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做人做事習慣
把幾個小孩子分成一組 每次哪組小朋友做的好 就表揚那個組 做的不好就批評那個組 小孩子又能培養集體榮譽 又能讓他們有良好的做人品德
Ⅱ 如何教會學生做人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我始終把樹人作為教育的第一要務來抓緊、抓好,先做好人再成才的理念牢牢地紮根於我的教育教學思想和實踐中,圍繞著它,我著重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引導學生學會關愛
人生因愛而美麗,教育因愛而充實。愛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愛是無私的奉獻。無愛的人是拋棄了社會並最終也會被社會拋棄的人。一個即將畢業的名牌大學的學生,竟然向某動物園飼養的5頭黑熊潑硫酸,致使這些動物受傷慘重,而這名學生自己也因此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令之吃驚的是,熟悉這個學生的人都表示,該生平時不是一個「差生」,他的成績和品行都「不錯」。「不錯」的學生犯下了大錯,這就便讓人擔憂。用「偶然」來解釋這一事件雖然是不準確的。這名學生兩次向黑熊潑硫酸,其「准備工作」不可謂不「周密」;另據動物園工作人員介紹,在其他遊客投喂動物的諸多食品中,竟然出現了煙頭、硬幣、大頭針和圖釘,而投喂者多是青年學生,園內湖中的水禽也曾被小學生用石塊打死。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但遺憾的是,這個話題至今還不能畫出一個句號。
在品德的形式結構中必定包含著道德認識,道德態度兩個子系統,它們既是相互聯系的,又是相互獨立的、不可取代的,道德認識不能直接轉化為態度,構成態度的主要是主體自身需要。正如列寧所說:「如果你不善於把理想與經濟斗爭參加者的利益密切結合起來……那麼最崇高的理想是一文不值的」。因此,用愛心教育學生,從學生需要出發,引導學生學會關愛,幫助一些學生從灰心喪氣的情緒中擺脫出來,重新樹起信心,這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職責。我始終認為學生就像是一個個未經雕鑿的美玉,它們追求的是天性是與生俱來的,教育的任務就是喚醒他們內心深處潛在的對愛對美對善的需求,讓他們重新認識到生活的真諦。為此,在教育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廣泛參與愛心教育活動的機會,讓他們體驗挫折,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快樂。從而培養他們愛花草樹木、愛霜雪雨露、愛老師同學、愛父母長輩、愛學習生活、愛祖國人民的思想;從而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也為塑造他們的健全的人格打下了基礎。
二、引導學生學會理解
魯迅先生說,對孩子的教育,「開宗第一,便是理解」。理解是消除誤解使關系和諧,心情愉悅從而團結向上的過程。要使學生學會理解,關鍵在於培養學生的移情能力,對學生進行移情教育,所謂移情教育就是如何把別人的痛苦或不幸看作自己的痛苦或不幸。同情、理解、幫助是移情教育的主要內容。霍夫曼通過:「移情理論」揭示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英國的道德教育家彼得·麥克費爾創造了道德教育的「體諒模式」就是企圖通過道德教育著力培養「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的道德能力。
三十年的語文教學,筆者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始終按學科自身的教學特點,自覺地、有意識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於課堂教學中。經常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帶學生走進其中,感受每一個角色的內心,讓學生換位思考,深刻體會外在行為的緣由,並通過與學生真誠的對話與交流,使學生把內心的領悟表達出來,如歡樂與痛苦,憂愁與哀傷等。讓學生學會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理解同學、理解學習、理解生活、理解社會……進而關愛與愛別人,進而愛生活愛社會。
三、引導學生關注小事
所謂「小事」即是指不足以引起質的變化的量的變化。辯證唯物論認為,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英國哲學家培根也說:「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結合起來,才能說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輝。」在教育過程中,常常有些小事成為教育者的「盲點」,如學生講臟話,沒禮貌、發型怪異、打扮花哨、愛吃零食,不懂節約、不講衛生,不愛勞動,不尊重人等等。這些「小事」真的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嗎?古人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無數慘痛的先例告訴我們,小事見精神,小事不可小視,許多學生變壞,往往就是從一個個小毛病,一件件小事開始的。
德育工作從來就不是轟轟烈烈的運動,要將德育的要求寓於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之中,學校無小事,處處是教育,學校的事基本都是小事,說是小事,就是要小中見大,處處是教育的契機。特別是在對學生的行為規范教育和學習習慣的教育中,更是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非常重視小事,堅持抓壞風氣、壞習慣的源頭,把對學生的具體要求量化到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中,堅持逐周、逐月、逐學期檢查,打分與評比,獎勵先進與批評後進相結合,堅持要求學生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Ⅲ 家長們應該怎麼教育小學生才是正確的
家長應該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樹立正確的家長教育理念
常言道,家長是孩子的榜樣。通常優秀孩子成長為優秀人才的背後,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沖突和矛盾的因素,因此,家長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是形成正確的家長教育理念的重要部分。
學習型的家庭中,家長的教育理念是與孩子共同成長,甚至相互學習。他們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響方式,如親子共讀,親子通信,講述成長故事等。家長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一樣,是沒有止境的過程,也就是說家長的一生都在為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而努力著,而家長的不斷進步、不斷學習,對孩子的影響是無形而深刻的,從而發揮出正確家長教育理念的種種優勢。
品德重於學問、狀態大於方法是正確家長教育理念的核心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築人格長城。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數,好成績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實上,影響終生發展的因素中,分數並不是最重要的,起著制約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樂,是受人歡迎、尊重,而不是知識學問,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樹立起正確的家長教育理念,這將會為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我們注意到不少家長過多關心學習,只要考出好成績,什麼要求都答應,什麼願望都滿足,什麼承諾都兌現,這是非常不好的一種家長教育理念的體現,這樣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憂慮。前不久,復旦大學一位研究生跳樓自殺,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狀元,應當說學習成績是出類拔萃的,可又怎麼樣呢?家長白養了他,還不如考上大學留在身邊的子女,對社會也沒有貢獻可言,由此可見,不正確的家長教育理念,其危害不小。
佔用孩子童年不是科學的家長教育理念
大家經常感慨: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沒有快樂。只要進了學校就沒有好日子。在入幼兒園前,家長們懷著許多夢想,讓孩子彈琴、畫畫、唱歌、跳舞……一進學校,進了考試圈,很多家長就退出先前的游戲。當然學習也不是為了給孩子快樂,而是寄託了許多幻想,這種不科學的家長教育理念會逐漸地讓孩子們的愛好被斬盡殺絕,剩下的是「苦」。幸福是一種體驗,享受著教育的幸福,這是教育的一種境界,也是樹立正確家長教育理念所想要達到的效果。
重視讀書的作用是正確的家長教育理念的一部分
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主要任務就是讀書。但現在學生除了讀教科書之外恰恰很少讀書。凡是讀書多的孩子,一般來說,其神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因此說,讓孩子多多讀書是正確的家長教育理念。
讀書對於人的成長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愛讀書的民族,如猶太人。近代史上三個最偉大的人物均來自猶太民族:馬克思以唯物辯證法改變了人類對社會的看法,愛因斯坦以相對論確立了嶄新的宇宙觀,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讓人更准確地了解自身,這些都充分說明讀書對人的一生影響巨大,因此,提倡孩子多讀書是家長正確教育理念的體現,能夠對孩子的一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慧擇提示:以上所述,充分說明,家長教育理念的正確與否,關乎著孩子一生的發展,因此,廣大家長們必須重視起來,從現在開始做起,與孩子們一起成長,一起不斷探究科學家長教育理念形成的方法。
Ⅳ 淺談小學生養成教育的幾種做法
一、重視養成教育,教學生做人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我們作為一個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經常地教給學生一些做人的道理;要將這些道理通過日常小事,自身垂範,落實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1、做一個懂得愛、懂得感恩的人
現在的許多孩子只知享受愛,卻不懂得感恩和回報。缺乏愛心的孩子也就缺少做人的根基。學校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培養學生健康身心、健全人格的地方。
2、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一個人在學生時代有責任感,長大了才能成為一個對祖國、對人民負責的人。
3、做一個能夠承受困難和挫折、勇於進取的人
由於種種原因,中學生面對困難時會產生挫折感、失落感,精神萎靡不振。
4、做一個文明人
文明禮貌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
二、規范養成教育,重習慣培養
初中年級的學生宛如有著蓬勃生命力的小樹,充滿渴望地向著藍天生長,憧憬著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有一句印度諺語就曾這樣說過:「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由此可見,習慣的培養是多麼重要。
1、行為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體現著一個人的整體素質,而中學階段是一個人行為習慣的養成階段,它能影響人的一生。
2、學習習慣
在學習上有滿腔的熱情是不夠的,還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管理方法來指導。
三、深化養成教育,促自主管理
「獨木不成樹,獨樹不成林。」班級就像一個大家庭,每一個同學都是這個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員。班主任應該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自覺、主動地管理班集體,自主的約束自己的行為。
Ⅳ 小學生的教育應該注意哪些
教育孩子應該以引導為主,多鼓勵、贊美孩子。
教育專家談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教育。
養成教育是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最實、最具有操作性的抓手。
經過十年的研究實踐,我們賦予了養成教育更多的新內容,特別需要強調是,新的養成教育,因為青少年最美好的時光都是在學習生活中度過,學習不好,做人就沒有信心。因此,從學習習慣突破,從而解放孩子的大腦,進而拓展到做人、做事和創造等習慣,才能全面豐收。
養成教育有兩個任務:
一是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完善人格;
二是突出培養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成績,發現和解放孩子的大腦潛能。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養成教育實施原則是:家庭學校互動,遵循成長規律,啟發階段覺悟,引導主動發展。
養成教育操作要求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奏,多活動求變化,快反饋勤矯正。
讓我們來理解什麼是習慣?
習慣有哪些特徵呢:
一、是後天性。
習慣不是先天的、遺傳的,而是人在後天的環境中習得的,是一種條件反射。人們可以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良好習慣,克服不良習慣。
二、是穩固性和可變性。
習慣是一種定型性行為,一般而言,一旦形成就較難改變。但這種穩固性也不是絕對的,只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強化訓練和影響,即使是已經形成的較為牢固的不良習慣,也不是絕對不能改變的。有一個孩子時常生悶氣,父親就對他說:「假如你不希望自己脾氣暴躁,就不要培養這種習慣,不要做出任何可能助長怒氣的事。」這位父親首先讓孩子設法保持安靜,然後讓孩子計算自己有多少天沒發脾氣。從原來的天天生氣,到後來兩天生一次氣,然後三天一次,再後來四天一次……這個孩子愛發脾氣的習慣起初只是減弱,後來則漸至消滅。
三、是自動性和下意識性。
習慣是一個行為自動化的方式。所謂自動化,就是穩定的條件反射活動,甚至是下意識的動作。行為習慣形成以後,就不需要專門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
從心理機制上看,習慣是一種需要。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感到很別扭。因而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具有自動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別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比如清晨喝一杯白開水,如果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喝,只能算是一種行為,而非習慣;如果想都沒想,自動地去喝一杯白開水,一天不喝就感到十分別扭,這樣的行為就叫做習慣了。
四、是情境性。
習慣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現的相同反映,因而有情境性。養成了某種習慣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場合,習慣就會表現出來。比如有的小孩子只在學校愛勞動,在家裡就不行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約。
如何認識和理解「養成教育」理論並使它在教育中發揮作用呢?我的建議是:
學習科學的理論知識,全面理解習慣的含義、特徵、分類等。很多父母常憑經驗辦事,對孩子的教育很盲目,是很危險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應該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科學、系統、規范和現代。要達到這一要求,可以多參閱一些與習慣相關的書籍和材料,更全面地了解習慣的含義、特徵、分類等,並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以明晰的方式向孩子做一些說明,盡可能讓孩子明白習慣是什麼、習慣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多角度啟發孩子。孩子都喜歡聽故事,把與習慣相關的故事或名人軼事等搜集起來,講給孩子聽(年齡大的孩子可以讓其自己閱讀),這種生動形象的教育比父母講一篇大道理要強得多。此外,通過其他的形式如影視劇等也能起到類似的效果。總之,形式越生動活潑,孩子越容易接受教育。
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討論各種社會現象。從側面引導孩子正確認識習慣對人所產生的作用。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太死,最好能在潛移默化中使其接受教育,父母最好避免「你一定要……」「你不……就會……」之類的命令、恐嚇性的話語,而應以探討、商量的口吻和孩子說話,將道理揭示給孩子。
多留心孩子的習慣,常和孩子談心。要多留心孩子的習慣,常常和孩子談心,最好以朋友對話的形式出現,不要動不動就讓孩子覺得父母居高臨下、很可怕或者難以接近。父母要在和孩子接觸的過程多加留心,看孩子都具有哪些習慣,是什麼類型的習慣等等,可以讓孩子自己總結都具有哪些好習慣,有沒有什麼不好的習慣需要改正的。父母也可以檢查一下自身的習慣,或者讓孩子來分析父母的習慣。
配合學校的教育。父母應當盡力配合學校的教育,了解學校近期的工作重點,如果與孩子的習慣養成相關,應在家中強化孩子的習慣養成意識。
從個體層面看,習慣是個體後天習得的自動化了的動作、反應傾向和行為方式,它是條件反射在個體身上的積淀。從社會群體層面看,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和反應傾向。
附:名家論養成教育
人的全面成長過程中,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滲透到各種教育之中去,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樣做人的任務,所以,養成教育應當是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家長都應掌握的教育藝術
----徐惟誠(原中宣部常務副部長,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會長)
養成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是改進德育的重要方面。
----陶西平(著名教育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習慣是人生之基,而基礎水平決定人的發展水平。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決定一個人的成敗,也可以導致事業的成敗,最根本的教育就是養成教育。
----孫雲曉(著名教育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是教給少年兒童終身受益的東西,它與素質教育緊密相關。
----關鴻羽(著名教育專家,北京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必須求真務實,青少年時期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是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
----陸士楨(著名教育專家,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
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為習慣,素質教育更加體現在人的細小的行為上。
----程鴻勛(著名教育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原學研室主任)
父母的行為習慣就是孩子學習的一本教材。
----張梅玲(著名心理學家,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
培養習慣有利於「知行合一」的實現。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養成習慣才能把認知轉化實際行動,成為真正的品質;第二,習慣培養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既是道德實踐的過程,也是道德再認知的過程。
----徐岫茹(著名心理咨詢專家,中國健康教育所研究員)
正如大教育家所說,智育不好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德育不好是危險品。而德育必須從小培養,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培養習慣,無論是道德習慣還是學習習慣。
----孫蒲遠(著名教育專家,特級教師)
從正確的認識到正確的行為之間,有一座橋梁,這座橋梁叫「習慣」,教育的本質就是架一座質量堪稱優良的橋梁。
----林 格(我國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專家,原任職於國務院直屬機構,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兒童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Ⅵ 家長在家如何教育孩子的 怎樣教育小學生學習
每個家長教育孩子學習都是不同的,我們加油培養孩子自覺學習的習慣,家長也應花費一些心思,當孩子學習的時候,您最好也不要看電視,可以看看書\報或幹些家務活等,不要總給他學習的道理.學習一段時間後可以提醒孩子適當休息一下,然後再繼續學習,不要逼孩子學多長時間,做多少老師布置以外的作業,否則孩子會對學習產生反感.只要孩子能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做會,至少考70-80分是不成問題的.
另外,對孩子的期望值不要過高,只要孩子健康\安全成長,先學會做人,你就應該感到滿足.其次,如果孩子學習好,那當然更好了(每個家長都希望這樣).家庭和睦也很關鍵,這樣孩子回到家裡有安全感.
平時你可以和孩子多溝通,讓孩子體會到家庭的溫暖,體會到父母的親情,這也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
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所以你不要著急,只要養成好習慣,以後你就輕鬆了,孩子進步也會很快.最後祝你們全家幸福,孩子學習進步!
家長如何能夠做到讓孩子學會學習呢?
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人才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大學無疑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園地,但絕不是說只有上了大學才能成為人才。實際上,一個人在學校接受的是基本教育,盡管它十分重要,但畢竟不是人一生所受教育的全部。因此,家長要幫助孩子培養熱愛學習、終身熱愛學習的習慣。這樣教育孩子才會喜歡學習
Ⅶ 小學生如何做到以誠待人請提幾條建議。
以誠待人,這是一個做人的首要條件。
常言道:待人要真真誠誠;做事要踏踏實實;為官要清清白白。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就很難!究竟怎樣才能以誠待人,用心做事呢?
俗話說:「做事先做人」,這句話無疑是對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一種理念,是一種心態。對人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善待別人,這就是別人常說的以誠待人。待人首先要用心去換心,以真誠去締造真誠,以友誼去締造友誼,換回來的才是別人對你的真誠。要想以誠待人,首先要學會做人,堂堂正正做人是為人的最基本准則,是一切道德之首,是人格品德的核心所在。它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在事業追求中,把集體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視為高於一切,並以樹立「以廠為家」的思想和精神去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在這種前提下來談待人,應該是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在生活中要嚴格要求自己,以平常心處事,不與他人攀比。
家裡人在教育兒時的我,經常提到「真誠」二字,所以「真誠」二字在我幼小的心靈深處已經紮下根。從上小學、初中、大學、參軍一路上我都以一個平常人的心態,一個真誠的心對待我身邊的每一個人。真誠使我深深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和准則。
堂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誠誠待人,是幹事的基礎和前提。無論何時何地,用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誠誠待人的標准去規范自己的言行,才能成為他人的楷模,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才有資格去倡導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做到以誠待人,嚴於律已。
Ⅷ 老師小學就教育做人要誠實!
你好!看了你的來描源述,老師小學就教育做人要誠實?這個問題?老師說得好,教育得好,每個人在社會上生活,必須像老師說的,要做誠實人,是的,你說為了做文湊夠八百字,並不代表不誠實,而是寫作文的需要,至於說謊,吹牛,既然懂得這樣做不好,糾正了,那還是誠實的孩子,完全沒問題,祝好運!
Ⅸ 小學生作文父母教我怎樣做人的寫法
父母教我做人
做人,怎樣做人?在成長這條匆匆的流水中,我接受了科學知識和社會知識積累的成果,也受到了社會.同學老師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受家庭的熏陶、父母的影響。我一直覺得父母給予我的財富,是我一生都享用不盡的。
有人說,良心之劍,其刃自鋒,擁有了它,才會擁有快樂的金鑰匙。我覺得這一點也沒錯,做人,要有自尊、自信,要有人格。在我們哇哇墜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思索著怎樣教育我們,在一點一滴的熏陶下,我們每天夜晚都能夠安然入睡,無所顧慮,無所煩惱。父母常教育我做個枕著良心的枕頭坦然入睡的人。
從父母那裡,我明白了堅強與自信。「人窮志不窮」,每個人都是有天賦的,關鍵看你怎麼去做了。努力努力再努力,這就是原則。父母告訴我,得有一個目標去奮斗。有了一個夢想,你就會去追隨;有了一個起點,你就會去沖刺。在成長的跑道上,會有石塊,會有阻礙,小時候,爸爸媽媽會幫助你,會協助你;長大後,爸爸媽媽會鼓勵你,會看著你。我們就學會了堅強,學會自己克服困難,學會相信自己。
從父母那裡,我懂得了努力的意義。「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天上不會掉餡餅。」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努力,我們必須得努力。在我認真完成作業得了一個小紅花時,在我認真復習考了個100分時,在我細心完成任務得了表揚時,我更為深刻的了解了父母的話語。那一言一語都是告誡,那一詞一句都滿溢著愛意。在奮斗後,我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懂得了知識的寶貴。
從父母那裡,我學會了寬容與理解。「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每當我受委屈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