釋率為40%。
由此看來,多年來人們信奉的「課堂教學是主渠道」的所謂教學規律,值得質疑,需要重新闡釋「課堂」、「課堂教學」的內涵,重新思考學生發展的途徑和學習方式等問題。
新課程強調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反對單一的接受性教學,主張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實質是對封閉的課堂教學、單一的接受性學習的超越。學習方式,是指反映的是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成長方式。
(九)世界教育之勢
開設活動課程、實踐課程,並不是新課程的獨創,而是面對時代發展和人類學習方式的變革的共同舉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挪威、法國等國和我國台灣省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都注重開設綜合實踐活動類的課程。但這種課程在各國和地區的課程標准中的稱謂各不相同:
1.美國
在美國各州的課程標准中,沒有統一的「綜合實踐活動」這一課程,但各州都設計了具體的、不同類型的綜合實踐性活動的課程。主要有:
①自然與社會研究(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即STS)。通過調查研究和問題研討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一方面使學生獲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科學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和綜合的社會實踐能力。②設計學習(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簡稱PDL)。這種課程是一種應用性學習的課程,與課題的研究性學習相比較,設計學習更強調學生的自主設計和實踐操作,如綜合藝術設計、應用設計、產品設計、活動設計等等,強調對學生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的解決。③社會參與性學習(social participating learning)。社會參與性學習的重點在於參與社會生活領域,接觸社會現實,注重開展各種社會參與性的活動,如社區服務(包括參與養老院活動、社會公益性活動等)、社會調查、考察與訪問(包括訪問政府首腦或地方政府官員等)。社會參與性學習往往體現不同地方的歷史文化傳統、社會生活方式和發展狀況,它反映在不同學區的課程方案之中。[1]
2.英國、法國
英國國家課程標准關於綜合實踐課程的設計與美國各州中設計的綜合實踐類課程有相似之處,主要集中在社會研究(social studies)和設計學習(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等方面。英國中小學的社會研究圍繞公民的形成(becoming informed citizenship),以及突出的政治、精神、道德、社會或文化問題來設計實踐和探究的主題。[2]設計學習則主要包括綜合藝術設計、信息與交流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等。法國課程標准中設計了一類「綜合學習」的課程,其基本規范表現在兩個基本方面:一是綜合學習需要跨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習領域,要求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二是綜合學習的活動方式應是多樣的,涉及接受、探究、應用等基本學習活動方式。
3.日本
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中小學課程中一直有一類課程:「特別活動」,它包括校傳統活動、學生活動和班級指導活動三個方面。由於「特別活動」與社會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夠緊密,還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發展的社會性需要。日本文部省在1998年12月和1999年3月頒布的《學習指導綱要》中增設了「綜合學習時間」。「綜合學習時間」的增設,使日本中小學課程結構由「必修學科」、「道德」、「特別活動」的三個板塊變成了由「必修學科」、「道德」、「特別活動」和「綜合學習時間」構成的四個板塊。[3]「綜合學習時間」重視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致力於培養學生主動開展問題解決式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態度,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法,要求採取「綜合體驗性學習」和「課題研究性學習」等不同方式。[4]
4.我國台灣省
我國台灣省於1994年頒布了新的《國民小學課程標准》和《國民中學課程標准》。新課程標准規定小學、中學設計了多樣化的綜合實踐活動類課程,課程標准中稱為「綜合活動」,它主要包括家政與生活科技活動、鄉土藝術活動、輔導活動課程、團體活動等。[5]
西方發達國家和我國台灣省所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在活動領域方面體現了「綜合」的特徵。但「綜合實踐活動」並不意味著任何一項活動都面面俱到,「綜合性」是相對的。國外和台灣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涉及的領域大致包括:
1.主題探究或課題研究
主體探究是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主題為中心,遵循科學研究的最基本的規范和步驟,展開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研究學習與設計學習具有內在的聯系,學生通過對有關問題的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策略,如關於環境保護方面的課題研究學習,學生一般都要提出解決有關環境保護的對策。主題探究所涉及的問題領域包括:
⑴自然現象或問題的研究。自然探究領域十分廣泛,主要涉及與人的存在環境相關的自然事物或現象的問題的研究,該活動領域的核心是人的現實生活的自然環境。日本宮城教育大學附屬中學在1998年4月開始實施「課題研究學習」,規定設計「現實生活的環境」、「國際理解教育」、「信息」、「健康」四個領域,其中「現實生活的環境」是「課題研究學習」的主要領域。[6]
表1.2國外中小學生的自然探究領域及問題
自然探究領域
問 題 舉 例
糧食資源
糧食生產、農業、耕地保護
人口與生存
地區或國家或世界人口增長、移民、承載能力、建築
空氣質量與大氣
酸雨、汽車尾氣與空氣污染、CO2、臭氧層衰竭、地球變暖
水資源
廢水處理、河口或港灣、水供應與分配、地下水污染
戰爭技術
神經錯亂性毒氣、核發展、核武器威脅
土地使用
水土流失、開墾、城市發展、森林砍伐、鹽鹼化
能源短缺
合成燃料、太陽能、化石燃料
有害物資
廢物垃圾處理、有毒物品及其預防
植物
城市植被與綠化、植物多樣性遺傳與保護
動物
野生動物保護、動物特徵研究
人類健康和疾病
傳染和非傳染疾病、雜訊與健康、飲食與營養、鍛煉、精神健康
⑵社會研究。社會問題研究是各國中小學課題研究學習的基本內容,它涉及社會或社區的歷史變遷、社區文化(如文化傳統、風土人情的考察與探討)、社會的經濟問題(如證券與股票、產業結構研究等)、社會政治(如美國各州的社會研究課大多設有「美國政府」、「美國民族」等課題研究學習的內容)。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探究、個人、群體與制度的探究等領域。[7]社會研究領域是圍繞社會現實生活來展開的,這些活動領域與具有社會責任感、有見識的公民的形成直接相關。國外中小學生的社會研究領域可如下表(表1.3.)所示:
表1.3 國外中小學生的社會研究領域
社會探究領域
問 題 舉 例
歷史
探討
社區和鄉土歷史
社區或故鄉的地理變遷、歷史考察
民族和國家歷史
國家與民族的形成(我的祖國)、重大歷史事件研究
經濟
探討
產業
社區產業結構、新興產業設計與開發、旅遊業、生物農業、產業的競爭力、IT產業
市場
證券與股票、電子商務、市場開發策略
職業
性別與職業、職業的適應性、職業設計與選擇
政
治
探
討
政府
政府結構調整、軍事策略、國際關系
民主
制度
兒童利益、婦女問題、少數民族、新聞傳媒與批評、法律、什麼人能當總統、選舉與生活
決策
歷史上的決策反思、戰爭問題
文化
探討
民族
文化
飲食文化研究、黑人音樂與經濟、黑人音樂與政治、今天的印第安人文化、信仰、古代建築、現代建築藝術、文化遺產遺址研究
文化交流
外國文化問題、理解外國(國際理解)
社會
危機
探討
政治危機
政治家醜聞、種族歧視、避免戰爭、地球村
經濟危機
經濟蕭條、失業問題、股市星期五
生存危機
毒品問題、環境保護、AIDS預防、墮胎、校園暴力
2.社會實踐學習
社會實踐學習的基本特徵是社會參與性,即,學生作為社會成員參與到整個社會生活之中,成為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中去。其途徑主要有社會服務活動、社會考察活動、社區公益活動等。
⑴社會服務活動。我國台灣中小學的社會服務活動設計得較為齊全,包括社區服務、學校服務、老人服務、育幼服務、交通服務、生活糾察服務、環保服務、愛盲服務(即助殘服務)等,而且有年活動時間標准。[8]美國大多數中小學也有類似的服務性活動課程,賓夕法利亞州南米德爾頓學區(the South Middleton School District)規定了學區各中小學一系列的學校服務、社區服務的活動,並納入課程規劃日歷實施。[9]
⑵社會考察活動。社會考察具有社會調查的功能,一些國家的課程標准把社會考察活動作為「綜合性體驗學習」,通過考察,使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如就社區或地方歷史演進、環境保護問題、校園暴力問題的現狀及政策進行調查研究性的考察、從了解政府對社會或社區發展的戰略等。社會考察活動有專題考察,也有綜合考察。日本中學綜合學習指導綱要明確規定了中小學應開展「綜合體驗性學習」。
⑶社會公益活動。社會公益活動有兩種方式:學校組織學生群體活動、學生個人活動,如台灣課程改革中要求中學生參加各種「義工」(即義務工作)活動、學生個人隨時進行敬老活動,並規定學生每學期參加義務工作的次數。美國中小學的社會公益活動一般由學區制定基本標准,由學校組織實施,如養老院公益活動、為非洲災民募捐活動等等,以便培養學生的同情心、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
3.生活學習
生活學習一直是國外中小學課程設計的基本領域之一。生活學習是與學生生活能力、適應能力相關聯的實踐性學習。國外中小學課程設計與實施中,生活學習的領域已報包括以下諸方面:
⑴生活技能的訓練活動。美國學校教育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高中,都設計了程度不同的生活技能的實踐活動。小學中低年級的生活學習中就有食品製作、縫紉、簡單手工等活動,5-9年級學生(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的生活學習設計家政管理等領域的內容,如家庭理財、家庭投資、家庭生活文化設計等活動,以及生活環境適應活動,如野外生存。
⑵生活科技與創造活動。為了增進學生在科技社會中生活調適、價值判斷、問題解決和創造思考的基本能力,以及勤勞、合作、愛群和服務的積極態度,國外中小學開設了生活中的科技運用、設計與創造活動。如服裝設計、居室裝飾設計、生活建築設計等活動內容。此類活動並非完全是技藝性的,其中包含著復雜的價值觀問題,需要學生在設計與創造中進行價值判斷。
(十)課程改革的公共議題
隨著我國新課程的不斷深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逐步成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公共議題或中心話題,研究與探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問題和實施問題,已經成為新課程的熱點。大家普遍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課程的亮點,也是新課程的難點。下面一組數字值得我們思考:
1.全國各地幾乎每天都有綜合實踐活動全國性、省級、地區和校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討會。教育部綜合實踐活動項目組2001年以來,連續組織了五屆全國課程改革實驗區綜合實踐活動專題研討會,與會代表十分踴躍。
2.全國各地建立起綜合實踐活動的專題網站148個;其中,「新思考·綜合實踐活動網」、「都樂網」、「嘉興綜合實踐活動網」等綜合實踐活動專題網站每周的點擊率超過30萬人次;網路檢索發現,各類網站中建立的「綜合實踐群組」超過600多個。
3.全國有18個省市成立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業委員會」學術研究組織。
4.《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發展研究》等中文教育核心期刊以及各級教育刊物十分重視發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論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論文無以計數;全國出版了《綜合實踐活動》專刊雜志3份。
5.全國有超過100個地市將初中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納入中考和普通高中招生指標予以全面考核。
6.普通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國際著名大學錄取我國普通高中學生的人數由2000年不足100人,到2005年增長到2000多人。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已經成為基礎教育的熱點問題和公共議題。經國務院同意,《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中小學研究性學習指南》被列為《國務院關於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若干配套政策》之一,予以實施。
Ⅵ 社會實踐活動家長評價
通過社會實踐不僅鍛煉了孩子自身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溝通能力,還提高了自身素質;增長了社會閱歷,鍛煉了交際能力,豐富了經驗
Ⅶ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包括哪些內容
義務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階段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方面。
在實施過程中,要聯系學生生活背景和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問題中心,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整體性、綜合性。
研究性學習:
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增強問題意識;初步學習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會交流與合作,發展合作能力,並初步養成科學態度與科學道德。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知識和技能基礎,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確定主題、制定方案等過程,學習調查研究、實驗研究、觀察研究、文獻研究等科學方法的基本規范和操作要領,養成探究習慣,形成科學態度,初步創新精神。
2.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與社區和社會的體驗性、服務性或公益性的實踐活動。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目標是:走進社區,理解社會,獲得直接經驗,形成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參與社區活動,踐行社會服務,適應社會生活,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社會服務意識,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感,形成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實施,應適應和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體驗和實踐的機會;應圍繞主題,在綜合應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主設計、主動實踐。
3.勞動與技術教育:
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要目標,以操作學習、設計學習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活動。
勞動與技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認識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材料,懂得一些社會生產的基本常識,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技術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會生產的基本技能;豐富勞動體驗,具有親近技術的情感和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能夠安全而有責任心地參加技術活動,初步具有技術意識、職業意識、創新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安全意識和審美意識。
特點
(1)綜合性: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
(2)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往往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強調學生通過活動或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但不是為「活動」而「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它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行動」來學習。但這里所講的「活動」或「實踐」,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從直觀上去理解,把它理解為讓學生「動」起來,或者讓學生去「操作」。
而是要把它理解為「知與行」、「動手與動腦」的結合與統一。那些不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沒有觸動的「活動」,不是「綜合實踐活動」中所講的活動。真正具有「育人」價值的綜合實踐活動,應當讓學生在活動結束時「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講,「活動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與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其內容與學生個人的生活或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系,往往表現為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要解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不可能到書本上去找現成的答案,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發現,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很少從預定的課程目標入手,它常常圍繞某個開放性的主題或問題來展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體現。
(5)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十分注重從學生現有的興趣與經驗出發,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探究。學生不僅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進度與方式,還可以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或結果進行評價與反思。
Ⅷ 綜合實踐(8分)為了培養和鍛煉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傳統文化教育,你班開展了「愛祖國
(1) 圍繞國慶、祖國給欄目取名。(2分)
(2) 要求有禮貌,簡潔而生動,點到班會的主題。(3分) (3) 同意,理由充分,要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來談。(3分) 與北京市中小學生綜合教育實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