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是怎麼回事
論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1)
上海市嘉定區實驗小學 曹姍
內容摘要:審美教育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培養學生對美好音樂的熱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並能起到啟迪智慧,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等作用。然而,我國當前的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這就嚴重背離了音樂教育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這一基本理念。針對當前現狀,筆者對音樂審美教育的改革問題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中小學 音樂教育 審美教育 地位 作用 改革
審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表現形式之一,而審美教育又是音樂教育的核心所在。中小學音樂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激發學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樂知識技能的基礎上,逐漸提高審美能力,讓音樂這門藝術,帶給他們審美的愉悅,情感的共鳴及心靈的凈化,使他們成為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人。審美體驗是中小學音樂課程價值的最主要體現。2001年,教育部修訂並頒發了新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大綱》確立了新世紀新的教育觀,它不再以傳授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為主要目的,而代之以情感教育、審美教育為核心,在音樂創作、表演、欣賞等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新的音樂教育理念符合音樂藝術自身的特徵及我國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的要求。但是,在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音樂課的這一價值並未得到足夠地重視。音樂課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上,填鴨式地給學生灌輸一些音樂知識與技能,這樣不僅讓學生喪失學習音樂的興趣,也失去了音樂審美教育的作用,這與音樂教育學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馳的。
『貳』 小學生審美素養有哪些方面
審美素養包括審美經驗、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等各種因素。
審美素養版既體現為對美權的接收和欣賞的能力,又轉化為對審美文化的鑒別能力和審美文化的創造能力。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審美是事物對立與統一的極好證明。審美的對立顯而易見,體現為個體性,審美的統一則通過客觀因素對人們心理的作用表現,即在每個時代或階段,人們所處的環境,或多或少會對人們的審美觀造成影響。
審美素養的要求
審美的距離,太近、太遠都會破壞美感,達不到良好的審美效應。太近,就極容易發覺審美對象的白璧微瑕,在審美態度上也易失之於輕慢,有時在心裡就會產生「不過如此」的念頭。太遠,沒有準確清晰地觀賞到審美對象、勢必影響美感的產生,審美效果肯定不佳。
除此,審美還存有「心理距離」的問題。「心理距離」,是指人在審美時,由於經驗功利,主觀情感等不同,而對同一審美對象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審美「心理距離」產生於人的思想意識。
『叄』 117. 你怎樣評價目前我國中小學審美教育的現狀你認為應該從哪些方面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審美教育
應該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進而形成一個正確的美的評價標准。注重內在的教育,不要太流於形式。
『肆』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開展審美教育
以人為本、能力本位、學習方式變革和創新教育四個最基本的理念,構成了課程改革的核心,成為各學科的所共享的教育理念.1、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發揮學生的智慧潛能為根本.教育的價值取向從「以社會為本」發展為「以人為本」是近年來全球經濟、科技、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反映,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需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使中小學培養目標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三個發展」(即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的培養目標就充分具體地反映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三個發展」 是在傳統的「全體」和「全面」的基礎上增加了「個性發展」的人文內涵,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2、能力本位:能力本位是相對於知識本位而言的.知識本位教育觀傾向於知識與灌輸;而能力本位理念則傾向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他們的科學和人文素養.倡導從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是新課程的一個嶄新理念.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表現為知識掌握是能力發展的基礎,一方面表現為能力的培養又直接影響知識掌握的深度、廣度與速度.但知識與能力並非同一個概念,知識的增長與能力的提高並非同步,知識的接受與能力的發展也非一個層面,所產生的意義也不同(知識是即時的,能力是久遠的;知識容易過時,能力則受用終身).所以我們既要突出能力本位,又不能削弱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要根據新課程所提出的「雙基」概念(現在的「雙基」不單純是知識和技能,它整合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慾、積極的探索精神,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許多新要素,是學生發展的基本素養)實施教學.3、學習方式變革: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發揮學生主體的自覺能動性,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多樣化地、富有個性化的學生.變革學習方式包括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接愛學習為探究學習、變個體學習為合作學習三種途徑.學習方式變革的理念是新課程的一大特色.在知識經濟時代,掌握知識的多少不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識才是至關重要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中,就是將「學會認知」(其餘為學會做事、學生共同生活,學會成為你自己)放在首位的.4、創新教育:就是指在教育教學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關系,注重培育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在質疑、調查、探究、實踐、發現中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新教育是新課程提出的一個重要理念.這是因為創新是民族的靈魂,創新力匱乏的民族意味著缺乏最根本的競爭力;而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是創造力的基礎,它需要長期的教育與培養.長期以來,一提及創新,人們就以為是發明創造、技術革新或申請專利,這是一個誤區.基礎教育階段是創新教育的最佳時期,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在培養模式上高度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在教育方法上全面推廣啟發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性環節、在學校管理工作中強化民主性原則,就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語文新課程提出的基本理念.語文新課程改革決不是教科書的修修補補,而是從培養目標、課程功能、價值取向到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式、考試評價等方面進行的全面改革.教學實踐證明,沒有全新的教材就不會有全新的教法,而全新的教法又必須建立在全新的課程理念之上.語文新課程體現了以下四個基本理念:5、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包括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伍』 如何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
自新課程實施以來,師生面貌煥然一新,教師的教學行為漸趨理性化和人文化,學生的自主地位和自主意識、能力不斷增強,成果豐碩。但新課程的實施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時有出現。從客觀上講,出現這些問題大多是正常的、通過努力可以調整和改變的;但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敷衍了事。
要知道,審美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著名藝術社會學家豪澤爾指出:"人可以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鑒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由此可見,審美能力是一種專門訓練所產生的特殊能力。
那麼,如何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呢?
一、鑽研教材,精心設計。
常言說:功在課前,效在課內。課前的功夫,我們一定要做足、做充分。
首先,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分析教材圖片和文字,恰當評估學生現有的審美知識水平,並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制訂出合理的教學目標。我們要整體地看待審美教育,把審美教育目標納入到整體教學目標之中。既給審美教育以應有的地位,又使教學目標內部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協調,優化組合,不得厚此薄彼或隨意替代,以求互補增效,強化教學目標指向的全面性和實施的有效性。
其次,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中的審美因素,多方位開發資源,進行大膽、靈活、務實的審美預設,精心設計好審美活動。這些是能成功實施審美教育的必要保證。
二、激發興趣,開拓思維。
興趣是進行審美活動的源動力。教師可以運用直觀教具,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
如,筆者在指導學生欣賞完書本上的范圖後,出示自己利用廢舊紙盒、彩紙、瓶蓋等材料製作的海洋怪獸。由於立體的海洋怪獸具有較強的「真實感」,給學生以多方面的視覺及心理沖擊,學生的好奇心和對教師由衷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師抓住有利時機,因勢利導,啟發學生從材質、色彩、造型和工藝製作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賞析,並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觀感和興趣出發,不拘成見,打破常規,努力開拓思維空間,大膽進行審美想像。結果,學生妙語連珠,美不勝言。
另外,教師可通過故事、猜謎等方式將靜態的畫面「還原」為真實可感的美麗「情境」,由外到內地給學生以情緒感染,學生則會興趣漸濃,積極參與審美活動。教師也可大膽引進廣告、建築、傢具、時裝等生活中鮮活的、美的形象作為欣賞內容。因為它們的時尚、現代和新穎,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學生的眼球。學生興趣盎然,審美活動也就能應時展開。教師還可針對某一件美術作品,拋出頗有爭議的兩種觀點,請學生做評委。學生為了要證明自己的觀點,一定非常樂意多方去尋找有力的證據和理由。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審美慾望被迅速激活,變「要」我欣賞為我「要」欣賞,迫不及待地「走」入作品細細品味。通過教師的引領和激烈的辯論,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和審美情趣、生命意識等都會得到切實提高。
由此可見,興趣一旦被激發,學生的審美活動就會從「他主」變為自主,從自發走向自覺,其境界和效果都不可同日而語。
三、精選內容,豐富形象。
人類美術文化博大精深,在有限的美術課堂教學時間內,要讓學生學會審美,具備起碼的鑒賞美的能力,教師就要積極實施「名著課程」,盡可能向學生展示人類美術文化的精品。因為經典美術作品代表了人類文化的最高成就,經歷了歷史的考驗。當然,我們並不能因此窄化欣賞范圍,還要兼顧到大眾美術和民間美術,努力做到寬泛與精到、大眾與經典相統一,切實體現審美教育的人文性、多元性和時代性。
為此,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大力開發各種美術資源,採取各種方式,努力讓學生接觸大量優秀的美術作品,以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豐富學生審美形象的貯存,積累並提升學生的審美經驗,以促進學生逐步向高層次的審美活動過渡。
1、專題欣賞,點上深入。
如,筆者在指導學生欣賞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過程中,巧妙引用學生課前收集的有關考古發現、介紹欣賞方法的短文等,在交流討論中,把學生引領進那神秘而遙遠的時代,多方面直觀感受先民強悍的生命、豐富的生活、敏銳的觀察力和非凡的創造力,充分領略先民高超的青銅器鑄造工藝,大膽闡釋作品內涵,幫助學生由表及裡地體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引導學生建立、豐富先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和拼搏抗爭的藝術形象,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在指導學生欣賞現代建築時,筆者充分利用課本上的圖片資源,讓學生先從整體上感受現代建築的豐富性,再自主選擇喜歡的建築,從材料、技術、結構、造型和環境等方面進行自由評述,在學生嘖嘖贊嘆現代建築標新立異和協調統一的時代美的同時,也充分認識到了建築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大大豐富了學生頭腦中關於現代建築藝術的形象,完善了學生藝術形象結構,提高了學生對現代建築的欣賞能力。
2、內部整合,面上拓寬。
我們除了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盡可能多的專題欣賞外,更多的應通過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等領域的學習,採取美術學科內有機整合的優化策略,挖掘學科內部潛力,開發潛在資源,最大限度地為審美教育「擴容」,積極組織學生進行隨堂欣賞,使欣賞活動或隱或顯、因地制宜地滲透到美術各學習領域活動的各個環節,所謂細水長流,注重審美熏陶,努力豐富學生的審美形象貯存,大大增強審美活動的時效性。
如,筆者鼓勵學生發揮想像,採用多種繪畫方式和材料,大膽表現自己喜歡的有趣的太陽和月亮,具體表現一些豐富而有趣的細節,並嘗試編個關於太陽和月亮的美麗小童話,講給自己的同桌聽聽。筆者指導學生通過動手畫、動腦想、用口講的方式,把文學與美術有機融合,讓學生感受到了畫面形象的美、語言聲音的美和故事情景的美,從種類、數量和質量等方面優化、完善了學生的審美形象結構,體驗到了創造美的成功和快樂。
此外,筆者還通過指導學生製作可愛的浮雕小泥人,美麗的盤子裝飾教室的課業活動,將審美內容合理分解和重點細化、深化,從時間和空間上拓展審美活動,豐富視覺形象,增強了學生用美術作品美化居室環境的意識和能力。
3、欣賞展覽,有效補充。
平時,我們可利用重大節日、學校的重大或日常活動(如藝術節、迎新春書畫筆會、學生優秀美術作品展等),鼓勵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觀賞在展版上、櫥窗中陳列的師生優秀美術作品,相互交流,指導學生撰寫觀後感或賞評短文,可以大大豐富學生頭腦中美的形象的儲存。這也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4、參觀訪問,學習佳徑。
有條件的地區,教師可以經常帶領學生去附近的博物館、美術館,觀賞館藏文物,欣賞優秀美術作品。若能訪問一些知名畫家,參觀畫家工作室,當面請教,則一定受益非淺。這些都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的絕好途徑和機會。
四、親近自然,發現真美。
如,筆者引領學生走進自然,近觀綠樹紅花,撫葉聞香心醉;聆聽鳥歌蟲曲,俯看魚翔淺底;遠眺藍天白雲,青山綿延如龍。置身於如詩如畫的家鄉美景,面對繽紛亮麗的色彩,學生被深深陶醉了,像發現新大陸似的格外興奮,贊美聲不絕於耳。筆者在認真傾聽學生的心聲後,啟發學生思考:「你發現什麼景物最美?為什麼?」 「看到這么美的景物,你的心情怎樣?請你對大自然說一句心裡最想說的話。」學生熱情高漲,各抒己見。通過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和開放式的心靈對話,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了,發現、欣賞自然之美和親近自然的內心需要得到了滿足,內心情感得以升華,心靈得到凈化。
在引導學生親近自然、培養學生學會欣賞自然的同時,教師還要啟發、鼓勵學生,深入生活,關注生活中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尋找美、發現美,讓每個學生都擁有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能感受美的心靈,不斷增強學生欣賞生活美的意識和能力。
五、遵循規律,感悟提高。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遵循審美教育規律,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正確的審美程序和方法,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分析美術作品,多給學生創造主動探索、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進行審美活動。
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律,滿足不同學段學生審美活動的要求,體現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螺旋遞進關系,不斷豐富學生的審美形象和審美經驗。如在低年級,主要鼓勵學生以直觀的方式感受自然和美術作品的造型與色彩之美,能用簡短的話語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到中年級,可逐步要求學生能對美術作品進行簡單的形式分析,學慣用短文對欣賞對象進行描述,說出其特色;而對於高年級學生,要引導他們關注美術作品所使用的材料,認識材料的形狀、色彩、質地、性能和作用,並適當學習國內外美術史的知識,對中西藝術進行感悟和對比分析,學會寫一些短小的賞評文章,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獨特感受和個性化認識,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如,在引導學生欣賞《清明上河圖》中的木橋時,筆者啟發學生聯系宋代社會的經濟發展、橋梁建造的歷史背景(課前查找、收集有關資料)來分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古代橋梁設計的獨特和建造水平的高超。基於小學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世界地理、歷史的知識,筆者熱情鼓勵學生將凡·高的《吊橋》與宋代木橋進行比較,從橋梁的設計風格、造型、材料和建造工藝、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中西藝術的對比分析,深入感悟橋梁建築藝術之美,並學習寫出簡短的賞析短文,大膽表達自己對中西橋梁藝術的感受和認識,使學生對中西橋梁藝術的特點和風格的差異有了直觀形象的了解,充分領略了中西繪畫迥異的繪畫風格和迷人魅力,增強了學生的多元美術文化觀念和對世界文化藝術的尊重意識。
由於學生認知能力的局限和審美經驗的不足,以及知識水平的差異,學生在審美活動中的表現並不都能盡如人意。對此,教師要有正確、清醒的認識,理性處置,給學生充分的參與、歷練的機會和時間,保持耐心,熱情鼓勵,而千萬不要急於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和認識。教師可採取比較、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鑒別、判斷,加強感悟交流,體驗審美快樂,積累審美經驗,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最終實現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高和身心全面發展的目的。
『陸』 淺談如何在小學中開展審美教育
音樂教師是對學生實施美育教育的專門人才,是人類音樂文化的傳遞者和傳播者,因而音樂教師的素質決定著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為了提高小學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促進小學音樂教學卓有成效地整體提升,新課程標準的整體推進。我認為,作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除了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要求外還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更新觀念,轉變角色 教師的觀念決定著教師的行動方向。作為新形勢下的一名小學音樂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就必須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促進者,從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交流者,從修剪枝杈的園丁轉變為啟迪學生智慧的研究者和開發者,把傳統的師生關系轉變為新型的朋友關系、夥伴關系。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參與音樂活動,使學生享受成功的滿足,獲得審美愉悅體驗,進而使學生喜歡音樂,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慾望,使學生從以往的被動變主動,在合作中學習成長,同時達到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的目的。 二、教師具備豐富的音樂專業知識與教育理論知識 音樂課是一門綜合的學科。教師只有具備豐富的文化知識,才能把音樂課講得形象、透徹、生動,從而激發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全面深入的學習。因此,我們要不斷地進行音樂方面的進修與學習,使自己的音樂文化素質得到提高。 音樂教師必須具備教育理論知識,懂得心理學與教育學,學會正確地揣摩學生的心理特點,採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讓學生在有效的音樂課堂中學到音樂知識,並在學習中體驗著、快樂著。 三、教師具備專業的音樂技能 在音樂學科領域中,「唱、彈、跳」是所有音樂教師應具備的三大基本功。「唱」即歌唱能力和自彈自唱能力。「唱」在音樂教學中具有很強的示範性和激勵性。歌唱教學是訓練學生音樂感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聲情並茂的范唱能給學生帶去最直接的美的感受。「彈」即鍵盤彈奏能力和即興伴奏能力。只有具備嫻熟的、能為各種風格的歌曲伴奏的即興能力,才能組織好課堂,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跳」即舞蹈表演能力。新課標強調師生的互動性,使整個課堂處於一種輕松、愉快、活潑的氛圍中。音樂教師的舞蹈表演能力對於小學音樂課堂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抓住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模仿的特點,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來引導學生體會音樂、表演音樂,建立一種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音樂是一門技能性較強的學科,因此,音樂教師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 要提高小學音樂教師的基本素質,除了具備以上幾點,還得具備其他各種綜合能力,比如,現代信息技術能力、課後教學反思能力等等。總之,無論教師是提高哪方面能力,一切都得以學生為本,將學生視為教育主體,關愛學生,只有這樣,音樂課堂才能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柒』 小學童話教學的審美教育有哪些創新
一、童話教學的意義
陳伯吹在《作家與兒童文學》里說過:「童話這兩個美麗的字眼,
[1]標志著一個具有誘人魅力的世界。」童話是兒童的天使。它以其生動
的故事情節、誇張的想像、豐富的語言吸引著孩子們,孩子們在童話里收獲著純真,憧憬著幻想,升華著情感。兒童時代是幻想的時代,小學心理學研究認為,低年級學生產生意義(包括思想、意向、情感、需要等)的主要心理結構是想像。童話愛憎強烈,是非分明,促人醒目,催人奮進。童話深受兒童喜愛,是小學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
(一)童話教學可以加強學生的朗讀與復述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童話通過語言來表現鮮明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深刻的情感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童話的語言淺近、口語化,但並不等於平庸、蒼白,而是經過藝術提煉的,既通俗明白、曉暢而又有藝術的美感。童話的語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兒童對童話的理解會因為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想像力的不同而變得非常豐富。語言可以給兒童想像的空間,使兒童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發展兒童的想像力和思維力。作者在上《小草之歌》這篇童話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朗讀與復述課文,學生都非常感興趣。所以教師應該利用童話作為載體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童話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能力
俄國小說家邦達列夫說:「一個人打開一本書,就是在仔細觀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鏡子深處,尋找自己的主角,尋找著自己思考的答案,不由自主會把別人的命運、別人的勇敢精神與個人的性格特點相比較,感到
[2]遺憾、懷疑、懊惱,他會哭、會笑、會同情和參與。」小學生在作文中
常常寫套話、大人話,根本沒有寫出自己的心裡話。文章貴在求真,童話為孩子找到心靈的棲息所——一個兒童的真實情感世界,為學生感受和體驗豐富多彩的情感提供了機會。學生在學習童話時培養的想像力對寫作文又有促進作用,因為豐富的想像力會卓有成效地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活躍思維。在吉首市光明小學教學時,作者發現平時喜歡閱讀童話故事的學生寫出的作文生動、形象,而缺乏閱讀的學生寫出的作文呆板、簡單。
(三)童話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
童話是以一種兒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描繪了世界上一切情感:愛與恨、
[3]情和仇、喜和悲、樂與苦、敬與畏等等。兒童在欣賞和感悟童話時獲
得的情感體驗豐富來自他們的生活體驗,這些體驗的獲得,對兒童的個性發展和社會性也是很有好處的。兒童在閱讀童話的過程中,會進入光怪陸離的童話幻境,體驗現實生活中未曾體驗的過程,同時還可以從童話作家獨具特色的審美個性、粗獷的美、幽默的美、抒情的美以及喜劇美、悲劇美??兒童在閱讀童話的過程中會使心靈日漸豐富,審美品位不斷提高。
(四)童話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沒有想像力就沒有創造、創新精神。兒童因為認知能力和知識經驗的不足,很難對一些千奇百怪的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要解開這些疑團,兒童惟有藉助想像去解讀童話。在對丑小鴨的遐想中,在對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幻想中,在對動物生活的嚮往中,都是兒童的想像在活動。童話把現實中復雜的問題單純化、深奧的問題淺顯化、嚴肅的問題輕松化。童話作品能把小讀者帶入一個神奇而誘人的世界,引導他們去嚮往、去思考、去奮斗。生動的形象,精闢的比喻,自由飛翔的幻想,可以幫助他們了解本來比較艱深的思想道理,培養他們的想像力。
二、小學教材中童話的特徵 [4]
(一)情節完整曲折,形象生動鮮明
我們看,《牛郎織女》的故事,從小牛郎說到大牛郎,再說到他與織女的相遇、給合、生兒育女,最後天各一方。這些情節既完整清楚,又曲折動人,而且形象鮮明,一讀不忘。《神筆馬良》的故事,說的是窮孩子馬良,憑著頑強刻苦的精神,得到了一支神筆。他拿著這支筆,幫助貧苦大眾,智斗財主、皇帝,使人讀後無不稱快。這篇童話的情節生動,馬良的形象鮮明,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二)幻想豐富奇特,誇張強烈動人
幻想是一種創造想像而不是再造想像。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我們腦中就會浮現出「小女孩手抓一把火柴,被活活凍死」的畫面。而文中小女孩四次擦火柴出現的幻想就是創造想像。作者根據小女孩身邊燃盡的火柴梗,展開了豐富而又合理的想像。小女孩的幻想充滿著溫暖、食物、歡樂和愛撫,最後跟著奶奶「飛到了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童話離不開幻想、幻想離不開誇張。在《皇帝的新裝》里,安徒生用誇張的手法描寫了一位赤裸裸的皇帝和那些虛偽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有這么愚昧的人,但我們相信這個故事,就是因為現實中就有這種騙子,利用一些人的虛偽、愚昧,導演了一幕幕謊誕的劇目。所以這種幻想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具有象意義。
(三)語言簡潔活潑,表現手法多樣
兒童文學作品,在語言上有著特殊的要求,而童話這種特定的體裁,又有其獨具的特點。從語言風格上來講,童話的語言要求簡潔、活潑、准確、樸素。從語言的表達效果上來講,童話多用似人、對照、反復等表現方法。普希金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金魚、漁夫和貪婪兇殘的老太婆構成鮮明的對比,一些情節、景物的反復敘述,形成了有節奏的反復。這樣的語言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又使情節曲折有趣。
三、小學階段童話教學存在的問題
童話深受兒童喜愛,也是小學中低年級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現在小學語文教學雖然意識到了童話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時候由於沒有去
全力理解兒童,沒有從兒童的特點和需要出發。因此,在童話教學當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受語文工具觀的影響,將童話教學作為語文知識技能訓練的手段
有學者按課文的類型及不同類型的功能各種方式,將課文分為「定篇」、「例文」、「樣本」和「用件」四種類型。「定篇」用以學習經典的豐厚內涵,「例文」用以學習其生動顯現的關於詩文和詩文讀寫的知識,「樣本」用以學習其閱讀過程中形成的讀寫「方法」,「用件」則主要指「語文知識文」、「引起問題文」和「提供資料文」等。可見,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話課文教學中都進行「語言與文字的訓練」,達到「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正確處理好童話教學中工具性與藝術性的關系。
請看童話課文《七顆鑽石》的教學設計:
課文中水罐一共發生了幾次變化?每一次都是怎麼變的?第一次,水罐由木的變成了銀的,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後來,水罐為什麼會發生多次變化?用剛才的方法,自學交流。
很多童話的教學與上面的案例相同,只注重故事情節,忽視了其中蘊藏的深刻內涵。學生閱讀了童話故事,留下的是什麼樣的印象呢?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總是用自己的判斷標准告訴學生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而不是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判斷童話所表現出來真善美和假惡丑。
(二)過於強調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只顧及分析小女孩不幸遭遇所反映出來的生存困境,而忽略了小女孩幾次劃火柴時產生的美妙幻想對於表達作品主題的深刻作用。盧梭認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
『捌』 小學童話 教學的 審美教育有哪些創新途徑
一、童話教學的意義
陳伯吹在《作家與兒童文學》里說過:「童話這兩個美麗的字眼,
[1]標志著一個具有誘人魅力的世界。」童話是兒童的天使。它以其生動
的故事情節、誇張的想像、豐富的語言吸引著孩子們,孩子們在童話里收獲著純真,憧憬著幻想,升華著情感。兒童時代是幻想的時代,小學心理學研究認為,低年級學生產生意義(包括思想、意向、情感、需要等)的主要心理結構是想像。童話愛憎強烈,是非分明,促人醒目,催人奮進。童話深受兒童喜愛,是小學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
(一)童話教學可以加強學生的朗讀與復述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童話通過語言來表現鮮明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深刻的情感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童話的語言淺近、口語化,但並不等於平庸、蒼白,而是經過藝術提煉的,既通俗明白、曉暢而又有藝術的美感。童話的語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兒童對童話的理解會因為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想像力的不同而變得非常豐富。語言可以給兒童想像的空間,使兒童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發展兒童的想像力和思維力。作者在上《小草之歌》這篇童話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朗讀與復述課文,學生都非常感興趣。所以教師應該利用童話作為載體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童話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能力
俄國小說家邦達列夫說:「一個人打開一本書,就是在仔細觀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鏡子深處,尋找自己的主角,尋找著自己思考的答案,不由自主會把別人的命運、別人的勇敢精神與個人的性格特點相比較,感到
[2]遺憾、懷疑、懊惱,他會哭、會笑、會同情和參與。」小學生在作文中
常常寫套話、大人話,根本沒有寫出自己的心裡話。文章貴在求真,童話為孩子找到心靈的棲息所——一個兒童的真實情感世界,為學生感受和體驗豐富多彩的情感提供了機會。學生在學習童話時培養的想像力對寫作文又有促進作用,因為豐富的想像力會卓有成效地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活躍思維。在吉首市光明小學教學時,作者發現平時喜歡閱讀童話故事的學生寫出的作文生動、形象,而缺乏閱讀的學生寫出的作文呆板、簡單。
『玖』 舉例說明兒童文學在小學審美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這些全都屬於兒童文學的范圍。
由它們的作用,以及重要性可以看到:
兒童文學對這個世界所起的作用,在於塑造好與壞的價值觀,在於宏揚幸福與光明的人生觀,在於給人拼搏,進取,勇於探索的世界觀!
……
它的作用,滲透入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它的美,是藝術之神,與人性真情的美
『拾』 目前我們的小學審美教育欠缺在什麼地方
審美教育從廣義上來說,它指一切可能影響、感染人的事物在教育方面的功能,同時也包括學校、社會和家庭有意識地利用審美教育手段對受用對象進行地具有塑造意義的教育活動。從狹義上來說,它是指與德、智、體、勞並行的教育方式。在社會發展進行的當今時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方式使人們越來越片面化,特別是在審美能力與審美意識方面更是缺乏重視。但隨著社會進一步的發展,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審美教育在「上層建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審美教育即我們常說的美育,它是一種與美的感受相結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思維活動。這種教育包括培養人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觀點等,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中,達到美化人們心靈、行為、語言、體態,提高人們道德與智慧的目的。我國近代著名的美學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審美教育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雖然審美教育被大多數學校認可並實施但是還存在很多弊端,目前我國小學語文課堂教育存在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興趣不高,學習低效
「學問必須符合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很多學生只在課堂上接觸語文知識,課外完全不拓展相關知識,背誦的時候也只是機械記憶,不關心其內在的美學內核與人文情感,很少有學生能夠自我主動學習。即使花費再多的時間與精力,依然得不到實質性的提高,還是停留在初級水平,難以理解和深入課文之中。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學習語文學科,主要迫於應試的壓力,理解難等問題打擊了學生的熱情,語文的學習充溢著功利主義,人文精神的傳承被擱置一邊,應試教育羈絆了語文教學的盎然生機。語文教學本應是生動有趣的,怎樣讓學生熟稔地掌握它,培養以及提升學生的興趣刻不容緩。
(二)教學方式傳統單一
在現在的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還是沿承幾十年前的講義模式,沒有融入新興的教學手段,基本將重點定位在字詞句的疏通上,無視審美意識的灌輸與培養,摒棄了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極大地減損了語言文化的切實魅力。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還是填鴨式教學,教師只顧一味填充知識點,沒有師生的有效互動,教學內容缺乏多元性與科學性,這已然跟不上新世紀的發展節拍,物質的飛躍,技術的革新,要求教育必須取得長足的進步,不能停滯不前,使得教學效率低下,學生難以真正獲益。
(三)缺少對審美教育的重視
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它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現在的語文課堂中,過分強調工具性,生硬呆板,缺少對審美教育的重視。教學陷入了一種認識誤區,認為語文只是一種工具,大部分語文教師將重點聚焦在知識點以及技能培養上,忽視了情感以及審美的真切灌輸。評價機制也是一樣,在各種考試之中,只在乎對讀寫能力的考察,沒有融入審美與情感的元素。當下,語文教學經常剝離出審美素質,摒棄了靈魂與精髓,陷入無法扭轉的老舊傳統,邁進枯燥單調的語法文字死胡同,沒有審美教育,人文性就是空中樓閣,這是與語文教育相悖的,所以需要大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