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幫助兒童繪畫心理輔導教學反思
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受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學習負擔過重,家長期望值過高、學習競爭的壓力較大等多種因素的刺激,部分孩子的情緒和行為難免受到環境的影響而表現出一些異常,如缺少安全感、存在學習障礙、依賴感強、焦慮內向等。在現代幾百種治療方法中,多數是以言語為媒介從而實施心理輔導的。雖然這些方法在矯正成人非理性認知和思維上有一定的療效,但在解決兒童的心理問題,尤其是以情緒困擾為主要症狀的心理問題時,這些療法難免顯得無能為力。運用繪畫療法,以學生的繪畫為媒介,可以較容易地走進學生的心靈,及時對學生的情緒障礙、創傷體驗等心理問題進行疏導,能取得一定的實效。繪畫治療是促進和改善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徑。
一、繪畫療法的理論基礎
繪畫療法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是以大腦兩半球分工和心理投射理論為基礎的。
1.大腦偏側化理論。神經生理學家Sperry 的裂腦實驗證實, 左半球同抽象思維、象徵性關系以及對細節的邏輯分析有關, 右半球則是圖像性的, 與知覺和空間定位有關, 具有空間鑒別能力。這說明音樂、繪畫、情緒等心理機能都是由右半球所掌控的。心理學家Ley認為「 一個人不能用左半球的鑰匙去開右半球的鎖」。因此,繪畫療法認為,右半球所控制的繪畫藝術活動能影響、治療情緒機能障礙。
2.投射理論。繪畫治療的基礎是投射。在分析心理學中投射被認為是無意識主動表現自身的活動。投射的產物不僅以藝術的形式存在,夢境、幻覺、妄想等也都可以理解為心理投射。藝術心理學認為繪畫天然就是表達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語言的象徵性工具表達自我潛意識的內容。因此, 繪畫可以作為心理投射的一種技術。把人內心的情感、情緒感受、潛意識、動機等通過繪畫的形式不自覺地流露出來,以直接的、形象的特點呈現出來,更加便於分析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探索自我。
二、繪畫療法在學校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個性發展、性格形成的關鍵時刻,是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小學生的心理現狀,使繪畫療法在學校兒童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突出。
1.小學生心理狀態剖析。由於社會的發展與開放,小學生的生理發育比過去提前許多,相對生理的發育,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較低,常常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及心境體驗等。生活中有的學生,家庭親子關系不親、與老師關系疏遠;現代家庭居住的高樓環境,又缺少玩伴和朋友,當出現心理創傷或有異常情緒及行為表現時,或由於害羞,或由於自尊心太強,不願意或不好意思向父母和心理老師傾訴。這些不良的心理情緒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2.繪畫療法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繪畫是潛意識的表達。繪畫對兒童有著一種天然的吸引力,而藉助色彩也可以有效釋放調節疏導兒童的心理作用。一筆一畫乃至顏色的選擇,可以將孩子內心深處難以用言語表達的焦慮、喜悅、憤怒、願望等在繪畫作品中投射出來,而隱藏或被壓抑的心理情緒也就自然釋放出來。繪畫的語言豐富,內容清晰。由於圖畫所傳遞的信息遠比語言豐富,表現力更強等優勢,繪畫過程其實也是一次審視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探索自我的旅程。繪畫療法的優勢,也體現在它的日常性、靈活性、可操作性。擁有一隻畫筆,隨心所欲,便能獲得瞬間心靈的寧靜,宣洩壓抑的情感。
三、繪畫療法在兒童心理健康輔導中的應用
繪畫療法在學校兒童心理健康輔導中的應用主要有三方面:
1.繪畫療法在處理兒童情緒障礙方面的作用。以語言為媒介實施現代心理治療並不能解決一切心理問題,蘭格認為「有一個重要的事實,即有些地方靠語言的影響力是達不到的,那就是所謂的『內在經驗』的領域,即情感或情緒……藝術的基本功能是將情感客觀化,以便思考和理解這些情感」。早在20世紀2 0年代弗洛伊德就提出,繪畫可以治療心靈創傷。繪畫對於調整人的狀態、釋放人的情緒,如憤怒、畏懼、妒忌、緊張、憂郁、瘋狂、散漫、疲憊、自卑等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繪畫療法在提高兒童自我概念方面的作用。自我概念是人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與兒童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但兒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積極自我概念的形成也難免會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對於兒童繪畫治療的研究發現,繪畫治療能提高兒童的自尊和自我概念,促進其和諧人格的構建。
小學生如果從小懂得關照自我的情緒意識,學會一些關照自我的方法,有利於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為此,我們特意安排了一節心理輔導課,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內在小孩」。告訴學生――假如童年時「你」正常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許多自然的情感受到了壓抑(特別是受傷或憤怒的感覺),雖然形體長大了,但「你」的內心其實還存留著脆弱、受傷、需要被關注的童稚小孩,這就是「你」自己的「內在小孩」。「自己」就會帶著這個受傷的「內在小孩」一起長大。怎樣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內在小孩」呢?學會關照自己的「內在小孩」呢?我先請每個學生在放鬆冪想後「畫」出自己的「內在小孩」。學生們邊畫邊感受到了自己的「內在小孩」:
有的學生畫了自己孤獨的「內在小孩」,他說:我的「內在小孩」一個人在深深的樹林中,自己一個人,很孤獨;
有的學生畫了自己憤怒的「內在小孩」,他說:我的「內在小孩」,因為受到了冤枉,很憤怒;
有的學生畫了自己膽小害怕受委曲的「內在小孩」,他說:我的「內在小孩」常受其他人的批評,膽子非常小等等。
畫出自己的「內在小孩」,幫助學生在畫畫中感悟和覺察到了自己的確是需要關照了,為學習關照自己奠定了基礎。接下來,老師引導學生學習關照自己的方法:看著畫,跟自己對話――和自己的「內在小孩」說說話,了解一下自己的「內在小孩」:
喜歡什麼?喜歡什麼?害怕什麼?有什麼感覺?需要什麼?我怎麼才能讓你感到安全?我怎樣才能讓你開心?
讓每位學生和身邊的的夥伴分享一下這種感覺,兩人一組,相互交流。
通過「看看、說說、感悟、覺察……」使學生學習了關照自己「內在小孩」的方法。可見,利用繪畫技術,在使學生更多地了解自我,關注自身成長方面確實有獨到的作用。
3.繪畫療法在促進兒童社交技能方面的作用
繪畫可以改進社交技巧。格瑞德和帕提斯也認為,繪畫這一心靈介質具有神奇功用,「繪畫不僅可以增進溝通和表達,提供樂趣、掌控感以及成就感,作畫的過程也有助於心理疾病的改善。繪畫和治療之間的交互作用可以評估治療的過程,並澄清人格的內在動力,以及揭示隱藏的沖突。繪畫催化兒童的自發性,並幫助受阻的青少年遠離個人發展上的關卡。繪畫亦可以幫助成人辨認在其行為當中反復發生的主題,並專注在最凸顯的問題上」。實踐表明,繪畫是人們最適宜的心靈表達方式,用其來宣洩攻擊和敵意的感受,對於情緒激烈而控制困難的兒童與成人而言,尚未找到比繪畫更好的替代策略。繪畫具有使患者自主控制的好處,也就是自我增強的行為。
由此看出,從情緒障礙到自我概念再到社交技能等,甚至對特殊有言語表達障礙的兒童,繪畫療法無不發揮著重大作用,從繪畫治療在兒童心理輔導的應用上,我們一致認為,繪畫療法是一種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繪畫治療在兒童中的應用范圍和群體會越來越大。
『貳』 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250字
現在的生活環境日益復雜,現代文明勢不可擋的改變著人們的一切,孩子們在充分享受現代文明所帶來的無限美好的同時,也不得不忍受著心理健康的惡化。學生的心理發展,在任何階段都與環境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我們還一如既往地把目光定格在孩子們的分數上,而忽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忽視其潛能的開發,忽視全面素質的培養,那麼我們會給孩子脆弱的心靈造成多大的影響和負擔,這是無法預料的。特別是處於心理發展重要時期的小學生,由於自主能力尚弱,依賴性較強,因而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易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
目前,我國兒童的心理發展普遍存在著兩大缺陷:一是創造力低於計算能力;二是對長輩及他人的施愛行為反應遲鈍、冷淡,共情能力差。因此,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注意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應該怎樣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我就談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種辦法。
一、在學科教學中注重滲透健康教育
二、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課上是老師,課下交朋友,尊重學生,維護他們的自尊,經常與他們進行思想情感交流。
三、引導學生多參加有益的課外活動,使學生的生活快樂而充實,健康而活潑。
四、家長與學校配合
家長是兒童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家校達成共識,協調教育方法,統一教育要求是促進小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保證。
『叄』 心理健康的家長的反思
既然家長的心理是健康的,為什麼需要反思呢?更多的是要學習,更多的教育方式,利於孩子的成長
『肆』 小學二年級心理健康這是為什麼課後反思
心理健康活動課是當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和載體,是高中活動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與開發的一種有益補充。那麼心理活動課究竟應該怎麼上?怎樣才是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活動課?這是我每一節課都在思考的問題。
「活動」和「體驗」是心理活動課最核心的兩個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還不在於解決知與不知的問題,而是要通過創設一定的心理情境,開展極富啟發意義的活動,來造成個體內心的認知沖突,喚醒學生內心深處潛意識存在的心理體驗,以達到影響他們心理,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對於個體心理來說,再精彩生動的講授都無法替代個人的親身感悟和直接體驗,哪怕只是一點小小的啟發,也能留下深刻的記憶。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心理教育是一種以體驗式學習為主的教育。
心理活動課可以運用的活動形式豐富多樣,如游戲、情境劇、角色扮演、情景模擬、討論溝通、行為訓練、心理測試等等。但我在活動的選取上根據主題的需要,選用了以下教學方式:
一、故事導入引心情:
引入新課時,我設計了一個《草船借箭》的故事,讓學生在他們熟悉的故事情節中了解到「嫉妒心理就是看見他人比自己強,心理就不舒服,甚至產生強烈的憎恨,總想排除別人超越的地位,破壞別人超越的狀態。」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嫉妒的心理現象,變抽象為形象。
二、情境劇中見情境。
情境劇與現實相結合,使學生轉變觀念,接受心理訓練。
情境劇表演是學生喜歡的形式,特別是心理健康課中,一些生活故事更適合學生表演。而每一個故事中都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它使學生在愉悅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轉變觀念,接受心理訓練。在本課中通過情境劇表演,總結出了克服嫉妒心理的技巧:寬宏大量,善於幫助別人;心胸寬廣,熱情贊揚別人的長處等。使學生明白: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世上很多的事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想法,可以說是一種快樂的選擇。
三、引導反思改錯誤。
心理健康課對於教師來說是傾聽是引導,對學生來講是傾訴是交流。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說心理話、宣洩情緒、情感的機會和場所。在感知、體驗、明理之後,我引導學生對自己的過去的行為和經歷進行反思、檢查、評價,從而調整自我,尋求新知,使問題得到初步的解決。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糾正舊我,尋找新我。
『伍』 關於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論文 3000到4000字
你可以上中國論文榜的網站找類似的文章參考,也可以找小編幫你
『陸』 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_教學反思_教學隨筆
對於畢業班學生,他們由於過重的課業負擔及其他因素,產生心理擔憂的現象,急需發泄的現象。我們五年級學生正處在不穩定的青春適應期,情緒活動應屬正常現象,也是與外界環境磨合時必須付出的代價,在這個可塑性極大的階段,作為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強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是十分必要和關鍵的,學生的心理健康平時很難看出什麼問題,我們能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做些什麼呢? 一、為學生提供一個民主、寬松的班級環境 在學校中,由於我們與學生所處的特殊地位和學校管理的需要,常常容易形成帶有很多強制性的管教方式。對學生的行為規定了許多(校規、班規、----),這也不準,那也不準,似乎學生的一切必須服從老師的意志,容易使學生覺得生活在沒有「自由」、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環境之中,結果學生要麼感到自己無能、羞怯、退縮,形成過分服從與依賴等不良心理品質,要麼形成反抗、仇視、不信任、不合作等不良行為特徵。隨著學生的年齡增長,其生活適應能力越來越強,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活動能力。於是我就充分發揮學生的民主自製能力,通過在班級中建立一定的鼓勵懲罰機智,從而還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我以營造班級氣氛為關鍵,以民主、活潑的風格來組織班級生活,開展集體活動,無疑將有利於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班中定期開展評比活動,將一周學生的行規情況進行評比,定期開展才藝展示,各類故事比賽等,讓學生在活動評比中得到一個寬松的環境。 二、幫助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心情開朗、輕松、安定、精力充沛、對生活充滿樂趣和信心,對身體有良好的自我感受,這是穩定而良好的情緒狀態的標志。它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人患得患失、喜怒無常、憂心忡忡、情緒狀態不穩定,而自己又不善於排遣和調節,就會導致心理障礙,嚴重者甚至精神失常。因此,要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生的情緒控制力是較差的,常常喜怒形於色。而且,由於獨生子女受到家長的遷就過多,容易形成沖動、自私的特點,患得患失,稍不如意就覺得委屈了自己。這樣就容易形成不良的情緒狀態,影響心理健康。因此,我在平時工作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情緒自控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情緒狀態。本周,在我班就發生了一件另人意外的事情。我班的小徐,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但因為家庭因素,父母上月離婚後,對她打擊很重,覺得心情壓抑,但是她是住宿生平時都和同學在一起,和別人說這事會讓人笑話,壓抑在心中的憤怒無人傾訴,於是就在某天早上將別人的眼鏡丟在垃圾筒里。以尋求發現,事後她還不肯承認,在我的誘導下她終於承認,我立刻和其家長取得聯系,一邊批評教育,一邊做她的心理輔導,告訴她有不開心和壓抑要和老師家長溝通,而不要自己尋求一種不合理的方法解決,這是很愚蠢的。她終於在我們的開導下認識到自己這種行為的錯誤,並表示再也不做這樣的傻事了。 三、給學生傳授一些心理保健知識 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還依賴於我們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讓學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狀況,以便對日常心理行為能進行正確地鑒別,分清是非。如在課外閱讀中,學生能辨別哪些是健康的有益的。對個別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傳授一些心理保健知識。 四、積極誘導學生構建並完善自我調控機制 在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非積極因素和動向是正常的,也是能夠預料到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正確引導學生及時發現並隨時鏟除消極心態,努力按社會的規范調節自己的情緒、需要和行為。在每一學期的期中、期末復習考試前,總有一部分同學視考試為無所謂的態度、消極怠學、虛度時光,一發現這些學生的消極思想後,就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多給予一些鼓勵等;於是這些同學又有了一定的學習興趣。 總之,班主任老師的工作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環,也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優化環境,教學生自我調整,做到防患於未然,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反思,希望對你有幫助!
『柒』 如何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
摘 要 要提高心理健康活動課的實效性,活動前要界定好目標、選擇好內容、把握好活動模式;活動時要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有直接的心理體驗,從而產生間接的心靈感悟;活動後要對過程、方式、原則、學生問題進行全方位的反思。
關鍵詞 心理健康;活動課;活動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應從課程學的高度進行探索。遺憾的是,很多學校卻將心理健康教育置於可有可無的狀態,其重要性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隨著國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一系列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的出台,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種活動課程與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引起了眾多學校的關注。職業學校的學生作為一種特殊的學生群體,尤其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心理關助與支持。心理健康活動課在喚回學生失落的自信、激發學生求知的力量與勇氣、發揮學生的「三性」(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挖掘學生的個體潛能以及學生自我教育與管理方面完全有能力大展身手。[1]本人根據自己多年來的教學探索和理論研究,就如何提高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活動課的實效性,談談一些看法與思考。
一、活動前的准備
1.目標的界定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教師在每一節活動課目標制定時要圍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有關要求,通過活動的開展努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增強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學會合作與競爭,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敬業樂群的心理品質,提高應對挫折、匹配職業、適應社會的能力;幫助學生解決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為問題。
2.內容的選擇
心理健康活動課的特點是以學生活動為主,內容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強調學生認知、情感、行動的全面投入。[2]我在選擇心理健康活動的內容時,從三個方面進行思考:①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把學生生活中典型意義的情境再現於課堂,讓學生去體驗與感悟;②從學生的問題出發,把學生身上已經出現的心理困惑或可能要出現的心理問題引入課堂,讓學生去討論、去自我探索,充分挖掘學生自助的力量;③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學業水平和健康意識。
3.模式的把握
如何有效地開展活動,課前要設計好思路。一般情況下,心理健康活動課課堂活動模式可以概括為五個環節:①用故事、寓言、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或社會熱點問題引入話題,激發學生的興趣。②引導學生自我分析、自我表露,提高學生心理自助的責任感。③讓學生毫無拘束的討論,揭露問題或現象的實質。④再現有關情境,讓學生去體驗,促進學生有所感悟。⑤點評學生的課堂反應,總結升華。
二、活動的開展
心理健康活動課一種以活動為主線、以學生的體驗與感悟為核心、以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為歸宿的 「形散而神不散」的活動形式。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活動課的策略主要有:教師對學生無條件的關注與欣賞、對學生行為不斷的反饋與矯正、引導學生閱讀、創造機會讓學生互助、角色扮演讓學生體驗、相互討論改變學生錯誤的認知、提高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等等。[2]心理健康活動課上,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尊重學生、設計活動、創設情境;學生的主要任務是積極參與、真心體驗、深化感悟。
1.強化學生活動的參與
「教室無死角、課堂無閑人」。 根據具體的內容,以多樣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多想、多說、多思考、多討論、多模仿、多扮演、多總結,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自我意識輔導時,讓學生既說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說其他同學的優勢和不足之處;情緒輔導時,讓學生相互討論各自身上存在的一些不理性的觀念;人際交往輔導時,讓學生分別扮演各種情境中的不同表現,同學間再相互評價;消除學生不良行為習慣時,讓學生相互間建立「治療同盟」、作出改變的承諾、進行行為分析、制定計劃。
2.關注學生內心的體驗
心理健康活動課中,學生的參與不能停留在表面,熱熱鬧鬧絕不是心理健康活動課的追求與價值所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關注學生內心的體驗,要判斷學生是否說的是真話、是否真心去表演、認真去模仿、深刻去反思。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問題:情境是什麼?為什麼?結果怎麼樣?我以前可能會怎樣做?今後可能會怎麼做?
3.推動學生不斷的感悟
心理健康活動課上要動靜結合,留有時間讓學生去感悟,學生沒有所「悟」,則學生身上存在的共性問題也得不到解決,學生的個性更不會完善。教師要抓住問題或事件的症結所在,從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層層落實、步步深入、點面結合、由此及彼、由表及裡,不斷推動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活動的參與與體驗中似有所悟。「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些職校學生往往就是看不到自身的優勢,在學習上過度的自我貶低才導致學業的失敗。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看到一個真實的自己,讓學生真正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條條道路通羅馬」的道理。
三、活動後的反思
1.活動過程的反思。教師要反思的是整節課活動時的氣氛是否輕松自然?活動導入時有否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多少學生積極參與了活動?在體驗中學生感悟了什麼?教會了學生哪些具體的正確處理心理問題的技巧與方法?自己點評時忽略了什麼細節?
2.活動方式的反思。在活動開展時自己有沒有積極地關注學生、鼓勵學生?有沒有精神飽滿和真誠的微笑?有沒有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捕捉學生的弦外之音?有沒有引導學生的自我探索?有沒有通過暗示、說服、體驗讓學生改變錯誤的認知?這些問題需要教師進一步反思。
3.是活動原則的反思。《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規定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九條原則,心理健康活動課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形式與載體,它的開展也應該遵循一些特殊的原則。因此,每次活動後教師要反思自己在活動中有沒有貫徹以下十大原則:針對性原則、平等性原則、尊重性原則、全面性原則、多樣性原則、主體性性原則、鼓勵性原則、助人自助的原則、參與性原則和快樂性原則。
4.學生問題的反思。活動結束後教師要考慮活動究竟解決了學生的什麼問題?學生身上還存在什麼問題,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怎樣才能避免學生心理困惑的產生?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