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生參加課外輔導班有哪些好處和壞處
小學生沒有必要上補習班,可以上特長班,學習樂器、唱歌、繪畫等等,培養愛好,陶冶情操。
為什麼說小學生上補習班沒有用呢?我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
1.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鼓勵孩子克服畏難情緒,當孩子遇到難題時,一定會出現畏難情緒,沒有能力或不想主動去攻克難題,有輔導能力的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讀題,研究題意,一定不要告訴孩子答案,鼓勵孩子獨立思考,讀懂題會一半兒,只要孩子弄清題意後,就會有解題思路的,如果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家長給予提示,在家長的提示下,孩子也可以攻克難題。
如果家長沒有能力輔導,就將難題集中起來,請老師答疑解惑,家長督促孩子將知識消化理解,使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達到效果。
『貳』 求 小學兒童行為習慣研究方案的論文
《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研究》課題研究方案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價值:
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少年兒童身心的發展,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腐朽的思想給少年兒童帶來的消極影響;各種信息和各類思潮的交錯,對少年兒童的教育和健康成長形成了諸多不利影響。加之現代家庭子女不多,家長寄予的希望極大,對孩子的溺愛多於教育,使不少孩子身上滋生了許多不良習慣,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造成了極大困難。
關於學生良好行為規范的培養和訓練,在國內外已有眾多的研究。美國在青少年「品質教育」研究活動中歷時10多年,旨在改正中小學生的不良行為與習慣,樹立青少年吃苦耐勞的精神,使他們成為遵紀、守法、勤勞的好公民,後來逐步拓寬到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國內在「九五」、「十五」期間也開展過此類教育的研究。
要成才先成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必要保障。養成教育是一個亘古常新的話題,養成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少年兒童。國內外許多心理學家都提出過少年兒童個體發展的所謂「最佳期」理論,認為在這一時期少年兒童個體處在一種最積極的准備和接受狀態,正是人的潛能開發和社會性行為發展的最好階段。少年兒童自我意識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強。教育者若能給予恰當的帶有啟蒙性、准備性、基礎性的引導和幫助,少年兒童的行為能力就會迅速發展起來,並產生長久的影響,乃至影響其一生。因此,不管任何時代,任何學校都要把養成教育放在首當其沖的位置,來常抓不懈。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他們正是學知識、成品質、長身體的關鍵時期。學校應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環境,讓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鑒於以上認識,我們深感培養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所以決定申報全國少工委「十一五」研究課題《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里就對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作了系統的要求。
「教育是什麼?就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告訴我們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是人才成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三、課題的概念界定及理解:
(1)概念界定:
「行為」一詞是心理學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名詞,其含義是:內在的、外顯的意識與潛意識一切活動。即可以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或活動及內隱性的意識歷程。
「習慣」,其本質是「自覺自動」,是一種出於需要而自動出現的自覺的行為方式、傾向。也就是說,習慣一定是行為,而且是穩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
「養成教育」是培養小學生道德品質、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即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各種教育方法,促進學生道德行為、意志品質、情感意識等方面素質形成與提高的一種教育。
(2)對養成教育「三要素」的理解:
其一,「教育者」,勢必由主要施教的教師(思品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德育主任、校長)延伸到全體教師、家長、社會工作者和其他人。也只有以上對象都自覺充當好「教育者的角色」,並且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言行,進而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其二,「受教育者」,因不是單一的學校教育,勢必延伸到家庭、社會、社區等,「受教育者」不僅是單純的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可能使「教育者」也同時成為「受教育者」,角色發生變化,達到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效果。
其三、「教育活動」延伸,第一,勢必拓展教育活動的「時空」,即以學校為教育的主陣地,家庭、社會為教育的「兩翼」,「三教」齊抓共管,克服「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想怎樣唱就怎樣唱」,甚至「互不搭調」等現象,形成教育合力。第二,勢必拓展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要做到「有綱可依,有本可教」,力求「規范化」。
四、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研究,全面科學地構建豐富多彩、和諧統一的團隊文化,使它具有導向、啟迪、培養等功能。
2、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開展本課題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通過本課題研究,積極探索新時期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新內容、新途徑、新方法,拓展有利於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德育空間,促進我校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向縱深發展,使學生的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實踐,在實踐中將認知轉化為態度行為。
3、通過本課題研究,進一步推進我校輔導員及家長隊伍建設,促進我校德育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在前期准備階段主要採用文獻資料、調查研究等方法,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主要採用行動研究和案例研究法,運用教育敘事等手段,進行實驗和經驗總結,成果呈現方式為行動研究報告,教育敘事,教育案例,實驗報告和論文。
六、課題側重點及實施措施:
(一)研究側重點設想:
課題依據黨的教育方針和國家各項教育法規,圍繞《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內容,有重點、有目的分階段實施,切實將課題的研究重點內容滲透於各年級段學生日常學習及生活之中。
針對各年齡段學生生理及心理特點,我們以學習習慣養成教育為主線,採用遞進式研究模式,切實保障課題研究的可操作性。其中低年級側重學生禮儀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導學生做學習的小主人。中年級側重於學生生活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導學生做生活的小主人。高年級側重於安全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導學生做社會的小主人。
(二)實施措施:
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雖然本課題在實施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但是,少年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還受家庭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所以,在本課題的實施過程中,要採取如下的一些措施保證課題的順利實施:
1、加強對課題教師的培訓
全體課題組教師理論素養的提高,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的持之以恆、創造性地開展研究工作,是本課題研究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所以,在課題研究的全過程,都要加強對課題組教師相關理論的培訓,強化教科研方法的指導,採取一定措施激發他們參與教科研的主動性、積極性。
2、轉變家長的人才觀
一些家長對素質教育的認識偏頗,一味強調學習第一,而忽略或不太重視同樣影響學生一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所以,學校要以家長學校為平台,加強家校交流互動,切實轉變家長的育人觀念,提高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性的認識,為本課題的實施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3、優化社區環境
和諧、良好的社區環境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校將以課題研究為契機,充分挖掘社區豐富的教育資源,積極參與適合青少年成長的社區活動,建立並形成學生社區行為評價機制。
七、課題研究步驟:
1、2007年元月份為課題申報階段。
撰寫課題研究方案,填寫子課題研究申報表。
2、2007年3月—4月為課題准備階段
(1) 根據課題研究方案,落實課題組人員。
(2) 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相應理論和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3) 邀請省、市少先隊工作專家來校舉行開題論證活動。
3、2007年—2008年為課題研究階段
(1)2007年5月—6月為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情況調查階段
①設計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情況問卷調查表。
②對全校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情況進行學生、家長問卷調查。
③對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分析,對各年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狀況作出評價。
(2)2007年9月—2008年10月為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實踐與探索階段
①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實踐與探索。
②定期召開課題研討會,及時總結課題研究成果。利用「家長學校」這一陣地定期舉辦主題培訓、經驗交流等活動,及時反饋課題研究成果,轉變家長的育人觀念。
③邀請省、市少先隊工作專家來校舉行課題中期成果匯報活動。
4、2008年11月—2009年4月為課題總結階段
(1) 對前一階段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工作進行總結,形成階段性成果。
(2) 根據前一階段的研究工作,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3) 整理課題材料,撰寫結題報告,向全國少工委申請結題。
八、課題研究預期成果及呈現形式:
《學生行為習慣調查》
《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研究》中期研究報告
九、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
(1) 組織保障
為了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學校成立課題小組,曹春生校長任課題組組長,趙明來副校長任副組長,德育辦胡王瑩 主任和錢君、高峰、洪慧琴、王冬生、王娟、薛梅六位中隊輔導員老師任成員。領導小組要定期了解課題研究進度,幫助解決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困難,保證課題研究有足夠的經費。
(2) 人員保障
課題組9位成員教育教學經驗豐富,均為大學本科學歷,具有國家、省、市課題的研究經歷,教科研功底扎實,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足夠的知識能力保障,
(3) 制度保障
由於課題研究工作科學性強,時間跨度大,規范化操作要求很高。因此,擬建立《課題研究檔案制度》,以此來規范課題研究行為,使課題研究活動能持續順利地開展,達到應有的研究目的,圓滿完成各項研究任務。
(4) 理論保障
為了保證課題的順利實施,也為了提高課題的研究質量,課題組將聘請總課題組負責人與有關教育專家作為本課題的研究顧問,在課題的准備階段、實施階段及總結階段進行跟蹤式指導。
(5) 經費保障
學校保障課題研究過程中一切必要的研究經費,確保課題研究順利實施。
『叄』 如何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
閱讀是一種終身教育的好方法。熱愛閱讀可以改變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終
身。美國的凱倫?米勒斯女士就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順應孩子的心理特點,選好孩子「愛看」的第一批書,使孩子對書產生好感。孩子愛不愛看書,與父母的培養技巧很有關系。在孩子學習閱讀的初期,父母一定要對提供給孩子的書刊進行精心的挑選,盡量給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觀漂亮、內容豐富有趣、情節發展符合兒童想像和思維特點的圖畫書,如動物畫冊、彩圖科
二、不宜對孩子的閱讀過程管得太死。
好奇、好動、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點。他們喜歡的閱讀方式是一會兒翻翻這本,一會兒翻翻那本。對此,家長不必過多的去管他。通常,在這一階段,只要是孩子願意把一本書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長就應該感到心滿意足了。因為,這類表現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閱讀心理,是孩子在閱讀求知的道路上邁開重要一步的標志。
三、把閱讀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盡可能為孩子提供輕松自由的閱讀環境。
閱讀是一種求知行為,也是一種享受。因此,在孩子的新聞記者過程中,家長除了需要對真正有害於孩子的書刊進行控制外,不應對孩子所讀書刊的內容、類型和范圍進行人為的約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讀書刊的內容範圍越廣越好。一般說來,從上小學開始,大部分孩子在閱讀內容的選擇方面已逐漸形成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對此,家長應注意觀察、了解和引導,不宜過多地干涉。美國圖書館學教師蘇珊?羅森韋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計劃閱讀,那註定不會長久。」
四、親子共讀,為孩子樹立良好的閱讀榜樣。
專家們認為,在家裡,父母應盡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書,做孩子的閱讀榜樣。同時,還可經常與孩子在一起交流讀書的方法和心得,鼓勵孩子把書中的故事情節或具體內容復述出來,把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講出來,然後大家一起分析、討論。如果經常這樣做,孩子的閱讀興趣就可能變得更加濃厚,同時孩子的閱讀水平也將逐步提高。
如何培養閱讀習慣
不重視長期、大量的閱讀積累是無法學好語文的。科學研究也表明,孩子的閱讀量只有達到課本總閱讀量的四五倍,才有可能形成語文能力;一個人擁有的詞彙量和他的智商成正比。大量閱讀是提高孩子能力,發展孩子智力的重要途徑。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1、創設良好的家庭讀書條件
一個家庭有沒有書,孩子是不是經常能接觸到書,這與孩子是不是喜歡閱讀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條件允許,家長應不嫌「汗牛充棟」,只要是對孩子閱讀有益的書籍,先買好,放在孩子每日見到的地方。天長日久,孩子每天所見都是書,隨意翻翻,慢慢就會對書籍產生興趣。
2、家長要成為孩子讀書的夥伴
身教重於言教,只有熱愛讀書的家長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孩子。家長首先要喜愛閱讀,懂得閱讀的方法,了解書籍的內容,這樣才能指導孩子閱讀,用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帶動孩子喜歡閱讀。培養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初期,最重要的是要多讀文章給孩子聽,這樣不僅可以延長孩子有意注意的時間,增加孩子的識字量,激發孩子的想像力,促進他們的情感發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他們讀書的興趣,從而使學生自覺自願地想去讀書。對於這一點,美國著名教育家吉姆認為;讀書給孩子聽的作用「僅次於擁抱」,在這樣的「擁抱」下,孩子的讀書興趣上來了,熱情高漲了,慢慢的,他們對讀書的態度就變成了「我要讀」。
3、調動孩子閱讀興趣
(1)懸念調動法。在讀書時,留下懸念給孩子。聽家長讀了精彩的文章,卻缺少結尾,懸而未決的情節催促孩子自己急切地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慢慢他會掙脫家長的扶持,自己自由地暢游於書海,尋求他的精神家園。
(2)故事梗概法。家長先把故事的大意講給學生聽,引導孩子進行閱讀。例如引導孩子閱讀笛福著的《魯濱遜漂流記》。事先,家長將故事的大致內容簡單地向孩子介紹,孩子聽了有趣,就會自己去閱讀此書了。
(3)電視輔助法。社會上流行的電視劇往往會對孩子的閱讀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家長如能抓住機會,因勢利導,趁機向孩子介紹相應的讀物,學生閱讀的興趣會比較大。例如中央電視台播出《水滸傳》後,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對孩子們也產生了較大的沖擊,他們常常討論劇情的發展。針對這種現象,家長和孩子一起讀《水滸》.談談一百零八將,孩子們邊讀邊思,邊讀邊議,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苟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孩子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便會輕松面對語文學習,助益頗大。
如何指導孩子閱讀
1.充裕的閱讀時間
視孩子的閱讀經驗,最好給他充裕時間,但是距離討論時間也不能太長,以免遺忘,又喪失討論此書的熱情。
通常我們閱讀完一本書,會急著想跟別人分享的是:
(1)讀完此書的心情、感受。
(2)讀完此書的收獲。
(3)對此書不解的部分
(4)對此書的評價。
因此,在孩子自由閱讀期間(以一本200頁小說為例,約需兩星期),可以隨機和他聊一下此書。
如「你看到哪裡?我已經看到他們吵架那一段了。」
「你目前讀到的部分,還算有趣嗎?」
「到目前為止,你對男主角的評語是什麼?」
從這樣的閑聊中,偶爾加入自己的個人意見(必須讓孩子知道這是你的個人想法,不是「標准答案」),以便讓孩子閱讀的熱情維持一定溫度。
2.指導孩子做有效的理解
有專家指出,孩子的閱讀是否有效,有三個指標:
(1)是否了解自己正在閱讀什麼(正在閱讀的內容有無矛盾、有無意義)?
(2)自己是否對文章有正確解碼(我的理解和書的原意才相符嗎)?
(3)我能不能針對目標來調整閱讀方向(如果我是為了增進作文能力,重點就應放在書中的寫作技巧)?
這里,提供幾個曾被用以實驗的「閱讀理解方案」,作為指導孩子閱讀的參考技巧。你應該留意孩子以往的閱讀習慣有何優缺點,適度給予提醒,或耐心點,帶著他一起從下列的參考步驟中,找一個、或自行組合出一種新方案試試看。
(1)SQ3R
瀏覽(survey)、發問(question)、細讀(read)、背誦(recite)、復習(review)。
它的優點足讓孩子一讀再讀,一次此一次深入;缺點是耗時,較易產生疲乏感。
(2)REAP
閱讀(read)、編碼(encods)、註解 (annotate)、審思(ponder)。
它的優點是讓孩子嘗試以自己的話去重達作者的文字(編碼),用自己的意思去寫出摘要(註解),對摘要加以思考(審思),可以說是以一己之力來完成理解。
缺點跟SQ3R一樣。
(3)DRTA
預測(predict)、細讀(read)、查核(prove)。也就是先讓孩子猜測閱讀內容可能是什麼,再進行閱讀,一一查核對照是否與預測相符。
優點是增進閱讀興趣,缺點是有可能偏離重點。
(4)芝加哥精熟學習閱讀方案
主要方式是把閱讀內容分成幾個小單元,每個單元設定一些應該達成的目標,通過一個單元的精熟測驗,才可以進行下一單元,否則就必須接受矯正或補救教學。
優點是可以逐步精熟閱讀內容。缺點是分成瑣碎片斷,不能一氣呵成,有時阻礙閱讀氣氛。我必須強調的是,這些只是美國學校所使用的教學實驗方案,對你的孩子不必然有絕對效用。可以參考,但毋須照單全收。每個孩子的閱讀喜好、習慣不同,不可能有一套完美方案適用所有兒童。
或許,你可以依照讀物的不同性質來指導孩子的閱讀方式。比如:較長篇的小說,用拆解式的 DRTA來閱讀。短篇故事則用REAP來進行。
『肆』 如何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新時期給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講求實效,提高效率,又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新的目標,如何在四十分鍾提高效率,提高教學質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和深入,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要想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務必要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抓起。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可使數學課堂教學科學化,使其既能達到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的教學要求,又讓學生產生一種強大的內趨力去主動探索數學的奧秘。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 習慣:習慣是一種定型性行為,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語言、思維、行為等方式,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習慣有良好習慣和不良習慣之分。良好習慣是一個人心理素質良好的重要表現,是形成良好個性品質的重要基礎。
(2)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方面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方式,如專心上課,遵守課堂紀律,認真完成作業,積極參與活動等等行為習慣,不良的學習習慣是每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校長時間形成,嚴重影響學習效果、效率的規律性行為方式。
(三)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本課題研究價值與創新之處
為了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在同一領域的研究現狀,把握發展趨式勢力,我查閱了大量的教育理論專著,期刊、報紙,網路資料,從國內外專家和學者對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的理論的具體論述中可以發現,都比較關注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對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學效率的提高有何重要作用,關注教師的反思意識和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二者的關系。更加關注新課程觀念下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
如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與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與學生參與之間的關系。這些研究的特點是:1倡導改變或改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2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3對傳統的注入式,操練式學習方式的摒棄。基於國內外研究經驗、理論積累以及我自身的特點,本課題緊緊扣牢新課程的相關理念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以數學課堂為主陣地,通過課堂觀察,案例分析,實踐研究和更新教育觀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師的行動研究,來探究良好的數學學生習慣的有效教學策略,從而促進教師轉變觀念,構建數學實施有效課堂的教學模式和操作策略。
(四)理論依據
我國小學數學教育家吳正憲曾說:「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讓學生養成好習慣!」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曾言:「良好的習慣是一種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它的利息。那麼在同樣的程度上,壞習慣就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樂。這種債務能夠用不斷增長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創舉,並使他達到道德破產的地步。」可見,習慣對人的一生影響之大萬萬不可忽視。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每一種學習習慣的培養都是起點,就像思想一樣潛移默化的滲透,需要老師長期而有計劃,有意識的予以培養。讓好習慣伴隨孩子的一生,我們將根據孩子的可塑性與模仿性較強的特點,採取適當的方法和措施,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和培養。
通過本課題研究與實驗,促進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質的逐步養成。提高學習效率,開發學生個體潛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做到動力系統與情感系統,智慧系統與行為系統相整合,從而提高學生修養,完善學生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同時使參加課題實驗的相關人員在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方面有明顯提高,進而促進我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五)研究的目標、內容(或子課題設計)與重點
讓學生在學數學的過程中更好地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學會交流,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有助於今後發展的學習習慣。
(1)學生方面:
a、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自覺的學習,養成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
b、學生學會自主分配時間,課內和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並相互滲透,相互促進。
c、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2)教師方面:
a、面對新課程改革中的困惑,教師要善於發現,勤於學習,勇於創新。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決新困惑的勇氣和本領。
b、努力尋求能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有效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促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形成學校特色。
(六)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一)過程:
1、學習教學理論,提高理論素養。
根據制定的研究目標,在全面進行課題研究中,定期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首先學習了《中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明確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內容有哪些,要達到怎樣的要求。在網上查閱了有關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的文章,分別開展了兩次教學沙龍活動。除了組織課題組人員集中學習以外,我們主張以自學為主,學習《小學教學數學設計》《江蘇教育》《廣東教育》等教育教學刊物,還經常上「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的網站,學習經驗文章,進入論壇與全國各地的老師進行教學交流和研討。還派課題組人員去廣州參加了教科研培訓。老師們記了詳細的學習筆記和寫出了多篇教學論文和小論文。
2、開展沙龍活動,爭辯中明方向
教科研「沙龍」活動是一種有效的教科研方式,應該說一次活動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維火花的的碰撞。教師們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覺到自身學習的重要性。2008年11月和2009年4月,分別就「聽的習慣」「合作的習慣」「主動質疑的習慣」「評析的習慣」「課前預習的習慣」等話題進行了沙龍研討。其中「合作的習慣」話題交流中,我們經過了激烈的研討,最後達成了共識,制定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表,對小組合作習慣的培養更具體化、操作性更強。再如「主動質疑的習慣」的話題交流中,課題組老師們發現了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質疑方面較弱,認識到學生主動質疑習慣的養成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性。總之,我們課題組活動,每次都確立研究的中心內容。組員從課題研究的內容、目標與習慣養成實效出發,結合所教的年級談自己的觀點、想法。在一次次扎實有效的研究活動後,課題組成員的教學觀念得到了改變,教育思想得到了升華。
3、理論結合實踐,追求有效課堂
課題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成長學生、成就教師。在學習理論的同時,結合課題研究的目標,開展了扎實有效的研究活動,除了教研、沙龍等交流探討活動,還舉行了研究課活動,進行上課、評課活動,從課堂教學中檢查學生的習慣的培養情況。如在2009年3月陳惠英老師執教了《解決實際問題》一課,然後大家結合平時的理論學習進行了點評:1、學生認真聽講,參與面廣。2、從交流課前小研究方面就可以看出學生課前預習充分,預習習慣得到了很好的培養。3、學生能對同學不同的解題方法作出質疑,產生思維的碰撞,最後引起共鳴。4、小組合作有效性強,能圍繞問題開展合作學習活動。圍繞課堂教學實踐,大家不斷總結,撰寫了一篇篇教學的案例和反思。
4教科研一體化,提高研究實效
制訂了詳實有效的研究計劃,抓實研究過程。課題研究的形式靈活多樣,不拘泥於某種形式,有專題研究、學術沙龍、課題研究課等。還把平時的數學教研活動與本課題的研究結合開展。一次活動解決一個或某幾個方面的問題,追求課題研究的實效。
(二)、方法:
1、上課六字法:⑴「轉」:上課時學生眼睛跟著老師轉。老師在講台上走到哪裡,學生的眼睛、耳朵就要跟到哪裡。⑵「記」:老師一邊講課,學生就要有意識地記、有意識地背,強化記憶。⑶「憶」時回憶。學生在三個時間里回憶:上課時,在老師講課停頓或寫黑板的時候,回憶一下剛才老師講的內容;下課時,趕快回憶一下剛才一節課的主要內容;回家後,用20分鍾時間回憶一下當天上過課的主要內容。⑷「預」事先預習,帶著問題來上課,聽老師講的內容和預習的有何不同。⑸「系」:學生放學回家,先要把當天上過的內容歸納整理。⑹「集」:回家做作業、復習和預習時都要高度集中時間,作業、復習和預習要集中在一起完成。
2、各種習慣的養成。
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每一種學習習慣的培養都是起點,就像思想一樣潛移默化的滲透,需要老師長期而有計劃,有意識的予以培養。
⑴、預習(完成課前小研究)的習慣。根據老師課前設計好的小研究,認真完成,在不懂的地方畫上記號;嘗試地做一二道題,看哪裡有困難……上課伊始,學生帶著問題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⑵、聽的習慣。聽有兩個層次的含義,一層是聽見,更高一層是有思考地聽,也就是用腦子聽,如何培養學生邊聽邊思考,在思考中聽是尤為重要的;
⑶、說的習慣。一是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二是勇於提出自己的疑問等;
⑷、 合作學習習慣 。①學會收集。一般來說,合作學習的課題有一定難度,有時需要收集一些資料。要讓學生學會用什麼工具,並通過什麼途徑,收集什麼樣的資料等技能,認真做好課前准備。②學會表達。合作學習需要每個成員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對方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才能合作探究問題。③學會討論。討論是合作解決問題的關鍵,每個成員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後,可能有不一致之處,這就需要討論,攻克難點,形成解決方案。不輕易放棄一個方案或想法,不迷信權威。教師要在關鍵處予以指導,讓學生逐漸學會討論問題的步驟和方法。④學會傾聽。
⑸、良好的作業習慣①規范書寫,保持書寫清潔的習慣。作業的格式、數字的書寫、數學符號的書寫都要規范。②良好的行為習慣。要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不要跟別人對算式和結果,更不要抄襲別人的作業。③認真審題,仔細運算的習慣。④驗算的習慣。
3、預防粗心兩做法:⑴一拿起考卷就要想起――考卷下面處處有地雷,每道題、每一步都要仔細做,不要想當然。比如不要把6看成9,乘法做成加法。⑵准備一本錯題本。把錯題原封不動少下來,再用紅筆改正,並寫一句總結教訓:這道題我是什麼原因做錯的。考試前將自己以往的錯誤看一遍,可以避免考試時再犯。
4、同時靈活使用觀察法、測驗法、調查法等多種方法。我們從課前、上課、作業、閱讀等幾個方面對學生提出應重點培養的學習習慣方面的內容。
『伍』 家園共育培養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研究課題研究的背景怎麼寫
一、課題研究背景:
當前世界教育觀念變革的主題是:人的發展。只有具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心理素質的人,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收獲一種習慣,就收獲一個成功」,一個人習慣的培養往往在兒童時期的養成有著密切的關系。幼兒期是人的一生身心發展尤其大腦結構和機能發展最為旺盛的時期,更是各種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幼兒期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人的一生影響巨大,這是由於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所決定的,這一時期一旦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自我保護、品行、健康心理等習慣,能讓孩子終生受益。
目前的獨生子女,由於受家長的寵愛和溺愛,養成了各種不良的習慣,這不僅關繫到幼兒的身體健康,而且關繫到對幼兒的自信心、意志品質、交往能力、自我保護等方面的培養。隨著外向型經濟和民營經濟的發展,造成人口流動性大,我園地處經濟發達地區,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進入我園學習,據統計流動人口孩子已佔我園幼兒人數的30%以上,這些孩子大多較聰明,有靈氣,但存在著許多不良習慣。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幼兒教育是一種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研究證明,在學前階段家庭對兒童發展的貢獻大大高於幼兒教育機構。因而,充分發揮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形成有機的家園合作是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途徑。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核心概念:
行為習慣,是行為和習慣的總稱。綜合心理學家解釋,行為習慣有如下特點:習慣是自動化的行為方式,習慣是在一定時間內逐漸養成的,它與人後天條件反射系統的建立有密切關系,習慣不僅僅是自動化了的動作或行為,也可以包括思維的、情感的內容。習慣是指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較為穩定的行為傾向。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指幼兒在科學引導的基礎上,經過多次練習所形成的、符合幼兒身心發育特點的良好的生活常規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課題界定:
行為習慣是一種定型性行為,是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語言、思維、行為等生活方式,其實這也是一種條件反射,行為一旦變成了習慣,就會成為人的一種需要。
家園共育是指家長與幼兒園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並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兒園單方面的進行教育工作。《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兒園家長工作的出發點就在於利用家長資源,實現家園互動合作共育。我們這里借鑒「家園共育」概念,並不是純粹「教學管理」與「家庭教育技術」層面的含義,而是指幼兒自然智能開發課堂教學向「教後」延伸,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整合的功能。通過家園教育資源的整合,實現教學雙方智慧潛能整合。《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旨在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學習借鑒他人對相關該內容的探索和實踐。收集整合教育資源,密切加強家園聯系,進一步尋求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有效對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環境。通過一定階段的研究,讓在園幼兒能形成該年齡段所具備的良好習慣,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幼兒園保教水平的提高。
三、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本課題研究價值與創新之處
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
就國內外現有研究看,在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關於兒童行為習慣的研究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在國外,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已相當成熟,產生了一些影響廣泛的理論成果。這些理論一般都注重兒童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視行為習慣研究。它們大都以一些設計精巧的實驗為基礎,內容涉及兒童道德發展過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但是,「知、情、意、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和過程,而且「知、情、意」最終都要落實在「行」上。如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詳細研究了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和形成。柯爾伯格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對皮亞傑的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研究,著重研究了兒童道德認知問題。國外的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開展兒童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參考。可喜的是,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國心理學界的一些學者介紹到國內,並進行了相關研究。如早期的陳鶴琴關於兒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賢等人對兒童心理的研究等。
近年來,研究兒童行為習慣也開始受到國內學術界的關注。如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的王極盛教授進行過關於1560例少年兒童不良行為習慣的研究;北京教育學院關鴻羽副教授進行過關於兒童養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舉辦了「道德教育與習慣養成」大型論壇。來自全國的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學、教育學、倫理學等領域的專家,出席了本次論壇,並深入地探討了兒童德育與習慣養成的問題,提出了諸多有價值的見解。
本課題研究價值與創新之處:
1、幼兒健康成長的需要。
幼兒期是人的社會性行為、情緒情感、性格和認知等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尤其是對幼兒來說,他們剛從家庭個體生活轉入幼兒園集體生活,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最有利於扭轉和改變孩子以往不良的行為習慣,形成新的更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的行為習慣。而良好的行為習慣將會對他們一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它是一個人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石。
2、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
本課題的提出,給幼兒園的德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內涵,如何在課題研究和常規教育相結合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將是我園全體教師關注和探索的永恆課題,它能最大限度激活教師的工作熱情。在教育實踐與課題研究中,我園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將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3、促進幼兒家庭素質提高的需要。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一個人的成長及其重要,而幼兒作為家庭中的個體,家長良好的榜樣可以潛移默化的引導幼兒,而幼兒良好的言談舉止、行為習慣,也可以反過來教育家長,使他們頓悟和反思。通過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幼兒自身素質超越其家庭素質,以幼兒良好的行為舉止來影響家長,促進其家庭教養素質的提高,也是我們課題研究的目的所在。
4、對幼兒園自身發展的需要。在幼兒教育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有著一種緊迫感和使命感,催著我們奮發向上。我們雖有一流的硬體設施,但我們的師資水平和保教質量也要不斷的提升,我們願意通過不斷地努力,在課題研究中走出一條具有本土本園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創新之路,使我園真正成為幼兒教育戰線上一道亮麗的綠色風景線!
本研究擬在這些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行為習慣的一般理論和具體實施策略做進一步的理論總結和實踐研究,來探索兒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方法和途徑;為幼兒園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觀念和新思想,並在操作層面上,提供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四、理論依據
理論研究表明,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10歲之前是各種習慣培養的關鍵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要求幼兒:「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與家長配合,根據幼兒的需要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並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要培養合作的精神,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等等。《綱要》的頒布,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堅定了我們的信心,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華生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兒童的各種習慣。人的各種習慣綜合成系統,就形成了「人格」。而習慣的培養主要取決於後天的環境和教育,要用正確的方式方法來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幼兒成為一個快樂、自由、獨立、有毅力、有誠意、有創造力、沒有怯懦自卑心理的人。
五、研究的目標、內容(或子課題設計)與重點
研究目標:根據幼兒年齡、身心特徵,針對我園獨生子女以及外來人口子女在各種習慣上出現的新問題,學習借鑒他人對相關該內容的探索和實踐。收集整合教育資源,密切加強家園聯系,進一步尋求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有效對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環境。通過一定階段的研究,讓在園幼兒能形成該年齡段所具備的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幼兒園保教水平的提高。
研究內容:本課題主要通過實踐研究,探索符合時代要求的積極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良好習慣培養對策。讓更多的人明確良好行為習慣不僅是一定階段的目標,而且是每個社會成員終身追求的目標,是當今社會每個成員努力奮斗獲得成功的基礎。
研究重點:
結合幼兒園實際以及幼兒年齡特徵,重點培養幼兒以下幾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
1、家園共育,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其中良好的生活習慣主要指導良好的飲食飲水習慣、睡眠習慣、排便習慣,盡量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良好衛生習慣主要包括飯前便後正確洗手,飯後漱口,保持五官清潔,正確使用毛巾,保持身體清潔,保持環境整潔等。
2、家園共育,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
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如「您好」、「請」、「謝謝」、「對不起」、「請原諒」),見人能主動熱情地打招呼,禮貌地回答別人的問話;舉止文明,懂得謙讓,與人友好相處;保持服裝整潔,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知道簡單的交往禮儀等。
3、家園共育,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喜歡學習,對學習活動有興趣,能集中注意力專心於某一項活動;有正確的讀、寫、坐和握筆的姿勢;會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閱圖書,能愛護圖書文具,會整理玩具用品等。
4、家園共育,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並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以自我服務為基本形式,包括自己穿、脫衣服,整理衣物,洗漱,進餐等,利用孩子愛模仿的心理特點,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掌握簡單勞動的方法和技能。
六、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研究思路和過程:
1、運用調查法等方法,多方查閱有關的理論與資料,確定課題研究的內容。
2、建立課題組,確立課題組核心成員及分工。
3、構思設計課題論證報告,完成課題研究的申報工作。
4、制訂課題研究方案,組織專家進行開題論證。
5、在整個課題研究過程中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調查法、文獻法、觀察法和經驗總結法等研究方法來帶領教師開展各種理論學習的分享活動、觀摩研討活動,鼓勵教師互相交流各自在教學中獲得的經驗以及發現的問題,從而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實施策略,使課題實施與課題研究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
6、優化園內環境,幼兒園的全體教職工和家長作好孩子們的榜樣,開設「衛生之星」、「文明禮儀之星」等評比活動、舉辦「大手拉小手」、「我能自己干」、「我是小小值日生」、「我是班級小雷鋒」等活動,讓幼兒培養和鞏固所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
7、廣泛收集第一手過程資料,並及時進行整理分析,總結積累,撰寫階段性研究報告,適時地開展過程評價。
8、運用經驗總結法回顧、反省、分析、總結本課題研究的過程與資料,鼓勵教師不斷挖掘,及時總結提煉成功的活動經驗,撰寫有關的經驗論文。
9、撰寫課題研究工作報告、課題研究結題報告,整理一系列物化的研究成果,為做好推廣工作和開展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10、增強教師的教科研意識,提高教科研能力,將課題研究成果與幼兒園的常規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結合,不斷延伸課題活動,使《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研究不斷深化,力求成為我園的又一辦學特色。
『陸』 如何抓好中學生習慣養成教育課題
一、科研課題的指出;
1、來源依據:
農村中學生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教育跟不上去,學校教育時間又有限,好習慣需要長時間培養。基於這種情況下,在教科研活動中開展了這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以《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小學生禮儀規范》和《中學學生在校一日常規》為行為習慣培養為教材,以養成教育為主狠抓學生行為規范訓練,以開展文明班級評比為主線來強化德育管理。對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以養成教育夯實學校德育,進而提高學生素質的成為有效之路。把它作為課題研究大有必要
2、意義價值:
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是大有必要的。
學校發展的需要: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改進學生的道德教育,幫助廣大中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
二、科研課題的界定與概述
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指中學生在做人、做事和學習三大方面良好習慣養成的研究。將這幾方面讓他們形成一系列習慣,並通過他們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來進行培養。為他們走向社會成為有用人才提供可靠的保證,這是教師必備的責任。
三、研究原則:
1、科學性原則。堅持中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科學性,遵循中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一般規律,注重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接受能力。
2、主體性原則。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主體日常行為形成規律,著重培養中學生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和良好日常行為習慣。
3、有效性原則。針對新時期中學生日常行為的不良習慣,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
4、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相結合原則。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學生的
四、研究目標:
一)理論目標
開展這項研究,有利於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有利於學生基本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發展。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學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觀念和新思想,提供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二)育人目標:
1、活動育人:開展文體藝活動、重大節日活動、系列專題教育活動。
2、陣地育人:黑板報、升旗儀式、監督崗,校外德育基地,校報等培養他們的好習慣,
三)工作目標
1、教師言行育人: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
2、課堂育人:發揮學科的育人功能,知識傳授與德育結合。
五、課題研究內容、方法
內容:培養學生基本的良好行為習慣,指良好的做人基本習慣、做事基本習慣和學習基本習慣,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發展。
方法:
1、文獻資料法:
2、跟蹤調查法:
3、經驗總結法
4、對比研究法
研究措施:
我們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當務之急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那麼,怎樣開展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呢?
1、榜樣示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首先,在學生心中,最具威望、最可效仿的就是教師。「以身作則」向來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教師以身作則,以規范的言行和高尚的人格習慣直接熏陶學生。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就會形成習慣養成教育的良好氛圍。其次,注重名人效應。定期給學生講中外名人習慣故事,告訴學生,成功來自好的習慣,只有養成了好的習慣,才能走向成功。再次,在學生中間,也可定期選舉「個人日常行為習慣優秀個人」,樹立良好榜樣,讓其他學生可時常參照對比,時刻糾正自己的一言一行。現身說法,介紹自己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打破學習成功的神秘感,讓每一個學生都意識到:學習靠聰明,也靠勤奮,但最主要的是靠養成好習慣。
2、活動教育
主要利用每周主題班會、校園文化藝術節等活動。各種實踐活動在老師的精心設計指導下,集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可操作性為一體,既深化了課內知識,又鍛煉了各種能力。教師在活動中注意抓三個環節:以興趣促實踐、以實踐促習慣、以成果促習慣。感興趣學生就會積極去做,在實踐過程中暴露若干不良習慣及時給予修正,最後用學生取得的成功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形成良性循環,不斷地有效地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
3、環境促進
優美整潔、布局合理的校園大環境,奮發向上、書香濃郁的班級環境,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影響每一個學生的言行,學生很容易養成一個積極,健康,向上,好學的習慣和品質,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會不自覺的受到感染,逐步養成與環境相協調的好習慣。
4、課堂滲透
課堂既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也是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主戰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借素質教育、課改的東風,各學科教師都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滲透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用愛心、恆心、細心去關心他們,潛移默化的感染他們。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全員、全程、有效參與,在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同時,有效地促進各種良好習慣的養成。
5、規范約束
讓學生學習、牢記《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和《白音溝學校學生管理手冊》,並以此規范自己的日常言行。還可讓學生列舉自己的日常言行中違反學校規定的方面,並簡述違反的原因,以便從根本上更好的改正。並且進一步熟悉和牢記學校其他規章制度,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嚴於律己,樹立個人的良好的形象,以便形成優良的校園文明風氣。
總之,培養學生獲得足夠的信心,誠信品質,幫助學生了解遵守各種規則制度,學會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負責,指導學生養成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這樣中學生的教育才能做到為學生終身的發展打好了堅實的基礎,將來更好的服務於社會。學生多一些自信心,多一些面對困難時的堅強與韌性,不怕困難的壓迫,不畏挫折的困擾,這樣才可以取得最終的成功,成為真正的強者!
六、研究對象范圍 :八年級五、六班學生
七、研究步驟進度;
1.調查摸底階段:從2010年7-9月份,認真搞好學生思想、行為、學習習慣等方面的調查摸底工作,了解當前學校養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廣泛宣傳動員,為全面推進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做好各方面的准備。
2.確定目標階段:2010年10月——2011年1月份年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實施方案。方案要有針對性,有明確的階段工作目標和工作重點。同時要符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真正有利於促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3.全面實施階段:2011年3月——課題結束。進入全面推進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施階段。使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現有效果。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八、成果預期形式:
1、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創新和實效化,促進學校養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開展。
2、在課題實施期間,總結以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為主題的報告。
3、編寫關於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活動設計。
4、發表有關養成教育的論文、教學案例2—3篇。
八、實驗對象:全體學生
九、研究成員:本人主持全面工作,教研組成員協助我設計布置和實施研究計劃,開展研究活動,並對課題的各項活動,各個階段進行分析總結、歸納經驗、吸取教訓、整理資料、建構檔案,完成各項工作。
十、研究保障
1.完善制度
制定養成教育的工作制度,使養成教育有章可依。
2.強化管理
教師成為學生的榜樣,欲正人先正己,堅持教書與育人並重,言傳與身教並重。
3.借鑒經驗
要不斷吸收、借鑒各地的成功經驗,邀請名人對我校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工作進行指導。完滿完成教科研活動。
『柒』 小學生考試成績公布好不好
期末考試是對孩子學習情況的一次總結,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對這個學期的知識點究竟掌握多少。考試不知公布成績,家長不道具體分數,也不知道孩子錯了哪些題目,不知道孩子對所學的知識掌握的好不好,哪裡薄弱。不公布學生期末成績,從某種方面削弱老師教學責任心,學生成績好壞,反正不會叫家長知道,本來教學就是個良心活,沒有了學生成績這把尺子,對老師工作效率更不好評價。歷來從中考,到高考,都是以分數來定錄取的。如果出於保護隱私的目的,可以不在班級公開報每個同學的分數,畢竟這也屬於隱私,但是可以讓孩子知道一下自己的分數和班級排名,讓孩子和家長知道孩子的問題在哪裡,有的放矢的進行查缺補漏。
『捌』 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策略研究
一、問提的提出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由此可見,一個好的習慣對人的一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人有限的一生中,兒童時代是一個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最佳時期,如何在這一時期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礎,是需要基礎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並努力實踐的。
如今的社會,獨生子女逐漸增多,孩子智力因素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良好的習慣等積極的個性特徵——非智力因素日益重要。國內外教學研究統計資料表明,對於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非智力因素相關。學會學習比學習知識更為重要,教學生學會學習將使學生受益終身,而會不會學習往往取決於學生學習習慣的好壞,學習習慣好,則學習自覺性比較高,學習認真,學習效率高;學習習慣不好,則學生自覺性差,隨之產生一系列的問題,自然就不會學習。
我們臨江小學的學生主要來自農村,而且留守生多,大部分家長都長年出外打工,他們家庭教育觀念的不強,有的家長認為教育孩子只是學校的事,只讓這些孩子吃飽、穿暖,其他的不重要,有的家長把教育子女的任務交給上一輩,而老一輩對孩子都過於溺愛,因此,大部分孩子學習習慣不太好。另一方面,由於應試教育長期的禁錮,不少教師也忽視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而是一味追求高分,採取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手段,例如「滿堂灌」、「題海戰役」、「批評加教訓」等,使不少學生養成了上課開小差、作業潦草,撒謊逃避等壞習慣。
為了改變現狀,為了更好地落實新課改理念,使學生認知並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自己的終身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我們提出了《農村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策略研究》這一研究課題。
二、課題界定
1.習慣:所謂習慣,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指由重復和不斷的強化而長期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更改的行為、傾向,並且能為完成某種工作而鞏固下來的一種需要。
2.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為達到學習效果在學習活動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行為方式,它一經形成就將成為學習活動的一種自動傾向和需要,並自動地表現出來。學習習慣的養成就是引導學生對學習品質、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的長期習得,使之形成比較穩固的學習行為。
3.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高度自覺的、主動的、自主化的持久的行為方式,它是一個人學習品行的重要部分。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一個人成長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學生智力發展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重要手段。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是一個嚴格訓練,長期積累,逐步上升的過程,隨著學習習慣的逐漸形成、成熟、定型,最終成為學生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課題將根據素質教育理念,結合我校學生的學習習慣現狀,在研究好基本學習習慣培養的基礎上,著重抓好語文、數學、綜合學科的學習習慣培養。
三、研究的依據
1、現代教育心理學的有關理論。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首先,個體的學習習慣是個人內部互相適應的一種自動化行為的動力系統,習慣一經養成,人們的優勢心理反應是維持一種習慣而不是改變這種習慣,這是學習習慣形成遵循的規則。其次,個性因素中性格也是形成學習習慣的重要條件,其中意志特徵的影響特別明顯。而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個性培養的黃金階段,農村小學生因許多因素,會養成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
2、名人名家的有關教育思想
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孔子
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家葉聖陶
事實上一切教育歸根結蒂都是為了培養人的良好習慣。——教育家洛克
人們的思想大半取決於他們的傾向,他們的言談話語取決於他們的學識和所吸收的見解。但是他們的行動卻遵循平日的習慣。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無疑,幼年時期開始的習慣是最完善的,我們稱之為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早期的習慣。——英國著名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
3、政策依據
《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扎實推進素質教育」這一章節明確指出:小學教育要「從行為習慣養成入手」。
四、研究的目標
1、提高教師對習慣培養重要性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意識,明確良好學習習慣的要求。
2、探究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3、探索小學生學習習慣的評價方法,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鞏固發展。
五、研究的內容
1、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調查與分析。運用課內外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問卷調查、訪談,了解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並進行歸因分析。
2、開展課題組教師的培訓,更新教育觀念,學習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相關教育理論,明確學習習慣培養目標和內容。
3、積極開展研究活動,探究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策略。
4、探索提煉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評價方法。
六、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臨江小學1——6年級全體學生,並將一(1)班、二(1)班、三(2)班、四(2)班作為課題研究的實驗班。
2、研究方法:
⑴.調查法
課題開題前,設計問卷進行相關調查。了解存在的主要問題,學生情況,教師和家長的能力、水平和實踐經驗。同時,還要了解與學習習慣培養有關的理論和做法,制定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進行可行性研究。
⑵.個案分析法
對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做好個案材料的積累、分析,進行個別指導。
⑶.行動研究法
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要與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結合。要注重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實踐中開展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注意邊研究邊總結,對實驗效果進行評估,調整方案,修改計劃,再進行研究。
七、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 准備階段(2011.3—2011.11)
1、成立課題組,搜集相關資料,確立研究課題,擬定實施方案,申報課題,進行課題論證。
2、組織課題組成員參加培訓,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學習和理解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相關教育理論,明確學習習慣培養目標和內容。
3、進行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調查,分析不良習慣的成因。
第二階段:實踐研究階段(2011.12——2011.7)
1、修改課題方案,啟動研究,指導教師將新課程理念轉化為教育行動。
2、運用個案分析法 、行動研究法循序漸進地開展研究活動,探究培養 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策略。
3、通過課堂教學考察、家訪、教師觀察等活動,探索提煉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評價方法。
4、不斷進行階段性的反思和總結,在行動研究中歸納研究成果。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1.8——2011.12)
1、做好實驗的後測及效果的評估。
2、進行檢測,數據處理和分析,形成成果。
3、撰寫研究報告,收集整理論文、案例,編印成集,准備結題活動。
八、研究的結果與分析
(一) 進行了農村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調查並作了具體分析。
為了全面了解農村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使課題研究更有針對性,課題組在第一階段進行了問卷、座談、走訪等對小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了調查。先通過語文、數學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的觀察所得,對學生的有關學習習慣進行分析,接著隨機抽了3個班的學生,按照事先擬定的問卷進行了問卷調查,後來每個班又組織五名學生個別座談,走訪了部分學生家長。經過多方面的調查、分析,我校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如下:
1、學習習慣的基本狀況
(1)學生的認知狀況。所有的學生都想自己成為一個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人,但限於一年級兒童的年齡和認知特點,他們並不能很好地認識到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自己今後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大部分學生的意識中,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只是為了得到一個好成績,只有10%的學生能較好地說出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各方面幫助自己。二年級20%能夠說出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各方面幫助自己,四年級的學生占的比例稍多,有55%的學生明確其重要性,但未必有好的學習習慣。這說明了我們課題研究的第一個緊迫的問題就是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逐步樹立學生正確的意識。
學生都能說出哪些習慣是好的,哪些習慣是不好的,說明他們具有了辨別的能力,但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67%的學生處於說得到,做不到的狀態,反映了學生的良好學習行為習慣還沒養成,也告訴我們,要在教學中對兒童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必然是長期的和反復訓練的過程。
(2)不良學習習慣的表現
①作業習慣比較差
能做到「一尺一拳一寸」的學生不多,很隨意,特別是握筆出現了一些怪姿勢,如:三指頭掐筆,筆桿向前傾或豎得筆直筆直,大拇指壓住食指,中指用力頂住筆桿的地方竟到了第二個骨關鍵處,發倒筆的現象嚴重,寫出的字跡不能達到勻稱、端正、美觀的效果。
做作業時,特別是家庭作業拖拉,耗時長,做一會兒,「玩」一會兒,不能一次做完,效率不高,做完後沒有認真檢查的習慣,包括考試也一樣。
②認真傾聽、做筆記的習慣欠缺
上課能認真聽老師講課的習慣是很好的,但許多學生不善於聽取同伴的發言,至於評價或補充意見就更談不上,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往往只顧自己想發言,而不聽他人在說什麼,以至於自己站起來回答的與前面某人回答的一模一樣,他都渾然不知,說明沒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
做筆記的自覺性很差,幾乎一半的學生沒有預習筆記、聽課筆記,老師不說「請做筆記」就不知道動筆。
③積累的習慣還沒普遍養成
「新課標」對積累提出了要求,可是,不僅只有部分教師重視這一習慣的培養,而且還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只重視課內積累,不重視課外積累;只重視課後積累,不重視課前積累;只重視書面積累,不重視讀、誦積累;只重視積累的形式,不重視積累的作用。
④閱讀的習慣存在問題
有些學生閱讀面狹窄,除了讀課本外,幾乎沒有讀其它的書。學生普遍默讀速度太慢。80%的學生朗讀不自信,錯誤現象嚴重,更談不上有感情地讀。學生對精讀的基本要求和程序不明確。
學生基本上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總是等待老師提要求或一起上新課。即使少數學生有課前預習,也只是讀讀課文而已,沒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隨著年級的增高,舉手的學生越來越少,而且越「鼓勵」越不願意舉手。
⑤缺乏學習的內驅動力
許多學生都是在老師的督促下參加學習活動,一旦老師把注意的視線轉向別的學生,他就不能自覺地參與學習活動,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回家後,由於農村父母文化層面低,農活多而雜,又由於很多學生是留守生,父母根本無法面對孩子的學習,所以回家後的學習更是不自覺,甚至滋生了很多毛病,比如:撒謊、搪塞等。
2、不良學習習慣的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不良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影響很大。農村的經濟條件有限,對孩子學習的投資少。家長的認識水平低,例如:給孩子買課外書覺得浪費。家長不能言傳身教給孩子示範,例如:很少有家長讀書、看報,回答孩子的提問,有些家長不懂教育方法,孩子在思想上走入誤區,不能正確引導,導致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另外,父母外出打工對孩子學習的影響更大,我校六(3)班49人中,父母都不在身邊的有11人,佔22.4%;父母中只有一人在身邊的有13人,佔26.5%。這些缺少父母關心的學生中,有50%的學生學習習慣不好。
(2)學校方面的原因
學生在書寫、傾聽、預習、積累、作業、閱讀等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跟老師的教育也有直接的關系。在調查中發現,一些教師存在如下問題:①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心中只裝著教案,沒有注意調控課堂紀律,沒有採取有利的措施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②有的教師教法比較陳舊,教學內容枯燥,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沒有確立,課堂氛圍不夠民主、和諧,致使部分學生思維不活躍,發言不積極;③有的教師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提出的要求不明確,學生不明白這種良好學習習慣的內涵,自然也不知道怎麼做;④有的教師不注意以身示範。⑤教師的培養措施不多,效果不是很好。
(3)社會和自身方面的原因
由於成長中的少年兒童缺乏全面正確的分析、判斷能力,一些不適合學生接觸的文化場所和文藝作品,也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產生不好的作用。另外現在的孩子大都缺乏吃苦的精神,他們不懂得該如何聽課、寫作業,不願意花時間鑽研。
(二)制定了《臨江小學學生學習習慣的基本要求及培養目標》,師生明確了其目標和內容。
選定了研究的課題後,學校認識到要讓課題研究有實效,教師和學生在懂得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重要性的基礎上,還必須明確學習習慣培養包含的內容要求和應達成的目標。為此,學校通過教師專題會進行學習討論,根據我校學生的學習習慣現狀,課題組綜合各方面情況,研究制定了《臨江小學學生學習行為習慣的基本要求及培養目標》,並把學習習慣培養的內容要求列印成學習材料,發給每名教師,要求能銘記於心,隨口能講;還通過主題班會和學校的廣播、宣傳欄等對學生進行宣講,要求學生熟記習慣內容,明確習慣要求。(《臨江小學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目標及基本要求》具體內容見附表1)
(三)探索歸納出了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策略。
1、學校對學習習慣培養的管理策略。
許多專家常說:學校課題研究工作是一把手工作。其實是說課題研究要學校校長重視,只要校長重視研究,積極組織安排好研究活動,課題研究一定是有效的。我們學校在校長的帶領下,積極從學校管理上採取措施,真抓實干,形成了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管理策略,確保課題有序有效的進行。
(1)健全制度重培養。
為了保證課題研究不走過場,取得實效,學校制定並健全了課題研究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如:《臨江小學教科研工作制度》其目的是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參與研究,形成「人人有課題」的工作氛圍;《臨江小學課題組研究制度》中要求課題組教師和實驗班教師定期參加活動,定時間、定地點、定主題、定中心發言人,做到每次活動態度認真、積極,並按時收集、整理、研究資料,及時進行交流,以提高研究實效的目的;《臨江小學教師教科研成果獎勵條例》、《臨江小學教科研積極分子評選辦法》目的是為了激發全體教師努力鑽研教育教學業務,踴躍參與教育教學研究,努力取得教育科研成果的獎勵制度。
除了以上的一些管理制度,我校課題組還制定了《課題組成員學習培訓研究制度》、《課題組課題研究例會制度》等,從制度上保證了課題研究的順利實施。
另外,學校要求各班主任抓住小學生好勝的心理特點,建立有效的激勵制度。例如開辟各種評比專欄,給課堂上認真傾聽、積極發言、注意力集中的學生每周送一朵小紅花,每兩朵紅花送一張笑臉,每三張笑臉送一面紅旗,一學期下來,比一比誰的紅旗多。以此作為評價優秀學生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樣對學生進行公正、公開、公平的評估,充分調動了學生的進取心,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
(2)教學常規重培養
備課要求:所有任課老師應結合自己所教學科內容的實際情況,教案中要有體現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內容,不同的學科培養習慣的內容應有不同的側重點,並且將教案中是否有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內容作為評定教案優、良、中、差的指標之一。
上課要求:學校要求老師在課堂上應時時注意規范學生讀書、寫字、聽課、做筆記的習慣,著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下課鈴響,老師應提醒學生准備下一節課所需的書本。
評課要求:對教師上的公開課、示範課、教研課在評價時,要將在課中是否有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否有習慣培養的指導,作為評課的重要內容之一。學校還專門制定了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課堂教學評價表。
作業批改要求:所有任課老師在批改作業時都應從學生答題的正誤、書寫、格式三個方面進行批改評價,並時常配有簡單的文字、圖案進行鼓勵,改變過去只用「√」「×」作為評價的簡單做法。
我們知道過程決定結果,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做到了全面滲透學習習慣培養的內容,使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成為了全體教師的重要任務。
(3)班級管理重培養
班級是習慣培養的主要陣地,學校對各班級提出要求:
班會活動課管理:要求每班每學期開展以「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為主題的班會活動不得少於八次,由政教處定時檢查,並與每月評選「優秀班級體」掛鉤。
班級日常教育管理: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我校做到了「三結合」:背誦歌謠與行為教育相結合,領導、教師監控與學生會幹部管理相結合,班委會幹部負責監控與學生互相督促相結合。
這樣持之以恆,不斷強化訓練,使學生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同時,逐漸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4) 優化環境重培養。
校園是師生生活學習的地方,校園環境是豐富的育人資源。我校努力構建優美、高雅的校園環境,做到整體布局、精心設計,讓每一面牆壁,每一個角落都能發揮獨特的育人功能,讓全校師生在享受美麗的環境的同時,陶冶情操,「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師生的行為和思想。
學校利用現有條件,在校園圍牆上、教學大樓的牆壁上都寫上了體現學校辦學的理念和習慣培養主題的標語。優美的文化長廊、活動展板上,一段段文字描述,一幅幅人物畫面,展現著學校學習習慣培養的思想,張揚著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的榜樣力量。這些無聲的語言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打造教室氛圍,營造培養環境。學校要求各班教室的布置各具特色,營造學習習慣的培養氛圍。文化專欄豐富多彩,牆面標語激情洋溢,卡通圖案妙趣橫生,有關於書寫展示的,有關於作業評比的,有關於背誦課文的,有關於上課傾聽的,有關於閱讀積累的……每個內容都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名字,而且年段培養目標的特點非常突出,低年級有「把紅花帶回家」「我進步、我快樂!」「我最棒!」……中年級有「品品擂台」 「纖纖秀場」「勤積累、巧運用」「一朝習慣、萬事易辦」……高年級有「墨香台」「我采擷的」「如蜂采密多積累」「今天你提了幾個問題?」……這些激勵性的語言無疑像一針針催化劑,鼓舞著學生不斷規范自己的學習行為,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玖』 教科研課題研究學生反饋意見怎麼寫
《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研究》課題研究方案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價值:
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少年兒童身心的發展,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腐朽的思想給少年兒童帶來的消極影響;各種信息和各類思潮的交錯,對少年兒童的教育和健康成長形成了諸多不利影響。加之現代家庭子女不多,家長寄予的希望極大,對孩子的溺愛多於教育,使不少孩子身上滋生了許多不良習慣,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造成了極大困難。
關於學生良好行為規范的培養和訓練,在國內外已有眾多的研究。美國在青少年「品質教育」研究活動中歷時10多年,旨在改正中小學生的不良行為與習慣,樹立青少年吃苦耐勞的精神,使他們成為遵紀、守法、勤勞的好公民,後來逐步拓寬到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國內在「九五」、「十五」期間也開展過此類教育的研究。
要成才先成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必要保障。養成教育是一個亘古常新的話題,養成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少年兒童。國內外許多心理學家都提出過少年兒童個體發展的所謂「最佳期」理論,認為在這一時期少年兒童個體處在一種最積極的准備和接受狀態,正是人的潛能開發和社會性行為發展的最好階段。少年兒童自我意識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強。教育者若能給予恰當的帶有啟蒙性、准備性、基礎性的引導和幫助,少年兒童的行為能力就會迅速發展起來,並產生長久的影響,乃至影響其一生。因此,不管任何時代,任何學校都要把養成教育放在首當其沖的位置,來常抓不懈。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他們正是學知識、成品質、長身體的關鍵時期。學校應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環境,讓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鑒於以上認識,我們深感培養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所以決定申報全國少工委「十一五」研究課題《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里就對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作了系統的要求。
「教育是什麼?就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告訴我們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是人才成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三、課題的概念界定及理解:
(1)概念界定:
「行為」一詞是心理學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名詞,其含義是:內在的、外顯的意識與潛意識一切活動。即可以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或活動及內隱性的意識歷程。
「習慣」,其本質是「自覺自動」,是一種出於需要而自動出現的自覺的行為方式、傾向。也就是說,習慣一定是行為,而且是穩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
「養成教育」是培養小學生道德品質、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即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各種教育方法,促進學生道德行為、意志品質、情感意識等方面素質形成與提高的一種教育。
(2)對養成教育「三要素」的理解:
其一,「教育者」,勢必由主要施教的教師(思品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德育主任、校長)延伸到全體教師、家長、社會工作者和其他人。也只有以上對象都自覺充當好「教育者的角色」,並且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言行,進而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其二,「受教育者」,因不是單一的學校教育,勢必延伸到家庭、社會、社區等,「受教育者」不僅是單純的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可能使「教育者」也同時成為「受教育者」,角色發生變化,達到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效果。
其三、「教育活動」延伸,第一,勢必拓展教育活動的「時空」,即以學校為教育的主陣地,家庭、社會為教育的「兩翼」,「三教」齊抓共管,克服「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想怎樣唱就怎樣唱」,甚至「互不搭調」等現象,形成教育合力。第二,勢必拓展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要做到「有綱可依,有本可教」,力求「規范化」。
四、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研究,全面科學地構建豐富多彩、和諧統一的團隊文化,使它具有導向、啟迪、培養等功能。
2、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開展本課題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通過本課題研究,積極探索新時期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新內容、新途徑、新方法,拓展有利於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德育空間,促進我校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向縱深發展,使學生的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實踐,在實踐中將認知轉化為態度行為。
3、通過本課題研究,進一步推進我校輔導員及家長隊伍建設,促進我校德育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在前期准備階段主要採用文獻資料、調查研究等方法,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主要採用行動研究和案例研究法,運用教育敘事等手段,進行實驗和經驗總結,成果呈現方式為行動研究報告,教育敘事,教育案例,實驗報告和論文。
六、課題側重點及實施措施:
(一)研究側重點設想:
課題依據黨的教育方針和國家各項教育法規,圍繞《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內容,有重點、有目的分階段實施,切實將課題的研究重點內容滲透於各年級段學生日常學習及生活之中。
針對各年齡段學生生理及心理特點,我們以學習習慣養成教育為主線,採用遞進式研究模式,切實保障課題研究的可操作性。其中低年級側重學生禮儀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導學生做學習的小主人。中年級側重於學生生活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導學生做生活的小主人。高年級側重於安全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導學生做社會的小主人。
(二)實施措施:
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雖然本課題在實施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但是,少年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還受家庭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所以,在本課題的實施過程中,要採取如下的一些措施保證課題的順利實施:
1、加強對課題教師的培訓
全體課題組教師理論素養的提高,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的持之以恆、創造性地開展研究工作,是本課題研究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所以,在課題研究的全過程,都要加強對課題組教師相關理論的培訓,強化教科研方法的指導,採取一定措施激發他們參與教科研的主動性、積極性。
2、轉變家長的人才觀
一些家長對素質教育的認識偏頗,一味強調學習第一,而忽略或不太重視同樣影響學生一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所以,學校要以家長學校為平台,加強家校交流互動,切實轉變家長的育人觀念,提高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性的認識,為本課題的實施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3、優化社區環境
和諧、良好的社區環境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校將以課題研究為契機,充分挖掘社區豐富的教育資源,積極參與適合青少年成長的社區活動,建立並形成學生社區行為評價機制。
七、課題研究步驟:
1、2007年元月份為課題申報階段。
撰寫課題研究方案,填寫子課題研究申報表。
2、2007年3月—4月為課題准備階段
(1) 根據課題研究方案,落實課題組人員。
(2) 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相應理論和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3) 邀請省、市少先隊工作專家來校舉行開題論證活動。
3、2007年—2008年為課題研究階段
(1)2007年5月—6月為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情況調查階段
①設計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情況問卷調查表。
②對全校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情況進行學生、家長問卷調查。
③對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分析,對各年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狀況作出評價。
(2)2007年9月—2008年10月為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實踐與探索階段
①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實踐與探索。
②定期召開課題研討會,及時總結課題研究成果。利用「家長學校」這一陣地定期舉辦主題培訓、經驗交流等活動,及時反饋課題研究成果,轉變家長的育人觀念。
③邀請省、市少先隊工作專家來校舉行課題中期成果匯報活動。
4、2008年11月—2009年4月為課題總結階段
(1) 對前一階段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工作進行總結,形成階段性成果。
(2) 根據前一階段的研究工作,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3) 整理課題材料,撰寫結題報告,向全國少工委申請結題。
八、課題研究預期成果及呈現形式:
《學生行為習慣調查》
《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研究》中期研究報告
九、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
(1) 組織保障
為了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學校成立課題小組,曹春生校長任課題組組長,趙明來副校長任副組長,德育辦胡王瑩 主任和錢君、高峰、洪慧琴、王冬生、王娟、薛梅六位中隊輔導員老師任成員。領導小組要定期了解課題研究進度,幫助解決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困難,保證課題研究有足夠的經費。
(2) 人員保障
課題組9位成員教育教學經驗豐富,均為大學本科學歷,具有國家、省、市課題的研究經歷,教科研功底扎實,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足夠的知識能力保障,
(3) 制度保障
由於課題研究工作科學性強,時間跨度大,規范化操作要求很高。因此,擬建立《課題研究檔案制度》,以此來規范課題研究行為,使課題研究活動能持續順利地開展,達到應有的研究目的,圓滿完成各項研究任務。
(4) 理論保障
為了保證課題的順利實施,也為了提高課題的研究質量,課題組將聘請總課題組負責人與有關教育專家作為本課題的研究顧問,在課題的准備階段、實施階段及總結階段進行跟蹤式指導。
(5) 經費保障
學校保障課題研究過程中一切必要的研究經費,確保課題研究順利實施。
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奮同樣能做到;靠天才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奮也能做到。