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進小學進行環保教育
環保意識是一種重要的公民意識,不僅我們自己要意識到,更重要的是要在我們的小公民——小學生頭大腦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讓我們的下一代從小就樹立保護綠色地球的信念!
首先,在小學生教育中滲透環保意識,進行環保知識教育。
環境保護包括保護大氣、水源、森林、野生動植物和土壤等多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在日常教育的基礎上注意滲透有關的環保知識,激發幼兒初步的環保意識。如我們可以在平常談話時與幼兒共同討論一些環保問題,在小學內提供廢電池箱,在班上評選環保小衛士,讓小學生以環境小主人的身份自覺參與環境保護中。
其次,帶領小學生親身體驗,強化小學生的環保意識,積極進行環保教育。
可以組織小學生實地參觀和感受學校附近的兩個截然不同的環境,如青山綠水的優美自然環境和垃圾遍地、濃煙滾滾的受污染環境,讓小學生在親身體驗中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還可以進行一些小實驗,如:准備兩條同樣的金魚,分別養在兩個裝有清水和污水的魚缸里,用簡單的詞語或圖案記錄金魚的生長情況,從實驗中喚起幼兒的環保意識。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符合小學生年齡的游戲進行環保教育。如「呼吸的大樹」,在游戲中用椅子代替樹木,只有在 「樹」下才能呼吸,隨著「樹」的減少,小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會感到呼吸越來越困難,讓他們通過這個游戲明白植樹造林和保護樹木資源的重要性,體會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再次,家庭和學校共同合作。
對兒童的環保教育不僅要在學校中進行,家長也要配合幼兒園的教育工作。由於幼兒的模仿性極強,具有無意識、自發性的特點。在學校中,教師是兒童的模仿者,在家庭中,父母自然成為孩子的模仿對象,因此也同樣要求家長應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家長還可通過各種方式將幼兒在家中的環保行為告知老師,並給予一定的表揚,能讓小學生有成功感和喜悅感,讓他們的環保行動持續下去。
❷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思想教育
一.把語文課上的品德教育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
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語文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語文
活動課和語文主題活動。思想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能力但這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目的是要
把學生的良好品德體現在生活實踐中使他們逐步成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新人。
總之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圍繞培養目標狠抓思想教育要高度重視品德教育以德育人。
在教育教學中要把德育擺在素質教育的重要位置注重寓德育於學科教學與學校的一切活動
中。 二.讓學生在情感參與中受到品德教育
語文教學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動人激發學生情感是影響學生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一種強
大動力。因此要求教師在講課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參與講解中或褒或貶或抑或揚充滿激
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奮從而博得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如筆者在教學《別了我愛的中國》一文時用充滿激情的語調總結全文回顧這篇課文作
者離開自己的祖國心情異常復雜。這包括對親友送別的由衷感激對帝國主義的無比仇恨
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眷戀對自己離國而去的深深自責對祖國前途命運的熱切希望。從整
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鄭振鐸先生的殷殷愛國志、拳拳愛國情。教師的激情
感染了學生使他們對作者無比熱愛祖國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
根據語文課的特點還要注意讓學生在口誦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誦對學生有強烈的感染作
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誦讀、思考、感悟這可能會收到比單純講解更
好的效果。 三.准確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我們把語文課堂教學作為學校德育為首、教學為主的最佳結合點善於利用、挖掘教材中
的德育內容探索利用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教育的規律。語文教學對教育、引導、培養學生形成
高尚的道德情操相當關鍵。因此在教學中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要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能否進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決於對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確與否這包
括三個方面
1.結合教材特點要准確。小學語文教材編選的每一篇課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側重
點教師應該從教材特點出發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某一方面的品質教育切忌牽強附會
悲慘命運就藉此教育學生熱愛新中國在他們的心靈播下熱愛新中國的種子。
2.把握教材德育內容要准確。教材是我們教學的憑借在進行知識傳生作者描述故鄉楊梅的可愛實際是表達對故鄉的熱愛之情這樣課文的德育內容就把握
得比較准確了。 3.引導學生的認識要准確。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處於表面、簡單的水平這就需要教師 三.將品德教育滲透到語言文字的訓練中
作者每寫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創作動機或闡明某種觀點或抒發某種情感或說明某
個道理不過這些內容不是像畫家和演員那樣直接用形象表現出來的而是以語言文字為中
介、蘊含在語言文字之中的。如何在語言文字訓練中加強思想教育呢正如杜甫的《春夜喜
雨》一詩中所說「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潤物細無聲」恰恰可以成為寓德育於語文教學
中的一個特色。但語文教學過程要體現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統一。教學中我們讓學生理
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須在「有機滲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貫穿於教學的
全過程貫穿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中從引導學生「讀文」入手進而達到「悟道」的目的。
把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離。
確引導使學生在學習中准確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學習《董存瑞捨身炸碉堡》一文時學
生往往提出「董存瑞為什麼不想其它辦法炸碉堡為什麼用手托著犧牲自己呢」這時就需要
加以指導引導學生認識當時情況的緊急和董存瑞的獻身精神把學生從認識的偏差中拉回
來即可以在加深認識中受到教育。
❸ 小學生公民意識的資料300字
公民來意識自教育
更多資料:http://ke..com/link?url=0zu3G1Ayqzy9__
❹ 淺談如何在班集體中進行小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
說實話這個必須得多搞實踐活動才行,小學生只有多親身體驗才會懂得深刻
❺ 中美兩國小學生解題能力有什麼不同
中美兩國的教育各有優弊,中國教育雖然比較傳統但是孩子能懂得忠孝禮儀,美國教育雖然能孩子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但是親子關系不比中國,文化底蘊和沉澱也不比中國,獨立人格更易引發犯罪。 由於中美兩國不同的價值觀、思維模式,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導致兩國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一)家庭教育目的的不同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家庭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家庭教育實踐活 動的歸宿。它制約著家庭教育活動的方向,一切家庭教育活動都是實現家庭教育目的的過程。 在我國,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指把孩子培養成人才,將來有出息,過上穩定、舒適的生活。至於孩子的獨立生活的能力,對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以及公民意識則很少考慮。結果,即使學業成績再好,將來也很難立足社會,甚至還會與父母的期望相反。 美國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養成適應性強和具有生存能力的社會人。這個目標與中國的家庭教育目標比起來,是不高的。社會人的目標不是讓人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一個現實的,易把握的要求。 (二)家庭教育內容的不同 英國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論述培養紳士的家庭教育時,提出並論述了家庭保健、家庭道德教育和家庭智育。陳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書,對於兒童的家庭體育、德育、智育、美育、家庭勞動教育等方面的任務和內容,作了詳細地闡述。可見家庭教育所承擔的任務和教育內容是多方面的。有什麼樣的教育目的,就有什麼樣的教育內容。 中國的家庭教育內涵分為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面。但往往當孩子進入學齡期就開始將智育放在首要位置。在體育上,中國的家長更喜歡防禦性的、靜態的、被動的保護方式。如:保證孩子生長發育的各種營養品,保護孩子安全,注意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在智育上,向孩子傳授知識、技能,為孩子購買各種知識性、趣味性的讀物、訓練孩子讀、寫、算的能力,為步入學校教育打下基礎。在美育上,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特長的重要性。因而盲目的培養孩子的特殊藝術才能。如送孩子去繪畫班、舞蹈班學習、聘家教等,從而導致孩子學這學那,最後失去了學習藝術的興趣。相對中國的家庭教育內容,美國的家庭教育內容比較豐富、科學。 美國的家庭教育內容注重孩子在體力、認知、語言、社會性、情感上的和諧發展。美國人有這樣一個信念:成功靠努力爭取,而不是靠繼承。美國人崇尚個人奮斗,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獲得成功。黃全愈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滲透出美國家庭教育的點滴。在促進體力的增強上,重視幼兒的戶外活動、體育鍛煉。如在院子里盪鞦韆,野外遠足等活動;在認知的發展上,家長注意開拓孩子的文化,審美視野,孩子的學習興趣,尊重兒童自己的選擇;在社會性的培養上,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且要求孩子學會具有與同伴合作、分享、互動的行為;在情感的陶冶上,指導孩子欣賞音樂、美術、舞蹈的美,帶孩子到美術館、博物館看各種展品,鼓勵孩子親身接觸、體驗大自然的奧秘。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 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完成教育內容的具體措施和手段。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和文化傳統緊密相聯。 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表現在生活上的包辦、代替。社會上過分保護,不少家長怕孩子吃虧或學壞,於是就限制孩子與外界接觸。經濟上對孩子放任,不少家長對孩子總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這無形中助長了孩子們奢華浪費的習慣。與生活、經濟、社交上的縱容相比,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卻非常高。當孩子出生後就以天才的標准來要求、教育孩子。 美國家長從鍛煉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角度出發,對孩子採取放手不放任的方法進行教育,主張開放式教育。重視實際鍛煉,強調在實踐中培養孩子,而不是說教。美國父母更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權,把孩子當作是一個獨立、平等的家庭成員相待。 (四)家庭教育的結果不同 由於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的不同,其教育結果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 中國家長包攬一切,孩子形成了依賴性的思維定勢、不會自己做決定、遇事不果敢、缺乏興趣、不願嘗試、適應性較差。不懂得人際交往的技巧,人際關系較差,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能力,缺乏社會責任感。美國孩子從小就表現出很強的自立能力,絕大多數18歲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掙的錢來讀書,美國孩子還對社會表現出很強的適應能力,他們更能吃苦,具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毅力,積極樂觀,求知慾強,敢於冒險,有作為社會成員而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
❻ 怎樣加強中小學公民教育
1、弘揚傳統文化,豐富教育內容,用好《新公民讀本》。
實際上,公民教育如果和傳統文化相脫離就會變成沒有根的東西,沒有根的東西也就沒有生命力。我國公民教育能否真正擁有優勢和特色,其關鍵環節還在於能否真正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弘揚與創造性的轉化上。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並強調:「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新公民讀本》包括公民道德、公民價值觀、公民知識和公民參與技能四個方面。其中,公民道德包括寬容、感恩、誠信和尊嚴等主題;公民價值觀包括自由、平等、人權、民主、法治,以及與自然和諧共處等主題;公民知識包括民主政治、政黨制度和司法公正等主題;公民參與技能包括與人溝通、講演、參與選舉、處理糾紛和維護權益等主題。
過去,傳統社會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道德教育塑造的是履行義務、遵守服從的「臣民」人格,這種教育的最終成果是培養了大批「老百姓」;而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要求人們具有主體意識、參與意識、權利意識和監督意識,即積極參與公共生活、勇於爭取自由、敢於捍衛和擴展自己權利的公民。現代國家需要的不是「老百姓」,而是新公民。
2、強化公民教育,培養公民意識。
在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下,思想政治教育課主要以知識掌握為導向,教學中強調單純灌輸,從而忽視了學生人格的培養與公民意識的養成。學生可以在政治考試中得到很高的分數,但在生活中他可能是個不遵守社會公德的人。傳統政治課的知識化、工具化和科學化,把人的知識教育與精神構建相分離。因此,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在一個開放、尊重多元化的現代公民社會中,將公民教育滲透到思想政治各門課程中,提高學生的民主、平等、自主、批判等現代公民意識。
3、加強實踐鍛煉開展公民教育實踐活動。服務學習是一種建立在經驗學習理論基礎上,將課程學習與社區服務相結合的教育方法。它通過學校與社區的合作,使學生參與到有組織的服務行動中以滿足社會需求並培養負責任的公民。服務學習的著眼點不僅試圖通過為社會提供服務來促進學生知識的學習,更希望能夠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合作精神等。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適當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服務學習,注重實踐鍛煉,從多方面滲透公民意識,讓學生感覺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生活感。在實踐過程中,要考慮到服務與學生所學的知識相關以及社區的實際需要,更要善於引導學生以公民的方式思考問題。老師先讓學生思考並提出身邊存在的公共問題。學生們開始提出問題,並一一列在黑板上:有人偷井蓋;小區內有人亂扔垃圾;城市存在嚴重的「馬路市場」現象…接著,同學們以投票方式篩選出大家要共同努力解決的問題:解放橋東邊缺少一個紅綠燈,因此經常出現交通事故。此後,孩子們就行動起來了:有的去計算路口每分鍾機動車通過量;有的統計路口事故發生率;有的去采訪交警;有的聯系交通部門的路燈管理處……這個班級還可以就此問題召開聽證會,邀請社區代表、交通部門、司機行人等相關機構、人員一起探討解決方案。
4、改進教育方法,實現德育創新。
公民教育工作應該達到無意識的境界,即讓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無意識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教育者要注重調動受教育者參與思想教育的積極性,我國有很多的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教育基地,定期舉辦重大的紀念日慶典活動,這些教育基地和慶典活動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就啟示我們,要加強社會大環境的改善,用良好的大環境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無意識化。同時,要增強教育主體的人格感召力,通過教育者的行為、道德、作風、知識去啟迪和矯正受教育者的價值取向。
5.隨著公民教育的開展,學校管理以及教育體制都將發生相應的變革。
學生們應該在學校過一種能夠體現公民意識的生活如果學校決定給一個學生處分,那麼這個學生有權要求學校召開聽證會,有權申辯,有權知道學校的決定是怎樣做出的。召開學生代表大會,大會主席團和學校領導要當面回答代表們的提問。學生通過代表大會參與學校管理,成為學校真正的主人,而不是被監督的對象——這就是培養公民意識的實踐。只要是與學生相關的制度,從制度的制定到執行都要有學生參與。學生對哪項制度如果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或希望制定的新制度,可以通過提案的形式,提交給學生代表大會討論。
公民教育要通過公民生活來完成。
❼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品德方面的教育
道德品質,即品德,是一種個體現象,它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表現。一個人依據一定的道德准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穩固的特徵,便是他的道德品質。一個人的品德如何,對一生有重大的影響。現在不少家長在關心孩子身體健康、注重智力開發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品德教育。「等孩子長大懂事了,再教育也不晚。"這是一種頗有代表性的看法,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它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品德教育也要從幼小時抓起,才能有好的效果。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向母親和父親講,從兒童懂事的初期起,就應該讓公民的品質在兒童心靈中形成、樹立和鞏固起來。公民意識和公民情感發源於兒童時代,播在兒童心靈中的一粒小小的種子,會長出茁壯的幼芽,長出深根。"由此可見,對兒童早期的品德教育是何等重要。作為家長首先要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讓兒童感受到父母的情意和家庭的溫暖,在具體方法上要根據孩子「知、情、行」的發展以及外界的要求來決定。所謂¨知」是指對兒童進行說理教育,使他們初步知道具體的行為准則。最好從形象事例教育著手,因兒童的形象思維較先發展,具有很好的模仿能力。英雄模範和發生在孩子身邊的好人好事,往往會獲得孩子的敬仰,並引起他們模仿的自覺性。也可通過看電視、連環畫等形象化的藝術手段,來形成對人的道德認識,陶冶情操,培養性格,啟發行動,使他們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逐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情』』是指對待是非的感情態度,父母對好的言行、習慣表示滿意、欣慰,並願意學習和模仿,對壞的言行和不良習慣表示不滿和厭惡。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感就是榜樣,可使兒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行」是指兒童良好品德和意志行為的培養,給兒童創造實踐的條件。譬如,願意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愛吃的東西也樂意和大家分享等,並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這樣做。
總之,對年幼的孩子要少說空洞乏味的大道理,側重於行為習慣的培養。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的認識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就可適當增加一些道理上的講解,使他們逐步養成尊敬父母和師長、團結友愛、文明禮貌、忠誠老實、正直善良、勤勞儉朴、熱愛祖國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❽ 紐約小學上課時間
8點半,中午不回,下午4點放學 美國教育制度和大多數其它國家教育制度的一個主要不同點,是美國的教育為社會上每一個人而辦,不是專為少數人而設。用稅款興辦的免費教育,除了設立一般學校的科目如數學、歷史、語文外,還有縫紉、打字、無線電與汽車修理等科目。學生可依自己的興趣、個人未來的計劃和才能,從許多科目中自行選修。美國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發展每個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或低到什麼程度,同時給每個孩子灌輸公民意識。
美國的教育制度,整體上可分為四個階段,那就是:(i)學前教育 (pre-school ecation);(ii)初等教育(elementary ecation);(iii)中等教育(secondary ecation);(iv)高等教育(higher ecation) 。從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都是屬於大學前(pre-college)的教育,包括保育學校 (nursery school)及幼兒園(kindergarden)、小學、初中 (junior high school)及高中(high school)。
美國法律規定,任何學齡兒童均應進入學校就讀,並提供義務(免費)的中小學教育,當然進入私立學校就讀的話,便要繳付相當昂貴的學費。有些公立中學,也錄取外國學生就讀,並會發給留學生簽證,但這些外國留學生,卻要繳交學費,情況與其它進入私立中學的學生大致相同。至於小學與中學的學制,在配合上也有幾個不同的形式,因每州、每個城市或鄉鎮的不同情況而有異(例如有些是六年小學及六年中學制,亦有些是學分為二或三年制的初中及四年制的高中等等形式),但無論何,原則上在學童十八歲時,應該念完中等教育。由於美國的養務教育普及,大約有 93%的適齡兒童接受中等教育,而70% 可完成學業,其中大部分再進入大學或專上學院繼續升學,開始他們的高等(專上)教育。
美國高等教育對'專才'的培訓,主要是在研究院與高等專科學院的教育及訓練上。而也是在這個層次上每年吸引了千萬以上的留學生到美國接受高深的訓練,其中不乏從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三地而來的華人學生。事實上,中國學生留學美國的熱潮,從二十世紀初葉以來,即從來沒有間斷過。
1. 研究院及高等專科學院開設的課程及學科,種類繁多,從核子工程到中國文學,從商業行政到法學與醫學,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念完研究院課程的學生,經校方核定,會頒發以下的學位:
( 一) 碩士學位(Master' Degree ):視乎學科的性質來決定是文科碩士(M.A.)或理科碩士(M.S.) ,通常需時兩年的時間;亦有一些學校設有公共行政學碩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法學碩士 (Master of Law)、神學碩士(Master of Divinity)等學位課程。通常學生需要通過G.R.E.考試(Graate Record Examination)才會被錄取。
(二) 工商管理學碩士 (M.B.A. 即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由於近年的工商發展迅速,對工商管理人材的需求殷切,為配合市場的需要,攻讀 M.B.A.學位的人士日漸增多甚至留學生念這課程的人數也急速上升,以滿足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三地市場經濟發展上的需要。
而M.B.A.的課程又可再區分為會計、管理、市場學等專業,但通常入學的條件之一,是要學生通過 GMAT(Gra-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成績優良,才會錄取。考試內容分為英語能力(verbal ability)及數學思考力( mathe-matical ability)。留學生當然還要通過托福(TOEFL)英文考試才會被考慮。
(三) 博士學位(Doctoral Degree):博士學位課程通常是需要先修畢碩士課程,但亦有例外。最普遍的博士學位就是哲學博士(Ph. D., 即 Doctor in Philosophy),但絕大部分的文、理科博士大都是授予Ph. D. 學位,而不單限於哲學這個學科。通常博士學位課程需要三年或以上的時間,理科時間較短,文科時間大多較長。至於念教育學科的,博士學位則稱為Ed. D. (Doctor in Ecation)。博士學位是美國高等教育制度下的最高學位。
( 四) 法學博士(J.D.)與醫學博士( M.D.):這是美國社會的律師與醫生必須具備的專業學位。由於這兩個行業的執業者社會地位很受人尊敬,也造成了不 少大學畢業生申請就讀,以致入學錄取的機會相當果難,但學生畢業後可以學以致用,直接地為社會服務,這也是高等教育主要的目的之一,即培養為社會服務的人材。
2. 美國大學的類別
美國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一直領先,而大學教育的普及,亦是鮮有其它國家可與相比。
相據權威性的(高等教育紀事)(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cation )的Almanac Issue(1995年9月1日出版)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美國的各類大學已達3632所。而就讀的大學本科生(undergraate)人數高達一千二百多萬人, 研究院學生人數亦幾達一百七十萬,加上專科(例如醫學院及法律學院)的三十萬學生,可以證明及看到美國高等教育的普及。
在這三千六百多所大學之中,它們之間如何分類?分別在甚麼地方?重要性如何?
(一) 初級(或社區)學院(Junior or Community College)
全美國現有公立和私立的初級學院(亦有人稱之為社區大學或短期大學)共1422所。在二年制的學院就讀,學生畢業後可得副學士(Associate' Degree)學位,再可轉學到四年制的大學?/font>Bachelor' Degree)。 初級社區學院主要是由社區支持,其目標是在推廣普及教育,因此對學生入學的要求較低,而學費亦比較廉宜,以鼓勵更多學生就讀。不少學生利用這些優點在這本的念大學省錢方法,為不少學子及他們的家長所採用。
(二)文理學院(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或簡稱 Liberal Arts College)
這是四年制的大學,但重點是在大學本科教育(undergraate ecation)而非研究所教育,雖然有小部分文理學院亦頒授碩士及博士學位。這類學院在美 國的高等教育學府中是最先建立的一種,至今仍然盛行,有部分文理學院由於不斷的發展擴充,已升格成為綜合性大學(university),因在課程上不單只是 文理科,還包括了人文學科(humanities)、數理科(pure sciences ),以及專門職業教育(prefessional school)的研究院等,著名的大學如哈佛、耶魯及哥倫比亞,其前身皆為文理學院。
(三)綜合性大學(Comprehensive University,或簡稱University)
綜合性大學必須附設研究院,從事深入的學術研究。頒授高級學位,如碩士及博士學位,藉以培訓各種專業人材,這是大學與學院最顯著不同的地方。一 所合性大學往往劃分幾個學院,各學院再劃分為若干科系。而隨著教育經費來源的不同,綜合性大學又有分為公立大學及私立大學兩種。
私立大學的名氣整體上略勝公立大學,著名的長春藤盟校(Ivy League Schools,例如哈佛、耶魯等大學,在美國大學排行榜上經常都名列前茅 ),都是歷史悠久的私立大學,也是由於是私立大學,學費都比公立大學為昂貴。
公立大學中以州立系統的(由州政府撥款作為經費)比較完善,例如加州大學及加州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與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前者比較注重學術研究)、密芝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紐約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等,以及一些市立大學,例如紐約市立大學(University of New York)等,以及一些市立大學,例如紐約市立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還有一種公立大學(Land-Grant University),原由聯邦政府給予土地以其收益補助,後改為撥款補助,其特色主要是注重農業及 家事教育,以推行農村推廣教育及訓練中學的家事與農科教師。
(四)研究院(Graate Schools)
美國教育制度,以研究院及高等專科學院為最高的階梯及頂點。顧名思義,研究院的重點是在研究方面,研究生攻讀的課程均為高級教育學位如哲學博士(Ph.D.,涵蓋很多科系而不單只是哲學)及碩士(M.A.或M.S.)。而不少留學生越洋到美國,就是要接受高深的研究所訓練。有一些著名的研究院,從事高深的學識及尖端科學的訓練,甚至羅致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坐鎮,名氣斐然。
總部設在紐約的卡奈基基金會(Carnegie Foundation),曾出版一調查布告,名為(美國高等院校的分類)(A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cation ),更將有研究院設立的大學分類為研究大學(Research Universities)及頒發博士學位大學( Doctoratc-Granting Universities),視乎每年所頒授的博士學位數目來決定其類別。
(五)高等專科學院(Advanced Professional Schools,或簡稱Professional Schools)
專科學院以培訓醫科、法律、神學、藝術、師訓,等各類專門人材為目標的高等教育機構。在美國的歷史傳統上,這等學科並未列入為大學的課程左p與其它國家並不一定相同。
專科學院,或為大學的一部分,或單獨設立,其教育活動均限於一種單獨的專業。依規定凡擬投考某種專科學院的學生,通常要先接受二年、三年、甚至 四年的專業預備性的文理科教育。各類專科學校,如醫學博士(M.D.)及法學博士(J.D.),必須接受三至五年的專科訓練,始具備領受此類學位的資格。有些學院,更限制非美國居民或公民入學,為的是不想為其它國家培訓專門人材。
(六)技術學院( Technical Colleges)(又被稱為工藝學院或技職專科學院)
所謂技術學院,根據美國國防教育法案的解釋,即為招收高中畢業生,提供為期兩年的高等教育,旨在培養工程、數學、物理或生物科學等各方面的技術人員的專上學府。此等專業人員為熟悉工程、科學或其它與技術有關部門的基本知識並擅長學以致用的專業人員。
技術學院為初級學院的另一類型,顧名思義,其特色在於較注重技術和半專 業性的工藝訓練。技術學院多以公立為主,亦有私立、地方性、區域性及全州性等的不同區分。
(七)軍事學校(Millitary Academies)
由聯邦政府出資辦理的高等學府有各種軍事學校,如在紐約州西點(West Point, New York)的陸軍學校(Military Academy),於1802創校;在馬利蘭州安那波里斯(Annapolis,Maryland)的海軍學校(Naval Academy ),於1845年創校;在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泉(Colorado Springs, Colorado )的空軍學校(Air Force Academy),於1955 年創校。此等軍事學校,以培育軍事人材為目的
(八)成人大學(或稱大學校外課程University External Program;或成人教育 Alt Ecation;遙距教育Distance Ecation;持續教育Continuing Ecation 等等不同類型)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及職業上不同的需要與變化,在六十年代開始,大學教育已不只限於年青人及在校園之內上課的傳統模式。而事實上,成人教育的發展已是日益需要,以滿足一些希望繼續進修的人士,或為與趣,或為 職業上的需要,又或為一圓取得大學學位的美夢。
成人大學或為附設於一所大學之內,名為成人教育部或大學伸展部(Extension),例如匹次堡大學有"niversity External Studies Program"普林斯頓 大學亦有"rogram in Continuing Ecation"這已是成為一種風尚及需要。
此外,亦有一些單獨注冊為大學的遙距教育機構及學府,通過函授、計算機聯網或電話及錄音與錄像帶教學,待學生累積足夠的學分,便可畢業取得學位。 這是一種公開式及沒有門牆的大學,由於上課時間及地點沒有限制,因此十分適合在職人士的需要,愈來愈見流行。
❾ 小學生公民意識心得
近年以來,我們學校重點以「爭做合格小公民」主題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小學生法制教育宣傳工作,進一步增強小學生的法律意識、安全意識、維權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擴大普法工作的宣傳效應,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主要工作情況如下:
一、啟蒙為先
要讓孩子自覺地學法、守法、用法,法律觀念須先立。為此,我們結合當前小學生的年齡、心理及生活特點,先後舉辦了"讓法與我們同行"、"讓法紮根在我們心裡"等法律啟蒙教育講座,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身邊的典型案例,啟發引導孩子們了解法是什麼、法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重要關系等基本問題,從而幫助其建立法的公正觀、善良觀、秩序觀等基本觀念,並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不斷實踐,不斷提高,不斷升華,為下一步學習、運用具體的法律打下一個良好思想基礎。
二、突出重點
法制教育要有針對性,才能收到實效。在獲得蘇州市德育先進學校的基礎上,以爭做合格小公民為抓手,我們在開展這項工作中注意抓好四個重點:一是以特殊家庭子女為重點教育對象。通過調查摸底,我們對特殊學生進行了分類統計,建立了特殊學生的檔案。將部分行為習慣特殊家庭子女和其他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問題學生組成"陽光小隊",成立幫教小組,制定幫教措施,在小隊中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法制、品德教育活動,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讓這些孩子在參與活動過程中轉變不健康思想傾向和不良行為習慣,同時通過家訪等渠道,向這些孩子的家長進行法制宣傳,為這些孩子創造一個良好成長環境。二是以一年級和六年級為重點教育年段。針對一年級新生行為習慣差、容易成為校外被侵害對象等特點,我們重點抓行為習慣和安全常識教育,開設了《守護生命,人人有知》等專題法制講座,讓孩子一進校門就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懂得如何保護自己。針對六年級學生模仿能力強而辨別是非能力弱的特點,我們著重通過思想教育來幫助六年級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四是以雙休日、節假日為重點宣傳教育期。在這期間,我們重點抓好安全法制教育,讓學生學習掌握好防火、防電、防暑、防盜、防災等安全常識,同時與社區、德育基地聯合舉辦消防演習、法制夏令營等與法律有關的教育活動,強化學生假期中的法律意識和安全意識,防患於未然。
三、形式多樣
要讓法律的精神真正深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應力戒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刻板化和被動性。為此,我們大膽實踐,不斷摸索,力求將「爭做合格小公民」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開學初,我校組織學生重溫了《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公民道德20字規范》《小學生守則》等多項規范制度。再如,在開展交通法規教育宣傳中,我們除採用出宣傳板報外,還邀請交警中隊的民警來校講座,大隊部利用國旗下講話向全校師生進行教育,組織學生參觀交通安全宣傳畫展覽。組織學生開展「我做合格小公民主題」徵文活動和主題班隊活動觀摩。開展法律知識競賽,做到全校學生人人參與,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舉辦以防止家庭暴力為主題的模擬審判、參加「科學消費」演講比賽、參觀「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展覽、不定期帶法律宣傳材料回家等多項活動,不僅增長了孩子們的法律知識,而且激發了孩子們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關於加強中小學生遠離網吧、文明上網教育,全面開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
各區縣教育局、各中等職業學校、市直屬各學校:
一、嚴格落實市教育局《關於禁止中小學生進入網吧的緊急通知》(汕市教德[2004]15號)的精神,禁止中小學生進入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積極參與配合當地政府有關部門開展「網吧」專項整治工作。
二、集中開展法制教育。全市各中小學校在放寒假之前,要集中對全體中小學生開展一次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教育。結合我局提出的在全市中小學生中開展迎新年主題活動(汕市教[2004]112號)的要求,在放寒假之前,各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要安排一次法制教育課,廣泛宣傳學習《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和《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教育學生不進入網吧等營業性的未成年人不宜的娛樂場所。在寒假春節期間,全市各中小學要組織學生開展「拒絕邪教、抵制新型毒品、遠離網吧、文明上網、做守法公民」的法制教育自我教育活動。各中小學校要指派教師對學生上網進行指導,教育學生,在家庭和學校上網學習、娛樂時,不登錄、不瀏覽未成年人不宜的網站,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危害。要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致家長一封信等多種形式,向家長宣傳未成年人不得進入網吧的政策和要求,教育子女不進網吧,不瀏覽不良信息,切實承擔起家長和監護人的責任。
三、加強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嚴格執行考勤制度,定期組織排查影響學生正常學習和生活的情況,了解無故曠課生的行蹤,掌握學生動態,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對少數違規進入網吧、荒廢學業,甚至沉湎網吧的學生,在網上有違規和不道德行為的學生加強教育引導,並及時與家長聯系溝通,共同做好耐心細致的教育工作。
四、豐富學生的假期生活和學習。繼續倡導並組織學生開展以「四個一」為主要內容的寒假實踐活動,即參觀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一次社區志願服務活動、為回報父母長輩做一件實事、學習一項生活技能。按市教育局《關於在全市中小學生中開展迎新年主題活動的通知》(汕市教〔2004〕112號)的要求,在寒假期間組織學生開展「勿忘國恥,珍惜時光,勤奮學習,報效祖國」的假期讀書活動。
五、加強學校校園網、電腦室、多媒體課室等可以上網等場所的管理。不得將學校的電腦室作營業性經營,更不能租賃承包給他人經營,一經發現,追究有學校校長及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六、加強中小學生的安全教育。全市各中小學校在放寒假之前進行一次防火、防水、防食物中毒、防暴力、防觸電、防交通事故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在寒假期間組織的社會實踐、參觀考察等各種活動均要事先進行精心設計,做好安全預案,防止發生各類傷亡事故。
七、各中等職業學校、市直屬各學校,各區縣教育局將本區縣各中小學校加強中小學生遠離網吧、文明上網教育的情況於1月30日前報送市教育局德育科
自己摘抄點吧。
❿ 小學數學第八次課程改革的六大具體目標是什麼
目標
一,2000-2010年,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以鄧小平教育理論特別是"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論述為指導方針,全面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構建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機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具體目標是:
――改革過分注重課程傳承知識的偏向,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發展,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改革過分強調學科獨立性,課程門類過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彈性與多樣性;
――改革強調學科體系嚴密性,過 注重經典內容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
――改革教材忽視地域與文化差異,脫離社會發展,科技發展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傾向,深化教材多樣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學性和適應性;
――改革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接受,記憶,模仿學習的傾向,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改進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改革評價考試過分偏重知識記憶,強調選拔與甄別功能的傾向,建立評價指標多元,評價方式多樣,既關注結果,更加重視過程的評價體系;
――改革過於集中的課程管理政策,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提高課程適應性.
整個改革將分為兩個階段實施:2000-2005年,完成新課程體系的制定,實驗和修訂;2005-2010年,逐步在全國全面推行新課程體系.
二,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適用於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形成縱向銜接,層次遞進的目標.新課程體系將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德育為靈魂,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發揚人文和科學精神為基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新課程體系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遵守國家法律,社會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具有民主法治精神,做負責任的現代公民.
了解中國歷史和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對中華民族命運具有責任感;同時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具有參與國際社會活動的意識.
熱愛勞動,關心集體,樂於助人,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具有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具有為國家發展和人類和平而服務的態度.
四,新課程體系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
自尊,自信,自律;積極主動,樂觀向上,具有克服困難,應付挫折的勇氣和意志.
尊重他人,具有團結,合作,協調的精神,能與他人共同學習,工作和生活.
五,新課程體系強調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具有適應學習化社會所需要的讀,寫,算等基本技能和基礎的文化,科學知識,能夠良好地表達和交流;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術.
具有動手操作能力,社會實踐能力,收集,處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形成科學態度,學會科學方法;具有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與求實創新的意識.
六,新課程體系強調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和文明衛生的習慣:
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愛好體育活動,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具有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鍛煉身體和文明衛生的良好習慣,具有基本的安全保健常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公平競爭意識,集體合作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七,新課程體系強調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
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養成對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和藝術美一定的感受力,想像力和鑒賞力.
樂於參與各種不同形式的健康的文化藝術活動,進行表現美,創造美的嘗試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