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淺談小學生常見的幾種心理現象及對策
內容摘要:現在的孩子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問題,這是由當今的社會形式、家長的溺愛造成的。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樹立現代的兒童觀和教育觀、促進小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要創設和諧的教育環境,促進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小學生日常生活中,促進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要開展心理輔導;家園要密切配合,鞏固發展小學生的健康心理。 關鍵詞:自我中心 自私利已 同情心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當今世界風雲變幻,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已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我們及我們的下一代。隨著我國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孩子們在充分享受現代文明所帶來的無限美麗的同時,也不得不忍受著心理健康的惡化。嚴實的鐵門使孩子們失去了自由的活動空間,電腦時代的到來,使部分孩子沉浸於虛擬的時代之中而不能自拔,「麥當勞」、「肯德基」潮湧而來,使孩子們越來越熱衷時毫無營養價值的速成食品。處於成長關鍵的小學生面臨著太多的壓力和太少的理解,他們被過早地烙上了社會的印跡,純朴、天真的心靈被抹上了一層陰影,一方面,他們冷漠、孤僻、自傲、缺乏同情心,一方面他們又自卑、自戀、害怕挫折、缺少毅力。 當我們靜心審視這一切的時候,我們不禁發出陣陣的顫栗,做為未來主人的孩子們,他們在想些什麼,他們那日漸敏感的心在思考著什麼?如果,教育者還一如既往地把目光定格在孩子的分數上,而忽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忽視其潛能的開發,忽視全面素質的培養,那麼我們給予孩子的將不是理智的愛。所以作為家長、教育者和每個小學生都必須掌握一定的相關知識,提高對問題的敏感性和辨別能力,及早發現不良心理,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教育、調節,以免問題嚴重化和不良事件的發生。 一、 小學生常見心理現象 (一)自我中心 現今獨生子女已是普遍,從當前獨生子女的現狀來看,幾乎都是家庭的寵兒,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用全部精力供養起來的「小皇帝」。在嬌慣寵愛的家庭環境中培育出來的孩子,往往都較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不良性格。這種孩子因為驕橫任性、自私自利、自命不凡、受不得一點委屈、處處不能吃虧、事事需占上風、不尊重他人、無團結友愛精神,對自己不善進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評,所以在小夥伴中是不受歡迎的,長大了到社會上也是個孤家寡人,別人對他必然是疏而遠之,只能獨來獨往、難交親密友伴。 分析該學生就屬於典型的自我中心者,這種自我中心危害很大,它會蒙閉孩子的雙眼,會讓孩子無法看得更遠,嚴重者會導致矛盾的惡化,具有攻擊性。 (二)自私利已 在現今經濟的沖擊下,人們更看重實惠和物質利益,這種心態通過家長的和社會傳媒的作用影響著我們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錢放在首位,他們做事從不考慮別人的需要,總把別人當作自己的對手,看到別人有困難,不願伸手援助,還暗自得意,心裡等著看別人的笑話。 六年級某位同學平時成績不錯,學習也很用功,可從不願幫助別人,老師有意安排他和一個成績一般的孩子同坐,希望在學習上能幫助後進生,可他總是敷衍了事,同學來問他題目,他顯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有一次,同學打電話問他索要一些關於數學方面的復習題,可電話里他很乾脆地拒絕了他,說他要用。 分析該生的行為,我們認為隨著社會現代化的不斷進步程,高度分工的時代不需要人們什麼都親自掌握,現代人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必須學會與人相處,只有從內心深處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這樣才能在現代社會更好地生存,像上面的那位同學不願幫助別人,什麼也不願與別人分享,長此以往將會失去朋友,別人也不願與他溝通,有什麼復習資料自然也不會與他共享,他當然也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三)缺乏同情心 同情心是保證人與人交往的感情基礎。孔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總是感到十分傷感。心理學認為同情是由真實或想像中的他人情緒、情感狀態所引起的與之一致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是一種替代性的情緒反應能力。它使我們有能力置身於他人境地,與之同哀樂、同甘苦。可我們身邊的部分孩子就十分缺乏同情心。 六年級的兩位同學總是讓老師和同學頭疼,因為他們總是在別人犯錯批評的時候幸災樂禍,體育課上有一女同學在參加跑步時摔了一跤,臉上擦破了一塊,同學們都圍上去表示安慰,可他們卻哈哈大笑,還一個勁地說:「活該。」 二、 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 學校應採取的對策 1`、採取心理輔導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 學生的心理素質是以集體心理為中介而內化發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據本班的實際和團體輔導計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著力培養良好的班級氣氛,使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 2、 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製的良好心理品質,滿足自己接觸社會,進行社會交往的較高級的需要,也有利於形成並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教師還得教會小學生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①學會放鬆。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通過想像、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鬆的。②與人談心。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裡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對象,如心理咨詢電話等等。無論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學會與人談心一輩子收益。③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要學慣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二) 家庭應採取的對策 1、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幼稚的心靈更需要關心。首先家長要知曉孩子的心靈更加需要關心,從小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個家長應盡的義務。 其次,要傾聽孩子說話。家長往往習慣於自己說話,讓孩子聽話。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理話的地方,家長要注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給予重視,鼓勵孩子多說話。家長不能因工作忙忽略與孩子的思想交流。 最後,寬容與約束都重要。對孩子寬容好還是嚴格好,並沒有一致的意見,現實中家庭教育失敗的教訓往往過寬或過嚴。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過分寬容則陷於溺愛,過分嚴格則陷於寡愛。家長要明白這樣的道理,孩子的快樂性格不會是在訓斥聲中養成,家長的適時表揚比其他物質獎勵更能幫助孩子養成好品性,表揚孩子與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構成矛盾,尊定孩子愉悅的幸福人生基礎從鼓勵與表揚開始。 2、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成長 由於傳統教育觀的長期影響,我們的父母不具備系統的教育子女的理論知識,教育方法不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
『貳』 如何維護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對策
一、開展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活動1、開設專門課程 作為教育管理者的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教師營造和諧的內在環境,又要從實際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對教師開展心理測驗與調查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活動。既要充分利用社會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又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和學科化的傾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如:學校可以利用業余時間或寒暑假,利用繼續教育的形式讓教師接受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在校內引進專門人才進行授課。或者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包括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輔導、心理知識講座等,通過這種形式,幫助教師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還要對其進行心理上的調適和訓練。2、開展心理咨詢 所謂心理咨詢,是指根據個體心理特點與規律,運用心理學方法,幫助前來咨詢的人員排除各種心理障礙,使之能及時擺脫不利的心理困惑,回復到健康狀態。心理咨詢是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通過開展個別心理咨詢與輔導,可以幫助教師排解心理困擾,矯正不良行為和思想傾向。讓教師心理障礙問題有地方傾訴,有渠道宣洩,有人為之疏導勸誘,使他們走上健康從教的道路。 二、自覺保持愉悅的心境 哲學家馬克思曾說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勞和痛苦,愉悅的心境是增進心理健康的靈丹妙葯。」豁達開朗、積極向上的愉悅心境是人們心理健康的基礎和保證。因此,教師在生活、工作中要力求做情緒的主人,有意識地培養樂觀、愉悅的心境。教師精神飽滿,充滿熱情,一定程度上能夠克服學生的「上課厭倦症」,以自己輕松愉快的心境去感染學生,引起學生的積極體驗。教師走上講台如同演員登上舞台一樣,應調節好情緒,忘掉自我,全身心地進入教師的角色之中。在課前,除了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還要穩定情緒,情緒過於激動,授課時會難以控制自己,思路會模糊,容易偏離教材中心,甚至會有失教師的身份說出一些過激的話來,造成極壞的影響。所以授課前如情緒激動或心情煩亂,可以閉目養神,摒棄雜念,遠眺窗外,或聽一段柔和的音樂。因為聽一曲歡快的曲子或觀賞一會綠葉鮮花,可以使情緒得到改善。長期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對養成良好的性格,保持樂觀、恬靜、愉悅的心境有著積極的效果。實踐證明:教師只有保持良好的情緒,才能充分發揮教學才能,避免單純地說教,使授課內容及形式最大限度地生動、豐富起來。 三、主動調整心理需要 常言道:「心病需要心葯醫」,「解鈴還需系鈴人」,維持心理健康歸根到底還是靠廣大中小學教師自己。 教師自身應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概念,積極預防、調控不良心理障礙和情緒,並學會主動去調整自我心理需要。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需要層級論」理論學說中指出:「人的心理需要是多層次的,它是產生活動的原始動力,是個體活動積極性的源泉。」一般說來,需要的強度與活動成正比。有了不合理的需要,並且不正視現實,只一味地聽憑無度而無望的慾望的引導,只能是自討苦吃,自尋煩惱。教師應有對事業的進取心和責任感,有較強的職業角色意識,並以此作為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從而自覺地為此勤奮努力工作。如在職稱晉升、進修深造、福利待遇、工作安排等問題上,不從個人的立場上看待,而是全面衡量,客觀對比,合理評價,才能在「心理失落」時正確地對待自己周圍的一切,獲得心理上的自我平衡。如有位老師說:「我真倒霉,從今年開始參加評課要現場寫教案,評高級的條件也比以前苛刻得多,而且又不能分配住房,不能補課,還要參加業務上的培訓……」這個老師的心裡一直有這樣解不開的結,如果能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事物的發展趨勢,不斷地反省自己,與時俱進,那麼心理的疙瘩就會排除,這沉重的包袱就會慢慢地解開,得以健康的發展。 四、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 所謂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上的關系。它是個人或群體尋求滿足交往需要的心理狀態,它反映了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距離。 人際關系對人的心理健康起著很大的影響。人際關系不同,需要不同的心理適應,以保證心理健康。積極的人際關系適應,使人心情舒暢,工作關系團結協調,家庭和睦友好,有助於人的身心健康。人際關系失調,引起消極的心理適應,往往使人心情消沉苦悶,工作關系緊張,這必將影響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導致和產生各種心理疾病。 教師之間客觀存在「你上我下」、「擇優上崗」、「優勝劣汰」的競爭的狀態,同事之間的矛盾關系是形成教師心理壓力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實踐證明:教師之間如果建立融洽和諧的共事協作關系,不僅有利於教師的心理健康發展,促進彼此交往頻率提高,信息交流加快,而且也有助於優化育人的環境。因此教師要善於主動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自覺接受集體規范的約束。坦誠、豁達,真誠幫助別人,主動尋找與他人心靈溝通的紐帶,縮短與他人,與社會的距離。當與他人有矛盾時,學會設身處地的方式去體驗別人,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正確理解別人,避免出現判斷錯誤和不恰當的行為。只有在創造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中,才能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才能。 五、建立心理狀況定期檢查和心理素質考核制度 建立心理狀況定期檢查和心理素質考核制度是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各中小學校可成立專門機構,聘請專業人員,採用通用的檢測量表或指標體系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測驗,並依據保密原則建立檔案,使教師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有選擇地調整自己的心理。使教師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完善自我,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認識自我,化壓力為動力,努力健全自我人格,完善自我,提高「耐壓」度。在客觀標準的形式下追求豐富多彩、健康活潑的精神世界。
『叄』 教育問題及對策
淺析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
當前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1)不容樂觀的現狀
針對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近幾年才引起重視的。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在社會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門的共同關注下,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納入了重要的議事日程,設置了課程,培訓了師資,加強了管理,進行了督導。可以說,這項工作正逐步走向規范科學的發展軌道。但是,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依然十分突出,現狀仍然不容樂觀。
一是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呈現普遍性,其程度呈惡化趨勢。
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典型的農村初級中學。日前,我們在七至九年級的1000多名學生中隨機抽取了200人做了一項心理問題的專項調查,結果如下:
表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高達100%,其中程度比較嚴重(已影響正常學習和生活的)佔3%。這些心理問題的表現症狀主要是自我封閉和自卑(25%)、焦慮甚至恐懼(20%)、膽怯(15%)、厭學(25%)、妒忌(10%)、敵視甚至仇恨(5%)等。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來自四個方面:①因客觀原因(如家庭、出身、長相等)造成的自卑自棄心理;②因學習壓力等因素產生的倦怠心理;③因與他人(同學、家長、親友、老師等)的關系問題引發的逆反、對立、妒忌、敵視心理;④因信心缺失和前途渺茫等因素導致的迷惘心理。對於上述心理問題,90%的學生表示可以自我控制,70%的學生表示平時能找到自己覺得有效的排遣辦法。
調查表明,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成了一個共性的問題,不再是局部的小問題,而是整體的大問題。這方面,學生德育工作者深有感觸。由於學生心理問題的普遍性和復雜性,且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又很難找到切實有效的措施,學生的德育工作顯得更加艱難。令許多教師苦惱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學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顯得力不從心。
而更為嚴重的是,近幾年,因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疏通和矯正而暴發的惡性校園事件呈密集上升趨勢。如某校一初三學生因不滿學校的管理和教師的教育,竟在教室里縱火以求解脫,造成了數萬元的經濟損失,並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正常秩序;某校一初一女生因家庭不和且在學校得不到重視竟「自編自導」綁架事件,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嚴重影響了學校聲譽;某校兩名小學二年級學生因不滿老師的管教,竟密謀在學校開水瓮里投毒,幸好發現及時未產生惡劣後果,但其低齡化和惡性程度發人深省。這些惡性事件的發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也引發了我們對於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冷峻思考。
二是社會、學校、家庭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力度不夠。
盡管現在社會及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十分關注,但其重視程度與學生心理問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還不完全匹配。社會對農村基礎教育關注的熱點和焦點仍然是教學質量,社會對學校評價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學率。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強調的不少,但督導落實的辦法和措施還不得力,至今還沒有一套完整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評估與督查方案。
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應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學校仍然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過程中摸索,對教育質量的重視程度遠遠高於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因而,學校在這方面顯得比較被動。當問題發生了才引起重視,日常的教育工作還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與師資培訓力度還不能適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學生心理壓力及心理問題產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來的問題十分突出。許多農村家庭對學生的心理需求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圍不利學生的心理成長。我們在幾期家長培訓中作了調查,家長最關心的問題是學生的成績,其次是身體健康和安全問題,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長把學生的心理問題擺在最關注的位置,高達75%的家長對學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學不了解、不關心,高達80%的家長對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不懂。這就很難保證每一個家庭能給學生一個有利於心理成長的家庭環境。
(2)必須正視的問題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與生俱來的,更不會是無中生有的。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往往來自其成長、教育環境中的諸多問題。只有正視這些問題,才能找到症結及解決的辦法和途徑。
社會環境問題
學生生活在社會中,社會環境問題必然對學生的心理成長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當前,農村尤其是貧困農村的社會問題比較多,有些消極的因素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應該引起我們的特別關注。例如,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學生長期生活在心理壓抑之中;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導致這些家庭的學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關愛,嚴重的已造成學生的心理扭曲;社會的主流人才觀與新課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學生在社會評價中屢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現在,農村外出務工的人越來越多,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和教育問題也日益突出。比如農村「留守孩子」的問題就是一個特殊的例證。
《中國教育報》在2004年10月5日的一篇題為《誰來關愛「寂寞」的花朵》的記者調查中對這一問題作了深入的報道和分析。文章說,根據湖北省教育廳在京山縣坪壩鎮對848名中小學生進行的隨機調查發現,「留守孩子」346人,占總數的40.8%;有嚴重違紀的28人中,有23人是「留守孩子」,佔82.14%。其中,「留守孩子」中59%不理解、不支持父母外出務工,83%與現在的監護人關系緊張,92%與父母每學期聯系不到5次,69%對學習成績無所謂,90%將來准備經商或打工,81%最迫切的願望是父母回到自己身邊。文章還說,學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實際教育過程中遇到了「四難」:一是溺愛放縱,教育難;二是缺乏管護,安全難;三是隔代管教,監護難;四是管理脫節,磨合難。作者認為,「留守孩子」現象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不容忽視,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可見,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帶來了城市的繁榮,帶來了農村經濟的復甦,但也同時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些社會問題的直接受害者就是青少年學生,由此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了教育的一個新的難題,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關注重視和加以解決。
2、學校教育問題
學校是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但就農村中小學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發育不全,遠不能適應學生心理教育的嚴峻現實,還不能有效地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實上,學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向來不敢在教育質量尤其是教學質量上有絲毫馬虎。盡管素質教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說得多,做得少。學校在重視智育的同時未能有效地實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學傾斜,忽視了德育,尤其是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疏於指導、研究和教育。這樣,學校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工作的理念、一個科學的管理機制、一個得力的人員保障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觀察、分析,並實施有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師資培訓問題
教師是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主體。但農村中小學的教師在這方面起碼存在三個問題: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論儲備和實踐經驗;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專業培訓和專家指導;三是教師編制矛盾突出,教師教學工作量太重,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和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農村教師接受了大量的新課程通識性培訓和學科專業培訓,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訓,但不成系統,且具體要求也不夠明確。現實中,教師「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比比皆是,教師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改觀。近幾年,農村學校引進人才的機制一直運行不暢,教師流失嚴重,現崗教師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學任務已疲於奔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同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由心理健康的教師來實施,而教師的心理健康現狀也令人憂慮,這就更難保證教師可以科學地開展這項工作了。《北京晚報》報道說,「一項全國范圍內的教師心理調查顯示,30%~40%的教師經常處於情緒波動之中,15%的教師有心理問題,7%的教師有心理障礙。這些數據表明,心理健康問題已經開始悄悄地逼近中國教師。北京市曾對500餘名中小學教師進行調查,結果表明,近60%的教師覺得在工作中煩惱多於歡樂,70%的教師有時忍不住要生氣發火,教師中普遍存在著煩燥、憂郁、易發火等不良情緒,一些教師因此對學生進行體罰,甚至出現過教師咬掉學生耳朵的事情。」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可能比上述情況更為嚴重。北京市已在全體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把「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列為了必修課程,而農村中小學教師尚未接受過這方面的全面而系統的教育和培訓,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4、家庭環境問題
家庭教育環境和生活環境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學生中許多積淀已久的心理問題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農村學生的家庭環境至少有三個不利於學生心理成長的問題:一是家長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學指導;二是學生大多在校寄宿,與家長溝通不夠,學生與家長之間的心理距離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天天加大,極不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三是社會轉型時期,農村家庭受到較大沖擊,問題家庭、特殊家庭數量增大,受害學生的數量也在增大。
二、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和出路
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目前的困境,應在社會、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協作下探索出科學的對策和有效的出路。筆者認為,以下六個方面應予以加強。
1、加強教育督導。
教育主管部門應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評估、教師評價的重要范疇。一方面加強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一方面形成適合農村學校及農村學生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方案,進行跟蹤督導評估,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予以重視和加強。
2、改善學校管理。
學校管理應充分認識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變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過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為根本目標,切實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不僅要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學校工作的各個領域,從整體上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環境。
3、重視師資培訓。
重視和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教師抓起,必須以良好的師資隊伍為保障。當前,應特別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心理教育培訓。繼續教育部門應把此作為重點內容進行專業培訓和實踐指導,倡導所有教師研究和探索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強家長培訓。
針對農村學生家長的狀況,學校應以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深入的家長培訓工作,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育人觀,加強學校、家長、學生三方面的溝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積極改善學生的心理成長環境。
5、關愛特殊學生。
特殊的心理問題往往出在特殊的學生身上,關愛特殊學生是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關愛特殊學生應採取個性化的實施辦法,將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學生,幫助他們回歸正常心理狀態,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學生評價。
科學的學生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當前,農村中小學要結合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工作,研究學生評價與學生心理之間的關系,從評價方面為學生創設健康的心理成長氛圍。
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關下一代的成長和發展,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教育工作,必須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從制度上加強管理,從措施上進行深化,切實形成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機制和環境。
『肆』 大學生生命態度與心理求助的現狀調查及其教育對策研究
大學生心理問題形成與影響探究【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礎要素之一。通過對吉林大學歷年新生普查結果和咨詢室來訪量進行統計分析,探討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狀況,分析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並提出了高校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對策。【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大學生是一個社會新知識、新觀念的主要承載者,是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和發展的有生力量,是國家、民族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總的來講,當代大學生思想敏銳、活躍、積極、樂觀、向上,並且智力發展水平普遍較高。但近些年來,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特別是涉及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各項改革,使大學生的競爭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和情感壓力等普遍加大,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化和多樣化。大學生由於心理問題造成休學、退學乃至自戕等事件時有發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制約大學生成才的不可忽視的因素。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有心理障礙和問題行為的學生在大學生群體中所佔的比例較高。以吉林大學歷年新生普查結果和咨詢室來訪量為例來探討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狀況。吉林大學在2006年以《大學生健康調查問卷》(UPI)為測量工具對新生進行心理普查的結果顯示:總分超過25分並在「有輕生念頭」這一項上做了肯定回答的學生占參加測試學生總數的1.59%;而覺得自身健康方面有問題及覺得心理衛生方面有問題的學生分別占測試總人數的22.18%和21.54%。同樣以UPI為測試工具,在2002年對新生進行的普查中,在這三項的比率分別為1.34%、19.64%和21.22%。這表明大學新生中存在心理問題的人數呈上升的趨勢。2006年以《臨床症狀自評量表》(SCL-90)為測量工具,對近5000名大學新生進行的測試,大致揭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根據SCL-90的評分標准,各因子分大於等於3個標准差的一般認為可能有比較明顯心理問題。據此統計,被測學生在各因子可能有比較明顯心理問題的占總測試人數的百分比分別為:軀體化4.50%,強迫25.17%,人際關系敏感19.37%,抑鬱11.13%,焦慮9.18%,敵對9.27%,恐怖4.85%,偏執11.86%,精神病性9.71%。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鬱、偏執等方面。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學校咨詢室共接待來訪學生近千人次,來訪學生的問題集中反映在新生適應、學業壓力、考試焦慮、人際交往障礙、由情感問題導致的心理不良症狀等幾方面;其中低年級學生表現出的心理問題較多,而隨著年級的增長情況有所好轉。這些實際情況都提示我們,大學生群體中的心理障礙和問題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阻礙了他們潛力的充分發揮,個別嚴重的還導致了惡性事件。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社會因素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中國社會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徵有著緊密的聯系。傳統文化要求人們「喜怒不形於色」,強調人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和對情感的抑制。中國又是一個注重人際關系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存在著較強的人際依賴和人際制約,人們多有郁悶無處訴說之感,從而深化了情感危機。受傳統文化的制約,人們常常把心理疾病與道德問題等同起來,大多數人對心理疾患特別敏感、忌諱。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1986年10月在全國第二次精神衛生大會開幕式上指出:「我國當前正處在一個大變革時期,這個變革包括幾千年沿襲下來的文化觀念的變革,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因適應不良而產生的各種心理障礙」。現代社會下,大學生面臨的挑戰很多,心理上存在著多方面的壓力源: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值較高,社會崗位對人才要求越來越高,從而導致大學生長期承受較高的學業壓力;貧困家庭的大學生還要承受高校並軌後學費大幅度上漲帶來的精神壓力;社會競爭日趨激烈,高年級的學生因就業問題產生了較強的精神壓力,許多心理問題也就隨之而來。大學生正處於生理和心理不穩定階段,脆弱的心理素質,社會經驗的缺乏,在發展變化迅速、高效率、快節奏和激烈競爭的社會中出現各種心理困惑也就在所難免。(二)家庭環境家庭是每個人成長的第一環境,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庭環境和教育對個體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父母的文化程度、職業特點、價值觀、人生觀以及父母的人格特徵和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人格特點和心理素質;家庭教養方式同樣也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民主型的教養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此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與個性是相互影響的,良好的家庭氛圍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前提;在家庭結構方面,近年高校就讀的獨生子女學生比例增多,家庭破裂、重組的比例增加,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因素;家庭經濟情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也日益凸現,貧困學生能否正確對待面臨的困難,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念,成為影響貧困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之一。綜上,家庭環境對大學生的性格塑造,個性形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三)學校教育反思學生的整個學校教育階段,雖然目前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仍然還在,高校里盛行著實用主義思想,對智力培養的過度偏重導致了對學生成長中遇到的思想和心理方面問題的忽視。尤其是在大學這個環境中,適應、學習、交往等新問題的出現和累積使學生的心理問題更容易顯現出來。大學教育在大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具有指導作用,能夠增強學生心理發展的自覺性,因此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極大。學校因素主要有學校教育的主導思想、學校的教育方法和育人態度、學校的教育條件、學習條件、生活條件,以及校風、學風、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這些條件和關系,如果處理得當,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當前在學校中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加大投入心理教育,及時疏導各種心理煩惱和困惑,對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和體現。(四)自身原因大學生個體因素是影響和制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內因,包括個體生理因素和個體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個體遺傳因素和軀體疾病或生理機能障礙等,這些客觀存在,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考慮的因素。個體的心理因素包括認知、情緒和情感、意志和人格。當前我國還處在改革階段,社會處於轉型期,大學生只有具備了科學的社會認知才能適應大環境;大學生培養穩定而積極的正性情緒狀態和情感把握能力,是生存和社會適應的內在動力,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健全統一的人格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有研究表明,大學生中有一小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發展缺陷,不少心理障礙都與人格缺陷有關。總之,大學生形成客觀而正確的自我認識、穩定的自我體驗,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重視培養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抗壓力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是個性發展的重要內容。上述因素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往往綜合起作用。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小而言之關繫到學生本人的健康成長,大而言之關繫到民族的素質和社會主義事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開展,提高工作效果已迫在眉睫。(一)營造全方位、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全社會都要切實關心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支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類媒體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堅持正面宣傳,反映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學校要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經費投入,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師資、場地和設備,逐步建立和完善與大學生成長成才需要相適應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家庭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建立與學生家庭溝通的機制,加強與學生家庭的聯系,家長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概念將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尤其是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與學生家長密切合作,信息互補,提高家長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更為重要。(二)堅持面向全體的原則開展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講座,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和完善大學生心理咨詢機構,積極創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網站,開設心理咨詢熱線,郵件咨詢,開通網路心理咨詢渠道等,維護和促進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工作,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完善心理問題預警、篩查、干預、跟蹤、控制一體化的工作機制;在各院系班級設立心理委員,建立心理互助小組,將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學生身邊;加強大學生心理協會工作,充分發揮大學生心理協會工作的積極性;在校園大力營造關心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良好氛圍,陶冶大學生高尚的情操,增強學生相互關懷與幫助的意識;通過這些活動,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每位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有了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目前,從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看,許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制約因素是師資力量薄弱、資金投入不足、科研滯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缺乏對大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規律和特點的深入研究。由於結合實踐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方法的研究少,高水平實踐性應用理論研究薄弱,導致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理論指導實踐不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主要停留在課堂教學或知識普及以及個體咨詢的層面上,缺乏系統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該在學習國內外心理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加快開展心理教育試驗研究,總結我國開展心理教育工作的成功經驗和教訓,探索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用模式。總之,家庭、學校乃至社會擔負著培養大學生成才的責任,大學生們自身也要學會自我調節,積極主動取得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幫助,從而促進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
『伍』 當前的初中生主要存在什麼心理健康問題並提出解決的對策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在中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有五種:
一,學校適應不良型的心理問題;
二,強迫型的心理問題;
三,抑鬱型的心理問題;四,焦慮型的心理問題;五,恐怖型的心理問題。
一,學習適應不良型 學習適應不良型是中學生中常見的一種適應型障礙。中學生往往由於學校適應不良嚴重影響學習,更不上班級,甚至造成中途休學或輟學。主要表現在情緒、行為、生理功能三個方面。
(1)情緒方面。抑鬱、焦慮、強迫、恐怖、厭煩、退縮等是常見的表現,具體表現為害怕學習,上課注意力渙散,思考乏力,聽不好課,做不好作業,但又想把學習搞上去,產生焦慮;有些同學害怕或迴避上學,或有恐懼反應,或呈萎靡狀態;有些同學有矛盾觀念和憤怒反應,易激惹,依賴性增強。
(2)行為方面。學習適應不良的同學均有行為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學習能力良好,成績不錯,適應不良後學習能力受到抑制,產生學習困難,上課無法做筆記,記憶力下降,作文寫不出,稍復雜的題目無法解決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續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終止作業或看書,無目的地擺弄小物件或發獃等。第二,社會性退縮。與同學交往減少,學習、生活活動也減少,不願發言,不想運動,體育課也提不起勁,成為同學活動的旁觀者,游離於同輩群體之外。第三,品行絮亂。行為違反與年齡相符的社會規范和准則,如逃學、斗毆、說謊、偷竊、抽煙、離家出走等現象均有可能出現。還有些學生活動過度,尋求快樂和刺激,如沉溺於電子游戲機、不遵守紀律、襲擾他人。第四,行為倒退。行為像兒童,學習無目標,活動無計劃,喜歡兒童游戲,不合群但不是因為退縮,而是和同學玩不到一塊,談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現在上課頭昏、腦脹,入睡困難,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體檢查則沒有特定的軀體問題。
二,強迫型 這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強迫沖動或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心理問題。自己能意識到這些表現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擺脫,深為焦慮和不安。它對同學的學習、生活和在校適應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應及時接受輔導。具體表現為:
(1)強迫觀念。如腦內反復迴旋某歌曲的旋律、別人對自己說的話;作業或考試後總覺得寫錯了字或做錯了題,上學路上總疑惑忘帶書或文具;總是擔心考試失敗、挨老師批評,擔心自己會發胖;看到小刀就會想到會割破手;腦中總是出現一些如「1+2為什麼等於3」、「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等無實際意義的想法。
(2)強迫沖動和強迫動作。如在考試時,總覺得想要大小便,但並不去上廁所;看到老師或父母總是想辱罵、吵鬧或打架,但表面上卻順從平靜;反復檢查自己任何一次作業或試卷;總是在路上數石塊數或步數。
三,抑鬱型 這是有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種以持久的情緒低落狀態為特徵的心理問題,常伴有焦慮、沮喪、壓抑、苦悶、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有這類心理問題的同學一般能基本適應學校生活,但心理壓抑、情緒苦悶,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對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危害較大。具體表現為:
(1)興趣衰退。這類同學對生活的興趣明顯減退,不僅對學校、社會中各種新鮮事物不感興趣,而且對自己以前的興趣愛好也基本丟失。
(2)缺乏自信。自我評價過低、妄自菲薄,並有內疚後悔等自責傾向,多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對自己的失敗估計。如學習成績較好,但堅持認為自己學習很差,以後肯定不能畢業。
(3)精力衰退。自感疲憊無力,不能進行復雜思考和較強運動。這類同學往往感到聽課、做作業時,頭腦無法興奮起來,但一般無雜念而是一片空白,體育課甚至日常生活無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從心之感。
(4)封閉退縮。不願交往,情緒苦悶且封閉,不訴說也不寫日記。這類同學通常能維持和其他同學、老師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動勉強,交往內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們的退縮往往出於自卑和認為任何人都無法幫助自己。
(5)軀體不適。伴有軀體症狀,如頭疼、背痛、肢體酸痛等,還有失眠等睡眠障礙,有些同學有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觀失望。覺得生活中一切都沒什麼意義,感到前途渺茫;想前進、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標;有時下決心改變自己,但沒有付諸行動的勇氣;無望、無助感強烈。
四,焦慮型 個體處於一定的應激狀態便會感到焦慮,這是正常的。焦慮型的心理問題是指一種無明確對象、無法擺脫的焦慮狀態,可分為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兩種形式。
(1)急性焦慮,又稱驚恐發作。以突如其來的驚恐體驗為典型特徵,有「大禍臨頭」之感,並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頭暈目眩等,還可能有出汗、發抖、腹痛等。急性焦慮的發作急劇,很難預料,但持續時間不長,一般1~20分鍾,長達數小時。發作後虛弱無力,但焦慮體驗不明顯,數日後恢復。
(2)慢性焦慮,又稱廣泛性焦慮。在焦慮型中較為常見。表現為持續性的緊張和不安;學習、活動時心煩意亂,記憶和思維受阻;交往中緊張、易激惹;遇事時驚慌失措,往壞處想等。明知客觀上並不存在威脅、危險和失敗結局,是主觀上過濾,但無法控制,惶惶不可終日。同時出現心悸、口乾、出汗、臉色蒼白以及震顫、發抖、肉跳、緊張性疼痛和睡眠障礙、夢驚等現象。
五,恐怖型 這種心理問題指對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際交往時產生異常恐懼並主動迴避以消除不安。中學生中較常見的為社交恐怖和特異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長的趨勢。
(1)社交恐怖。主要特點是在人際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尷尬、笨拙、遲鈍、怕成為人的恥笑對象,而不敢在公開場合講話、做作業、吃飯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著對方即自感面紅耳赤、表情異樣,而且怕被對方覺察,從而迴避目光相遇,嚴重者會發展到足不出戶。
(2)特異性恐怖。指各種和個體自身活動的特異性有關的恐怖,如飛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學生對學校產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門、害怕見到老師和同學、迴避學校生活,又稱學校恐怖。 以上對五種常見心理問題類型的介紹,目的是使大家對它們有一個初步了解。在青少年階段出現上述的心理問題是比較普遍的,是可以理解的,大家不要害怕它,要敢於面對它,正確解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