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心理健康的名詞解釋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
其特徵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個等級。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情緒穩定與愉快
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如果一個人經常愁眉苦臉,灰心絕望,喜怒無常,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行為協調統一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行為受意識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治療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助人為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適應能力
人生活在紛繁復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裡,一生中會遇到多種環境及變化,因此,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實環境有什麼樣的變化,都將能夠適應,這也是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徵,但是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的非凡狀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面都有表現,只要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❷ 大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考哪些名詞解釋
1、心理:心理是指生物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應,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動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消失的過程。
心理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徵。
2、神經病是神經系統疾病:簡稱,指神經系統發生的器質性疾病。神經病指中樞與周圍神經或者說內臟神經與軀體神經表現出解剖學上的病理特徵,其主要特徵是神經有器質性的病變。
3、神經症:神經症又稱神經官能症、心理症或精神神經症,是一組輕性心理障礙的總稱。神經症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主要基本上都是主觀感覺方面的不良,沒有相應的器質性損害。
表現為當事人一般社會適應能力保持正常或影響不大;有良好的自知力,對自己的不適有充分的感受,一般能主動求治。
4、精神病:也叫精神失常,是大腦功能不正常的結果。精神病指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的認識、情感、意志、動作行為等心理活動均可出現持久的明顯的異常;不能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動作行為難以被一般人理解,顯得古怪、與眾不同。
在病態心理的支配下,自殺或攻擊、傷害他人的動作行為;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患者往往對自己的精神症狀喪失判斷力,認為自己的心理與行為是正常的,拒絕治療。
5、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
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生理自我,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心理自我,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社會自我,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系,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
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認知部分,其中,自我評價處於核心地位),自我體驗(是自我意識的情感部分,在自我評價的基礎上產生,一個人最主要的體驗是自尊心,另一個重要體驗是責任感)。
自我調節(是自我意識的意志成分,在自我評價基礎上形成,受自我體驗影響,最主要形式是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
(2)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名詞解釋性格擴展閱讀
避免令人擔憂的不良心理狀況的方法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2、了解自我,悅納自我。
3、接受他人,善與他人相處。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樂於與他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能認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為他人所理解。
4、熱愛生活,樂於參加工作與學習。
5、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6、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7、人格和諧完整。
8、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並能夠主動地去適應現實,進一步地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
❸ 心理健康專用名詞解釋
情緒的穩定性與協調性
兒童青少年經常保持輕松、愉快、穩定、協調的情緒,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使整個心身處於積極向上的狀態。從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於發揮自身的內在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成績。如果經常出現緊張、焦慮、抑鬱、恐懼等不良情緒會影響潛能的發揮,勢必影響學習效果。
較好的社會適應性
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標志著心理健康水平,一個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能夠較快地適應變化了的環境。包括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及人際環境等。既使突然發生意外變化或身處惡劣環境中,也能較快地順應環境並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獨生子女由於早期社會化的嬌生慣養,形成了他們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處理與現實環境的關系,往往導致適應性障礙。
反應能力適度與行為協調
健康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和諧統一。對外部刺激反應適度,表現既不異常敏感也不異常遲鈍,並具有一定應變、應對能力。
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動自控能力強的兒童、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記憶和意識活動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難集中,缺乏專注性,其記憶和意識活動有效水平低,往往導致學習困難。
健全的個性特徵
個性(人格)是每一個人獨有的心理特徵及特有的行為模式,具有相對的傾向性和穩定性。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和後天環境的長期影響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徵的總和。自幼培養兒童青少年客觀而積極的自我意識,能適度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使其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形成良好、健全的個性是個體適應環境的重要保證。
參考網站: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016/09/6017453_321786651.shtml
❹ 心理健康的名詞解釋,100字以內的。
從廣義上講抄,心理健康是襲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如果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均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適當的調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標准
1、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當的評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不脫離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適度地發泄自己的情緒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夠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夠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❺ 心理健康素養 名詞解釋
一.心理健康主要包含以下一些含義:
1.心理健康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這里有兩個關鍵字:「持續」和「心理」。不能因為存在短暫或一過性的心理就認為心理健康存在問題,不能因為身體疾病就懷疑心理也出現了問題。
2.這種心態的最低標準是沒有精神障礙或精神疾病,至少在患有精神障礙或精神疾病期間不能認為是出於心理健康狀態。一些人長期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在此過程中也不能認為是心理健康的。
3.心理健康的常態表現是自身及環境允許的情況下,個體能達到最佳的功能狀態,其中包括能夠充分發展自身的潛能,能夠應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壓力,能夠有成效地從事職業活動,能夠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對他人和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4.這種狀態不是指心理或精神上的完美。心理健康並不是指馬斯洛提出的那種自我實現的高峰體驗。實際上大部分個體在日常生活中處於一種平靜的、愉悅的心理狀態,偶爾也會遇到各種煩惱,也會存在暫時性的焦慮或一次性的情緒低落,但從總體上講還是處於心理健康狀態的。
二.適應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軀體化障礙和人格障礙等是人群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異常問題。
三.生物學因素的影響
1.遺傳因素。
2.性別和年齡因素與心理健康異常存在一定的關系。
3.個體心理因素的影響
4.人格特徵與心理健康異常的關系是存在的。
5.個體認知評級與心理健康也有關系。
四.影響心理健康的誘發因素包括生活事件、長期壓力、器質性病變等因素。
1.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異常的發生存在密切關系。所謂的生活事件是指對人的心理甚至生理產生明顯影響的重大的或突發的事件。包括結婚、生育、晉升、子女升學等。
2.長期的壓力
與突發性或一過性的生活事件不同,來自職業和生活的壓力是一種長期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職業壓力和生活瑣事。
3.器質性的病變
感染、創傷、軀體疾病等器質性因素與心理健康異常存在密切關聯,有些甚至是致病因素。
以上就是心理健康素養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幫到你。
❻ 精神健康的名詞解釋
精神健康即是心理健康它符合幾點要求
1與大多數心理相一致
2在自己所處的環境里有充分的安專全感
3能堅持正常屬的學習和生活
4能對自己做出適當評價
5能與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際關系
6積極的情緒多於消極的情緒
7應該有健全的人格
8應該有正常的行為
9生活目標切合實際並不斷進取
❼ 名詞解釋心理行為問題(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行為問題」是一個含義相當寬泛的概念,泛指個體一切不適應行為與回心理狀態,答即對自己、他人或環境中事物不利的心理與行為,在一定情況下不被視為期望的、有價值的行為。與此相關的概念有問題行為、不端行為、錯誤行為、偏差行為、功能失調行為、心理異常、品行障礙、心理困擾、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等。這些概念有時雖然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內容有重疊交叉,但也有一定區別。例如,「不端行為」隱含故意犯規、搗蛋之道德評價意義;「功能失調行為」與「心理障礙」、「心理疾病」這些精神障礙診斷用語,強調問題的嚴重性和持續性,似乎都不如「心理行為問題」更有包容性。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對的多是正常的或有輕度不適問題的兒童,他們經歷的困難多是發展中的問題,是未學習、不充分學習或不當學習的結果。採用「心理行為問題」這一表述雖然有些籠統,倒也適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
❽ 心理學名詞解釋
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自我能力、素質方面的專認知,幫助他們認識屬和開拓自身的潛能,不斷突破自我的種種局限,實現全面而充分的發展。教育目標主要在於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大學生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人的認知發展規律,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訓練,幫助大學生培養起良好的心理素質,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成為適應現代社會需要技能型人才。
適應性心理健康教育側重於大學生學習指導、交往指導、生活指導等方面,主要解決大學生在這些方面所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也涉及一些心理障礙方面的問題。
❾ 名詞解釋心理行為問題(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行為問題」是一個含義相當寬泛的概念,泛指個體一切不適應行為與心理狀態專,即對自己、他人或屬環境中事物不利的心理與行為,在一定情況下不被視為期望的、有價值的行為。與此相關的概念有問題行為、不端行為、錯誤行為、偏差行為、功能失調行為、心理異常、品行障礙、心理困擾、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等。這些概念有時雖然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內容有重疊交叉,但也有一定區別。例如,「不端行為」隱含故意犯規、搗蛋之道德評價意義;「功能失調行為」與「心理障礙」、「心理疾病」這些精神障礙診斷用語,強調問題的嚴重性和持續性,似乎都不如「心理行為問題」更有包容性。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對的多是正常的或有輕度不適問題的兒童,他們經歷的困難多是發展中的問題,是未學習、不充分學習或不當學習的結果。採用「心理行為問題」這一表述雖然有些籠統,倒也適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