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育部門認可的刊物都有什麼
教育部門認可的刊物都有:
一、《中小學教育》
《中小學教育》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輯出版的教育專業期刊雜志。為了全面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加強教育教學學術交流。
《中小學教育》期刊給一線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展示自己教育教學才能的平台,為評職晉級提供理論依據。本刊以探尋本真理念、關照教育實踐、引導改革潮流、推動教育創新為宗旨,為理論研究和教育決策提供參考,為教學實踐提供指導。
二、《教學與管理》
《教學與管理》創刊於1984年,是由太原師范學院主管、主辦,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聯辦的教育類期刊。據2019年5月《教學與管理》官網顯示,《教學與管理》編委會共有編委15人。
《教學與管理》主要設有理論研究、實踐研究、辦學改革、教育管理、學校管理、師資建設、學生管理、德育建設、教研活動、教學內容、教學方略、教學評價、教材研究、考試研究、外國教育、教師論壇等欄目。
三、《教師雜志》
《教師》雜志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登記,由海南省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教育類學術理論期刊(半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系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來源期刊、CNKI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龍源國際期刊網全文收錄期刊。
四、《新課程》
《新課程》是2005年山西三晉報刊傳媒集團出版的雜志,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教育類學術期刊,系山西省一級、國家二級期刊,主要圍繞教學改革和實踐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是一份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學的指導刊物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研究刊物。
五、《陝西教育》
《陝西教育》(高教)屬於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是為高等院校、高職院校及中等職業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發表具有學士學位以上的高學歷人群各類原創性的學術理論、成果綜述、評職、晉級等方面提供主陣地。
國內外公開發行,屬於ASPT來源期刊、中國期刊網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龍源期刊網全球版權唯一代理期刊。望陝西及全國各地從事教育、科研、專業技術工作的同仁多賜佳作。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小學教育
網路—教學與管理
網路—教師雜志
網路—新課程
網路—陝西教育
㈡ 小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的內容
、改革課程目標過分注重傳承知識的傾向。 2、改革課程結構過分強調學科獨立性,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傾向。 3、改革課程內容過分強調學科體系嚴密性,過分注重經典知識的傾向。 4、改革忽視非正規教育的傾向。 5、改革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接受學習、機械記憶、被動模仿的傾向。 6、改革教材脫離學生經驗,難以滿足不同地區學校和學生需要的傾向。 7、改革課程評價過分偏重知識記憶,強調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的傾向。 8、改革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傾向。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分為兩個階段實施;2000--2005年,完成新課程體系的設計、實驗和調整;2005--2010年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行新課程體系。 二、課程結構的改革 新的基礎教育的課程結構應是體現課程的綜合性,均衡性和選擇性 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體現綜合性,逐步實現從學科走向領域,從分科走向綜合。 課程結構的設計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體現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合理設定學科或領域的門類及其課時比例,實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 課程結構要適應地區差異,不同學校的特點尤其是學生的個別差異,體現選擇性。 九年一貫整體設置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構建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的課程結構。在綜合科學技術和自然、社會整體認識的基礎上,對教育內容進行更新,構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綜合課程,減少課程門類,擴大自學、實踐的時間與空間。 改革和重建分科課程,加強教育內容的綜合性、軟化學科邊緣,加強與現實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增進各學科之間在知識技能和方法上的聯系。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強課程與社會、科技、學生發展的聯系,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為必修課,其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和其它社會實踐活動,發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為主。一、二年級擬設思想品德、綜合實踐活動、語文、數學、體育與健康、藝術6門課;小學三至六年級擬設思想品德、綜合實踐活動、語文、數學、社會、科學、體育與健康、藝術8門課。 三、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 制訂義務教育階階標準的原則: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准應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是國家依法為每個適齡少年兒童提供的基礎的教育,其課程應面向每一個學生,其標准應是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達到的。要進一步增強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課程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課程內容和要求應該是基礎的,不能被任意擴大,拔高。課程應具有發展性,著眼於學生的終身學習。要適應兒童發展的不同需要,為學生自主、多樣的發展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有利於學生全面、持續地發展。 四、教學過程和評價的改革 教學過程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不斷發展和教師的不斷提高。根據素質教育的思想優化教學過程,是實現課程目標、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選擇課程資源、組織教學活動等方面,都應以實施素質教育為已任。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了解和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及其發展和可能性,因材施教,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教師要學習、探索和積極運用多種教學組織方式和先進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師德素養和專業水平。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發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習應是發展學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徑。完整的學習過程應使學生在獲得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同時,情感、態度、價值觀都能得到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學會針對不同學習內容,運用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教材對於教師和學生的發展要具有拓展性,應有利於引導學生探索、發現、質疑,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依據課程標准,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充分利用校內外多樣的課程資源。 加強師生相互交流和溝通是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營造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課程評價的改革從以下三方面來談。 1、學生發展評價──建立旨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發展性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面的發展,而且要通過建立新的評價指標和改革評價方法,發現、發展學生在其他方面的潛能;評價應充分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關注個別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 2、教師發展評價──建立旨在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改進,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同時有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評價教師的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改進教學行為的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3、課程發展評價──建立旨在不斷促進課程發展的評價體系。這種評價將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方案執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課程不斷革新的機制。 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考試是學業評價的一種形式,應遵循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按照不同考試的目的和性質,確定考試方法和考試結果的處理,考試的內容要依據課程標准,杜絕設置偏題、怪題和難題的現象。教師應保護學生的隱私權,不排名公布考試成績,教師應對每位學生的考試情況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 教育行政部門要減少不必要的統考,建立初中升高中的命題和考試管理制度。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實行小學畢業生免試就近升學的辦法。鼓勵各地中小學自行組織畢業考試。高中畢業會考改革的統籌決策權交給省級教育行政部門。 五、管理模式的改革(三級管理) 為保障和促進課程對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適應性,實行有指導的逐步放權,建立國家、地方和學校的課程三級管理模式,明確各自的職責。 教育部的職責:宏觀指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根據基礎教育的性質和基本任務,規定各類課程的設置及比例范圍。 組織制訂、修訂、審定基礎教育課程計劃;組織制訂並頒布國家課程標准及其教材編寫指南;研究制訂並頒布基礎教育課程的評價制度;制訂課程管理與開發的政策,頒發地方和學校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責:按照國家課程計劃的要求,根據本地區實際需要,制訂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個教育階段實施國家課程的計劃,並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備案。 學校的職責: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階段的學像(不含學前教育機構)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依據教育部頒發的《學校的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從實際出發,參與本社區學校課程具體實施方案的編制,同時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並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審批。 學校有權力和責任反映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實施所遇到的問題,同時建立學校課程的內部評價機制,以保證學校的課程實施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在目標的一致性。 六、教材管理改革 1、完善管理制度。 2、強化教材質量。 3、嚴格審定製度。 重點講強化教材質量這一方面。教材編寫要以思想品德教育為靈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線,重視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關注學生的經驗、興趣與個性;精選對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注意與經濟、社會和生活的聯系;提供廣博的科學知識背景,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和其他高新技術對教學內容的深刻影響,體現科學性、基礎性和開放性。 七、課程改革的行動策略: 1、先立後破,先實驗後推廣。 2、成立課程發展中心和課改專家組。 3、給予課改工作必要的經費支持。 4、加強對教師及有關人員的培訓。 5、把課改作為教研部門的中心工作和主要職能。 6、堅持民主參與和科學決策的原則。 7、積極借鑒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有益經驗。 8、實施獎勵制度,激勵優秀課改成果脫穎而出。
採納哦
㈢ 試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說明中小學教師應具備哪些素養.
作為中學生,我認為教師起指導作用,要從各個方面給學生做好榜樣,讓學生以你為榮,要從談吐、言行、舉止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最重要的還要樹立榜樣。
㈣ 小學教育學 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什麼
基礎教育課程改來革的具源體目標: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㈤ 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綜合實踐課程被定為必修課,從幾年級開始設置
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製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由地方統籌管理和指導,具體內容以學校開發為主,自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全面實施。
中小學校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規劃的主體,應在地方指導下,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將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培養目標、教育內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據學生發展狀況、學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區資源(如各級各類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綜合實踐基地和研學旅行基地等)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統籌考慮,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體實施方案;還要基於學生的年段特徵、階段性發展要求,制定具體的「學校學年(或學期)活動計劃與實施方案」,對學年、學期活動做出規劃。要使總體實施方案和學年(或學期)活動計劃相互配套、銜接,形成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的課程實施方案。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課程,不同於一般的學生課外活動。《指導綱要》對課程目標做出明確規定,強調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必須圍繞課程目標進行,注重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勞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活動育人效果。
考慮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跨學段性質,為便於操作,在提出總目標的基礎上,具體分為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四個方面,突出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價值體認與踐行,並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分別提出學段目標。
此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僅有明確的課程目標,還要求對活動內容進行選擇和組織,對活動方式進行認真設計,對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科學評價等,具備作為一門課程的基本要素。
㈥ 小學基礎教育課程包括哪些
語文、數學、音體美
㈦ 甘肅省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心的配套練習沒有答案嗎小學的。如果有,請問在哪裡能得到。
沒吧!孩子放棄吧!
㈧ 小學教育專業應主修哪些
文科
教育學、普通心理學、現代漢語基礎、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基礎寫作、書法、文藝理論、兒童文學、中國文明簡史、聲樂基礎、美術基礎、人文社會基礎、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法、小學藝術課程教學法、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法、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統計與測評、現代教育技術、班主任工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參與式教學、微格教學、普通話
理科
教育學、普通心理學、高等數學基礎、數學分析、代數學、幾何學、數學史、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自然科學基礎、數學實驗、計算機基礎、人口資源與環境、科學技術史、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法、小學自然科學課程教學法、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統計與測評分析學、現代教育技術、班主任工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參與式教學、微格教學、普通話
英語
教育學、普通心理學、英語閱讀、英語聽力、英語語法、英語口語、英語寫作、英語歌曲與表演、翻譯理論與實踐、語言學概論、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統計與測評分析學、現代教育技術、班主任工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參與式教學、微格教學、普通話
㈨ 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談談中小學教師應具備哪些素養
一、做自主自由的教師
二、做文化養成的教師
三、做執行力強的教師
四、做反回思實踐型答教師
五、做人文關懷的教師
六、做愛心無限的教師
七、做意識超前的教師
八、做會理解傾聽的教師
九、做改革創新的教師
十、做有社會影響力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