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加坡小學公民教育內容
新加坡政府中小學,小學的內容不是很多,主要是教育孩子的德智體專還有英文水準!屬
學校的不同,教育水準和質量也有明顯的不同!
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都是主要培訓英文基礎,
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是教育孩子的德智體,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❷ 何為公民教育在小學生身上該如何體現
權利與義務吧 表現在孩子身上無非就是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有接受父母撫養的權利 要珍惜國家給予的機會 好好學習 天天向上 將來報效國家 做一個有用的人什麼的
❸ 如何加強小學生安全教育
淺談如何做好中小學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
目前,各中小學校陸續開學,學生的交通安全問題又成了事故預防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小學生屬於弱勢群眾,他們活潑好動,自控能力差,時間和空間觀念較模糊,遇到意外情況容易驚惶失措,這是青少年兒童的共同特性。因此,預防交通事故,提高中小學生自我保護能力,關鍵是培養他們養成注意交通安全的習慣。那麼,如何積極有效地預防與減少中小學生交通事故呢?筆者認為,應立足預防,多管齊下,齊抓共管,將交通事故遏制於萌芽之中。
一、學生容易發生交通事故的原因
學生容易發生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主觀方面來看,學生活潑好動,交通安全意識差,在馬路上嬉笑打鬧、你追我趕甚至橫穿馬路等。從客觀方面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從學校的地理位置來看,學校多設在道路邊上,有的學校設在狹小的胡同里,學生上學、放學,接送學生的車輛把窄小的弄堂擠得滿滿的,道路擁擠不堪,有的學生上學、回家要橫穿過幾條馬路,學生的交通安全就成了學校的突出問題。
二是從學校的教育目標看,交通安全在學校的教育目標中只佔一個很小的部分,再則,發生交通事故經常在校外,對學校影響不大,學校沒有直接事故責任,因此,學校對交通安全教育重視遠遠不夠,教師對學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沒有進行系統傳授,造成學生的交通安全知識不全面,交通安全意識不強。
因此,造成中小學生交通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除機動車駕駛員不遵守交通法規外,學校忽視交通安全,中小學生獲得的交通安全知識比較零碎,沒有系統化,也是導致交通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建立「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勢在必行
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保護學生出行安全,必須從教育入手,建立「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讓孩子受到系統、全面的交通安全意識,提高其自我保護意識。
(一)學校必須將交通安全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一課,落實責任,明確目標,確保效果。
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則是預防和減少學生交通事故發生的根本,學校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是預防和減少學生交通事故發生的重中之重。
一是學校要設立交通安全教育領導機構,形成管理網路。為了保證學校交通安全管理正常有序進行,學校應建立校交通安全教育領導小組,由校長或書記擔任組長,行政人員和年級組長等成員組成,形成校長室、教導處、年級組、學科組等不同層面的管理網路,使學校交通安全教育在縱向和橫向間形成合力。
二是建立一支學校交通安全教育師資隊伍。 學校可聘請班主任、交通民警擔任學校交通安全教育輔導員,定期為學生講授交通安全常識,對在校學生進行交通法規培訓,提高學生遵守交通法規的自覺性,規范學生的交通行為,並形成制度。
三是建立健全交通安全和責任制度,推出相應的預防措施。為避免交通事故,在中小學校門前、附近以及學生必經之路中間可設置「學生上、放學,請車輛減速慢行」等安全警示牌,同時在學校門前以及附近路面安排值班老師或交通安全員,以防發生意外。
四是實施校園交通安全教育活動,以提高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學校將中小學生交通安全、交通法規教育列入法制教育課、班會課以及其他學科之中,將每學期學生交通違法情況做為對學生品行評比、評優的依據。同時,學校與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密切協作,以開展「珍愛生命、平安回家」活動為載體,推廣小學生交通安全 「小黃帽」路隊制,開辦「少年交通安全夏令營」,開展交通安全知識競賽和演講比賽,「小手牽大手」等活動,以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能力。
(二)政府盡職盡責,社會廣泛支持。
學校的主要責任是教育教學,對學生的交通事故,其扮演的角色是通過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保護和管理來抵制或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可以說,學校的教育、保護和管理的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即使學校盡到了最大的努力,也難以完全杜絕學生交通事故的發生,因為,一個交通事故的發生往往是各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因此,杜絕中小學生交通事故的發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是培植良好的社會風尚,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政府必須採取強硬行政干預手段,加強公民教育及其職業道德教育,促使道德風尚往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
二是增加建設道路基礎硬體設施的投入,不斷修繕和增設學校、村莊前及附近道路及其交通標志標線等設施,是減少學生交通事故的有力保障。
三是嚴把駕駛員培訓考試關,健全駕駛員隊伍道德品行。各地駕駛員培訓學校要強化駕駛學員的駕駛技能訓練,還要切實加強他們的思想道德教育,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各級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要建立健全駕駛員教育管理和監督制約機制,嚴格把好駕駛員培訓考試關,保證向社會輸送合格的駕駛員。
四是社會各部門應廣泛支持。機關、部隊、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組織,應當加強對本單位的人員進行道德交通安全教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有關單位也應盡廣泛宣傳道路交通安全的義務。
五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做好中小學生法制教育教材編寫,將交通安全知識納入教學大綱,並把中小學生遵守交通法規情況納入德育考核范圍,進一步完善學校交通安全教育制度,使學校交通安全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
六是交警部門對於在中小學校門前附近道路上違章停車、擺攤設點以及其他阻礙中小學生上下學的違法佔道行為應嚴管嚴查,進一步完善學校附近道路上的標志、標線等交通安全設施,在上下學前後半小時內,有重點地安排民警在校門前維護交通秩序,指揮疏導交通,對不按規定避讓中小學生橫過車行道的駕駛員要依法從嚴處罰。
(三)家庭溫馨教育,安全遠離事故。
家庭是愛的港灣。家長是孩子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在家庭里,長輩們的言傳身教,給學生帶來的影響絕不亞於其他人。因此,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配合學校,經常對孩子進行安全行車走路方面的自我保護教育,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做遵守交通法規的模範,給孩子做出榜樣,時刻注意交通安全。
❹ 民國時期的小學是如何進行公民教育的
在《灌縣風物(暫定名)》第一篇中,我們考證了該影片的拍攝時間和地點。其中,學生的服飾、學習環境和課本成為了探索影片「秘密」的線索。圖為學生上課的情景。影片的鏡頭停留在了《中國公民(第五冊)》(張耿西等編)課本的某一頁上,即「十一我要孝順父母」。此文實際上是成語「綵衣娛親」的故事。文中寫道:「生我?我的是父母。我不和父母淘?猓?閌切㈨?。老菜子是春秋?r的楚??耍??淺P㈨?他的父母,到了七十多?q,父母?是活著。他想父母的年???大,我???天天想法子使他??快?貳S幸惶歟??氳攪艘?ü?O有趣的法子。他??晌煥先說教夢葜凶?攏?約捍┝艘患?五綵衣服,故意?作小孩子的模?櫻?詬改該媲疤?盼枳牛??母改縛戳耍?揮X哈哈大笑。」圖為掃描自《中國公民(第五冊)》(1939)第259版。從課本的扉頁的「編輯大意」可知,該課本是遵照當時教育部頒布的小學公民訓練條目進行編輯。課文均以故事為中心,其目的主要是使兒童根據故事的具體意義來體會課文的內容,正如圖二中的「十一我要孝順父母」。該課本課文的排列順序是按照先個人、次家庭、再次及社會國家,顧及「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的教育原則。這些要求在課本的目錄中一一體現:先是有關於自身的衛生和行為習慣,後是有關於思想意識等內容。圖為該課本扉頁中的《公民訓練條目考查表》,說明學生需對相應的公民訓練內容進行學習或實踐,並進行記錄和考察。除此之外,影片鏡頭對學生的洗漱場景非常「著迷」,停留的時間足足25秒,從學生刷牙一直拍攝到學生用肥皂洗手。我們可以從以上內容推論出這段影片能夠反映當時的公民教育和新生活運動。而這一點,在文獻中也有所反映。據《灌縣教育志》,民國二十四年,國民政府制定了「小學公民訓練目標」四條和「小學公民訓練德目」十八項。1936年,國民政府經過新一輪的調整後頒布了新的課程標准。小學部分設置了公民訓練,並且在其中加入新生活規律,實施方法更為具體。
❺ 怎樣加強中小學公民教育
1、弘揚傳統文化,豐富教育內容,用好《新公民讀本》。
實際上,公民教育如果和傳統文化相脫離就會變成沒有根的東西,沒有根的東西也就沒有生命力。我國公民教育能否真正擁有優勢和特色,其關鍵環節還在於能否真正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弘揚與創造性的轉化上。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並強調:「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新公民讀本》包括公民道德、公民價值觀、公民知識和公民參與技能四個方面。其中,公民道德包括寬容、感恩、誠信和尊嚴等主題;公民價值觀包括自由、平等、人權、民主、法治,以及與自然和諧共處等主題;公民知識包括民主政治、政黨制度和司法公正等主題;公民參與技能包括與人溝通、講演、參與選舉、處理糾紛和維護權益等主題。
過去,傳統社會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道德教育塑造的是履行義務、遵守服從的「臣民」人格,這種教育的最終成果是培養了大批「老百姓」;而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要求人們具有主體意識、參與意識、權利意識和監督意識,即積極參與公共生活、勇於爭取自由、敢於捍衛和擴展自己權利的公民。現代國家需要的不是「老百姓」,而是新公民。
2、強化公民教育,培養公民意識。
在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下,思想政治教育課主要以知識掌握為導向,教學中強調單純灌輸,從而忽視了學生人格的培養與公民意識的養成。學生可以在政治考試中得到很高的分數,但在生活中他可能是個不遵守社會公德的人。傳統政治課的知識化、工具化和科學化,把人的知識教育與精神構建相分離。因此,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在一個開放、尊重多元化的現代公民社會中,將公民教育滲透到思想政治各門課程中,提高學生的民主、平等、自主、批判等現代公民意識。
3、加強實踐鍛煉開展公民教育實踐活動。服務學習是一種建立在經驗學習理論基礎上,將課程學習與社區服務相結合的教育方法。它通過學校與社區的合作,使學生參與到有組織的服務行動中以滿足社會需求並培養負責任的公民。服務學習的著眼點不僅試圖通過為社會提供服務來促進學生知識的學習,更希望能夠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合作精神等。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適當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服務學習,注重實踐鍛煉,從多方面滲透公民意識,讓學生感覺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生活感。在實踐過程中,要考慮到服務與學生所學的知識相關以及社區的實際需要,更要善於引導學生以公民的方式思考問題。老師先讓學生思考並提出身邊存在的公共問題。學生們開始提出問題,並一一列在黑板上:有人偷井蓋;小區內有人亂扔垃圾;城市存在嚴重的「馬路市場」現象…接著,同學們以投票方式篩選出大家要共同努力解決的問題:解放橋東邊缺少一個紅綠燈,因此經常出現交通事故。此後,孩子們就行動起來了:有的去計算路口每分鍾機動車通過量;有的統計路口事故發生率;有的去采訪交警;有的聯系交通部門的路燈管理處……這個班級還可以就此問題召開聽證會,邀請社區代表、交通部門、司機行人等相關機構、人員一起探討解決方案。
4、改進教育方法,實現德育創新。
公民教育工作應該達到無意識的境界,即讓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無意識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教育者要注重調動受教育者參與思想教育的積極性,我國有很多的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教育基地,定期舉辦重大的紀念日慶典活動,這些教育基地和慶典活動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就啟示我們,要加強社會大環境的改善,用良好的大環境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無意識化。同時,要增強教育主體的人格感召力,通過教育者的行為、道德、作風、知識去啟迪和矯正受教育者的價值取向。
5.隨著公民教育的開展,學校管理以及教育體制都將發生相應的變革。
學生們應該在學校過一種能夠體現公民意識的生活如果學校決定給一個學生處分,那麼這個學生有權要求學校召開聽證會,有權申辯,有權知道學校的決定是怎樣做出的。召開學生代表大會,大會主席團和學校領導要當面回答代表們的提問。學生通過代表大會參與學校管理,成為學校真正的主人,而不是被監督的對象——這就是培養公民意識的實踐。只要是與學生相關的制度,從制度的制定到執行都要有學生參與。學生對哪項制度如果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或希望制定的新制度,可以通過提案的形式,提交給學生代表大會討論。
公民教育要通過公民生活來完成。
❻ 小學生公民教育研究課題
小學生對社會事物正確的認知能力有待提高,隨著社會的發展,小學並不單單是為上一個重點中學打基礎的階段,更是能有自己初步對社會事物辨別好壞的一個重點培養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