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中小學教育研究方法大綱

中小學教育研究方法大綱

發布時間:2021-01-10 04:09:25

A. (小學)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重點有哪些

考試內容與考核要求
緒論
考試內容:
教育學的概念;學習教育學的意義;為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過作出突出貢獻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主要觀點;主要的研究教育方法:調查法、實驗法、統計法的概念及在實際中的運用。
考核要求:
(1)識記:教育學的概念;《論語》一書匯集了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關於哲學、政治、倫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論;在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我國的《學記》;外國最早的教育著作是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培養》;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寫出了《大教學論》,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德國著名哲學家康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學開始講授教育學,這是教育學被列入大學課程的開端;1806年,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學》,它標志著教育學已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實驗教育學」的代表是德國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美國哲學家杜威創立了實用主義教育學,他在1916年出版了《民主主義與教育》,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的著名觀點;1939年出版了以凱洛夫為主編的《教育學》,這是一本試圖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闡明社會主義教育規律的教育學;1930年楊賢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綱》,這是我國第一本試圖以馬克思主義觀點論述教育的著作;1956年,美國教育家制定了《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他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三大類;1963年,美國教育家布魯納出版了《教育過程》,提出了結構主義教育理論;1975年,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出版了《教學與發展》,強調教學應走在學生發展的前面,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調查法、實驗法、統計法的概念。
(2)理解:學習教育學的意義;調查法、實驗法、統計法在教育學研究中的運用。
教育學:1、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
2、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3、制約課程的因素,課程評價模式和方法、課程的基本結構,我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
4、教學的原則,常用的教學方法
5、在教學史上影響比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的基本程序,班級授課的類型和結構,教學過程的基本方法
6、德育的意義,德育過程的基本方法,德育的原則,德育的主要途徑,德育的主要方法
7、制訂教育目的的依據
8、教師的人格特徵
9、我過現行小學課程設計應遵循哪些原則?
教育心理學:
1、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內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狀況
2、心理發展及學生心理發展基本特徵,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系
3、學習的定義,學習的主要理論,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論,當今建構注意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4、學習動機與學習的關系,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5、遷移的概念及種類,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如何在教學中促進遷移
6、知識與知識學習的類型,
7、心智技能形成有關理論
8、學習策略構成,教學中如何運用學習策略
9、問題解決的過程,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10、皮亞傑與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影響態度與品德形成的基本條件
11、心理健康的標准,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12、教學目標的分類及表述方法
13、課堂氣氛的影響因素。課堂管理的策略,問題行為的主要策略
14、教師應具有的特徵,教師期望的效應,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

B. 小學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這是個什麼題目呢?
如果是填空那麼就要宏觀一些:定量研究;質的研究,或更宏觀:實證研究、思辨研究、行動研究
如果簡答題,那麼答案可以微觀點兒:實證研究,比如實驗研究、調查法、觀察法等等/

C. 常見的教學方法分類有哪些

按照抄教學方法的外部形襲態,以及相對應的這種形態下學生認識活動的特點,把中國的中小學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分為五類。

第一類方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第二類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

第三類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第四類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類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

(3)中小學教育研究方法大綱擴展閱讀

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有效地運用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能夠在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熟練地把握各類教學方法的特性,能夠綜合地考慮各種教學方法的各種要素,合理地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並能進行優化組合。

不同領域或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要藉助於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教師可依據具體的可操作性目標來選擇和確定具體的教學方法。

不同學科的知識內容與學習要求不同;不同階段、不同單元、不同課時的內容與要求也不一致,這些都要求教學方法的選擇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

D. 如何發展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研究方法

音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應重視培養音樂師資隊伍,改善辦學條件,以努力提高農村音樂教育質量。在音樂教學中,應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音樂文化素質,促進農村中、學音樂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 農村 音樂教育 現狀 對策

許多先進的中小學對學生的音樂教育表明: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的一把金鑰匙。拓展藝術視野,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技能技巧,大力發展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是當前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筆者作為一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一線教師,在此對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與對策作分析,請方家教正。
一、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
多年來,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一直受到傳統觀念的禁錮,管理者意識落後,師資隊伍缺乏,理論水平較低,教學設備簡陋,給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健康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阻力。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主要人口居住在農村。筆者最近在圖書館查閱了大量資料,對某地農村音樂教育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
1.教師素質低下。師資隊伍緊缺
為解決目前音樂教師緊缺問題,很多音樂教師都是半路出家,理論水平低,綜合技能差。由於教師水平有限,有的學校把音樂課當成唱歌課,對於音樂知識根本不作要求,嚴重製約了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現在農村中小學只有三分之一的音樂教師學歷達到了基本要求。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教學質.A的基本保證。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嚴重缺乏,據調查,我國現有農村中小學90多萬所,其中音樂教師才近10萬人,若按每校配備1名音樂教師,以目前全國所有的音樂院校的師資培訓能力,尚需60年的培養才能滿足這一要求。
2.重視程度不夠,意識觀念淡薄
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對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教學目的不明確。政府、學校、家長對音樂教育的重視不夠,認為可上可不上,音樂教師待遇差,在評職晉級等方面不及主科教師,挫傷了音樂教師的積極性,阻礙了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事業的向前發展。有的學校雖然開設了音樂課,但名存實亡,一學期沒有上過幾堂音樂課。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它的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優美動聽的音樂旋律能使氣氛活躍,能讓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樂趣,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做」中學。
3.教學設備簡陋,經費投人太少
筆者對某縣的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學設施作了一番調查了解,得到這樣一組數據:全縣中小學、幼兒園共有300多所,教學設備情況是這樣的,鋼琴5台、風琴50台、二胡10把、打擊樂器195件、演出服裝200套、錄音機150台、圖書資料500冊、音像資料300張,專門音樂教室20間,離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基本要求還相差甚遠。各學校對音樂教育的經費投入甚少,更談不上開展音樂藝術實踐活動。
二、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措施及對策
1.增加投人,改善辦學條件
音樂教學設施是實現課程標準的保證。各級政府、學校要加大對音樂教育的投人,保證學校音樂教育教學的正常進行。同時也要加大音樂器材的投人,條件較好的學校可配備高檔樂器和教具,條件差的學校也要配備必要的樂器和教具,促使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學校應配置音樂專用教室和專用設備,如鋼琴、風琴、電子琴、音像器材、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及常用的打擊樂器、民族樂器及西洋樂器等。學校圖書館及教研組應購I音樂書籍、雜志、音像資料等供教師備課、進修和研究使用;學校閱覽室也應配置音樂讀物、雜志和音像資料,供學生收集、查閱資料使用。
2.高度重視,提高認識
我國音樂教育家賀綠汀曾經說過:「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關繫到整個後代的文化修養、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的大事,決不能可有可無,等閑視之。」近年來,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勢在必行,用音樂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凈化思想品質是行之有效的。各級領導要提高對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認識,統一思想,多關心支持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事業,制定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考核目標,建立綜合評價體系。按照音樂教學大綱要求開設音樂課,積極開展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為學校音樂教育提供有利條件。
3.加強師訓工作,建設強有力的教師隊伍
針對農村音樂教師緊缺,教學設施簡陋的諸多問題。我們要穩定音樂教師隊伍,加強師訓工作,不斷提高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對有音樂愛好的能基本勝任音樂課的教師要定期進行培訓,積極發揮業務能力較強教師的作用。採用多渠道培養方式,壯大音樂教師隊伍,加強音樂教師的雙基訓練和學歷培訓。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加強交流與學習,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水平。
4.因地制宜實施教學,科學規范抓課堂教學改革與藝術實踐活動
我國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各地區、各民族和城鄉之間存在差別,各學校和教師應結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體情況,充分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營造良好的校內外音樂環境,豐富具有區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教學內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學領域內容標準的彈性尺度。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課堂教學改革也隨之而來,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普遍為單純的唱歌教學,其課堂內容枯燥,教學方法呆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現行音樂教育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這種狀況影響著音樂教育審美功能的有效發揮,制約著中小學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方法,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增強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筆者在音樂課堂教學改革中,開展了一些教學實驗,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總之,讓學生積極參與音樂社會實踐,把課堂教學與課外藝術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開闊音樂視野,發展音樂才能,提高學生音樂綜合素質。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同時也只有我們老師集思廣益,認真對待,新課改下,我們的農村藝術教育才會有新的進步!

E. 教師理論學習材料(四)教師應該怎樣搞教育科研

小學教師怎樣搞教科研?(一)走出教科研的誤區1.經驗總結型研究。不少教師的研究僅停留在純粹的經驗總結,缺乏理論的概括和提升,可以說這種教科研尚處於低水平的重復狀態。2.急功近利型研究。一些中小學校為了外在的名聲和爭奪生源,一些教師為了自己的職稱和評獎晉級或純粹的沽名釣譽,著眼於論文的發表,極力尋求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幫助和支持。這種教科研成果對於教育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並不大。更有甚者,有的學校不是注重實際研究,而是願意支付大量的費用用以獲得某些科研機構或高校的「實驗學校」授牌;有的教師不是踏踏實實地做學問,反思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而是千方百計地託人情、拉關系發表文章。3.形式主義的研究。某些中小學校或教師的研究課題往往追求它的「級別」,動輒就是國家級課題,其實可以說是花錢買來的子課題,甚至還不是真正國家級的課題。他們不是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不是以解決教育教學實踐所遇到的問題為出發點。 這種不從學校實際出發,不以教師教育教學實際問題著眼點而確立的研究課題,其研究難免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二)要豐富思想、開闊視野。「機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樣追求的人」(法國細菌學家尼科爾)。「機會總是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對頭腦一片「空白」的人來講,問題總是與他擦肩而過。就教師個體看,認識社會,觀察問題有時我們要用肉眼,有時要用顯微鏡,恐怕更多的時候要登高望遠,也就是,這樣觀察問題、研究問題才能高屋建瓴,才能勢如破竹,深入本質,一針見血,入木三分,更全面、更深刻、更辨證。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提出,受過教育的人和沒有受教育的人最大的區別是,前者比後者思想、視野更開闊。有不少專家認為,一流的教師就是有自己思想的教師。我們中小學的一些學科帶頭人勤勤懇懇,成果累累,但他的學術境界,研究水平與名師、大師還相差很遠,什麼原因呢?主要原因是視野不開闊,自己沒有思想。只有有思想、視野、有智慧的人,他才能從一塊石頭中看到風景,從一粒沙子中發現靈魂。因此搞教科研應要跳出教育教學看教育教學,不斷地學習,豐富自己的理論素養,開闊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思想。學習些什麼呢?主要是現代教育理論。 從學校角度看,要建立健全教科研製度,積極創建學習型、研究型學校,使教科研成為學校的一種制度文化。(三)要講究方法1.質疑法。指對已有的結論、常規、習慣方式等的合理性作出否定或部分否定的判斷。懷疑常常與發問相伴隨。小疑則小問。大疑則大問。但懷疑不是胡亂猜疑,必須有理有據,一是事實與經驗,二是邏輯。如在我國《教育學》著作中,通常無條件地認為,「學校教育對學生發展起主導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在青少年品德發展過程中,家庭背景、社會風氣的作用很大,有時學校教育顯得十分蒼白無力,常出現「5+2=0甚至小於0」的現象,學校教育遠未起到所謂的「主導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對「學校教育對人的發展起主導作用」提出一系列疑問?第一,學校教育究竟能否對人的發展起主導作用?第二,這種主導作用是有條件的還是無條件的?第三,是在一切方面起主導作用還是在某些方面起主導作用?第四,是在人的發展任何階段起主導作用,還是在某個階段起主導作用?等等。2.易向法。即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去重新審視某一個問題。人們往往會有心理定勢或習慣定勢。比如說,人的思維定勢,稱物體的重量只能用秤,一碰到大象,一般的秤就稱不了,而曹沖就善於打破一般的思維定勢,終於解決了問題。關於品德教育,一般都強調「從娃娃抓起」,但有的老師變換角度認為,品德教育「應從大人抓起」。理由是:如果大人「東倒西歪」你有怎麼指望他不對小孩產生負面影響,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就是這個道理。3.類比法(遷移法)。即將教育現象與其他領域的現象類比,著眼於找出彼此的相同、相似之處,然後借用其他領域的相關科學理論,遷移到教育中來,找出教育領域自身的課題來。類比的例子很多,仿生學就是類比法的很好運用。如來特兄弟從鳥的類比發明了飛機。就教育方面而言也很多,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將教育現象與自然現象作類比,他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成長要遵循自然規律,教育是模仿自然的藝術,所以教育要遵循自然規律。有人把教育看作有機體,移植病理學原理,開展「教育病理學」的研究,《教學病理學》、《教學診斷學》應引而生。有人把教師教育看作是實踐性很強的科學,移植法理學原理,開展「案例教學」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總之,教育科研發現課題的方法很多,這里例舉三種,只能是掛一漏萬,遠不能涵蓋全部,而且「方法」這東西,實在有些微妙,常常「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它更多的靠我們在研究實踐中自己摸索、體會。做得多了,慢慢地可以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四)如何選題1.選題:新穎性、科學性、價值性和可行性,即標新立異,自圓其說(1)新穎性就要求把握教科研信息。(2)科學性要求把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宏觀背景。(3)可行性要求把握主客觀條件信息1、選題不能過大2、課題名稱表述要准確、清楚表述不準確、清楚的例子:「小學生有效合作學習的研究」,這一課題名稱包含兩種理解:一是研究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即什麼樣的合作學習是有效學習;二是研究小學生應如何開展合作學習,其實從課題組的實施方案看,是想通過教學來促進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因此改為「小學生合作學習教學策略的研究」則比較妥帖。另外有的教師喜歡採用「手段+目的」的句式。如,「優化教師教學行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研究」,使人弄不清楚到底是研究教師教學行為,還是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兩者都研究,那麼其切入口何在?其重心又何在?指向十分不明確。有的教師喜歡用「模式」一詞,在課題評審時特別多見。如,「小學課堂教學創新模式的研究」、「中學政治自主學習模式研究」,等等。我認為模式宜慎提,理由有四:一是模式要有先進的理念、理論作支撐;二是模式要有可操作性;三是模式要經過實踐的驗證才成立;四是模式往往具有刻板化的特徵,模式與創新本身就矛盾。有論者抨擊傳統教育教學就是模式化的教育教學,有稜有角、有個性的學生經過教育鑄成統一的模子。因此用模式倒不如用範式、範例等較實在。(五)怎樣寫申報書和實施方案1、申報書的填寫,必須按照申報書的表格的要求逐次填寫,不能遺漏,不能錯項,所要求的各種代碼必須標明。2、研究方案的撰寫一般包括以下內容:①課題研究題目;②課題研究的背景、價值和意義;③課題的概述包括課題內涵的界定;④課題的研究目標包括總目標和具體目標;⑤課題的研究假設和要解答的特殊問題,國內外有關該問題的研究成果、觀點、結論;⑥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⑦課題研究的計劃、進程、方法工具、取樣設計方案等;⑧具體的搜集資料過程;⑨結果的分析方法;⑩預期成果;研究人員和設備條件;⑾研究的期限;⑿研究的經費及研究中的其他事項。下面作一一講述:一、課題的明確表述課題的名稱必須明確表述所要研究的問題。目前中小學教育科研中,在課題名稱的表述方面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課題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明確。第二,課題名稱外延太大,研究對象的表述含混不清。第三,課題名稱表述中研究的范圍不清楚。有的學者建議,研究者在課題名稱中盡可能表明三點:研究對象,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如「初一代數自學輔導教學的實驗研究」,研究的對象是初一學生,研究的問題是初一代數數學的自學輔導程序教學法,研究的方法是實驗法。二闡述研究的目的、意義的背景(一)研究目的、意義的論述首先要闡述課題研究的背景,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搞這項研究的。因為任何課題研究不是憑空來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闡述此項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即為什麼要研究,研究的價值是什麼,解決什麼問題。例如「鄉鎮中心小學『鄉本教研』範式的研究。(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以及本課題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闡述這部分內容,要認真、仔細地查閱與本課題有關的文獻資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對本課題或有關問題做過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指導思想、研究范圍、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為自己的研究起點,並從中發現以往研究的不足。確認自己的創意,從而確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這樣,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課題研究的價值、意義,也可以使自己開闊眼界,受到啟發,拓展思路。三、研究范圍和內容(一)研究范圍的限定任何教育科研課題,都應該有一定的研究范圍。否則,研究就無法進行。1.對研究對象的界定對研究對象進行界定,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對研究對象總體范圍進行界定,其二是對一些研究對象的模糊概念進行界定。這既關繫到研究對象如何選取,也關繫到研究成果的適用范圍。(1)對研究對象總體的范圍進行界定如果研究對象的總體不同,那麼每一個研究課題所得到的結論就很可能不同。例如研究中小學教育青年教師的素質,以經濟發達地區中小學青年教師為研究對象總體和以欠發達地區中小學青年教師為研究對象總體所得到的結論就可能會不一樣。因此,對研究對象總體的范圍進行界定就非常重要。(2)對一些研究對象的模糊概念進行界定有不少課題中研究對象的概念模糊,外延不確定,如「厭學生」、「差生」、青年教師「、」品德不良學生「等等。這都沒有一個統一和明確的定義。因此,必須給予界定,以確定研究對象總體的范圍,正確選取研究對象的樣本。一般來說,對這些模糊概念下定義,應盡可能使用有參考依據的、比較權威的、被大多數人所認可的說法。2.對一些關鍵概念的界定對研究課題中的一些關鍵概念必須下比較明確的定義。這一方面可以使該課題研究在確定的范圍內開展,使課題思路明確清晰,具有科學性;另一方面也便於別人按照研究者規定的范圍來理解研究結果和評價該研究的合理性。因為在教育科學的研究和實踐中,許多概念說法不一,觀點各異,所以不下明確定義就無法顯示研究目標。例如:「化學教學中課堂實驗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這一課題研究,對「思維能力」要給以明確定義,對「課堂實驗」也要有一個限定:是指教師演示實驗還是指學生動手實驗。對一些關鍵概念給以界定,也稱為「給變數下抽象定義」,即對變數的內涵作出明確說明。在中小學的實際研究中,通常用確定變數的結構指標的方式來給變數下抽象定義,即分析一個變數的內容性質、范圍角度結構,也就是說從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對變數進行研究。如研究學生的學習態度,可從學生的學習價值觀、對學習的情感、學習的行為意向入手。研究學生的生活態度,可從學生的生活目標、學習態度、勞動態度、消費態度、娛樂態度五個方面進行研究。要使課題研究具備可操作性,還要通過給變數下操作定義,確定其操作指標。如學生學習態度中的學習行為意向,其操作指標是:學生到校率、遲到和早退的次數與時數、上課時認真聽講的情況、完成作業的認真程度等。給關鍵概念下定義,包括對所有關鍵概念下定義。如「在培訓工作中提高中小學校長政治素質的研究」中,不僅要對「政治素質」這一概念下定義(即政治理論素質、思想品德素質、工作作風素質),還要指出「政治素質提高」的研究范圍,即只涉及培訓工作中校長政治素質的提高。給變數下抽象定義,確定其結構指標,可以參照有關辭典、教育理論書籍、教育大綱、教材等對變數概念的科學定義,或參照國家教委骯臟關上級領導對教育問題的方針、政策、法規、守則、職責要求等。這就要求研究者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基礎,在研究之前要進行學習,要查閱資料,要對所研究的問題有個基本的了理。 (二)研究的內容 研究范圍限定以後,就要著手考慮具體的研究內容。研究課題要通過研究內容來體現。一項科研課題,如果提不出具體的研究內容,就無從研究。研究內容的多少與課題的大小有直接關系。如果研究課題很大,那麼研究的內容必定很多;如果研究課題較小,那麼研究的內容也就比較少。研究內容必須准確體現研究課題。目前,中小學教育科研在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第一,只有課題而無具體研究內容。第二,研究內容與課題不吻合。第三,課題很大而研究內容卻很少。 有了具體的研究內容,就可以依據研究內容設計更為具體的研究方案。如「班主任德育素質對中學生思想品德影響的研究」這個課題,屬因果研究的范疇,在考慮具體研究內容時至少要包括三個部分,即第一,研究並提出「班主任德育素質」的基本內容。第二,對選為被子試的班主任進行「德育素質評價」,分析當前班主任德育素質的基本情況。第三,研究、分析中學生思想品德狀況與班主任的德育素質的關系。這樣,才能得出研究成果。比較簡單的研究課題也要考慮具體的研究內容。如「某職業高中招收自費生的可行性研究」這一課題的研究內容是:第一,分析幾年來自費生的報名情況從招生角度研究招收自費生的可行性。第二,對幾年來自費生與公費生的教育質量進行比較,從培養角度研究招收自費生的可行性。第三,對幾年來自費生畢業後的就業情況進行分析,從分配角度研究招收自費生的可行性。第四,如有需要,對有關職業高中辦學模式與收費政策進行可行性的相關研究。四、研究方法任何科學研究除了要應用哲學方法和一般科學方法之外,都還要有具體的研究方法、技術手段。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每一項題目一定要有相對應的教育科研方法。例如,對中小學青年教師的素質現狀進行研究,必然離不開調查法;研究如何對青年教師進行培養,一般總要用到經驗總結法;探討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是否優於原有的教學方法,則宜採用實驗法。在中小學教育科研中,僅用單一的方法進行研究不大容易得出科學研究結果。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優點局限性,採用單一的方法,往往只能獲取部分信息,而遺漏許多其它有用的信息,難以做出全面准確的結論。因此提倡使用綜合的方法,或幾種方法並用,或以一種方法為主,其它方法為輔。例如,我們進行教學實驗研究時,當然主要採用實驗法,但也要使用測量法對實驗效果進行比較(如進行測量),也可以用調查法對實驗效果進行比較(如了解學生的反映)。再如進行某項調查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以得到大量數據,但也要輔之以訪談調查,以使結論更加可靠,材料更加豐富。「研究方法」這部分,主要反映一項課題的研究要「做些什麼」和「怎樣做」。除了要敘述清楚使用什麼方法進行研究之外,還要盡可能寫得細致一些。如用調查法,可寫明調查方式是問卷還是訪談。如果用問卷調查,最好能將設計好的問卷附上。如果是訪談調查,盡可能附上訪談提綱。若採用實驗法,最好將實驗方案附上。若採用經驗總結法,可以把預計總結經驗的內容項目、實踐方案及用何方式積累材料、預計積累哪些資料寫出。當前在中小學教育科研方法中,存在著幾個問題:第一,大多數使用的僅僅是工作經驗總結。第二,對調查法的重視很不夠。第三,在實驗法的使用上有濫用的情況,不了解實驗法的科學涵義和特殊要求,隨便在研究中冠以「實驗」二字。第四,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有的雖然用了定量分析,但由於對統計方法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分析方法不當,所得結論不科學。這些問題在今後的科研工作中是必須解決的。 五、研究對象在研究計劃中,還需要充分考慮課題對被試代表性和典型性提出的要求,選定具體研究的被試,以保證研究結果可以說明一個地區、某一類情景或某一對象的一般規律性,以使研究的結果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確定研究對象的方式方法有總體研究和抽樣研究。如果是總體研究,對總體范圍要有具體說明;如果是抽樣研究,則要說明抽樣方法和樣本容量。這部分內容可寫在研究計劃中,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寫在研究方案中。六、研究程序設計研究程序,就是設計研究實施步驟、時間規劃。研究的每一步驟、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和要求,每個階段需要的工作時間,不僅要胸中有數,還要落實到書面計劃中。這樣,研究者可以嚴格按步驟和時間要求進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檢查計劃的完成情況,從而保證課題研究按時保質完成。課題研究的管理者也可依據此研究程序對課題研究進行檢查、督促與管理。七、成果形式在研究計劃中,還要設計好研究成果的形式,即最後的研究結論、研究成果用什麼形式來表現。研究報告和論文是教育科研成果最主要的兩種表現形式,還可以將研究成果寫成專著、教材、手冊等。在研究計劃中設計出成果形式,從研究者角度來說,可以明確將來用什麼表現研究成果,從開始就可以著手向這方面努力,積累材料,構思框架,進行分工,以利於研究成果的順利問世。從課題研究的管理者角度來說,可以據此進行檢查驗收。八、研究組成員在研究計劃中,將課題研究組負責人、成員名單及分工情況寫出,目的是為了增強課題研究組成員的責任感,以利於計劃的落實。九、經費預算及設備條件的需要 三、致中小學教師七句話 1、當教師,搞教學必須搞教科研,教師專業發展的生命在於教科研。 2、搞教科研必須突出特色,特色是教科研的生命。 3.抓特色必須重創新,創新是教科研的靈魂。 4.創新必須遵循科學規律,它是研究者共同遵循的工作方式、方法。 5.科學的方式方法必須以科學觀為指導,它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上的懷疑、是批判精神和思想的自由。 6.教科研是教師充滿思想的行動。 7.牢記三句話。「You hear,you forget(聽來的忘得快) , You see, you remember(看來的記得住), You do,you understand(作過的才會)」!這是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的「三句名言」! 四、體會王國維的讀書「三境界」(《人間詞話》)來概括教科研的體會,「三個時期」
(成熟自由期)

F. 中小學教師怎樣搞教科研_

中小學教師怎樣搞教科研?(一)走出教科研的誤區1.經驗總結型研究。不少教師的研究僅停留在純粹的經驗總結,缺乏理論的概括和提升,可以說這種教科研尚處於低水平的重復狀態。2.急功近利型研究。一些中小學校為了外在的名聲和爭奪生源,一些教師為了自己的職稱和評獎晉級或純粹的沽名釣譽,著眼於論文的發表,極力尋求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幫助和支持。這種教科研成果對於教育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並不大。更有甚者,有的學校不是注重實際研究,而是願意支付大量的費用用以獲得某些科研機構或高校的「實驗學校」授牌;有的教師不是踏踏實實地做學問,反思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而是千方百計地託人情、拉關系發表文章。3.形式主義的研究。某些中小學校或教師的研究課題往往追求它的「級別」,動輒就是國家級課題,其實可以說是花錢買來的子課題,甚至還不是真正國家級的課題。他們不是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不是以解決教育教學實踐所遇到的問題為出發點。 這種不從學校實際出發,不以教師教育教學實際問題著眼點而確立的研究課題,其研究難免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二)要豐富思想、開闊視野。「機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樣追求的人」(法國細菌學家尼科爾)。「機會總是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對頭腦一片「空白」的人來講,問題總是與他擦肩而過。就教師個體看,認識社會,觀察問題有時我們要用肉眼,有時要用顯微鏡,恐怕更多的時候要登高望遠,也就是,這樣觀察問題、研究問題才能高屋建瓴,才能勢如破竹,深入本質,一針見血,入木三分,更全面、更深刻、更辨證。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提出,受過教育的人和沒有受教育的人最大的區別是,前者比後者思想、視野更開闊。有不少專家認為,一流的教師就是有自己思想的教師。我們中小學的一些學科帶頭人勤勤懇懇,成果累累,但他的學術境界,研究水平與名師、大師還相差很遠,什麼原因呢?主要原因是視野不開闊,自己沒有思想。只有有思想、視野、有智慧的人,他才能從一塊石頭中看到風景,從一粒沙子中發現靈魂。因此搞教科研應要跳出教育教學看教育教學,不斷地學習,豐富自己的理論素養,開闊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思想。學習些什麼呢?主要是現代教育理論。 從學校角度看,要建立健全教科研製度,積極創建學習型、研究型學校,使教科研成為學校的一種制度文化。(三)要講究方法1.質疑法。指對已有的結論、常規、習慣方式等的合理性作出否定或部分否定的判斷。懷疑常常與發問相伴隨。小疑則小問。大疑則大問。但懷疑不是胡亂猜疑,必須有理有據,一是事實與經驗,二是邏輯。如在我國《教育學》著作中,通常無條件地認為,「學校教育對學生發展起主導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在青少年品德發展過程中,家庭背景、社會風氣的作用很大,有時學校教育顯得十分蒼白無力,常出現「5+2=0甚至小於0」的現象,學校教育遠未起到所謂的「主導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對「學校教育對人的發展起主導作用」提出一系列疑問?第一,學校教育究竟能否對人的發展起主導作用?第二,這種主導作用是有條件的還是無條件的?第三,是在一切方面起主導作用還是在某些方面起主導作用?第四,是在人的發展任何階段起主導作用,還是在某個階段起主導作用?等等。2.易向法。即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去重新審視某一個問題。人們往往會有心理定勢或習慣定勢。比如說,人的思維定勢,稱物體的重量只能用秤,一碰到大象,一般的秤就稱不了,而曹沖就善於打破一般的思維定勢,終於解決了問題。關於品德教育,一般都強調「從娃娃抓起」,但有的老師變換角度認為,品德教育「應從大人抓起」。理由是:如果大人「東倒西歪」你有怎麼指望他不對小孩產生負面影響,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就是這個道理。3.類比法(遷移法)。即將教育現象與其他領域的現象類比,著眼於找出彼此的相同、相似之處,然後借用其他領域的相關科學理論,遷移到教育中來,找出教育領域自身的課題來。類比的例子很多,仿生學就是類比法的很好運用。如來特兄弟從鳥的類比發明了飛機。就教育方面而言也很多,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將教育現象與自然現象作類比,他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成長要遵循自然規律,教育是模仿自然的藝術,所以教育要遵循自然規律。有人把教育看作有機體,移植病理學原理,開展「教育病理學」的研究,《教學病理學》、《教學診斷學》應引而生。有人把教師教育看作是實踐性很強的科學,移植法理學原理,開展「案例教學」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總之,教育科研發現課題的方法很多,這里例舉三種,只能是掛一漏萬,遠不能涵蓋全部,而且「方法」這東西,實在有些微妙,常常「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它更多的靠我們在研究實踐中自己摸索、體會。做得多了,慢慢地可以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四)如何選題1.選題:新穎性、科學性、價值性和可行性,即標新立異,自圓其說(1)新穎性就要求把握教科研信息。(2)科學性要求把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宏觀背景。(3)可行性要求把握主客觀條件信息1、選題不能過大2、課題名稱表述要准確、清楚表述不準確、清楚的例子:「小學生有效合作學習的研究」,這一課題名稱包含兩種理解:一是研究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即什麼樣的合作學習是有效學習;二是研究小學生應如何開展合作學習,其實從課題組的實施方案看,是想通過教學來促進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因此改為「小學生合作學習教學策略的研究」則比較妥帖。另外有的教師喜歡採用「手段+目的」的句式。如,「優化教師教學行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研究」,使人弄不清楚到底是研究教師教學行為,還是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兩者都研究,那麼其切入口何在?其重心又何在?指向十分不明確。有的教師喜歡用「模式」一詞,在課題評審時特別多見。如,「小學課堂教學創新模式的研究」、「中學政治自主學習模式研究」,等等。我認為模式宜慎提,理由有四:一是模式要有先進的理念、理論作支撐;二是模式要有可操作性;三是模式要經過實踐的驗證才成立;四是模式往往具有刻板化的特徵,模式與創新本身就矛盾。有論者抨擊傳統教育教學就是模式化的教育教學,有稜有角、有個性的學生經過教育鑄成統一的模子。因此用模式倒不如用範式、範例等較實在。(五)怎樣寫申報書和實施方案1、申報書的填寫,必須按照申報書的表格的要求逐次填寫,不能遺漏,不能錯項,所要求的各種代碼必須標明。2、研究方案的撰寫一般包括以下內容:①課題研究題目;②課題研究的背景、價值和意義;③課題的概述包括課題內涵的界定;④課題的研究目標包括總目標和具體目標;⑤課題的研究假設和要解答的特殊問題,國內外有關該問題的研究成果、觀點、結論;⑥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⑦課題研究的計劃、進程、方法工具、取樣設計方案等;⑧具體的搜集資料過程;⑨結果的分析方法;⑩預期成果;研究人員和設備條件;⑾研究的期限;⑿研究的經費及研究中的其他事項。下面作一一講述:一、課題的明確表述課題的名稱必須明確表述所要研究的問題。目前中小學教育科研中,在課題名稱的表述方面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課題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明確。第二,課題名稱外延太大,研究對象的表述含混不清。第三,課題名稱表述中研究的范圍不清楚。有的學者建議,研究者在課題名稱中盡可能表明三點:研究對象,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如「初一代數自學輔導教學的實驗研究」,研究的對象是初一學生,研究的問題是初一代數數學的自學輔導程序教學法,研究的方法是實驗法。二闡述研究的目的、意義的背景(一)研究目的、意義的論述首先要闡述課題研究的背景,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搞這項研究的。因為任何課題研究不是憑空來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闡述此項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即為什麼要研究,研究的價值是什麼,解決什麼問題。例如「鄉鎮中心小學『鄉本教研』範式的研究。(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以及本課題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闡述這部分內容,要認真、仔細地查閱與本課題有關的文獻資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對本課題或有關問題做過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指導思想、研究范圍、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為自己的研究起點,並從中發現以往研究的不足。確認自己的創意,從而確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這樣,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課題研究的價值、意義,也可以使自己開闊眼界,受到啟發,拓展思路。三、研究范圍和內容(一)研究范圍的限定任何教育科研課題,都應該有一定的研究范圍。否則,研究就無法進行。1.對研究對象的界定對研究對象進行界定,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對研究對象總體范圍進行界定,其二是對一些研究對象的模糊概念進行界定。這既關繫到研究對象如何選取,也關繫到研究成果的適用范圍。(1)對研究對象總體的范圍進行界定如果研究對象的總體不同,那麼每一個研究課題所得到的結論就很可能不同。例如研究中小學教育青年教師的素質,以經濟發達地區中小學青年教師為研究對象總體和以欠發達地區中小學青年教師為研究對象總體所得到的結論就可能會不一樣。因此,對研究對象總體的范圍進行界定就非常重要。(2)對一些研究對象的模糊概念進行界定有不少課題中研究對象的概念模糊,外延不確定,如「厭學生」、「差生」、青年教師「、」品德不良學生「等等。這都沒有一個統一和明確的定義。因此,必須給予界定,以確定研究對象總體的范圍,正確選取研究對象的樣本。一般來說,對這些模糊概念下定義,應盡可能使用有參考依據的、比較權威的、被大多數人所認可的說法。2.對一些關鍵概念的界定對研究課題中的一些關鍵概念必須下比較明確的定義。這一方面可以使該課題研究在確定的范圍內開展,使課題思路明確清晰,具有科學性;另一方面也便於別人按照研究者規定的范圍來理解研究結果和評價該研究的合理性。因為在教育科學的研究和實踐中,許多概念說法不一,觀點各異,所以不下明確定義就無法顯示研究目標。例如:「化學教學中課堂實驗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這一課題研究,對「思維能力」要給以明確定義,對「課堂實驗」也要有一個限定:是指教師演示實驗還是指學生動手實驗。對一些關鍵概念給以界定,也稱為「給變數下抽象定義」,即對變數的內涵作出明確說明。在中小學的實際研究中,通常用確定變數的結構指標的方式來給變數下抽象定義,即分析一個變數的內容性質、范圍角度結構,也就是說從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對變數進行研究。如研究學生的學習態度,可從學生的學習價值觀、對學習的情感、學習的行為意向入手。研究學生的生活態度,可從學生的生活目標、學習態度、勞動態度、消費態度、娛樂態度五個方面進行研究。要使課題研究具備可操作性,還要通過給變數下操作定義,確定其操作指標。如學生學習態度中的學習行為意向,其操作指標是:學生到校率、遲到和早退的次數與時數、上課時認真聽講的情況、完成作業的認真程度等。給關鍵概念下定義,包括對所有關鍵概念下定義。如「在培訓工作中提高中小學校長政治素質的研究」中,不僅要對「政治素質」這一概念下定義(即政治理論素質、思想品德素質、工作作風素質),還要指出「政治素質提高」的研究范圍,即只涉及培訓工作中校長政治素質的提高。給變數下抽象定義,確定其結構指標,可以參照有關辭典、教育理論書籍、教育大綱、教材等對變數概念的科學定義,或參照國家教委骯臟關上級領導對教育問題的方針、政策、法規、守則、職責要求等。這就要求研究者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基礎,在研究之前要進行學習,要查閱資料,要對所研究的問題有個基本的了理。 (二)研究的內容 研究范圍限定以後,就要著手考慮具體的研究內容。研究課題要通過研究內容來體現。一項科研課題,如果提不出具體的研究內容,就無從研究。研究內容的多少與課題的大小有直接關系。如果研究課題很大,那麼研究的內容必定很多;如果研究課題較小,那麼研究的內容也就比較少。研究內容必須准確體現研究課題。目前,中小學教育科研在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第一,只有課題而無具體研究內容。第二,研究內容與課題不吻合。第三,課題很大而研究內容卻很少。 有了具體的研究內容,就可以依據研究內容設計更為具體的研究方案。如「班主任德育素質對中學生思想品德影響的研究」這個課題,屬因果研究的范疇,在考慮具體研究內容時至少要包括三個部分,即第一,研究並提出「班主任德育素質」的基本內容。第二,對選為被子試的班主任進行「德育素質評價」,分析當前班主任德育素質的基本情況。第三,研究、分析中學生思想品德狀況與班主任的德育素質的關系。這樣,才能得出研究成果。比較簡單的研究課題也要考慮具體的研究內容。如「某職業高中招收自費生的可行性研究」這一課題的研究內容是:第一,分析幾年來自費生的報名情況從招生角度研究招收自費生的可行性。第二,對幾年來自費生與公費生的教育質量進行比較,從培養角度研究招收自費生的可行性。第三,對幾年來自費生畢業後的就業情況進行分析,從分配角度研究招收自費生的可行性。第四,如有需要,對有關職業高中辦學模式與收費政策進行可行性的相關研究。四、研究方法任何科學研究除了要應用哲學方法和一般科學方法之外,都還要有具體的研究方法、技術手段。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每一項題目一定要有相對應的教育科研方法。例如,對中小學青年教師的素質現狀進行研究,必然離不開調查法;研究如何對青年教師進行培養,一般總要用到經驗總結法;探討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是否優於原有的教學方法,則宜採用實驗法。在中小學教育科研中,僅用單一的方法進行研究不大容易得出科學研究結果。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優點局限性,採用單一的方法,往往只能獲取部分信息,而遺漏許多其它有用的信息,難以做出全面准確的結論。因此提倡使用綜合的方法,或幾種方法並用,或以一種方法為主,其它方法為輔。例如,我們進行教學實驗研究時,當然主要採用實驗法,但也要使用測量法對實驗效果進行比較(如進行測量),也可以用調查法對實驗效果進行比較(如了解學生的反映)。再如進行某項調查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以得到大量數據,但也要輔之以訪談調查,以使結論更加可靠,材料更加豐富。「研究方法」這部分,主要反映一項課題的研究要「做些什麼」和「怎樣做」。除了要敘述清楚使用什麼方法進行研究之外,還要盡可能寫得細致一些。如用調查法,可寫明調查方式是問卷還是訪談。如果用問卷調查,最好能將設計好的問卷附上。如果是訪談調查,盡可能附上訪談提綱。若採用實驗法,最好將實驗方案附上。若採用經驗總結法,可以把預計總結經驗的內容項目、實踐方案及用何方式積累材料、預計積累哪些資料寫出。當前在中小學教育科研方法中,存在著幾個問題:第一,大多數使用的僅僅是工作經驗總結。第二,對調查法的重視很不夠。第三,在實驗法的使用上有濫用的情況,不了解實驗法的科學涵義和特殊要求,隨便在研究中冠以「實驗」二字。第四,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有的雖然用了定量分析,但由於對統計方法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分析方法不當,所得結論不科學。這些問題在今後的科研工作中是必須解決的。 五、研究對象在研究計劃中,還需要充分考慮課題對被試代表性和典型性提出的要求,選定具體研究的被試,以保證研究結果可以說明一個地區、某一類情景或某一對象的一般規律性,以使研究的結果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確定研究對象的方式方法有總體研究和抽樣研究。如果是總體研究,對總體范圍要有具體說明;如果是抽樣研究,則要說明抽樣方法和樣本容量。這部分內容可寫在研究計劃中,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寫在研究方案中。六、研究程序設計研究程序,就是設計研究實施步驟、時間規劃。研究的每一步驟、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和要求,每個階段需要的工作時間,不僅要胸中有數,還要落實到書面計劃中。這樣,研究者可以嚴格按步驟和時間要求進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檢查計劃的完成情況,從而保證課題研究按時保質完成。課題研究的管理者也可依據此研究程序對課題研究進行檢查、督促與管理。七、成果形式在研究計劃中,還要設計好研究成果的形式,即最後的研究結論、研究成果用什麼形式來表現。研究報告和論文是教育科研成果最主要的兩種表現形式,還可以將研究成果寫成專著、教材、手冊等。在研究計劃中設計出成果形式,從研究者角度來說,可以明確將來用什麼表現研究成果,從開始就可以著手向這方面努力,積累材料,構思框架,進行分工,以利於研究成果的順利問世。從課題研究的管理者角度來說,可以據此進行檢查驗收。八、研究組成員在研究計劃中,將課題研究組負責人、成員名單及分工情況寫出,目的是為了增強課題研究組成員的責任感,以利於計劃的落實。九、經費預算及設備條件的需要 三、致中小學教師七句話 1、當教師,搞教學必須搞教科研,教師專業發展的生命在於教科研。 2、搞教科研必須突出特色,特色是教科研的生命。 3.抓特色必須重創新,創新是教科研的靈魂。 4.創新必須遵循科學規律,它是研究者共同遵循的工作方式、方法。 5.科學的方式方法必須以科學觀為指導,它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上的懷疑、是批判精神和思想的自由。 6.教科研是教師充滿思想的行動。 7.牢記三句話。「You hear,you forget(聽來的忘得快) , You see, you remember(看來的記得住), You do,you understand(作過的才會)」!這是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的「三句名言」! 四、體會王國維的讀書「三境界」(《人間詞話》)來概括教科研的體會,「三個時期」 (成熟自由期)

G. 教育學大綱

教育學 學校教育制度 素質教育 個人本位論 發展性教學 榜樣法
怎麼理解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實現哪六個改變?
如何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
教學方法及基本要求
德育原則
試論「德育過程是教師教導下學生能動的道德活動過程」,並聯系一個實例來說明其中的一個觀點
誇美紐斯 認為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最優越職業的教育家

狹義的教育 學校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研究性學習 陶冶 班主任
怎麼理解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
教育與生產力之間有什麼關系?
試析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
目的 德育原則 教學原則
德育原則
在教學過程的第一個階段,引起學生求知慾的方法有哪些?請舉例說明其中一種方法。

我國最早將「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 孟子
我國的私學開始於 春秋
「實驗教育學」的主要代表是 梅伊曼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公布於1986
世界上最早頒布義務教育法令的國家是 德國
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與道德意志高度發展的合金,就構成了 道德信念

教育目的 學校教育制度 綜合實踐活動 德育 講授法 教學
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要全面發展
要有獨立個性
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階段有哪些?
我國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什麼
現代教師的素質包括哪些內容?
德育原則
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的關系
用實證的方法來研究知識的價值問題,重視實科教育的教育家是 斯賓塞
「現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杜威
我國奴隸社會的學校教育內容是 六藝
提出學科結構理論和發現學習的教育家是 布魯納
認為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年人的無意識模仿的是 心理起源論
2005年秋季,中小學階段各起始年級的學生原則上都將進入新課程
(錯)7、教學過程也是學生的身心發展過程

狹義的教育 環境 教育目的 活動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 研究性學習
.教育目的有哪些作用?
怎樣理解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
教學過程通常包括哪幾個階段?
德育原則 教學原則
德育原則 方法
試論教師良好素養的內容,並列舉一個案例來分析其中一種素養。

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一樂的教育家是 孟子
當學生道德觀念不斷得到加強,並相應地產生道德體驗時,就會變為 道德情感
「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 馬卡連柯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 錯

遺傳素質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學校教育制度 個人本位論 課程 研究性學習
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貫徹疏導德育原則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教師的良好素養包括哪些?
死亡詩社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實現哪六個改變?
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__________制定了《教育目標的分類系統》,他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動作技能目標三大類。布魯姆
教育和政治經濟發展具有同步性,又具有不平衡性。 對
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過程是學生自身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過程 錯

素質教育 教育目的 德育過程 綜合實踐活動 教師
1.簡述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作用。
2.貫徹因材施教這條德育原則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3.教師勞動有哪些特點?
教學原則和方法
1.與雅典教育的模式相比,斯巴達模式的顯著特點是
A.民主 B.專制 C.野蠻 D.封建
2.赫爾巴特傳統教育思想的核心可概括為教材中心、課堂中心和
在人的發展中,有的方面在較低的年齡階段就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則要到較高的年齡階段才能達到成熟的水平。這反映人的身心發展具有
6.在我國,首次提出要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勞動者是在什麼地方?
B.《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 C.「五七指示
7.強調知識的內在邏輯和系統性,主張分科教學的是
A.經驗主義課程論 B.學科中心課程論 C.存在主義課程論 D.後現代主義課程論
9.針對班級授課制的弊端,美國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所提出的個別教學制被稱為
( )1.教育目的制定受到培養目標的制約。
( )4.對我國義務教育中「義務」二字的解釋是國家與社會有義務確保全體適齡兒童接受法定年限的學校教育。
( )6.班級授課制是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
( )9.德育教學是促進德育影響轉化為學生品德的基礎。
( )10.教師可以有自己的教育目的。

H. 小學教育學(第二版)前5章的復習提綱 是人教版

《教育學》。
第一章 教育
第一節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識記:
1、教育的起源有三種不同的主張:(1)生物起源說:代表人物是勒圖爾諾,這種觀點認為動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錯誤識混淆了動物的本能活動與人類社會教育活動的界限。(2)心理起源說:代表人物是孟祿,這種觀點認為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年的「無意識的模仿」。(3)勞動起源說;勞動起源說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說的基礎上,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形成的。主要觀點是:a教育具有社會性,只有人類社會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c、原始的教育中,傳遞生產勞動經驗是教育活動的主要內容,語言與交往的發展也與勞動密集相關;d、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具有階級性;e、教育要實現社會需要,最終要通過人的培養來實現,與人的發展的需要密切相關。
2、教育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按社會生產關系分為:(1)原始社會的教育;(2)社會的教育;(3)封建社會的教育;(4)資本主義教育;(5)社會主義教育。按生產力發展水平可把教育劃分為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會教育,奴隸社會教育和封建社會教育)和現代教育(包括資本主義社會教育和社會主義社會教育)。
識記與領會:
1、如何正確認識教育?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廣義的教育是指,凡屬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響,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幾個方面的影響。
(2)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是指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個體身心發展的特點,在教育者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受教育者學習的主動性,使其在德智體美諸方面(或身心兩方面)生動活潑地全面和諧地發展。
2、教育有什麼樣的功能?
(1)教育的社會功能
主要指教育對社會的反作用.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發展水平,教育又反過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教育能促進社會生產,鞏固經濟關系;教育可以成為社會政治斗爭的手段,影響民主法制建設;教育能夠保存、傳遞以至創造人類文化;教育還可以起到保護環境、控制人口的作用。
(2)教育的人的發展功能
主要指對人的發展的推動作用。一方面教育要適應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另一方面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教育發展與人的發展是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過程中進行的。
第二節 現代教育
識記:
1、現代教育的基本特點:(1)生產性(2)民主性;(3)科學性;(4)創新性;
2、理解:
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指導方針:
(1)貫徹「三個面向」: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2)實施「科教興國」: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3)推進素質教育
第三節 小學教育
識記:1、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規定,要求適齡兒童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保證的、強制、免費和普通的國民基礎教育。
2、小學教育的基本特徵:(1)全民性;(2)義務性;(3)全面性;
理解:
1、小學教育的基礎地位: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是九年義務教育的第一階段。在我國的學校教育體系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小學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基礎。
2、小學教育的啟蒙作用:(1)在身體素質方面的啟蒙作用;(2)在學習知識方面的啟蒙作用;(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啟蒙作用。
第二章 學校
第一節 學校概述
識記:
1、學校:學校是一種古老的、廣泛存在的社會組織。它始於人類知識及其傳播的專門化要求,是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是現代社會中最常見、最普遍的組織形式。
2、學制:是學校教育制度的簡稱。是國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
3現代學制的產生:首先產生於歐洲。類型有:(1)雙軌制;(2)單軌制;(3)分支學制;
4、我國學制的產生:我國學制是從西方引進。第一個學制是產生於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第一個正式實施的學制是1903年的《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第一個首次規定中小學六三三分段的是1922年的「壬戌學制」;1951年《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使我國學制發展走上了一個新紀元。
5、我國現行學制縱向分為四個等級即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橫向有若干不同類型的學校。
第二節學校文化
識記:
1、學校文化:也叫學校文化特質。它是指由學校成員在教育、教學、科研、組織和生活的長期活動與發展演變過程中共同創造的, 對外具有個性的精神和物質共同體。
2、學校文化的形式可分為:(1)精神文化;(2)物質文化;(3)制度文化(學校傳統、學校儀式、學校規章)
第三節 學校與家庭和社會
識記:
1、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方法主要有:(1)互訪:包括教師訪問家長和家長訪問教師;(2)家長會:是學校和家庭取得聯系的較為普遍的方式;(3)家長委員會:是學校與家長互相聯系和配合的經常性組織。
2、學校、家庭、社會在兒童身心發展中的作用:學校是影響兒童成長和發展的主要和決定性的因素,家庭是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場所,是兒童發展最初也是重要的因素;社會是影響兒童發展的重要的因素。對一個小學生的發展影響最大的社會因素主要有社會群體、社會道德、大眾傳媒。
第三章 學生
第一節 歷史上不同的兒童發展觀
識記:三種兒童發展觀。遺傳決定論,環境決定論,符合論。
第二節 兒童的發展與教育
識記:
1、兒童發展的內涵:(1)兒童的發展是以個體的生物遺傳素質為基礎的。遺傳給兒童的發展提供潛在的發展可能性,反對遺傳決定論。(2)兒童的發展蘊涵於兒童主體的活動之中。(3)實現發展是兒童的權利。1990年9月「世界兒童問題首腦會議」通過的《兒童的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指出:「最優先地重視兒童地權利、兒童地生存以及兒童地保護和發展。」(4)把握兒童發展需要澄清地幾個問題:a、發展不等於變化,b發展是兒童生理成熟與生活的社會環境條件相互作用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單純的生理成熟過程;c、發展也不等同於兒童的學習和接受教育的過程;總之,兒童的發展是指,兒童在其成長過程中,伴隨著生理的逐漸成熟與社會生活經驗增長的相互影響,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斷提高的變化過程。
領會:
1、兒童發展的特點與教育上的舉措:(1)順序性,教育上要注意循序漸進;(2)不平衡性,教育上要注意抓關鍵期;(3)階段性,教育上要注意針對性;(4)個別差異性,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教;(5)分化與互補的協調性,教育上要注意長善救失。
2教育與兒童的發展:教育是手段,發展是目標;教育在兒童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教育對兒童發展的具體作用表現為:(1)教育目標要真實反映社會的要求;(2)在成熟的基礎上引導發展;(3)在整體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個性發展;(4)尊重和發揮兒童的主體性。
教育中尊重和發揮兒童主體性的原則有:(1)尊重兒童的感受;(2)尊重兒童的選擇;(3)鼓勵學生的創造;
第四章 教師
第一節 教師的社會地位、作用與勞動特點
識記:
1、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2、教師勞動的特點:復雜性,創造性,示範性,長期性,
領會:
1、教師的社會作用:
(1)通過教育活動選擇、傳播、提升和創造人類文化;
(2)通過向受教育者傳授文化以培養人;
(3)通過傳遞文化 和培養人全面推動 人類社會發展。
2、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3、新課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的變化:(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2)在對待教學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第二節教師素質
識記:
1、教育機智:是指一種面對新的突發事件,能夠迅速而正確地作出判斷,隨機而應變地採取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決問題的能力。
識記與應用:
1、教師的素質結構:(1)文化素質:a、必須具有語文、數學兩門主科和其他一兩門學科的全面扎實的知識和技能;b、必須具有藝、體、勞等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c、小學教師還要具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多方面興趣和才能。(2)教育素質:a、教育理論知識;作為小學和幼兒園教師,主要應該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各科教材教法知識;b、教育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學實踐能力、教育和組織管理能力;c、運用教育機智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遵循因勢利導、揚長避短、達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導原則;針對不同情況,採取多種方式,對症下葯。d教育科研能力:(3)職業道德素質:1997年8月,原國家教委、全國教育工會又進一步修訂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內容為: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敬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
第三節師生關系
1、師生關系的歷史 概況:(1)中國古代的師生關系:受到等級制度的影響,強調師道尊嚴,強調教師的權威,代表人物如孔子、韓愈。韓愈在《師說》中提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2)西方近代的師生關系:提倡「民主」、「平等」、「個性自由」等口號,盧梭在其代表作《愛彌兒》中主張把兒童放到大自然中去培養,赫爾巴特主張「教師中心論」,杜威主張「兒童中心論」。
領會:
1、我國社會主義學校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
(1)民主平等:在政治、人格、真理面前平等,教師對學生具有教育管理職責,學生要聽從教師的教導,教師要向學生學習,認真接受學生提出的合理意見和建議。
(2)尊師愛生:是社會主義新型師生關系的重要特徵。
(3)心理相容:是群體成員在心理與行為上彼此協調一致與諒解。
(4)教學相長:在師生雙邊活動中,在師生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中, 雙方存在著相互促進、彼此推動的關系。
2、怎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1)樹立良好的師生觀,把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結合起來;
(2)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
(3)在平等的基礎上樹立教師威信,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條件。
第四節 教師資格與教師進修
識記
1、教師資格:凡志願從事教師職業,經過權威機構審定,具備國家規定的教師條件或標准,並取得國家認可的教師資格證書者,就可認定他具有「教師資格」。
2、我國小學教師資格分為高級教師、一級教師、二級教師、三級教師,根據教師的政治思想、基本學歷、勝任教育教學情況以及教育工作年限等,評定其任職資格。
3、教師進修的形式:校內進修、校外進修、函授學習與遠程學習。

I. 2018考研教育學大綱

2018考研教育學大綱目前暫未公布,跨考考研預計2018考研教育學大綱8月下旬發布,請廣大考生密切關注跨考考研內容。
附2017年大綱:
2017年考研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大綱

Ⅰ、考試性質

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學學科的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掌握教育學學科大學本科階段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教育學學科優秀本科畢業生所能達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於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選拔,確保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Ⅱ、考查目標

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涵蓋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學科基礎課程。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上述教育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Ⅲ、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鍾。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必答題為270分,各部分內容所佔分值為:

教育學原理 約100分

中外教育史 約100分

教育心理學 約40分

教育研究方法 約30分

(二)必選題為30分,考生必須在兩道試題中選取一道作答。第I道題考查教育心理學的內容,第Ⅱ道題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內容。考生若兩題都回答,只按第I道題的成績計入總分。

四、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 45小題,每小題2分,共90分

辨析題 3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

簡答題 5小題,每小題15分,共75分

分析論述題 3小題,每小題30分,共90分

Ⅳ、考查內容

教育學原理

【考查目標】

1.准確識記教育學的基礎知識。

2.正確理解教育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3.能夠運用教育學的基本理論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

一、教育學概述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二)教育學的研究任務

(三)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1.教育學的萌芽

2.獨立形態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3.20世紀以來教育學的發展

二、教育及其產生與發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義的類型

2.教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二)教育的結構與功能

1.教育的結構

教育活動的結構;教育系統的結構。

2.教育的功能

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三)我國關於教育本質問題的主要觀點

教育是上層建築;教育是生產力;教育具有上層建築和生產力的雙重屬性;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過程;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四)關於教育起源的主要觀點

1.生物起源說

2.心理起源說

3.勞動起源說

(五)教育的發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徵

2.近代教育的特徵

3.現代教育的特徵

三、教育與社會發展

(一)關於教育與社會關系的主要理論

教育獨立論;教育萬能論;人力資本論;篩選假設理論;勞動力市場理論

(二)教育的社會制約性

1.生產力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2.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3.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4.科學技術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5.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三)教育的社會功能

l.教育的經濟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當代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與挑戰

現代化與教育變革;全球化與教育變革;知識經濟與教育變革;信息社會與教育變革;多元文化與教育變革。

四、教育與人的發展

(-)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其對教育的制約

1.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特點

發展的順序性;發展的階段性;發展的差異性;發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對教育的制約

(二)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l.關於影響人的身心發展因素的主要觀點

單因素論與多因素論;內發論與外鑠論;內因與外因交互作用論。

2.遺傳素質及其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3.環境及其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三)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個體個性化與個體社會化

2.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及有效發揮的條件

五、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

(一)教育目的

l.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義;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系。

2.關於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論

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內在目的論,外在目的論;教育准備生活說,教育適應生活說;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3.教育目的確立的依據

4.我國的教育目的

1949年以來各個時期的教育目的;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

5.全面發展教育的構成

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全面發展教育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二)培養目標

1.培養目標的概念

培養目標的定義;培養目標與教育目的的關系。

2.我國中小學培養目標

六、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學校教育制度

1.學制的概念與要素

2.學制確立的依據

3.各級學校系統

4.各類學校系統

5.1949年以來我國的學制

1951年的學制;1958年的學制改革;改革開放以來的學制改革。

(三)現代教育制度改革

1.義務教育年限的延長

2.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綜合化

3.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4.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七、課程

(一)課程與課程理論

1.課程的概念

課程的定義;課程與教學的關系。

2.課程理論及主要流派

知識中心課程理論;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

(二)課程類型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

(三)課程編制

1.泰勒原理

2.課程計劃、課程標准與教材

3.課程日標

課程目標的概念;課程目標的來源;課程目標與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關系: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

4.課程的范圍與結構

5.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的取向;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

6.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的含義;課程評價的模式與功能;課程評價的主要范圍。

(四)課程改革

1.影響課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經濟囚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學生發展。

2.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外的主要課程改革

3.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八、教學

(一)教學概述

l.教學的概念

教學的定義;教學與教育、智育、上課的區別與聯系。

2.教學的主要作用與任務

(二)教學理論及主要流派

1.教學理論概述

學習理論及其與教學理論的關系;教學理論與課程理論的關系;教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2.當代主要教學理論流派

行為主義教學理論;認知主義教學理論;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三)教學過程

1.關於教學過程本質的主要觀點

2.教學過程中應處理好的幾種關系

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關系;掌握知識與培養思想品德的關系;掌握知識與提高能力的關系;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關系;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關系。

3.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概念;教學設計的過程與方法;教學設計的模式。

(四)教學模式

1.教學模式概述

教學模式的概念;教學模式的特點;教學模式的結構。

2.當代國外主要教學模式

程序教學模式;發現教學模式;掌握學習教學模式;暗示教學模式;範例教學模式;非指導性教學模式。

3.當代我國主要教學模式

(五)教學原則

1.教學原則的概念及確立依據

2.中小學教學的基本原則

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系統性原則;鞏固性原則;量力性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因材施教原則。

(六)教學組織形式

1.教學組織形式的歷史發展

2.班級授課制

3.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

(七)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演示法;練習法;參觀法:自學輔導法

(八)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備課;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考評。

(九)教學評價及其改革

1.教學評價的含義及其功能

2.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3.學業成就評價

4.教學評價的改革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概念

2.德育任務

(二)我國學校德育的基本內容

1.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2.《小學德育綱要》與《中學德育大綱》

(三)德育過程

1.德育過程的要素

2.德育過程的規律

(四)德育原則

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知行統一;正面引導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發揮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相結合;照顧年齡特點與照顧個別特點相結合;教育影響的一致性;教育影響的連續性。

(五)德育方法

說服教育;情感陶冶;實踐鍛煉;自我教育;榜樣示範;品德評價。

(六)德育途徑

直接的道德教學;間接的道德教育。

(七)德育模式

道德認知發展模式;體諒模式;價值澄清模式;社會學習模式;集體教育模式。

十、教師與學生

(一)教師

1.教師的概念與類別

2.教師職業的產生與發展

3.教師的地位與作用

4.教師勞動的特點

5.教師的專業素養

6.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與途徑

7.教師的權利與義務

(二)學生

1.學生及學生觀

2.學生群體

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學生群體的作用。

3.學生的權利和義務

(三)師生關系

1.師生關系的特點與類型

學生中心論;教師中心論。

2.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良好師生關系的標准;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途徑與方法。

中外教育史

【考查目標】

1.系統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教育思想演變、教育制度發展、教育實施進程的基本線索,特別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確理解有關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獻,特別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中外教育史實,總結經驗與教訓,為現實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啟示。

-、中國古代教育

(一)官學制度的建立與"六藝"教育的形成

1.學校萌芽的傳說

2.西周的教育制度

"學在官府";大學與小學:國學與鄉學;家庭教育。

3."六藝"教育

(二)私人講學的興起與傳統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講學的興起與諸子百家私學的發展

2.齊國的稷下學宮

3.孔丘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創辦私學與編訂"六經";"庶、富、教"、"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與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無類"與教育對象;"學而優則仕"與教育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行並重;道德教育;論教師;歷史影響。

4.孟軻的教育思想

思孟學派;"性善論"與教育作用;"明人倫"與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學思想。

5.荀況的教育思想

荀況與"六經"的傳授;"性惡論"與教育作用;以"大儒"為培養目標;以儒經為教學內容;"聞見知行"結合的學習過程與方法;論教師。

6.墨家的教育思想

"農與工肆之人"的代表;"素絲說"與教育作用;以"兼士"為培養目標;以科技和思維訓練為特色的教育內容;主動、創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與教育作用;"逍遙"的人格理想;提倡懷疑的學習方法。

8.法家的教育實踐與思想

"人性利己說"與教育作用;禁詩書與"以法為教";禁私學與"以吏為師"

9.戰國後期的教育論著

《大學》;《中庸》;《學記》;《樂記》。

(三)儒學獨尊與讀經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確立

2.太學、郡國學與鴻都門學

3.察舉制度

4.董仲舒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對賢良策》與三大文教政策;論人性與教育作用;論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對讖緯神學的批判;關於教育作用與培養目標;論學習。

(四)封建國家教育體制的完善

1.魏晉南北朝官學的變革

西晉的國子學;南朝宋的"四館"與總明觀。

2.隋唐時期教育體系的完備

文教政策的探索與穩定;政府教育管理機構和體制的確立;中央和地方官學體系的完備;私學發展;學校教育發展的特點。

3.科舉制度的建立

科舉制度的萌芽與確立;科舉考試的程序、科目與方法:科舉制度與學校教育的關系;科舉制度的影響。

4.顏之推的教育思想

顏之推與《顏氏家訓》;論士大夫教育;論家庭教育。

5.韓愈的教育思想

"性三品"說與教育作用;關於人才培養和選拔的思想;論尊師重道

(五)理學教育思想和學校的改革與發展

1.科舉制度的演變與官學的改革

科舉制度的演變;學校淪為科舉附庸;宋代"興文教"政策;北宋三次興學與"三舍法";"蘇湖教法";積分法;"六等黜陟法";"監生歷事";社學。

2.書院的發展

書院的產生與發展;《白鹿洞書院揭示》與書院教育宗旨;東林書院與書院講會;詁經精舍、學海堂與書院學術研究;書院教育的特點。

3.私塾與蒙學教材

私塾的發展與種類;蒙學教材的發展、種類和特點。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存天理,滅人慾"與教育作用;論"大學"和"小學"教育;"朱子讀書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與教育作用;"隨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則;論教學;論兒童教育。

(六)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1.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

2.黃宗羲的"公其非是於學校"

3.顏元的教育思想

顏元與漳南書院;"實德實才"的培養目標;"六齋"與"實學"的教育內容;"習行"的教學方法。

二、中國近代教育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1.教會學校在中國的舉辦

2.洋務學堂的興辦

洋務學堂的舉辦、類別和特點;京師同文館;福建船政學堂。

3.留學教育的起步

幼童留美;派遣留歐。

4."中體西用"思想與張之洞的《勸學篇》

"中體西用"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張之洞與《勸學篇》;"中體西用"的歷史作用和局限。

(二)近代教育體系的建立

1.維新派的教育實踐

興辦學堂;興辦學會與發行報刊。

2."百日維新"中的教育改革

創辦京師大學堂;改革科舉制度。

3.康有為的教育思想

維新運動中的教育改革主張;《大同書》中的教育理想。

4.梁啟超的教育思想

"開民智"、"伸民權"與教育作用;培養"新民"的教育目的;論學制:論師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兒童教育。

5.嚴復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論";"體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觀。

6.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改革

"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的頒布;廢科舉,興學堂;建立教育行政體制:確定教育宗旨。

7.清末的留學教育

留日教育;"庚款興學"與留美教育。

(三)近代教育體制的變革

1.民國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針;頒布學制;頒布課程標准。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與實踐

"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改革北京大學的教育實踐;教育獨立思想。

3.新文化運動時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與教育改革運動

平民教育思潮;工讀主義教育思潮;職業教育思潮;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勤工儉學運動;科學教育思潮;國家主義教育思潮;學校教學改革與實驗。

4.教會教育的擴張與收回教育權運動

5.1922年"新學制"

七項標准;學制體系與特點。

三、中國現代教育

(-)南京國民政府的教育

1.教育宗旨與教育方針的變遷

黨化教育;"三民主義"教育宗旨;"戰時須作平時看"的教育方針。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學院和大學區制的試行;"戊辰學制"的頒行。

3.學校教育發展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戰爭時期的學校西遷。

4.學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訓育制度;中小學校的童子軍訓練;高中以上學生的軍訓;中學畢業會考。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教育

1.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的形成

蘇維埃文化教育總方針;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方針。

2,幹部教育

幹部在職培訓;幹部學校教育;"抗大"。

3.群眾教育

4.普通教育

根據地的小學教育;解放區中小學教育的正規化;解放區高等教育的整頓與建設。

5.革命根據地教育的基本經驗

(三)現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論與實踐

1.楊賢江與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

論教育本質;"全人生指導"與青年教育。

2.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與實踐

職業教育的探索;職業教育思想體系。

3.晏陽初的鄉村教育實驗

"四大教育"與"三大方式";"化農民"與"農民化"。

4.梁漱溟的鄉村教育建設

鄉村建設和鄉村教育理論;鄉村教育的實施。

5.陳鶴琴的"活教育"探索

兒童教育和"活教育"實驗;"活教育"思想體系。

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與實踐

"生活教育"實踐:曉庄學校;山海工學團;"小先生制";育才學校;"生活教育"理論體系。

四、外國古代教育

(一)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

1.巴比倫的教育

巴比倫的學校:巴比倫學校的教學內容與方法。

2.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的學校;古代埃及學校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3.古代印度的教育

婆羅門教育;佛教教育。

4.古代東方文明古國教育發展的特點

(二)古希臘教育

1.古風時代的教育

斯巴達教育;雅典教育。

2.古典時代的教育

"智者派"的教育活動與教育貢獻。

3.希臘化時期的教育

4.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論;德育論;智育論;"蘇格拉底方法"。

5.柏拉圖的教育思想

"學習即回憶";《理想國》中的教育觀。

6.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靈魂論與教育;教育作用論。

(三)古羅馬教育

1.共和時期的羅馬教育

2.帝國時期的羅馬教育

3.古羅馬的教育思想

西塞羅的教育思想;昆體良的教育思想;奧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四)西歐中世紀教育

1.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機構和教育內容;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2.封建主貴族的世俗教育

宮廷學校;騎士教育。

3.中世紀大學的形成與發展

4.新興市民階層的形成和城市學校的發展

(五)拜占廷與阿拉伯的教育

1.拜占廷的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的特點及其影響。

2.阿拉伯的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的特點及其影響。

五、外國近代教育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

1.人文主義教育

義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北歐人文主義教育;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特徵。

2.新教教育

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張與教育實踐;加爾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張;英國國教派的教育主張

3.天主教教育

耶穌會的學校;耶穌會學校的組織管理與教學方式。

(二)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

1.英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洛克、斯賓塞論教育。

2.法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愛爾維修、狄德羅、拉夏洛泰論教育;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張。

3.德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第斯多惠論教育。

4.俄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烏申斯基論教育。

5.美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賀拉斯?曼論教育。

6.日本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福澤諭吉論教育。

(三)西歐近代教育思想

1.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

論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論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論普及教育和統一學制;論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論教學原則;論道德教育;教育管理思想。

2.盧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論及其影響:公民教育理論。

3.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活動;論教育目的;論教育心理學化;論要素教育;建立初等學校各科教學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4.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活動;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道德教育理論;課程理論;教學理論;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傳播。

5.福祿培爾的教育思想

論教育的基本原理;幼兒園教育理論。

6.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對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批判繼承;論教育與社會的關系;論教育與社會生產;論人的本質和個性形成;論人的全面發展與教育的關系: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大意義。

六、外國現代教育

(一)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歐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實驗

1.新教育運動

新教育運動的形成和發展;新教育運動中的著名實驗;新教育運動中的主要理論:梅伊曼、拉伊的實驗教育學,凱興斯泰納的"公民教育"與"勞作學校"理論,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2.進步教育運動

進步教育運動始末;進步教育實驗:昆西教學法、有機教育學校、葛雷制、道爾頓制、文納特卡計劃、設計教學法。

(二)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現代教育制度

1.英國教育的發展

《巴爾福教育法》與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變化;《費舍教育法》;《哈多報告》;《斯賓斯報告》;《1944年教育法》;"羅賓斯原則";《雷沃休姆報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

2.法國教育的發展

《費里教育法》;統-學校運動與學制改革;中學課程的改革;《阿斯蒂埃法》與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郎之萬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法》;《高等教育方向指導法》(《富爾法案》);《法國學校體制現代化建議》(《哈比改革》);《課程憲章》。

3.德國教育的發展

德意志帝國與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教育;《改組和統一公立普通學校教育的總綱計劃》;《高等學校總綱法》。

4.美國教育的發展

中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則》、"八年研究";初級學院運動;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全國職業教育促進會"、《史密斯一休斯法案》。

《國防教育法》和20世紀60年代的教育改革;20世紀70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計教育、"返回基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育改革:《國家在危機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5.日本教育的發展

20世紀初期至2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教育敕語》、《大學令》;軍國主義教育體制的形成和發展。

《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6.蘇聯教育的發展

建國初期的教育改革;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容及成效;《統一勞動學校規程》。

20世紀20年代的學制調整和教學改革實驗:"綜合教學大綱"、"勞動教學法";20世紀30年代教育的調整、鞏固和發展:《關於小學和中學的決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教育改革:1958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的教育改革、1977年以後的教育改革。

蘇聯教育思想: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凱洛夫的《教育學》、贊科夫的教學理論、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教育研究方法大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