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那些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2、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一般在高年級學生或成人教學中採用。
3、直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方法,要和講授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結合使用。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
6、實驗法
這種教學方法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進行獨立操作,通過觀察研究獲取知識,培養技能、技巧的方法。
⑵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所謂德育,是指培養正確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高尚的道德品質,使人們能從理智上對客觀社會現象進行評價的一種教育。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藝術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必修課程,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王國維說:「美學上最終目的,與倫理學上最終之目的合。」把美系和倫理學用之於教育實踐的德育與美育,都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創造美好的世界。因此美育與德育有密切的關系。德育給美育以豐富充實的內容,保證美育的正確方向。美育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過美並利用美進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⑶ 初中與小學教育方式的區別有哪些
升入初中後,面臨著諸如環境、學習方法和學習科目設置的不同,要學會針對小學和初中幾個方面的不同做好調整,盡快適應初中的生活,才能學好。
學習方法:從傳授性到理解性
學會:多提問、多思考、多總結
進入初中以後,學生的學習由直觀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識點變成了更為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並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因此就要求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相應做出調整。小學生的學習主要是眼看、手寫、記住,而到了初中,要求學生對知識充分理解,並學會用思維去分析這些知識點。
由於小學本身知識量少且時間充裕,所以小學老師的教學進度較慢,講解也更詳細具體。但初中科目增多,每個老師的講課時間都是規定好的,老師必然要改變授課方式。因此,要培養多提問、多思考、多總結的學習習慣。
學習要求:從指令性到計劃性
學會:學會預習,提高學習主動性
從小學升入初中,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小學階段的學習主要依賴老師的安排,學生只要完成寫字、造句、背課文這些老師下達的簡單「學習指令」就行。但初中則要求學生自覺主動並且有計劃地學習。
一般的學生只是單純完成學校和老師交給的作業就覺得完成了學習任務,而優秀的學生基本上都有預習課本的學習習慣。從小學升入初中要求學生的學習態度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學習行為:從隨意性到目標性
學會:做一周學習安排
進入初中以後,由於學習內容和學科的變化,原先的學習方法和習慣要隨之改變。原本可能通過短計劃就能實現的學習任務和目標,到了初中之後則要求學生有一個「長安排」的計劃,才能實現。
學習時間:從短時性到長時性
現在小學生的學習時間安排基本上是「4+2」,即在學校花4個小時學習,在家裡花2個小時學習。而升到初中後,學習時間就要變成「8+4」。到校時間提前了,下課時間又推遲了。
學習內容不同:從單純性到多樣化
學會:別偏科,多看看基礎科學
小學和初中面臨的任務和學科學習的內容差異很大。總體來看,小學的課堂教學容量小,作業量小,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鞏固,主要是語文、數學和英語三大學科的學習。
到了初中,多出了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等幾大學科,而且知識系統性比較強,需要課後花時間去消化,不然很容易導致成績下降。
⑷ 你認為中小學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的哪些不合理之處
太注重考試成績了,我覺得小學生,應該有更多的課外活動,讓他們的天賦得以發展。
⑸ 中小學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歷史法、比較法、統計法、實驗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等。
觀察法:觀察法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常用的一種方法。研究者依據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做出准確、具體和詳盡的記錄,以便全面而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 觀察法的一般步驟是:(1)事先做好准備,制訂觀察計劃,先對觀察的對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後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確定觀察的目的、內容和重點,最後制定整個觀察計劃,確定進行觀察全過程的步驟、次數、時間、記錄用紙、表格,以及所用的儀器等;(2)按計劃進行實際觀察,在進行觀察過程中,一般要嚴格按計劃進行,必要時也可隨機應變,觀察時要選擇最適宜的位置,集中注意力並及時作記錄;(3)及時整理材料,對大量分散材料進行匯總加工,刪去一切錯誤材料,然後對典型材料進行分析,如有遺漏,及時糾正,對反映特殊情況的材料另作處理。
調查法:調查法是研究者有計劃地通過親身接觸和廣泛考察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並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研究有關教育實際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找出科學的結論,以指導教育實踐的方法。調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通過訪問、開調查會、發問卷、測驗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現象的材料。調查法常同觀察法、歷史研究法、實驗法等配合使用。調查法的步驟是:(1)准備,選定調查對象,確定調查范圍,了解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研究有關理論和資料,擬定調查計劃、表格、問卷和談話提綱等,規劃調查的程序和方法及各種必要的安排;(2)按計劃進行調查,通過各種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對計劃作相應的調整,以保證調查工作的正常開展;(3)整理材料,研究情況,包括分類、統計、分析、綜合,寫出調查報告。
歷史法:歷史法強調一國的歷史傳統和民族特性對教育的決定性作用,注重廣泛搜集被研究國家教育的歷史文獻資料,鑒別和整理史料,分析比較被研究國家教育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最後得出相應的結論。
比較法:比較法是對某類教育現象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規律及其特殊表現的方法。採用比較法要注意各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歷史傳統、科學和技術以及文化發展的水平、教育理論及其在實踐中的反映,等等,明確可比較的指標。從而正確掌握某一國家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明確可以借鑒和學習什麼。 比較法的步驟是:(1)描述,准確、客觀地描述所要比較的教育現象的外部特徵,為進一步分析、比較提供必要的資料;(2)整理,把搜集到的有關資料進行整理,如做出統計材料,進行解釋、分析、評價,設立比較的標准等;(3)比較,對資料進行比較和對照,找出異同和差距,提出合理運用的意見。比較法的使用要同其他方法互相配合。
統計法:統計法是通過觀察、測驗、調查、實驗,把得到的大量數據材料進行統計分類,以求得對所研究的教育現象作出數量分析的結果的方法。這是數理統計方法在教育方面的應用。在教育實際工作中,經常使用描述統計研究情況,如整理實驗或調查來的大量數據,找出這些數據分布的特徵,計算集中趨勢、離中趨勢或相關系數等,將大量數據簡縮,找出其中所傳遞的信息。同時,還可進一步使用推斷統計法,即利用描述統計取得的信息,通過局部去推斷全局的情況。此外,近幾十年來隨著統計學的發展,提出了實驗設計,要求在較嚴謹的實驗研究中檢驗設計中所列的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關系。 統計法一般分為兩大步驟:(1)統計分類:整理數據,列成系統,分類統計,制統計表或統計圖;(2)數量分析;通過數據進行計算,找出集中趨勢、離中趨勢或相關系數等,從中找出改進工作的措施。使用統計法,必須學會科學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統計計算的技術。
實驗研究法: 實驗研究法是在人工控制教育現象的情況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教育現象的變化和結果的方法。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設置的條件下進行,可藉助各種儀器和現代技術。後者在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條件下進行。兩者都要保證受試者處在正常的狀態中。 實驗法一般分三種:(1)單組法:就一個組或班進行實驗,看施加某一實驗因子與不施加實驗因子,或在不同時期施加另一實驗因子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2)等組法:就各方面情況相等的兩個班或組,分別施以不同的實驗因子,再來比較其效果;(3)循環法:把幾個不同的實驗因子,按照預定的排列次序,分別施加在幾個不同的班或組,然後把每個因子的幾次效果加在一起,進行比較。實驗法進行的步驟是:①決定實驗目的、方法和組織形式,擬定實驗計劃;②創造實驗條件,准備實驗用具;③實驗的進行,在實驗過程中要作精確而詳盡的記錄,在各階段中要作準確的測驗;④處理實驗結果,考慮各種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對結論,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與實驗法有關的還有模擬法,即創設專門類似物(模型)或情境的辦法。科學模擬便於進行精確分析,把所得結論用於現實環境。
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是為了克服傳統的教育研究脫離教育實際、脫離教師實際的弊端,教育實踐的參與者與教育理論工作者或組織中的成員共同合作,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技術,在真實、自然的教育環境中開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模式。
⑹ 目前中小學課堂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小學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構成部分。與此同時,潛藏著巨大的教育價值小學語文教學方法,自古以來一直重視教法研究和策略,致使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不夠得當,顧名思義為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的方法。在我國,由於內外部多種原因的影響,有益於小學生的身心全面地發展,制約著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⑺ 中小學教學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中小學教學的基本方法分為五類。
第一類方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
第二類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
第三類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第四類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包括陶冶法。
第五類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包括發現法;探究法。
⑻ 中小學常用的教育學原則和方法
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
(1)基本涵義
既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要結合知識、技能中內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教師要保證教學的科學性,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過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
(1)基本涵義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學會、學以致用的目的。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
②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③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
④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教師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正確處理好教學中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講與練、學與用的關系,使學生掌握比較全面的科學知識,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與技巧。
3.直觀性教學原則
(1)基本涵義
教師應該盡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已有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全面地掌握知識。
直觀教學可以分為三大種類: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言語直觀三大類。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②直觀教具的演示要與語言講解結合起來。
③要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烏申斯基指出,一般來說,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
4.啟發性教學原則
(1)基本涵義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原則。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③讓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發揚教學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允許學生向教師提問、質疑等。
5.循序漸進教學原則(又稱為系統性原則)
(1)基本涵義
教師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循序漸進的「序」,包括教材內容的邏輯順序、學生生理節律的發展順序、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和認識活動本身的順序,是這四種順序的有機結合。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的教學要有系統性。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
③按照學生的認識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進行教學。
6.鞏固性教學原則
(1)基本涵義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准確無誤地呈現出來,以利於知識、技能的運用。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要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加強知識的鞏固。
②組織好學生的復習工作。
③教會學生記憶的方法。
7.量力性原則(又稱為可接受性原則)
(1)基本涵義
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於或高於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重視兒童的年齡特徵。
②了解學生發展的具體特點。
③恰當地把握教學難度。
8.因材施教教學原則
(1)基本涵義
教師要從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要堅持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
②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
③善於發現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創造條件。
⑼ 中小學開展創客教育方式主要有哪三種
客培養基本有三種形式:
一是體驗式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代中國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的最初萌動,基本來自於課堂。浸入式的科技製作課、神奇的科技館之旅,都點燃了年輕人對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的強烈好奇心。於是,一些教育者們通過開發一些簡單的手工製作、拼裝實驗,將青少年慢慢帶入動手實踐的環節。這種體驗式的培養效果功能明顯,但不足也在於大多數體驗都停留在「耳聞」或「模仿」階段,即使有一些製造機會,也是成品或半成品的拼裝組合,很難讓學習者保持長期的興趣,並真正開發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二是素養式培育。課程是教育教學的關鍵組成部分,在體驗式培養的基礎上,教育者們開始注意青少年科技興趣長效機制的建立,通過課程使之連貫起來。這種方式更重素養的培育,把創新當作個人素養的必須品,進行補充強化。長期的興趣才能讓興趣轉化為成果,一些小創客在這樣的機制下快速成長,雖然不一定就能百分之百成為一個完整創意,或稱為創業的起點,但卻給了很多年輕人尤其是90後一個嘗試的機會。
三是平台式教育。體驗和課程是創客培育的條件,二者不可偏廢。可僅有這些就足夠了嗎?顯然不是。目前,創客教育已經進入了平台式的教育階段。如果學生在一個很自主、很開放的空間里,輔以技術支撐和導師支持,便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應用能力,充分發揮創意。此外,這個過程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綜合性平台是目前最為成熟的創客教育模式。
「創客理念」:
第一,將創意變成實物。創客就是將個人創意變成人工製品的那些人,主張將創意付諸實施,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設想層面。從教學方面來說,我們打算讓學生在現代學習技術課程學習中,以個人和小組為單位,完成一個可以看見的創意作品,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紙面上和文本中。
第二,做中學。創客一般都是邊做邊學的,遇到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知識的學習與問題的解決是同步進行的,而不是彼此分離的。我們准備從一開頭就向學生布置「完成創意作品」這個任務,讓任務驅動學生邊做邊學。
第三,持續分享。創客都是一群熱愛分享的人。我們把新建構主義分享式學習理念引入課堂教學中,採取讓學生「說出」、「寫出」和「做出」循序漸進的方式,開展三次小組和全班分享活動。
第四,協作學習。創客一般不是單打獨斗的,而喜歡在一起互相切磋,相互協作。在教學中我們也將開展小組協作活動。
第五,跨學科。創客式學習不會局限於某一傳統的學科分類,而會根據問題的需要進行跨學科的學習。我們也將要求學生完成的作品包含跨學科知識在內,也不宜局限在某一學科領域。
第六,運用信息技術。創客活動一般都與信息技術及其產品關系密切,比如採用開源軟硬體、3D列印技術進行創作。我們也將要求學生的創意作業要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這也與我們這門課的主題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