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積極自覺地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功能,既要注意麵向全體小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機遇,滿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個體間需要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有針對性地採用不同的方法積極引導,使之對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滿足的正常途徑能有正確的認識。否則,小學生由於缺乏判斷力和自製力,很容易在滿足需要的沖動驅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當誘因的影響,採取不恰當的方法和途徑求得滿足,從而導致錯誤行為,教育者對此必須充分注意。2.提供指導指導包括集體輔導和個別指導。集體輔導要有預見性和超前性,是指針對中小學生身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或可能出現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採取適當的方式加以輔導,使之對自己成長發育中必定或可能面臨的問題有所認識,有所准備,能以積極自覺的心態有效地面對。比如新人學的小學生,由幼兒園的小朋友變成了學校的小學生,隨之而來的是主導性活動的變化,由先前的做游戲為主變為以學習為主。隨著社會角色的變化、主要活動的變化,家庭與社會的要求也不同。小學生要嚴格遵守《小學生行為規范》,要寫作業,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學習已成為必須履行的社會義務。如此巨大的變化對所有學童來說都會遇到對學校生活的心理適應問題。再比如高年級小學生,面對青春期的提前到來所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也有心理准備問題、心理適應問題,所有這些共性的問題都需要教師或其他人員有計劃地提供及時有效的輔導,否則就會遇到困難,就可能出現困擾,不利於身心健康。個別指導主要是指根據個體心理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給予幫助和指導。比如,對個別小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方法上的幫助,針對個別小學生存在的某些消極的不利於其身心發展的問題,如逆反心理、,厭學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點所給予的幫助、所進行的調整等均屬個別指導。3.及時調治我們知道,學校是全方位、綜合性的教育機構,有許多工作要做。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僅僅是小學生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人力、物力還是財力,不可能都用於此。同時由於小學生身心發展和健康教育的復雜性,個體間的差異性和家庭生活、環境影響的多樣性,因而無論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多麼重視,工作多麼細致,效果如何顯著,也不可能使所有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都能達到非常理想的程度,總會有少數或個別小學生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玻這就要求我們從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以及班主任和輔導員都能根據有關方面的知識,善於識別,及時發現,並能隨時與有關家長取得聯系,提供建議,及時送醫療性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機構,由專業人員及時有效地給予調節和治療。由於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尚未定型,各種心理問題即使比較嚴重,只要及時發現,善於識別,及時送醫療性心理咨詢、治療機構,接受專業人員的幫助和調治,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加以排除,得到根治,愈後效果良好。由此可見,作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備相應的知識和經驗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重點不在於治療而在於識別,要能及時發現,以保證及時有效地得到醫療機構和專業人員的幫助和治療。
B. 怎樣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正處於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如果出現心理失衡或人格上的偏差,將對他們的一生的成長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成為社會有用人才。全面發展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健康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健康,還包括良好的精神狀態、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即身心健康。具有健康的心理是成為社會有用人才的關鍵,因此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目前,小學生存在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等,種種情況都表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那麼,怎樣才能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必須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管理自己;認識、掌握周圍環境,同環境相適應;幫助學生解決面臨的問題,應付危機,擺脫困難,增強面對環境與壓力的能力和勇氣;使學生去除特殊症狀、改善行為、化解負面的思想與情感;指導學生選擇、決策和制定行動計劃;鼓勵學生通過探索,尋求生活意義,認清自己內在的潛能,使其能過健康的有意義的、自我滿足的生活。
其次,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根據小學生特點,其教育內容一般包括五個方面: 1 、健康與身體發展問題; 2 、學校教育與生活問題(學習缺乏計劃性、學習習慣欠佳、讀書不專心、厭惡學習、逃學曠課等); 3 、人格問題(多愁善感、害羞、自卑、過分自信、粗心大意、缺乏同情心、與人不能相處、情緒不穩定等); 4 、家庭與家屬關系問題(父母獨裁,對子女不能控制,破碎家庭,與學校不合作的家庭等); 5 、社會與道德問題(說謊、不禮貌、小偷小摸、常提綽號、打架、欺負女生等)。
其三,要掌握幾項原則。
1 、面向全體學生原則。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對學生的引導、指導、協助和服務,來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當對全體學生的教育工作做得有成效時,學生的問題便少發生,或容易解決。因此在制訂教育計劃時要著眼於全體學生,確定健康教育內容時要考慮大多數學生共同需要與普遍存在的問題,組織活動時要創造條件,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其中,特別是要給那些內向、沉靜、靦腆、害羞、表達能力差、不太引人注目的學生提供參與和表現的機會,使全體學生都得到有效的教育。
2 、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
尊重,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尊重每個學生平等的權利。理解,則要求教師以平等的態度,按學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所感受的本來面目去了解學生。做到了尊重和理解,師生之間達到心靈溝通,從而產生一種 「 遇到自己人 」 的感覺。只有教師尊重學生時,學生才會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績和進步,體驗到做人的尊嚴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徵,是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如果被教師尊重和理解,他就會信任教師,願意向 老師傾吐內心的思慮、惶恐、苦悶。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獲得成效的基本條件。
貫徹這一原則注意以下三點:
c 、運用同感的態度和技術加深對受輔學生的理解。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 「 透過受教學生的眼睛看世界 」 ,要把對學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饋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納,從而拋開心理上的防範,把自己內心世界的東西都說出來。
3 、學生主體性原則。
在教育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鼓勵學生 「 唱主角 」 。要鼓勵學生發表看法、宣洩情感、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應避免說 「 你聽我說 」 、 「 我告訴你 」 之類的命令式的口吻,應用鼓勵性、商量式的語氣說話。如 「 我能體會 」 、 「 原來如此 」 、 「 請繼續講 」 、 「 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 」 、 「 請聽聽我的意見 」 、 「 我想作一點補充 」 、 「 我同情你的處境 」 等。
4 、差異性原則。
承認學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生要進行分類指導,以滿足其不同心理需要。尤其是對有心理問題或行為問題的學生要進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個別指導。重視學生個別差異,強調對學生的個別化對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教師要注意對學生個別差異的了解,不但要了解學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學生的個別性、差異性;通過一對一、面對面的接觸來真正了解一個學生,恰當處理學生的害羞、自卑、防衛心理帶來的溝通障礙。認真做好個案研究。積累個案資料,提高個別教育的實效。根據不同個體制訂個別化教育目標。
其四,利用好幾條途徑。
一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化學生心理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增進文化的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滲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其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教育過程,也是學生心理活動過程、心理發展過程。同學校其他心理教育形式相比,課堂心理健康教育在內容上具有廣泛性、整體性。它不是針對某一種心理缺陷來有針對性地輔導、咨詢或訓練,而是對學生的整個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興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個性成分。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隱形的,它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心理影響積淀在學生的心理結構之中。因此,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靈活性。
二是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教育。
讓學生多參與教學活動,突出活動,但又不是純粹的活動,而是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去認識他們面對的一切,讓學生獲得心理體驗來改變自己的觀念。學生心理素質發展不是靠 「 聽 」 得到的,它是通過主體自身的活動實現的。在各種活動中,學生所有心理器官都直接與客觀世界發生聯系,從而豐富心理世界,發展心理素質。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結合學生學習與生活實際的有關活動,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動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於活動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隨時抓住問題作為教育的契機開展生動、直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生活中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去實踐、體驗心理健康的知識等。通過這些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受到實實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並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來源於生活。
三是利用好家庭教育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僅局限於校園內,應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改變家長只要學習好就是發展好的舊觀念,指導家長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創造健康的家庭環境,使學生在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環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質。
C. 怎樣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為學生提供一個民主、寬松的班級環境
在學校中,由於我們與學生所處的特殊地位和學校管理的需要,常常容易形成帶有很多強制性的管教方式。對學生的行為規定了許多(校規、班規、----),這也不準,那也不準,似乎學生的一切必須服從老師的意志,容易使學生覺得生活在沒有「自由」、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環境之中,結果學生要麼感到自己無能、羞怯、退縮,形成過分服從與依賴等不良心理品質,要麼形成反抗、仇視、不信任、不合作等不良行為特徵。隨著學生的年齡增長,其生活適應能力越來越強,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活動能力。於是我就充分發揮學生的民主自製能力,通過在班級中建立一定的鼓勵懲罰機智,從而還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我以營造班級氣氛為關鍵,以民主、活潑的風格來組織班級生活,開展集體活動,無疑將有利於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班中定期開展評比活動,將一周學生的行規情況進行評比,定期開展才藝展示,各類故事比賽等,讓學生在活動評比中得到一個寬松的環境。
二、幫助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心情開朗、輕松、安定、精力充沛、對生活充滿樂趣和信心,對身體有良好的自我感受,這是穩定而良好的情緒狀態的標志。它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人患得患失、喜怒無常、憂心忡忡、情緒狀態不穩定,而自己又不善於排遣和調節,就會導致心理障礙,嚴重者甚至精神失常。因此,要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生的情緒控制力是較差的,常常喜怒形於色。而且,由於獨生子女受到家長的遷就過多,容易形成沖動、自私的特點,患得患失,稍不如意就覺得委屈了自己。這樣就容易形成不良的情緒狀態,影響心理健康。因此,我在平時工作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情緒自控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情緒狀態。本周,在我班就發生了一件另人意外的事情。我班的小徐,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但因為家庭因素,父母上月離婚後,對她打擊很重,覺得心情壓抑,但是她是住宿生平時都和同學在一起,和別人說這事會讓人笑話,壓抑在心中的憤怒無人傾訴,於是就在某天早上將別人的眼鏡丟在垃圾筒里。以尋求發現,事後她還不肯承認,在我的誘導下她終於承認,我立刻和其家長取得聯系,一邊批評教育,一邊做她的心理輔導,告訴她有不開心和壓抑要和老師家長溝通,而不要自己尋求一種不合理的方法解決,這是很愚蠢的。她終於在我們的開導下認識到自己這種行為的錯誤,並表示再也不做這樣的傻事了。
三、給學生傳授一些心理保健知識
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還依賴於我們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讓學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狀況,以便對日常心理行為能進行正確地鑒別,分清是非。如在課外閱讀中,學生能辨別哪些是健康的有益的。對個別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傳授一些心理保健知識。
四、積極誘導學生構建並完善自我調控機制
在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非積極因素和動向是正常的,也是能夠預料到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正確引導學生及時發現並隨時鏟除消極心態,努力按社會的規范調節自己的情緒、需要和行為。在每一學期的期中、期末復習考試前,總有一部分同學視考試為無所謂的態度、消極怠學、虛度時光,一發現這些學生的消極思想後,就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多給予一些鼓勵等;於是這些同學又有了一定的學習興趣。
總之,班主任老師的工作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環,也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優化環境,教學生自我調整,做到防患於未然,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D. 家庭教育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有哪些
現在的中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在極度呵護與溺愛中成長,孩子的心理承受內能力、心理素質已趨容於弱化,更缺乏必要的心理鍛煉和意志磨練,甚至很多學生高分低能,心胸偏激狹隘,這些問題的出現值得我們擔心和關注。我們知道,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因其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對孩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優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且也將成為家長面臨的重任。
家長不良的教育方法往往是導致學生不健康心理行為的重要因累。溺愛嬌縱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無理、貪圖享受;而租暴專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租野蠻橫,缺乏同情心。
E. 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策略
家庭教育沒有固定方法,要因人而異,因孩子而異,每個孩子的情況,條件都不一樣,所以教育方法也不一樣,但是有多少家長能做好孩子的教育,很難。
因為什麼樣的家庭都有
F. 當前小學生家長對心理教育的態度
為人父母,從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便義無反顧地擔當著撫養教育孩子的義務,直到兒女走上自己能獨立生活的道路,才完成了這一艱巨的任務。家庭教育已成為我們傳統教育的關鍵一環。我們不無遺憾地看到,一個個盲點在閃現:有些家長本身素質不高,自身有失檢點,醉心於金錢、酒桌、舞場,整日玩牌、打麻將,使子女深受其害,甚至染上惡習;有的家長對子女過分溺愛,放縱、嬌生慣養,或者過分苛求,期望值過高,而教育方法又過於嚴厲,體罰、軟禁等方法層出不窮;更有一部分家長對孩子不聞不問,把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推向社會;有的家長忙於賺錢等事務,把定「樹大自然直」的信條,輕易的放棄了為人父母的神聖職責••••••凡此種種,概括起來說我國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值得各位家長深思:
第一, 期望過高。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通過對一項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調查研究的分析,我們發現,家長對孩子的最高學歷期望,初中畢業僅為0.9%;高中畢業6.2%;大專畢業9.3%;大學畢業53.9%;碩士10.3%;博士或博士後19.3%。也就是說,高達92.8%的家長期望孩子達到大專以上學歷。遼寧省教委關心下一代協會和《家庭教育》編輯部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家長中,90.83%家長期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大學。為了使這種期望不致以落空,家長千方百計為孩子請家庭教師,讓孩子參加特長班,有的家長還額外地為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對學生過高期望、過分投入,相應地帶來了期望的單一化,造成了家長自覺或不自覺地忽視了思想品德、家務勞動等方面的教育。家長期望的過高與單一,無論對學習成績好還是差的學生都會造成精神負擔,誘發嚴重的心理障礙。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把教育比作一首好的詩篇,可是當我們看到下面這些觸目驚心的調查數據時,我們還會認為教育如詩么?――60%的學生認為上學的樂趣是由於有朋友玩;100%的學生或多或少存在著孤獨、自卑、焦慮、依賴、憂郁等學習障礙;每年都有學生因非經濟原因流失••••••
第二, 溺愛過度。據相關的社會調查數據顯示:18.72%的學生根本不參加任何家務勞動,少數的學生只參加1小時以下的家務勞動。正因為這樣,60.12%的學生不會洗衣、做飯,54.75%的學生需要家長在上學、放學的時候接送,7.16%的學生經常讓家長幫助打掃衛生。更有甚者,為了讓孩子能「講究衛生」,47.1%的家長給學生端洗腳水。正是因為這樣的教育,才造就了下面這些讓人痛心的事實:雲南大學一紹興籍新生,因無法適應離開父母的大學生活而自動退學回家。該生因吃不慣學校食堂的飯菜,只靠麵包、餅干度日,每日以淚洗面,後來就偷偷買火車票回家。我縣98年一畢業生,考入東北某高校,父母前去送行,安頓好該生後,家長准備回來,該生哭鬧不許,無奈母親留下又陪讀了一周。當其母親乘車返回時,該生又鬧著要回家,在車站才被老師和同學勸下。類似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
第三, 干涉過多。家長對孩子的過多干涉,除了以上所列的種種表現以外,還表現在對待學生的學習成績的過分關注及教育方法的簡單粗暴上。有位家長對學生的每一次考試都關心倍至,把每一次考試的成績都記錄下來,認真的比較、分析,如果哪一次沒考好,便會嘮嘮叨叨,家長堅持不懈的努力了三年,該生學習成績的確沒有讓家長失望。但是就在中考前夕,她做出了一件所有人吃驚的事:她逃學了。在後來的談心過程中,她泣不成聲的道出了一直深藏著的心理話:由於家長的做法使她感到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她才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情。
第四, 管教無方。在我國流傳下來的家庭教育經驗中,有這樣一些經典名言,「不打不罵不成人,打打罵罵成好人」,「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最說在家庭教育中,打罵手段是使青少年成才的途徑之一,採取這種方式會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這條經驗一直沿用到今天,到現在有些家長仍認為用「打、罵、罰」的方法,對管教子女的不良行為是切實可行的。為此,一些家長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往往不管問題大小,不問青紅皂白,動不動就拳打腳踢。其實,這種方式很不好,會給孩子的思想和智慧帶來沖擊,會使孩子失去心理平衡,導致難以預料的結果。當然,必要的管教還是要的,否則有些小毛病的孩子會發展成大毛病。管教並不一定要採取「打」和「罵」的方式,關鍵在於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溫暖的家,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
第五, 封閉太嚴。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是家長心目中的天使,是家庭未來幸福生活的支柱。家長對孩子傾注了無限的愛。不少家長,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彷彿孩子是一隻關在籠中的小鳥,擔心一旦放飛之後,就合失去似的。家長對孩子的社交活動管的過多、過嚴,對孩子的自主、自立意識置之不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孩子的人身自由,從而也束縛了孩子的創造性思維,限制了孩子創造力的發揮。
G. 家庭環境是如何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
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生長發展的。環境從載體而言分為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家庭是以婚姻關系為基礎,以血緣關系和供養關系為紐帶的社會大系統中微小的細胞單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對象。父母的言行舉止甚至脾氣秉性,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父母採取怎樣的養育方式直接關繫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面對今天小學生中出現的種種心理疾病,我們認識到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最好的教育。對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環境因素對小學生心理的影響
1、家庭結構的影響。家庭結構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結構,有許多研究證實了家庭結構異常對學生行為問題的影響。王玉鳳等研究發現:在不同家庭類型中以單親家庭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最高(19. 4 %) ,差異顯著。張玲玲發現家庭結構健全和諧的家庭,有利於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諧、經常爭吵、以及單親家庭,對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明顯不利,使兒童產生軀體疾病、心理障礙比例較高。
從一些問題學生的家庭背景資料來看,父母的失職是造成孩子發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
2、家長榜樣的影響。教育學、心理學中提出:模仿是小學生心理的一個顯著特點,正在成長中的小學生正是按照榜樣來檢驗和調整自我意識和行為傾向的。因此,家長能夠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榜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方式與心理健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文化素質和心理狀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小學生的身心健康。
3、教養方式的影響。在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繫上,國內外許多研究都得出一致的結論,認為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難以適應社會的不良人格特徵,是促發子女產生神經症的危險因素之一。劉坤等研究結果顯示:小學生行為問題的發生與家庭環境密切相關,在行為問題學生中教育方式為民主的和尊重孩子的情況均顯著低於無行為問題學生。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與孩子思想難以溝通,是一種不科學的教養方式。現在許多家長給孩子吃這吃那,光在物質上尊重孩子,而在精神上不尊重孩子,不能平等對待孩子。不少家長把自己的孩子當「動物」養,把動物當孩子養。同時,由於成年人整天忙於工作,對於新事物接受較慢、較少,而兒童正處於學習階段,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兩代人之間的思想溝通存在許多困難。
二、創設良好家庭環境的要點
1、樹立良好的家風,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優良的家風,是良好家庭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形的教育手段,對孩子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樹立良好的家風,要求家庭成員有良好的倫理道德觀念,要形成和睦互助、敬老愛幼、謙讓有禮等好風尚。對於不文明的東西,家長要善於引導,提高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這樣更有利於創造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
2、保持家庭關系和睦,鄰里之間和諧互助。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安定和睦、融洽溫暖、民主平等、愉快歡樂。這樣的家庭環境可以使孩子生活得安全、幸福、溫暖,使他們對生活充滿希望,養成尊敬、理解、信任、關懷、自信、樂觀等良好的個性品質。與鄰里之間互相幫助、和諧共處,有助於孩子養成心地善良、開朗大方的個性,懂得謙讓別人、尊重別人、關心別人、善於理解和原諒別人,從而做到與同伴友好相處,學會處理與他人交往中的矛盾,在兒童的群體中健康成長。
3、自我嚴格要求,充分發揮表率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學習如何行為的主要方式是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行為法師影響孩子的意志品質和個性品質。因此,家長要努力優化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個性品質,當好合格的第一任老師。
4、充分尊重孩子,實施民主寬容教育。長期以來,我們的家長似乎一直沒有吧兒童當「人」看待,而是「只把兒童當兒童看」,這需要每一位家長認真思考。作為家長正確的態度是,把孩子當做獨立、平等、發展的個體,尊重孩子的一切權利和合理要求,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個性發展,形成和諧、融洽的家庭環境。
5、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正確對待孩子的問題。對於孩子,應該多誇獎,因為每一個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愛迪生小時候被老師列入「笨小孩」之列,但他的母親一直鼓勵他,說他會成功,終於把他誇成了一個偉大的發明家。可見,父母和老師的鼓勵和信任,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孩子身上總有閃光點,總有異於常人的地方,我們對於孩子的個性要充分寬容,用激勵是孩子處於積極的狀態,在不斷的表揚和肯定中歐陽孩子的自信心。
6、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識,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父母應關注孩子在生活細節中表現出的反常,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和不良習慣,及時發現,及時引導。
7、主動配合學校,實施家校聯動。要培養孩子成才,學校和家庭都負有重大責任。只有家長重視和做好與學校配合教育孩子的工作,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從很多現象看來,家長與教師在學習、情緒、性格等方面對孩子的了解較為一致,但在對孩子細節性全面性的把握上還不夠。因此,家長要積極主動地與學校進行溝通,才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整體而客觀的評判,並給出合理的指導。
總之,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場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礎。人的品德與個性的培養是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逐漸形成與培養的,所以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必須精心營造。
H. 小學生家長對心理教育的態度
一、課題的提出:
由於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人才競爭激烈,隨著價值觀的改變,單親家庭的增多,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等,使中小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比以往更突出。當前各校重視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十分重視家長學校的工作。而忽視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缺乏指導家長掌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特點和方法。在實際家庭教育中,相當部分家長十分重視子女的文化學習和身體健康,要求高,捨得投資。而忽視子女健康心理品質的培養,認識模糊,以至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而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家長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英國有一份調查報告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於家庭環境內,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幾乎2倍於社區和學校兩項因素的總和。」因此,研究怎樣提高家長心理輔導意識和方法,通過何種途徑、形式、方法幫助家長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為此,我們提出了家教指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課題。
二、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試圖通過提高家長心理輔導的意識,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在家庭教育中,遵循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尋求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形式和方法,以達到與學校教育同步,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目的。同時提高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三、研究內容
1、了解學生和家長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家長和學生的心理素質的關系。
2、指導家長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和方法、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實施對孩子的各種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通過多種途徑、形式和方法,提高家長心理輔導的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准備:(略)
五、課題的實施:
一研究過程中我們採用王征宇教授編制的《症狀自評量表(scl-90)》,分別對四年級的學生和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測試。該測試的主要目的是診斷學生與家長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相關情況。測試結果表明,當前小學生群體中心理健康的狀況總體是良好的。他們父母群體中心理健康總體狀況也是良好的。父母心理健康狀況與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相關非常顯著。(另有專題報告)據此,我們確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除對少數的有各種困惑的學生家庭進行個案輔導外,應以全體學生和家長為對象,特別重視家長心理素質提高和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
二我們採用華東師大周步成等修訂的親子關系診斷測驗(PCRT)對四年級學生及其父母進行小學生親子關系問題調查。該測試旨在客觀地診斷父母與子女關系和親子關系類型。以及親子關系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測試結果顯示:小學生主要的不良親子關系類型為保護型;低學歷的母親比高學歷的母親對子女的期待、不安和溺愛更多;不良的親子關系,容易使兒童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理。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其親子關系密切相關。父母與子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助於兒童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營造輕松、和諧、愉快的家庭氛圍,加強情感交流,以積極健康的情感影響和引導孩子,使孩子在充滿愛和溫馨的親子關系中健康成長。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研討活動。
1、開設家教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班。通過專題講座,座談會等形式,幫助家長提高認識,明確家教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家教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和內容;掌握家教心理輔導的方法,提高家教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我們先後舉辦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與內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家教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對獨生子女的教育」等專題講座。使家長明確家教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方式產生的。創造條件,營造良好和諧的家庭環境,使孩子的健康心理得到充分發展。要及時了解,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並採取有效的方法和技巧進行輔導。家庭心理教育輔導的成效取決於對子女的觀察與了解。家長要在了解上下功夫。善於與孩子交流,溝通,全面了解孩子。有針對性地採取不同的方法對孩子進行引導和輔導,例如當孩子受到委屈或遇到痛苦的時候,可以讓孩子盡情地向家長傾訴,也可以痛痛快快地哭一下。當孩子產生自卑感時,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調整目標或轉移目標,以保護孩子的積極性,樹立自信。
2、建立「家長開放日「制度,實行家校溝通,同步教育。為了加強學校與家庭,老師與家長的互相溝通。每學期對家長開放一日。請家長到學校來聽老師上課,與老師交流。受到家長的普遍歡迎。家長在開放日活動中,耳聞目睹了自己孩子在校的各方面表現,看到了在家裡看不到的另一面,更有利了家長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孩子。同時家長從老師的上課中學到了教育的方法與技巧。許多家長深有感觸地說:當老師真辛苦,我們管一個都很吃力,老師要教育50幾個孩子,真不容易。有的說:聽了老師的上課,我們學到了許多教育方法。對我們深有啟發。通過家長開放日活動,密切了家長與老師的關系。增強了彼此間的了解,融洽了相互間的感情。營造了教育合力的輕松和諧的氛圍。
3、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一些困惑和難題,我們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因此,我們請湖師院有關專家分二次對家長開展現場心理咨詢活動。家長在現場心理咨詢過程中,提出子女在家裡表現出來的許多心理問題。如: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拖拉,反應太慢,學習效率低,不肯吃苦,脾氣暴躁,不聽勸告,對男孩有偏見等問題。專家針對這些問題,分析其症結所在,並向家長提出相應的建議。通過專家的咨詢,學生家長平時不得其解的困惑也消除了許多,指導自己的孩子更有把握了。
4、召開家長討論會和經驗交流會。第一學期我們請參加課題研究的家長150多名參加討論會,第二學期召開家庭教育經驗交流會。150多名家長來自不同單位,有的來自機關,有事業單位,有工廠的職工,有個體經營戶、有的下崗職工。文化程度也不同,有的大專生、有的研究生,有的中專高中、也有的初中或小學畢業。家長的素質也各不相同。我們請不同職業、不同層次的家長介紹家庭教育中的做法。取得成功的經驗,也可以講存在的問題與教訓。並寫成心得體會文章。通過交流,相互啟發和學習、有了對比的人和事,家長們的交流變得真切和自然。最後我們從115篇經驗文章中,選出33篇匯編成《家庭教育經驗集翠》,家長人手一冊。這一方法受到家長的歡迎,也發揮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5、開展「父(母)子同樂會」等活動,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參加各種活動與游戲。一方面通過游戲與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各種活動中的表現,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與教育。
6、對個別有心理障礙學生的家庭,做好反饋工作。及時了解情況,調整策略,改進方法,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課題研究成果:
1、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我們學習了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業知識,提高了理論水來。轉變了教師的觀眾,增強了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意識。重視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改善了與家長溝通方式方法。提高了指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用科學方法教育子女的水平。
2、通過課題研究,家長提高了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轉變了觀念,不少家長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方法有了明顯的改變。初步掌握了教育子女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能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採用多樣化的教育方法。學會了尊重孩子,能與孩子溝通。學生的日記與作文中有所反映。有位學生在日記中寫道:過去我母親只關心我的成績,考得不好,就罵我。現在改變了。能和我一起分析錯誤的原因,經常鼓勵我。我也願意把實話告訴她。看到我的進步,她心裡很高興。有位學生說過去參加藝校,都是家長說了算。現在能聽聽我的意見,同意我參加合唱隊。學生親生感受到家長教育方法的轉變。
3、學生的素質得到了全面發展。我校被全國少工委授予「全國紅旗大隊」和「全國首批雛鷹大隊」。省先進家長學校。湖州市文明單位和市一級小學。501班在全國「創新杯」活動中,獲全國百校「最佳創新活動獎」。在全國數奧比賽中26人分獲一、二、三等獎。丁楓、馬思遙、劉語嫣、顧彥力、鍾怡歡、謝靜怡、嚴知虹、徐佳傑等18位同學在省、市、區書畫比賽中分獲一、二、三等獎。102班邱澤霖在市小發明比賽中獲一等獎,省二等獎。董科同學獲「全國手拉手好少年」,並在2000年出席全國第四屆少代會。姚琪艷獲四星級雛鷹獎章。陳前、孫甄、宋寧佳、羅莎等同學在省、市游泳比賽中多次獲第一、二、三名,並打破市記錄。
4、理論成果:
《小學生親子關系問題及對心理健康影響的調查研究》在市第六屆心理學會年會上獲得一等獎。並在《湖師院學報》2001年第6期刊登。吳芳芳老師《幫他建立良好的心態》發表於2001年5月的《湖州教育》。王雲老師《家教中心理輔導刻不容緩》發表於2001年3月《全國基礎教育論文集》。劉天泗老師《轉變家教觀念,搞好家庭教育》獲市家教協會年會論文評比二等獎。沈儀老師《快樂學習之源》獲省三等獎。吳芳芳老師《思品實踐活動的探索》獲市二等獎。何曉婭老師《搞好家庭教育,推進學校素質教育》獲市三等獎。
五、課題的思考。
1、兒童的心理健康與父母的心理狀況密切相關,與其親子關系密切相關。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助於兒童的心理健康。由於家長來自不同單位,從事不同職業,文化程度,道德修養,重視程度有較大差異,家庭的類型也不同。因此,在今後深一步研究時,應分不同類型家庭,不同層次的家長進行分類研究。
2、隨著社會離婚率的上升,社會上出現了不完整的家庭或單親家庭。父母離異或正在離異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不小影響。對離異後,單親如何撫平孩子受傷害的身心。作為學校教育怎能樣指導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而不是一味地寵愛補過,或者對孩子的教育忽視不管,這些有待於下一步研究。
3、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某些家長性情怪異,心態不佳,有明顯一些情緒和行為控制不當現象,對這部分家長我們學校如何進行指導,這是否屬於我們學校教育和指導的范疇,我們還沒有進行深入探索。
4、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關心,往往重表面,對孩子的成績、名次很關心,而對孩子的知識是否扎實,知識面是否寬,缺乏應有的關心,這種不合理的態度,造成學生的學習目的性不明確。缺乏應對學習挫折的能力。因此,怎樣指導家長關心,幫助孩子的學習,也是心理輔導的一個重要內容,而這方面工作我們做得還不夠。
I.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健康地成長,培養其優良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個性的和諧發展,健全其人格,使他們能夯實心理基礎迎接各種挑戰,這是每個小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巧妙暗示,樹立自信 自信是一個人對自身能力的正確認識和充分估價,這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自信的孩子熱情樂觀,不怕挫折,能憑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去實現目標。但目前小學生較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極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學生之間矛盾沖突都可能使人產生自卑。這種消極心理的存在,使學生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平和的心態對待自己的不足。這種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學生自己、家長或老師常常將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學的優點相比較,而忽略了他們的長處。時間一長,他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尤其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認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勞,這種想法更要不得。因此,教師首先應轉換評價角度,睜大眼睛,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及閃光之處。其次,教師應以各種方式,如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關切的眼神,句鼓勵的話語,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表揚等向學生巧妙暗示,讓他們了解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再次,教師應指導學生正視自己,科學地一分為二地評價自己,讓學生明白,別人有你羨慕的長處,你也有別人不及的優點。教師指導學生縱向比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懂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學會正確面對失敗。教師可讓學生講出自己最為難的事,幫助其找到解決的辦法,使學生克服困難,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我能行的信心。 二、傳授方法,促進交往 肖伯納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小學生的交往具有獲得信息的功能,並且有利於學生的社會化。通過交往,他們不僅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而且對別人也有所了解,既不惟我獨尊,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不自暴自棄,懂得相互學習,合作交流。有的小學生常常遭遇交往失敗,有時他們的言行並無惡意,但卻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產生矛盾和誤會。漸慚地,他們變得自卑、敏感、膽怯。因此,指導學生認識交往的意義,掌握交往的方法,積極主動地交往,對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教師應告訴學生,與他人交往,首先要做到對人有禮貌,其次態度要真誠謙遜,豁達大度,懂得剋制忍讓,並注意聆聽他人的意見,不搞惡作劇,不挖苦取笑別人。還有的小學生性格孤僻,抑鬱內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把自己圈在自我的小圈子裡,或孤芳自賞,或自漸形穢,其實這樣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對於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善於選擇話題,多啟發誘導,使他們敞開心靡,願意與人交談。同時,要創設團結友愛的班集體,用集體的愛感染他們,使他們體驗到集體生活的快樂,逐漸變得活潑開朗,並盡快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 三、善於疏導,培養情感 成長中的小學生隨著知識積累的日益豐富,各種能力的不斷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劇變化,情感體驗逐漸豐富。但他們處於半幼稚半成熟時期,矛盾交織,他們的情緒情感還不平衡,不穩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緒、情感。教師首先應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經常和學生溝通,對學生的點滴進步予以關注。其次,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哪些情緒、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緒、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心理現象,學習調節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養高尚的情感。教師應耐心地幫助學生分清積極與消極、樂觀與悲觀、自尊與虛榮、自豪與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質的界限,讓他們通過合理釋放,調節升華自己的情感,減少心理壓力和緊張感,引導學生學會多方面、多角度看問題,胸襟寬廣,能容人能容事,情感豐富。 四、組織實踐,鍛煉意志 具有良好意志品質的人,表現為有堅定的信念,勇敢樂觀,自製力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如今的孩子大多家庭富裕,生活安逸。即使有的家庭經濟並不寬裕,但父母總覺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自己省吃儉用,對孩子的要求盡量滿足。由於缺少鍛煉,很多孩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嬌氣十足,不僅動手能力、自理能力較差,還普遍存在依賴性強,自製能力差,意志薄弱,做事易半途而廢,缺少恆心和毅力等問題。 學校可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經受磨練,通過積極克服活動中不斷出現的困難,進行自我約束、自我調節、自我教育,鍛煉意志,形成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心理品質。公益勞動、軍訓夏令營活動、社會考察活動、春秋季運動會都是鍛煉學生的好機會,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在活動中走向成熟。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創設良好的環境,綠草如菌的校園,窗明幾凈的教室,和諧進取的班風,全學校都關心學生心理發展的氛圍,都會促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