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國學教育演講稿

小學國學教育演講稿

發布時間:2021-01-07 16:51:39

㈠ 五年級國學演講稿400字

國學經典演講稿 讓經典的種子開出璀璨之花 國學經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紐帶,《弟子規》《三字經》《史記》„„猶如一汪清泉潤澤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而這其中,最讓我受益匪淺的便是——《論語》。讓我們跨越時空,走進了兩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去聆聽他的諄諄教誨、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尋他的仁禮之風。
《論語》中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與之類似,《論語》中的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其實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隨著自己文化修養的不斷提高,當回過頭在看到以前的學過的東西的時候,就會有新的價值觀和判斷能力。孔子的這種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為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中的僅兩句話,我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國學經典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如若我們一味讀書而不勤於思辨,就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而失去主見,學習的過程亦是味同嚼蠟,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即指此意。但是,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張網捕風,一無所得。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小學生 品讀國學經典 演講稿300字左右

品讀國學經典
剛開始讀經典的書比較累,但堅持下來一段時候發覺其實沒有那麼難,甚至讀多了,讀書的速度變快了,讀完一本書感覺非常有成就感,讓我更喜歡讀經典。每天堅持讀經典,再看其他的書或則是課本都覺得比以前簡單了,理解能力提高了,而且認識的字也多了,讓我更喜歡讀書。
在學國學經典中,我懂得了孝慈仁愛,孝順父母長輩,友愛兄弟朋友,謙虛禮讓等,讓我明白了很多人生哲理,把從國學經典學習到的傳統文化精髓落實到現實生活去,自律自我,發揚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一起共讀;讓更多的人一起受益;讓更多的人一起發揚傳統文化精神。

㈢ 國學經典故事演講稿 演講稿開場白怎麼寫

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國學經典
當中華文化開始擺脫弱勢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時候,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與自信;當國人下定決心「走自己的路」的時候,對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選擇和期待;當國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華傳統文化的時候,赫然發現它竟是一個用之不勁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這就是——國學經典! 尊敬的老師、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國學經典」。 我從來不知道,在我牙牙學語時,媽媽教會的第一首古詩就是漢語言的精華;我也不知道,獨自玩耍時,媽媽播放的碟片就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我更不知道易學好記的百家姓原來也出自於中華的傳統文化。後來,在老師那裡,我知道了詩詞歌賦的對仗工整,詞采艷麗;知道了古風古韻的情思格律、平仄平收;知道了論語的和-諧自然、淡泊、清靜。我終於明白,媽媽,為什麼在我懵懂的世界裡便播下文明的種子;老師,為什麼在我學習的路上讓我們又誦讀又實踐。
這些言簡意豐,言少意深的文字深深地影響著我:
小時候,當其他小朋友丟失橡皮時,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橡皮遞過去;當有的小夥伴摔倒時,我會鼓勵他堅強的爬起來;當我的繪畫作品得獎時,我會說出來和好友分享。因為我知道「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道理。
因為從小喜歡誦讀經典,我和其他同齡的孩子便有了幾分不同,老師們都誇獎我是最懂禮貌、最善良的好孩子。當同學們在下課盡情嬉戲的時候,我會
捧著一本散發油墨香的書靜靜的讀著;當他們因為一件小事而爭得面紅耳赤時,我會笑著去勸慰他們;當他們因為我游戲做得不好而埋怨斥責我時,我會一笑置之;當他們有了困難而需要幫助時,我會挺身而出,毫不猶豫。因為我不會忘記:「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點睛之筆。當村裡的孩子們守在熒屏前時,我會神遊於故事中的精彩世界,當天色已晚,月光朦朧時,我還不忘手捧一本《增廣賢文》漸漸沉入夢鄉。 因為喜歡讀書,在無意中我的積累量多了起來。精彩紛層的語文課堂,總是我施展才華的好地方。當老師提問「花有重開日」的下一句時,我會脫口而出「人無再少年」。不得不令其他同學瞠目結舌。他們哪裡知道,在課余時間,我早已把《弟-子規》、《三字經》、《增廣賢文》、《百家姓》等當成了我最好的夥伴!~
大詩人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群高尚的人對話。」是的,讀國學經典,更能賦予我們精神的力量,獲得極為豐富的營養,我們在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和准則,「胸有詩書氣自華」,以《唐宋詩詞三百首》為例,讀李太白詩,一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便讓我對大自然充滿嚮往,讀白樂天詩,一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碳賤願天寒」便讓我對百姓的遭遇充滿同情,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讓我感覺天地間浩氣長存。
書讀的多了,就想把自己讀書的感悟記錄下來,於是,我養成了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在筆記中,我摘抄了精彩的段落,記錄了腦海中霎時迸發的靈感,同學們經常問我:「楊明-慧,你怎麼那麼會寫作文呢?可有什麼秘訣?」其實啊,我哪有什麼秘訣,還不是書讀的多嘛!或許,這就是古人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吧。
與經典為友,伴幸福同行,經典是我成長的道路上最好的朋友。讓我們一起背誦經典詩文,接受經典的熏陶吧!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若雲霞,輝耀千秋。國學經典,這一用之不勁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如雲飄逸,如柳柔細,如水清澈、如友相伴。我相信,他一定會隨著優雅的韻律緩步鋪展, 將其智慧的光芒穿透歷史、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㈣ 要有例子的「國學經典」伴我成長演講稿400字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許多燦爛的文化歷史和傳統美德,文明是其中之一。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任何一個文明民族,人們總是十分注重文明禮貌。因為禮貌是人類社會得以促進人際交往更加和諧的道德規范之一,是架起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橋梁。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用水平之上。一個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進中學將近一年了,我明白了,文明是一種與人溝通的最好工具,文明要做到與人文明交往,語言文明,行為文明。在家是個文明的孩子,在校是個文明的學生,在社會是個文明的好公民。在學校中,隨處可見的塑料袋,飲料瓶等這些破壞環境的垃圾,而丟棄的人就缺少文明,主動與同學打招呼是文明,願意幫助別人是文明,不說臟話是文明,不打人,不違反紀律是文明。我相信,文明就像一盞燈,燈亮一些,我們的身邊的黑暗就會少一些。我相信,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是一扇窗,窗戶打開光亮就會進來。我相信,「文明就在我們身邊」,離我們很近很近。近得觸手可及。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人邁出文明的一小步,社會將邁出文明的一大步。文明是一種力量,好像奧運火炬手傳遞一樣,經過沒人的手中,都能匯聚、釋放所有人的熱情。做文明人就要從身邊的事做起,從自己做起,這樣就能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更加美麗或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說到文明美德,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㈤ 以國學為話題的演講稿

以國學為話題
想寫這樣一篇文章,想了很久,可是每當我想到這樣的題目時,心裡總很不是滋味,無論怎樣也下不去手去寫,題目太大,意味太深,想說出來的太多,可是腹中的筆墨太少,但今天,我實在是不能再拖下去了,我似乎看到了國學在當今教育中的慘淡景象,看到了文化的迷失,再不說出來,國學文化又該有如何的命運?即便是說出來,也覺得沒有幾個人會看,沒有幾個人會想,因為國學,正在孤獨中默默守望。——題記
觀數十年高考在中國的發展,重理輕文已成了學子們的普遍思想,俗話有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於是乎,在中國傳統主流教育中的文科與國學偏被遺忘,甚至成了理科生中沒用的學科。
對於現狀,作為一名傾向於文科的文科生,心中自有感慨萬分,卻也倍感無奈啊。當今世界發展之潮流並非學術研究,並非什麼大思想,並非是古時百家爭鳴的時代,現在國家倡導的是經濟,是民族復興與發展,要大力發展,必重視科技,想科技興國,必重視理科。但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我們卻丟落了一些重要卻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思想的發展。因為國家的發展重視科學,所以後面直接面對社會的就是理科專業,國家得任意部門都需要一名理專的人來提高科技含量,並且,社會的企業注重實際效益,能帶來效益的人才就是好人才,科技常常注重創新,然而現在的科技卻被格式化,新中國的重理教育像科舉制重文那樣失去新意與活力。
所以回到高中,有多少學生忍著外界與社會所帶來的壓力從而艱難的選擇了文科,而且不僅數量極少,質量也實在不能恭維。因為教育重心的轉移,文科不可避免的失去主線,與社會脫軌,無論是就業還是一個人的成長,文科似乎只是被看作輔助性的東西,而不能作為人生的方向主流。盡管是一些文科生,也不明白自己的清晰方向與未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文科的失衡導致國家文化的殘缺,傳統文化的斷代,直至近幾年,中國又提出了弘揚傳統文化,注重提高文化實力。
這種亡羊補牢的方法,在短時間內可能對文科生產生積極影響,但究竟是把文化放在輔助方面。然而國家要發展和復興,卻只能把理科放在主要位置,因為它關系著國家的現實利益。但重理也絕不可輕文,特別是國學與古哲學等方面,原本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絕不應該在近代被丟棄。雖然我們倡導取之精華,棄其糟粕,但精華的部分一定要繼承下來,這便是文科發展民族文化而要完成的任務,這便是文科的意義。
現代文科切不可學文而不知文,文科應有文科的風范,文科有文科的重要與任務。若說理科為歷史的締造者,那麼文科便是歷史的承載者,文科不可不自重,不可不被重,中華民族的振興,中華文化的傳承,文科生必不可少,國學與文科必然會被歷史所留下來。

㈥ 《國學誦讀感悟經典》要演講稿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這是《弟子規》裡面的一段,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它告訴了我尊重父母的道理。它主要告訴我們在家裡,父母呼喚我們的時候,我們必須馬上回應,絕不能不理不睬,或慢慢吞吞;父母有事情吩咐我們時,我們要立刻行動,決不能出現懶散的情況,父母教導我們時,必須洗耳恭聽,當我們犯錯時, 在父母面前要大膽承認錯。天氣總是千變萬化,此時我們應該問候父母是否感到不適。回到家或出去必須和父母說一聲。雖然現在的生活環境比古代的好得很,大多數的人都過上無憂無碌的生活,但是,我們卻漸漸忘記了古代人的那種尊父母、愛父母、孝父母的那種精神。

大家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嗎?它講述的是周文王小時候孝敬父母的事,他每天天剛剛蒙蒙亮就起來,第一件事便是去問候父母,向父母請安。只要發現父親微有一點點不舒服,就會想盡辦法讓父親直到舒暢才放下心中的大石塊。他每天每夜都不知疲倦要去和父母問安。這種至誠至孝的精神,我們現代的孩子們為什麼做不到呢?主要原因是,我們雖然都有一顆想報恩於父母的心,但我們卻沒把它擺放在我們心裡最高的位置,更沒想過讓它高高在上的照著我們,成為我們前進途中的燈塔。
為什麼它是照亮我們前途的燈塔呢?做大事的人都知道,要做大事要先懂得尊重別人,而尊重別人必須要從尊敬父母開始啊!如果連尊敬父母都不會,就會成為一個沒有誠信的人,一個失去誠信的人怎麼能幹成一番大事業呢?所以,我們不應該太小看此事。

日常生活中,每天問候父母一聲,每天聽從父母命令,這些事有誰能真正做到,或許問到你,你也會感到羞愧,我也不例外,在家父母吩咐的事總是拖拖拉拉,吃飯只顧著吃自己的,想想自己的所做所為,真想找個洞鑽進去。所以尊敬父母、關愛父母那不是一件小事。

從今天起,讓我們從國學經典《弟子規》中吸取營養,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做一個尊父母、愛父母、孝父母的好孩子,為將來建設國家打下堅實的道德基礎。

㈦ 國學演講稿

做國學薪火的傳承者

在接觸國學之前,我總以為那些四書、五經是前人的事,是他們考取功名的途徑,是遠離我們幾千年的過時的古思想,與我們現代人沒多大關系,況且那些之乎者也的東西既看不懂也聽不懂。然而生活中的兩件小事改變了我的看法。
前年我們家鋪地面,請來了一位瓦工師傅。我在一旁看他幹活,他拿著水管找水平,用墨線吊直,又用尺子量過來量過去,我覺得他幹得太慢,便催促道:「不用太認真,差不多就行了。」他卻說:「馬虎不得,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我當時一愣,他這句話來自舊唐書《大戴禮記·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重始也。」他用得如此自然,如此恰當。還有一次,我去一個服裝店買衣服,服務員滔滔不絕地介紹著各種衣服,我有些心煩就說:「我長得又矮又胖,穿上不好看。」她說:「大姐,看你心廣體胖,多有福氣。」一句話說得我樂滋滋的。她會用《大學》里的一句來討顧客的歡心。這兩件事告訴我,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直在中國百姓中傳承,這國學經典是我們百姓的道德水準,是生活行動的指南。
是的,仔細想來,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也正是因為有它的傳統文化為基石,才使各種災難望而卻步。08年汶川地震後,我們的溫總理第一時間到達災區,親自指揮搶險救災,在被掩埋的小學廢墟旁,溫總理用嘶啞、哽咽的話語,向廢墟中的孩子喊話,年過花甲的總理,已經哭得不成樣子了。營救中他親自動手幫忙。當他得知由於橋梁倒塌,彭州市10萬群眾被堵在山中,救災人員和物資無法運入時,救人心切的總理在電話里大喊:「我不管你們怎麼樣,我只要這10萬群眾脫險,這是命令!」之後他把電話掛了。記者還看到總理向前往汶川的登機部隊領導發出指示,「我就一句話,是人民養育了你們,你們自己看著辦。」
我們的總理愛民如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大學》里「如保赤子」的思想。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總理給人民樹立的榜樣。因此,中國人民是優秀的。地震中,面臨生死考驗,都江堰市聚源中學15名上課老師放棄了轉瞬即逝的逃生機會,用自己的生命給孩子打開了一條條獲救之路。德陽市漢旺鎮50歲的譚老師張開雙臂趴在課桌上,挽救了四名學生。遵道鎮歡歡幼兒園的瞿老師用身體擋住了水泥板,救了懷里抱著的孩子。
也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道義,且代代相傳,才有那躺在木板上,忍受著傷痛的孩子,還不忘行少先隊禮表示感謝的感人場面,才有那十幾萬子弟兵捨身救災民的動人事跡,也才有那十三億人民捐款捐物,心系災區的強勁力量。還有什麼困難戰勝不了的呢?
從國家領導到普通百姓,從老、中、少三代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於是,已過不惑之年的我拿起了《論語》,去學習如何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去學習如何交友,如何做君做臣,感悟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 「仁、義、禮、智、信」。拿起了《大學》去領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思想,去領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去領悟「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的財富觀。也拿來起《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學習古人遵循自然之道,追求「和」的理念……我也將拿起《孟子》及更多的國學經典去學習品讀,盡管很多地方還不能領悟,盡管由於年齡的原因記不住多少,但我依然堅持去學習,因為我是一名教師,站在講台上,為了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要去做一個國學薪火的傳承者。

㈧ 關於國學經典的演講稿

好些天沒上來了,不好意思。不知道是大人演講還是孩子演講,以及孩子有多大。下面是一篇小學高年級或者初中一年級的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

大家好,我是來自某年某班的某某某,今天由我來為大家演講。

珍惜,這個主題,是我第二遍講了,但這對於我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為人子,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講到這里,大家一定能猜出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話語了吧。沒錯,就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辦事。」這句話是歌德說的。他說的沒錯,如果我們不珍惜時光,就浪費了我們生命中的大好時光,所以我們要珍惜時光,讓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著她的價值。

最後請大家跟我一起念一遍「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謝謝大家!

下面一篇是適合大人的: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下午好!
非常有幸,今天能在這個講台上和大家一起談談,我心中的國學。

所謂國學,從字面上理解,指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等。對於我來說,國學一直是以文學的形式紮根在心底,從為萌發的種子,到後來的發芽,抽枝,長葉,終成了一朵在神州大地上翩躚起舞的文學奇葩。

其實從文字在倉頡手中誕生的那一刻起,文學便註定要以無限的魅力,支撐起一個民族的脊樑。請留心看看,在斑駁歲月的甲骨上,在風塵歷史的竹片里,在絢爛千年的錦帛中,處處記錄著文學的美麗容顏。

國學之根——《詩經》
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於心。其中,一句爛熟於耳的「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寫愛情,算是到了某種極致,至今,甚少言語能出其右。想想在幾千年前,便有如此絕妙的語句,單從這一點看,就可看出,國學一詞背後,是以深厚的文化為底蘊形成的。
但詩經並不會因此而同想像中那般疏遠而不可親近,其實它只是民歌。只不過,在我們渡河的時候,被無聲地遺忘在另一個時代,當我們想起,返身去尋找時,它已經沒入歷史的河流之中。於是現在大家漸漸習慣於唱「小老鼠,上燈台,偷油吃,下不來。」而但忘了「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對於詩經,我們用詩的清雅去尋找,用經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許是我們前世的前世,我們心底曾經響過的聲音。我們曾一起吟誦的歌謠。
詩經三百,不過是前生無邪的記憶。

國學之莖——唐詩
漢唐,中國民族五千年裡最輝煌的歲月,它遺留下的風韻灑入我們的血液里,像金子一樣熠熠生輝。
唐朝是我國古典詩詞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在所有的古代文學體裁中,興許是我們最熟悉的。很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或老師就一字一句教予我們「床前明月、春眠不覺曉。」但當時也只是學得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詩也有它的美麗與哀愁。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的《山居秋暝》。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於山石之上,清幽明凈的自然美,宛若一縷清風,滲入心扉。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的《月下獨酌》。月和酒,一直是李白的最愛,可兩者都蘊含孤獨,不得志,愁悶之意。前一句「獨」,後一句「孤」,李白在塵世中活得無可奈何,唯一可以陪伴左右的,只是影子,單薄且虛妄。
不同的詩人,會有不同的人生經歷,筆下詩句的情感也會迥然不同。而唐詩,也正因此變的瑰麗多彩。

國學之枝——宋詞
宋詞從唐詩發展而來,汲取了《詩經》《楚辭》的營養,一直到現在,仍陶冶著人們的情操。
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婉的文筆,細密的心思,寫盡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鈴》中的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在秋風蕭瑟時,柳永將自己的真實情感用文字表達得如此凄婉動人。而晏殊用「夕陽西下幾時回」的慨問道對美好景物的留戀。反之,蘇軾、辛棄疾的氣魄便如虹,慷慨的高昂之調用一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便能震撼住人心。
宋詞無疑是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枚巨鑽,它是一座芬芳的大花園,有傲骨佇立的梅,有嬌艷依人的杜鵑,更不缺大氣豐村的牡丹,如此千姿百態,奼紫嫣紅的花兒趕趟兒開,怎可能不多彩絢爛呢?

國學之葉——元曲
元曲給我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是十分獨特的,所以它才有資格與唐詩宋詞鼎足並舉。
馬致遠是我最愛的戲曲家之一,也是元代最優秀的散曲家。他的《天凈沙.秋思》或許許多同學都熟知。一個人,僅用二十八個字,就能把秋意那樣清晰地描摹出來,下筆又是那樣淺淡。且「不著一字,盡顯風流。」成就了一種蕭瑟、蒼涼的馬致遠意境。當夕陽西下,馬致遠還是那個遠在天涯的斷腸人......
從馬致遠一人,影射出元代作曲家水平之高超。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斗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這些均是元曲用葆其藝術魅力。

國學之花——文學
我心中的國學,是古代文學這株攝人心魂的美麗花朵。從清雅的詩經。到瑰麗的唐詩宋詞,纏綿的元曲,無一不詮釋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大家也許都讀過中國的四大名著,那就更應能深體會到古代文學的吸引力,且不言水滸紅樓的忠義與酸辛,但是三國里曲折的情節,令人驚嘆的韜略,就是如此引人入勝。何等華麗的辭藻,也難以形容其藝術程度之高。
因此,古代文學無疑是中國國學中猶唯突出的傳統學術文化。它罩著迷離唯美的光環,溢出清淡純粹的芬芳,卻又不失歷史沉香的氣息,即使在世界上,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最後,願我心中的國學能如沖天的火焰,點燃越來越多龍之傳人的瞳孔!

謝謝大家。

以上謹供參考。

㈨ 國學經典書香伴我成長演講二百字演講稿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為國學,中國文化海納百川而成經典。《唐詩》,《宋詞》,《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論語》,《菜根潭》„„這些都是國學,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國學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國學是要讀的,讀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國學是先人用盡一生而總結的道理,那是對人生的品讀,那裡有人世的滄桑,有歷史的痕跡,有生命的真諦,那些都是中國的驕傲,那些沉積著一個偉大的名族不變的精魂,國學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修身養性,教會我們如何做真人,教會我們分清美醜,明辨是非。國學使我們從聖人和智者的叮嚀中品位人生的真諦,從一件小事,從一句話,從一個動作,從一個事物中,我們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懷。國學經典總是引領我們不斷領悟到生命的意義,端正青少年正確的人生態度。 國學,需要我們用一輩子去體會,而國學中的精華,一生也學不完。 《論語》使我們修身養性,德行人生。《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一生都主張「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教會我們如何做仁人。《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樣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峰,怎樣才能體會到人生的意義,怎樣才是真正地對人有「仁愛」之心,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菜根譚》囊括了5000年中國處世智慧的奇書。」這是世人對它的評價。「雲中世界,靜里乾坤;冷靜觀人,理智處世;水滴石穿,瓜熟蒂落。」人生就是這樣,要能夠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尋到快樂的因子,要能夠在榮譽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學會堅持。《菜根譚》,它充滿了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無窮趣味。我覺得《菜根譚》它真的看懂了這復雜的社會,教會了我怎樣面對生活,面對人生。

閱讀全文

與小學國學教育演講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