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的教育方式和中國式教育有什麼區別呢
以下就中日的思想教育、能力培養、防災訓練方面加以區別:
1、中日思想教育區別
中國教育受儒家思想教育目標——「成仁」的影響,從幼兒園開始就帶有全面發展孩子德智體美勞的目標,雖然平時也教授生活中基本禮儀,但是更加註重書本知識的習得,「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笨鳥先飛」仍然存在於很多中國家長的理念中。而在日本,讓孩子學會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學校更致力教育孩子基本禮儀與人際關系。
比如,有很多幼兒園就要求孩子帶到學校的包必須由媽媽一針一線親手縫制,孩子中午吃的便當由媽媽准備,從而加強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與重視。甚至有些幼兒園似乎完全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假名、繪畫、音樂這些項目,他們的教育內容就是讓孩子們學會「笑」,學會說「謝謝」等基本禮儀。在日本小學教育中筆頭作業很少,課後作業有時候僅僅是幫父母做一件家務,對父母說一句「我愛你」等,這跟當前中國小學生每天扛著厚重的作業回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中日能力教育區別
日本比中國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日本小學教育中特別設置家庭課和很多實踐課,教學生做便當、種花草、甚至讓孩子自己安裝筆記本電腦,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感悟。同時日本注重的是課下的教育,而不只是在課堂,比如說學生一起參加野餐,合宿,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學生在畢業時都會舉行畢業旅行,與同學們共度美好時光同時培養集體主義意識。而中國秉承著「學而優則仕」的理念,從小學開始就進行壓迫式學習——老師將書本知識灌輸到學生的腦中,學生靠死記硬背以及題海戰術求得高分。
在當前的中國教育中,學校和家長都過分重視考試,教育充滿了功利性。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經受非常功利的考試,而每一次考試都會被勸戒分數與你的前途與你的命運緊密相聯,尤其是中考和高考。諷刺的是,中國教育就像「賭博」,每次考試來臨,教師與學生就開始猜題估題了,如此教育教學的直接後果是扼殺了學生的天性,遠離善良的本性,走向教條,封閉,走向厭煩,消極,虛浮,不重實際,有的走向反人性的死胡同。日本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的鑽研以及創新精神,而中國似乎正在不斷扼殺學生的創造力。
3、中日防災教育區別
另外,日本也很重視防災抗險教育,這與日本多地震火山有著直接關系。日本是個非常善於向別人學習的民族,在學習模仿的過程中,他們既不是全盤拒絕也不是全盤接受,而是巧取精華。日本今日的教育既保留了東方國家重基礎、重訓練的教育傳統,又吸收了西方國家重個性、重自主性的教育傳統。
這種集東西方教育傳統為一體的教育新體制,其優勢和能量是不可低估的。相比較,我國在學習他國的經驗時,常常是只學其表,外在的包裝盡管不斷地翻新,傳統的弊端卻始終難以摒棄。日本的教育啟示我們,東西方兩種教育傳統的互補性融合是教育改革的良好出路。
拓展資料
日本的教育制度與理念
教育制度
日本的第一級至第九級的教育是義務教育。每年學年由4月1日開始,下年3月31日結束。每個學期之間會有假期。日本的小朋友以前星期一至五全日上課,星期六上半日課。不過,這制度由2002年起全面取消。不少老師仍在周末上班,他們亦必須在暑假(通常是8月)工作。
根據法律規定,每個學年最少有210日為上課日,但是大多數公立學校會撥出大約三十日,作為學校節日、運動會和非學術上的儀式(特別是一些鼓勵合作和學校精神的儀式)。扣除這些活動和星期六半日上課的日數後,上課教學的時間每年約有195日。
教育理念
日本人對教育(特別是強制教育)抱有幾個重要信念。他們認為所有學生有能力學習知識,學生的努力、堅持不懈、自律能力及非學術上的能力決定了學生的學業成就。這些學習及行為習慣是能夠通過講課及訓練而學回來的。所以,小學及初中學生不是根據他們的能力而編班授課,也不是適應各學生的差異。
日本全國性的學習范圍讓學生得到均衡和基本的教育。強制教育讓學生得到一個同等學習的機會,而各學校的財政分配是相對性相同的。不過,這種制度被評為缺乏彈性、缺乏理解學生的特別需要和興趣。
參考鏈接網路 日本教育
② 根據案例《日本的小學教育教什麼》,結合自身小學教育經歷,討論中日小學教育的異同
我國中小學生側重於理論知識的培養教育,也注重孩子品德。健康方面的培養。而日本的小小朋友的教育,不了解不敢評論。
③ 日本的教育,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嗎
值得家長學習日本的「變態」教育方式
1、 「界限分明」的自立教育
自立教育是日本教育中最重要的之一。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父母教育孩子要自主獨立,不要總想著依靠或依賴別人。
在日本的路上你總能看到孩子自主獨立的樣子:孩子自己拿自己的東西,即便是父母接送孩子上下學,都沒有幫孩子拿東西的,只是空手陪著孩子。
連日本皇室接送小公主也是這樣,即使下雨了孩子自己拿包包,沒有給父母拿著,從照片中有細節,你們都能看出日本對孩子的「變態」教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東西自己拿,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這就是日本教育很值得我們中國人學習的一點。
雖然這種苛刻的教育兒童方式,使中國人不敢恭維,但也是日本迅速強大的縮影。
而且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不是哪個國家的教育方式就一定是好的。可是我們不能否認社會和家庭一起教育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細節,重視培養孩子禮貌關心的個性,比如獨立自主的習慣、百折不撓的勇氣……值得我們去學習。
④ 日本的教育制度
日本教育主要劃抄分以下三個階段:
小學校 (6年教育,6-12歲學生入讀)
中學校 (3年教育,13-15歲學生入讀)
高等學校 (3年教育,16-18歲學生入讀)
日本的第一級至第九級的教育是義務教育。每年學年由4月1日開始,下年3月31日結束。每個學期之間會有假期。日本的小朋友以前星期一至五全日上課,星期六上半日課。不過,這制度由2002年起全面取消。不少老師仍在周末上班,他們亦必須在暑假(通常是8月)工作。
教育理念:
日本人對教育(特別是強制教育)抱有幾個重要信念。他們認為所有學生有能力學習知識,學生的努力、堅持不懈、自律能力及非學術上的能力決定了學生的學業成就。所以,小學及初中學生不是根據他們的能力而編班授課,也不是適應各學生的差異。
日本全國性的學習范圍讓學生得到均衡和基本的教育。強制教育讓學生得到一個同等學習的機會,而各學校的財政分配是相對性相同的。不過,這種制度被評為缺乏彈性、缺乏理解學生的特別需要和興趣。日本教育在80年代進行了改革,新制度特別強調彈性、創意、表現自己的機會。
⑤ 日本對教育的重視值得中國人學習對嗎
無論是哪個國家好的方法我們都是需要借鑒的
日本教育值得中國學習,使我對中日兩國教育的差距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我甚至認為:中國人有必要向日本學習,首先應學習的就是教育,一.日本教育值得中國學習,日本現行教育行政制度的原則和特點由憲法和《教育基本法》所決定,憲法宣稱教育是人民的權利,規定依據民主政治的原則和地方自治的原則建構教育行政制度,日本的教育行政屬於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合作型,日本作為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發展為現如今世界一流發達國家,教日本教育值得中國學習
2014年12月14日,我有幸參加了北京新東方2014年度日語年會。這次年會,使我對中日兩國教育的差距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我甚至認為:中國人有必要向日本學習,首先應學習的就是教育。
一.日本教育值得中國學習
日本現行教育行政制度的原則和特點由憲法和《教育基本法》所決定。憲法宣稱教育是人民的權利,規定依據民主政治的原則和地方自治的原則建構教育行政制度。日本的教育行政屬於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合作型,建立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系統,在中央和地方的關繫上,實行中央指導下的地方分權制。拋去歷史的原因,日本作為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發展為現如今世界一流發達國家,教育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方面。教育是決定一個現代國家和民族發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這一點毋庸置疑已經得到了歷史的證明。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對其理解和實踐都各不相同,因此呈現出的結果也有分別。被認為是儒家文化圈的中國與日本,在這方面的差別就相當明顯。甚至可以說,中國與日本的教育政策、中國人和日本人的教育理念的不同,正是導致兩國近現代發展歷程迥然不同的重要因素。中日教育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呢?中國的教育更具功利主義性質,而日本的教育則更強調人的素質提高。日本教育理念值得中國學習,中國應向日本好好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
二.日本幼兒教育值得中國學習
中日兩國都提出幼兒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但日本在此基礎上比我國更早重視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早在30年前的1985年,日本就在東京組織召開了「日、美、歐幼兒教育與保育會議」,強調要將幼兒教育的重心從智育轉向個性的培養,我國則於1996年在上海召開了「海峽兩岸嬰幼兒人格建構研討會」,標志著我國幼教工作者已把幼兒良好個性的培養提到重要的地位。 比較而言,就兒童身心兩方面的發展來說,我國更重視兒童身體的成長,日本更重視兒童心理的發展;就兒童能力的發展來論,兩國都重視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對環境的認識能力,但我國更注重提高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日本則更注重提高合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幼兒教師資隊伍中男女兩性性別比例合理調配才有利於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日本的這一認識先於我國許多年。我國幼教師資隊伍基本上是女性一統天下,不足教師總體的1%。而日本早在1990年男教師就占教師總數的6.3%,其中任校長的占校長總數的48.6%。
三.日本的「生存方式」教育值得中國學習
日本中小學教育中十分重視生存方式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生活習慣、自我控制能力和遵守日常社會規范的態度。這種道德教育是採用兩種方式進行,一是課堂教學,開設道德課,二是開展活動,寓教育於活動中。日本小學教育十分強調勞動教育,往往鼓勵孩子們親手栽種各種花草,讓學生自己管理。他們還十分重視公益勞動,學校的環境衛生都是學生包干打掃。日本的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很有特色,注重師生交往,教師與學生的交談、溝通十分頻繁。師生交往中洋溢著民主和諧的氣氛。日本中小學生每年暑假從7月底至9月初。孩子們的選擇很豐富,既可以選擇補習班、夏令營、旅遊、也可以選擇參加政 府有關部門或一些非政府組織舉辦的一些社會活動。日本的暑期活動形式多樣,但總體的宗旨是讓孩子體驗生活、適應社會,重視對孩子生存能力的培養。日本政府對學生的暑期生活很重視,會
組織很多的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回收垃圾等環保活動,讓孩子去鄉下農民家庭參觀或者種菜、插秧,讓他們了解糧食是怎麼來的,還會組織學生參觀工廠、科學館等地方,進行社會現象和環境觀察調查等等。為了磨練孩子們的意志,政府相關部門還會組織登山類的一些活動,讓孩子們從小知道什麼事情需要耐力。
四.日本的外語教育值得中國學習
俄國人梅契尼科夫在經過長年客居歐美的生活後,於1874年來日本教授外語,後來寫有《回憶明治維新》。他在書中寫到,日本的苦力、女傭、馬夫等社會底層人民也常常拿著書看,盡管那些小冊子多是通俗小說,但這樣高的識字率還是令他吃驚。和西方國家的經驗相比,他不吝稱之為異常。類似的觀感,其他明治時代來日的外國人也曾有過。事實上,在此前的1872年,日本就開始實施了義務教育制。日本在沒有功利目的的前提下,教育更多的是為了提高個人修養和綜合素質。外語教育在中日兩國的狀況最能夠說明問題。中國的外語教育是和應試、升遷、評定職稱等一系列功利目的相連的,有些時候竟然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日本則更注重外語教育對於個人素質的裨益,雖然也有一些資格考試,但僅限於有必要的相關人士。最值得深思的例子,是日本的業餘外語學校NOVA和中國的新東方學校。後者把應試型外語教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而前者的學員是社會各界對某種外語感興趣的男女老少;後者的終極夢想是能夠輕松應對外國的偏狹的語言測試,前者的宣傳材料上寫著最高目標是「不用字幕看懂外國電影」。近年來,日本正在進行的是推進外語「終身教育」。 但這種外語素質教育的完善,足以令中國人汗顏。
一種功利當先的教育理念,一種素養至上的教育理念,其分歧表現林林總總,每一種都恰好是中國的弱點和日本的長處。即使當前中日關系處於低谷,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還是從內心感受到,中國人有很多方面真的有必要向日本學習學習,特別是學校教育。
⑥ 中國和日本的小學教育有什麼不同的ppt
說起來很麻煩的,日本從小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以及培養孩子的團隊合內作能力,他們的容運動會基本都是團體項目,幾乎沒有個人項目。日本小孩在學校過很多節日,好多都是中國以前有但現在不過的節日。他們活動的時間很多,根本不像咱們以前上小學有好多作業還有補習班(中國剛提出小學減負這個概念的時候老子就小學畢業了我X.TOT.....)
經濟實力允許的話還是把孩子送到外國去讀書吧。
雖然日本考大學也很辛苦,但是日本是「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他們小學階段還是比咱們小學階段快樂的幸福的多的
⑦ 為什麼總有人說日本的教育方式好
日本社會中,教育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一般有三種類型的教育可供選擇:第一是進入公立學校接受義務教育、進入私立學校接受義務教育,或是到不合文部科學省標準的私立學校。
雖然義務教育只到中學校畢業為止,仍有超過90%的學生會進入高等學校就讀。超過250萬的學生會進入大學或學院深造。在過去,進入高等教育被描述成「地獄般的」和「戰爭般的」。不過由於近年來日本出生率的下降,適齡學童越來越少,這個現象開始改變。現在學校開始競爭努力招收新生。不過許多學生仍然在正常課程之外,被送進補習班學習。
日本是亞洲東部的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幾千個小島所組成。從7世紀中葉以後,日本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日本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經驗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體系。1868年的明治維新, 是日本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重要轉折點。明治政府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口號下,全面學習西方,實行了包括教育在內的一系列的改革,為發展資本主義開辟了道路。20世紀初, 日本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為了推行侵略政策,在大力加強軍國主義的同時,積極興辦職業教育,重點改革與發展高等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對戰前教育體制進行了全面地改革,使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對日本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評價
歐洲人在江戶時代來到日本時相當驚訝,因為當時日本人有相當高的教育和大眾文化,而歐洲人認為沒有工業革命這一切不可能存在。當時估計男子識字率達到50%,而女子也達到20%,在大城市例如江戶和大阪更高,遠高於許多國家。寺廟和神社為每個人提供閱讀、寫字和算術課程。武士階級則有他們自己的學校來學習。老師們大多不領薪水,並受到很好的尊重。當時估計日本有14,000間學校和750,000名學生。在一個類似的公立學校系統被建立的情況下,一個現代化並加入歐洲教育理念的公立學校系統很快就被建立起來,這個制度甚至到今天都沒有太大的改變。
⑧ 日本的學校和教育制度是怎麼樣的
學校制度復:
日本的學校教制育制度在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是以6·3·3·4制為基礎實施至今.一般各級學校之學期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是每年四月至八月,後期是每年九月至三月。新學期每年四月一日開學,暑假在七月上旬至八月下旬,寒假在十二月下旬至一月上旬,春假在二月中旬至四月上旬。日本學位的授與和我國類似,包含專門學校畢業學生「專門士」(自一九九五年起實施);短期大學畢業學生「准學士」;大學畢業學生「學士」;碩士畢業學生「修士」;博士畢業學生「博士」等學位。此外,夜間部稱為「二部」,比照日間部修業四年。
【日本的教育制度】
日本的教育制度是六三三制,即小學教育六年、中學三年、高中三年。前九年是義務教育,與台灣相似。而接受外國留學生的高等教育機構-專門教育(1~3年)、短期大學(2~3年)、大學(4~6年)、大學院(大學碩士課程2年、大學博士課程3年),高等教育機構分別賦予不同資格與學位。專門學校,畢業授與「專門士」;短期大學畢業生授與「准學士」;大學以上分別給學士、碩士、博士,與台灣相似。但和台灣最大的不同是,新的學期是4月開學,少部份私立大學、短大,除了4月以外,9月、10月也能入學
⑨ 簡述日本的小學教育目標!!!急!!!!!
日本實施初等教育的機構是單一的六年制小學,兒童滿6周歲入學,12周歲畢業,屬於義務教育階段。新學年從4月份開學,多數小學採用三學期體制,三學期之間分別為暑假、寒假和春假。
日本小學的教育目的是適應兒童的導心發展,實施初等普通教育。教育目標:
(1)以學校內外的社會生活的經驗為基礎。使學生正確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養成合作、自主和自律的精神。
(2)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鄉十和國家的現狀與傳統,並進而培養國際協作精神。
(3)使學生具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和產業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並掌握基本技。
(4)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國語,並形成使用國語的能力。
(5)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數量關系,並形成處理數量關系的能力。
(6)培養學生科學地觀察和處理日常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能力。
(7)培養學生健康、安全和幸福生活所必需的習慣,並力求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8)使學生基本了解能夠使生活明朗、豐富的音樂、美術和文藝等,並形成相應的技能。
小學的教育課程由各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三部分組成。教學科目包括國語、社會、算數、理科、音樂、圖畫、家政、體育,文部省對這些科目都有詳細具體的規定。小學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
(1)自己本身。
(2)理解他人。
(3)了解自然,具有高尚的情操。
(4)自己與團體、社會的關系。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尊重他人,重視生命,為創造民主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而努力,為促進國際和平做貢獻。特別活動是指班級、年級和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
⑩ 日本的教育有哪些特點和優勢
日本義務教育的課程改革及其特點
日本的教育課程審議會發表了關於改善中小學課程標準的審議報告,根據這份報告的精神,文部省於1998年11月頒布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標志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始。本文圍繞日本課程審議會的咨詢報告和文部省新頒布的《學習指導要領》,對日本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動向、特徵及其意義做些分析。
一、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課程改革的背景
在戰後的幾十年中,日本大體上每十年就要對《學習指導要領》修訂一次。特別是80年代中期的臨時教育審議會以後,作為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的中小學課程改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到重視。針對日本教育面臨的偏重學歷、過度的考試競爭、青少年心理健康、學校教育的劃一化和僵化等一系列問題,臨時教育審議會提出教育應朝著尊重個性的方向改革。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日本於1989年對學習指導要領進行了修訂,在小學低年級以綜合性更強、更重視體驗學習的《生活課》代替《社會科》;在初中和高中階段擴大了選修課的范圍和比重等。
此後,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將"臨教審"的教育思想進一步具體化,並於1996年8月發表題為《關於面向21世紀的我國教育》的咨詢報告。報告指出,面對今後日益信息化、國際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不斷變化的社會,教育要注重對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生存能力"的培養,即要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學習、獨立思考、判斷、行動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識,關心、同情他人的情感與品格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該報告強調,今後日本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必須使教育由注重灌輸知識向注重培養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轉變。因此,要從以下幾方面對現有的學校課程進行改革:1.精簡那些容易陷入死記硬背的內容,嚴格篩選基礎和基本的教育內容,削減課時;2.通過加強課程的彈性化,改善教學方法,創建有特色的學校,推進個性化教育;3.加強道德教育,培養豐富的人格,應重視志願服務,自然體驗等活動,並開展豐富多彩的健身體育運動;4.適應國際理解、信息、環境、志願服務等綜合學習和課題學習的需要,設定"綜合學習時間",各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動。
根據上述建議,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從1996年8月開始,就課程改革的方針、課程體系的構建、學科教育的內容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研討,並分別於1997年11月和1998年6月發表了關於教育課程標准改善的中間報告、最終審議報告。文部省根據這些報告,著手修訂課程標准,並於1998年11月頒布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拉開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序幕。此次課程改革集近十幾年來課程改革之大成,採取了一些重大的改革舉措。
(二)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
構建適合孩子成長的學校教育,是近年來日本教育界著力倡導的一種新的學校教育觀,也是貫穿於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教育課程審議會的報告指出,近年來日本青少年發展存在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問題,在道德和價值觀方面表現為,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中,學生社會性發展欠缺,社會規范意識低下、自立遲緩,因而欺負弱小、逃學、暴力等青少年行為問題時有發生,一直未得以解決。在身體健康方面表現為,肥胖兒增多,學生體力和視力下降等。盡管根據近年來國際評價協會的調查結果,日本學生的學力水平還保持了較高的水準,但不能否認在課程和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過度重視知識灌輸教育,缺乏適於不同孩子學習的課程,部分學生對現行的課程內容不能充分理解,單一的接受型學習,難以培養學生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問題的能力,和其他國家的學生相比,日本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等。而這些現象既與整個社會大環境相關,也與目前學校的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直接相關。
適合兒童生長和發展,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是學校教育面臨的兩大基本主題。也就是說,學校教育不僅要解決一系列自身存在的問題,以適合孩子的發展,也要面對一系列社會變化和問題,努力通過改革,充實和完善學校教育內容,以適應社會變化的需求。面對日本近年來出現的一系列新的發展和變化情況,教育課程審議會認為,當前日本學校教育要努力解決以下主要課題。
1.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社會中,面臨著日本出生率降低和進入老年社會的實際狀況,必須加強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意識和道德能力,培養青少年正確的倫理觀,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2.適應國際合作和使日本人能自立於國際社會的需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在提高學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基礎上,提高對不同民族、國家歷史和文化的尊重與理解。
3.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進展,展開多樣的信息和計算機教育,以幫助學生學會選擇信息、運用信息,加深對信息化社會的理解。
4.面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能源問題,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於環境問題理解和保護環境的意識、能力。
依據上述認識,教育課程審議會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基本任務作了進一步闡述指出,小學的基本任務是:使兒童具備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應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基礎,具有豐富的人格,在接觸自然、社會、人和文化等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個性,培養自立意識。在此基礎上,初中的基本任務是: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和中學教育的前期,初中教育要使學生能切實掌握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應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進一步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格,發現、發展自己個性和自立意識。
(三)課程改革的目標
為實現上述義務教育的目標,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確定了此次課程改革的目標。
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性和社會性,具有自立於國際社會的日本人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開展寬松的教育活動,切實加強基礎,充實發展個性的教育;使各個學校能夠發揮主動性、創出有特色的教育。
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解決現行課程和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過度的"應試教育"和競爭、評價標准單一、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等;
2.要使學生掌握人類永恆(貫穿於各個時代)的價值觀,培養其同情心、正義感、奉獻精神及對大自然和美的事物的熱愛等,掌握最基本和最基礎的內容;
3.為使學生靈活地適應社會變化,要使教育從以灌輸知識為主轉變為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獨立思考為主的教育,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其掌握學習方法,發展其個性,重視4.以學校五日制的實施(2002年開始)為契機,從終身學習的角度重構學校的教育內容,要使學校教育有助於學生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學習,並適合其終身學習和選擇的需要;
5.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基本能力和基礎內容的學習,要從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打基礎的原則出發,嚴格精選教學內容,轉變以知識的量來衡量學生學力的學力觀;
6.改善學習指導和評價方法;必須改變從前偏重知識灌輸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改進從知識的量上評價學生學業的評價方法,重視對學習過程、學生的優點、可能性和進步狀況的評價;
7.根據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改善課程管理,發揮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給予地方和學校更大的編制和實施課程的自主權。
日本人一直自視甚高
日本教育專家和歷史學家表示,在幾年前,將另一個亞洲國家視為教育或者說其他任何領域的學習榜樣,在日本都是聞所未聞的事。自19世紀中後期以來,日本的經濟發展水平在亞洲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很多日本人一直自視甚高,以日本是亞洲最發達國家而自豪,瞧不起亞洲其他國家。
但近年來,日本人的這種自信正在逐漸流失,日益擔心中國、印度等國的發展掩蓋日本的光彩,對日本能否在與鄰國的競爭中勝出缺乏信心。如今,日本政府竭盡全力試圖保持日本的技術領先優勢,與此同時,日本人也開始尊重亞洲鄰國。
東京索非亞大學亞洲文化學教授村井說:「日本對亞洲的態度在變化。」這種變化的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就是:日本人越來越熱衷於印度式教育。
印度近年來的迅速發展引起了日本對印度教育的關注。部分原因在於,印度在軟體開發、電子商務以及知識密集型產業領域取得不小成就,引起了不少日本人的嫉妒,因為日本在這些領域一直未能占據優勢。
對本國學校不放心
在很多日本人眼裡,印度是一個正在崛起的教育超級大國。不過,印式教育之所以能夠在日本流行,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眾多日本人對日本的學校不放心。
過去,日本學校培訓出來的學生經常在各項國際比賽中名列前茅。但去年年底「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公布的一項測試結果卻讓日本人大為吃驚:在數學能力方面,日本學生失去了2000年的第一名位置,跌至第10名,落後於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韓國;在科學方面,日本學生也丟掉了2000年的第二名位置,跌倒了第10名。
據報道,其實現在印度教育的優勢和日本以前的教育特點十分相似:即強調紀律與規范,要求學生們盡早開始學習,重視背誦和填鴨式教育,注重基礎教育。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