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運用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大致有導語、提問語、闡釋語、應變語和結語等。教師必須根據各類語言的作用、特點,把握好運用的藝術。
1.導語的藝術——導語引人入勝
導語是一堂課的開場白。其作用是把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慾望引入預定的教學軌道,使學生對新的學習內容產生好奇心。教學導語的最基本要求是引人入勝,最大忌
諱是千篇一律,平淡無奇。教師要善於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找准兩者之間的契合點來設計教學導語。導語的設計方法很多,但要使導語引人入勝,最重要做到以「趣」入境,以「情」入境,以「奇」入境。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獲得知識、拓展視野、充實心理生活的極其重要的動力。只要能培養並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可以促使他聚精會神地去獲取知識,創造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激發興趣要教師通過設計或提一些有趣的設問等方法來實現。上課一開始,教師便根據課文內容設置懸念,正如小說寫得精彩處卻嘎然而止,來一個「且聽下回分解」,讓讀者更想知道下文。這樣便可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論語》中有這樣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實質上就是強調情感在學習中的作用。所以,只有引發情趣,使學生進入課堂情境,置身其中,才能獲得親切的體驗,愉悅身心,從而接受真、善,美的熏陶。這在文藝類作品的教學中尤為重要。激發情感關鍵是要將學生引入一定情境,讓學生和教師一起與課文產生情感共鳴。每個教師都應以自我激情的觸動,作為感染學生情緒的起點。教師通過自己富有真情實感的語言,以達到師生情感相通、心理相融、共同探索的效果。
生理基礎決定了人的大腦皮層不僅能對外界刺激產生反應,而且能對外界刺激進行綜合分析即思維活動的過程。大腦的這種反應效率與所接受刺激的強弱有關,刺激的多邊性、新奇性是引起大腦皮層快速反應的強刺激特質。所以教師的導課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具體的環境條件,具體的學生素質等靈活多變地進行。
常見的教學導語有談話式、激發式、故事懸念式,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還可以採取猜謎式。這些類型都有助於引發學生對新的教學內容的興趣,不知不覺地進入教學軌道。常言: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有人主張:開講五秒鍾,就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因此,精心設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的教學導語,是提高教學語言藝術的一個重要環節。
有位老師在教《益蟲和害蟲》一課時,教師先打了個謎語:「是半球體,背背幾顆星,蚜蟲見了它,休想再有命。」讓兒童猜一動物。兒童很高興的猜出是七星瓢蟲,這時教師抓住時機追問道:「蚜蟲見了七星瓢蟲為什麼就會沒命?」兒童更加活躍起來,就這樣自然地導出了「益蟲和害蟲」這一課題。
教師用簡短的謎語開頭,既可以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使兒童通過謎語的分析綜合,培養其思維能力。
2.提問語的藝術——提問語難易適度
提問語是以發問的形式來啟發學生思維與回答問題所使用的教學語言。提問,是觸發學生思維的引信,是激發學生覺悟的契機,是教學檢測的手段。提問的巧妙或笨拙,體現著教學語言藝術水平的高低,抵制著教學過程能否推進,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壞。所以怎樣提問是大有學問的,要想運用好提問,應注意這幾點。
2.1提問要有計劃性;一堂課要提問幾個問題,所提問的切入角度都要經過精心的構思,切忌「滿堂問」。應當重視提問的濃度、節奏及其他教學方式的配合。教師要緊扣教學目的和教材重點、難點,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力求提問設計少而精,直入重點。這可借鑒系統工程辦法,對問題進行合並、簡化、刪除,達到精簡數量、加大容量和提高質量的目的。
2.2提問設計要有啟發性,能引導學生到思維的「王國」中去遨遊探索,使他們受到有力的思維訓練,切忌提一些「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簡單的問題。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具有50%成功性的學習任務,可以提供最大限度的快樂。對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才會依據個人的能力、主觀的努力選擇好的方法來解決,獲得成功,這樣可以使學生產生自豪感,促進能力的提高,增強決心,產生快樂,並增強意志力。
2.3提問要有順序性;先問什麼,後問什麼教師都要胸有成竹、精心策劃。提問要由表及裡,由淺入深,步步深入,有條理的進行。
2.4提問要難易適度;這點是關鍵,提問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提出相應難易適度的問題,要調整提問過程的局面,教師可以把大的難的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以減少每次提問的難度,減少提問間的坡度學生回答了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則一步步解決了難以解決的大問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隨著教師提問的步步深入,學生一步步地思維、回答,接受知識,教學活動漸漸推進。
2.5提問的方法要靈活;有些問題,從正面直接提問可能難度較大;倘若教師能從側面間接去問,可能學生會答出。這就是教學中的曲問。
一位教師在一年級自然課教學中是這樣採用提問組成的問答來教學生形成「動物」這個概念:
師:為什麼說雞、鴨、豬都是動物?
生:因為它們都會叫喚。
師:對嗎?蚯蚓不會叫喚,可是它也是動物啊!
生:蚯蚓會爬。會爬、會走的都叫動物。
師:魚不會爬、不會走,只會在水裡游動。鳥會飛,不是動物嗎?
生:它們是動物,因為它們會活動,能活動的生物叫動物。
師:能活動的生物叫動物,可是,飛機會飛是不是動物?
生:飛機自己不會飛,是人開的,它沒有生命,不是動物。
師:對了,能自己活動的生物叫做動物。
教師用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後,通過比較的方法解釋概念,使學生「思而後得」,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准確地講清了問題的實質。
3.闡釋語的藝術——闡釋語通俗易懂
闡釋語是教師向學生傳播知識和技能時進行敘述並解釋的語言。它是使用頻率最高,運用最廣泛的教學語言。要將一個全新的知識和學生不明白的問題傳授給學生,講好闡釋語是重要的。教師既要把概念原理等知識性的東西解釋清楚,又要把怎樣做的方法、要領傳授好。所以,闡釋語要規范、明了、准確、流暢,又要通俗、易懂、生動,富有趣味性和啟發性,使學生在愉快中接受。其中做主要的是做到通俗易懂。所謂通俗,是指教學語言能夠與人民群眾的常用語言接近或溝通,能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常用詞彙所譯解或消化。這樣的教學語言才能為廣大教學對象普遍理解和接受。通俗是易懂的前提和手段,易懂,除了要求教學語言的表達形式既所用詞彙和句法易於被人理解之外,教學語言的表達內容,也要想法讓廣大教學對象所理解和接受,這樣就要求教師善於調控教學語言的表達內容及其表達形式。
怎樣把教材語言轉化為學生易於接受的闡釋語,使聽講成為學生的享受呢?這不僅需要老師對教材知識體系有深刻的理解的把握,而且需要老師有很高的教學語言的表達技能、技巧。事實上,這種把深奧變通俗的過程,有如把深奧的科學道理變為科學普及讀物一樣,是需要有深厚的科學功底和高超的語言表達技能、技巧的。
一位教師在解釋「美」的含義時,用一篇寓言開頭,作了如下闡釋:「虹看到弧形的石橋,向它說道:我的大地上的姐妹,是你的生命比我長久。石橋回答:你那麼美,你在人們的記憶中必然是久恆的。」在引導同學們討論後,教師歸結道:「我認為虹和橋都是美的。虹美在壯烈燦爛,美在短暫;橋美在默默奉獻,美在長久。美的內涵是豐富的,她的外延又十分廣大。她豐富多彩,無所不在。我們不能因為有虹在,便鄙夷腳下的石橋;也不能因為踏上了石橋,便不願抬頭看天上的彩虹。美,決非一個簡單的判斷句所能包容。我們要積極地發現身邊的美,包括美的事物、美的人格、美的生活、美的理想。既不能因喜歡藍色的遼闊,便排斥綠色的生機勃勃;也不能羨慕轟轟烈烈,而忽視了默默無聞。應在自己生活的時時刻刻中,自覺地追求美的語言、美的行為、美的心靈,用美的標准要求自己……。
這段闡釋語從具體實例中引導學生辨證地看問題,不僅將屬於較高層次的思辯性問題透析,而且開闊了學生的思路,達到發展智力的作用,使學生學到嘗試用辨證的方法去分析問題睥本領。同時,在老師生動優美的語言的闡釋下,形、情、理交織在一起。學生因情感的升華而深悟其理。語言藝術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到了指向作用和強化作用。
4.應變語的藝術——應變語因勢利導
應變是一種教育機智的表現。應變是教師用以應付教學形勢的變化的教學語言。教學是雙邊活動,教學雙方處於錯綜復雜的關系之中,教學形勢常常由於意外情況而出現新的變化。如何應付千變萬化的教學形勢,根據出現的新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靈活地調整教學語言,駕馭課堂教學,這需要教師具有應變能力,教學機智和語言藝術。靈活而恰當地運用教學應變語,要求教師有敏銳的發現能力與敏捷的思路。善於順著學生考慮問題的軌跡,找出結症所在,因勢利導,運用恰當的教學語言點醒「夢中人」,三言兩語使學生恍然大悟,從而使教學活動健康發展。這要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對症下葯,冷靜機智,耐心和藹,善於點撥調控,妙語驚人;切不可因教學陷入困境而手足無措,指責學生。
一位小學語文教師正在上課,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一隻蟬突然闖了進來傾刻間同學們的眼光全集中在蟬的身上。先是一陣騷動,繼而有人起鬨,有聲音說要「捉住它」。這時老師有力地插入一句:「同學們,我們現在講關於蟬的問題。」學生聽到老師要講蟬的問題,不免有些意外,倒是想知道老師要講點什麼。老師趁勢說:「首先得考一考大家看誰能說出一些帶有蟬字的詞語。」立即有學生舉手。有人說「金蟬脫殼。」有人說「蟬聯……」這樣學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覺地又被引了過來。
小學生的性格是好動的,課堂上出現外來干擾事件時,免不了要起鬨,常使教師措手不及。如果處理不當,必然擾亂課堂秩序,影響教學進度。這位老師隨機應變,借「蟬」發揮,馬上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是一舉兩得。
5.結語的藝術——結語簡明扼要
結語是對一堂課或一個問題進行總結的教學語言。其作用是使學生鞏固強化所學知識,理清思路掌握方法,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種教學結語要簡明扼要,提綱挈領,並且要耐人尋味,意味綿長,如橄欖在口,如音繞梁;切忌簡單機械重復所講,語言枯燥乏味,毫無新意。創造簡明扼要而意味綿長的教學結語,這需要教師切實把握教學對象特點和知識體系,有高度概括能力和高超的語言表達技巧。這方面,很多特級教師的教例為我們提供了榜樣。成功的「結尾語言藝術」可通過對一節課上教學內容梳理、概括、規律揭示、畫龍點睛、提煉升華及引導探索等形式,把一個完整的知識交給學生,使它在學生頭腦里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其中,運用最多的是緊扣全文、突出中心的總結語。
比如有一位教師教《綠色的辦公室》一課,是這樣結束的: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審題,本課題目為什麼叫「綠色的辦公室」?又什麼在題目上加一個雙引號?(學生回答——略)同學們說對了,實際上沒有什麼辦公室,「綠色的辦公室」指的是「湖邊的森林」。這是用一種專有事物的名稱指代列寧當時艱苦的革命斗爭環境。所以,在題目上用雙引號。下課。
這樣結束講課,緊扣全文,畫龍點睛,簡潔明快,具體新鮮,中心突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培養學生的回憶,聯想和思維能力,大有好處。
結尾的歸納總結,教師既可以根據教學的重點進行歸納,也可以引導學生歸納,還可以師生共同歸納。教師歸納綱要,學生復述內容。這種結語藝術主要表現在能用扼要的語言,較短的時間,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明確重點,掌握主線和關鍵內容,產生提綱契領的效果。
總之,教師只有不斷地在實踐中提高教學語言的運用藝術,才能使課堂教學佳處紛呈,使學生在美的體驗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㈡ 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教學語言需要有它獨有的風韻格調。本文就如何形成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談幾點粗略的嘗試。
關鍵詞:課堂;語言藝術;學習興趣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說過:「教師不是傳聲筒,把書本的東西傳達出來;也不是照相機,把現實復寫下來,而是藝術家和創造者。」人們常說:「言如其人。」一個人的語言運用水平如何,能直接反映其精神面貌、道德修養、知識水平。做為教師,無論上課、談心、寫文章都離不開語言表達。因此,我們要正確使用語言,以增強工作效果。
任何一門課程都離不開語言的表達,而語言本身也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而語言是教學過程中情感交流和知識傳承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因此,教學的藝術很大程度上體現為教學語言的藝術。對於一個教師來說,要想改變課堂的枯燥、抽象、沉悶,使課堂充滿藝術魅力,就必須努力創造自己的語言風格,塑造自己的語言形象,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和品位,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的藝術,實現教學的藝術化。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靈的門扉,教學語言需要有它獨有的風韻格調。教師要想講好課,必須講求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語言是教師和學生交流溝通的工具,教師語言技巧運用的好壞,直接關繫到課堂效果。因此,筆者認為作為政治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掌握語言技巧。
一、在規范的基礎上融入生活化的語言
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其內容應是豐富多彩的。這就需要調動各種語言手段,把豐富的思想內容用豐富多彩的語言,靈活自如地表達出來。富於感染力和表現力,能震撼學生的心靈,使其產生共鳴。語言還要簡潔明了,不要故作高深,使人費解,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中輕松地學習和掌握所學的知識。
二、在平實的內容講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語言
傳統的課教學中,教師往往把課堂當成對學生說教的陣地,講出來的自然總是平板的、干癟的、嚴肅的詞語,如果加入一些象聲詞,語調也是刻板單一的要麼是宣讀文件的發言式,要麼是一個調子的平緩式,昏昏然似乎在唱催眠曲。這樣自然讓學生失去興趣。如果在平實的內容講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語言,注意語調的抑揚頓挫,把要講的內容生動地表達出來,必然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例如,…
生動和形象,是教師語言的最基本要求之一。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理論抽象內容枯燥,要想讓學生想聽、願聽、樂聽,教師必須把抽象的知識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通俗易懂,可結合名言趣聞、社會熱點,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增強課堂效果。
三、在枯燥的理論講解中加入幽默、風趣化的語言
課堂里,理論性的內容較多,課堂教學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無效、尷尬、僵持、對立等。而幽默就是打開這些問題的金鑰匙。
要想大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就很有必要在有限的課堂內高效地配以幽默性語言教學來喚醒學生的思想意識,解除疲勞,激發學生的學習快感、興趣和動機。因此,為了把先人長期積累的科學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教師就必須要刻苦鑽研教材教法,運用幽默性語言藝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師生互動,升華情感,創造一種精神享受的境界,放鬆學生每一根神經,激發學生每一個細胞,達到愉悅輕松的快感效應,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課堂里的一些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引入有關的故事、寓言、成語、歇後語或俗語等,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既讓相關的學生愉快地接受了教師的教育,摒棄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全體學生愉快地接受教師傳授的課本知識。
如…..課堂中巧妙地運用幽默的語言,一方面可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一些,使單一的教學形式變得生動一些;另一方面則可以振奮學生的精神,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去理解、接受和鞏固知識。但要注意的是,我們絕對不能一味地追求語言的幽默性,而落入到俗套的地步。科學知識畢竟是高雅的,它容不得低級趣味,應追求的是它的嚴肅性、科學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種情感豐富的人,他同樣強烈感受著喜悅、憂愁、激動和憤怒。」因此,我們可以用豪放的語言來表達積極的情感,以感染學生,提高課堂效果。
此外,課堂上,還應該恰當使用無聲語言。即用言詞以外的其他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圖,包括肢體語言和沉默。有時,無聲的語言能起到有聲語言所不能取得的效果。
例如,有一次在講課過程中,筆者發現有一位同學一直低著頭在擺弄什麼東西。筆者就突然停止了講課的聲音,目光直視那位同學。教室里突然一片寂靜,同學們都驚奇地對望著,那位同學也驚慌地抬起了頭,接觸到我的目光,他了解到了我的意圖,便自覺地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課堂上。這樣,既糾正了個別同學的不良行為,又不至於影響課堂進度,同時,避免了直接的言語批評會傷害學生自尊的可能性,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要善於科學、藝術地駕馭整個課堂,在實際的教學中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成為開啟學生思維之門、打開學生知識之窗的鑰匙,最終實現強化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參考文獻:
[1]黃通能.淺議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語言藝術[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4).
[2]凌堅.淺談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語言藝術[J].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08(10).
[3]康秀華.談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語言藝術[J].思想教育研究,2006(4)...
㈢ 運用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要求有哪些
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基本要求
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它是一種專門的行業交際語言,對教學效果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教學實際上是教師把自己內在的知識和意向外化為語言、動作、表情等活動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的知識學習同教師的教學語言有著顯著的相關。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指出:「話說得好就會如實地達意,使聽者感到舒適,產生美感,這樣的說話,就成了藝術。」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是指教師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進行教學的藝術實踐活動,是教學藝術最基本、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教師最主要的教學手段,綜合地反映著教師的全部教學素養,因此培養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十分必要。本文僅從各學科共性角度出發,探討各科教學語言應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口頭教學語言的基本要求
教學口語是教師在課堂這一特定場合,運用有限時間,面對學生這一特定對象,完成教學這一特定任務所採用的口語體式。
(一)寓意深刻 准確明晰
1、深刻的教育性
教師的全部教學活動都貫穿著明確的教育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將教學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滲透「育人」的因素,使學生不但學到專業知識,而且受到啟發和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十分誠懇的要求教師「要使青少年心目中產生這樣一種想法:凡是真理都是革命的。」同時,「在物理、化學、生物、數學課的講堂上講授教材時,不要只是毫無感情的說明真理,而是要使青少年沿著科學艱險道路做一次富有探索精神的、充滿為真理而斗爭的崇高動機的旅行。」①其目的顯然是強調教書與育人要同步進行,課堂教學語言必須體現出教育性,具體地講,我認為課堂教學語言的教育性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1)思想性
社會主義課堂的教學語言,必須體現無產階級的政治方向,反映共產主義的先進思想和高尚情操,要以積極的、健康的語言去啟迪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刻苦學習,積極向上,成為具有時代精神的新人。
(2)道德性
課堂教學用語要文明禮貌,尊重學生人格,要堅持以理服人、民主治學,要在語言的運用方面成為學生的表率。絕對不能講粗話、臟話,不能用諷刺的語言或者是奚落的口氣對學生講話,不能講庸俗的笑話以及用不雅的口頭語。
(3)激勵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激勵性語言的使用絕不能吝嗇,要不時地給予學生積極的表揚;「你真棒!」「你真聰明!」「真了不起!」「你真是一個心靈手巧的孩子!」「你的想法很有創意!」「老師真為你驕傲!」「全班同學都願意為你鼓掌!」教師在教學中如能恰到好處地運用這些激勵性語言,會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
(4)暗示性
這種語言把深刻的教育性蘊含在科學、幽默之中,令其深思、領悟。例如,有的教師在講柳宗元《捕蛇者說》中「賦斂之毒,有甚是毒者」時,告訴學生:永州的老百姓不怕毒蛇,甘冒生命的危險,在所不辭,為的是逃避賦斂之毒。這樣的表達就有力地揭露了統治階級的殘暴,學生聽了深受教育。②又如教學生「罵」字,就要講「不罵人的罵」,不要講「罵人的罵」。雖然僅一字之差,卻關繫到對學生是否堅持正面教育的問題。
2、准確的科學性
教師所教的各門學科,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是科學知識。科學知識,必須藉助於科學的語言來表達。實際上,課堂上學生是按照教師所用的語言形式來學習領會知識和思想的,是沿著教師的語言開拓思路,進行思維和想像的。教師的有聲語言作為物質形式的刺激物,它表達的意義只有被學生接受才構成真正的教學活動,才能夠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做到准確的知識性、嚴格的規范性、思維的邏輯性、有序的系統性。
(1)知識性
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授是第一要求,而且知識的傳播要准確,否則會謬種流傳、誤人子弟。教學語言要有準確的知識性,教師應當對知識掌握准確、精煉,特別是對那些重要的概念、難點、定理、定律和原理等的表述、解釋,來不得半點失真和含糊。要反復掂量所用詞彙、句式的意義、內涵,甚至感情色彩,保證傳情達意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真正准確精當。
(2)規范性
教師職業口語的規范性,是由教師工作的性質決定的,青少年學生對教師有崇敬感和信任感,喜歡摹仿教師的一言一行,教師的言傳身教時刻都在影響感染著學生,如果說教師的行為是無聲的語言,有形的榜樣,那麼教師的語言就是有聲的行動、無形的楷模。教學口語的示範楷模作用,決定了教學口語必須力求規范。
① 教師的教學語言基本功首先要求教師要使用國家規定的「全國通用的普通話」進行教學。
② 簡潔性。恩格斯曾經說過:「言簡意賅的句子,一經了解救能牢牢的記住,變成口號,而這是冗長的論述絕對做不到的。」因此,教學語言表達要體現簡潔性,即要言簡意賅,干凈利落。有些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經常「哼」、「啊」、「那麼」、「這么」地頻繁使用口頭語,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③ 准確明晰。要求選字用詞科學確切,不含混、不糊塗、不模稜兩可。教學語言只有做到含義准確、措詞精當、不生歧義,才能揭示事物的內在矛盾及相互聯系,抓住事物的本質,給學生以清晰明確的正確認識,從而做到言之有物,論之有據,思之有味,使學生理解、信服、受啟發。反之,語言模糊不清或模稜兩可,只能使學生信疑不定,不感興趣,甚至引起判斷上的失誤,把錯誤視為真理,視真理為謬誤,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二十年前,我去聽一位教師的課,觀察孩子們怎樣感知新教材的理解。我發現,孩子們聽後很疲勞,下課簡直是精疲力竭了。我開始仔細聽教師的語言,使我大為吃驚,教師的語言是那麼混亂,沒有邏輯順序,他講的教材的意思是那麼模糊不清,以至於第一次感知這個或那個的兒童,不得不用全部力氣,才能聽懂一點點東西。孩子們感到疲勞的原因正在於此。」於是,蘇霍姆林斯基得出的結論是:「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③可見,語言含糊不清,很容易引起學生概念模糊,思維混亂、疲勞過度,降低教學效果。所以,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必須做到科學准確、清除明晰。
(3)邏輯性
科學知識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的,它本身有嚴密的邏輯性。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任何科學都是應用邏輯的。」這就要求,傳授科學知識的教學語言必須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做到層次分明,句句扣題,簡潔明快,不東拉西扯,也不猛然跳躍,使學生聽起來脈絡清楚,涇渭分明,能啟發思維活動,此外要求教師要遵循邏輯要求,不能違背邏輯上的種種規律,如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等,論證要周密,不要偷換概念,不要以偏概全,要立論有據而無懈可擊,嚴密的邏輯性會產生一種吸引力,吸引學生。
(4)系統性
所謂系統性,就是按事物發展的順序,講課有條理,頭緒清楚,層次分明,不紊亂,把一堂課的講授記錄下來是一篇完整的文章,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表達必須層次清楚,條理分明、重點突出、取捨有制,富有系統性。
(二)生動含蓄 活潑形象
1、方式的啟發性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更加註重對學生思維的開發。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應該是教師引導的過程,而不是「給」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具有啟發性,也就是說,教師的語言要含蓄雋永、發人深思、耐人尋味,同時還要掌握好啟發的時機,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語言的啟發性在於把握「引而教」和「求而學」的原則,教師要達到「講是為了不講」「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教學語言方式的啟發性要通過:巧提問,巧點拔,巧停頓,巧暗示,巧舉例來實現。特級教師於漪在講傳統課文《孔乙己》時,開頭生動活潑,別具一格,連設三問:「……魯迅先生在他創作的短篇小說中最喜歡《孔乙己》,為什麼他最喜歡《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藝術形象?魯迅先生怎樣運用鬼斧神工之筆精心塑造這個形象的?過去有人說,希臘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而易卜生地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有道理的。《孔乙己》這篇小說寫的是悲劇性的人物。悲劇往往令人淚下,而《孔乙己》讀後,眼淚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內心的刺痛。它究竟是怎樣的悲劇呢?文章情深、意深、含蓄、深沉,細細品味,深入領會,就可獲得解答。」這種生動的講法,令人耳目一新,啟動了學生思維的機器,創造了學生「憤」、「悱」的情境。
2、直觀性
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形象活潑的語言進行講解,能夠給學生以感性知識,起到直觀的作用。教學語言的形象化和生動活潑在課堂上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學語言的形象感愈強,愈能使學生容易理解所學的內容。同時,通過學生的重新組織、加工,還能在大腦里創造出新的形象來。
(1)通俗性
就是以淺顯明白的語言形式表達深刻和專門化的學科內容。不通俗,學生就不懂,不懂學生就不能產生對知識的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對知識的渴求。
(2)形象性
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說:「一個能動聽地、明晰地教學的教師,他的聲音便像油一樣侵入學生的心裡,把知識一道帶進去。」反之,如果教師的語言平淡無味,聽起來如同嚼蠟,不僅教學效率不高,還會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痛苦。比如學「極光」時,一位地理教師向學生這樣描述:極光像是一條橫卧高空的變色龍,最初像是彩虹,一會兒變成紫紅色,一會兒又變成淡藍色,變成淺綠色。極光的形態很誘人,有的似帷幕下垂,有的像火焰跳動,有的似彩練騰空,有的如輕紗淡抹……千姿百態,變幻莫測。學生在這種生動優美的語言描述中,似乎能「看到」或「感覺到」極光的美妙與神秘,從而得到豐富的想像與美感,並真正理解極光。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激發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也活躍了課堂的氣氛。
(3)趣味性
課堂教學語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使用風趣機敏、情趣幽默的語言,能像磁石一樣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① 風趣。風趣是教學語言的調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靈活地在教學內容中穿插一些可逗樂的語言或材料,說些意味深長的話,講些軼聞趣事,介紹一些最新的研究材料,使教和學都輕松活潑,真正做到寓教於樂。
② 幽默。在保證課堂莊重嚴肅、科學規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生動的敘述,形象的描繪,適時插入一些頗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發人深思的典故、成語和箴言等,使講授富於趣味性。特別是在講一些抽象的概念、深奧的內容時,可以運用打比方或講故事的方式。魯迅在女師大講到《紅樓夢》中人物時竟問同學:「喜歡不喜歡林妹妹?」在充滿師生和諧情誼的課間,學生反問:「周先生喜歡黛玉否?」魯迅說:「我不喜歡黛玉,因為她總是哭哭啼啼過日子。」此話充滿趣味,卻又耐人尋味,發人深醒。
但是,風趣、幽默絕不是信口開河,甚至低級趣味。風趣、幽默的語言應是思想、學識、智慧和靈感的結晶。運用它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興趣,加深印象,鞏固記憶,減少疲勞,從而正確的掌握知識和發展學生智力。
(4)情感性
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富有激情,以自身激昂的情緒感染學生,使自己的教學語言能煽起學生的思維熱情,起到「扇子」作用。例如一位歷史教師講圓明園被焚毀時,採用了控訴性的語言和悲憤的語調:「侵略者焚毀圓明園的大火,延續了三天。黑色的雲團長達50多公里,籠罩在整個北京上空,長久不散。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滿了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發生了日食一樣。中國人民感到無比悲痛和氣憤,而強盜們卻在歇斯底里地狂呼:『此景奇偉!』圓明園,這座被譽為『萬園之園』的藝術傑作,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就這樣被英法侵略者焚毀了。」教師通過這種帶有感情色彩的語言來感染學生,激起他們對帝國主義殘暴行徑的無比憎恨。很好地達到了教學目的。
(5)節奏性
課堂教學語言要講究節奏感,做到快慢得當,輕重有度、疏密相間、張弛適宜,教學語言不同於生活語言,就在於它的節奏不同,一般來說,教學語言比生活語言要慢,要有層次、有停頓,發音要洪亮,咬字要准確,發音要規范,說話速度快慢適宜,語調要自然有序。這樣,才使學生聽起來從容不迫,能思,能記,有板有眼,點點入地。因此,教學語言的運用要掌握好節奏,做到抑揚頓挫、起伏跌宕。
(三)因人制宜 靈活運用
1、針對性
所謂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針對性,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使學生能夠接受的語言進行教學。
(1)注意學科語言層次。
根據不同學科所在層次,使自己的教學語言充分體現出本學科的風格和特點。如文科教師的語言強調准確鮮明、生動形象,而理科教師的語言則應言簡意賅、富有邏輯。
(2)注意學生年齡層次。
對於小學生,教師要多運用形象、直觀的情景語言進行教學,而中學生和大學生,教師則應用生動活潑的說理性與邏輯性強的語言進行教學。
(3)注意學生個體差異。
教師要因材施教,對於優等生,教師的語言要嚴肅、莊重;而對於學困生,教師的語言要平和、體貼,多表揚而少批評。
(4)注意學生性別差異。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男生宜採用較直率的語言交談,而對女生宜採用比較委婉的語言交談。
2、靈活性
教學語言既不能像閑聊天那樣「散」,也不能像作報告那樣「板」,更不能像說書或相聲那樣「虛」或「俗」,而應該像和煦的春風,淅瀝的春雨,滾燙的火焰,能吹開學生求知的門檻,能融進學生的心田,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火把。在實際教學中,要靈活運用語言,不能千篇一律,千課同調,把課講活,喚起學生視覺、聽覺和心理美感,讓學生在課堂上「如坐春風」。
二、體態語言藝術的基本要求
體態語言,又稱教態,包括教師的手勢、表情、眼神、體態、儀表等若干方面。它彌補了教師口頭傳授、文字板書等方面的不足,融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和直觀性為一體,將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將未見過的事物直觀化,將平面圖的內容立體化,將死板的圖形動感化,從而渲染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富有生機和活力。教師在教學時要將體態語言恰當配合,要與體態語言靈活運用,構成精妙入微的教態藝術,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一)姿態儀表語
作為教師,必須為人師表。表現在姿態儀表上,要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同時也要重視自己的穿衣打扮,衣著要干凈利索、美觀大方,具有教師的職業特點。
1、掌握距離 注意時機
人體語言學研究表明,人際距離是人際關系密切程度的一個尺碼,人們之間的關系與人在空間位置上所保持的距離有著某種聯系。因此,教師要經常接近學生,尤其是在課間和課余,經常置身於學生中間,這樣,師生之間就會鋼刀親密無間,進行輕松愉快的交流。
2、姿勢優雅 風度得體
教師講課的姿勢和風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好的姿勢、得體的風度,能給學生以美感,集中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使身體的造型、頭部的運用、眼睛、手勢的運用都文雅、得體、貼切,做到自然大方,帶出感情,協調一致,如教師站立的姿勢應給人以挺拔、穩健、激越、活躍之感,手的運用應靈活、自然。
(二)面部表情語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通過做實驗,得出了一個公式:信息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該公式是否准確還有待證實,但至少我們可以得出面部表情在信息傳遞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提倡教師:
1、心神合一 情緒飽滿
要想使自己的體態真正起到傳情達意的效果,教師必須做到心到神到,情緒飽滿,精神振奮,氣勢雄厚,態度端莊且和藹,感情充沛又熱忱。如提出問題後,輕輕皺眉,以示思索;當學生答非所問時,緩緩搖頭,以表示有疑問;當回答令人滿意時,輕輕點頭,表示贊同;當學生一時不能回答,將手輕輕下壓以示意學生坐下,表示尊重和愛護。恰當的體態語必須建立在心神合一、情緒飽滿的基礎之上。因此,教師必須有樂觀振奮的精神,飽滿高漲的情緒,健康良好的思想,才能使體態語充滿感情,富於變化,以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臉部表情 和藹親切
人們常說:「出門觀天色,進門看臉色。」教師的面孔是放大了的晴雨表,是情緒變化的表徵。教師要善於用臉孔說話和表演,做到端莊中見微笑,嚴肅中有柔和,切忌板起面孔、拉長臉。這樣才會給學生一種自然、明朗、民主的感覺。從而造成學生積極的情緒和愉快的心境,以利於知識的掌握。
3、運眼傳神 富於變化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人們交流信息、傳遞感情的主要工具。心理學認為,眼睛可以表達無聲的語言,眼神里有豐富的詞彙,往往比有聲語言更具有感染力。眼睛在教學中的神奇功能表現在:它是溝通師生心靈的窗戶,是課堂上建立和維持師生關系的紐帶,是課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課堂教學反饋調節的主要工具。眼神在教學中可以用來表揚、贊同、默許,也可以用來批評、限制、否定,還可以用來啟迪、提示。師生之間各種思想與感情,都可以通過不同的眼神來傳遞。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用眼傳神,特別是在文科教學中,要把喜怒哀樂、褒貶揚抑和愛憎親疏的不同感情色彩融進眼睛之中,以眼神表現出來。
(三)手勢動作語
以手勢助說話,把學生帶入「角色」,對組織教學和增強教學效果十分重要。
1、點頭用手 恰到好處
教師在教學中善於運用頭的擺動表達意圖,能給人一種親切、含蓄、深沉、暗示之感。例如,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教師可輕輕地點點頭,否則搖搖頭。點頭可起強調作用、暗示作用和鼓勵作用。即使不說話,學生也會領悟到其中的信息。因此,教師要善於控制和使用頭部動作,盡力使頭部的動作輕松沉著,頭部動作的輕松沉著標志著一個人心情的輕松愉快。即使遇到什麼意外或不幸之事,也要盡量克制,不要出現頭部痙攣運動。
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手勢的作用,做到自然、舒展、大方,動要准,仿要像。要節制手勢活動的頻率,注意擺動的幅度,切不可不停的比劃,頻繁的畫圈,或插入衣袋,或攏於袖內。手勢的范圍,上限一般不超過頭,下限不低於胸,范圍太大容易流於滑稽。一般來說,「手勢在上區(肩部以上)活動,多表示理想的、宏大的、張揚的感情,在中區(肩部至腹部)活動,多表示記敘事物、說明道理;在下區(腹部以下)活動,多表示不悅、鄙夷、厭惡、憎恨的情感。」④教師要充分理解手勢在不同活動區域所表示的意義,以正確、靈活、恰到好處地使用手勢。
2、掌握技巧 綜合運用
每個教師都可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創造獨特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但上述的一些規律性東西是應該遵循或作參考的。例如,對學生表揚時,頭會輕輕地點,臉會綻出笑,手會形象地比劃,目光會明亮而柔和,距離會盡量靠得近。除了重視體態語言的整體功能外,還要把課堂上的體態語言同口頭語言看作一個整體,它的作用只有同口頭語言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板書語言藝術的基本要求
板書作為一種文字語言,是教師授課的重要輔助手段之一,有所謂「微型教案」之稱。但要充分發揮板書的作用。做到恰當的選擇和運用板書,應該按照下述三項要求去做。
(一)條理美
1、精心設計 充分准備
板書設計是教師備課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要認真設計板書,作到周密計劃,巧妙安排。
2、區分主副 合理布局
板書一般分為主板書和副板書兩個部分。主板書一般設置在黑板的左側或中間偏左。以講授的內容要點、論點論據、邏輯層次、分析要點、概括結論為內容。要求書寫清楚,結構嚴謹,層次清晰,以供學生抄錄記憶。而副板書主要是配合主板書書寫一時難以理解的字、詞、術語、符號,它可根據需要隨擦隨寫。
合理布局是指計劃使用黑板,根據內容的多少和黑板的大小,適當地劃分部位,精心設計。
3、提綱挈領 重點突出
提綱挈領,要求板書能概括講課的主要內容,使其真正成為見解的提要和綱領;要規范化、條理化、系統化,有一個統一的格式,「一、二、三、」「1、2、3」務要排列有序;要字斟字酌,前後一致,使用陳述句和疑問句務要統一,此外要讓副板書突出重點,對教學中的重點內容,要以工整、稍大的字體突出來,有時可用彩色粉筆以示區別,或劃上注意線段,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4、准確科學 系統完整
板書一定要講求科學性和准確性,從字的筆順、詞的搭配、線段的勾畫、圖示的精當、板畫的形象到內容的提煉、濃縮,結語的歸納總結,都必須具有科學性,做到准確無誤。如《東郭先生和狼》一課時的板書設計:
救
東郭先生 教育 老農 打死 狼
吃
(二)簡潔美
1、簡明扼要 畫龍點睛
板書應以言簡意明、准確精煉為原則。內容不能過多、過雜、過繁,而在於「少而精」、「精而活」,追求以少勝多,簡處求豐。畫龍點睛,主要是通過「精語妙字」,點出重點。點破難點,點到實質,點通關鍵,富於啟發,促進思考。如《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板書
貪 貪 貪 貪 貪 (一無所得)
2、書之適時 擦之有序
板書出來的時間也是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一般來說,板書應做到書之適時,擦之有序,根據教學對象的接受能力和教學的客觀需要來決定。例如,具有啟發性的板書,可寫在推導過程之前;具有結論性的板書,應待瓜熟蒂落,寫在推導過程之後,主板書應通堂保留,副板書可根據需要隨寫隨擦;對低年級可先寫後講,對高年級可邊講邊寫。
3、有的放矢 生動活潑
板書一定要有鮮明的目的性,不能盲目揮灑,信手板書。應力求做到:當書則書,當略則略,精當取捨,有的放矢,還要杜絕機械、呆板,力求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富有生氣,生動活潑。
(三)規范美
1、書寫美觀 字跡工整
板書本身具有示範作用,工楷整齊、端莊秀麗的字,對學生是一種藝術熏陶,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對板書的書寫必須注意美觀、大方、工整、秀麗。應力求做到板書的字要有正確的筆順,整齊的間架結構,勻稱的字據行距。字要寫得清晰,大小適中。
2、設計精當 講求美學
板書還要追求整體設計的美。因此,教師在板書時必須做到:文字美、結構美、線條美、色彩美、圖示美。
3、形式多樣 因人制宜
板書設計總是受到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師的能力和愛好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它的設計應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因人制宜,靈活掌握。
上述關於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基本要求只是一種原則性的設想,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有機融合,靈活掌握。只要我們熱愛自己的事業,做教學語言優化的有心人,就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語言藝術,使自己的語言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吸引力、穿透力和感染力,藉助語言的魅力最有效地向學生傳達知識、思想、感情等信息,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揮灑自如,左右逢源,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㈣ 如何增強教學語言的藝術魅力
如何提升語文課堂語言的藝術魅力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語文課應營造的語言魅力環境
首先,語文課堂應該是欣賞美、享受美的地方。教師應以飽滿的熱情、鮮活的語言闡釋課文中所蘊含的美感、美意和美韻。山川大地的壯麗,天光雲影的幻象,大漠草原的遼遠,和風細雨的浪漫,霜風雪月的晶瑩,鳴蟬流熒的野趣,花草蟲魚的風姿,荒村野店的詩味,老井小巷的鄉愁,古寨長城的滄桑,石鼓篆鼎的風韻等都有美的形態、美的神韻和美的語言。語文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要善於挖掘課文中的美,讓孩子們在美的語境中愉悅地學習。
其次,語文課堂應是個性張揚的天空。這里應是學生展示才情、揮灑個性、思想馳騁的地方。語文課堂上,學生歌頌大好河山,吟詠詩情畫意,謨拜先賢楷模,針砭時垢流弊,諷喻世間百態,暢敘人生志趣都是應有的狀態。在這里,與心游萬仞、情寄大鵬、處濁世而不改清潔自守的莊子交流;與內心充盈著強烈的激憤和憂郁,披發行吟於澤畔的屈原對話;與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憂患一生的杜甫溝通;與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氣譜寫動人壯歌的文天祥放歌;與在風雨如晦、故國陸沉的艱難時世中深沉地表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同憂;與舉家食粥、困頓拮據仍傾盡心力,為天下情才兼擅的女兒們泣血放歌的曹雪芹商榷,與在菊花叢中醉卧的陶淵明,與在空山新雨後靜立的王維,與在山光水色中流連的李太白,與在赤壁磯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嘯的蘇東坡等等,與所有文化星空中閃爍耀眼的星辰在這里匯聚,嗅著他們醉人的芳香,體味著他們永恆的魅力,這才是語文課堂的魅力所在。
其三,語文課堂應是揮灑心靈自由的大地。語文是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它需要心靈的自由,需要思想的交流,需要智慧的碰撞,需要情感的澆灌。語文應以鑄就思想、豐富智慧、提升靈魂、鍛造人格為己任;應眼於精神的改造和新人的培育。語文不僅僅是要讓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語文技能和思維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讓受教育者與優秀的傳統文化相偉承,與古今中外人類高貴的靈魂共鳴,從而為日後的發展與提高提供精神涵養,讓他們的周身始終流淌著大大小小無數思想感情的生命之泉。使受教育者有著熱愛故鄉、祖國、人類,珍惜青春、友誼、親情,理想美好,意志堅強,富有同情心正義感,富有愛美向善之心等良好品質。這是一塊生機勃勃的田園,是語文課堂大顯身手的空間。
二、指導學生閱讀有品味的書目
據說有人向魯迅先生請教寫作經驗,他回答說,哪有什麼經驗,無非是多看了幾本書罷了。很多大作家一談起之所以成名時,大都說那是得益於孩提時期多看了幾本書。名人名家的話,說明了一個道理,僅靠課本上數量有限的幾篇文章,不能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和高漲求知慾,也不能能培養出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富有想像力、創造力的人才。我們應該指導孩子們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為孩子們導航,讓孩子們在浩瀚的書海中吸取營養。
1、選擇課外讀物應注重適當性:一是要有趣。我們不能指望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肯去吟誦「老學究」的「之乎者也」,我們也不應妄想他們會去玩弄「科學家」的天文數字。只有《天方夜譚》才是他們一千零一夜的美夢,只有葉聖陶的《稻草人》才是他們最親密的朋友。「趣」是孩子們對課外讀物最先的選擇。二是要廣泛。魯迅曾經告誡少年朋友:「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還說,「專看文學書,也不好的」,會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的糊塗蟲,「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來也糊塗」。這正是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金口玉言」。只有廣泛閱讀文學、數學、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兒讀物,才能實現博覽群書、厚積薄發的宗旨。三是要合適。必須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不應使我們的「小山羊」這樣對我們說:「謝謝你!我不吃骨頭。」(引自《小山羊》)選擇課外讀物更應注意適合黨的教育方針和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諸如《童話大王》、《十萬個為什麼》、《少年文藝》、《中學生周報》、《中小學生安全防範常識》等有趣味性、知識性和文學性的少兒讀物,才是孩子們喜愛的;象《上下五千年》、《強國之路二十年》、《中國澳門》、《熱愛祖國立志成才》等有思想性的書籍也是他們必吃的「精神食糧」。
2、指導課外閱讀應注重策略性:一是在閱讀上,要精讀略讀相結合,以略讀為主。因為當今社會信息含量大、變化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篇篇精讀,章章深研。但是略讀也並不等於貪多求快,囫圇吞棗的結果必須是一無所得。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課外閱讀都是多種讀書法的綜合運用,都應在略讀中穿插精讀,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是在思考上,我們應當把教會學生讀想結合作為課外閱讀指導的又一個重點。因為「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托爾斯泰)。「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普朗克),如果懶於思索,不肯深入鑽研,其結果必然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只會摹仿和抄襲。三是在記錄上,應指導學生專設文摘卡,分門別類地摘記文章的題目、作者、書刊名和知識要點,學會摘記的方法。對閱讀中遇到的優美詞句、學到的新知識、發現的新問題以及讀書心得一一摘記下來,以便今後查閱。
3、檢驗閱讀成果應注重講演性:有檢查才會落實,有測評才會有促進。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會有什麼效果。測評方法主要採用:一是講述。可採用讀書匯報會、故事會、閱讀心得交流會等形式;二是展評。就是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剪貼冊、手抄報等;三是競賽,可採用知識競賽、查閱資料比賽等形式。這樣,既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又能激發閱讀興趣,調動閱讀積極性,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
三、提升教師的語言表達藝術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的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可見,教師的語言修煉很重要,在課堂教學在運用語言時,應力求做到「七忌六要」。
1、忌空洞,要有真實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課不應誇誇其談、信口開河、空發議論、離題太遠,而應言之有物,論之有實。並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把已學知識和未學內容聯系起來,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意識地穿插有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軼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實教學內容。
2、忌雜亂,要有條理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每課教材做深入鑽研和細致分析,弄清要講的語文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其確切的含義和規律,精心組織教學語言解讀,確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怎樣結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講解才會條理清晰,學生在重點、難點等關鍵問題上才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
3、忌說教,要有啟發性。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其學習的內動力,引導學生質疑問題,多為學生製造懸念和創設意境,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渴望,使他們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並發展智力。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去聽課。課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深入淺出,多用疑問性提問、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受到啟迪,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容。
4、忌乏味,要有趣味性。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於教師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形象、生動、饒有情趣,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有關的笑話、故事、格言、典故、詩詞等等均可引入課堂,調動自如,游刃有餘,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於理解。
5、忌平淡,要有藝術性。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學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應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聲情並茂,和諧動聽,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學效果。
6、忌呆板,要有針對性。語言豐富多采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的主要表現之一。針對不同學生,不同文體、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文章,要採用不同的教學語言。如對低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形象、具體、親切、有趣味性;對高年級的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深刻、明朗、雋永、有哲理性。講議論文,應多用議論分析的語言,要嚴密,有力度;講抒情文,應多用深情的語言,要華麗,有激情。朗讀課文,高興、激昂的時候,聲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聲音就低一些。這樣,不僅使得課堂教學富於變化,而且能啟發學生較好地把握課文。
漢語是世界上最具個性、最富於表現力的語言。營造詩化的和人文的語言教學環境,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語文教師的光榮使命。我們應「著眼於未來著眼於發展,立足於民族立足於母語,昭示於文化昭示於文明,辨證地承襲漢民族語言文字的特有軌跡和魅力」!
㈤ 如何豐富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
課堂上的語言藝術
語言是傳遞信息,課堂上師生交流和溝通的橋梁。一節教學環節條理緊湊,引人入勝的好課,教師的富於啟發引導性的語言是關鍵,所以,要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最大限度挖掘學生的潛能,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一定要重視課堂教學中語言的運用,課堂語言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一位優秀的教師在課堂上。用飽含著濃郁情感的語言,往往會對學生產生極強的感染力。
現在的小學課本,裡面插入了大量精美、有趣、鮮活的圖畫,不但符合現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還非常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這為我們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提供了非常豐富而生動的素材。因此,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好課文中的插圖。教師可根據插圖內容提問:如「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你發現了什麼?」「你能根據這幅圖講一個故事嗎?」與自己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要求在自己編的故事中融入自己想到的數學問題。這樣的語言既開啟了學生豐富的想像力,還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從中發現或提出自己的數學問題,而另一面也讓其他學生學會傾聽和交流。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經常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的學習,鼓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很大的鼓舞和推動,而且師生的情感得到發展。教師要善於表揚學生,尤其是對學習沒有興趣的學生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或不愛發言的學生來說,老師能表揚他、鼓勵他,他當然非常高興,甚至非常自豪,由此他會對學習產生興趣,會認真的聽課,積極的發言,這樣他的學習成績會很快地提高。
批評的幽默化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提醒他上課要認真聽講,真是一舉兩得。避免了學生的抵抗情緒的產生。例如:有時剛過完節假日,學生上課不專心,課堂紀律不好,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喚起學生注意力,達到婉轉批評,促其改正缺點的目的。例如,在有學生講話時,可說"今天同學們真安靜啊!看哪一小組保持得最久。」如此一來,學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老師達到了批評的目的,學生又不會反感,可謂兩全其美。
總而言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科學、深刻、生動、形象、幽默、風趣、親切、自然,充滿情和意,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勵和鼓舞。教師要善於將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和教育性,用藝術化的優美形式和方法付諸學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腦、入心,才能輕松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最終達到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
㈥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體現教學語言的藝術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重要作用
小學語文教材的教學內容豐富、題材形式多樣,收錄了許多古今中外各類名家的名篇佳句,蘊含了深厚的思想感情,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描繪了雄偉壯麗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觀,展現了人情冷暖和社會百態,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准確把握課文中字詞、句子的真實涵義,恰當、貼切地表達出文章的美感和情感,不斷增強語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和情感,達到語文教學的目標。而且,小學生年齡很小,理解能力較低,在教學過程中,一味採用平鋪直敘的語言,講解課文內容,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合理應用課堂教學語言,充分挖掘語文教學資源,不斷增強教學語言的感染力、吸引力,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
(一)確保教學語言的規范性
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較低,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語音訓練、識字教學、寫作教學等,豐富小學生的語言知識,要求小學生准確使用字詞,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可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以身作則,發音標准、吐字清晰、語言得體,引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考慮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教學中,盡量使用簡潔、精練的語言,幫助小學生學習教材內容,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㈦ 如何提高教學語言的藝術性
如何提升語文課堂語言的藝術魅力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語文課應營造的語言魅力環境
首先,語文課堂應該是欣賞美、享受美的地方。教師應以飽滿的熱情、鮮活的語言闡釋課文中所蘊含的美感、美意和美韻。山川大地的壯麗,天光雲影的幻象,大漠草原的遼遠,和風細雨的浪漫,霜風雪月的晶瑩,鳴蟬流熒的野趣,花草蟲魚的風姿,荒村野店的詩味,老井小巷的鄉愁,古寨長城的滄桑,石鼓篆鼎的風韻等都有美的形態、美的神韻和美的語言。語文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要善於挖掘課文中的美,讓孩子們在美的語境中愉悅地學習。
其次,語文課堂應是個性張揚的天空。這里應是學生展示才情、揮灑個性、思想馳騁的地方。語文課堂上,學生歌頌大好河山,吟詠詩情畫意,謨拜先賢楷模,針砭時垢流弊,諷喻世間百態,暢敘人生志趣都是應有的狀態。在這里,與心游萬仞、情寄大鵬、處濁世而不改清潔自守的莊子交流;與內心充盈著強烈的激憤和憂郁,披發行吟於澤畔的屈原對話;與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憂患一生的杜甫溝通;與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氣譜寫動人壯歌的文天祥放歌;與在風雨如晦、故國陸沉的艱難時世中深沉地表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同憂;與舉家食粥、困頓拮據仍傾盡心力,為天下情才兼擅的女兒們泣血放歌的曹雪芹商榷,與在菊花叢中醉卧的陶淵明,與在空山新雨後靜立的王維,與在山光水色中流連的李太白,與在赤壁磯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嘯的蘇東坡等等,與所有文化星空中閃爍耀眼的星辰在這里匯聚,嗅著他們醉人的芳香,體味著他們永恆的魅力,這才是語文課堂的魅力所在。
其三,語文課堂應是揮灑心靈自由的大地。語文是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它需要心靈的自由,需要思想的交流,需要智慧的碰撞,需要情感的澆灌。語文應以鑄就思想、豐富智慧、提升靈魂、鍛造人格為己任;應眼於精神的改造和新人的培育。語文不僅僅是要讓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語文技能和思維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讓受教育者與優秀的傳統文化相偉承,與古今中外人類高貴的靈魂共鳴,從而為日後的發展與提高提供精神涵養,讓他們的周身始終流淌著大大小小無數思想感情的生命之泉。使受教育者有著熱愛故鄉、祖國、人類,珍惜青春、友誼、親情,理想美好,意志堅強,富有同情心正義感,富有愛美向善之心等良好品質。這是一塊生機勃勃的田園,是語文課堂大顯身手的空間。
二、指導學生閱讀有品味的書目
據說有人向魯迅先生請教寫作經驗,他回答說,哪有什麼經驗,無非是多看了幾本書罷了。很多大作家一談起之所以成名時,大都說那是得益於孩提時期多看了幾本書。名人名家的話,說明了一個道理,僅靠課本上數量有限的幾篇文章,不能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和高漲求知慾,也不能能培養出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富有想像力、創造力的人才。我們應該指導孩子們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為孩子們導航,讓孩子們在浩瀚的書海中吸取營養。
1、選擇課外讀物應注重適當性:一是要有趣。我們不能指望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肯去吟誦「老學究」的「之乎者也」,我們也不應妄想他們會去玩弄「科學家」的天文數字。只有《天方夜譚》才是他們一千零一夜的美夢,只有葉聖陶的《稻草人》才是他們最親密的朋友。「趣」是孩子們對課外讀物最先的選擇。二是要廣泛。魯迅曾經告誡少年朋友:「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還說,「專看文學書,也不好的」,會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的糊塗蟲,「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來也糊塗」。這正是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金口玉言」。只有廣泛閱讀文學、數學、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兒讀物,才能實現博覽群書、厚積薄發的宗旨。三是要合適。必須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不應使我們的「小山羊」這樣對我們說:「謝謝你!我不吃骨頭。」(引自《小山羊》)選擇課外讀物更應注意適合黨的教育方針和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諸如《童話大王》、《十萬個為什麼》、《少年文藝》、《中學生周報》、《中小學生安全防範常識》等有趣味性、知識性和文學性的少兒讀物,才是孩子們喜愛的;象《上下五千年》、《強國之路二十年》、《中國澳門》、《熱愛祖國立志成才》等有思想性的書籍也是他們必吃的「精神食糧」。
2、指導課外閱讀應注重策略性:一是在閱讀上,要精讀略讀相結合,以略讀為主。因為當今社會信息含量大、變化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篇篇精讀,章章深研。但是略讀也並不等於貪多求快,囫圇吞棗的結果必須是一無所得。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課外閱讀都是多種讀書法的綜合運用,都應在略讀中穿插精讀,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是在思考上,我們應當把教會學生讀想結合作為課外閱讀指導的又一個重點。因為「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托爾斯泰)。「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普朗克),如果懶於思索,不肯深入鑽研,其結果必然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只會摹仿和抄襲。三是在記錄上,應指導學生專設文摘卡,分門別類地摘記文章的題目、作者、書刊名和知識要點,學會摘記的方法。對閱讀中遇到的優美詞句、學到的新知識、發現的新問題以及讀書心得一一摘記下來,以便今後查閱。
3、檢驗閱讀成果應注重講演性:有檢查才會落實,有測評才會有促進。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會有什麼效果。測評方法主要採用:一是講述。可採用讀書匯報會、故事會、閱讀心得交流會等形式;二是展評。就是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剪貼冊、手抄報等;三是競賽,可採用知識競賽、查閱資料比賽等形式。這樣,既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又能激發閱讀興趣,調動閱讀積極性,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
三、提升教師的語言表達藝術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的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可見,教師的語言修煉很重要,在課堂教學在運用語言時,應力求做到「七忌六要」。
1、忌空洞,要有真實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課不應誇誇其談、信口開河、空發議論、離題太遠,而應言之有物,論之有實。並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把已學知識和未學內容聯系起來,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意識地穿插有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軼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實教學內容。
2、忌雜亂,要有條理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每課教材做深入鑽研和細致分析,弄清要講的語文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其確切的含義和規律,精心組織教學語言解讀,確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怎樣結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講解才會條理清晰,學生在重點、難點等關鍵問題上才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
3、忌說教,要有啟發性。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其學習的內動力,引導學生質疑問題,多為學生製造懸念和創設意境,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渴望,使他們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並發展智力。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去聽課。課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深入淺出,多用疑問性提問、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受到啟迪,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容。
4、忌乏味,要有趣味性。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於教師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形象、生動、饒有情趣,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有關的笑話、故事、格言、典故、詩詞等等均可引入課堂,調動自如,游刃有餘,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於理解。
5、忌平淡,要有藝術性。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學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應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聲情並茂,和諧動聽,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學效果。
6、忌呆板,要有針對性。語言豐富多采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的主要表現之一。針對不同學生,不同文體、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文章,要採用不同的教學語言。如對低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形象、具體、親切、有趣味性;對高年級的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深刻、明朗、雋永、有哲理性。講議論文,應多用議論分析的語言,要嚴密,有力度;講抒情文,應多用深情的語言,要華麗,有激情。朗讀課文,高興、激昂的時候,聲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聲音就低一些。這樣,不僅使得課堂教學富於變化,而且能啟發學生較好地把握課文。
漢語是世界上最具個性、最富於表現力的語言。營造詩化的和人文的語言教學環境,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語文教師的光榮使命。我們應「著眼於未來著眼於發展,立足於民族立足於母語,昭示於文化昭示於文明,辨證地承襲漢民族語言文字的特有軌跡和魅力」!
㈧ 如何加強小學教師的課堂語言魅力
在我們平時教學中經常發現有些老師,學富五車,滿腹經綸,但拙於言辭,苦於表述,缺乏嫻熟的教學技能技巧,壺里有餃倒不出,使課堂了無生氣,枯燥無味,所以反使得這些優秀的老師可能成為不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所以如果這時只注重課內知識點講授,就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興趣。所以這個時候要提高教學效果,老師的語言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那麼作為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藉助評價語言的魅力來引領學生快樂地學習,從而把他們帶入瑰麗的知識殿堂,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拙見:
首先,教師的語言要富有啟發性,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的語言應該象催化劑一樣,深入學生的性格特徵和情感、知識基礎之中,與其匯合,發生反應,從而啟發學生的心智,振奮學生的神經,促其深入思考,這樣的語言對學生才有吸引力,才能開啟學生思維。
其次,語言要善於傳達思想、氣質、感受與感情。如果你的語言極具感染力,吸引力和信服力,那麼就會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你的語言親切,飽含思想與感情,與學生的智慧和心靈進行活生生的交流,學生就會信服你,跟隨你,這樣就會形成良好的互動。吸引了學生,達到了師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學生的共鳴,我的學生就曾說過:老師!我總能感受到你的熱情,我的激情無形中也被點燃。
第三,教師的語言要簡潔,明了,不重復,能用一句話說的,就不用兩句話去說。必要時,當學生有積極主動地學習行為和發言慾望時,你甚至可以不說話,要學會「不為」,先做一個旁觀者,在旁邊觀察,伺機引導。「此時無聲勝有聲」,教育過程中應該多留給學生一些寧靜與沉思的時間。一個好老師,不應該是一種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口若懸河,鋒芒畢露的形象,而應該是一個懂得適當地「藏巧」,我當時沒想到竟然有許多同學舉手要發言,而且比我的所謂標准答案要豐富多了。
第四.語言上要具有愛心,不能出口傷人,刺激學生自尊心。象我們平時上課經常遇到一些問題。有一次講例題時,有個學生照答案念。我當時是這樣說的「這個同學上課效率特別高,我剛才講的內容他能完全理解,弄懂了,希望下次再接再厲。」我沒有過多的責備,但自此之後,我發現這個學生上課態度相當端正。還有一次發現有個同學睡著了。我就找這個同學概述一下我剛才所講的內容。他睡眼朦朧的望著我,我就開玩笑說:周公善於解夢,我知道我剛才上課時,你又與他在夢中會合了,但是他沒有告訴你老師上課的內容嗎,如果是這樣,以後就少理他了。我覺得這種善意的批評比那種嚴肅的說教要好的多。
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教師最主要的職業素養,魅力是教師教學語言藝術的最主要表現.字清音美和流暢准確是教師教學語言魅力之本,授課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的方法還有很多,但不管採用哪種方法,作為教師都必須遵循以下以下幾點:一,必須弄清學生理解和接受的難點所在;二,必須要將講授的知識點理解透徹;三,必須根據學生理解和接受的難點所在和所要講授的概念和知識特點選用方法——否則,不僅不能達到強化教學效果的目的,而且還有可能使知識在傳遞過程中發生變異,從而誤導學生。
總之,教師良好的語言,是與學生產生共鳴的載體,是走進學生內心世界的橋梁。教師只有充分展現語言的魅力,才能在課堂中走近學生,融入學生之中,才能使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加精彩、亮麗。
㈨ 如何把握課堂教學語言藝術
如何運用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作為教師,語言是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最主要的工具之一,也是人際交住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有水平的教師不一定就是會講課的教師,其最關鍵的原因,就是空有滿腹經綸,卻如同「茶壺里煮餃子一一有口倒不出」,這實在是一件非常令人惋惜和遺憾的事情。
教師對學生施教,要採取多種多樣的手段,隨著科學的進步,教育手段必將不斷進步,這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無論教育手段多麼進步,都代替不了教師通過講述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這一基本方式。良好的語言修養,是教師必備的條件,是教師職業能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一個教師必須不斷增強語言基本功。
會說話的教師不一定能成為優秀教師,但優秀教師一定是會說話的人。要想在普通教師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學會「說話」,也就是要掌握教師的語言藝術。語言藝術的基本要求是實現教學語言的規范化、標准化。根據漢語規范化的三條標准,教學中就要自覺地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不讀不說方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不說只在本地流行的缺乏生命力的方言土語;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范,說完整通順的話。除應達到以上基本要求外,小學數學教師語言還應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語言在教學中應注意准確性。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結構很嚴密的學科。作為一名數學
教師必須把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放在首位,必須要求自己的教學語言嚴密、准確。否則,往往會因一字之差而語義全變,使學生產歧義,甚至導致教學的失敗。例如:在教「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 這個概念中如果將「線段」 改成「線」 或「圍成」 改成「組成」, 那麼這個概念就錯了!又如,在講解質數與合數的概念時,就要分析它們各有什麼特點,比較它們有什麼差別和聯系,使學生具體地懂得它們的外延是相排斥的,內涵是相反的,它們共處在自然數的范疇之中。理解了這兩個概念,學生對「1」 和「0」 屬不屬質數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也為今後的分解質因數奠定了基礎。又如在教學中遇到「數」與「數字」、「 數位」 與「位數」、「 增加」 與「增加到」、「 擴大」 與「擴大到」 等概念時,教師的語言一定要科學、嚴謹、准確。
語言在教學中應注意邏輯性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學科。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
准確地向學生傳授知識,還應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嚴謹周密的科學精神。例如:我在指導學生用綜合法或分析法解決問題時,我堅持這樣敘述:「從……可以知道……」;或「要求……先要求……」;「因為……所以……」。長期進行潛移默化的訓練,使學生也能像我這樣敘述,對學生的思維和語言都是有益的。數學教師語言的邏輯性還應表現在:同一概念在同一語言環境中必須保持涵義的同一,一就是一,而不是二。如有這樣一道習題:某工地買來水泥和河砂240噸,其中水泥占總數的 ,以後又買來一些水泥,這時水泥占總數的 ,問以後又買來水泥多少噸?這里兩次出現了「總數」 這一概念,其中後一個是指原來的總數,還是後來的總數,內涵不明確。這種歧義的產生是由於違反了同一律。因此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它的前面加限制詞,由學生自己選擇「現有」 或「原有」 兩個字就可以了(或者兩種方法都計算)。因此教師在講解時要注意開放性,更要注意邏輯性,創新性。
語言在教學中應注意生動性
小學是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用生動、形象、富有情趣的教學語言,增強教學語言的趣味性、幽默感,既能活躍課堂氣氛,也能活躍學生的思維。為了增強教學語言的趣味性,我在教學中有機地引入、穿插一些小學生所喜愛的形式,如小故事、順口溜、歌謠、謎語等等,使數學教學充滿童趣。又如我在教「時、分的認識」 時,先讓學生猜關於鍾、表的謎語;在講解分數的定義時,為使學生理解關鍵詞「平均」 的含義,在講清這一詞語的本義後,我又根據課文孔融讓梨的故事編成一道應用題:「孔融的爸爸買了4個梨,孔融把最小的留給自己,問孔融分得的梨占總重量的四分之一對嗎?」在學生合作討論之後,知道這題是錯誤的。又引導學生再編一道符合定義要求的應用題。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語言在教學中應注意啟發性
未來所需要的是創造型人才,這就要求我們有意培養兒童從
小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教是為了不教。」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我不但要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而且要使學生掌握理解知識的方法,並能大膽地質疑問難,主動地去探索數學知識。我們的教師在讀書時不僅要較強的語感,而且要能根據需要讀出所講內容的層次,結構及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如我在講解試卷中:「2乘3的積|加上| 8除以4的商,||和是多少?||」在每一意群的後面作適當的停頓,並能讀出關鍵詞的邏輯重音,因而學生聽了以後就能理解,還為學生自讀提供了範例。愛護和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因是我們教學中的一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